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舊石器時代第一節(jié)概說一、舊石器時代及其特征十九世紀丹麥皇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提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段分期法,并應用于其任職的博物館。1865年英國學者拉波克在《史前時代》一書中把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從約三百萬年前起直到一萬二千年前左右結束。此間,人類使用比較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相當于人類歷史上的前氏族社會和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該時代相當于地質學上的第四紀更新世時期。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與人類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民族學有密切的關系。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對象(1)人類化石人體遺骸在密封、不受細菌侵害和在埋藏處有含礦物質地下水流動等條件下,經過一萬年以上的時間有可能成為化石。目前所見人類化石,從早到晚體質形態(tài)上差異較大,可劃分四階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猿人以南猿為代表;晚期猿人以爪哇猿人為代表;早期智人以尼安德特人為代表;晚期智人即和現(xiàn)代相同的人類。(2)與人類共存的動物化石舊石器時代的動物種類很多,但許多已經絕滅。至今存活的有大熊貓、犀牛、虎、鹿、象等,不過與現(xiàn)代種屬有區(qū)別。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是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存發(fā)現(xiàn)的批示物。(3)人類使用的工具舊石器時代人類所使用的生產、生活工具和武器大都是木、石制的,少數(shù)是用骨、角、牙、蚌等原料制成??疾旌脱芯窟@些工具的制作過程、使用方法和工作效能,可以探索該時代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必要時可以做石器試驗。(4)早期人類的居住遺址該時期多居洞穴,但也有其它方式。俄羅斯古人多居平地上,他們用猛犸或其它大型動物的肢骨作支架,其上覆以獸皮作為住所。在日本北方地區(qū)開闊地帶的遺址常有成堆石塊,有壘成圓圈形,其用意尚不明確。居址附近常發(fā)現(xiàn)有燒紅的土塊、灰燼、裂紋的石頭和燒烤過的獸骨等。(5)墓葬及其它三、地質年代與考古學分期地質學把地球歷史分為五大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關于人類起源的問題中世紀的歐洲,上帝造人說一直占據(jù)著人類起源學的統(tǒng)治地位;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古代沒有這方面的學說。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歐如拉馬克、赫胥里、達爾文等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人類與猿的密切關系或人猿同祖說。十九世紀末葉,由于科學材料日漸發(fā)現(xiàn),從猿到人的學說基本上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但是,人與猿之間最本質的區(qū)別是什么?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完全解決。古希臘學者柏拉圖說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腳動物”。近代人提出所謂“界河說”,凡腦容量在750毫升以下者是猿,以上者是人。但非洲能人能夠制造工具,腦容量才680毫升。恩格斯一百年前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并指出人和猿之間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能否勞動。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內容:1、一般進化論: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進化方式發(fā)展而來。2、人猿同祖說: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人與現(xiàn)在猿擁有同一個祖先。3、自然選擇學說:人類與其它生物自身沒有進化的動力,生物的進化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在進化過程中,人類處于被動選擇的地位。4、漸變論:人類按照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的方向逐步進化而來,突變在進化過程中不起主要作用。西方學者1、目前發(fā)現(xiàn)的生物化石在達爾文所論述的進化論鏈條當中還存在非常多的缺環(huán),生物化石不能完全證明進化論的成立。2、進化論無法解釋第一個生命體的出現(xiàn)與第一個細胞的進化成功。3、當今科學認為不同的物種之間不能實現(xiàn)相互進化。4、西方學者認為至少從血液類型來看,人類與猿類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西方學者5、也有西方學者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加以修正,認為人體內部存在種質和體質兩種物質,其中種質是人類主動進化的動力。6、科學、地質學等現(xiàn)代科學不能為進化論提供堅強的證據(jù)。7、生物由低到高的進化序列不符合物理學熱力第二定律。中國學者中國多數(shù)學者對進化論持認同態(tài)度,進化鏈條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可以由考古學及其它科學的發(fā)展和發(fā)現(xiàn)逐漸補充完整。據(jù)古生物學家研究,在距今大約三千萬年的第三紀漸新世,猿類從低級的猴中分化出來。這種猿化石最初發(fā)現(xiàn)于埃及,故叫埃及猿。到了第三紀的上新世,猿類又分化為兩支:一支是森林古猿,即后來的現(xiàn)在猿;另一支是臘瑪猿,后發(fā)展為人類,即人類的猿類祖先。臘瑪猿生存的時代約距今七百萬至一千四百萬年間。上新世期間,森林減少,臘瑪猿轉入地面生活。它們可能原先即有半直立行走、手腳之間有某些分工、群居、雜食等一系列特征。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關鍵性的一步。直立行走促成了手和腳的明確分工,同時也引起了脊柱、胸腔的相關變異,喉頭得到了解放,視野也得以擴大。這樣,手被解放出來,越來越靈巧。恩格斯:“沒有一只猿手曾制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比撕驮匙詈蠓值罁P鑣就是在這一時期。由于勞動的需要,產生了語言。非洲、亞洲南部起源說:十九世紀后半葉英國學者達爾文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恩格斯認為,人類最初的起源地可能是在現(xiàn)已沉入印度洋的一片陸地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由于爪哇人和北京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學者們中有些人說亞洲可能是人類的誕生地。大洋洲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過較早的人類化石,專家們認為大洋洲居民是兩萬年前遷過去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舊石器時代末期由亞洲大陸遷去的。歐洲沒有發(fā)現(xiàn)過早期更新世的東西。目前早期猿人化石80%發(fā)現(xiàn)于非洲,非洲也有晚期猿人;亞洲是臘瑪猿最早的發(fā)現(xiàn)地,完整的臘瑪猿頭骨也在亞洲有所發(fā)現(xiàn)。露西露西(Lucy)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亞發(fā)現(xiàn)的南方古猿阿法種(en: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的古人類化石的代稱。露西生活的年代是320萬年之前,因此被認為是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類,是目前所知人類的最早祖先。
1974年11月24日,美國古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遜,伊夫·科本斯和蒂姆·懷特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爾凹地發(fā)現(xiàn)一具骨人類的化石。根據(jù)當時慶祝發(fā)現(xiàn)而播放的披頭士樂隊的一首歌《LucyintheSkywithDiamonds》將她命名為露西(Lucy)。露西是一具40%完整的骨架,生前是一個20多歲的女性,根據(jù)骨盆情況推算生過孩子。露西的腦容量只有400毫升。330萬年以前的露西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呢?在科考隊的史前考古學家、73歲的黃萬波教授的講述下,記者回到了露西時代——330萬年前的某個夏天,阿法盆地草木茂盛,這里有一片涼爽而潮濕的稀樹草原。不遠處,火山在冒著火龍。南方古猿露西眺望著太陽即將沉下去的方向,等待著孩子們的歸來。男人們用天然木棍獵取羚羊或者用石片切開其他動物的胸腔。他們沒有任何鎧甲,肉體直接碰撞,比刺猬、角馬和羚羊更直接。也沒有任何工具和動力裝置。
露西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在跟父親打獵時不小心被猛獸吃進肚子,現(xiàn)剩的一個孩子仍是野性十足,總喜歡私自跑出去玩……露西也許過分擔心她的孩子,她更應該擔心她自己
———就在她轉身想回到洞穴的一剎那,一個趔趄,失足落入水潭……那一瞬間,她的悲哀比沒有等回最后一個孩子更加深重!沒有任何工具能讓她從水中逃脫,而她自己的四肢也沒那么強壯和靈巧。恰在這時,一只鳥盤旋在這片水潭的上空,輕盈地掠過露西最后的視野。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轉眼就是330多萬年后的1974年。
“天亮啦!”露西的眼前一亮,久違的陽光重新灑落在她那沒有肉身的骨骼上———露西被發(fā)現(xiàn)了!她不久就坐上汽車或飛機,被藏入博物館,不明不白地成了“人類的祖母”。塞拉姆
考古學家在埃塞俄比亞發(fā)現(xiàn)了一具絕無僅有的完整的南方古猿的女童骸骨化石,這將有助于揭示古人類身上的種種謎團。完整性前所未有
這具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科女童化石是2000年10月在埃塞俄比亞北部被發(fā)現(xiàn)的,考古學家為了把化石從沙巖中發(fā)掘出來已經花了近6年時間。大部分化石已經拼接完成,女童被命名為“塞拉姆”,在埃塞俄比亞一些部落語言中,這個詞語有“和平”的含義。
