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教育史
中國教育史
第一講“六藝”教育的形成與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奠基一、原始社會的教育的特點1.教育在生產生活中進行2.教育權利平等
3.教育不同源于生理差別4.教育內容極端原始5.教育方式言傳身教
二、傳說中的學校相傳,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中國最古老的學校,主要是明堂、成均(韻)、庠夏代產生了序、校。商代出現了瞽宗。三、西周時期的教育制度主要特征是“學在官府”或“學術官守”,具體表現為官師合一和政教合一。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民間無學術,也無學校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學校設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員,也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學校的教師。四、西周時期的學校設置西周的學校集前代之大成,構成了一套組織比較完備的學制系統(tǒng)。從設置上看,學校大體可以劃分為國學與鄉(xiāng)學兩類。國學設于王城及諸侯國都,專為奴隸主貴族子弟服務,又分為大學和小學兩級。鄉(xiāng)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qū)劃為一般奴隸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設立,后者只能受到一些管教性、社會性的教化。由于地方區(qū)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xiāng)校等。西周學校系統(tǒng)表成均(南學)上庠(北學)大學——天子設立辟雍(太學)東序(東學或稱東膠)國學瞽宗(西學或稱西雍)諸侯設立泮宮小學塾——閭鄉(xiāng)學庠——黨序——州?!l(xiāng)五、“六藝”教育西周學校特別重視道德教育,以“明人倫”為其核心,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德、行、藝、儀四個方面,而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傲嚒敝?,又有“大藝”和“小藝”之分,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課程,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西周“官學”之所以重視“六藝”教育,與其教育目標有重大關系。因為統(tǒng)治者所要培養(yǎng)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的政治道德修養(yǎng)(體現于禮、樂課程)來調節(jié)階級內部關系,鞏固其宗法的社會結構,同時還要求具有一定的本領(體現于射、御課程),因此需要兼顧文、武兩個方面的內容。六、私學的興起、發(fā)展與貢獻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是一個由統(tǒng)一進入割據、又由爭霸走向統(tǒng)一的時代。經濟上,隨著農業(yè)生產力水平(鐵制生產工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的提高,作為奴隸制度支柱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漸崩潰,土地國有制逐漸變?yōu)橥恋厮接兄疲徽紊?,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集團與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的奪權斗爭日益激烈。教育方面的最大變化,則是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格局,“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由原來的官學教育一統(tǒng)格局轉變?yōu)樯⒂诿耖g的百家私學教育為主體??鬃铀鶆?chuàng)辦的私學,應該不是最早,但卻是規(guī)模最大、成效最高、影響最著的。私學勃興、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搖籃和淵源,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輝煌的時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構成之一。
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斗爭、思想斗爭日漸激烈。為壯大各自勢力,各國的私門、公室爭相養(yǎng)士,因此學派林立,私學更盛。其中,儒墨兩家私學繼續(xù)發(fā)展,“儒分為八”、“墨離為三”,他們的門生弟子也從不同方面、不同方向上繼承和發(fā)展著各家門派的私學事業(yè)。其他的還有名家、法家、縱橫家、道家、農家、陰陽、兵家、醫(yī)、雜等諸家私學。私學的發(fā)展和養(yǎng)士之風的大興,有力地推動了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學術思想領域空前活躍。各家學派都有自己的政治信仰、學術傾向。他們以私學為中心,結成政治集團,活躍于列國之間,從各自的階級立場出發(fā),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治國治民方案。各學派之間進行著多方面的理論探討和爭鳴以及彼此的吸收和借鑒,這不僅促進了各學派自身的學術發(fā)展,也為學術由爭鳴斗爭走向融合統(tǒng)一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七、百家爭鳴稷下學宮;期會天人、人性、王霸、義利、名實、心物、德法、道器
八、私學產生的歷史意義私學的產生與勃興,是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首先,私學沖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鎖,使教育從政治活動中分離出來。雖然這一時期的私學都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但完成了學校教育和自然形態(tài)教育的第二次分離,推動了學校教育自身的獨立化。教師由過去“官師合一”的身份變?yōu)橐越虝藶橹\生之道的腦力勞動者。學校教育也由此成為專門以書面和口頭語言傳授間接經驗為主的活動。這對學校教育自身的發(fā)展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都有深遠影響。其次,私學以“有教無類”為招生原則,將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社會平民,招生一般是來者不拒,學生可自由擇師,年齡、地域、身份的差別不再成為能否接受教育的障礙?!坝薪虩o類”促進了學術文化向民間的轉移,使社會下層更多的人享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從而有了改變自身社會地位和命運的更多可能,在擴大學校教育社會基礎的同時,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明教化水平的提高,推進了中國民間社會興學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第三,私學的興盛促進了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的形成。由于私學學生有來去自由的權利,為擴大自己辦學的競爭力和學派的社會影響力,私學大師一方面根據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爭相革新學術,標新立異,另一方面四處游學,廣招門徒,宣傳自己的學派思想和政治主張,學生也因此遍布各地,擴大了學派的社會影響力。第四,這一時期的私學教育大都緊密結合現實的政治變革,促成了學校教育服務社會政治的古代教育傳統(tǒng)的形成。