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特殊教育及特殊兒童_第1頁
第二講:特殊教育及特殊兒童_第2頁
第二講:特殊教育及特殊兒童_第3頁
第二講:特殊教育及特殊兒童_第4頁
第二講:特殊教育及特殊兒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特殊教育與特殊兒童一、特殊兒童和特殊教育的概念(一)特殊兒童廣義的理解,是指與健全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可表現(xiàn)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fā)展上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fā)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狹義的理解,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fā)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又稱“缺陷兒童”、“障礙兒童”。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各個國家規(guī)定的具體種類數(shù)量和名稱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的法令規(guī)定殘疾兒童有11類,日本的法令規(guī)定有8類??梢栽诎l(fā)現(xiàn)殘疾后即進行教育和訓練,使其達到最佳的康復水平、減少殘疾的不良后果,從而得到全面發(fā)展,能夠適應社會,成為社會平等的成員。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child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1981年在英國教育法中正式使用,取代了過去英國傳統(tǒng)的殘疾兒童分類的全部名稱,并定義為:“如果一個兒童有學習困難而需要特殊教育設施,那么久說這個兒童有特殊教育需要?!爆F(xiàn)已在國際特殊教育領域廣泛使用。通識:因個體差異而有各種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兒童。這些要求涉及心理發(fā)展、身體發(fā)展、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長期或一定時間高于或低于正常兒童的要求,不僅包括對其某一發(fā)展中缺陷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對學習有影響的能力、社會因素等提出的要求。(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I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yǎng)目標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fā)展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廣義特殊教育:對身心發(fā)展異常者的教育,包括盲聾及智障、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兒童、超常兒童等。狹義特殊教育:對有生理或心理發(fā)展缺陷者的教育。(三)特殊教育學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指研究有各種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教育的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的科學。二、特殊教育的意義和基本觀點(一)特殊教育的意義1.特殊教育是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教育公平得以實現(xiàn)的標志2.特殊教育有助于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3.特殊教育有利于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4.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二)特殊教育的基本觀點教育的目的就是滿足兒童的教育需求,適應個體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特殊兒童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人類物種存在的一種形式。特殊教育從學生生理上有殘疾、心理發(fā)展受到影響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殘疾兒童的世紀需要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1.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有基本的共性,同時又有其特殊性共性:不論特殊兒童的殘疾種類(視障、聽障、肢殘、智力落后等)和殘疾程度(輕、中、重)如何,首先他是在社會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長、發(fā)展著的兒童。因此,他們同樣具有人的社會性,具有與普通兒童一樣的基本發(fā)展規(guī)律和生理基礎。對普通兒童的教育目的、方針、教學原則和方法同樣適用于特殊兒童,這是對特殊兒童進行特殊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觀點。特殊性:強調認識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共性并不是說要把二者等同起來,認識二者的共性并不排斥也不否認特殊兒童的教育和心理發(fā)展有某些個別差異。特殊兒童在解剖、生理上的異常使其心理發(fā)展、高級神經活動上表現(xiàn)出特點,而在進行特殊教育時不能忽視各類兒童的這些特殊性。2.