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臨床相關問題及處理_第1頁
腦卒中臨床相關問題及處理_第2頁
腦卒中臨床相關問題及處理_第3頁
腦卒中臨床相關問題及處理_第4頁
腦卒中臨床相關問題及處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腦卒中臨床相關問題及處理(CerebrovascularDisease)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的意義掌握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方法是學好神經(jīng)病學的良好開端完整、準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是定位診斷的基礎,是

神經(jīng)科醫(yī)生的基本功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是任何先進儀器都代替不了的。何謂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是指:醫(yī)生對患者在全身體檢的基礎上進行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和客觀的評價。實際上醫(yī)師在詢問病史時已經(jīng)對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意識、體位、表情、發(fā)音、言語、反應能力進行了檢查。需要的器具叩診錘檢眼鏡棉簽128Hz音叉筆式電筒大頭針等等神經(jīng)查體的內容一般檢查

顱神經(jīng)檢查運動系統(tǒng)檢查感覺系統(tǒng)檢查反射系統(tǒng)檢查腦膜刺激征自主神經(jīng)功能檢查一般檢查意識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頭部和頸部軀干和四肢

指大腦的覺醒程度中樞神經(jīng)對內外環(huán)境刺激應答反應能力機體對自身&周圍環(huán)境感知、理解能力可通過語言、軀體運動、行為表達出來該能力減退或喪失即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包括:意識水平(覺醒或清醒)受損意識內容(認知功能)改變意識(Consciousness)--概念1.腦干上行網(wǎng)狀激活系統(tǒng)

(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2.廣泛的大腦皮質神經(jīng)元完整性

(中樞整合機構)維持意識清醒的重要結構

意識(Consciousness)--概念意識障礙程度意識障礙--臨床分類(1)嗜睡(somnolence)(2)昏睡(stupor)(3)昏迷(coma)患者處于睡眠狀態(tài)喚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能配合檢查,停止刺激后又入睡意識障礙早期表現(xiàn),常見于顱內壓增高病人意識障礙程度(1)嗜睡(somnolence)意識障礙--臨床分類較深的睡眠狀態(tài)較重的疼痛或言語刺激方可喚醒,

簡單模糊作答,旋即熟睡

意識障礙程度(2)昏睡(stupor)意識障礙--臨床分類患者起病狀態(tài)、癥狀、體征可能提示昏迷病因可分為淺、中、深昏迷意識障礙程度(3)昏迷(coma)意識水平嚴重下降,是一種病理性睡眠狀態(tài)對疼痛刺激可有躲避反應或無反應,不能被喚醒與外界建立接觸意識障礙--臨床分類淺昏迷:意識喪失,仍有較少的無意識自發(fā)動作,對強烈的刺激如疼痛有反應。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對光反射均存在。生命體征無明顯改變。中昏迷:對各種刺激均無反應,自發(fā)動作很少。對強烈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及瞳孔對光反射均減弱,生命體征已有改變,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處于完全不動的姿勢,對外界任何刺激全無反應,各種反射消失。呼吸不規(guī)則,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意識障礙程度

意識障礙的分級及鑒別要點意識障礙--臨床分類分級對疼痛反應喚醒反應無意識自發(fā)動作腱反射對光反射生命體征嗜睡(somnolence)(+,明顯)(+,呼喚)+++穩(wěn)定昏睡(stupor)(+,遲鈍)(+,大聲呼喚)+++穩(wěn)定昏迷(coma)

淺昏迷+可有++無變化中昏迷重刺激可有很少遲鈍輕度變化深昏迷顯著變化

意識范圍縮小,嗜睡,常有定向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錯覺,幻覺少見,易激惹,或與困倦交替可伴自主神經(jīng)改變(心動過速、高血壓、多汗、蒼白、潮紅)2.特殊類型意識障礙(合并精神障礙)(1)意識模糊(acuteconfusionstate)意識障礙--臨床分類

定向力\自知力障礙,注意力渙散,不能與外界正常接觸常有錯覺\幻覺,錯視為主,形象生動逼真→恐懼\外逃或傷人行為急性譫妄狀態(tài)--高熱\中毒(如阿托品類)