如孔門私學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目標,就凸顯出私學立足教育而積極干政的辦學特點,激發(fā)了眾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至漢代儒術定為一尊之后,入仕為宦不僅成為求學受教的基本目標,也逐漸成為歷代封建教育的模板。第五,諸子百家在創(chuàng)辦私學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經驗,如教學上的因材施教、啟發(fā)教學、教學相長,道德教育上的自省自克、改過遷善,意志鍛煉、身體力行,以及注重師生間學問的質疑論難、爭鳴探討等等,也以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論流派,出現了《大學》、《中庸》、《弟子職》、《學記》等許多教育專著,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相當深厚的方法論依據和思想基礎。最后,我國春秋時期的私學是隨著封建個體經濟的產生而產生的,自此也幾乎伴隨著我國封建社會教育的始終。私學教育教學的一些突出特點也影響到官學的發(fā)展,古代私學和官學一起,此消彼長,共同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教化的重要任務,一起推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發(fā)展。十、儒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論(1)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拔ㄉ现桥c下愚不移”?!吧?,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2)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庶富教”,“為政以德”2、有教無類3、學而優(yōu)則仕
4、論教學內容《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5、論教學方法學、思、行結合;“時習”和“溫故”;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由博返約6、論道德教育以“仁”為最高的道德,視“孝悌”為本,視“禮”為規(guī)范,視“忠恕”為一貫,視“中庸”為準繩。立志樂道;克己自??;慎言敏行;改過遷善7、論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熱愛學生,平等待人;重視啟發(fā),教學相長;以身作則,身重于言。(二)孟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對人發(fā)展的作用性善論;“良能”、“良知”;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放心”,仁、義、禮、智“四端”;“反求諸己”2、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仁政”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培養(yǎng)新的統(tǒng)治者,即“君子”和“勞心者”
3、教育目的:明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4、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持志養(yǎng)氣;反求諸己;意志磨礪;改過遷善;以友輔仁5、“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分門別類,因材施教;堅持標準,提倡主動;言近指遠,由博返約;深造自得;循序漸進;專心有恒(三)荀子的教育思想1、化性起偽:性惡論與教育作用2、教育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俗儒、雅儒和大儒?!八兹濉皩W得儒學的外表;“雅儒”知道禮義詩書精神,尊賢畏法,是荀子要培養(yǎng)的基本人才;“大儒”知識廣博,知通統(tǒng)類,能夠自覺遵守禮義法度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是荀子教育的最高目標。3、教育內容:傳經大師4、教學方法聞見知行;虛一而靜,專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陳中衡;善假于物,積善成德5、教師作用論貴師重傅;師生關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十一、儒家教育思想內涵述要1、強調積極入世2、重視名分觀念3、主張“內圣外王”4、提倡尊師重道5、重視人格培養(yǎng)十二、儒家教育思想特點探析1、突出的倫理性2、鮮明的人本性3、嚴整的中庸觀4、明確的義利觀十三、儒家教育思想特色梳理1、主張重教尊師2、重視倫理教化3、推重禮讓思想4、注重人文教育十四、儒家教育思想精華論析1、張揚“自強不息”的生命意識2、推重“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3、奉行“高明中庸”的處事原則4、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十五、墨子的教育思想1、素絲說與教育作用論:墨家十論:非攻、非樂、非命,節(jié)用、節(jié)葬,尚同、尚賢,天志、明鬼,兼愛2、教育目的:培養(yǎng)“兼士”3、教育內容“兼愛”,“兼士”;知識的三種來源:親知、聞知和說知?!叭矸ā保骸氨局诠耪呤ネ踔隆保锤鶕v史實際;“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根據社會實際;“觀國家百姓之利”,即在社會實踐中檢驗思想與學說的實際功利效果。體現了墨家重實踐、重事實、重實效的認識特點。
形式邏輯:“察類”,區(qū)別同類和異己,提高思辨認識事物的能力;“明故”,探明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求事物之所以然之理。4、“強說強為”的主動教學方法反對儒家“擊之則鳴,弗擊不鳴”的說法,提出“不叩必鳴”的思想;強調實踐,造就“愛利天下”的兼士因材與量力?!澳苷勣q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十六、道家的教育思想1、批判社會文明“絕學無憂”、“絕圣棄智”、“絕巧棄利”2、人法自然與教育作用3、逍遙的人格理想4、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十七、法家的教育思想1、“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2、禁私學,禁游宦“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笔?、戰(zhàn)國后期的教育論著1、《大學》“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鞍藯l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中庸》性與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無偏無倚的和諧狀態(tài),“執(zhí)兩用中”,“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自誠明與自明誠,尊德性與道問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學記》A.教育的社會作用:“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B.學制:“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遂)有序,國有學?!盋.考試:《學記》把大學教育的年限定為兩段、五級、九年。第一年“視離經辨志”;第三年“視敬業(yè)樂群”;第五年“視博習親師”;第七年“視論學取友”,合格者為“小成”。第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D.“豫時孫摩”: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學習觀摩原則。長善救失: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啟發(fā)誘導:“君子之教,喻也”,“道(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藏息相輔:“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即要做到上課與自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安匮尚扪?;息焉游焉”,教學安排有張有弛。E.教學方法:講解法?!凹s而達”(語言簡約而意思通達),“微而臧”(義理微妙而說得精善),“罕譬而喻”(舉少量典型的例證而使道理明白易曉)。問答法。練習法?!皩W而時習之”,《學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類比法?!肮胖畬W者,比物丑類”。F.論教師“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敖虒W相長”:“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虒W相長的本意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第二講