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性要具體分析首先要區(qū)別各種特殊性中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也就是要區(qū)分出第一性的缺陷和由其派生出的第二性缺陷。第一性缺陷是各類特殊兒童心理和教育的特殊性產生的物質基礎,是應由醫(yī)生主要來診斷和鑒定的或者通過某些醫(yī)療措施來治療的.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者通過有機會、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加以訓練和補償。3.從發(fā)展的觀點看殘疾,認識功能損害補償和康復的可能性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的機體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各種感覺器官是相互聯(lián)系,綜合起作用的。特殊兒童的某種感官、肢體或神經系統(tǒng)的部分機能受到了損害,但他們還完整地保存著其他的感覺器官或肢體的功能。在兒童時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產生機能的重新組合或部分替代,損壞了的或發(fā)育不足的機能可能得到部分矯正或恢復,這是與正常發(fā)展過程不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發(fā)展過程,這就是缺陷的補償。4.教育環(huán)境和后天環(huán)境在特殊兒童的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一個兒童先天遺傳帶來的解剖、生理特點,特別是腦發(fā)育、高級神經活動,僅僅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發(fā)展?向什么方向發(fā)展?發(fā)展的情況怎么樣?則取決于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良好的社會條件,并在早期就開始施行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各類特殊兒童的潛在發(fā)展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三、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簡史(一).國外特殊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1.國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階段從原始社會晚期、奴隸制社會早期大致到道封建中世紀中期文藝復興運動興起2.國外特殊教育萌芽階段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到特殊教育學校產生之前14~17世紀初,世界史上所稱的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所發(fā)生的深刻變革為殘疾人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奠定了思想基礎。自然科學,特別是醫(yī)學、解剖學的發(fā)展對于兒童生理缺陷有了正確認識,為特殊教育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科學基礎。教育殘疾人的實踐揭示了殘疾人受教育的可行性,人們認識到,教育是通往平等的道路,只有通過教育,殘疾兒童對社會的價值才能顯示出來。3.國外特殊教育的產生階段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歐洲各國建立特殊教學學校18世紀下半葉,一學校形式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相繼在法國建立,標志著特殊教育的正式誕生。早期的特殊教育學校大多是私立的和寄宿制的,創(chuàng)辦者也多是醫(yī)生和神職人員。盡管起初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方面都還不完善,但其誕生本身就已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聾教育的產生卡爾丹諾,意大利人)于1550年提出:聾是一種疾病,啞是從屬于聾的第二性缺陷,他認為聾啞對智力的影響不大。德萊翁,西班牙人,于16世紀末從事對聾童的個別教學,證明了教育聾人說話是可能的。波內特,西班牙人,1620年通過視覺教會聾童書面語和口語,提出聾童教學的基礎及交往時必須教聾童使用手指語,著有《論聲音的實質和教聾人說話藝術》。阿曼,瑞士人,是聾童口語教學的奠基人,他強調用口語教學,著有《說話的聾啞人或按此法教會聾啞人說話》。萊佩,法國人,強調手語教學,主張聾人的母語就是手語,他是聾童手語教學的創(chuàng)始人。1770年在巴黎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特殊學校——公立殘障兒學校。海尼克,德國人,1778年在德國的萊比錫聾人學校(德國第一所聾校),創(chuàng)立了純口語教學體系,其教學方法與萊佩的教學方法完全相反。加勞德特,美國人,美國第一所聾校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其最小的兒子于1864年,在美國的華盛頓建立了加勞德特(Gallaudet)聾人學院;188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聾童幼兒園。現(xiàn)代意義的特殊教育最早是從聾教育開始的。盲教育的產生1784年,霍維(ValuntineHauy,1745~1822,法國人)在巴黎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盲人學校。他提倡用直觀、敘述的方法教盲童,還強調對盲人進行職業(yè)技術教育。他還提倡國家應對盲童實施義務教育。1829年,布萊爾(Braille,1809-1852,法國人)發(fā)明了盲人的點字符號系統(tǒng),為盲童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先決條件。大大地推動了盲教育的發(fā)展。

