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法三家為代表。其中儒家文化影響最大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人物,俗稱“孔孟之道”。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法三家為代表。其中儒家2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大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儒家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學識淵博,是大學問家,他一生都企圖從事實際政治活動(周游列國),由于未被任用轉(zhuǎn)而致力于教育和古代典籍的整理,相傳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的主要思想記錄在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其言行的《論語》之中。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3①“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孔子沒有直接關(guān)于人性假設的談論,只是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美國漢學家黃仁宇認為孔子傾向于“性惡論”;但更多的人認為孔子主張“性善論”,因為他強調(diào)“以德治國”??鬃訉θ说暮筇斐砷L環(huán)境及道德實踐(即“習”)非常重視,“孟母三遷”的傳說為其提供了佐證。①“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4②“仁愛為本”的理想人格孔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德:“仁愛為本”。孔子的人格理論核心是“仁”,“仁者,愛人”。
“愛人”不只是“愛親”,包括愛所有的人。這是一種“泛愛”??鬃拥鸟R廄起火了,他回來后問到:“傷人了嗎?”,不問馬。另外,孔子強調(diào)“忠”,即“以誠待人”。第三,孔子強調(diào)的“愛人”不是不分善惡,做老好人。②“仁愛為本”的理想人格孔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5第二、知
“知者不惑”?!爸敝咐硇缘闹腔?,是人格的第二個因素??鬃诱J為,“仁”和“知”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認為人如果不學習,就會“愚”,就會不“知人”(人與個人之間的的倫理關(guān)系)。怎么學習呢?那就是“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第二、知“知者不惑”。“知”指理性的智慧,是人格的第二6第三、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是指人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鬃又鲝垊傊辈话ⅲ娏x而勇。第三、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是指人的“獨立人7第四、仁美
“仁者安仁”?!懊馈敝笇徝酪庾R和藝術(shù)情趣??鬃诱J為人的“美”是和“仁”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沒有把“美”作為獨立的因素?!叭收甙踩省睆娬{(diào)的是一種價值取向,主張仁者應以“求仁而得仁”,但“安”并不是“安貧樂道”,為了“仁”可以“殺身以成仁”。第四、仁美“仁者安仁”。“美”指審美意識和藝術(shù)情趣。孔8③人的成長之道孔子的成人之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實際是指出了“成人”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志于道”是指確立目標;“道”為一種境界;
“據(jù)于德”是指具體的行為準則。子貢的解釋是“溫、良、恭、儉、讓”,孔子自己認為是“恭、寬、信、敏、惠”。③人的成長之道孔子的成人之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9
“依于仁”是指“五德”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仁”;
“游于藝”是強調(diào)藝術(shù)審美活動對“成人”的陶冶作用。另外,孔子認為“成人”具有多樣性,所以主張并實施“因材施教”?!耙烙谌省笔侵浮拔宓隆钡膬?nèi)在根據(jù)是“仁”;102.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魯國鄒邑(山東鄒縣)人。孟子之所以成為思想家,與其母親教子有方密切相關(guān)?!懊夏溉w”、“孟母斷織”為之佐證。孟子的主要思想在《孟子》中。2.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11①“性具善端”的人性論孟子認為,人之所為“人”,是因為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他們又分別是“仁、義、禮、智”之“端”?!八男摹比艋鹬既?,泉水之始流,只要將其擴而充之,便可成為“仁、義、禮、智”四德。孟子認為,人的四個善端是天生的,但可能由于環(huán)境的因素而“人不為善”,所以“人性”是可以塑造的。①“性具善端”的人性論孟子認為,人之所為“人”,是因為12②“居仁由義”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是“仁”與“義”的統(tǒng)一。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以仁存心”,如果再“行由義路”,即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另外。孟子強調(diào)人格的完美性,指出,“充實之謂美”?!俺鋵崱笔侵敢环N進取,向上的精神。而大丈夫的理想道德情操則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居仁由義”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是“仁”與13③“反身而誠”的成人之道孟子認為人具善端,所以“成人”之道就是“存心、養(yǎng)心、養(yǎng)氣”。