讀經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與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一、文教政策的變化、訂立、挑戰(zhàn)與重整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的迅速滅亡宣告了秦代“以法治國”方針及其文教政策的破產。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吸取了秦亡的經驗教訓,以“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一種經過改造的道家學說)為政治指導思想,采取了除秦苛法、與民休息、恢復生產及放寬思想控制等措施,諸子百家之學得以重新崛起,儒家教學活動漸趨興盛。經過漢初幾十年的傳播和發(fā)展,儒家學派逐漸具有了與黃老學派相抗衡的能力。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當時,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濟上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政治上出現漢景帝平息“七國之亂”后的安定局面。歷來強調“文事武備”的儒家學說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一思想意識的政治愿望相契合,儒家思想最終取得了主導政治的話語權力。在“獨尊儒術”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董仲舒是關鍵人物,他根據當時政治變革的現實需要,把原始儒學改造成為神學化的儒學,將儒家的社會政治觀和陰陽五行家的自然觀結合,并提出君權神授的思想,使儒家學說成為更適合統(tǒng)一封建國家所需要的理論工具。他向漢武帝提出的有關文教政策的三項建議,一一被采納推行,成為了漢代文教政策改革的主要理論依據。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tǒng)一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自此,兩漢時期國家的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術為本,儒學成為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并以此為標準,培養(yǎng)人才和選拔人才,推行社會教化,儒學也因此得以廣泛傳播和發(fā)展。儒家的教育活動及其教育思想取得了壓倒其他各家學派的優(yōu)勢,在相對意義上也結束了百家爭鳴的時代。
2、興太學以養(yǎng)士,傳播儒家思想和培養(yǎng)儒學人才儒家學者歷來以教育為德政之本,重視以學校教育推行社會教化和培育治術之才。但漢初以來私學門派眾多,培養(yǎng)人才的規(guī)格各異,既難以滿足大一統(tǒng)國家對統(tǒng)治人才的要求,對國家思想上的統(tǒng)一也是嚴重威脅。董仲舒因此提出了“興太學以養(yǎng)士”的建議。太學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既是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也是社會風俗淳化的發(fā)源地,即所謂“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在長安正式設太學,博士由過去的一種朝廷備顧問之官轉化為一種以教授為主要職能的學官,博士弟子即是太學生。太學的設立,是我國封建社會正式官辦大學的開始。興辦太學,政府直接操縱教育大權,決定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校教育內容,是整齊學術、促進儒學獨尊的重要手段之一。3、立察舉制度,統(tǒng)一儒術取才標準董仲舒主張建立完備的國家選士制度,明確提出了“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這里的“材”、“德”均是以儒家的經術和道德觀念為標準的。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目標和選賢任能的人才觀,正是借助于“獨尊儒術”政策的確立而得以不斷落實的,所謂讀書做官的教育模式也正是指此意義而言的。作為兩漢仕進制度主體的察舉制度雖然從漢文帝時期就開始了,但據《漢書·武帝紀》載,直到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才接受董仲舒建議,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公元前107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東漢稱茂才)一人。至此,州舉“秀才”、郡舉“孝廉”成為定制,歷代因之。這也意味著以儒術為取士標準的察舉制度真正開始。二、漢唐時期的學校設置與制度建設1、漢代的學校設置漢代的學校有官學和私學兩類。官學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種,私學按程度高低分為書館和經館兩類。中央官學中最重要的是傳授儒家經典的太學,由九卿之一的太常領導管理。地方官學主要是指郡國學。漢代的官學,處在我國封建社會官學制度的初創(chuàng)階段,中央官學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散,地方官學尚未形成真正的系統(tǒng)。但是,官學必由政府正式主辦、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系統(tǒng)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為后世封建學校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奠定了初步基礎。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為博士置弟子,太學正式設立,也意味著以儒家經學教育為基本內容的中國官學制度的正式確立。太學傳授的知識基本是單一的儒家經典。兩漢太學中設置博士的經學有14家,它們是“魯詩”、“齊詩”、“韓詩”、“歐陽書”、“大夏侯書”、“小夏侯書”、“大戴禮”、“小戴禮”、“施氏易”、“孟氏易”、“梁邱易”、“京氏易”、“嚴氏公羊”、“顏氏公羊”,都屬于今文經學。太學初建時,學生的名額較少,每位博士只有l(wèi)0名左右的學生,大都采用個別或小組教學。后來學生名額多以萬計,而博士最多時僅15名(大多數時間是14名或更少),個別教學的形式已不能適應要求,于是就出現了一種稱為“大都授”的集體上課形式,主講的博士稱為“都講”。除此以外,盛行于私學的次第相傳的教學形式也被太學采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教師不足的矛盾。