1829年,豪威(SamuelGridleyHowe,1801-1876)建立了美國的第一所盲校(現(xiàn)帕金斯盲校:PerkinsSchoolfortheBlind)。隨后,美國寄宿制盲校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帕金斯盲校建立之初,只招收全盲學生,后來逐漸開始招收有殘余視力的學生。寄宿制盲校的模式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初。1913年,在波士頓出現(xiàn)了第一個為有殘余視力的學生開辦的特殊班。1861年德國建立了盲童幼稚園。布萊爾盲文盲文是專供盲人摸讀、書寫的文字符號,又稱點字。國際通用的點字是用大小相等、距離相同的6個凸起點組成,形狀像一個長方形,兩個豎行,左邊自上而下為1、2、3點,右邊自上而下為4、5、6點,單位名稱為“方”,每個面積約為24平方毫米,點與點之間的距離為1毫米。“方”與人手的指頭面大小相適合,可以有63種排列方法。盲文形狀

1

4

2

53

6數(shù)字盲文每個數(shù)字的盲文前面都有“3456”點符形,是數(shù)號,便是后面的讀作阿拉伯數(shù)字英語盲文英語盲文a-j都只是用了1245點位即上半截,和數(shù)字的一樣;k-t是a-j下面加上了3號點位。漢語拼音盲文(聲母)漢語拼音盲文聲調漢語拼音盲文(韻母)弱智教育的產生精神病醫(yī)生皮內爾(Pinel,1745~1826,法國人)第一個區(qū)分開白癡、精神病和智力落后,從而打開了弱智的精神枷鎖。愛斯基羅爾(Esquiral,1772~1840,法國人)進一步發(fā)展了皮內爾的觀點。認為白癡和弱智不是病,只是智力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他把弱智分成白癡(Idiot)、癡愚(Imbecile)和弱智(Feeble-minded)三種。伊塔爾(Itard,1775~1838,法國人)受教育家洛克和盧梭的影響,用感官訓練等方法對野男孩維克多進行個別化訓練,從而取得許多訓練弱智人的經驗,開創(chuàng)了弱智訓練的先河,影響了后未的許多人謝根(EdouardSeguin,1812~1880,法國人,后移居美國)1837年在巴黎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弱智學校。該校一直沿用感覺訓練的方法訓練弱智兒童,這種方法一直影響到19世紀的特殊教育,乃至影響到今天的特殊教育。韋伯(HerreyBackusWilbur,1820-1883)1948年,在馬薩諸塞州的Barre開辦了第一所為智障兒童單設的特殊教育學校。隨后美國各州陸續(xù)開辦了智力障礙兒童與成人的教育訓練機構。(