他的“成人”之道就是將“善端”保持下去并發(fā)揚光大。他說,有的人丟失了自家的雞犬一定要找回來,而丟失了“善端”卻不知道去找,“哀哉!”③“反身而誠”的成人之道孟子認為人具善端,所以“成人”14第一孟子認為,做學問就是“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把自己丟失的善性找回來。所以“存心養(yǎng)性”是君子的安命立命之本。而具體的做法就是“寡欲”。第一孟子認為,做學問就是“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把自己丟15第二在道德實踐上,孟子主張“反身而誠”。“誠”是很高的精神境界,是天道;而“思誠”是人道(即自我反?。?。所以他認為,人只要時時反省自己(內(nèi)求的含義),事情沒做好是不是自己的動機端正,并且要真心實意,一心一意地“內(nèi)求”,就能達到“至誠”的境界。第二在道德實踐上,孟子主張“反身而誠”。“誠”是很高的16第三孟子認為,在“反身至誠”的過程中,強調(diào)“志”的重要性和“氣”的重要性。“志”為“志向”,“氣”為一種精神力量。他認為道德生活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且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第三孟子認為,在“反身至誠”的過程中,強調(diào)“志”的重要17第四孟子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而這種學習必須是刻苦鉆研,深刻體會。他認為,學習應有主動性,即“自求”;學習是有規(guī)律的,同時要講學習方法。只有把學到的融會貫通才會變成自己的所得。第四孟子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而這種學習必須183.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1-前230年),名況,字卿,趙國人,荀子即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又不拘泥于儒家學說,成為先秦的著名學者和思想家,是儒家大師,他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荀子》中。3.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1-前230年),名19①“性偽之分”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認為,“性”是天生的,“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偽”是“人為”,即經(jīng)過學習思考,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天賦的道德觀念是不存在的。荀子認為,人性“好利惡害”,這是人的自然屬性。但是,如果聽任人的這些自然屬性的自由發(fā)展,就會產(chǎn)生爭奪、殘殺、淫亂等不道德行為,故而應該“隆禮”。荀子的“禮”的意思是指控制人的欲求的規(guī)則。①“性偽之分”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認為,20②“全而粹”與“行法志堅”的理想人格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在孔、孟人格思想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法”的內(nèi)容。②“全而粹”與“行法志堅”的理想人格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在21荀子認為,真正的人格是完全而純粹的,他說,就像射箭,百發(fā)一未中,不能謂之“善射”;就像行路,差半步未至,不能謂之“善馭”;就像學習,不通事理,仁義不一,不能謂之“善學”。而君子“不全不粹”,人格“不足以為美也”。而要達到人格修養(yǎng)的極點,取決于他是否對于“道”(仁義)的喜好就如“目好五色,耳好五音,口好五味”那樣自然而非勉強為之。荀子認為,人格的內(nèi)在品性應與“法”聯(lián)系起來?!胺ā笔且?guī)范制度,法律條文。荀子認為,真正的人格是完全而純粹的,他說,就像射箭,百發(fā)一未22③“注錯習俗、積善成圣”的成人之道荀子的“成人之道”與孟子的“成人之道”強調(diào)的正好是兩個極端。孟子強調(diào)內(nèi)在的主觀作用,荀子強調(diào)自我的后天發(fā)展。③“注錯習俗、積善成圣”的成人之道荀子的“成人之道”與孟子的23荀子認為,人性雖是惡的,但只要舉止行為(注錯)得當且長此以往,變成“習俗”就會成為君子。他說,長期種地則為農(nóng)夫,長期削木則為木匠,長期販貨則為商人,長期積禮儀則為君子。就像“工匠之子莫不斷事”,人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摩)使然也”。荀子認為,人性雖是惡的,但只要舉止行為(注錯)得當且長此以往24由于上述原因,荀子認為,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肮市∪丝蔀榫佣豢蠟榫樱涌梢詾樾∪硕豢蠟樾∪恕?,“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由于上述原因,荀子認為,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肮市∪丝蔀?5“成人”之道在于學習,“學不可以已”。而學的目的在于“行”。但學習是一個過程,應該注重“積”,即鍥而不舍。《勸學》中,有一段這樣的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成人”之道在于學習,“學不可以已”。而學的目的在于“行”。2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27④“尚賢使能”的用人之道荀子還研究了用人之道。他認為,人才的選拔和任用非常重要,“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這是君子之道,他主張“論德而定次,重能而授官”,“賢人不得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④“尚賢使能”的用人之道荀子還研究了用人之道。