太學教學重師法、家法。師法是從師承角度講老師所傳之法或先師代代相傳的教義;家法則是從學說本身而言的,是指大家所公認的關于某部經典的一家之說。嚴守師法、家法對于保存儒經原有面目,防止經學的進一步分裂有重要作用;但同時又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創(chuàng)新思想,使得經學更加支離。在漢代,讀書人可以通過薦舉、征召或選舉進入仕途,但參加太學的考試卻是入仕的穩(wěn)妥途徑。太學里沒有嚴格的授課和年級制度,考試只是作為一種督促、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手段,采用“設科射策”的形式?!安摺笔侵附處?主考)所出的試題。所謂“射”,是以射箭的過程來形象描寫學生對試題的理解和回答過程;“科”則是用以評定學生成績的等級標記,從優(yōu)到劣依次分為甲科、乙科(有時也細分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學生所取得的實際等級是將來授官的依據,通常甲科(上第)為郎中,乙科(中第)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通兩經)為文學掌故,下等(不能通一經)和不勤學者要被黜令退學。隨著時間推移,太學考試的年限和設科的標準也有所變更,西漢一年一試,東漢兩年一試,設科標準最后則完全以通經多少為依據。學生通過考試取得一定的科品,獲得相應官職后,仍可參加下屆考試以獲得更高的等級和官品,太學也以此鼓勵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經》。太學生主要的出路是經考試而被錄用做官,當然,也有學生選擇授徒為師的。鴻都門學創(chuàng)辦于東漢,因校址位于洛陽的鴻都門而得名,屬于一種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是統(tǒng)治集團內部各派力量的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尤其是宦官勢力與世家大族爭奪領導權與統(tǒng)治權的結果,也與漢靈帝的個人愛好有密切關系。東漢末年,宦官政治勢力的膨脹,太學生站在官僚集團一邊與宦官集團展開斗爭,宦官集團因此投漢靈帝所好,創(chuàng)辦了鴻都門學。學校專以尺牘、辭賦、字畫作為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師生享有優(yōu)厚待遇,且不論學生出身,畢業(yè)后多封以高官厚祿。尤其是在入仕途徑及升進時間上,鴻都門學的師生都凌駕于太學師生之上。
漢代的宮邸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專為皇室及貴族子弟、外戚集團創(chuàng)辦的貴族學校。東漢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設立“四姓小侯學”。所謂四姓即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因非列侯,故稱小侯。學校擁有比太學優(yōu)越的設備和師資條件,后來招生對象有所擴大,甚至接受匈奴子弟為留學生。這種貴胄學校的設立,一方面是貴族子弟享有教育特權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統(tǒng)治者希圖借助儒家思想教育,使這些貴族、外戚子弟能夠“反之忠孝”,樹立正統(tǒng)觀念,以達到約束其政治行為的目的。以宮人為教育對象的宮廷學校是宮邸學的另一種類型。鄧太后臨政后,要求一些近臣能夠“于東觀受讀經傳,以教授宮人”。東觀是洛陽皇宮的一座殿,與辟雍、蘭臺、石室、宣明、鴻都都是東漢時期的皇家圖書館。東觀除了藏書外,還有其他圖書館所不具備的功能,即兼有宮廷學校的職責,教育遍及宦官、妃后、宮女。東觀的性質在漢代類似太學,教學內容也相似。這種學校的出現與宦官參政程度的提高及后宮婦女要求學習的強烈愿望有著直接關系。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設置一般而言,公元220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曹丕稱帝,建立魏國,到589年楊堅滅陳建隋朝為止,歷時369年,史稱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zhàn)的時期。在近400年的時間內,統(tǒng)一的時間不足十分之一,因此,官辦教育深受其影響,史家稱之為“時興時廢,若有若無”。但是,這一時期的官學還是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具體而言:第一,從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來看,由漢代單一的太學發(fā)展到國子學、太學的并立,北魏時期又增加了面向皇室的宗學和面向寒門庶族子弟的四門學。門閥士族與寒門庶族的分野,是地主階級發(fā)展進程中一個必然的歷史階段。其次,隨著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解體,魏晉南北朝開辦專科學校培養(yǎng)專門人才,史學、文學、玄學、律學、醫(yī)學、書學、佛學、道學等??平逃纱伺d起,形成了多渠道辦學和多學科并舉的教育格局,開風氣之先。它一方面打破了“獨尊儒術”的藩籬,促進了教育內容的補充,拓展了教育的社會職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各種人才的培養(yǎng),適應了社會多元發(fā)展的需要。
第三,少數民族政權為了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而更為重視地方教育,導致我國地方官學制度在北魏時期正式確立,這為形成全國的學校教育網絡奠定了基礎。最后,官學體制的諸多變化促成了教育管理機構的獨立,北齊國子寺的創(chuàng)立結束了我國官學由太常兼管的局面。自此,教育以一個獨立的實體身份在國家機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從這個角度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的發(fā)展不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遠遠超過兩漢教育,為隋唐教育體制的完備奠定了基礎。
3、隋唐官學的設置中國古代比較完備的教育行政體系創(chuàng)始于隋代。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設置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廢止了漢魏以來以司徒、太常為教育行政長官的制度;二是隋文帝初年,設立國子寺作為專管學校教育的行政機構,并置祭酒作為最高的教育行政長官。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國子寺為國子監(jiān)。國子寺(監(jiān))及國子祭酒的設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設立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和官員。隋代時期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與算學統(tǒng)歸國子寺領導,律學則由大理寺直接管理。此外,太醫(yī)署也招生授教,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唐因隋制,貞觀元年(627年)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jiān),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國子監(jiān)設祭酒1人,為教育最高行政長官;司業(yè)2人,負責成績與學籍等具體事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統(tǒng)由國子監(jiān)管理。后來,書、律、算三學脫離國子監(jiān),歸業(yè)務主管部門領導。弘文館歸門下省,崇文館歸東宮,崇玄館歸尚書省,醫(yī)學歸中書省所轄的太醫(yī)署,天文歷學歸司天臺,畜牧獸醫(yī)學由太仆寺領導。唐代在地方設有教育長官長史,負責統(tǒng)一領導州、縣學具體事宜??傊?,唐代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級管理的教育行政體制,除經學學校由國子監(jiān)領導外,其他性質的官學分屬有關業(yè)務部門領導,利于??茖W校教育的發(fā)展。隋唐之際官學繁榮,私學也頗發(fā)達,農村地區(qū)已經有私立小學的設立。