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上學期一模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1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上學期一模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2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上學期一模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3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上學期一模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4頁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上學期一模語文試卷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學年第一學期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用時: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積累應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吾嘗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勸學》)(2)譬如為山,_____________,止,吾止也。(《論語·子罕》)(3)李白《蜀道難》中,面對蜀道的艱險,表達對友人入蜀的關切和詢問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要求選擇。(5分)(1)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2分)藝術審美貴在“默契”二字——藝術家的表達和欣賞者的感受在玄妙的審美時空中相遇,心靈因契合而生出愉悅之感。最著名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二人心靈相遇于“高山流水”之間,成為“知音”。知音可貴到什么程度呢?子期離世,伯牙摔琴絕弦,只因默契不存而知音不再。。,。,,。①探討這個話題源于對當代中國舞蹈某種創(chuàng)作傾向的觀察②然而審美默契的建立并不僅僅依賴于個人③不少舞蹈創(chuàng)作習慣于外露性的情感表達④這個故事無比生動地描述了藝術審美中因為默契而產生的共鳴⑤似乎和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審美表達方式有所背離⑥它離不開群體性文化的共識與滋養(yǎng)A.④①⑤②⑥③B.①③⑤④②⑥C.④②⑥①③⑤D.①⑤③⑥④②(2)在撰寫關于《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的讀書報告時,需要一些論據來解釋“禮治”這一概念,以下選項最適合的一項是()。(3分)A.宋太祖趙匡胤采納趙普的建議,在宴會上威逼利誘石守信等大將,迫使其交出兵權。B.沒做過大夫的曾子在彌留之際發(fā)現自己躺在大夫專用的席子上,就命兒子把席子換掉。C.藺相如為國家利益,處處忍讓廉頗,廉頗得知真相后,背上荊條,主動向藺相如請罪。D.曹操雖然兵權在握,但不愿背上篡漢的罪名,只享有權臣膜拜之禮,最終放棄了稱帝。二閱讀70分閱讀下文,完成第3-7題。(14分)材料一①1990年12月,費孝通在日本東京的東亞社會研究國際討論會上發(fā)表了題為“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的演講。他提出在各種文化中塑造出來的具有不同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的人們,帶著從思想上到行為上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入了共同生活,怎么樣才能和平共處,成為必須重視的大問題。1992年,費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學首屆“潘光旦紀念講座”上發(fā)表了題為“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課題”的演講,再次指出當今世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建立新的秩序。這個秩序不僅僅需要一個能夠保障人類繼續(xù)生存下去的公正的生態(tài)格局(即生態(tài)秩序),而且需要一個所有人都能夠“遂生樂業(yè)、發(fā)揚人生價值的心態(tài)秩序”。一年后,費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座談會的演講中又重申:“如果人們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的看法,就會形成我所說的多元一體,一個認同的秩序?!彼磸蛷娬{心態(tài)秩序背后隱含的是,如何能夠在保持價值多元的情況下,建構一個秩序井然、運作順暢的社會結構。