慢性譫妄狀態(tài)--慢性酒中毒2.特殊類型意識障礙(2)譫妄狀態(tài)(deliriumstate)--較前者嚴重意識障礙--臨床分類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Mini-MentalStateExamimation,MMSE),由Folstein編制于1975年。它是最具影響的認知缺損篩選工具之一,被選入診斷用檢查提綱(DIS),用于美國ECA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最近WHO推薦的復合國際診斷用檢查,亦將之組合在內。

語言能力

注意講話清晰與否,有無構音障礙,失語等言語1.失語(aphasia)優(yōu)勢半球語言中樞受損所致,患者不能理解和應用已經(jīng)掌握的言語符號。

(經(jīng)感)(Wernicke)(傳導)(命名)(運動)(經(jīng)混)(Broca)(完全性)2.失寫癥(agraphia)不能用文字書寫表達;常合并失語。額中回后部。3.失讀癥(alexia)不能讀。角回受損。4.失用癥(apraxia)無肢體運動障礙,但不能準確完成有目的的動作。緣上回受損。5.構音障礙(dysphonia)言語不清而用詞正確,因發(fā)音器官的運動障礙所致。

言語記憶、思維、情感、智能(1)記憶(memory)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2)思維(thinking)聯(lián)想障礙,妄想(3)情感(emotion)(4)智能(intelligence)檢查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

判斷力及普通常識神經(jīng)查體的內容一般檢查顱神經(jīng)檢查運動系統(tǒng)檢查感覺系統(tǒng)檢查反射系統(tǒng)檢查腦膜刺激征自主神經(jīng)功能檢查顱神經(jīng)I

嗅神經(jīng)II視神經(jīng)III動眼神經(jīng)

IV滑車神經(jīng)V三叉神經(jīng)VI展神經(jīng)

VII面神經(jīng)VIII位聽神經(jīng)IX舌咽神經(jīng)

X迷走神經(jīng)XI副神經(jīng)XII舌下神經(jīng)

概論(1)1、顱神經(jīng)分類:感覺神經(jīng):Ⅰ嗅、Ⅱ視、Ⅷ聽運動神經(jīng):Ⅲ動眼、Ⅳ滑車、Ⅵ外展、Ⅺ副、Ⅻ舌下混合神經(jīng):Ⅴ三叉、Ⅶ面、Ⅸ舌咽、Ⅹ迷走含副交感纖維的:Ⅲ動眼、Ⅶ面、Ⅸ舌咽、Ⅹ迷走2、除了面神經(jīng)和舌下神經(jīng)只受對側核上纖維支配外,

幾乎所有顱神經(jīng)的運動核,都受雙側核上纖維支配Ⅲ動眼神經(jīng)、Ⅳ滑車神經(jīng)及Ⅵ外展神經(jīng)主要管理眼球運動,動眼神經(jīng)支配提上瞼肌、上下內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約肌及睫狀肌;滑車和外展神經(jīng)分別是上斜肌和外直肌。檢查時要注意:①眼裂:大小,雙側是否相等,有無上瞼下垂。②眼球位置:在直視情況下有無斜視或同側偏斜、突出或下陷。③眼球轉動:觀察有無眼球運動的受限,并詢問是否出現(xiàn)復視,以明確眼外肌有無麻痹。還要注意有無眼球震顫。

動眼神經(jīng)損害:病側上瞼下垂,眼球向上下內活動受限,眼球呈外斜位,瞳孔擴大,對光反應消失。滑車神經(jīng)損害:眼球不能向下外運動,下樓梯困難。

臨床上單獨滑車神經(jīng)損害較少見。外展神經(jīng)損害:眼球不能外展,呈內斜視。外展神經(jīng)較細,在顱底的行程又較長,故容易受損害。瞳孔檢查一側瞳孔散大\固定