他認為,人才的28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遠不是我們通過幾篇文章,幾本書就能說清楚的,更不是我們通過幾次課就能弄清楚的,“文革”時期,我們甚至用“孔孟之道”的思維方式,觀念觀點去批“孔孟之道”,正說明這一點。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遠不是我們通過幾篇文章,幾本書就能說清楚29(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俗稱“老莊”。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第二大學派。(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俗稱“老莊”。這301.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考證。約生于公元前580年,逝于公元前500年,主要思想收集在《老子》一書中?!妒酚洝酚涊d,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老子最主要的思想是將天、地、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無為而治,清靜無為”是他的典型觀點。1.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考31①“見素抱樸”的人性論老子認為,“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道”就是人性?!耙娝亍保簺]染色的絲叫“素”,“見素”就是明自然之道?!氨恪保簺]經(jīng)過雕刻的木叫“樸”,“抱樸”就是守自然之道?!皹闼亍奔礊槭挛锏谋旧?。①“見素抱樸”的人性論老子認為,“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道”就32老子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見素抱樸”觀點認為,最高道德境界的人就如像是剛出生的嬰兒,“內(nèi)心無利害”,心平氣和,精氣充足,生命力蓬勃。所以,人性無善惡之規(guī)定,沒有先天的道德屬性,而人的社會化過程便出現(xiàn)了“善”或“惡”,這是人的自然屬性的異化,認為“返樸歸真”便是成人之道。老子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33②“上德不德,善為道者”的理想人格老子認為,德是道的體用,道是體、德為用。道以宇宙、自然為對象,德以社會、人生為對象?!耙缘虏坏?,是以有德”,即持“上德”的人無自持有德但卻有德;持“下德”的人自持有德卻無德;持“上德”的人順應自然無所求無所為;持“下德”的人卻故意表現(xiàn)他的德。從這里也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的“無為”思想。②“上德不德,善為道者”的理想人格老子認為,德是道的體用,道34而“上德若谷,無棄人物”,即“上德”的人心靈“虛明寧靜,無私無欲”。要達到“上德”的目標,必須少私寡欲。達到“上德”以后,人就能豁達大度,包容萬物,進而能夠以善對不善之人,即“無棄人”也能珍惜萬物,即“無棄物”。而“上德若谷,無棄人物”,即“上德”的人心靈“虛明寧靜,無私35③“少私寡欲,守柔處弱”的成人之道老子認為,要達到“上德不德”的理想人格,必須“少私寡欲”。根據(jù)這一原則,老子指出道德修養(yǎng)的“三寶”。其中一是“嗇”,即“節(jié)儉”,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笆厝崽幦酢笔亲屓藗儗彆r度勢,以柔克剛。③“少私寡欲,守柔處弱”的成人之道老子認為,要達到“上德不德36④老子的用人之道A、“善用人者,為之下”;“為之下”意思是對下謙和。這是不與人相爭的德,是善于用他人之力的力?!盀橹隆北隳苁瓜隆氨M忠”,才能取信于賢,才能唯才是尊。④老子的用人之道A、“善用人者,為之下”;“為之下”意思是對37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視兵器為不祥之物,反對武力,反對戰(zhàn)爭,主張以德治天下。即君子治理天下,最好不用“兵器”,不得已才用。我們可以理解為在管理過程中,謹慎使用“懲罰”。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視兵器為不祥之物,反對武力,反對戰(zhàn)38C、“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意思是說,善于捆綁的人,雖不用繩索,但都捆綁得更牢,而且無法解開,因為本來就沒有“結(jié)”。在用人問題上可理解為留人留心,讓他無走之心。在管理上靠規(guī)章制度不如靠企業(yè)文化。C、“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意思是說,善于捆綁的人,雖不用繩392.莊子的主要思想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莊子》一書中。2.莊子的主要思想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40①樸素自然的人性說莊子認為人和自然萬物一樣,只是“造化”之功的一物而已。這和儒家的仁義道德是相反的。所以應當“尊重人性”,以人為本。莊子的人性學說中,把社會罪惡歸于禮樂仁義,把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和人的素樸本性對立起來,召喚人們“返回自然”。①樸素自然的人性說莊子認為人和自然萬物一樣,只是“造化”之功41②“逍遙游”的理想人格莊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應該是超越人生困境的精神狀態(tài)。人生困境包括生與死的自然大限,時與命的社會約束,情與欲的個性障礙。如此,則是“真人”(至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莊子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雖具有真實性,但更多的是理想性、幻想性。②“逍遙游”的理想人格莊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應該是超越人生困境42③“全生葆真,順世安命”的成人之道。