“塞拉姆”屬于南方古猿,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早的物種,生活在距今300萬年到420多萬年前之間。據(jù)《自然》雜志21日發(fā)表的文章介紹,“塞拉姆”的整個頭顱、軀干和四肢的重要部位都得以保留。領導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阿利姆塞蓋德博士興奮地說:“這是一生中難得的一次發(fā)現(xiàn)。綜合她的完整性、古老、年齡各種因素,這可以說是考古學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為早期人類祖先兒童時代的研究開辟了多條新的道路?!?/p>
堪與“露西”媲美
“這些骨骼屬于一名生活在距今330萬年前的3歲女性,它比‘露西’整整早了10多萬年,”阿利姆塞蓋德說。
1974年,科學家在埃塞俄比亞發(fā)現(xiàn)被稱為“露西”的成人古人類化石?!奥段鳌北徽J為是最古老的原始人之一?!奥段鳌钡拿媸辣蛔u為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塞拉姆”和“露西”同屬南猿阿法種化石,被認為是現(xiàn)代人類的祖先之一。有意思的是,這具化石發(fā)現(xiàn)地點距離“露西”發(fā)掘處僅60公里左右?!都~約時報》記者約翰·威爾福德因此浮想聯(lián)翩:“如果‘露西’有孩子,應該大致就長成這個樣子。”上半身為猿下半身為人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南方古猿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但有一點卻眾說紛紜,即它是否還保留著猿類爬行和在樹上靈活穿梭的能力,如果失去了這些能力,就意味著南方古猿處在了人猿的分界線更靠近人的一邊。
根據(jù)目前的初步分析,雖然“塞拉姆”的下半身很接近人類,但她的上半身更像猿類:肩胛骨像是大猩猩的;頸部短而粗,像是類人猿的,人類的脖子通常比較細,這樣才在奔跑時保持頭部的穩(wěn)定。主要研究者之一弗雷德·斯普爾教授表示,還沒有有力證據(jù)顯示“塞拉姆”保留著爬行的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化石中非常罕見地保留了舌骨?!叭贰钡纳喙且差愃朴诤谛尚傻摹S捎谏喙桥c舌部肌肉相連,它有助科學家研究南方古猿可以發(fā)出什么聲音。研究者說他們的發(fā)音可能更接近猿類,而不是人類。
意外發(fā)現(xiàn)沙中小臉
這具化石的發(fā)現(xiàn)充滿戲劇性。當時,阿利姆塞蓋德帶領的科考小組當時正揮汗如雨,跋涉在光禿禿的山地巖壁上,同行的埃塞俄比亞文化和旅游部長突然看到,沙礫中半掩著一張仰視天空的小臉。這是一張狹長、突出、鼻子扁平的臉??瓶夹〗M說,“塞拉姆”可能死于附近阿瓦什河的一次洪水爆發(fā),隨后尸體被掩埋在沙礫和巖石堆中,這種密封環(huán)境保證了化石完整。
斯普爾說,這一發(fā)現(xiàn)“令人激動”之處在于,她恰好處在“發(fā)生許多變化”的古人類生長年齡階段,“大腦正在發(fā)育,牙齒正在長出,四肢正在發(fā)展”。發(fā)現(xiàn)“人類進化中的第一環(huán)”據(jù)美國生活科學網(wǎng)站19日報道,5月19日,科學家在紐約舉行的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考古發(fā)現(xiàn)找到了人類進化中“缺失環(huán)節(jié)”。考古學家在德國挖掘的一個0.47億年前類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現(xiàn)今猿類、猴類和我們人類的共同祖先,這無疑是人類進化研究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人類進化的第一環(huán)這個類似狐猴的遠古物種被稱為“艾達”,它是一只雌性,其身高3英尺。挪威奧斯陸大學國家歷史博物館喬恩-赫魯姆(JornHurum)說,“艾達”展現(xiàn)了非人類進化鏈的特征(類似原猴類的狐猴),但和人類進化鏈關系更為密切。赫魯姆說“艾達”的發(fā)現(xiàn)為始新世以來發(fā)現(xiàn)的所有靈長類動物化石提供了完整的古生物學解釋。赫魯姆說,“這是人類進化中的第一環(huán)?!辈贿^,赫魯姆說艾達并不是真正的類人猿。據(jù)悉,該化石標本是在1983年德國梅塞爾化石遺址挖掘發(fā)現(xiàn)的,但當時私人收藏家卻并未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卻把它一分為二,并且把兩部分全部售出。較小部分被科研人員找到,不過這個骨骼化石標本被修補過,所以看起來更完整。較大的那部分最近剛剛進入公眾的視野,現(xiàn)在屬于奧斯陸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艾達是在德國梅塞爾化石遺址被發(fā)掘出土的,這里是始新世時期生物化石的重要發(fā)現(xiàn)地。艾達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動物化石標本,甚至還能清晰地在巖石中看到它們身體上的軟毛紋理。赫魯姆說,艾達有和其他腳趾相對的大腳趾,手指尖和腳趾尖有指甲,并且艾達腳上有一塊距骨,這表明艾達和人類有直接聯(lián)系?;€保存了艾達腸胃中吃過的食物,包括果子,種子和樹葉。X光照射顯示艾達同時有嬰兒和成人的牙齒,但是艾達沒有像細齒梳子一樣的爪子,而這是狐猴的特征。狐猴也是靈長類動物,但是被認為更為原始,和大猩猩及人類不屬于同一個種群??茖W家估計艾達死亡時大概9個月大。她向前突出的眼睛和人類的一樣,使她的視場能夠重疊,有立體感和距離感。赫魯姆和他的同事還表示,艾達很可能是在夜間活動。艾達骨骼化石的年代背景早期智人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20萬年前,起源于非洲,后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qū)擴張(除了美洲),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F(xiàn)代公認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即人類的起源,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出現(xiàn)在約600萬年前,最早出現(xiàn)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此后,原始人類逐漸從猿類分離出來。古類人猿最早出現(xiàn)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和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這一分化發(fā)生在始新世時期,正好是艾達存在的年代之后。靈長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艾達是怎么死的?艾達生活在距今4700萬年前,當時地球幾乎就是一個大叢林,氣候是亞熱帶氣候,哺乳動物正在迅速進化。早期的馬,蝙蝠,鯨魚,最早的靈長類動物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繁榮生長。喜馬拉雅山正在形成。赫魯姆說,X光片顯示艾達可能死于手腕骨折。他表示,很可能艾達手腕骨折后,一次她去梅塞爾湖畔喝水,但是不幸卻因湖畔二氧化碳過濃而窒息。梅塞爾湖是由火山爆發(fā)形成,靜靜的湖水上和湖畔覆蓋有厚厚的二氧化碳氣體。由于手腕骨折行動不便,艾達慢慢失去了意識。后被水沖刷進湖中,沉入湖底。赫魯姆說,湖底獨特的條件使艾達的尸體得以保存4700萬年。據(jù)悉,一件艾達的復制品將會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也將很快推出。赫魯姆和一支國際研究小組目前將這項研究發(fā)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雜志上。肯尼亞古人類化石沖擊人類進化史自達爾文“進化論”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早期古人類存在兩個種群:“能人”和“直立人”,并且由前者進化成后者直至發(fā)展成現(xiàn)代人。日前考古科學家們根據(jù)對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附近發(fā)現(xiàn)的化石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個種群其實并非進化關系,他們曾相互并存長達50萬年,而只有其中一個才是人類的祖先。倘若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將可能改寫人類歷史。
考古人員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塊“能人”的下顎骨化石,研究顯示,這塊化石源于144萬年前。
這個結論讓科學家大吃一驚,因為這個時間比已知的“能人”存在的時間晚了至少20萬年,已經進入“直立人”生活的時期??墒歉鶕?jù)現(xiàn)代人類進化史,“能人”與“直立人”是不可能并存的。
按照目前科學界的觀點,“能人”(拉丁語意為“手巧之人”)生活在距今300萬年-150萬年前,應該是第一種能夠熟練制作石器的古人類。“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約180萬~20萬年前,是比“能人”進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類。并且一般認為“直立人”是由“能人”進化而來,隨后來又進化成早期智人。因此,“能人”也被看作是現(xiàn)代人類的遠古祖先。
但隨著新化石帶來的新發(fā)現(xiàn),考古人員推測,應當是兩個種族中較為年青的“直立人”最終進化為智人,一步步演化為現(xiàn)代人。而“能人”可能在進化過程中消亡了。如果這個結論是真的,那么這兩種人應當存在一個共同的祖先,他們生活在距今200萬至300萬年前,他們又是誰?但是現(xiàn)今科學家對這一時代的研究還是個空白,也沒有那個年代的化石記錄。不過至少已經說明,“能人”和“直立人”曾并存至少50萬年。從未發(fā)生過的紛爭
在肯尼亞科比福拉地區(qū)領導考古發(fā)掘工作的米薇·李基和她的女兒路易絲·李基說:“"能人"和"直立人"之間是共存關系,這使"直立人"是從"能人"進化而來的理論被推翻。他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盆地50萬年,但卻能作為獨立族群分別存在,這就暗示出他們有自己的生態(tài)區(qū)域,避免了紛爭。或許兩個族群在食物方面存在差異”。
美國猶他大學的弗蘭克·布朗說:“最重要的結論就是,在東非早期的那段歷史上,曾經不止一個人類族群存在過。幾個"能人"族群平行存在在歷史上是十分正常的,28000年前滅亡的穴居人就是其中一例”。布朗補充說:“但是今天,只有一種智人族群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那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類”。
“直立人”奉行“一夫多妻”?
考古人員在當?shù)剡€發(fā)現(xiàn)了第二個化石:一個“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可追溯到155萬年前。通過對它的研究,科學家們竟無意中窺探出“直立人”的性習慣。
英國倫敦大學的弗瑞德·斯伯恩介紹說:“它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小的直立人化石,可能是一名成年女性的化石”。這顯示當時男性體態(tài)比女性要高大得多,而這種特征表明,當時的人們奉行“一夫多妻”制。
