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一單元1詩兩首我愛這土地(艾青)鄉(xiāng)愁(余光中)(b)_第1頁
初中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一單元1詩兩首我愛這土地(艾青)鄉(xiāng)愁(余光中)(b)_第2頁
初中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第一單元1詩兩首我愛這土地(艾青)鄉(xiāng)愁(余光中)(b)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熟讀并背誦詩歌,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從詩歌意象入手,領會其象征意義。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從中傳達的情感和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3、從意象和語言中情濃意深的形象美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教學重點: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深入理解和把握詩歌主題。教學難點:詩中的意象的象征意義。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我愛這土地》一、新課導入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二、資料助讀1、艾青(1910~1996),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艾青和老師很有些淵源,不僅是老師的老鄉(xiāng),而且老師所讀的中學就是艾青中學,又叫大堰河中學。艾青1932年從事革命文藝活動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fā)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2、寫作背景:這是一首在現(xiàn)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名篇??箲?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可以感受和體味這種熾熱的深情。三、朗讀品味:聽讀課文,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四、整體感知:1、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蘊涵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2、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課文最后兩句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3、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怎樣理解下面這兩句詩?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念,為祖國獻身的愿望。五、合作探究:1、“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句,“嘶啞”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嗎?為什么?“嘶啞”讓我們看到這是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fā)出的。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因此,用“嘶啞”比用“嘹亮”好。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這些修飾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3、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4、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昂恿鳌?、“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袄杳鳌毕笳鞒錆M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氨瘧嵉暮恿鳌薄凹づ娘L”象征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戰(zhàn)斗爭?!皽厝岬睦杳鳌毕笳鞴饷鞯亩窢幥熬?。“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象征祖國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六、藝術特色:首先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恰當。在詩中的每一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yōu)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七、板書設計:(見課件)八、布置作業(yè):熟讀并背誦《我愛這土地》。第二課時《鄉(xiāng)愁》一、新課導入:“鄉(xiāng)愁”是臺灣詩歌文學永恒的母題。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政治原因,在臺灣詩歌史中鄉(xiāng)愁詩有著重要的位置,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像余光中、鄭愁予、洛夫等這樣的優(yōu)秀的詩人。他們都以詩歌表達對故園的思念,抒發(fā)渴望回歸祖國懷抱的情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因為它的經典早已被人普曲傳唱,我們不妨先來欣賞這首深沉感人的著名歌曲《鄉(xiāng)愁》。二、作者簡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現(xiàn)居臺灣,當代詩人、散文家和詩評家。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詩歌代表作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白玉苦瓜》、《碧潭》、《春天,遂想起》等。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含蓄雋永。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三、朗讀品味:聽讀課文,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四、整體感知:1、鄉(xiāng)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2、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3、詩人寫了幾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小時侯——-思念母親(少年清愁)長大后——思念妻子(夫妻離愁)后來——-哀思母親(喪母哀愁)現(xiàn)在——-故土之思(思歸濃愁)五、合作交流:1、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2、本文表現(xiàn)怎樣的主題?這是一首抒情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具體化、實物化,變成具體可感的東西,表達了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結束分離之苦的強烈愿望。六、課堂小結:一、主題的深刻性:具有強烈的歷史感、時代感、現(xiàn)實感二、意象的獨創(chuàng)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