莊子的理想人格追求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因此在精神修養(yǎng)上應“全生葆真”,在處世方法上“順世安命”。意思是說,精神修養(yǎng)上恬淡無欲,去知與故(去除智巧與作為,與大自然保持和諧),體道,最終達到一種“不生不死”的境界。而“順世安命”的意思是游于“有用”與“無用”之間,“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因為“有用”和“無用”,“材”和“不材”都會招致殺身之禍。③“全生葆真,順世安命”的成人之道。莊子的理想人格追求無待、43(三)、法家文化法家文化以韓非子為代表。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國的公子,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韓非子》中。(三)、法家文化法家文化以韓非子為代表。韓非(約公元前28044①“安利惡害”的自然人性論韓非認為,“自為自利”是人的天性。這實際上是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沒有“善惡”之分。所以,“因人之情”也是治理國家的出發(fā)點。因為“自為自利”是“自然人性”,應通過嚴刑峻法整治犯禁者,通過各種名利誘導民眾,滿足其欲望。①“安利惡害”的自然人性論韓非認為,“自為自利”是人的天性。45②“緣道理以從事”的成長之道韓非把“道”和“理”連用,指自然界萬物的法則、規(guī)律。他主張做事應遵守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他反對“前識”,即認識論中的唯心主義,實踐中的教條主義,認為這是人們犯錯誤的原因。另外韓非還反對盲目摹仿,反對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班嵢速I履”和“守株待兔”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寓言故事,用以說明這些道理。②“緣道理以從事”的成長之道韓非把“道”和“理”連用,指自然46③“無不克”的理想人格內(nèi)涵韓非的“無不克”是一種結(jié)果。要達到“無不克”是有一個過程的。他認為:“積德而后神靜,神靜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計得,計得而后能御萬物,能御萬物則戰(zhàn)易勝敵,戰(zhàn)易勝敵而論必蓋世”,論必蓋世故曰:“無不克”。③“無不克”的理想人格內(nèi)涵韓非的“無不克”是一種結(jié)果。要達到47“積德”就是無為無欲,健全的人格,不勞體耗神;“神靜”就是思想純凈,不受干擾,虛靜以待,順天知事;“和多”就是不斷吸入精氣,人與環(huán)境和諧,萬物為人之自由運用;“得計”就是得道理,通曉并掌握客觀規(guī)律?!胺e德”就是無為無欲,健全的人格,不勞體耗神;“神靜”就是思48④韓非的管理之道
韓非在管理上有豐富的思想:首先是“法治”思想。他指的“法”是封建君王的法,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但這種的思想是可貴的。其次是“術(shù)治”思想,他主張“法”與“術(shù)”并用就能治理好國家。④韓非的管理之道韓非在管理上有豐富的思想:49第三是“勢論”。他認為,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另一個因素就是“勢”,即“政治權(quán)勢”,是靠“法”和“術(shù)”鞏固,又是“法術(shù)”的后盾?!皠荨币彩菄伊α康南笳?。韓非的法、術(shù)、勢管理思想,對我們有很大啟示。第三是“勢論”。他認為,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另一個因素就是“50⑤韓非的用人之道韓非主張“因能授官”,認為應以法擇人,以求用人,以勢治人。另外,韓非還對怎樣考核獎懲官員提出一套辦法,主張職責明確,權(quán)限分明,有功就賞,有過就罰。⑤韓非的用人之道韓非主張“因能授官”,認為應以法擇人,以求用51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主要作為同學們今后思考的一個課題,下面我只是簡要地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521.在思想方法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性思維特點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1.在思想方法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性思維特點對人力資源管理5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由整體到局部,由全局到細節(jié)的思維邏輯非常突出。這與西方正好相反。例如在時間觀念上:我們的順序是年月日,西方則是日月年;我們在表述地理方位時,由大到小,西方則從小到大;我們做事時強調(diào)為什么要這樣做,從大道理上說清楚,西方人則先做好每一件小事,然后進行歸納總結(jié);在論述問題時我們是先總后分,西方人是先分后總;我們一般是先務“虛”后務“實”,西方人則先務“實”后務“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由整體到局部,由全局到細節(jié)的思維邏輯非常突出542.在倫理的基本傾向上
“中庸之道”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中庸之道”被我們運用得非常熟練?!澳拘阌诹郑L必摧之”。所以中國人做事講究“度”,而“度”的基本含義就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歷史也證明當我們不在這個“度”中活動時,不是出現(xiàn)極“左”就是出現(xiàn)極“右”。其實,“中庸之道”的基本前提,是“天、地、人”的和諧統(tǒng)一。所以,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中國的文化一直延續(xù)下來,與這種倫理傾向不無關(guān)系。2.在倫理的基本傾向上“中庸之道”對人力資源管理553.集體主義價值觀與以人為本并存。傳統(tǒng)文化中,集體主義價值觀處處可見。但這種“集體主義價值觀”并不否認和抹殺作為“個人”的權(quán)利,從傳統(tǒng)文化中關(guān)于“人性”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強調(diào)尊重“人性”,并不是像有些人談的那樣不關(guān)心“個人”,只強調(diào)集體。