弗瑞德表示,男女性的這種差異在大猩猩身上也同樣明顯。猩猩、猴子和猿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占統(tǒng)治地位的雄性壟斷族群中的交配權,因此雄性體形也更龐大。現(xiàn)代人類位于二者之間,但“直立人”女性體形更小,這暗示我們的祖先可能存在“一夫多妻”的習慣,戰(zhàn)勝對手的雄性會贏得許多雌性的愛慕五、舊石器的制作、類型和用途舊石器是打制石器,形制粗糙,與自然石塊有近似之處。(1)石器的制作第一步選擇石料。古人常常選擇燧石、石英巖、砂巖和角頁巖等作為石器原料,硬度在6~8度之間。石料產地一般離居址不遠。第二步打擊石片。用一塊石頭敲擊另一塊石頭,使之產生石片,前者叫石錘,后者叫石核。石器可分石片石器、石核石器。打擊石片有錘擊法、摔擊法、間接擊打法。第三步修整。即進一步打擊修理,使它的刃部更加鋒利或者便于手握。(2)常見舊石器的類型與用途較為粗重的有刃器,可稱為砍砸器,也叫萬能手斧。體型較大者一般是石核石器。古人多用來敲砸堅果、挖掘塊根或剝取獸皮。較小而有刃的稱為刮削器。根據(jù)形狀又可分為圓頭、凹刃、凸刃刮削器等。尖形的石器被稱為尖狀器,可以用作扎、鉆、刺之用。尖狀器有石核制的,也有石片制的。尖狀器從中期以后大為盛行。石球是呈球形的石核,打獵用的工具,在中期之后盛行。雕刻器的形狀類似現(xiàn)代的木刻刀。舊石器時代中期出現(xiàn),晚期多見。鑒別舊石器,要注意以下特點:一是有無使用痕跡,二是周圍的環(huán)境與自然條件。達爾文愈到晚年愈傾向不可知論,在有神與無神之間左右搖擺。1876年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不能設想,這浩瀚而美好至極的宇宙,這能回首遙遠過去,展望遙遠未來的人類,都是盲目的偶然性或必然性的產物。進行這種思考的時候,我感到不得不承認存在著智慧的“第一因”,因此,我理應被稱為一個有神論者。《科學與宗教》116頁
第二節(jié)中國舊石器時代初期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的框架。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距今100萬年以后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偲饋砜矗袊f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于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fā)現(xiàn)的丁村文化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么發(fā)展。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shù)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qū),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tǒng)不同的文化類型。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tǒng),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后發(fā)現(xiàn)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在東北地區(qū),屬于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幾個區(qū)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fā)現(xiàn)的貓貓洞文化類型。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屬于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shù)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fā)達。一、猿人化石及舊石器的發(fā)現(xiàn)元謀人發(fā)現(xiàn)于1965年5月,發(fā)現(xiàn)地點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跡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fā)現(xiàn)大量炭屑,后來還發(fā)現(xiàn)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10萬年。但也有人認為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170萬年以前,云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爪蹄獸、最后枝角鹿等第3紀殘存動物在這里出沒。再晚一些,則有桑氏鬣狗、云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它們大多數(shù)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存,元謀人使用的石器捕獵它們。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層的河湖相沉積地層里,在第4段第22層,發(fā)現(xiàn)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用古地磁測定法檢測,這兩枚牙齒屬于170萬年前的一個男性青年。它確證了中國人的歷史起源和存在。和這兩枚牙齒化石同時從褐色黏土層中出土的,還有7件元謀人制造和使用的脈石英石核與刮削器。中華文明就這樣開始萌動了。
左:元謀人的石器右:元謀人復原頭像左:元謀人門齒化石右:元謀人發(fā)掘現(xiàn)場西侯度西侯度遺址是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館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兩次發(fā)掘,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經發(fā)掘出土有動物化石,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狀器,以及有切割痕跡的鹿角,這說明西侯度人已開始用石片加工制造工具,這是世界上最早用石片加工技術的標志。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jù),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發(fā)現(xiàn)如此古老的燒骨,這個發(fā)現(xiàn)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一百幾十萬年前。此外,根據(jù)發(fā)掘的脊椎動物化石考證,當時的哺乳動物絕大部分種類是草原動物,有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粗狀麗牛、步氏鹿、納瑪象等20余種。由此可知當時西侯度一帶應為疏林草原環(huán)境。根據(jù)鯉鰓蓋骨判斷,這里的鯉超過半米,因此,西侯度附近當時應有廣而深的穩(wěn)定水域。藍田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直立人。分別發(fā)現(xiàn)于陜西藍田縣的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公王嶺的藍田人化石有頭蓋骨、鼻骨、右上頜骨和三顆臼齒,同屬于一個成年人,可能是女性。頭蓋骨低平,額部明顯傾斜,眉脊骨粗壯,骨壁厚,腦量小,估計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現(xiàn)出較為原始的形態(tài)。在藍田人化石的層位中發(fā)現(xiàn)有大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為簡單的錘擊法,石片一般未經第二步加工即付諸使用。共生的動物群有四十一種,其中包括大熊貓、東方劍齒象、毛冠鹿,帶有強烈的南方動物群的色彩。陳家窩的藍田人化石有下頜骨,屬于一個老年女性。公王嶺藍田人距今大約80-75萬年,陳家窩藍田人距今約53萬年。藍田猿人80萬年至75萬年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地帶,生活著一些原始人類。他們低平的前額上,明顯地隆起粗壯的眉骨。他們打制的石器比較簡單,又粗又大,但仔細一看,卻發(fā)現(xiàn)已經有不同類型石器分工的跡象。這就是著名的藍田人。他們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更新世早期地層中被發(fā)現(xiàn)??脊艑W家研究表明,藍田人比后來的北京人大腦容量要小一些,大約有778毫升。但是有一點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他們已經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這是已發(fā)現(xiàn)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這個發(fā)現(xiàn)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直立起來,是成為人的重要標志。藍田人右:藍田人下頜骨化石左:藍田人頭蓋骨化石及所打制的石器右:藍田人復原像左:藍田人下頜骨發(fā)現(xiàn)地陳家窩“藍田人”曾泛指中國陜西省藍田縣的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地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學者主張,這一名稱以專用于公王嶺的直立人化石為宜,而另把陳家窩的直立人化石稱作“陳家窩人”。公王嶺地點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斷代的年代數(shù)據(jù),一是距今約100萬年,一是距今約80萬至75萬年;陳家窩地點的地質時代亦屬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測定的年代數(shù)據(jù),一是距今約65萬年,一是距今約50萬年。在公王嶺,與人類化石同層,還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狀器為特色的石器,并發(fā)現(xiàn)了用火遺跡。公王嶺化石是亞洲北部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陳家窩化石系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于縣城西北的陳家窩村附近發(fā)現(xiàn)的。公王嶺化石,系同一單位于1964年在縣城以東的公王嶺發(fā)掘出土。以后兩年內,在公王嶺還發(fā)掘出石制品和可能是人類用火留下的炭屑。
人類化石公王嶺的頭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額骨,大部分頂骨,右側的顳骨和上頜骨(附有第二、三臼齒),左上頜骨的體部和額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顆左上第二臼齒,同屬于一個30多歲的女性個體。原研究者將它命名為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直立人藍田亞種”,亦可俗稱為“藍田人”
