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的整體面貌、審美特征及價值,現當代文學論文_第1頁
當代文學的整體面貌、審美特征及價值,現當代文學論文_第2頁
當代文學的整體面貌、審美特征及價值,現當代文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文學的整體面貌、審美特征及價值,現當代文學論文自從列斯托洛維奇的專著(審美價值的本質〕問世后,審美價值這個術語開場在美學家之間廣泛流傳并使用。對象的審美價值既取決于它本身的樣子,又取決于它使人想到的那種東西。而現代文學在發(fā)展歷程中,不僅為我們記錄了歷史的彎曲復雜發(fā)展、描繪敘述了人類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更為我們的心靈提供應養(yǎng),促使我們自我生命的感發(fā)。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從創(chuàng)作到被接受的整個經過中,它給我們帶來的美感是直接觸碰我們的心靈的,或是驚濤拍浪的激越與壯美,或是折戟沉沙的陰郁與悲涼。這份沉重而美妙的記憶值得我們去追尋它美的腳步,討論其價值。一、現代文學的整體相貌及審美特征〔一〕創(chuàng)作主體的廣泛性和題材的豐富性文學的歷史從未中斷,它的繁衍依靠的不是個別作家而是依靠一代代作家以敏銳的心靈、優(yōu)美的筆端敘寫生命的篇章。即便一批作家因種種原因退出文壇,還會有新的旗手英勇地站出來扛起對時代的責任;即便在政治最為緊張、人心最為混亂的的年代,他們仍暗自寫作,以喚醒麻木的靈魂。總之,文學能如蒲葦般柔軟而韌性地生長著,這離不創(chuàng)始作主體的堅守與不懈的努力。50年代是一個轉折時期,諸多保持五四傳統(tǒng)的作家被迅速邊緣化,比方沈從文、張愛玲、張?zhí)煲淼茸骷?,而從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qū)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成為這一時期的中心作家。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經歷與嚴密連結,寫作具有非常強的政治目的,作家的文學活動,被高度組織化,洪子誠曾指出:從作家個人的方面講,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政治體制,他們面對的將是能否保持某種精神獨立性,保持思想藝術討論活力,保持對于現實的質疑、糾正立場的嚴峻考驗。顯而易見,面臨頻繁而殘酷的考驗,大部分作家自覺地向思想靠籠,為工農兵寫作是他們的職責,所以,當時最受歡迎的題材是革命歷史題材,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梁斌的(紅旗譜〕、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都是直接反映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領導的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生活,塑造了一批革命英雄形象。其次是反映農民生活和工業(yè)發(fā)展狀況的小講,比方趙樹理的小講,丁玲、周立波的小講,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等。但吳秀明曾指出:十七年文學在高度組織化之外,又是充滿著異質性的,是一體與異質之間的復雜纏結。比方沈從文的(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它運用象征手法記錄了一個知識分子在轉型時代所呈現出的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陳翔鶴的(陶淵明寫挽歌〕和(廣陵散〕,借助歷史人物傳遞渴望疏離政治中心、疏離主流群體的思想,這種思想表現出來是孤單、無力、無奈和渴望精神自由的因素是時代主旋律中最不和諧的音符。但經歷了文革后的文壇無論是創(chuàng)作群體、主題的開拓,還是形式的探尋求索,多元選擇和爭奇斗艷的局面已經構成。初期文壇的創(chuàng)作重任主要由歸來一代和知青一代來共同承當。歸來一代作家的成分稍顯復雜,曾有論者將歸來一代的作家統(tǒng)稱為當代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作品中,存在主義、荒唐派、垮掉的一代等當代主義的因素以一種更為內在的方式出現,并且表現了一切就是荒唐,荒唐就是一切這一主題。之后殘雪更是以非理性、反邏輯的方式來表示出荒唐的存在,她的(蒼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突圍表演〕等已經完全不同于劉索拉把荒唐作為一種觀念粘貼到扭曲的形式之中,在她的作品中,我們看到她運用大量的超現實的意象和夢魘來表現人格的內在沖突,表現別人即地域的主題。另外,當代主義文學思潮有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丑為美、反向詩學。當代主義作家以為人具有惡的根本源頭,那么他們就有責任去描寫丑、揭露丑,目的不是沉溺于丑惡之中,而是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認中肯定美,使丑升華為美,通過與丑的撕斗來表示出對美的追求,假如一味地歌頌真善美,文學就變成了一輛獨輪車,那么我們的文學就總有一種欠缺。