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搗衣”和“砧聲”意象_第1頁
古詩中的“搗衣”和“砧聲”意象_第2頁
古詩中的“搗衣”和“砧聲”意象_第3頁
古詩中的“搗衣”和“砧聲”意象_第4頁
古詩中的“搗衣”和“砧聲”意象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古詩中的“搗衣”和“砧聲”意象之老陽三干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秋興八首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海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改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到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這是杜甫暮年出川、滯留巫峽時所作組詩《秋興八首》之,表達了詩人于霜紅楓葉、叢菊綻放的秋季憂心國事、想念故園的心情.此詩結尾,詩人將濃烈鄉(xiāng)情化為古典詩歌中極為稀有的一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超越城垣的急促的砧聲.寒衣、刀尺和砧聲,反應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中人們以家庭為生產單元,知足穿衣之需的情況.古時制衣的料子如羅紉、縞練等大年夜都是生料,必要捶搗,使之柔嫩熨貼,做成的衣服才干穿著舒坦.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光滑的板(稱為“砧”,一般為石制)上,用木棒(稱為“杵”)敲平,這個過程稱為“搗衣”,也叫“搗練”;有時是在衣服做成以后進行捶搗,古人詩歌中也統(tǒng)稱“搗衣”.婦女白日一般忙于規(guī)畫家務,照顧孩子,夜晚才有安閑時間為家人準備衣物,而搗衣工序對光芒要求不高,所以多于隆冬到臨以前的秋夜進行.冷風冷月下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砧杵之聲,在古典詩歌中常常被稱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示意征人離婦、遠別故土的悲傷情緒.“寒衣到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聽到白帝城中搗衣之聲,聯想到家家戶戶的婦女們都在準備為親人縫制御寒衣物時引起的懷鄉(xiāng)之情.在與人的平時生活關系最為親密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點.“衣”不但能夠御寒蔽體,在傳統(tǒng)詩學中,它還被視為一個商定俗成的感情隱語,儲存著想念、期望、關切、迷戀、歡愛、傷逝等一系列豐富的人文內涵.搗衣的聲音,更是一種纏綿深淳的人文音樂.搗衣的婦女聽著砧聲,忍不住想念遠行之人,擔憂他們的饑寒,逗惹出斬不斷的離情別緒;漂白的游子聽到砧聲,就會回憶家庭的暖和,更增加胸中無盡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關懷家人冷暖,為全家人縫制衣服,是古代婦女的主要職責之一.在進行搗衣這種機械重復的勞作之時,她們有足夠的時間用于想念遠離家鄉(xiāng)的親人.單一悠久的砧聲有助于摒除外慮,心志專一,對想念之情起到凝集與加強的作用.正由于這些原由,搗衣的措施和與之有關的清砧的聲響,成為古典詩歌中“思婦”主題下最為稀有的意象之一: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李白《搗衣》)不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搗衣》)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曲房理針線,平砧搗衣練.鴛綺裁易成,龍鄉(xiāng)信難見.(喬知之《從軍行》)飛鴻影里,搗衣砧外,老是玉關情.(晏幾道《少年游》)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賀鑄《搗練子》)月明之夜,閨婦不辭疲備地搗制軍衣,將要寄往遙遠的邊塞.這種工作固然勞苦,但對她來說也算不得什么,讓她哀思的是,飛鴻已逝,遠方親人依舊音書迷茫,砧聲帶走的,是她無盡的想念之情.分歧的時代,分歧的面貌,在同一輪秋月下重復著相同的搗衣措施,訴說著相像的親情與戀愛,悲苦與離愁.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在這種詩歌中可謂模范: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老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月光籠蓋著整個長安城,家家戶戶搗衣的砧聲好像多聲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視覺意象的空明遼闊,聽覺意象的恢弘共識,無人能夠逃出這支纏綿悱惻、彌天塞地的樂章.更有那吹不盡的秋風從太古吹向將來,千百年間風中傳遞著同一種感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全部思婦共同的心聲.李白仿作的這首民歌感情真淳深厚,意象單純鮮亮,語言平和流利,是從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樂,猶如天籟之音.無需多條理的描繪,無需增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飾情節(jié)與細節(jié),搗衣砧前無數漂亮的容貌是它的布景,連綿的時間深入了它的內涵.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地,不但思婦傷情,也最易震動游子的情懷,所以搗衣意象也是思鄉(xiāng)主題的傳統(tǒng)意象之一.前面提到杜甫的《秋興》,就是以白帝城的砧聲寄寓自己旅居流浪中對故土的想念.表達近似感情的詩句能夠舉出好多: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杜甫《暮歸》)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王安石《千秋歲引》)西風繁杵搗征衣,客子關情正此時.(陸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幾處砧聲起.客夢已難成,秋景無邊沿.(辛棄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姜夔《法曲獻仙音》)所謂“出門萬事難”,旅途風霜漸侵的秋季,聽到他鄉(xiāng)搗衣砧聲,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陣陣波浪?他鄉(xiāng)的砧聲讓他想起故土相同的聲音,讓他神往家庭的暖和,想念搗衣的母親或老婆,也傷感自己只身流浪的命運.與思婦詩有所分歧的是,它從游子的視角著眼,更多關注的是砧聲意象,而不是搗衣的措施.游子是聽者,而不是措施的履行者.搗衣能夠在別人家的院子里進行,圍墻隔斷了視野,聲音卻擁有穿透力,能夠超出阻礙,繚繞在遠方聽者的耳際.對比之下,聲音意象比措施意象更具詩意,砧聲與月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創(chuàng)作時間: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天色、寒霜、秋風、鳴雁等更具組合能力,更宜于表達客子胸中的悠悠鄉(xiāng)愁.古典詩歌發(fā)現了搗衣與砧聲意象,也塑造了這種意象,培育了中國人對這種意象的賞識能力,使其成為一種令人難以釋懷的詩化音響.它不但感染、感人著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婦與游子,即使平堂詩人,也常常喜愛把這種聲音作為自己的詩歌的布景音樂,表達各種復雜的感情:長簞迎風早,空城澹月華.銀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韓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李煜《搗練子》)傍晚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舊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李清照《行香子》)砧清秋巷迥,燈白夜堂涼.此意無人會,重城醉夢境.(林景熙《夜意》)幽靜月夜,搗衣砧聲,這是華夏民族一首古老的無詞歌,是一代又一代庖動婦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