(“Lantianman”)。藍田人頭骨有許多明顯的原始性狀。眉嵴碩大粗壯,在眼眶上方幾乎形成一條直的橫嵴,兩側端明顯向外側延展。眉嵴與額鱗之間的部位明顯縮窄。額骨非常低平。頭骨骨壁極厚,同北京人、爪哇人頭骨相比較,藍田人頭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們的變異范圍的上限,有些甚至超過最大數(shù)值。例如,頂骨前囟點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個頭骨的平均值為7~9.9毫米,爪哇人的4個頭骨平均約5.5~10毫米,藍田人則為16毫米。藍田人頭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個。藍田人的腦量估計為780毫升左右;而爪哇人為775~900毫升;北京人為850~1300毫升。藍田人的牙齒和北京人女性的比較接近,但更大一些,藍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托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與之相比.二、周口店北京人及其文化中國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屬直立人。發(fā)現(xiàn)于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堆積中,同時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遺跡。北京人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的明德-里斯間冰期,據(jù)鈾系法斷代、裂變徑跡法斷代及古地磁斷代,年代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
發(fā)現(xiàn)和意義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fā)現(xiàn)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guī)煹に够热嗽诋數(shù)厝罕娨龑?,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后來聞名于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后發(fā)掘出兩顆人牙,并定為人屬。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發(fā)掘,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當年又發(fā)現(xiàn)1顆人的左下恒臼齒。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后發(fā)現(xiàn)的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man)?,F(xiàn)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并,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erectuspekinensis)。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獨自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fā)現(xiàn)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縛并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于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fā)現(xiàn)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fā)現(xiàn)以后,特別是隨后又發(fā)現(xiàn)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1937年,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周口店的發(fā)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fā)現(xiàn)的北京人頭蓋骨共有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這些珍貴的標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里弄得下落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口店的發(fā)掘得到恢復。多次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還從靠頂部的堆積中發(fā)現(xiàn)一個殘破的頭蓋骨。此外,又從1937年前發(fā)現(xiàn)的碎骨中認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脛骨。如果把前后的發(fā)現(xiàn)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于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不下10萬件石制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跡。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fā)現(xiàn)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tǒng)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地層堆積和年代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為含化石的堆積,依巖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在堆積物中還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燼。從第13層以上發(fā)現(xiàn)動物化石,這一層還出土了幾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類活動。根據(jù)動物化石的性質,第11~13層的時代與遺址以南約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后者亦為洞穴堆積,發(fā)現(xiàn)有石制品、灰燼、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帶最早的遺存。和北京人遺址第1~3層時代大體相當?shù)?,有周口店?5、第4和第3等地點。其中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材料最豐富,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石制品,還有灰燼和燒骨。另外兩個地點遺物不多,但在第4地點曾發(fā)現(xiàn)一顆人牙,從而成為周口店地區(qū)除北京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外又一個出土人類化石的地點。這3個地點的時代,有的研究者根據(jù)存在赤鹿等時代較晚的化石的事實,認為可能已經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對于北京人遺址時代問題的研究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當初,安特生和師丹斯基認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等,以動物群的性質為主要依據(jù),判明這個遺址屬于比泥河灣期晚而比黃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藍田人遺址發(fā)現(xiàn)后,有人提出將華北中更新世劃分為早、晚兩期的主張,早期以含公王嶺動物群的藍田人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動物群的北京人遺址為代表(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1976年后,采用鈾系法、裂變徑跡法、古地磁法等多種方法,測定了北京人遺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層以上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第14層以下早于距今70萬年。體質特征北京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xiàn)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后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于現(xiàn)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腦量平均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和現(xiàn)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xiàn)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后部有發(fā)達的枕骨圓枕。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xiàn)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jié)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于直立人發(fā)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蒙古人種的特征。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xiàn)代人則占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xiàn)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于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xiàn)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xiàn)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fā)現(xiàn)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北京人的文化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巖、石英巖、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巖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jù)石料的不同,分別采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并且絕大多數(shù)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巖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肮蜗髌鳌毕涤么笮〔煌氖庸ざ桑斜P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shù)量不多,但制作比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jié)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致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制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fā)現(xiàn)使用過的痕跡。有關“北京人”化石去向的幾種說法1、日本人占領秦皇島后,將美軍保管的化石從火車上卸下,裝船運往天津,該船于途中覆沒。