美國的智力障礙兒童教育開始于1839年,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帕金斯盲校的那些伴有智力障礙的盲童進行教育訓練。)其他1817年,行為不良者的學校在法國首先出現(xiàn)。1832年,世界上第一所肢殘人學校在德國慕尼黑成立,創(chuàng)辦人是庫爾茨。1864年美國還建立了專門的聾人大學。1888年美國建立了聾童幼兒園。4.特殊教育全面普及和一體化階段20世紀60年代,特殊教育進入了一個全面普及的階段大學院校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yè)醫(yī)學、心理、教育、社會、生物工程電子科技等多學科人員的研究雙流向多層次的安置方式,又稱“瀑布式紆服務體系。一體化運動興起主要標志:必須經過科學的檢查、鑒定和確診后,方可決定一個殘疾兒童需要哪種教育;各類殘疾兒童教育自成體系;特教體系和普教體系相對應銜接,便于特教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多種教育方式相結合;重視師資培養(yǎng)和科研5.世界特殊教育發(fā)展的特點與趨勢對特殊教育對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對特殊教育的理解越來越理性對特殊兒童權益的保障越來越重視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安置越來越融合對特殊兒童的服務越來越專業(yè)化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越來越個別化(二)中國特殊教育發(fā)展1.特殊教育的準備階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萌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扶弱、濟困、助殘的傳統(tǒng)美德?!吨芏Y》中有“慈幼、養(yǎng)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的思想。儒家思想主張“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孟子提出“仁愛”,墨子提出“兼愛”的思想觀點。這些是我國古代殘疾人觀的寶貴思想財富。我國古代就有開明的殘疾人政策,夏商周時期有減免殘疾人稅收的規(guī)定,從秦漢到明清,開明統(tǒng)治者都設臵了專門機構去關注殘疾人的生存狀況,如對殘疾人賜谷等等。中國的特殊教育學校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據(jù)考證,我國在周代出現(xiàn)了公有性質的殘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時期的盲人樂師得到專門的職業(yè)技能教育,并訓練聾啞、盲及肢體殘疾者為有用之人。我國自古代就不泛有對殘疾人一視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擔任樂師和相應官職,孫臏和司馬遷受刑后成了肢體殘疾者,后來仍被重用,都是明證。我國古代很早對各類殘疾現(xiàn)象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和解釋“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左傳),記載有對盲、聾啞、克汀病、言語障礙、侏儒等殘疾現(xiàn)象的特征及其產生的原因的描述。2.特殊教育的早期階段(近代特殊教育學校的產生)最早最明確提出為殘疾人辦專門學校的是太平天國領袖洪仁軒。1859年,在其施政綱領《資政新篇》中第一次提出了“興跛、盲聾啞院。有財者自攜資斧,無財者善人樂助,請長教以鼓書樂數(shù)雜技,不致為廢人也”。1874年,英國英格蘭長老會傳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東城甘雨胡同創(chuàng)建了中國近代第一間盲校-「瞽叟通文館」。(“瞽”意為瞎子,“叟”意為老頭,“瞽叟通文館”就是流落街頭的瞎子、老頭子學文化的地方,這是教會辦的慈善機構?,F(xiàn)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學校。1887年美國傳教士梅爾斯夫婦在山東登州(蓬萊)建立了“啟喑學館”進行對聾啞人的教育。1898年遷至煙臺,改名為煙臺瘖學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這所學校并改名為「煙臺市聾啞學?!?。1915年7月,民國政府的《國民學校令》正式提出了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1916年,清末狀元、著名實業(yè)家張謇創(chuàng)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南通盲啞學校(今天的南通特殊教育中心)。1921年,江蘇省立第三師范附小為弱智兒童開設了“特殊學級”。民主化和人類進步的體現(xiàn)。1922年11月國民黨統(tǒng)治的政府公布的《教育系統(tǒng)改革令》中學制管理,其中的條例已對特殊教育的意義、目的和對象有比較明確的劃分,已經意識到「對精神上或身體上有缺陷者,應施以相當之特種教育」。1927年,創(chuàng)辦的南京“國立聾啞”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標志著政府對特殊教育的直接參與。1935年8月,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在她的《對于兒童年實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國盲啞及其他殘廢兒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盡量地發(fā)展他天賦的才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分子,同時使他們本身能夠享受到人類應有的幸?!薄?.特殊教育的發(fā)展階段(現(xiàn)代特殊教育體系的形成)(1)整頓和改革舊的特殊教育學校。(2)新建一大批特殊學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大幅度提高。(3)建立和完善了特殊學校的課程體系(4)加強了特殊教育立法(5)開展特殊教育科研活動(6)加強特殊教育專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7)逐步形成特殊教育為骨干、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等形式為補充的發(fā)展格局。我國特殊教育的特點及現(xiàn)狀特殊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特殊教育學校。二是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后者簡稱“特教班”,也稱“輔讀班”)。殘疾孩子在普通學校讀書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隨班就讀”,即殘疾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在普通班級里讀書;另一種是在特教班中就讀,即在普通學校內特別設置一些特殊教育班級,專門招收殘疾學生讀書。三是送教上門及其他特殊教育形式?!八徒躺祥T”主要是針對某些重度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因其身體原因難以離開家,無法到校上學,各地特殊教育學校、殘聯(lián)等機構于是組織專門教師或康復專家,定期到殘疾兒童家中開展上門教育與康復指導活動。我國特殊教育學校主要有四種類型:一類是以招收視力殘疾兒童為主的盲校;一類是以招收聽力殘疾兒童為主的聾校;一類是以招收智力殘疾兒童為主,兼收自閉癥、腦癱、情緒與行為障礙等殘疾兒童的培智學校;一類是招收各種殘疾兒童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認識的轉變1、從慈善者的形態(tài)轉向權益者形態(tài)對殘疾人的歧視與偏見,到憐憫與同情,再到接納與理解,直到平等參與有過程。我們國家對殘疾人的認識還停留在憐憫與同情這個層面上,接納與理解才剛剛有所認識。