莫言曾在他的小講(紅蝗〕中,借戲劇家之口,表示出了自個的創(chuàng)作觀:總有一天,我要編導一部真正的戲劇,在這部戲劇里,夢幻與現實、科學與童話、上帝與魔鬼、愛情與賣淫、高貴與卑賤、美女與大便、過去與如今、金獎牌與避孕套相互摻和,嚴密團結,環(huán)環(huán)相連,構成一個完好的世界。所以在他的小講里我們經??吹剿麑Τ髳和纯炝芾焐踔谅o節(jié)制的描寫,比方在(歡樂〕中描寫跳蚤在母親積滿污垢的肚臍眼里爬,爬!在母親泄了氣的破皮球一樣的乳房上爬,爬!這樣骯臟、污穢的詞匯刺激著我們的感官,折磨著我們的審美等待。溢惡這不是莫言的寫作目的,他的最終目的乃是要對人性進行反思。人都是不完美的,有惡有善的,但是莫言通過對丑陋的揭示,乃是使人對本身有一個深入、清醒的認識,人并不是宇宙的精華要髓,萬物的靈長,他講:人類區(qū)別與動物界的最根本的標志就是:人類虛偽!這種觸目驚心的自我認識,顯示了作家對人性批判的深度和主體意識的真正覺悟。但是,凡事都有個度的問題,一旦偏離了開掘惡中之美的主題,而是一味地對丑陋的形象進行堆積,對齷蹉、邪惡、血腥的事物進行展示,那么文學就喪失了本來的意義。比方曾風行一時的木子美事件,這主要是由于后當代主義與群眾傳媒的結合,與消費主義的妥協(xié),使得社會的價值混亂,今日的文化寫作已經抵達了低層淺表的挪用照搬,一種無情懷的順流而下。是一種寧要世俗不要理想,寧要欲望不要情懷,寧要宣泄不要升華的藝術。能夠講,后當代主義與群眾文化和群眾媒體的結合,使后當代主義違犯了起初價值重建的承諾,喪失了起初具有的否認批判性,走向了鄙視理性鼓吹墮落,否認精神內涵而享受感官刺激的末路。其實,后當代主義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哈桑以為其內在核心是不確定性和內在性,利奧塔德以為相對主義、懷疑論和去中心是后當代的根本。所以王岳川以為后當代主義以消解性思維,通過對語言的拆解和對邏輯、理性和秩序的重釋,使當代文明秩序的話語歸于失效。而在80年代后期興起的先鋒小講的形式實驗恰好具有后當代主義的傾向,他們以個人獨特的感覺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在小講的文體實驗上大做文章,消解了傳統(tǒng)小講對故事和意義的闡釋,而迷戀于異樣的敘述方式、怪誕的構造形態(tài)、難解的語言迷津。比方受博爾赫斯影響很深的一位作家格非,他對循環(huán)式敘事的設置堪稱高手,在(褐色鳥群〕中作者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很奇怪的故事,這一故事構成了一個自相纏繞的循環(huán)。就如小講中的棋講的那樣:故事始終是一個圓圈,它在展開情節(jié)的同時,也意味著重復。只要你高興,你就能夠永遠講下去。這種敘述方式,讓讀者在面對作品的解讀時茫然不知所以。因而當先鋒作家以語言游戲的極端化、任意妄為的形式實驗開拓了小講文本的空間時,也面臨失去讀者,失去市場,成為圈內人文學的危機。文學畢竟不是單純的技術操作,就像謝有順講的:先鋒作家大都不是純粹的后當代主義式的文化游戲分子,他們顯然無法承受無限度的形式自娛和語言狂歡。寫作一旦淪為??滤v的那種只指涉本身的語言游戲,它就必然帶來精神意義的極度匱乏。在面對窮途末路的境遇,先鋒作家紛紛終止了文本形式實驗,開場追求精神指向,完成了從消解意義、顛覆深度向理性追求的轉變,并重視對終極意義進行思考和討論。當代主義和后當代主義在中國的出現,擴大了文學的表現范圍,它突破了傳統(tǒng)現實主義對現實世界的摹寫和再現,而把人物的主觀意識流動、潛意識世界和以懷疑、反叛的精神審視人類生存窘境納入文學的表現范圍,這種審美意識、藝術觀念的變革,開放了文學的格局,使現代文學在現實主義、當代主義和后當代主義的互相交織、互相浸透中繼續(xù)發(fā)展前進著。二、現代文學的審美價值評講〔一〕參與現實的強烈批判性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審美把握,而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復制,只是用現實生活的材料來重新構建的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集中要表示出的是作家對這個社會生活內蘊的獨特理解和感悟。華而不實正視社會矛盾,批判假惡丑,崇尚真善美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職責之一,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魯迅等沒有哪個文學大師沒有強烈的批判意識。陶東風以為,一個具有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的責任就是:站在被歷史主潮所忽視或壓制的那個邊緣一方,讓人們看到歷史主潮的合理性背后的不合理性。這樣做的目的從根本上講不是徹底否認這個主潮,而是糾正主潮的片面性,使之愈加完善。當文學真正地直面這個鮮血淋漓的社會時,它必然會發(fā)出自個的聲音,或痛斥社會弊端或為底層民眾吶喊,否則便會淪為長官意志的傳聲筒和宣傳品。詳細來講,現代文學中既有對極左思潮的政治批判,又有面對社會普遍性問題的道德批判,也有反傳統(tǒng)、反權威的文化批判等。這些批判可能未必能夠改變現實,但是創(chuàng)作主體所持有的自由立場和不畏成為眾矢之的勇氣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這個社會?!