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_第1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_第2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_第3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_第4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丁肇中學習目標: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結構。

3.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獎⑾蚣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懹尾蝗牖⒀ǎ傻没⒆??!逗鬂h書》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來?!だ猿藢嶒炛?,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識別錯誤。

——狄德羅格言名句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作者簡介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fā)表的演講。原文開頭還有“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边@段話。背景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請從課文中請找出來。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格,探察、探究。物,物體、事物。致,達到、得到。道理論證“格物”和“致知”出自何處?出自《大學》?!洞髮W》中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的基本綱領的一部分。朗讀課文丁肇()中不知所措()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觀:不知所措:彷徨:zh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急。pánɡhuánɡ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檢查預習1、注音:2、釋詞:引論(提出論點)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論點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整體把握:一、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本文的結論是什么?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題即是論點)本文的結論是什么?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引論(提出論點)本論(闡明道理)結論(解決問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首先,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分析科學上實驗精神的重要性?,F(xiàn)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貢獻人類社會培養(yǎng)實驗精神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閱讀2-5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舉例論證)

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你能舉一些例子嗎?實驗的方法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閱讀6——12段,思考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1.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2.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例(舉例論證)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閱讀最后一段本文結尾表達了什么希望?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認識和思考”的結果是什么?“實驗精神”

要實現(xiàn)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丁肇中拓展延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