--該側動眼神經(jīng)受損雙側瞳孔散大\固定

--中腦受損\腦缺氧&阿托品類中毒等

雙瞳孔針尖樣縮小--腦橋被蓋損害如腦橋出血\有機磷中毒&嗎啡類中毒一側瞳孔縮小--Horner征如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或頸內動脈閉塞瞳孔散大瞳孔縮小瞳孔散大動眼神經(jīng)麻痹動眼神經(jīng)麻痹:上瞼下垂、眼球向上、向下、向內活動受限,瞳孔散大,同側直接間接光反射均消失。外展神經(jīng)麻痹展神經(jīng)麻痹:眼球外展受限眼的調節(jié)反射與對光反射調節(jié)反射:

視神經(jīng)—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枕葉距狀皮質—額葉—皮質腦干束—中腦縮瞳核及支配內直肌的動眼神經(jīng)核—動眼神經(jīng)—瞳孔擴約肌和內直肌收縮。兩眼內輻湊。

對光反射:

視神經(jīng)—視交叉—視束—中腦頂蓋前區(qū)—至兩側縮瞳核—動眼神經(jīng)—瞳孔括約肌收縮。使兩瞳孔在光照下瞳孔縮小。

瞳孔對光反應異常視神經(jīng):同側直接光反射和對側間接光反射消失動眼神經(jīng):同側直接間接光反射均消失Ⅴ三叉神經(jīng)(trigeminalnerve)三叉神經(jīng):由感覺纖維組成,有小部分是運動纖維感覺:

眼支:顱頂前部頭皮、前額、鼻被、上瞼、眼球、鼻腔上部黏膜、額竇上頜支:上頜皮膚、上唇、上部牙齒及牙齦、硬腭和軟腭、扁桃體窩前部、鼻腔下部、上頜竇、鼻咽部黏膜下頜支:下頜、舌前2/3、口腔底部、下部牙齒及牙齦及外耳道和骨膜等處皮膚及黏膜運動:支配咀嚼?。ㄒЪ D肌、翼內肌、翼外?。?、

骨膜張肌等V–

三叉神經(jīng)(trigeminalnerve)

檢查顳肌和咀嚼肌力量

檢查三個分支區(qū)域的痛覺

檢查角膜反射Ⅴ三叉神經(jīng)(trigeminalnerve)

(1)感覺:圓頭針、竹枝棉花分別檢查面部的痛覺、觸覺,兩側對比,中心與外周比較,確定障礙范圍。

感覺障礙分為周圍型和節(jié)段型:前者是三叉神經(jīng)干受損,在其分布區(qū)內一切感覺都發(fā)生障礙;后者是腦干內三叉神經(jīng)膠狀質受損,呈同心性的蔥皮樣排列,且僅痛溫覺障礙。

(2)運動:注意兩側顳部和頜部的肌肉有無萎縮,作咀嚼運動時,以手指測知咀嚼肌的肌力。觀察張口時下頜的位置,一側三叉神經(jīng)運動支受損時,下頜歪向病側,這是由于健側翼肌收縮將下頜推向前方及患側所致。確定下頜有無偏歪,是以上下門齒中縫為標準。檢查角膜反射:角膜反射要求患者向側上方注視以棉絮從另一側輕觸角膜正常反應-雙側重復另一側佩戴隱形眼鏡可能會使角膜反射減弱Ⅶ

面神經(jīng)(facialnerve)面神經(jīng)是混合神經(jīng),以司運動為主,支配面部的表情??;小部分屬味覺纖維,感受舌前2/3味覺。檢查方法:運動:皺眉,閉眼,露齒,鼓腮,吹口哨味覺:舌前2/3味覺腺體分泌:舌下腺、頜下腺、淚腺

觀察是否有面部的下垂或不對稱要求患者完成下面的動作,注意是否有延遲、無力或不對稱抬眉毛閉目,對抗阻力微笑皺眉示齒鼓腮面神經(jīng)癱瘓有核上性與核下性的區(qū)別

(1)核下性(周圍性)面神經(jīng)癱瘓:患側表情肌癱瘓,表現(xiàn)患側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擴大,不能皺額抬眉和閉眼,鼻唇溝變淺或消失,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不能鼓腮及吹口哨,常見于面神經(jīng)炎等。(2)核上性(中樞性)面神經(jīng)癱瘓:只有眼眶以下的面肌癱瘓,表現(xiàn)為病灶對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不能鼓腮及吹口哨。瞼裂以上的面部表情肌由雙側上運動神經(jīng)元支配