出現(xiàn)這種觀點只是建國后有些作法過了頭造成的。3.集體主義價值觀與以人為本并存。傳統(tǒng)文化中,集體主義價值觀564.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對激勵非常有啟發(fā)意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強調(diào)“先做人,后做事”,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做事”是手段過程,“做人”才是目的,最終目標。4.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對激勵非常有啟575.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的成長環(huán)境的強調(diào)十分明顯,這對企業(yè)文化也有啟發(fā)。人的可塑性與企業(yè)的文化環(huán)境互有影響。5.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的成長環(huán)境的強調(diào)十分明顯,這對企業(yè)文586.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思想對管理者有很大意義。“士為知己者死”,一直是中國信奉的交友規(guī)則?!傲x利”觀中,把“義”放在首位。6.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思想對管理者有很大意義?!笆繛?9演講完畢,謝謝觀看!演講完畢,謝謝觀看!6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6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法三家為代表。其中儒家文化影響最大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人物,俗稱“孔孟之道”。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法三家為代表。其中儒家62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大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儒家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學識淵博,是大學問家,他一生都企圖從事實際政治活動(周游列國),由于未被任用轉(zhuǎn)而致力于教育和古代典籍的整理,相傳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的主要思想記錄在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其言行的《論語》之中。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出生于公元前63①“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孔子沒有直接關(guān)于人性假設的談論,只是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美國漢學家黃仁宇認為孔子傾向于“性惡論”;但更多的人認為孔子主張“性善論”,因為他強調(diào)“以德治國”。孔子對人的后天成長環(huán)境及道德實踐(即“習”)非常重視,“孟母三遷”的傳說為其提供了佐證。①“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64②“仁愛為本”的理想人格孔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德:“仁愛為本”??鬃拥娜烁窭碚摵诵氖恰叭省?,“仁者,愛人”。
“愛人”不只是“愛親”,包括愛所有的人。這是一種“泛愛”。孔子的馬廄起火了,他回來后問到:“傷人了嗎?”,不問馬。另外,孔子強調(diào)“忠”,即“以誠待人”。第三,孔子強調(diào)的“愛人”不是不分善惡,做老好人。②“仁愛為本”的理想人格孔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包括以下特征65第二、知
“知者不惑”?!爸敝咐硇缘闹腔郏侨烁竦牡诙€因素??鬃诱J為,“仁”和“知”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認為人如果不學習,就會“愚”,就會不“知人”(人與個人之間的的倫理關(guān)系)。怎么學習呢?那就是“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第二、知“知者不惑”?!爸敝咐硇缘闹腔郏侨烁竦牡诙?6第三、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是指人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鬃又鲝垊傊辈话ⅲ娏x而勇。第三、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爸尽笔侵溉说摹蔼毩⑷?7第四、仁美
“仁者安仁”?!懊馈敝笇徝酪庾R和藝術(shù)情趣??鬃诱J為人的“美”是和“仁”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沒有把“美”作為獨立的因素?!叭收甙踩省睆娬{(diào)的是一種價值取向,主張仁者應以“求仁而得仁”,但“安”并不是“安貧樂道”,為了“仁”可以“殺身以成仁”。第四、仁美“仁者安仁”。“美”指審美意識和藝術(shù)情趣???8③人的成長之道孔子的成人之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實際是指出了“成人”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志于道”是指確立目標;“道”為一種境界;
“據(jù)于德”是指具體的行為準則。子貢的解釋是“溫、良、恭、儉、讓”,孔子自己認為是“恭、寬、信、敏、惠”。③人的成長之道孔子的成人之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69