2、從醫(yī)療模式轉變?yōu)榻逃J?/p>

過去是把缺陷補償放在教育的首位,如聽力不行不會說話,就拼命教口語,看口型,結果學生畢業(yè)連篇短短的文章都寫不起來?,F(xiàn)在轉變?yōu)閷W生有殘余聽力就以口語為主,完全喪失聽力就以手語為主。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挖掘潛力。

3、從過去狹義型教育對象轉變?yōu)榫C合性教育對象我國政府長期以來由醫(yī)療部門界定的特殊教育對象只有盲、聾、培智三類兒童,隨著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國家和社會逐步清楚地認識到,特殊教育的對象不僅僅是盲童、聾童和智力殘疾兒童,還有其他類型的特殊兒童也需要專門教育。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以多種形式對重度肢體殘疾、重度智力殘疾、孤獨癥、腦癱和多重殘疾兒童少年等實施義務教育。

4、從隔離教育轉變?yōu)槿诤辖逃?/p>

全納教育力圖通過探索,建立一種既能接納和教育所有學生(包括殘疾學生),又能適應不同學生的特性、差異和需要的主體間性的全納教育體系,以使所有學生在融合、共同的教育體系中增進融合、理解和實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

5.從補償教育轉向補償教育與潛能開發(fā)相結合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學或課程計劃,對補償缺陷提得明確具體,對發(fā)展?jié)撃軓娬{不夠,教師容易片面的理解補償缺陷,不分殘疾學生的差異情況,按照一個標準去補短,導致培養(yǎng)目標的偏移,殘疾學生的個人發(fā)展不能達到最佳化。我國特殊教育發(fā)展方向1.轉變國人觀念與認識殘疾兒童同樣是祖國的花朵,在受教育的機遇上不應該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別。特殊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與社會的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科技、衛(wèi)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特殊教育是國家及其文明程度的窗口,而不是可有可無或施舍。2.加強普法與管理從《憲法》到《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到《教育基本法》無一不滲透著對殘疾人教育的關懷與具體要求,而當前特殊兒童教育的現(xiàn)狀說明這方面我們做得還很不夠。加強普法與管理,才能迅速提高我國殘疾兒童的入學率,切實解決當前現(xiàn)實中最緊迫也是最棘手的難題。

3、加大師資培養(yǎng)力度為了滿足廣大殘疾兒童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需要,國家諸多相關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師范教育中開設特殊教育選修或必修課程,但目前只有北京師范大學和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師范學校在實行。國培計劃繼續(xù)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認證

4.特殊教育服務需面向更多的特殊需要兒童現(xiàn)今我國大陸的特殊教育對象主要是殘疾兒童,還有更多的“特殊需要兒童”如包括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寫作障礙、計算障礙等在內的學習障礙、情緒情感障礙、言語障礙、多動癥兒童、行為困擾、紀律問題兒童、交往障礙、身體病弱、自閉癥等需要特殊的幫助。

5、提高現(xiàn)有特殊教育的辦學質量殘疾兒童解決了入學問題不等于是受到了適合其身心特點與需要的教育。目前我國特殊教育領域不僅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的教學質量存在較多問題,而且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質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也亟待改進。