2、攔截火車的日本人由于不懂化石的價值而將化石砸爛扔掉。
3、日本軍人得到化石后,把化石當作龍骨賣給藥材商人。
4、化石從秦皇島運到天津美軍兵營,日本人占領后下落不明。
5、1945年,美聯(lián)社發(fā)表題為《拯救“北京人”遺骨——包括在掠奪品之內的地質學珍品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文章,講到美軍從沒收的信件中得知“北京人”已被送到日本,并被日本人在東京帝國大學內找到。
6、1946年,路透社轉引上海電訊報道說:運往日本的“北京人”化石將歸還北平地質調查所。據(jù)東京大學報告說,這些化石已交盟軍當局。
7、日本科學家在北平找到“北京人”化石,日本專家負責監(jiān)督運往東京。
8、1980年9月17日至10月1日,紐約自然博物館名譽館長夏皮羅先生來華旅游,有人告訴他:裝運“北京人”化石的箱子放在天津原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兵營大院6號樓地下室木板層下面,但該處早已夷為平地并改作操場了。
9、“北京人”化石被埋在北京日壇公園東邊的一棵大樹下,后有關方面對該處進行地球物理勘察及探坑試掘,但未發(fā)現(xiàn)任何線索。
10、1999年11月消息:“北京人”可能靜置在1945年4月1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日本“阿波丸”號巨輪上,該船目前位于福建平潭海域。
11、2002年8月7日最新消息:“北京人”和一批從中國掠奪的450噸黃金,36尊金、銅佛像及一些國寶級文物,被日軍埋藏在韓國釜山地下魚雷工廠暗道。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燼層中,發(fā)現(xiàn)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樸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覡a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生活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采集。在灰燼中發(fā)現(xiàn)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季節(jié)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shù)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北京人的石器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tǒng)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tǒng)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后在西南、東北等地區(qū)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象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shù)經過反復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制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氨本┤恕笔潜任覀兿胂笾新斆鞯闹绷⑷巳后w
“經過初步研究,這些標本為‘北京人’自主用火排除了爭議。”昨日,在紀念北京猿人第1頭蓋骨發(fā)現(xiàn)80周年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評價說,“周口店遺址‘猿人洞’西剖面發(fā)掘可以證明‘北京人’是比我們想象中聰明的直立人群體?!睋?jù)了解,歷時近4個月的周口店遺址“猿人洞”的西剖面搶救性清理發(fā)掘工作因氣候原因本月暫停,待明年初再發(fā)掘。目前考古人員轉戰(zhàn)實驗室,開始對方圓10平方米、深5米左右“探洞”內的遺存進行細致分析。新證排除“沖入”及自然火可能此次發(fā)掘出的“火文物”為“北京人”自主用火排除了不少障礙。高星舉例,以前的發(fā)掘只證明“北京人”用火,而此次通過科學發(fā)掘手段等方式,“定位”了每處遺跡后,發(fā)現(xiàn)被火燃燒后殘余的灰燼分布范圍很廣且集中,而非僅一兩處,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了火是由自然界突發(fā)因素造成的說法。而且這些灰燼、燒骨和炭屑是從不同堆積層內直接找到的,其周圍土質較硬,有明顯燃燒過痕跡,所以可排除是某次從外界被雨水沖進洞內的說法。除了為自主用火添了新證,此次發(fā)掘還有望揭開不少遠古的秘密?!爸芸诘甑亩囱▋让總€時間段都會有歷史事件發(fā)生,古人類是否一直居住在這里,何時來何時走……這些都可通過研究所發(fā)現(xiàn)遺存物來獲得答案?!备咝峭嘎叮壳?,考古人員已將“火文物”密封保存,進行實驗室分析。96件標本均有工具使用痕跡經過篩選、水洗等一系列工作,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近千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脊椎動物化石和文化遺存,其中體格最袖珍的嚙齒類動物標本意義尤為重要。由于這些小動物對環(huán)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演變速度很快。通過研究和整理化石,可以全面“重現(xiàn)”古人類當年的生存環(huán)境等外部信息。另外,考古人員在部分動物骨骼上找到了人類工具使用的痕跡,這表明當時的古人類在與動物的互動過程中占據(jù)“主體”地位。高星說:“這證明人類開始進行狩獵等行為,這些人類遺跡不是被動物咬死后推拽進洞的?!笔褂霉ぞ呤枪湃祟惥邆涞囊豁棙酥拘阅芰Γ舜伟l(fā)掘出土的標本中有96件都有使用過的痕跡。高星說:“尖狀器、刮削器……‘北京人’制作的每件工具都有各自的用途,部分標本上還出現(xiàn)了安裝柄的痕跡,這些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已熟練掌握了制造工具的工藝,并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這些工具?!毙彰号嵛闹?/p>
生卒: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
描述:中國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古人類學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杰出的科普作家。
籍貫:河北省豐潤縣
特殊貢獻: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發(fā)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成為中國古人類學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中國科學社于1930年授予他金質獎章。
1937年獲巴黎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并成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
1957年,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史前和原史學協(xié)會名譽理事(1979年)。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lián)合會名譽委員(1982年)。
重大研究項目:
中國猿人石器研究,負責人,獲中國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周口店發(fā)掘與研究,“中國猿人第一塊頭蓋骨發(fā)現(xiàn)”獲國家科學金獎。賈蘭坡,中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而攀登上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字郁生、筆名周龍、藍九公??脊艑W、地質學、古生物學家。直隸(今河北)玉田人、北京匯文中學畢業(yè)后刻苦鉆研,自學成才。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技佐、技士。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對我國的第四紀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的研究和考古工作作出了重工貢獻。1935年起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如掘工作,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器、脊椎動物化石和三個完整的北京人頭骨化石,對北京文化的性質和分期及北京人的生活環(huán)境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建國后,主持和指導藍田人遺址、丁村人遺址等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掘工作。1957年提出更新世初期的泥河灣組(距今100-300萬年)地層有最古老的人類遺骸和文化遺物存在的論斷,后為科學發(fā)現(xiàn)所證實。首先提出華北舊石器時代文化至少存在兩個大系統(tǒng)的理論,對中國遠古文化的探討起了積極作用。著有《猿人腦發(fā)展到現(xiàn)代人腦》、《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遺址》等。第三節(jié)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一、大荔人及其遺存中國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化石。1978年發(fā)現(xiàn)于陜西省大荔縣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砂礫層中,故名。與大荔人同時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約為20余萬年。大荔人化石為一不足三十歲的男性頭骨(缺下頜骨),其體質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頭頂?shù)桶?,前額扁平,上方有一橫溝(這些表現(xiàn)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但吻部不甚突出,顴弓細弱,顳骨鱗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圓鱗狀,面部扁平,腦容量為1120毫升,這些是智人的進步特征。
