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常見病癥的診療指南泄瀉_第1頁
中醫(yī)常見病癥的診療指南泄瀉_第2頁
中醫(yī)常見病癥的診療指南泄瀉_第3頁
中醫(yī)常見病癥的診療指南泄瀉_第4頁
中醫(yī)常見病癥的診療指南泄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泄瀉互為因果,故暴瀉遷延日久,每可從實轉虛;久瀉復因外感、飲食所傷、可引起急性發(fā)作,表現(xiàn)虛中夾實的實證候。本病與西醫(yī)的腹瀉含義一樣,亦可見于多種消化系統(tǒng)病變。1診斷與鑒別診斷1.1診斷要點1.1.1以糞質清稀為診斷的主要依據?;虼蟊愦螖翟龆?,瀉下完谷不化。常先腹脹、腹痛,旋即泄瀉。勢緩而量少,且有反復發(fā)作病史。2鑒別診斷2.1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為主癥。泄瀉亦可有腹痛,但多與腸鳴腹脹同時消滅,其痛便后即減;而痢疾之腹痛是與里急后重同時消滅,其痛便后不減。1.2.2霍亂:二者均有大便淡薄。但霍亂是一種嘔吐與泄發(fā)生有急有緩,且不伴有嘔吐。辨證論治濕熱不同,分別承受濕、清熱之法,結合健運脾胃。慢性久瀉以脾虛為主,當以健運脾氣為要、佐以化濕利濕:假設夾有肝郁者,宜協(xié)作抑肝扶脾:腎陽虛衰者,宜補火暖土。寒濕困阻證緩。病機:寒濕侵襲,脾失健運,清濁不分,腸腑傳導失司治法:芳香化濕,疏表散寒。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廣藿香9g6g。9g9g重,苔白膩,可用胃苓湯以健脾燥濕,淡滲分利。濕熱蘊腸證證候:瀉下急迫、瀉如水樣、或瀉而不爽,大便色黃而臭;伴脈濡數或滑數。治法:清熱利濕。15g9g9g、車前子〔包煎〕陳皮9g6g20g15g、通3g。膩,脈濡數者,可用黃連香薷飲加減以清暑化濕。飲食停滯證厚膩,脈滑。病機:飲食不節(jié),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治法:消食導滯。9g、神曲9g9g6g、15g。加減:食滯較重,脘腹脹滿,瀉下不爽加大黃包煎6g、枳實9g、梔子9g6g、竹茹6g肝氣乘脾證苔薄白或薄膩,脈細弦。病機:情志不暢,肝失條達,橫逆乘脾,脾運無權。治法:抑肝扶脾。方藥:痛瀉要方加減。15g6g。15g15g15g20g以活血化瘀治久瀉;反復發(fā)作不已,可加烏梅6g,木瓜15g6g脾胃虛弱證華,肢倦乏力;舌質談,苔白,脈細弱。治法:健脾益氣。15g,6g,炒白扁豆9g,炒薏苡仁15g,山藥15g,蓮子6g6g。加減:脾陽虛,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吳茱萸6g6g以溫中健脾;久瀉不止,中6g、五味子9g、焦山楂9g、黃柏9g本兼顧。腎陽虛衰證淡,苔白,脈沉細。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泄。15g9g3g,五。脾陽缺乏明顯者,加干姜6g,蓮子9g,芡實9g1g,6g寒止痛;滑脫不禁,合桃花湯或真人養(yǎng)臟湯以固澀止瀉;丸加減寒熱兩調,和中補虛。3單方驗方 15〔30-60g,廣藿香9。水煎服,適用于寒濕泄瀉。 次,開水沖服。適用于濕熱兼有積滯者。食療60g3.3針灸主穴:天樞、神闕、大腸俞、上巨虛、三陰交。寒濕困阻者,加中脘、建里;肝氣乘脾者,加期門、太沖;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腎陽虛衰者,加腎俞、命門、關元。實證針用瀉法,虛證針用補法。寒濕困阻、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