②把上述三段論述放在一起做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說的“心態(tài)秩序”絕不是說我們要有共同的心理構成,我們對所有事情的看法都要一樣。相反,費孝通強調的是我們必須學會容納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觀念,在此基礎上形成共識才是心態(tài)秩序建立的關鍵。而如果我們有了對這點的認同,能夠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就有了新的秩序。相反,如果沒有觀念上的多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秩序盡管很容易建立,這在社會學上也被稱為“機械團結”。但是,機械團結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復存在,真實存在的是不同的問題和觀念之間的張力,所以才有費孝通提出來的新的挑戰(zhàn),也就是建立心態(tài)秩序新的挑戰(zhàn)。其中,對于多樣化的承認和多元化的尊重,在費孝通當年的三段論述中,正是建立心態(tài)秩序的基礎。③如果上述理解有道理的話,新的問題就來了。多元的價值觀和多元的行為方式,必然會產生張力。不同的人奉行的理念不一樣,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互動的情景和需要。費孝通的三個演講其實都在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全人類如何能夠和平共處、各美其美,進而探討在這個背景下,怎樣才能使大家認識到這種多元本身就是我們最有價值的部分?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又怎樣發(fā)展出更多的具有操作性的、更細微層面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具體社會實踐和政策制定中怎樣取得更具操作性的進展?(節(jié)選自閻云翔《多元化:心態(tài)秩序與中國式現代化》)材料二①今天無論我們哪一種“秩序”,“秩序”本身作為一種規(guī)范化的社會追求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其中,最大挑戰(zhàn)之一就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給“心態(tài)秩序”的維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所謂“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的特定屬性和存在狀態(tài),既包括事物發(fā)展本身的不穩(wěn)定性、變動性,也包括認知主體囿于自身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對事物發(fā)展狀態(tài)的不確定認知。②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興起,“不確定性”作為一種結構性力量已登上舞臺,成為現代社會的本質性特征。西方風險社會學領域已普遍認為傳統(tǒng)的“風險”概念似乎不足以反映和應對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變動性和復雜性。“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本質和首要特征,而“風險”則是不確定性的一種具體表征。“風險”也可看作不確定性所暗含的負向發(fā)展可能性的具象化,體現著對不確定性指向化、客觀化的概率判斷和“確定性”表達,是一種可量度的“不確定性”。就此而言,“不確定性”比“風險”更能準確描述和概括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特征,并逐步推動風險社會學研究向不確定性社會學研究轉變。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143個主要國家數據的檢測情況發(fā)布的2020年“世界不確定性指數”的研究報告,有三個結論性的認識:(1)不確定性指數不僅與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的風險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且最近十年所觀察到的不確定性水平超過了過去60年的總和。(2)自2012年以來,全球發(fā)展的不確定性水平開始快速攀升。(3)未來十年內,全球的不確定性水平將繼續(xù)以更加強勁的勢頭攀升。④我們生活在這個不確定性的社會中,或許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在不確定性中,“發(fā)展”實際上并不是沿著某個確定的軌道在生長,也不是與某個預設的目標有意勾連,而是蘊含著無窮力量、活力和潛能的行動。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動中取動”,在不確定性中認識和把握不確定性,學會用不確定性的發(fā)展思維去理解和適應復雜多變的世界,進而學會在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甚至創(chuàng)造“心態(tài)秩序”的確定性。