二、馬壩人中國東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早期智人。1958年發(fā)現(xiàn)于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鄉(xiāng)獅子山石灰?guī)r溶洞中。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有鬣狗、大熊貓、貘、劍齒象等19種,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馬壩人化石為一頭骨的顱頂部分,包括額骨和部分頂骨,還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屬一中年男性個體。馬壩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顯收縮,額骨比頂骨長,表現(xiàn)出和直立人類似的原始性質。但它的顱骨骨壁較薄,顱穹窿較為隆起,腦量可能較大(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因而分類上可歸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轉變?yōu)樵缙谥侨说闹匾h(huán)節(jié)。馬壩人遺址未發(fā)現(xiàn)有文化遺物。三、長陽人1956年發(fā)現(xiàn)于湖北省長陽縣。西南下鐘家灣村一個稱為“龍洞”的石灰?guī)r洞穴中,1957年由賈蘭坡主持進行發(fā)掘。共存的動物化石均屬華南洞穴中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成員,如豪豬、竹鼠、古豺、大熊貓、斑鬣狗、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等。其地質時代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屬早期智人,距今年代約為19.5萬年。
同治年間的《長陽縣志》記載:“老鴉嶺在邑西南八十里有土坑,形圓如鍋,圍數(shù)畝余,其底有小眼,如井口,深不可測,一日突陷成巨穴,沿圍數(shù)丈,裂處有折縫,掘得此物,骨腦如巨獸,身盤穴口二周,其刺骨如豬肋而銳,有四齒,粗如巨指,長三寸,板牙四枚,徑半寸,長二寸,入城市之眾莫識,……視神物委蛇之余。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龍蛻也?!遍L陽人化石包括1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齒和第一臼齒的上頜骨,以及一顆單獨的左下第二前臼齒。牙齒相當大,咬合面紋理復雜。齒冠較低,齒根很長,下第二前臼齒的齒根有兩個分枝。上頜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樣,一方面保留了若干原始性質,如梨狀孔的下部較寬,鼻腔底壁不如現(xiàn)代人那樣凹,而與猿類接近,犬齒比較發(fā)達等;另一方面又有許多與現(xiàn)代人相近的進步性質,如頜的傾斜度沒有北京人的顯著,鼻棘較窄而向前,上頜竇前壁向前擴展超過第一前臼齒,顎面凹凸不平等。從總體看,明顯地比北京人進步。長陽人生活的大山區(qū),洞穴極多。這種環(huán)境為長陽人提供了生存條件。在與長陽人伴出的動物化石中,有以嫩竹為食的竹鼠、大熊貓,說明當時這里有大片竹林;而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和鹿類的存在,則說明附近還有開闊的林邊灌叢和草原。以上動物都是喜暖的,所以當時這里的氣候是溫和而濕潤的?!啊L陽人’的發(fā)現(xiàn),不僅給江南動物群增加了新的種屬,并為地層的劃分提出了新的證據(jù),同時給人類本身的分布與演化提供了新的資料”。“長陽人”的問世,說明了長江流域以南的廣闊地帶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我國古文化發(fā)祥地,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賈蘭坡《長陽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動物群》?!伴L陽人”是世界人類進化發(fā)展于古人階段的典型代表,填補了人類考古學“中更新世后期”和“亞洲長江流域”時空兩個空白,也進一步否定了“中華文明西來說”。四、桐梓人及其文化桐梓人”是在中國南方洞穴中發(fā)現(xiàn)的早期智人(尼人)化石之一,距今18萬年左右。1971年,在貴州省桐梓縣巖灰洞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等材料。翌年,發(fā)現(xiàn)了古人類牙齒化石2枚、舊石器數(shù)件和用火痕跡以及相當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在巖灰洞中共找到石器材料12件,大部分是以燧石為原料,加工粗糙,用錘擊法打片,用自由打法修理石器,以單向加工為主,錯向加工的僅一件標本。在該洞發(fā)現(xiàn)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大部是零星的牙齒,有金絲猴、長臂猿、碩豪豬、古爪哇豺、大熊貓、最后鬣狗、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等20余種。以哺乳動物群來看,桐梓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晚期。
1983年又發(fā)現(xiàn)四枚人類牙齒化石,發(fā)現(xiàn)者認為其形態(tài)特征與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與早期智人有明顯差異。故認為桐梓人應歸屬直立人為宜。前臼齒和門齒分別屬于青年和十歲左右的兒童。五、丁村人及其文化丁村人化石都發(fā)現(xiàn)于丁村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1954年發(fā)現(xiàn)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fā)現(xiàn)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丁村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fā)現(xiàn)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fā)現(xiàn)了新的石器地點。頂骨屬于大約兩歲的幼兒﹐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著這個小孩具有印加骨﹐這是與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
頂骨屬于大約兩歲的幼兒﹐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著這個小孩具有印加骨﹐這是與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丁村人的石器分布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巖制成。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很大﹐且常雙生﹐也有小而長的石片。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化石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錘擊法。石器一般都較大﹐代表性石器為大棱角尖狀器和石球。大棱尖狀器有3面和3緣﹐橫斷面近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石球制作頗為粗糙﹐被認為可能供投擲之用。在遺址內同一地層中還發(fā)現(xiàn)不少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納瑪象﹑披毛犀﹑野馬﹑野驢﹑斑鹿﹑羚羊﹑野豬﹑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貍﹑短耳兔﹑鯉魚﹑青魚﹑鯇魚﹑厚殼蚌等。丁村人距今10萬年左右。也就是說: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之間,正好彌補了這23萬年到1.3萬年間的中國古人類斷代。在此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石器二千多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狀器、厚三棱尖狀器和鶴嘴形厚尖狀器等。丁村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北京人進步。其中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獵工具。厚三棱尖狀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三棱大尖狀器和鶴嘴形厚尖狀器特色鮮明,個體均厚重,代表了中國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文化的另一個傳統(tǒng)“河套-丁村系”。六、許家窯人及其文化位于大同城東北陽高縣古城鎮(zhèn)許家窯村南1.5公里處。許家窯人遺址距今約10萬年,屬舊石器時代中期。1976~197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發(fā)掘,遺址內含人類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人類化石有許家窯人頂骨、枕骨殘片以及齒、頜骨等。其中一塊完整的右側頭頂骨,是全國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古人類化石。許家窯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約在10萬年前遷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這一發(fā)現(xiàn)彌補了從"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間的空白。許家窯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為代表,石制品類有1.4萬余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鉆、砍斫器、石球等多種形式。僅石球就發(fā)現(xiàn)1079個,數(shù)量之多實屬罕見。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細,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間重要過渡環(huán)節(jié)。許家窯人的石制品至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有3萬多件,其類型雖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屬同一傳統(tǒng),但在技術上卻大有進步。動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馬、披毛犀、普氏原羚、鵝喉羚、野豬、狼、虎等20余種。