四、殘疾兒童的基本特征(一)視力殘疾者的感知覺特征1.聽覺功能增強更加注意聽覺信息,形成較高的聽覺注意力;對聲音信息的分析也更為細致,達到較高的聽覺選擇能力;常年累月的聽覺經驗積累,形成較高的聽覺記憶力。(一)視力殘疾者的感知覺特征2.觸覺感受敏銳主動積極地利用雙手,使得他們的觸覺感受性也優(yōu)于一般健全人群。視力殘疾者依靠觸覺分辨物體的各種不同屬性(如大小、形狀、結構、溫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離、方向等)。要注意視力殘疾人士用品用具的安全性。視力殘疾學生觸錯覺的試驗研究視力殘疾兒童觸錯覺略高于普通兒童。視力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垂直-水平圖形測驗的觸錯覺分別為87.1%、75%;繆勒-萊依爾圖形測驗的觸錯覺分別為88.2%、87.5%;經差異性顯著檢驗,兩類兒童的觸錯覺沒有顯著性差異。國內外大量資料表明,視力殘疾兒童觸覺的兩點辨別閾明顯低于普通兒童。48(一)視力殘疾者的感知覺特征3.依靠視覺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間知覺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距離知覺,立體知覺、方位知覺等。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一)視力殘疾者的感知覺特征4.部分或全部地喪失視覺不能感知或只能感知部分視覺信息,導致個體視覺經驗的缺失或不完整,難以形成完整的視覺表象。(二)視力殘疾對個體注意的影響1.盲人的聽覺、觸覺、嗅覺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強而無意注意亦有所增多受視覺缺陷的影響,盲人不得不以聽覺、觸覺、嗅覺等其它感知覺通道來代替和補償視覺通道,所以勢必導致這些通道利用率的提高,其有意注意加強。(二)視力殘疾對個體注意的影響2.盲人對第一信號系統(tǒng)的注意相對減少而對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注意相對加強第一信號系統(tǒng)是指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直觀形象的反映,受視覺缺陷的影響,視覺表象對盲人注意的吸引力相對減弱。對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注意因為視覺缺陷反而相對加強了。(二)視力殘疾對個體注意的影響3.盲人的注意穩(wěn)定性相對較高由于缺乏(或少有)視覺系統(tǒng)無意注意的干擾,盲人的注意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高。(二)視力殘疾對個體注意的影響4.盲人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盲人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通常是停止不相關的活動,凝神定氣,側耳細聽,與普通人注視、傾聽等有些差異。(三)視力殘疾對個體記憶的影響1.一般以聽覺記憶和觸覺記憶為主視覺缺陷迫使盲人不得不從視覺通道以外的其他感覺通道獲取信息,他們在日?;顒又懈嗟匾揽柯犛X、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三)視力殘疾對個體記憶的影響2.機械識記的能力較強在盲人的全部識記的內容中,機械識記所占的成分較多,即個體在不理解事物(識記材料)及其內在聯(lián)系的情況下,單靠機械識記、重復識記,通常稱為死記硬背(三)視力殘疾對個體記憶的影響

3.難以依靠視覺表象來進行記憶記憶多數(shù)以表象的形式出現(xiàn)的。表象可以是單一的,或視覺表象、或聽覺表象、或觸覺表象;表象也可以是綜合的,如有視覺、觸覺等表象參與的。(四)視力殘疾對個體想象的影響

1.聽覺想象豐富視力殘疾者常常將普通人所不注意的聲響信息或語詞連貫起來,展開豐富的想象。(四)視力殘疾對個體想象的影響2.以視覺表象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由于個體的想象是以個體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所以多數(shù)盲人很難產生色彩斑斕、景色如畫的想象,他們可能很難領會“窗含西嶺千秋雪”、“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意境。(四)視力殘疾對個體想象的影響3.想象常常帶有個人和情感色彩。盲人很容易根據(jù)語音、語調來判斷對方,因而有時容易上當受騙。(五)視力殘疾對個體語言的影響