如果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確定性”發(fā)展的刻板模式中,那么發(fā)展也就停滯了,由此形成的“心態(tài)秩序”最后也會因為跟不上新的形勢而陷入一種更大的失衡甚至崩潰之中。(節(jié)選自文軍《發(fā)展的不確定性與心態(tài)秩序的維系》)3.根據材料一,以下概念工具不適合用來分析“社會結構”的一項()。(2分)A.差序格局B.上層建筑 C.血緣地緣D.圈層文化4.能依據文意作出推斷的一項()。(2分)A.依據材料一,對各種價值觀念的容納,是心態(tài)秩序建立的關鍵。B.依據材料一,“心態(tài)秩序”的著眼點是社會心態(tài),與個體關聯不大。C.依據材料二,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去預測把握“不確定性”。D.依據材料二,“心態(tài)秩序”終會因為現代社會的“不確定性”而陷入失衡。5.依據材料一,作者想引用名言解釋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以下最適合的一項()。(2分)A.存在的就是合理的B.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C.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無論哪種可能的信念D.每個人的基本道德觀念生而不同,不可等量齊觀6.材料一與材料二第②段都借助概念的辨析推出觀點,而寫法有所不同,請對此加以分析。(4分)7.“躺平”“內卷”是目前頗能反映社會心態(tài)的高頻詞,結合兩則材料的相關內容,請就此現象闡述建立“心態(tài)秩序”的必要性。(4分)(二)閱讀下文,完成第8-11題。(16分)材料一:小說夜?jié)O莫言①經過長時纏磨,九叔終于答應夜里帶我去拿蟹子。吃過晚飯后,九叔帶我出了村。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時令自然是中秋了,晚風很涼爽。月光皎潔,照在高粱地間的水上,一片片爛銀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類正忙著入蟄,所以很安靜。③等了很久,蟹子們還沒出現,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聲嘟噥著,起身到柵欄邊上去查看?;貋砗笏f: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應該是過蟹子的大潮呀,又說西風響蟹腳癢,蟹子不來出了鬼了。④九叔從河邊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樹葉,用雙唇夾著,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聲。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說:九叔,你別吹了,俺娘說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著樹葉,回頭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綠幽幽的,好生怪異。我心里一陣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緊縮在蓑衣里,冷得渾身打戰(zhàn)。⑤天上不知道何時出現了一朵黃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鉆了進去。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寬廣的道路好走,為什么偏要鉆到那云團中去呢?⑥清冷的光輝被阻擋了。河溝、原野都朦朧起來,那盞馬燈的光芒強烈了許多。這時,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幽香來自河溝,沿著香味望過去,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潔白的荷花。它在馬燈的光芒之內,那么水靈,那么圣潔,我們家門前池塘里盛開過許許多多荷花,沒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這一枝。⑦荷花的出現使我忘記了恐懼,使我沉浸在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潔白清涼的情緒中。我不知不覺地站起來,脫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溫暖的水中,緩緩流淌的水輕輕撫摸著我,我感到很舒服。離荷花本來只有幾步路,但走起來卻顯得特別漫長。我與荷花之間的距離仿佛永遠不變,好像我前進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處于一種幸福的麻醉狀態(tài),我并不希望采摘這朵荷花,我希望永遠保持著這種荷花走我也走的狀態(tài),在這種緩慢的、有美麗的目標的追隨中,溫暖河水的撫摸,給了我終身難忘的幸福體驗。