第四節(jié)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一、河套人和河套文化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法國人桑志華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fā)現(xiàn),中國境內最早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遺存。所發(fā)現(xiàn)的化石有左上側門齒一枚齒的大小與現(xiàn)代人相似,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征。1956年在該區(qū)域又發(fā)現(xiàn)頂骨化石一塊和股骨一段?!昂犹兹恕钡捏w質特征接近于現(xiàn)代人,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晚期智人。到目前為止,“河套人”文化遺址共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石器380多件,還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鳥類化石?!昂犹兹恕钡陌l(fā)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掀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帷幕。中國學術界目前確定,內蒙古鄂爾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約7萬年至14萬年間,比過去認為的年代至少提前了3.5萬年左右,成為最早的晚期智人,這個結論又一次引燃了2007年考古學界對現(xiàn)代人起源的爭論。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據(jù)C14同位素年代測定,峙峪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約2.8萬年。峙峪遺址的出土文物非常豐富,石制品約15萬件,還出現(xiàn)了比較進步的間接打制產品,如扇形石核和小石葉。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裝飾品,光滑的一面和邊緣都經過磨制,摩擦痕跡很清楚,它表明遠在2.8萬年前,鉆孔和磨制技術已在中國出現(xiàn)。同時,這些石器標志著典型細石器雛形和復合工具的誕生。通過對峙峪遺址出土動物化石研究表明,發(fā)現(xiàn)在面積不大的發(fā)掘范圍內有眾多的馬類獵獲品,實為舊石器遺址之罕見,因此峙峪人又被譽為“獵馬人”。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獲這些草原動物,從事以狩獵為主的生產活動,創(chuàng)造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最為出色的的獵馬人文化。二、峙峪遺址三、山頂洞人及其文化因發(fā)現(xiàn)于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fā)現(xiàn),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fā)掘。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并發(fā)現(xiàn)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jù)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18865±420年。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在地面的中間發(fā)現(xiàn)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說明上室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有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石器。下室是葬地。在山頂洞堆積中發(fā)現(xiàn)的脊椎動物化石共54種,其中哺乳動物有48種,大多數(shù)屬華東、內蒙古和東北地區(qū)的現(xiàn)生種,絕滅動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鴕鳥3種,僅占動物總數(shù)的12.1%。由此表明山頂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遺址。
德國體質人類學家魏敦瑞曾認為老年男性頭骨的測量指數(shù)很像西歐的智人化石,如克羅馬農人,但根據(jù)形態(tài)觀察,又可確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種。女性頭骨之一屬于美拉尼西亞人類型;另一具則屬于愛斯基摩人類型。甚至認為這些不同種族的成員組成了一個家庭。中國古人類學者的研究認為,老年男性頭骨幾乎所有的面骨測量指數(shù)都和現(xiàn)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相近,而遠于西歐的化石智人。從形態(tài)方面觀察,頭骨的許多特征,如鼻骨較窄,有鼻前窩、顴骨突出并且較直,以及有下頜圓枕等,都屬于蒙古人種的特征。女性頭骨之一,由于人工變形,不能作分析種族的正常依據(jù)。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測量數(shù)值和指數(shù),都接近現(xiàn)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其相似程度大于與現(xiàn)代美拉尼西亞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態(tài)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種。另一具女性頭骨的測量結果表明,她是與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有密切聯(lián)系的原始蒙古人種的代表。她比以上兩具頭骨具有更為顯著的蒙古人種的典型形態(tài)特征。
山頂洞人的石器數(shù)量很少,總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巖礫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脈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較精致。兩極石片(或稱兩端刃器)多為脈石英,兩端有石屑剝落的痕跡。這種石片在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很多,山頂洞人沿用了同樣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殘長82毫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器挖成的,它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還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經過刮磨,尖頭殘缺。有人推測可能是做矛頭使用的。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非常豐富,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穿孔獸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門齒外,馀者為獾、狐、鹿、野貍和小食肉類動物的犬齒,均在牙根部位兩面對挖成孔。有的因長期佩帶,孔眼已磨光變形。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穿孔海蚶殼3個,在鉸合部以下處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顆小石珠,原料為白色石灰?guī)r,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徑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鉆成,珠表面被染成紅色。它們都散布在頭骨附近,可能為頭飾。石墜系用天然的橢圓形黃綠色巖漿巖小礫制成,兩面扁平,其中一面經人工磨過,在中央對鉆成孔。還發(fā)現(xiàn)1件鯇魚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邊緣處鉆一小孔,局部染成紅色;后者用鳥骨制成,管體光滑,有摩擦痕跡,表面有短而深的橫溝,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樣,顯然是為了接系其他飾物特意刻出來的。
山頂洞人的石器雖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裝飾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們掌握了鉆孔技術,不僅會一面直鉆,而且能兩面對鉆。在鯇魚的眼上骨和直徑只有3.3毫米的骨針上鉆出細孔,表明技術已相當熟練,制造鉆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制技術。盡管這種技術僅用于制造裝飾品,但卻為以后新石器時代磨制工具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山頂洞人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這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鉆孔、磨制和染色技術,都是以前時期所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顯示出人類生產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內容更加豐富。骨針的出現(xiàn)意味著當時已會縫紉??p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御風寒,也可掩護身體。而裝飾品的出現(xiàn),則表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下室,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認為尸體上及周圍的赤鐵礦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復活。山頂洞人也使用火。根據(jù)他們已經掌握的摩擦和鉆孔技術來推斷,山頂洞人能夠人工取火。非洲起源說
上海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DNA分析得出結論:現(xiàn)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因為強有力的科學支撐,他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可是,如果金力教授的結論是真的,為什么我們跟非洲人長得如此不同?那些在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的后代又都去了哪里?