1.學語言的動機比較強烈盲人通過語言來獲取信息滿足的需要比較迫切,因此學習動機比較強烈,他們比較注意傾聽別的講話,包括廣播錄音,故而他們詞匯的掌握,口語的發(fā)展可能比普通人要快。由于沒有智力方面的缺陷,而且聽覺功能正常,因而語言水平完全可以達到同齡普通人的水平。(五)視力殘疾對個體語言的影響2.模仿發(fā)音整合困難盲人在模仿和學習語言時僅憑聽覺和觸覺,缺少了視覺在模仿發(fā)音過程中的整合作用,一些錯誤發(fā)音動作得不到矯正,無法模仿正確合理的面部表情,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發(fā)音不準、顫音等現(xiàn)象,甚至在發(fā)音時出現(xiàn)面部上的多余動作。(五)視力殘疾對個體語言的影響3.詞與事物形象脫節(jié)一方面盲人的感性經驗的積累慢;另一方面,他們的言語在與周圍人的語言交往過程中發(fā)展的相當迅速,詞匯積累很快。(五)視力殘疾對個體語言的影響4.注重自己的表達盲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由于缺乏視覺交流,語句結束后如果不能從對方及時獲得肯定信息或獲得對方的傾聽態(tài)度信息,可能會出現(xiàn)“多語癥”現(xiàn)象——注重自己表達并占據(jù)主要話題,而忽視了對方的溝通與參與。(六)視力殘疾對個體思維的影響1.用語言工具進行思維視力殘疾者的語言發(fā)展一般不會受到視覺缺陷的影響,他們善于借助語言工具進行思維,并且能夠進行復雜的邏輯思維。有的盲人常獨自沉思默想,長期的動腦使他們思維更敏捷。(六)視力殘疾對個體思維的影響2.用自己可以感知的事物進行推理視力殘疾者在實踐的時間、范圍和多樣性上不可避免受到限制.盲人容易用物體的一部分或用自己已知的類似的事物來進行推理,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有可能產生錯誤的判斷。(六)視力殘疾對個體思維的影響3.形象思維缺乏盲人由于缺少視覺表象,對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以此作為依據(jù)進行分析推理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聽力殘疾兒童的基本特征(一)感知覺特征1.視覺功能增強看話能力的形成:視覺經驗與訓練視覺表象更清晰、更完整、更接近實物視覺認知發(fā)展速度快視覺問題的發(fā)生率較高(一)感知覺特征2.觸覺、振動覺、言語動覺更敏感振動觸覺和兩點閾比健聽生敏感形成利用環(huán)境振動的習慣(一)感知覺特征3.感知不全面不易形成視聽結合的綜合性形象主要依靠視覺形象或視覺、觸覺和動覺的綜合形象感知范圍小、隔墻無信息不能利用聲音識別物體的某些特性(機器聲)不能利用聲音進行定向(尋找聲源、由遠及近)(二)注意活動的特征1.注意過程產生視覺追蹤現(xiàn)象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大都產生和保持在視覺中樞語言刺激難以引起注意殘余聽力者的視覺刺激作用也優(yōu)于聽覺刺激(二)注意活動的特征2.有意注意逐步發(fā)展新奇、強烈、對比度鮮明、運動變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易受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不隨意性,容易分心有明確目的的且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是在學習活動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有意注意比健聽生發(fā)展較晚73(二)注意活動的特征3.注意的品質有所變化在活動中以注意轉移為主,分配為輔注意難以隨任務的變化而適時轉移74(三)記憶活動的特征1.視覺記憶相對占優(yōu)勢聾生的圖形記憶成績優(yōu)于健聽生聾生的諾克斯立方塊測驗優(yōu)于健聽生動作記憶(操作性的迷津測驗、物體位置記憶)與健聽生差異不大形象的動覺的記憶強聾生接受的視覺、動作性刺激物多在頭腦中留下的痕跡也較之言語刺激留下的痕跡容易和豐富(三)記憶活動的特征2.與語詞有關聯(lián)的記憶明顯薄弱與語文因素相關的數(shù)字廣度記憶測驗和圖畫廣度測驗成績低下與語言感知困難有關與掌握語言的程度有關與對語言材料的理解程度有關與缺乏言語聽覺和言語動覺的聯(lián)系有關與強化的機會太少有關與語言個體的保存方式有關(手語比口語遺忘快)(四)想象的特征想象是在外界現(xiàn)實刺激物的影響下,在人的頭腦中對過去形成的若干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活動。按目的性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四)想象的特征1.無意想象較強,有意想象相對較弱易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引起的形象產生想象想象的主題易變化想象內容孤立、零散、不連貫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提高,有意想象逐步發(fā)展78(四)想象的特征2.借助具體形象展開想象想象表現(xiàn)出很強的形象性和直觀性與聾生的視覺表象較為豐富而言語能力低下有關邏輯性和概括性相對膚淺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想象內容日益細致豐富,邏輯性和概括性逐步增強79(四)想象的特征3.再造成分較多,創(chuàng)造性成分較少善于模仿別人的姿態(tài)、動作和神情聾生的想象活動比較活躍,想象的內容比較廣泛,但是易受實驗條件的暗示,有明顯的思維定勢隨著言語能力的提高,想象中的創(chuàng)造性成分顯著發(fā)展(五)思維的特征1.抽象思維發(fā)展的同時,具體形象性思維仍發(fā)揮重要作用具體形象思維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作為概念的依據(jù),容易受知覺情景的影響,缺乏對問題情境作整體的分析,看不出事物之間的多種關系,解決問題的思路不靈活(五)思維的特征2.分析能力優(yōu)于綜合能力聾生操作分析和直觀分析更細致、更具體注重事物外部特征而忽略事物本質的區(qū)別(茄子與蘋果)不善于做全面的比較,較易找出事物之間的不同點,難以找出共同點只能看而不能動手操作的綜合任務難以完成完全依賴語言的高級綜合能力發(fā)展遲緩82(五)思維的特征3.掌握概念困難概念是用詞來標志和固定的,沒有詞就沒有概念概念主要是通過列舉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來實現(xiàn)的手勢語概括性有限,基本處于形象水平的概括頭腦中有關事物表象的抽象程度不高而又與詞脫節(jié)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對概念的掌握逐漸精確化83四、智力殘疾兒童的心理特點84智力障礙心理發(fā)展的一般特點