“依于仁”是指“五德”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仁”;
“游于藝”是強調(diào)藝術(shù)審美活動對“成人”的陶冶作用。另外,孔子認為“成人”具有多樣性,所以主張并實施“因材施教”。“依于仁”是指“五德”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仁”;702.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魯國鄒邑(山東鄒縣)人。孟子之所以成為思想家,與其母親教子有方密切相關(guān)。“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為之佐證。孟子的主要思想在《孟子》中。2.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71①“性具善端”的人性論孟子認為,人之所為“人”,是因為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他們又分別是“仁、義、禮、智”之“端”。“四心”若火之始燃,泉水之始流,只要將其擴而充之,便可成為“仁、義、禮、智”四德。孟子認為,人的四個善端是天生的,但可能由于環(huán)境的因素而“人不為善”,所以“人性”是可以塑造的。①“性具善端”的人性論孟子認為,人之所為“人”,是因為72②“居仁由義”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是“仁”與“義”的統(tǒng)一。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以仁存心”,如果再“行由義路”,即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另外。孟子強調(diào)人格的完美性,指出,“充實之謂美”?!俺鋵崱笔侵敢环N進取,向上的精神。而大丈夫的理想道德情操則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居仁由義”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是“仁”與73③“反身而誠”的成人之道孟子認為人具善端,所以“成人”之道就是“存心、養(yǎng)心、養(yǎng)氣”。他的“成人”之道就是將“善端”保持下去并發(fā)揚光大。他說,有的人丟失了自家的雞犬一定要找回來,而丟失了“善端”卻不知道去找,“哀哉!”③“反身而誠”的成人之道孟子認為人具善端,所以“成人”74第一孟子認為,做學問就是“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把自己丟失的善性找回來。所以“存心養(yǎng)性”是君子的安命立命之本。而具體的做法就是“寡欲”。第一孟子認為,做學問就是“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把自己丟75第二在道德實踐上,孟子主張“反身而誠”。“誠”是很高的精神境界,是天道;而“思誠”是人道(即自我反?。?。所以他認為,人只要時時反省自己(內(nèi)求的含義),事情沒做好是不是自己的動機端正,并且要真心實意,一心一意地“內(nèi)求”,就能達到“至誠”的境界。第二在道德實踐上,孟子主張“反身而誠”?!罢\”是很高的76第三孟子認為,在“反身至誠”的過程中,強調(diào)“志”的重要性和“氣”的重要性。“志”為“志向”,“氣”為一種精神力量。他認為道德生活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且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第三孟子認為,在“反身至誠”的過程中,強調(diào)“志”的重要77第四孟子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而這種學習必須是刻苦鉆研,深刻體會。他認為,學習應有主動性,即“自求”;學習是有規(guī)律的,同時要講學習方法。只有把學到的融會貫通才會變成自己的所得。第四孟子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而這種學習必須783.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1-前230年),名況,字卿,趙國人,荀子即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又不拘泥于儒家學說,成為先秦的著名學者和思想家,是儒家大師,他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荀子》中。3.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1-前230年),名79①“性偽之分”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認為,“性”是天生的,“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偽”是“人為”,即經(jīng)過學習思考,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天賦的道德觀念是不存在的。荀子認為,人性“好利惡害”,這是人的自然屬性。但是,如果聽任人的這些自然屬性的自由發(fā)展,就會產(chǎn)生爭奪、殘殺、淫亂等不道德行為,故而應該“隆禮”。荀子的“禮”的意思是指控制人的欲求的規(guī)則。①“性偽之分”的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認為,80②“全而粹”與“行法志堅”的理想人格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在孔、孟人格思想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法”的內(nèi)容。②“全而粹”與“行法志堅”的理想人格荀子的理想人格是在81荀子認為,真正的人格是完全而純粹的,他說,就像射箭,百發(fā)一未中,不能謂之“善射”;就像行路,差半步未至,不能謂之“善馭”;就像學習,不通事理,仁義不一,不能謂之“善學”。而君子“不全不粹”,人格“不足以為美也”。而要達到人格修養(yǎng)的極點,取決于他是否對于“道”(仁義)的喜好就如“目好五色,耳好五音,口好五味”那樣自然而非勉強為之。荀子認為,人格的內(nèi)在品性應與“法”聯(lián)系起來?!胺ā笔且?guī)范制度,法律條文。