⑧后來,月亮的光輝突然灑滿河道,一瞬間,我看到它顫抖兩下,放射出幾道比閃電還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貝雕琢成的花瓣紛紛落下?;ò甏蛟谒嫔?,碎成細小的圓片,旋轉著消逝在光閃閃的河水中,那枝高挑著花瓣的花莖,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隨即萎靡傾倒,在水面上委蛇幾下,化成了水的波紋……⑨我不知不覺中眼睛里流淌出滾滾的熱淚,心里充滿甜蜜的憂傷。我心中并無悲痛,僅僅是憂傷。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宛若一個美麗的夢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臟,我的心臟的每一下跳動都使河水輕輕翻騰,水面上泛起漣漪。荷花雖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猶存,它在水面上漂漾著,與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蟲鳴融為一體……(節(jié)選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材料二:散文池塘莫言①前面有一個池塘,所謂池塘,實際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沒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無數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時,池塘里積蓄著發(fā)黃的水。這些池塘無論大小,都以極圓的形狀存在著,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結果就是浮想聯翩。②前年夏天,我?guī)б晃慌笥褋砜催@些池塘。剛下了一場大雨,草葉子上的雨水把我們的褲子都打濕了。池水有些混濁,水底下一串串的氣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著一股腥甜的氣味。有的池塘里生長著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長著睡蓮,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中間高挑起一枝兩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帶著十分人工的痕跡,但我知道它們絕對是自生自滅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朧的月夜里,站在這樣的池塘邊,望著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靜,月光如水,蟲聲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蟬聲滲到巖石中?!甭曇羰且环N力呢還是一種物質?它既然能“滲透”到磁盤上,也必定能"滲透"到巖石里。原野里的聲音滲透到我的腦海里,時時地想起來,響起來。③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美人的頭發(fā)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fā)著蜂蜜的氣味。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仿佛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全體青蛙都集中在這個約有半畝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點點水面,只能看到層層疊疊地在月亮中蠕動鳴叫的青蛙和青蛙們腮邊那些白色的氣囊。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節(jié)選自莫言《會唱歌的墻》)材料三:散文大地畢飛宇①作為鄉(xiāng)下人,我喜歡鄉(xiāng)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個天才。我喜歡莫言所有的關于氣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氣味描寫,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兩個洞,從我的書房一直聞到莫言的書房,從我的故鄉(xiāng)一直聞到莫言的故鄉(xiāng)。②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說過:“大自然充滿詩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給我們?!边@句話說得好。不管是大自然還是大地,它的詩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來的。無論是作為一個讀者還是作為一個作者,我都要感謝福樓拜的謙卑和驕傲。③大地在那兒,還在那兒,一直在那兒,永遠在那兒。這是淚流滿面的事實。(節(jié)選自畢飛宇《大地》)8.材料二第③段,詞語搭配巧妙,對此加以賞析。(3分)9.