唐代私學是在國家制定的統(tǒng)一的崇圣尊儒文教政策指導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招生對象面向整個社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唐代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但就總體而論,唐代私學前不及漢、后不及宋,主要有五種類型,一種是比例最大的經學性質的私學,其余四種分別是文史性質的私學、道玄性質的私學、詩賦性質的私學、科技性質的私學,最后一種私學以從醫(yī)者最多,還有傳授天文歷法的私學等。三、科舉制集中選士大權、采用考試辦法、分科舉人,是隋代的一大創(chuàng)舉。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七月“始建進士科”,實行策試取士之制;大業(yè)三年(607年)又定十科舉人,“文才秀美”一科當為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置,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產生。但科舉之制在隋代只不過初具雛形,不居主導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從政治上、文化上削弱了士族豪門勢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門閥士族把持選士的局面,為庶族地主參加政權開辟了道路,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基礎,加強和鞏固了中央皇權。隋唐開始的進士之法,由州郡長官策試,層層篩選之后才由朝廷最后策試,錄取的關鍵在才學和智謀,而不在所謂德望,相當程度上剝奪了權貴們營私的特權。進士科設置之后,結束了數百年來實行的鄉(xiāng)舉里選之制,開辟了后世長達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考試之途,對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乃至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等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唐因隋制,設科舉取士主要有三大途徑:由中央、地方官學經過規(guī)定的學業(yè)考試合格,選送到尚書省應試的,稱為生徒;不由館、學而學有所成的為士人,自己向所在州縣報考,經縣、州考試選拔報送尚書省應試的,稱為鄉(xiāng)貢;由天子自詔考選,名曰制舉。前兩類都設一定科目,內容大體常年不變,時稱“常科”;后一類一般出于朝廷臨時之人才需求,時稱“制舉”或“特科”。唐代對報考者的資格有嚴格要求,規(guī)定違犯法令者、工商子弟、衙門皂隸子弟不得參加考試??婆e分文科舉和武科舉兩大類。文科舉又分??坪椭瓶苾煞N。??泼磕甓ㄆ谂e行,所設科目主要有六種:一曰秀才科,二曰明經科,三曰進士科,四曰明法科,五曰明書科,六曰明算科。此外,尚有俊士、一史、二史、三傳、開元禮、道舉、童子、弘文、崇文生舉等科。前六種稱為常行之科,后數種則為非常科,前六種之中以明經、進士兩種為最盛,最受士人重視,在唐及以后的科舉制度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居于首位。秀才科注重選博識高才、出類拔萃的人物,隋唐皆以此科為最高最難,至高宗初年秀才科便停止了??荚嚪椒ㄊ强谠?、帖經、墨義、策問、詩賦等五大類。帖經類似今日的填充考試,偏重考查考生的記誦能力。墨義是一種對經義簡單的筆試問答,只需考生熟讀熟記經文和注釋??谠嚨姆椒ㄅc墨義相似,只是讓考生當場口頭回答。策問的方法由被試者做文章,針對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發(fā)表評論,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它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經史知識、智慧謀略和寫作水平。詩賦是后來加試的一種方法,它要求考生當場寫作詩賦各一篇。主要考察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詩賦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詩的興盛。隋唐科舉制度的實施,更直接地影響和左右著封建社會后期的學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其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積極方面來看,第一,科舉考試對學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政府無需花多大力氣,就能有效地對全國教育事業(yè)實施宏觀調控。第二,集中體現了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主張,激發(fā)了民間子弟積極向學的熱情??婆e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開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進學讀書,都能參加科舉考試,以取得名位,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科舉制度在客觀上起到了刺激學校教育發(fā)展的作用,形成了“五尺童子,恥于不聞文墨”的社會風氣。由于科舉考試主要是以儒家經典為內容,人們?yōu)榱藚⒓涌婆e考試,就必須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統(tǒng)一的科舉考試必然促使學校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統(tǒng)一,而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統(tǒng)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民俗的改善。第三,科舉制度的實施也促使學校教育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婆e制度是一種直接調控學校管理的約束力量,科舉考什么,學校就學什么;科舉怎樣考,學校便怎樣教??婆e制度的不斷完善,也促使各級各類學校管理制度和考試制度日趨嚴密和完善。第四,科舉制度將人的才智作為入仕的標準而且制度化,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特點,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科舉中有???、特科,考試過程中的層層遞進及最后的殿試,不同專業(yè)類人才有不同的考選、不同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口試、貼經、墨義、策問、詩賦等考試方法,及至后來判卷過程中的糊名、彌封、謄錄、復審等制度,既是科舉之制日趨完善的標志,也能夠成為今天考試制度完善的有益借鑒。第五,科舉考試制度主要是選拔經明行修之士,儒家經典是主要的考試內容,因此,它1300年的歷史不僅強化了儒家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而且保證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正統(tǒng)地位,也保證了以四書五經為根本基礎的中國文化的衍傳和發(fā)展。第六,科舉考試制度的實質是從讀書人中選賢授官,因此也是一種政治制度。一方面,科舉選材取決于文字程文,并以分數為去留的唯一依據,其公平、公正的選士特點,為封建官僚階層社會精英地位的確立、及行使其政治權力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據,其后由科舉考試而入仕途的被稱為正途;另一方面,科舉考試出身的官僚隊伍一般都擁有較高的、而且是綜合的文化素質,這是由于五經四書本身不屬于單一狹窄的專業(yè)知識??婆e入仕的官員任職期間都十分重視以儒家倫理為本位的社會教化和社會管理,也因此確立了古代社會的文化中國的性格特征。從消極方面來說,科舉制度的實施對學校教育的健康發(fā)展也有一些不良影響,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科舉對學校的消極作用日趨明顯。第一,科舉制度使學校成為其附庸。隋唐行科舉之后,學校教育的獨立性逐漸喪失,而逐漸成為科舉的預備機關,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圍繞著科舉考試來進行,社會也逐漸產生偏重科舉、輕視學校的風氣。第二,科舉考試的內容局限于儒家的幾部經典章句和華麗的詩賦,考試方法機械、呆板,偏重于死記硬背,這就使得學校的教學內容空疏無用,缺乏時代精神,教學工作重文辭少實學,重記誦不求文理,充滿了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惡習。這既不利于選拔和培養(yǎng)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又養(yǎng)成了空疏的學風。即標準化的考試限制了人們的自由思想,靠死記知識也限制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