因此諸如腦卒中等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害時引起對側瞼裂以下表情肌麻痹,而瞼裂以上的肌肉不受影響。

而諸如面神經(jīng)炎等下運動神經(jīng)元損害時引起整個對側表情肌麻痹。閉眼動作是關鍵的鑒別點之一Ⅷ位聽神經(jīng)(vestibulocochlearnerve)☆分為耳蝸神經(jīng)與前庭神經(jīng)兩支☆粗測聽力面對患者,將檢查者的手指放在患者的兩側耳旁在一側摩擦手指,然后移到另一側要求患者回答在哪一側聽到摩擦聲注意是否有不對稱,如果有異常進一步進行Weber和Rinne試驗Ⅷ–前庭蝸神經(jīng)神經(jīng)1.耳蝸神經(jīng)聽力檢查

Weber試驗

Rinne試驗

(1)耳蝸神經(jīng):是傳導聽覺功能的纖維,損害后產生耳聾和耳鳴??捎枚Z、表聲和音叉等檢查。常用C128或C256的音叉進行。①Rinne試驗(氣導骨導比較法):將振動著的音叉柄端放置耳后乳突上(檢查骨傳導,簡稱骨導,用BC表示),待聽不見聲音時,即將音叉股部置于外耳道口(檢查空氣傳導,簡稱氣導,用AC表示),如仍能聽到聲音則為氣導大于骨導。外耳道口聽不到聲音時,而于乳突上仍能聽到則為骨導大于氣導。②Weber(韋伯)試驗(雙側骨導比較法):將振動著的音叉柄端置于被檢查者顱骨中線上,正常則覺音響在正中,一側聲音較響在患側為傳導性耳聾,在健側為神經(jīng)性耳聾(2)前庭神經(jīng):其功能是反射性地調節(jié)軀體平衡。發(fā)生障礙時產生眩暈、嘔吐、平衡失調和眼球震顫等。眼球震顫眼球震顫:眼球自發(fā)性或誘發(fā)性的左右上下或旋轉的擺動和振蕩。中樞部分包括前庭神經(jīng)核中樞徑路。方向不一,可為

水平性、旋轉性或垂直性,眼震持續(xù)時間長,節(jié)律粗大,不一定伴有明顯的主觀眩暈癥狀,昂伯征常向后傾倒,眼震慢相方向與肢體偏斜不一致,即所謂分離性偏斜,是前庭中樞性損害的特征。周圍性眼震多表現(xiàn)為水平性或水平旋轉性,節(jié)律一般較中樞性的細小,昂伯征陽性,肢體和軀干向眼震的慢相方向偏斜傾倒,即所謂一致性偏斜,是前庭周圍性損害最突出的特征。Ⅸ–舌咽神經(jīng);Ⅹ–迷走神經(jīng)患者聲音是否有鼻音或聲音嘶啞讓患者作吞咽動作讓患者發(fā)“啊”的音,觀察懸壅垂的偏斜和軟顎上抬度。測咽反射感覺-咽部及舌后1/3味覺咽反射刺激每一側的咽喉后壁正常反應:咽部肌肉收縮和舌后縮,有嘔吐動作

臨床表現(xiàn)

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咽部感覺喪失咽反射消失一側麻痹時,患側軟腭上抬差,懸雍垂向健側偏斜雙側錐體束損害引起假性球麻痹球麻痹即延髓麻痹:三大主要癥狀:言語困難、發(fā)音困難、進食困難。真性球麻痹:是由于舌咽、迷走神經(jīng)受損所致,核下性受損特點假性球麻痹: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所致,核上性損害的特點

真性球麻痹與假性球麻痹的鑒別腦干反射腦干反射除言語,進食障礙外,呼吸循環(huán)障礙輕病情較重,多因呼吸,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預后有,強制性尿失禁無排尿障礙障礙明顯,常有強哭強笑障礙不顯皮質功能無舌肌萎縮、亦無震顫萎縮、肌纖維性震顫舌肌角膜下頜反射仰頭反射掌頜反射陽性陰性吸吮反射病理性亢進消失下頜反射早期即消失存在軟腭反射存在消失咽發(fā)射生理性常有兩次以上的腦卒中發(fā)作,并且在不同側多為首次發(fā)作病史雙側皮質或皮質腦干束在延髓、雙側顱神經(jīng)運動核或其纖維病變部位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副神經(jīng)檢查