景物描寫在不同的文體中常具有不同的作用,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月光”為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4分)10.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作者運用了小說和散文怎樣的文體特點來書寫“故鄉(xiāng)”的。(4分)11.每位作家都背靠屬于自己的“大地”,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總能找到一些“意象”,既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義,有時甚至還能體現作者的精神氣質。請從魯迅、沈從文、賈平凹的作品中選取一個“意象”,加以分析。(5分)(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題。(8分)觀雨(宋)陳與義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不嫌屋漏無干處,正要群龍洗甲兵。[注]本詩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這一年春天,金兵進逼長沙,守帥向子諲組織了有效的防御,形勢略有好轉;而作者從汴京陷落后,一路流離,此刻正在湖南邵陽。12.按體裁分類選詩,可以與本詩編輯在一起的一項()。(1分)A.《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B.楊萬里《插秧歌》C.杜甫《登高》D.柳永《望海潮》13.以下對本詩風格評價貼切的一項()。(2分)A.雄沉慷慨B.含蓄內斂C.高雅明麗D.沉郁哀婉14.結合全詩,具體分析詩題中“觀雨”所寄寓的情志。(5分)(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5-20題。(20分)巡撫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黃公墓志銘①(清)方苞①余聞公名在丁亥、戊子間。時江、浙大饑,天子并命發(fā)粟以賑。而吾鄉(xiāng)有司失方略,骼骴布路,奸人朋聚,正晝剽掠。于時則聞浙之祲尤大,而民不阻饑,惟黃公之功。其后訊之浙士大夫,多曰:“公功豈獨在饑者?備荒政,遏亂萌者,則黃公。是吾民所尸祝也?!雹诤肌⒑葸B饑,民心搖搖。公至,則懸禁不得昂米價,為書告糴鄰省,散庫金于典肆,約逾歲歸其本,勸富民分災而禁貧民之群聚要索者。會溫、臺二郡大穰,浙人皆曰:“吾父母妻子得保聚矣?!惫贾梁?,時常平倉粟皆虛,巡撫將具劾群吏。公曰:“吏盡黜,何與饑者?”卒賴以濟。③浙民既蘇,公移鎮(zhèn)八閩。時海賊鄭盡心聚黨出沒,上命會剿,制府、提督各以事諉。公刻日獨進,而懸賞格得其魁者千金。抵廈門,厲氣巡軍。忽轅門鼓三駭,鄭盡心已為其黨所密首捕得之矣。方公之未至閩也,鄭盡心既嘯聚海隅,而山賊陳五顯亦相應和。盡心既獲,五顯亦就撫。而公官罷聞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④先是,杭、湖二郡米價猶踴。督糧道請折價分授有疵運弁②,沿途采糴賑濟。而運弁干沒,糧額缺,遂掛吏議。公既罷歸,上惜其才,復命督理子牙河,給原階,而公竟卒。⑤公始入臺③,有所陳,會上以他事震怒,而公直前,必申所請。居臺中五年,所條奏皆關大體。公自內擢,所居皆清要,卒秉節(jié)鉞兩鎮(zhèn)大藩,可謂遇且顯矣。其卒也,年六十有五。而浙、閩之民及海內士大夫知公者,莫不相聚太息,恨公之無年,而惜其才有未盡試焉。(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方苞集》,有刪改)[注]①黃公:名秉中,字惟一。②運弁:低職的押運武官。③臺,指內閣。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1)何與饑者()(2)浙民既蘇()1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1)是吾民所尸祝也( )A.祭祀人B.主持人C.保護D.崇拜(2)會溫、臺二郡大穰( )A.豐收B.歉收C.種植D.饑荒17.第③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而公官罷聞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18.把第⑤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5分)公自內擢,所居皆清要,卒秉節(jié)鉞兩鎮(zhèn)大藩,可謂遇且顯矣。19.第④段“上惜其才”讓黃秉中官復原職,請圍繞他在杭、湖的賑災方略,分析皇帝“惜才”的原因。(3分)20.本文圍繞黃公“民不能忘,帝眷有終”來選材和敘事的,對此加以分析。(5分)(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4題。(12分)資仁堂記(明)邵寶①吾邑磚橋錢君孟潤之為堂也,君子過之而見其扁①者,問之曰:“君之堂何以名‘資仁’哉?”君起而對曰:“吾聞之:仁者,人也。人而不仁,不可以為人。吾斯懼焉。雖不敏,不敢不勉。名吾堂所以志也?!雹谠唬骸啊疄槿视杉骸鬃又栆?,君而不聞乎?顧舍諸而言資也?無亦重自任而輕人之求歟?”曰:“何敢然哉?資之于仁,大矣。