荀子認為,真正的人格是完全而純粹的,他說,就像射箭,百發(fā)一未82③“注錯習俗、積善成圣”的成人之道荀子的“成人之道”與孟子的“成人之道”強調(diào)的正好是兩個極端。孟子強調(diào)內(nèi)在的主觀作用,荀子強調(diào)自我的后天發(fā)展。③“注錯習俗、積善成圣”的成人之道荀子的“成人之道”與孟子的83荀子認為,人性雖是惡的,但只要舉止行為(注錯)得當且長此以往,變成“習俗”就會成為君子。他說,長期種地則為農(nóng)夫,長期削木則為木匠,長期販貨則為商人,長期積禮儀則為君子。就像“工匠之子莫不斷事”,人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摩)使然也”。荀子認為,人性雖是惡的,但只要舉止行為(注錯)得當且長此以往84由于上述原因,荀子認為,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肮市∪丝蔀榫佣豢蠟榫?,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由于上述原因,荀子認為,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肮市∪丝蔀?5“成人”之道在于學習,“學不可以已”。而學的目的在于“行”。但學習是一個過程,應該注重“積”,即鍥而不舍?!秳駥W》中,有一段這樣的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成人”之道在于學習,“學不可以已”。而學的目的在于“行”。8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87④“尚賢使能”的用人之道荀子還研究了用人之道。他認為,人才的選拔和任用非常重要,“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這是君子之道,他主張“論德而定次,重能而授官”,“賢人不得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④“尚賢使能”的用人之道荀子還研究了用人之道。他認為,人才的88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遠不是我們通過幾篇文章,幾本書就能說清楚的,更不是我們通過幾次課就能弄清楚的,“文革”時期,我們甚至用“孔孟之道”的思維方式,觀念觀點去批“孔孟之道”,正說明這一點。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遠不是我們通過幾篇文章,幾本書就能說清楚89(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俗稱“老莊”。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第二大學派。(二)、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俗稱“老莊”。這901.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考證。約生于公元前580年,逝于公元前500年,主要思想收集在《老子》一書中。《史記》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老子最主要的思想是將天、地、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盁o為而治,清靜無為”是他的典型觀點。1.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考91①“見素抱樸”的人性論老子認為,“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道”就是人性。“見素”:沒染色的絲叫“素”,“見素”就是明自然之道。“抱樸”:沒經(jīng)過雕刻的木叫“樸”,“抱樸”就是守自然之道?!皹闼亍奔礊槭挛锏谋旧?。①“見素抱樸”的人性論老子認為,“明自然之道和守自然之道”就92老子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見素抱樸”觀點認為,最高道德境界的人就如像是剛出生的嬰兒,“內(nèi)心無利害”,心平氣和,精氣充足,生命力蓬勃。所以,人性無善惡之規(guī)定,沒有先天的道德屬性,而人的社會化過程便出現(xiàn)了“善”或“惡”,這是人的自然屬性的異化,認為“返樸歸真”便是成人之道。老子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老子的93②“上德不德,善為道者”的理想人格老子認為,德是道的體用,道是體、德為用。道以宇宙、自然為對象,德以社會、人生為對象。“以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持“上德”的人無自持有德但卻有德;持“下德”的人自持有德卻無德;持“上德”的人順應自然無所求無所為;持“下德”的人卻故意表現(xiàn)他的德。從這里也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的“無為”思想。②“上德不德,善為道者”的理想人格老子認為,德是道的體用,道94而“上德若谷,無棄人物”,即“上德”的人心靈“虛明寧靜,無私無欲”。要達到“上德”的目標,必須少私寡欲。達到“上德”以后,人就能豁達大度,包容萬物,進而能夠以善對不善之人,即“無棄人”也能珍惜萬物,即“無棄物”。而“上德若谷,無棄人物”,即“上德”的人心靈“虛明寧靜,無私95③“少私寡欲,守柔處弱”的成人之道老子認為,要達到“上德不德”的理想人格,必須“少私寡欲”。根據(jù)這一原則,老子指出道德修養(yǎng)的“三寶”。其中一是“嗇”,即“節(jié)儉”,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守柔處弱”是讓人們審時度勢,以柔克剛。③“少私寡欲,守柔處弱”的成人之道老子認為,要達到“上德不德96④老子的用人之道A、“善用人者,為之下”;“為之下”意思是對下謙和。這是不與人相爭的德,是善于用他人之力的力。“為之下”便能使下“盡忠”,才能取信于賢,才能唯才是尊。④老子的用人之道A、“善用人者,為之下”;“為之下”意思是對97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視兵器為不祥之物,反對武力,反對戰(zhàn)爭,主張以德治天下。即君子治理天下,最好不用“兵器”,不得已才用。我們可以理解為在管理過程中,謹慎使用“懲罰”。