所有現(xiàn)代人的祖先是20萬年前的一個非洲婦女?金力教授發(fā)表的這個關于中國人起源于非洲的觀點早在2001年就已經問世了。當時他帶領一個研究團隊專門就中國人的遺傳分子進行了研究,他們想研究中國人到底起源于哪里?是否如前人所說的全世界的現(xiàn)代人都起源于非洲?最后他們得出的結果和前人得出的結果竟是一致的。金力教授他們提出的中國人起源于非洲并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1987年的時候就有人推出整個人類都起源于非洲。最早推斷出人類起源于非洲的是卡恩和威爾遜兩位科學家。
1987年初,卡恩和威爾遜等人提出,將所有嬰兒的線粒體DNA向前追蹤,最后會追到大約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婦女,即現(xiàn)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約在13萬年前,她的一群后裔離開了其生活的非洲家鄉(xiāng),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當?shù)氐耐林用?,最后在全球定居下來,演化成了現(xiàn)代的不同人種。于是有人把這種理論叫做“夏娃理論”。認為現(xiàn)代人類是單一起源并來自非洲。此后,越來越多的遺傳學證據(jù)都支持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范圍內的現(xiàn)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國科學家褚嘉祐等人利用30個常染色體微衛(wèi)星位點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遺傳結構,微衛(wèi)星標記多態(tài)性和進化樹聚類分析都支持現(xiàn)代中國人來源于非洲,并經由東南亞進入中國大陸。由于微衛(wèi)星位點突變率較高,對研究較久遠的人類進化事件和人群遷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等人發(fā)展了一套Y染色體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標記(簡稱SNP)研究理論,來研究中國人的起源問題。而Y-SNP這套研究理論,也就是金力、李輝他們運用的研究理論。
這個驚天結論是從一個古老的DNA分子引出的在2001年的時候,金力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全球權威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Y染色體遺傳學證據(jù)支持現(xiàn)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的論文,這篇文章從DNA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現(xiàn)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這個結論。金力教授他們是通過人類基因中的Y染色體的遺傳特性來研究人類起源的。為什么選用Y染色體?是因為Y染色體從遺傳角度來說相對更單純。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在這些染色體中,Y染色體是男性染色體,只由父親一方遺傳而來,這就減少了基因突變率,所以通過Y染色體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基因遺傳的“歷史軌跡”,因此,包括金力教授在內的很多遺傳學家都把這種遺傳物質作為研究現(xiàn)代人類起源的最佳材料。金力他們利用了3個古老的Y染色體上的SNP作為研究重點,即M89、M130和YAP這3個古老的Y-SNP,這3個Y-SNP又都是在M168突變型的基礎上產生的3個突變類型。為什么用M168這個遺傳分子?金力他們在文章中這樣解釋,“據(jù)認為,M168是人類在非洲時產生的突變型,其原始型只出現(xiàn)在東非人群,除非洲以外的現(xiàn)代人及部分非洲人都帶有M168的突變型,M168是現(xiàn)代人類單一起源于非洲的最直接證據(jù)?!笨茖W家怎樣通過DNA推斷古人類生活年代科學家是怎么知道一個DNA分子的年代的?為什么說M168在原始的非洲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這個DNA的存在時間是怎么推斷出來的?同為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研究中心的李輝副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解釋說道,分子人類學用的是非基因的DNA序列。因為基因是有生理功能的,是不能隨便變化的。如果基因隨便變的話,我們人的健康狀況就會受到影響。而在他們的分子人類學研究里,在研究的材料方法上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非基因,一個是單倍遺傳。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DNA就是單倍遺傳分子。在Y染色體上,基因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基因序列。在非基因序列中,會分析兩種突變類型。一種叫做單核苷酸多態(tài)突變(即SNP),它的突變很罕見,也很穩(wěn)定。同一個突變歷史上不會重復出現(xiàn),也不會變回去。所以全世界Y染色體各種類型的結構關系就是據(jù)此構建的。另一種叫做短串聯(lián)重復突變(STR),這種突變是在不斷變長變短的,而且變化是勻速的。所以只要調查到突變的總量,再除以突變的速度,就可以得到Y染色體各種類型的產生時間了。也就是說,通過這種叫做SNP和STR的DNA分子的突變規(guī)律,突變分子的出現(xiàn)時間可以被推斷出來。M168這個突變分子的出現(xiàn)時間也就可以推斷出來了。中國人的DNA都帶有非洲的遺傳痕跡金力他們從中國各地找了近1萬例男性隨機樣本做實驗,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樣本都只具有M168僅有的三種突變。也就是說,這9988例樣本中,M89、M130和YAP這3個最古老的遺傳分子只發(fā)生了三種突變:一種突變成了M89T、M130C和YAP-,發(fā)生這種突變類型的個體最多,有9329例,占93.4%;一種突變?yōu)镸89C、M130T和YAP-,這種類型的比例占3.7%,有370例;最后一種突變?yōu)镸89C、M130C和YAP+,有290例,占2.9%。除了這三種突變外,沒有其他新的突變種類出現(xiàn)。這個結果和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基因分型結果是一致的,就是說M168在非洲之外的地區(qū)沒有出現(xiàn)新的突變,也都是只出現(xiàn)了這三種突變,只有有新的突變樣本出現(xiàn)才能說明中國人不一定都是起源于非洲。所以,金力他們檢測的這近1萬名中國男性的樣品全都攜帶有來自非洲的“遺傳痕跡”,這從另一個角度又支持了非洲起源學說。這個結果也出乎金力他們的意料。通過DNA如何得知祖先的遷徙路線金力他們除了想找到是否存在中國獨立起源的證據(jù),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考察這3個古老的Y染色體單倍型的分布頻率,來研究中國各地區(qū)人群的遺傳結構、分布特點及其與中國周邊地區(qū)人群的遺傳關系。通過這些遺傳分子如何能知道人類的分布和變遷情況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民族的遺傳分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共性。在金力他們的研究中,他們通過M89、M130和YAP發(fā)生的三種突變類型,就可以推斷出中國各民族人群的分布和遷徙過程,比如突變成M89T、M130C和YAP-這種類型的人在漢族人群中出現(xiàn)的幾率最大,樣本中漢族人數(shù)也最多,達到93.4%。而其他兩種突變型在少數(shù)民族人群中出現(xiàn)幾率大。根據(jù)現(xiàn)有民族的分布特點,大致就可以推斷出人類的遷徙和發(fā)展情況。李輝曾經以自己的DNA分子做研究,來推斷自己的祖先大概來自哪里。他從自己的Y染色體上看到,他的Y染色體是O1型,根是在北部灣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發(fā)現(xiàn)能追溯到兩萬多年前,大概到了一萬多年前的時候,就擴散到了廣東、臺灣、福建這些地方。到了8000年前的時候開始到了今天的江浙沿海一帶。O1型的Y染色體大約是七八千年前到達江浙沿海的這一批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度假村委托經營合同協(xié)議
- 馬蜂養(yǎng)殖轉讓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續(xù)租合同協(xié)議
- 上海廣告位租賃合同協(xié)議
- 高校人事聘用合同協(xié)議
- 合同終止和解除協(xié)議
- 廢舊噸袋買賣合同協(xié)議
- 建設合同延期補充協(xié)議
- 三方進口貿易合同協(xié)議
- 合同法商鋪合作協(xié)議范本
- 城市軌道交通的智能調度與運營優(yōu)化
- 放射性金屬礦的輻射事故案例與防范
- 食品加工與檢驗實訓室建設方案
- 2022年山西省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 ICH-GCP中英文對照(完整)
- 政府采購自查報告與政府采購問題整改措施
- 學校餐廳除蟲滅害記錄表
- 國開《Windows網(wǎng)絡操作系統(tǒng)管理》形考任務6-配置Web服務實訓
- 公主怎樣挖鼻屎(衛(wèi)生習慣)-完整版課件
- 圓的認識強震球完整版課件
- 毛石擋土墻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