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講 人文主義的起源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第18講 人文主義的起源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第18講 人文主義的起源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第18講 人文主義的起源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第18講 人文主義的起源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時間概況起源壓抑中世紀基督教的統(tǒng)治復興發(fā)展成熟BC5世紀古希臘先哲的思想14-16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17-18世紀啟蒙運動第18講人文主義的起源人文精神(humanism)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狹義: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張揚人的理性;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廣義:則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①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②理性,對真理的追求;③超越性,對生活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追求。概念解析(2017年新課標卷)在公元前9至前8世紀廣為流傳的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形象和性情與人相似,不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爭權奪利,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識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C.理性占據(jù)主導地位D.神話的影響隨民主進程而削弱B人文主義思想出現(xiàn)的背景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公元前5世紀中葉)思想家普羅泰哥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產(chǎn)生背景領域思想主張影響政治: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經(jīng)濟:工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文化:人的地位提高,文化傳統(tǒng)影響(思想自由渴求知識)人和人類社會人性人類社會自然與人類生活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迷信強調自由每個人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重視教育賢人治國理性思考理念是本原(唯心)真理高于一切“人”是自然界最高級的積極:否定神的意志肯定人的價值,是人文主義的最初體現(xiàn)。消極:強調人忽視道德,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為理性主義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大貢獻是邏輯學,并為現(xiàn)代許多科學門類奠定基礎。哲學=“人”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樟_泰戈拉(《泰阿泰德》151E)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么東西。——普羅泰戈拉(《殘篇》D80)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明語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從土里取得養(yǎng)生之資的?!樟_泰戈拉(《殘篇》)貶低神的作用強調人的價值提高人的地位探索對象:物質世界→人類社會+政治問題研究內容:個體人+社會人+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追求目標:實踐主義+生活實際→人是思辨中心普羅塔哥拉約前481—前411年

理性思考精神覺醒

智者的出現(xiàn)是雅典民主制的產(chǎn)物。城邦民主制度意味著話語具有壓倒其他一切權力手段的特殊優(yōu)勢。話語成為重要的政治工具,國家一切權力的關鍵,智慧和統(tǒng)治他人的方式。于是,修辭學和論辯術便應運而生,并且得到了迅速地發(fā)展?!獜堉緜ィ骸段鞣秸軐W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8頁探究一:智者學派

公元前5世紀中葉,由于社會需要,古希臘出現(xiàn)了“教授智慧”的智者。但是到了后期,某些智者為達目的,通過不顧事實地玩弄概念,把哲學蛻化為概念游戲、顛倒是非的方術,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稱為詭辯者。材料反映出在古希臘()

A.思想學術走向沒落B.詭辯亦為社會需要C.智、詭界限逐漸消失

D.個人主義有泛濫跡象D概念解讀:詭辯學派(Sophistschool)亦稱智人學派.數(shù)學史專門術語.指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存在的學派,活動于雅典一帶.學派成員經(jīng)常出入群眾集會場所,發(fā)表應時演說,并以教授修辭學、雄辯術、文法、邏輯、數(shù)學、天文等知識為職業(yè)。智者學派思想家普羅狄柯認為,神不過是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來的,人們因為看到太陽、月亮、河流對自己有好處,就把這些東西命名為神。智者學派另一思想家克里底亞認為,神對人的命運是不關心的。這些認識()A.有利于樹立起人的尊嚴和權威B.成為古希臘人文精神的起源C.打破了對希臘神學的圖騰崇拜D.導致個人主義在古希臘泛濫A

易錯角度1智者學派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但容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易錯點撥】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xiàn)。然而,過于相信“人的感覺",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力,給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維護社會公德。

主觀客觀美德即知識

認識你自己知識來自教育

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與普羅泰格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主要不同點是()A.強化神的作用 B.強調道德的重要性C.強調法律至上 D.抹殺人性B從“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出發(fā),蘇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張,這種主張否定了當時盛行于希臘的道德天賦的觀念。這反映了()A.重視思想自由和人格尊嚴B.人類自我關懷的人文精神C.雅典的民主缺乏道德基礎D.羅馬法尚處于習慣法階段B人是萬物的尺度嗎?

你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才符合有思想力的人的標準?怎樣才能獲得知識?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了人間?!薄軐W家西塞羅易錯角度2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民主,而是反對直接民主蘇格拉底說,如果我們要出海,那么我們肯定會找經(jīng)驗豐富的船長和水手:如果我們要看病,那么我們也必然會找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這間接反映出蘇格拉底A.反對雅典實行民主政治B.認識到直接民主的局限C.主張哲學家治理國家D.主張“認識你自己”B【易錯點撥】蘇格拉底認識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人們的決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們很可能盲目行事。人的決策往往建立在感覺和情緒之上,人數(shù)多不一定能產(chǎn)生理性、正義和民主。因此,蘇格拉底反對“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倡導“精英民主”。智者學派蘇格拉底同異蘇格拉底和智者學派的異同強調人的價值,注重人、人性,體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忽視道德,追求功利重視道德,強調人的理性

公元前5世紀中葉,希臘社會的情況日漸復雜。智者學派以“人是萬物的尺度”為依據(jù),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蘇格拉底為代表)對智者學派的相對主義很顧忌,擔心它會危及社會秩序和道德。兩派爭論(

)A.導致民主的衰敗B.引起社會的分裂C.促進階級的分化D.利于思想的進步D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同時代但不屬于智者學派罪名:不敬神和敗壞青年蘇格拉底之死1.針砭時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領袖。2.否定傳統(tǒng)的神,而宣揚自己的思想。蘇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