第三,科舉取士名為多科取士,有算學、天文、歷法、醫(yī)學、農田水利以及軍事等其他行業(yè)的人才選用,但其主流仍是以儒家文史經學為主,科學的、實用的知識內容非常有限,且地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發(fā)展。第四,科舉考試雖然面向全社會開放,但我國的封建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一般只有男子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女子幾乎是被排斥在外的。另一方面,雖然庶族子弟有了讀書學習以晉身的機會,但人數畢竟不如豪門貴族子弟多。如果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看,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兩個階層所處的社會地位、教育機會、生活環(huán)境以及文化圈落的不同造成的。
第五,科舉制度毒害了讀書人的思想,敗壞了士風。由于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試和做官三件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科舉成為士人人仕的階梯,成為他們取得高官厚祿的最好門路。兒童從入學讀書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讀書做官的教育?!俺缘每嘀锌啵綖槿松先恕?、“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富貴榮華,錦衣玉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生哲學支配著學校教育,也嚴重影響著學校師生的思想。在科舉制度下,人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求知求真,而是為了獲取功名利祿。這種具有強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觀,長期支配著封建社會后期的學校教育。同時,由于科舉取士的名額較少,競爭相當激烈,不少士子或者為躍過龍門而坐成白首,或者不擇手段地通關節(jié)、走后門,靠作弊、僥幸等獲取功名利祿。這就敗壞了社會風氣和士子學風,使求知問學變成迂腐之事,而卑躬屈膝、低首小心成為文人熱衷效法的伎倆,學問才智則成為次要的東西。四、董仲舒和韓愈的教育思想陸賈、賈誼、叔孫通、劉向、劉歆、孔安國、揚雄、王充、馬融、鄭玄、服虔、何宴、王弼、阮籍、向秀、王肅、王通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西漢最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他吸取秦朝任刑而不尚德的滅亡教訓,提出刑德并用而以德治為主的政治原則;根據西漢王朝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政治要求,吸收燕齊文化的陰陽五行、神仙方士和三晉文化的刑名思想,改造和發(fā)展了先秦時期的原始儒家思想,提出了“君權神授”和“王道三綱”的理論主張,為西漢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他也因此被稱為“漢代孔子”。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漢初流行的人性論點,把人性分為三等:上品是“過善”的“圣人之性”,中品是“有善質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下品是純惡的“斗筲之性”,這就是盛行漢唐所謂“性三品”說的肇端。董仲舒強調,教育對于不同品級的人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教育的主要對象就是指具“中民之性”的大多數,因為上品之“圣人”能夠自覺向善,下品之人生來近似禽獸,只能以刑罰制止他們。董仲舒也以此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罰”的政治主張?zhí)峁┝巳诵哉摰囊罁?/p>
“三綱五?!笔嵌偈娴赖陆逃枷氲暮诵膬热荨K麑⒕?、父子、夫婦與天地、陰陽、四時相比附,將社會倫理與自然法則合一,并對“三綱”進行了概括,視之為天意的體現、王道的支柱?!拔宄!庇衷弧拔寮o”,即仁、義、禮、智、信,是與個體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具體相關的道德觀念。董仲舒把“三綱”與“五?!毕嗯浜?,構成了中國社會基本的人倫關系及道德規(guī)范體系,所謂的“綱常名教”成為此后中國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正誼明道”:“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睆娒惴e漸,身體力行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薄洞呵锓甭丁ど碇B(yǎng)莫重于義》《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2、韓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說:將人性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上品的人,其性是天生的善;下品的人,其性是天生的惡;中品的人,則可向上下兩個方面變化。其次,他認為性之外還有情。性是與生俱來的內在固有的,而情則是在與外界接觸過程中產生的外在的,表現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感情,這七種情感的不同組合,使情也有了三品的區(qū)別:情為上品的人,其情感表現為動靜適中,溫文爾雅;情為中品的人,其情感表現為變化無常,但求不失中庸;情為下品的人,其情感表現是任其發(fā)泄恣肆,無所持守。
韓愈認為,人的性情雖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高低不同的等級,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提出“上教、中導、下制”的教育作用論:對上品的人,學習和教育也是必需的,因為經過學習和教育,其善性便可更加發(fā)揚光大,“就學而愈明”;中品的人有向上、向下發(fā)展的可能,關鍵取決于不同的教育學習的環(huán)境和措施;對下品的人,雖然不能完全改變其惡性,但卻可以起到制控和改造作用,不致使其向壞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是說,無論哪一類人,都具有可教育性,教育對于上、中、下三種不同的人,都能起到一定的積極的作用。