□如不敏者,非資焉,言則曷聽,行則曷觀?《禮》曰:‘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也粍蘸??”③曰:“然則資惡乎在?”曰:“昔者孔子之告子貢,蓋嘗曰:‘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蔡醚啥嶙?,皆若人也,此吾所為資焉者也。不然,吾省焉。雖然,吾所居里,去郡邑,遠大夫,士非特至焉者,吾見亦罕矣,資將焉取哉?”④曰:“野固有人焉。冀缺耨而敬,胥臣稱其有德②。謂‘仁之則于是乎在’。今之野,焉知無缺乎?茍有之,其稽古傳恭將無說乎?所謂資焉者,孰大于是?”君聞斯言也,以為得“資”,再拜而受之。⑤他日,以告予。予謂之曰:“允哉,君子之論!可以銘君之心矣。”遂為之記。⑥君名潤,孟潤其字。系出五季十國所謂吳越王镠,蘇眉山稱其有德于民甚厚者也。君九世祖進。宋祥符間,始繇③嘉禾徙居無錫。勝國④時,其孫寬甫益大其業(yè),至以私廩代公賑,鄉(xiāng)人德之。國朝洪武中,君大父公達徙今磚橋。父惟常,世修鄉(xiāng)惠。正統(tǒng)中,用義受璽書,旌于門。君生承,厥世面天資近道,持身及家,克勤無怠。今且老矣,猶不忘自箴如是。君之伯兄孟清,于予為尊姑之夫。予之知君蓋四十年于茲矣。因并及之。(選自《容春堂續(xù)集》,有刪節(jié))[注]①扁,同“匾”。②冀缺耨而敬,胥臣稱其有德:胥臣出使,經過冀國,看到冀缺在鋤田除草,他妻子給他送飯,很恭敬,于是稱贊這種相敬如賓的夫妻關系。③繇,同“由”。④勝國,指宋朝滅亡。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一項()。(1分)A.況B.而C.抑D.亦22.下列對第①②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3分)A.錢孟潤給自己的堂取名為“資仁”是為了勉勵自己要具有仁德。B.那位君子認為錢君應該自己努力行仁,而不應該輕視別人的請求。C.錢孟潤認為從仁中求取很重要,因為對普通人來說,他們需要言行的楷模。D.《禮記》里面說“遵循法度而努力行仁,這是從仁中汲取道理來加以實行?!边@是錢孟潤所努力追求的。23.錢孟潤和“君子”曾經對“資仁”的來源有不同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對這兩種看法的高下進行評析。(4分)24.聯系主旨,探究第⑥段有無保留的必要,作出判斷并簡述理由。(4分)三寫作70分25.有人說,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這一源泉的,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也有人認為不盡然。對此,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高三答案示例及評分說明一10分1.(5分)答案:(1)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2)未成一簣(3)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評分說明:(1)第1冊第六單元第10課(2)第3冊第二單元第4課(3)第5冊第一單元第3課2.(1)(2分)答案:C評分說明:原文:藝術審美貴在“默契”二字——藝術家的表達和欣賞者的感受在玄妙的審美時空中相遇,心靈因契合而生出愉悅之感。最著名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二人心靈相遇于“高山流水”之間,成為“知音”。知音可貴到什么程度呢?子期離世,伯牙摔琴絕弦,只因默契不存而知音不再。這個故事無比生動地描述了藝術審美中因為默契而產生的共鳴。然而審美默契的建立并不僅僅依賴于個人,它離不開群體性文化的共識與滋養(yǎng)。探討這個話題源于對當代中國舞蹈某種創(chuàng)作傾向的觀察,不少舞蹈創(chuàng)作習慣于外露性的情感表達,似乎和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審美表達方式有所背離。2.(2)(3分)答案:B(3分)C(1分)評分說明:A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中提到“威逼利誘”,主要是通過人治與利益交換來達到目的,不屬于禮治,故A錯誤;廉頗負荊請罪,更多是因為得知真相后自感慚愧,長期教化雖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部分錯;曹操更多是迫于輿論壓力才不愿意稱帝,并不是主動服膺于君臣之禮,故D錯誤;曾子屬于主動服膺于傳統(tǒng)的等級秩序,故B正確。二70分(一)(14分)3.(2分)答案:B評分說明:“社會結構”揭示社會有機結合,指相互作用的社會關系。一般可以從階級結構,人與社會的關系(差序格局、圈層等),社會關系的不同組合(地緣、血緣等),B選項則是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偏向哲學的高度。4.(2分)答案:A評分說明:依據材料一第①段,有個體才有所有人的“遂生樂業(yè)、發(fā)揚人生價值的心態(tài)秩序”,所以B錯誤;依據材料二第④段中用不確定發(fā)展的思維去理解和適應,重點在“發(fā)展”的思維而非建立理論體系,所以C錯誤;依據材料二,錯在“終會”,太絕對,且依據材料一“心態(tài)秩序”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大家在多元價值背景下,包容認同,所以D錯誤。