從后方觀察是否有斜方肌的萎縮和不對稱要求患者對抗阻力做聳肩動作要求患者對抗阻力向對側轉頭,觀察和觸摸對稱,

胸鎖乳突肌是否飽滿有力

副神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周圍性麻痹:患側肩下垂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縮向對側轉頸無力同側聳肩無力受雙側皮質延髓束支配,一側錐體束損害不出現(xiàn)癥狀Ⅻ舌下神經(jīng)支配舌肌的運動:頦舌肌—舌伸向外(對側)舌骨舌肌—舌回縮單側支配:直接受對側的皮質延髓束支配舌下神經(jīng)檢查

傾聽患者的吐字是否清晰觀察舌位于口腔的狀態(tài)要求患者伸舌和左右移動

舌下神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一側麻痹舌尖偏斜兩側麻痹伸舌受限周圍性損害伴舌肌萎縮/纖顫舌尖偏向患側中樞性損害舌肌無萎縮/纖顫舌尖偏向健側臨床表現(xiàn)四.感覺系統(tǒng)檢查檢查原則每一步檢查前向病人解釋檢查目的和方法檢查過程中應囑患者閉眼睛

左右對比肢體近端和遠端對比檢查感覺障礙時,盡量勾勒出感覺障礙范圍,檢查結果以正常、減弱、消失、過敏等表示。1.淺感覺

痛覺

溫度覺輕觸覺

2.深感覺運動覺:握住病人大腳趾的兩側,并上下活動,由患者說出向上或向下的方向位置覺:將患者自體放于某一位置,囑患者說出所放的位置,或用另一肢體模仿。震動覺:將振動的音叉頭放在病人中指或大腳趾的關節(jié)處。讓病人判斷是否有振動感。3.復合感覺實體覺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圖形覺五.反射系統(tǒng)檢查檢查原則檢查前病人必須保持放松,肢體自然放置。腱反射的強度和敲擊的力量有關,因此敲擊力量要適中。病人緊張影響腱反射的檢查時可以囑其同時用力收縮其他肌肉以轉移注意力,有利于順利引出腱反射。記錄時用0-4個“+”

描述反射強度。腱反射敲擊手法

腹壁反射(T7-12,肋間神經(jīng)):用棉簽輕劃一側腹壁,引起同側腹肌收縮。提睪反射(L1-2,閉孔神經(jīng)傳入,生殖股神經(jīng)傳出):用棉簽輕劃大腿內側緣,引起同側睪丸上提。跖反射(S1-2,脛神經(jīng)):用棉簽輕足底外側,自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時轉向內側,引起足趾跖屈。肛門反射(S4-5,肛尾神經(jīng)):用棉簽輕劃肛門周圍皮膚,引起肛門外括約肌收縮。淺反射淺反射

(1)腹壁反射(反射中樞:上腹壁在胸髓7~8節(jié);中腹壁在胸髓9~10;下腹壁在胸髓11~12):用鈍針或棉花竹枝在腹壁兩側自外向內方向,沿肋弓下緣(上腹壁反射)、肚臍水平(中腹壁反射)及腹股溝上方的平行方向(下腹壁反射)劃過腹壁皮膚,正常反應為該處腹肌收縮。(2)提睪反射(腰1~2):用鈍針或棉花竹枝輕劃大腿內側近陰囊處皮膚,正常反應是同側睪丸向上收縮。

(3)肛門反射(骶4~5):用鈍針輕劃肛門周圍皮膚,引起肛門外括約肌收縮。深腱反射的定位反射涉及的神經(jīng)根肱二頭肌頸5-6,肌皮神經(jīng)橈骨膜頸5-8,橈神經(jīng)肱三頭肌頸6-7,橈神經(jīng)膝反射腰2-4,股神經(jīng)踝反射骶1-2,脛神經(jīng)陣攣髕陣攣踝陣攣

