只要蓑衣在詩意就還在 蓑衣_第1頁
只要蓑衣在詩意就還在 蓑衣_第2頁
只要蓑衣在詩意就還在 蓑衣_第3頁
只要蓑衣在詩意就還在 蓑衣_第4頁
只要蓑衣在詩意就還在 蓑衣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只要蓑衣在,詩意就還在蓑衣蓑衣還在詩意千里一日還的詩意他拿起筆就跑改為夸誕句

如今,蓑衣早已不是當年的必備雨具,但在漳州鄉(xiāng)間,老手藝人洪阿戶卻一向堅守著祖輩傳下來的蓑衣制藝,為大家延續(xù)“孤舟蓑笠翁”里的詩意。

漳州市薌城區(qū)芝山鎮(zhèn)林內村龍眼塘,蓑衣人洪阿戶的羅列室就靜臥其中。再有數(shù)月,擬建的漳州西湖生態(tài)公園就要出工,洪阿戶的蓑衣羅列室也將被去除,最終變成公園未知的一片面?,F(xiàn)居的平房是洪阿戶老人租來的,約莫300平米,帶一個寬大的庭院,他在這兒已經住了將近5年,院子里、客廳內、寢室中……目之所及的墻壁上幾乎掛滿了大小蓑衣和其他棕制手工藝品。

談及蓑衣起源,就連眼前的蓑衣老人也不甚了解,只提到幾千年前相關的文字記載:《詩經·小雅·無羊》有“爾牧來蓑思,何蓑何笠”,唐代柳宗元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更是耳熟能詳。至于遠古時期的靈感來源,有人認為其中或有仿生鳥類羽毛以防水的考量,也有說法是受到了茅屋的啟發(fā)。民間手藝的起源,由于缺乏切實的記錄,多無定論可尋。

早在洪阿戶爺爺那輩,洪家就做開頭做蓑衣了。他13歲那年,家里在漳州市廈門路開了一家忠興蓑衣店,同行中,忠興做得最多最好,銷路也最廣。然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頭,化纖材質的雨衣逐步普及,到了七十年頭,蓑衣被全面取代,根本絕跡,如今只在博物館或極少數(shù)的農家可見。

由于經濟困難,洪阿戶在1962年初學起蓑衣制作,那年他14歲。三年后他加入了工作,這門手藝也被擱置一旁。直到2022年,妻子多病纏身,由他專職照料,為了不讓零碎時間徒然溜走,洪阿戶才抉擇重操舊業(yè)。不過,妻子過世之后他也并未停下,洪阿戶笑說:“閑著也不能總是泡茶喝茶嘛?!?/p>

重拾五十年前的技藝并非易事,剛開頭他甚至只能以“做出來就好”的標準撫慰自己。好在憑借八旬老母的扶助和那些尚存的殘缺記憶,蓑衣制作的根本功很快被重新找回。不優(yōu)的作品洪阿戶向來不予示人,不過最初完成的那幾件蓑衣,倒是被他掛在了進門左手邊的院墻上,他說:“這算作是紀念。”自那時起,洪阿戶便開啟了精益求精的蓑衣探索路。如今,蓑衣早已褪去遮風擋雨的原始使命,洪阿戶敏銳地意識到其中的工藝價值——他將蓑衣等比例縮小,配以最上乘的山棕樹葉,做成了“袖珍蓑衣”,幾件尤為得意的作品,那么被裝裱起來,懸于正廳里最醒目處。

雖說蓑衣因它最早是用“蓑草”編織而得名,但后來其原料實那么蛻變?yōu)樽貥淙~。這十二年間,洪阿戶每日都與山棕樹葉打交道,山棕樹生長于深山老林之中,一棵樹每年可采集十多片棕樹葉,是遠比棕櫚葉、椰棕葉優(yōu)質的制作材料。然而漳州本地的山棕樹卻年愈裁減,但洪阿戶最終還是找到了中間商,可從湖南、湖北、四川幾省收集到山棕樹葉,得以除卻匱乏原料之憂。院子里成捆的山棕葉有序地堆疊著,將它們按質感、色澤、長短分出優(yōu)劣是最根本的打定工作,上上乘的山棕葉那么會被留作蓑衣領頭用。

此外,洪阿戶也樂于探索棕材料的其他可能性。棕刷、棕匾、棕葫蘆、棕墊、棕椅、棕茶幾……但凡走進過羅列室的人們,都要為那繁多的種類感嘆,況且,就算是同一種類的產品,洪阿戶也勢必能做出不同的呈現(xiàn)形態(tài)。就拿棕刷來講,帶把的、平頭的、圓滾的、扁平的……不同的造型對應不同的功用,例如俗語稱為“棕老虎”的刷子,就是版畫拓印必不成缺的工具。事實上,懂得做蓑衣的人不多,會做棕老虎的人倒有不少。不過,別人能做出來的,洪阿戶確定要做到更精湛,他的刷子要歷經屢屢過水、等待陰干、反復塑性,再細細捆扎,最終保證超常的緊實度——真正品質上等的棕老虎是不輕易脫毛掉屑的。

洪阿戶對于棕枕制作的講求,一度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先做好了大小上下各不一致的枕頭,然后每睡一到兩小時換一個,親身試驗從而一步步確定出根本適合的厚薄長寬。歷經十幾年斷斷續(xù)續(xù)的提升,最終誕生了大、中、小三個型號枕以及除袖珍蓑衣外洪阿戶最為得意的“上下枕”——治好了他頸椎僵硬的老毛病。對于產品的市場化,洪阿戶頗具信仰:“成批生產是沒問題的。”不過,這并不代表他會將自己的作品投向市場?!斑€有太多想做的事情要做,時間總也不夠用”。洪阿戶有一部智能手機,只用于撥出和接聽電話以及無意給作品拍照存檔,他說:“我不會用微信,也不用短信,沒空閑閑聊?!?/p>

目前為止,還沒有展現(xiàn)一個適合的人可以繼承他的手藝。洪阿戶提到一位莫斯科女孩——對民間工藝感興趣的中國美術學院在讀學生。去年,她經由漳州頭條專欄鄭德鴻先生找到洪阿戶。前來訪問時信手繪制了門簾和包包的圖稿,請洪阿戶用山棕葉做成實物。“多少時間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是有數(shù)的?!睍r間有限,洪阿戶盛情難卻,最終包包如期完成,門簾只做了八分之一。單看洪阿戶手機里保存的相片,就足以想象出完工后掛在門梁上的那份獨一無二?!澳贻p人有新工具、新思維、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