5.(2分)答案:C評分說明:“各美其美”的內涵是尊重多元價值觀6.(4分)答案示例:材料一通過概念使用的真實情境來闡明建立“心態(tài)秩序”的基礎;首先針對讀者可能出現誤讀的反駁,接著假設如果“心態(tài)秩序”的基礎不存在,可能出現機械團結的結果,以現代社會的真實情況否定這一假設的可能性,進而推出承認價值多元是基礎。材料二通過引入相似概念“風險”與“不確定性”進行比較,闡明兩者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從而推出“不確定性”更適合用來形容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特征。評分說明:(1)不同方法各1分(真實情境、引入相似概念)(2)觀點各1分7.(4分)答案示例:“躺平”是指人們采用消極頹廢的方式抵抗一切外來壓力;“內卷”則是指因需通過內部競爭來獲取有限資源而產生的焦慮情緒。這兩種心態(tài)的產生與信息時代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革相關,是人們意識到“確定性消失”后做出的選擇。這兩個詞折射出社會心態(tài)的失衡,也反映出人們對于“秩序”的渴望。這兩種心態(tài)的內核都指向價值取向的單一,因此建立以多元價值為基礎的“各美其美”的“心態(tài)秩序”就顯得很必要。如果社會上能達成對多元活法的認同,那么就可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式的“競爭”。評分說明:(1)躺平、內卷概念闡釋(2分)(2)反映時代特征——不確定性(1分)(3)“心態(tài)秩序”必要性(2分)(二)(16分)8.(3分)答案示例:作者的語言給人生機勃勃、形象立體的畫面感;以“美人”來寫荷花的“風韻”,用“濕漉漉”形容蛙聲,“涼森森”修飾“氣味”,用新奇、陌生的詞語搭配沖擊讀者閱讀的視聽感受;用“粘”字又進一步強化青蛙皮膚給人的觸感;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出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他筆下的世界不但具有畫面感,更是一個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豐富的世界。評分說明:(1)新奇、陌生搭配、個性化、畫面感、視聽等感受。(任選其一,1分)(2)結合具體語句分析。(至少2處,2分)。9.(4分)答案示例:材料一為小說,“月光”在敘事上起到推動情節(jié)的作用,“月光”或是光亮萬丈、或是朦朧幽暗、或是怪異灼目,亦真亦幻,神秘變幻,反映的是少年人詩意化奇異的心靈世界。材料二是散文,“月光”單一看并沒有多出奇,但與玉雕般的花朵,唧唧的蟲鳴與青蛙的氣味組合在一起,就是烙印在作者心上的故鄉(xiāng)的感覺,“月光”下故鄉(xiāng)的色彩與聲音,是作者的精神家園,借“月光”抒情,表達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也抒發(fā)他對故鄉(xiāng)新的發(fā)現和哲思。評分說明:材料一:敘事上推動情節(jié);渲染氣氛;展示人物心靈世界(1點1分);材料二:月光與其他景物組合,展現整體的故鄉(xiāng);抒情與哲思。(1點1分)10.(4分)答案示例一:小說特征“虛構”,材料一作家借助少年“我”在月夜與一枝奇異荷花的相遇,進入似夢如幻的“奇幻”境界;作者以少年的心理體驗來構建現實世界,小說中的“故鄉(xiāng)”帶有傳奇性和神秘感。散文特征是“真實”,個性化的抒情言志,材料二中的“故鄉(xiāng)”風景,些許混濁的池水,沾帶著泥土,朦朧月色下的荷花,既素樸又散發(fā)光彩;作者通過重新審視風景思考來自故鄉(xiāng)的“聲音”與自己生命和創(chuàng)作的關聯,又進一步指出人與萬物相通都來自于自然,文章富有哲思。答案示例二:小說在敘事結構上注重精巧設計,材料一選擇少年“我”作為敘事視角,敘事圍繞“我”的心理體驗:從九叔答應的興奮,到久等螃蟹不來時焦急,隨著九叔怪異表現“我”感到恐懼,進入幻境后的放松愉悅,以“我”的情感變化為主線。散文在謀篇布局上則相對隨意,自由度較高,材料二圍繞“池塘”寫景抒情說理,語言平易自然,緩緩道來,雖不跌宕,但誠摯深邃。評分說明:小說特征+分析(2分);散文特征+分析(2分)11.(5分)答案示例一:魯迅小說中“魯鎮(zhèn)”(未莊),通常被看作是魯迅故鄉(xiāng)的紹興;《祝?!分小棒旀?zhèn)”是“病態(tài)”中國的象征,面對時代變革,魯鎮(zhèn)中從鄉(xiāng)紳“魯四老爺”到下層百姓柳媽、祥林嫂及鄉(xiāng)民們都自覺頑固地維護著落后陳腐“傳統(tǒng)”,在這個守舊循環(huán)的小鎮(zhèn)中使得魯鎮(zhèn)人麻木、無聊、庸俗;“魯鎮(zhèn)”不僅是魯迅批判傳統(tǒng)封建的敘事空間,也是魯迅歸返不得的“家園”,小說中的“我”是“故鄉(xiāng)”的“異類”。魯迅對于“魯鎮(zhèn)”就如同他面對中國人的“劣根性”,憤怒中帶著悲哀。