深腱反射腱反射分級標準分級描述0消失1+or+反射減弱2+or++正常3+or+++反射增強,無陣攣4+or++++反射增強,有陣攣

病理反射

(1)病理反射:

在正常情況下是沒有病理反射的,僅出現(xiàn)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的情況下,重要的有錐體束征。

1)霍夫曼(Hoffmann)征:檢查者左手扶住腕關節(jié),右手食指及中指夾住被檢者的中指,以拇指急速彈撥其指甲,如其拇指屈曲內收,其余四指末節(jié)有屈曲動作,即為陽性反應。

2)羅索里摩(Rossolimo)征:用左手扶持被檢者腕關節(jié),以右手手指急速向上彈撥其手指掌面的指端,陽性反應同霍夫曼征。

3)巴彬斯基(Babinski)征:以鈍針或叩診錘柄的尖端,在足底外側向前輕劃至小趾跟部再轉向內側。陽性表現(xiàn)為仫第1腳趾向足背屈曲,其余各趾呈扇形散開(成人多單獨表現(xiàn)為第1腳趾背曲)。如無此反應可增加刺激強度再試。

以下為刺激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相同反應

4)夏道克(Chaddock)征:以鈍針劃過足外踝。

5)歐本海姆(Oppenheim)征:以拇指及食指用力沿小腿肚骨前緣從上而下擦過。

7)高登(Gordon)征:用力擠壓腓腸肌。

8)剛達(Gonda)征:緊壓足外側二趾向下,數(shù)秒鐘后再突然放松?!度毖宰渲?TIA二級預防中抗血小板藥物規(guī)范化應用的中國專家共識》建議一: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腦動脈粥樣硬化性、腔隙性和病因不明性),為減少卒中復發(fā)或其他血管事件的風險,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而不能用其他任何藥物替代(I類推薦,A級證據(jù))缺血性卒中/TIA后應盡早啟動抗血小板治療(I類推薦,A級證據(jù))如果沒有禁忌癥,應該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I類推薦,A級證據(jù))Reference:中華內科雜志2009年3月第48卷第3期ChinJInternMed,March2009,Vol.48.No.3《缺血性卒中/TIA二級預防中抗血小板藥物規(guī)范化應用的中國專家共識》建議二:氯吡格雷(75mg/日)、阿司匹林(50~325mg/日)、緩釋雙嘧達莫(200mg)與阿司匹林(25mg)復方制劑(2次/日)都可作為首選的抗血小板藥物(I類推薦,A級證據(jù))。依據(jù)各種抗血小板治療藥物的獲益、相應風險及費用進行個體化治療(II類推薦,C級證據(jù))。腦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以及既往有腦梗死病史、冠心病、糖尿病或周圍血管病者優(yōu)先考慮氯吡格雷(75mg/日)(I類推薦,B級證據(jù))。Reference:中華內科雜志2009年3月第48卷第3期ChinJInternMed,March2009,Vol.48.No.3高危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建議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長期聯(lián)用,除非患者合并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無Q波心肌梗死或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者,治療方案為可給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聯(lián)用(氯吡格雷300mg負荷劑量,此后75mg/日)+阿司匹林(75-150mg/日),治療應持續(xù)到事件發(fā)生后9-12個月(I類推薦,A級證據(jù))近期腦動脈支架置入術者,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mg負荷劑量,此后75mg/日+阿司匹林75-150mg/日),治療30天(I類推薦,C級證據(jù)),然后改為單用氯吡格雷9-12個月,重新評估風險后再決定下一步抗血小板藥物的選擇(II類推薦,C級證據(jù))。Reference:中華內科雜志2009年3月第48卷第3期ChinJInternMed,March2009,Vol.48.No.3AntithromboticTrialists’Collaboration:結論(I)所有危險病人都應該考慮常規(guī)抗血小板治療在廣泛的高危病人抗血小板治療降低嚴重血管事件:急性腦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MI)先前的腦卒中/短暫腦缺血發(fā)作和先前的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疾病(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衰)外周動脈疾病(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