韓愈繼承了儒家“德治”思想,強調教育是為政之本,因此非常重視學校教育事業(yè),要求整頓國學,改革招生制度,擴大招生范圍;同時要求以實際才學為標準嚴格選任學官,整頓教學秩序,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韓愈不但重視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也重視人才的選拔工作。他抨擊科舉考試制度的弊端,要求統(tǒng)治者應該愛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發(fā)掘人才,同時要合理用人,“以其道”、“通其意”、“盡其才”,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真正做到不浪費人才和埋沒人才。論教師尊師重道:“古之學者必有師。”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教師任務:“傳道、授業(yè)、解惑”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第三講傳統(tǒng)學校的變革與教育思想的更新一、文教政策的變化與書院的異軍突起宋代基本上沿用唐制,各項政策都著眼于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其文教政策也服務于此。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將中國的選士制度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婆e作為人才與文化的篩選器,不僅左右了當時的教育,也給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宋代的科舉制度更加完備,體制日益周密,規(guī)模也逐步擴大,對宋代政治、文化、教育的影響也更加廣泛深刻,成為構成中國古代封建官僚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和考核制度。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宋初諸帝雖采取“重文”政策,但在科舉和教育之間,對于科舉取士特別重視,忽視了培養(yǎng)人才的學校。這就使得自唐以來科舉對于文化教育的消極影響和流弊更為明顯了,科舉成為教育制度的重心。這便產生了北宋改革科舉的興學運動。而為了消除這些障礙,振興官學,也成為北宋歷次興學的主要課題。北宋歷經了三次興學:(一)慶歷興學由范仲淹主持推動的慶歷興學,是北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興學運動。它持續(xù)的時間雖短,但影響非常深遠。(二)熙寧、元豐興學自范仲淹慶歷興學失敗后,北宋的學校教育一切如故,但要求興學和針砭時弊的呼聲和努力始終沒有停止過。因此,在宋神宗繼位后不久,朝野上下就圍繞著學校和科舉如何培養(yǎng)、選拔人才的問題,再次展開爭論,并圍繞著這一主題,開展了一場內容更加廣泛的變法運動。自宋神宗熙寧、元封期間,王安石兩次為相,在推行變法過程中,實行教育改革。史稱熙寧、元豐興學。這是北宋第二次興學。(三)崇寧興學北宋第三次大規(guī)模的興學運動是由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其規(guī)模和范圍超過了前兩次。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奏請興學貢士,朝廷隨之發(fā)布一系列詔令,揭開了崇寧興學的序幕。
蘇湖教法是宋代學者胡瑗在蘇州、湖州州學講學期間倡行的教學模式。胡瑗是宋代太學初創(chuàng)期間影響最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在蘇湖等地講學的時候,一反當時崇尚詩賦的風氣,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注重基本經義的研究。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興學期間,朝廷下詔采納蘇湖教法,在太學推廣實行,對于改進宋代太學的教學工作和學術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監(jiān)生歷事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2年),監(jiān)生分撥在京各衙門歷練事務,三個月考核引奏。勤謹者送吏部附選,仍令歷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建文帝時,進一步規(guī)定考核辦法,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選用,中、下等仍歷一年,再考。監(jiān)生歷事的目的在于使監(jiān)生通過“歷事各司”以“學習政法”,鍛煉并考查監(jiān)生的從政能力,滿足了當時對官員急需的現實要求,也體現了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的教學規(guī)律,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官學歷史上較早的一種正式的教學實習制度
書院名稱起于唐代,其性質有官辦、私辦兩種。官方設立的有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等,但那時還不是聚徒講學的教育組織,而是校刊、收藏經籍的場所。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形成和興盛則在宋朝。宋代書院的發(fā)展嬗變,大體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北宋書院的興起時期和南宋書院的勃興時期。元明時期也有一些新的發(fā)展。
明初書院極不發(fā)達,一百年間,書院一直處于沉寂狀態(tài)。直至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才漸興起,至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達到極盛。據統(tǒng)計,明代共建書院1239所,嘉靖年間所建占37.13%,萬歷年間次之,占22.71%。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無錫東林書院。東林書院設在江蘇無錫。初為北宋楊時講學之所。明朝萬歷年間,被明政府革職的戶部侍郎顧憲成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他們反對閹黨貪官,抨擊當權者,得到許多在野士大夫以及一批在職官吏的呼應,形成一股反對當朝的政治勢力。經過激烈的斗爭,東林書院最終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禁毀,一批東林黨人被屠殺逮捕。崇禎元年,冤案終得昭雪,建筑稍復。清時也曾先后多次修復,但已失去東林議政之風。書院講會是與書院教學、學術活動相聯(lián)系的學術組織。南宋以后,書院盛行講會制度,成為書院的重要教學形式。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赴白鹿洞書院講學,并把所講內容刻石立于院內,首開書院講會的先河,并為不同學派同在一個書院內講學樹立了范例。明代書院講會更盛。如王守仁和諶若水是兩大不同學派,各派著名學者各標其宗旨,到各書院講學,紛紛組織講會,各自陳述其主張。書院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東林書院、紫陽書院、姚江書院等講會最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嚴密的組織,有明確的宗旨,詳細的規(guī)約,規(guī)定的會期,隆重的儀式和程序。講會制度開始只是書院內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以后逐漸超出書院的范圍,同社會上的學術活動結合起來。這種“講會”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地區(qū)性的學術集會。講會多由書院負責組織和主持,書院成為一個地區(qū)的學術活動中心。書院依靠講會擴大了教學范圍,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學術空氣,提高了教學水平,同時又擴大了書院的影響,提高了書院的社會地位,也為地方的學術發(fā)展貢獻了力量。二、私塾與蒙學教材宋元明三朝的私學,是漢唐私學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我國封建社會中與官學并存的一項重要教育制度。這一時期的私學,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識字和學習基本知識為主的“蒙學”,相當于“小學”;一類是在蒙學的基礎上,學習儒家經典、理學著作,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經館”,相當于“大學”。兩類私學,有的分別設置,但多數統(tǒng)一于一校之內,階段劃分不明顯。