捕辰嬋祟惖木裣蚨任膶W不同于社會學和政治學,批判并不是它的最終目的,文學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它時刻面對的是與精神對話,具體表現出其人文關心,所以它的最終指向是追求精神自由反思人類存在境域。福克納在發(fā)表諾貝爾文學授獎詞時曾講到:人之所以不朽,不僅由于在所有生物中只要他才能發(fā)出難以忍耐的聲音,而且由于他有靈魂,富有同情心、自我犧牲和忍受的精神,詩人、作家的責任正是描寫這種精神。文學以思想對抗權利、以情感對抗功利的邏輯思維來開啟文學中的精神生活,以當代性的目光呼吁人性的復歸。鐵凝以女性的視角在(玫瑰門〕中讓我們看到女性在經歷分離、背叛和暴力之后的寬容與內?。挥嗳A以悲憫和同情的目光讓我們看到活著的困難,并以忍受來抗擊生活的一次次打擊;張承志以一種騎士精神品味孤單,并在尋找信仰的旅途中戰(zhàn)勝孤單,找到其靈魂依托。這些作品不僅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生活畫卷,更為我們展露了人類的精神旅程,在這一段段旅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妙與丑陋、堅強與軟弱。〔三〕尋求文學本身的延展性文學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的題材會更新,創(chuàng)作手法會愈加復雜多樣。比方上世紀80年代初是呼喚人道主義的復興,90年代則主要表現的是當代性導致的人類異化;創(chuàng)作手法方面會在傳統(tǒng)的基礎參加當代的表現手法,突破時間的線性發(fā)展,打亂情節(jié)的理性發(fā)展邏輯,以意識流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等。甚至在80年代學術界提出純文學的概念,即關注的是文學形式的實驗和創(chuàng)新,遠離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公眾領域,以文體的新穎引起對文學的關注。這種實驗在先鋒派作家那里得到發(fā)揮和應用,到90年代純文學逐步擴展為精神上的純潔,它不斷地探尋求索文學的表示出內容,使人類得精神世界得到最深層的關心照顧。但不得不成認的是,人們以文學為精神食糧趨之若鶩的時代已告終結,于是純文學開場了新的選擇,比方與視覺媒體的嫁接、與群眾文化的妥協(xié)等。純文學或嚴肅文學在本身危機面前困難突圍,而群眾文學因其通俗性和雅俗共賞性而受眾甚多,依靠網絡而異軍突起的網絡文學更是發(fā)展的如火如荼?,F代文學在多元共存以及互相影響下逐步構成共時性格局,王曉明曾把今天的中國文學總結為六分天下的格局,可見,文學越來越多樣,它的枝節(jié)碰觸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其本身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以下為參考文獻:[1][蘇]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凌繼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77.[2]洪子誠.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5.[3]吳秀明.一體與異質的復雜纏結論十七年文學的矛盾性特征及其整體研究的幾點考慮[C]//吳秀明.十七年文學歷史評價與人文闡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82.[4]郭冰茹.十七年文學中的個人話語論陳翔鶴的兩篇歷史小講[C]//吳秀明.十七年文學歷史評價與人文闡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16.[5]許志英.回首與前瞻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兩題[J].江海學刊,1996(5):169-177.[6]賀邵俊,楊瑞平.知青小講選[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299.[7]王蒙.清新穿透與永遠恒久的單純[J].讀書,1992(7):37-43.[8]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2:361.[9]陳思和.逼近世紀末小講:碎片中的世界[J].大家,1996(5):198-203.[10]格里耶.從現實主義到現實[C]//柳鳴九.二十世紀現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20.[11]魯迅.論睜了眼看[M]//魯迅.魯迅全集: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220.[12]劉再復.近十年的中國文學精神和文學道路[J].人民文學,1988(2):115-128.[13]李澤厚.中國當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77.[14]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9.[15]莫言.紅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莫言.歡樂[M].北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