蘇格拉底表面上是死于雅典的陪審法庭,實質上是死于民主的大多數(shù)。民主如果掌握在無知的人手中,就會讓民主作出愚蠢的決定。

下圖為法國畫家路易·大衛(wèi)1787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蘇格拉底之死》局部,這一油畫的創(chuàng)作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處有罪后,他的學生為他打通所有關節(jié),可以讓他從獄中逃走。并且勸說他,判他有罪是不正義的。然而蘇格拉底卻選擇了慷慨赴死?!短K格拉底之死》的法理意義和人文價值是(

)A.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權威性、捍衛(wèi)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嚴B.屈從錯判行為就是縱容罪惡、人是萬物的尺度C.凡是人的理智宣判為錯誤的東西就不該去做、美德即知識D.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主權在民人生而自由A“不論是真理的持有者,還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都必須是法律的服從者?!薄K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智慧、品德進行社會分工,建立理想國(《理想國》)鼓勵獨立理性思考理念是萬物的本原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強調人類是最高級的創(chuàng)立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系感覺是認識的起源,將感覺與理性結合起來西方第一個將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化的人,為理性主義發(fā)展奠基使哲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把希臘哲學愛智慧與好學深思的理性精神發(fā)展到頂峰

柏拉圖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靈的啟示。

亞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象在說明:現(xiàn)實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課題。這兩個對立的手勢,表達了他們思想上的原則分歧。

雅典學院(2010·浙江文綜·12)論文的關鍵詞對內容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有一篇評價某歷史人物的論文,關鍵詞有“哲學家”“中庸之道”“邏輯學”等,該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C.普羅塔戈拉D.亞里士多德D

古希臘先哲柏拉圖認為藝術的源泉來自神賜的靈感,主張拋棄藝術以培育理性;亞里士多德則認為藝術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藝術可以培養(yǎng)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點是A.促進了古代雅典藝術的發(fā)展與繁榮B.指出教育能夠使人認識自己的美德C.提倡理性,認為藝術影響人的理性D.通過復興文化,開始沖破教會束縛C易錯角度3人文主義思想并非古代希臘的主流思想

哲學家普羅泰格拉在其著作《論神》中表明,他不能斷定神是否存在,因為認識神障礙眾多,第一是對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暫。結果其著作被焚毀,普羅泰格拉被控“不敬神”而被逐出雅典。由此可見在古代雅典A.人文主義缺乏廣泛群眾基礎B.公民人身自由受到嚴格限制C.神意對政治決策有重要影響D.統(tǒng)治階級利用神權鞏固統(tǒng)治A【易錯點撥】古代希臘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源地,然而人文精神并不符合古代希臘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未能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因此人文主義思想不是古代希臘的主流思想,只是古代希臘眾多思想中的一種。以神為本,強調神權至上,研究自然,探求自然規(guī)律,才是當時希臘人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臘人文主義思想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重視人的價值強調理性思考重視教育思想層面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民主政治達到頂峰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突出儒家思想古希臘人文精神對人的屬性的關注點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著眼點研究自然科學的態(tài)度強調“社會”中的人,及每個人在社會人倫關系中的地位特別強調人的“個體”,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強調社會等級秩序,重視倫理綱常,有利于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強調人的獨立平等意識,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研究主題:社會和人文問題。忽視對自然科學的探究充滿理性與激情,關注自然界與人類生活比較儒家思想和古希臘人文精神材料一西方的人文主義源于古希臘,主張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獨立個體,西方人文精神關注更多的是作為個體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為學”的,“為學”就是指一個人要通過對知識無盡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國的人文精神,習慣于從人與人的關系中去體認一切,將人視為群體的一分子,而非個體??梢哉f,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為道”的,人是有倫理道德自覺的互動個體。——摘自吳惠紅《中西人文精神異同探析》結合孔子和蘇格拉底的主張簡要說明東西方人文主義的差異??鬃又鲝垺叭省迸c“禮”,強調協(xié)調人際關系,遵守社會規(guī)范與秩序。從君主統(tǒng)治角度出發(fā),壓制人的個性發(fā)展。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知識即美德”等主張,體現(xiàn)了對個體的關注,有利于個性的發(fā)展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東方關注人的社會性(群體)西方關注人的自然性(個體)探究三:東西方人文主義的差異視角1:孔子與蘇格拉底孔子和蘇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紀的東西方思想巨人,兩者思想的不同之處是A.重視道德的意義B.肯定人的價值C.強調知識的作用D.推崇君主權威東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臘著名思想家蘇格拉底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蘇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將他說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兩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處是 ()A.反對君主制B.主張民主C.強調知識和道德的作用D.維護君主權威DC孔子蘇格拉底相同點強調道德和知識的作用,都主張追求個人的善,追求個人品性和修養(yǎng)不同點目的為奴隸制度服務,主張恢復周禮挽救世風日下的雅典民主制主張思想核心——“仁”;為政以德“克己復禮”;注重人的社會性“有教無類”(1)“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2)“美德即知識”,崇尚人性自由,主張個性解放和個人價值(3)“善是人的內在靈魂”影響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說,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后世西方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視角2:古代中西方思想的接近之處(2016·浙江文綜·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異,也有相當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人的道德自覺”和“有益于人類、培養(yǎng)善人”的思想即屬于后者。下列學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學派②墨家學派 ③斯多亞學派④智者學派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