“蒙學”或稱“鄉(xiāng)學”、“村學”、“私塾”,一般是私人設立,學生來校就讀;但也有宗族設立的“義學”和富有人家設立的“家館”,延聘教師去任教的。入學學生不受年齡限制,以相應程度為準,雖以兒童為多,但也有青年或成人。一般說來,蒙學教育是以授書、背書和寫字為最基本的內容。教學中,強調牢固記憶和基本訓練,以及培養(yǎng)兒童符合封建倫常的道德品質和習慣。各地各類蒙學,對于入學年齡、學習內容以及教學水平等方面,都無統(tǒng)一的規(guī)定。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本結構在教育上的反映。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人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開始出現分類按專題編寫的現象,使我國古代蒙學教材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就內容而言,蒙養(yǎng)教材可分為五類:第一類為識字課本,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兒童識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時也綜合介紹一些基礎知識。第二類是倫理道德的教材,如呂本中的《童蒙訓》,側重于向兒童傳授倫理道德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接人待物的準則。第三類是歷史知識的教材,如宋王令作《十七史蒙求》等。這類教材,有的簡述歷史的發(fā)展,有的選編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言行舉止,既向兒童傳授歷史知識,又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第四類是詩歌教學的教材,如《千家詩》選擇適合兒童的詩詞歌賦供他們學習,以進行文辭和美感教育。第五類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學的教材,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鳥獸、草木、衣服、建筑、器皿等蒙學教材的特點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最突出的特點為:首先,蒙學教材開始分類按專題編寫,使之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多樣化。其次,一些著名學者,如朱熹、呂祖謙等親自編纂蒙學教材,對于提高蒙學教材的質量起了重要作用。最后,蒙學教材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采用韻文形式,文字簡練,通俗易懂,并力求將識字教育、基本知識和倫理道德有機地結合起來。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1、朱熹與理學教育思想A.“明天理,滅人欲”與教育作用;B.論“大學”和“小學”教育;C.“朱子讀書法”
循序漸進:遵循教材的客觀順序與學生的主觀能力去規(guī)定學習的課程或進度。熟讀精思:讀書時必須多讀、記住、背熟,對于所讀之書要認真思考,理解精深。虛心涵泳:讀書時必須有虛心態(tài)度,萬不可穿鑿附會。切己體察:使書本中的道理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并以書本中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實踐。著緊用力:讀書要抓緊時間,刻苦努力。居敬持志:居敬,讀書時精神專一,注意力集中。持志,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高尚目標,并要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2、王守仁與心學教育思想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是明中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繼承和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題,創(chuàng)立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陽明學派”。其學說以“反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出現,在明中葉以后曾廣為流行,并曾流傳到日本,對明治維新產生積極影響。“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六經皆史”與教學內容;論兒童教育:主要有以下內容:1.揭露和批判傳統(tǒng)兒童教育不顧兒童的身心特點。2.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3.兒童教育的內容是“歌詩”、“習禮”和“讀書”。4.要“隨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3、顏元的學校改革思想顏元,字渾然,又字易直,河北博野縣人。后因其室名“習齋”,學者稱他為習齋先生。顏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早期啟蒙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批判宋明理學教育,主張“經世致用”的實學教育,強調“學貴實行”、“學貴適用”等等,是其啟蒙教育思潮的一個顯著特征。
第四講中國近代教育轉型一、洋務教育的基本主張(“中體西用”)與內容(一)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作為我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于1862年6月正式開學,乃是近代中國被動開放的產物。該學堂之初衷是專修外語的學校,為培養(yǎng)外語專門人才而設。最初只招滿漢親貴之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別墅整體裝修合同范本
- 2025屆高考生物備考教學設計:課時1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 高考動員大會講話稿
- 股權用工合同范本
- 水泥合同范本
- Module 10 Unit 2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外研版八年級英語上冊
- Module 5 Unit1 Can you run fast?(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英語四年級上冊
- 百尺河小學學校教學工作計劃
- 租雞棚合同范本
- 產品拼裝合同范本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解讀與專題培訓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課件 第九單元 溶液 1-課題1 溶液及其應用 第1課時 溶液的形成
- 2024-2025學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機械波4波的衍射和干涉課時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3-4
- 2025年新華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全冊導學案
- 安全管理人員七大職責
- 音樂教育國際化進程-洞察分析
- 植入式靜脈給藥裝置護理技術課件
- GB/T 24091-2024適應氣候變化脆弱性、影響和風險評估指南
- 2024年山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大學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500題)含答案解析
- 生活垃圾我知道(課件)二年級下冊勞動
- 每日系列-計算小紙條-3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