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視兵器為不祥之物,反對武力,反對戰(zhàn)98C、“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意思是說,善于捆綁的人,雖不用繩索,但都捆綁得更牢,而且無法解開,因為本來就沒有“結(jié)”。在用人問題上可理解為留人留心,讓他無走之心。在管理上靠規(guī)章制度不如靠企業(yè)文化。C、“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意思是說,善于捆綁的人,雖不用繩992.莊子的主要思想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莊子》一書中。2.莊子的主要思想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100①樸素自然的人性說莊子認為人和自然萬物一樣,只是“造化”之功的一物而已。這和儒家的仁義道德是相反的。所以應當“尊重人性”,以人為本。莊子的人性學說中,把社會罪惡歸于禮樂仁義,把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和人的素樸本性對立起來,召喚人們“返回自然”。①樸素自然的人性說莊子認為人和自然萬物一樣,只是“造化”之功101②“逍遙游”的理想人格莊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應該是超越人生困境的精神狀態(tài)。人生困境包括生與死的自然大限,時與命的社會約束,情與欲的個性障礙。如此,則是“真人”(至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莊子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雖具有真實性,但更多的是理想性、幻想性。②“逍遙游”的理想人格莊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應該是超越人生困境102③“全生葆真,順世安命”的成人之道。莊子的理想人格追求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因此在精神修養(yǎng)上應“全生葆真”,在處世方法上“順世安命”。意思是說,精神修養(yǎng)上恬淡無欲,去知與故(去除智巧與作為,與大自然保持和諧),體道,最終達到一種“不生不死”的境界。而“順世安命”的意思是游于“有用”與“無用”之間,“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因為“有用”和“無用”,“材”和“不材”都會招致殺身之禍。③“全生葆真,順世安命”的成人之道。莊子的理想人格追求無待、103(三)、法家文化法家文化以韓非子為代表。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國的公子,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思想體現(xiàn)在《韓非子》中。(三)、法家文化法家文化以韓非子為代表。韓非(約公元前280104①“安利惡害”的自然人性論韓非認為,“自為自利”是人的天性。這實際上是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沒有“善惡”之分。所以,“因人之情”也是治理國家的出發(fā)點。因為“自為自利”是“自然人性”,應通過嚴刑峻法整治犯禁者,通過各種名利誘導民眾,滿足其欲望。①“安利惡害”的自然人性論韓非認為,“自為自利”是人的天性。105②“緣道理以從事”的成長之道韓非把“道”和“理”連用,指自然界萬物的法則、規(guī)律。他主張做事應遵守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他反對“前識”,即認識論中的唯心主義,實踐中的教條主義,認為這是人們犯錯誤的原因。另外韓非還反對盲目摹仿,反對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班嵢速I履”和“守株待兔”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寓言故事,用以說明這些道理。②“緣道理以從事”的成長之道韓非把“道”和“理”連用,指自然106③“無不克”的理想人格內(nèi)涵韓非的“無不克”是一種結(jié)果。要達到“無不克”是有一個過程的。他認為:“積德而后神靜,神靜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計得,計得而后能御萬物,能御萬物則戰(zhàn)易勝敵,戰(zhàn)易勝敵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2運動會致辭15篇
-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考范文)
- 焦爐煤氣制甲醇項目實施方案
- 供水設施改造與升級實施方案(模板)
- 小學生國防教育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檢測語文含解析
- 開關(guān)電源設計其他拓撲
- 大慶職業(yè)學院《英語讀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全球健康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梧州職業(yè)學院《工作分析與職務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浙江省紹興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調(diào)測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
- 《人民調(diào)解法》講解
- 《無人機測繪技能訓練模塊》課件-模塊9:無人機解析空中三角測量
- 江蘇省鎮(zhèn)江外國語學校2024屆中考四模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DB3210T 1175-2024 農(nóng)民田間學校運行管理規(guī)范
-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 DZ∕T 0130-2006 地質(zhì)礦產(chǎn)實驗室測試質(zhì)量管理規(guī)范(正式版)
- 2024入團知識題庫(含答案)
- 臺球館運營方案策劃書(2篇)
- 2024年寧波金融開發(f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