各個行為領域發(fā)展的起點遲。心理發(fā)展速度慢,隨年齡的增長可能會進一步減慢智力等領域的發(fā)展最終達到的水平低。輕度智力落后者的智力水平上限為智齡9歲-12歲;中度智力落后者的智力水平上限為智齡6歲-9歲;重度智力落后者的智力水平上限為智齡3歲-6歲;極重度智力落后者的智力水平上限為智齡<3歲85(一)語言特點語言發(fā)生晚,發(fā)音不準,吐字不清聽力問題帶來語言發(fā)音,反過來影響聽覺的辨別力,惡性循環(huán)語言類型簡單,詞匯貧乏有重復語言現(xiàn)象理解語言能力好于表達語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差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好,文字理解力差,即使能背誦的句子也不能理解其意思。86(二)感知特點絕對感受性低。同一強度的刺激可能引起健全人的感覺,卻不一定能引起智障者的感覺。感知速度緩慢感知不夠精確缺乏感知的積極性感知客觀世界的信息少形狀知覺的各層次上均存在困難。辨識和解釋各種感覺刺激困難。不能正確辨認物體的方向、位置與形狀,因而造成對符號、圖形、文字、字母等方面的辨認困難。87(三)注意特點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范圍狹窄,可接受的信息量少注意范圍小,感覺通道單一,注意的分配與轉移困難,很難做到一邊聽一邊看88(四)記憶特點記憶缺乏明確目的識記速度緩慢記憶容量小,明白后面,忘了前面保持不牢固再現(xiàn)不精確從信息加工觀點來看,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和提取都有困難。聽覺記憶比視覺記憶好??吹胶竺妫饲懊?9(五)思維特點多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