答案示例二:“秦腔”是一種反映秦地人民愛憎、歡樂和痛苦的民間藝術形式;“秦腔”高亢嘹亮,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形式是秦人敦厚、強健風骨的體現;賈平凹的根在秦地,他的成長過程是沉浸在“秦腔”傳遞的文化氛圍中;他的作品中有他對八百里秦川渾樸靜穆風景和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關照;賈平凹平靜崇高的敘述語言里自然流露出作者宏大的襟懷與氣魄。評分說明:(1)準確選擇意象(現實+象征)(1分)(2)意象特征(1分)+象征含義分析(2分)(3)作家精神氣質(1分)(三)(8分)12.(1分)答案:C13.(2分)答案:A14.(5分)答案示例:詩人一路顛沛,流寓邵陽,老態(tài)龍鐘,不懂農桑,只能正襟危坐,表達觀看驟雨風云的驚詫之情;千山萬壑之間風雨際會,既描寫環(huán)境,又暗喻時局動蕩,生發(fā)憂慮之思;但暴雨下的景物并沒有全然屈服,時局也不是黑暗一片,寄寓不屈的情志;尾聯,作者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龍送風雨,清洗兵甲,暗寓詩人對扭轉時局,重振山河的渴望之情;詩歌題為“觀雨”,卻包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極大的關心之情。評分說明:1點1分(四)(20分)15(2分)答案:(1)(1)幫助(2)恢復16(1)(1分)答案:(1)D(2)(1分)答案:(2)A17.(3分)答案示例:而公官罷/聞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18.(5分)答案示例:黃公從朝廷內被提拔,所擔任的崗位都是高貴顯要的,他最終掌握權力兩次掌管重要行省,可以稱得上得志(被賞識)而且顯貴了。評分說明:“內擢”“清要”“卒”“節(jié)鉞”“遇”“顯”19.(3分)答案示例:第②段,黃秉中抑制米價、發(fā)放庫金、勸富分災、禁民聚索,制定恰當的救災政策,穩(wěn)定民心(2分);在緊急情況下任用污點官員,完成救災任務。(2分)20.(5分)答案示例:文本緊緊圍繞“民不能忘”和“帝眷有終”選材。(1分)前者寫他浙江賑災時,士大夫贊賞他能“備荒政,遏亂萌”;百姓感謝他讓其“父母妻子得以保聚”。(1分)后者寫他福建平亂時,“刻日獨進”,抓獲鄭盡心,又不居招撫“陳五顯”之功;寫他當初在內閣時,“條奏皆關大體”。(1分)突破了以人物生平為序的窠臼,突出重點。(1分)敘事上寄寓褒貶傾向,(1分)以“卒賴以濟”“不有其功”“相聚太息”等表明對黃公治政的贊賞。(1分)評分說明:本題結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二、2“巧于構思,精于裁剪”而命題。意在考查學生學生分析作者的選材及敘事特點的能力。參考譯文:我聽說黃公的名字在丁亥、戊子年間。當時江蘇、浙江鬧大饑荒。天子花大力氣分發(fā)糧食來賑災。但我們鄉(xiāng)里的官員策略不當,以至于尸骸滿地。奸人聚眾,光天化日之下搶劫掠奪。當時聽說浙江的邪氣極大,但老百姓能夠不挨餓,都是靠了黃公的功勞。之后,我向浙江的士大夫詢問,他們都說:“黃公的功勞難道僅僅在救活哪些饑餓的人嗎?應對饑荒、遏止叛亂的也是黃公。他們是我們百姓所崇拜的人啊?!焙贾?、湖州接連遭受饑荒,民心不穩(wěn)。黃公到了,就公布法令,不許抬高米價,并且寫信向鄰省買米,把府庫里的錢發(fā)給當鋪(支持借貸),約定一年后歸還本金,鼓勵富民分擔救災費用,禁止貧民聚眾乞討。恰逢溫州、臺州二郡大豐收,浙江人都說:“我們的父母妻兒能夠團聚了?!秉S公剛到湖州的時候,常平倉里的糧食都空了,巡撫將要懲辦官吏,黃公說:“官吏都被罷免了,誰來幫助饑民呢?”最終(百姓)依靠(他們),渡過難關。浙江的百姓已經恢復了。黃公管理福建。當時海賊鄭盡心聚集黨徒出沒,皇帝命令聚集軍隊剿滅鄭盡心,但制府、提督各自因事推諉,黃公當天就獨自進兵,而且懸賞千金,賞賜能殺死匪首的人。到了廈門之后,黃公鼓舞斗志視察軍隊。忽聽轅門外三通鼓后,鄭盡心已經被他的同黨秘密抓住。同黨在自首時將其一并帶來?!S公還沒有到福建的餓時候,鄭盡心在海邊糾集黨羽興風作浪,而山賊陳五顯也呼應他。鄭盡心被抓獲后,陳五顯也就被招安了。而黃公接到了免職令后,就上交了印信,讓其他人上交陳五顯,而自己不占這份功勞。在此之前,湖州和杭州二郡的米價還在上漲。督糧官請求把米折價賣給有污點的押運官,讓他們沿途買米救濟百姓。但押運官侵吞公糧,糧額不足,于是黃公就被交給了司法部門評判其失職之過。黃公被罷免后回到老家,皇帝愛惜他的才華,再次讓他監(jiān)督治理子牙河,并且官復原職,但黃公卻去世了。黃公一開始進入內閣,就向皇帝上書治理之道,恰好皇帝有別的事大怒,但黃公徑直向前,一定要說出他的要求。他在內閣做了五年官,所上奏的事情都是關乎國家大事。黃公從朝廷內被提拔,所擔任的崗位都是高貴顯要的,他最終掌握權力兩次掌管重要行省,可以稱得上得志(被賞識)而且顯貴了。他逝世的時候,享年六十五歲。而浙江福建的百姓以及知道黃公的海內士大夫,沒有人不相聚嘆息,遺憾黃公壽命不長,而嘆息他的才華沒有完全展現。(五)(12分)21.(1分)答案A22.(3分)答案B評分說明:原文對應:“無亦重自任而輕人之求歟”。這句應解釋為“難道不應該重視自己努力而看輕從他人處獲取嗎?”23.(4分)答案示例:錢孟潤認為坐在他堂屋里的都是賢大夫與仁人,因此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仁道。而“君子”則認為今天的田野里,像冀缺這樣有仁德的普通人到處都是,應該從他們身上汲取仁德。(1分)錢孟潤的觀點固然正確,但由于他住所偏僻,所謂賢人并不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