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知識系列2_第1頁
古代漢語知識系列2_第2頁
古代漢語知識系列2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知識系列2古典詩文05-241252古代漢語知識系列2第十節(jié)古代漢語詞類活用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用肘撞”。、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動詞的活用:(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就可帶賓語,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動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意義上。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敝械摹皬摹敝荒苁恰笆??跟從”。、形容詞的活用:(1當謂語,就是活用為動詞。如:“益烈ft是“放大火燒”。(2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薄皾崱薄懊馈薄帮枴痹切稳菰~,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清潔”“使??華美”“使??飽”。(3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認為??香甜”“認為??華美”“認為??安逸”“認為??快樂”。、名詞的活用:(1)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如:“范增數(shù)目項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名詞作狀語的類型:(1諸侯之王”?!巴ⅰ币鉃椤霸诔ⅰ?。(2)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jù)。如“失期,法皆斬”,“法”意為“依照法律”。(3、古代漢語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識別:(1)名+名。a名動+名→動賓,如“王天下”。b名+名動→主謂。如“陳勝王”。c名動+(于)+名→述補。如“王關中”,應看成是“王于關中”。(2)形動+名→動賓。如“素善留侯張良”。(3)名、形動+之、我→動賓。如“妻之”“安我”。(4)助動詞、“所”、副詞+名、形動→合成謂語、“所”字結(jié)構、狀中結(jié)構。如“非能水”“所耕”“不雨”。(5)名動+介詞結(jié)構→述補。如“風乎舞雩”。(6)名動+而+動→動詞性聯(lián)合結(jié)構,如“衣冠而見之”。、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識別:(1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動用法,動詞無意動。(2主觀的看法、意念。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焙汀案势渚涫强陀^行為,是使動,后句是主觀看法,是意動。古代漢語復習資料(三)第十一節(jié)代詞疑問代詞:根據(jù)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指人的。有“誰、孰”。a“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昂巍保鹤髦鳌①e、定、判謂,a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昂⑥?、曷”經(jīng)常a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b它們也經(jīng)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奚以”詢問方法。(3)指處所。有“安、惡、焉”。a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于現(xiàn)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指示代詞:(1)“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a只作定語。b,c“之”作定、賓。(2)“此、是、斯”近指。a表示“這”義。b作主、定、賓語。c“此、是”可作判斷謂語。d此和彼對應。(3)“彼、夫”遠指。a表“那”義。b“彼”指代性強,可作主、定賓語。c“夫”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4)“爾、若、然”,謂詞性。a表“如此”“象這(那)樣”義。b在先秦,“爾”作定、賓語。c“若”只作定語。d“然”多作謂語。(5)“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a“焉”相當“于此(之)”,常作補語。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眀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眂“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d相當“之于”的“諸”用在敘述句里,如“投諸渤海之尾”;e相當“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a定、主、賓語。b“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用“我”作賓語。d“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2)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a它們可作主、定、賓語。b“而、乃”一般只作定語。(3)第三人稱,a“彼”出現(xiàn)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b“之、其”出現(xiàn)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4)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表復數(shù)。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b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連續(xù)出現(xiàn)幾個“或”,構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薄盎颉敝浮坝械娜恕?,不能表示選擇。(2)“莫”:表廣泛的否定。a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詞,表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眂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于“不要”。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當于“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1)“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jié)構,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xiàn)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可分三類:a“所+動詞”。如“所載”“所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b“所+介詞+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中心語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眂“所+(介詞)+謂詞性成分”表達的語義同第二種結(jié)構。其中心語實際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呂后力?!笨梢哉J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2)“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成者字結(jié)構,表示“?的人”“?的事物”??煞謨深恆:“謂詞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b“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jié)構)+者”起復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得到強調(diào)。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闭咦纸Y(jié)構表示施事者。第十二節(jié)副詞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狀態(tài),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zhì)狀態(tài)的時性詞語,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詞語。、時間副詞:(1)表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的時間。a個副詞,只是寫法不同,譯為“從前、剛才”;b經(jīng)完成,相當于“已經(jīng)”:“c嘗”“曾”表示過去做過某事,譯為“曾經(jīng)”。先秦只用“嘗”,漢代后用“曾”。(2)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xiàn)的時間,有“方、正、適、會”等。a“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譯作“正在”;b“適、會”還可作用在主語前面,譯作“正遇上”。(3)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的時間,有“行、將、且、垂”等。在動詞前作狀語??勺g為“將要、快要、就要”。(4)表示動作行為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俄、暫”是表示時間短暫的,相當于“一會兒”“不久”。a“姑”意為“暫且”;b“常、雅、素”表示時間長久。“?!毕喈斢凇敖?jīng)常、時常”,“雅、素”相當于平素、一向。、范圍副詞:(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a(2)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a它們都有“只、僅僅”的意思。b“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數(shù)量多,有“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的意思,讀jin.c“唯”表“只有”。、程度副詞??煞秩悾?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大”意思是“十分”;c超過一定的限度;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別、非常。e“良”在漢代與“久”連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飾其他詞語,是的確、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狀語,也作謂語、定語,是形容詞,六朝后,才專作狀語成為程度很高的副詞。(2)表示程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稍、微、略、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先秦表示這類意思的一般用“少”,漢代以后才用“略、微、頗”,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漸義的情態(tài)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當于“更、越、更加”。、情態(tài)副詞。分三小類;(1)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a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件事;b“閑、微、竊”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幫”表示故意特意;d“固”表示堅決地做某件事。(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或進行的速度。a“暫”兩屬:強調(diào)時間的短暫時(一會兒、短時間),是時間副詞;強調(diào)動作的突然性時,屬情態(tài)副詞。b“遽”表示匆忙急迫;c“卒(猝)”表示時間急促突然;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為緊接著發(fā)生;f“稍、漸”表示動作的逐漸性;g“益”漢代后也產(chǎn)生了逐漸義。唐前是程度副詞,“更加”義。(3)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率。a“數(shù)、亟、累、屢、仍”表示動作多次出現(xiàn);b“輒”表示同一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相當于往往、總是;c“每”表示反復出現(xiàn)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d“復”表示重復進行同一動作。、語氣副詞。分五小類:(1)表示確認的語氣。a“就是”;b”;c確”d(2)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a“其、蓋、殆”相當于“大概(是)、恐怕(是)”。b“蓋”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示的語氣;也可用在謂語前面,表“大概”意。(3)表示出自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多與否定副詞“不”連用,相當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4)表示祈使語氣?!捌洹庇迷谄硎咕渲?,有希望、請求、勸勉的意思,可譯為“希望、還是”等。(5)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寧”等,意思相當于“難道、哪里、怎么”,有時不能譯出。否定副詞。a語。b要”?!拔稹庇袝r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拔恪币矊懽鳌盁o”。c“未”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xiàn)或動作還沒有進行,相當于“沒有”。d“非”一般用于名詞性謂語前,表示否定判斷;有時含有假設性的否定,相當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庇袝r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示對行為和性質(zhì)的否認。e“微”可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與“非”相當;又可表示假設性的否定,相當于“若不是”;還可同副詞“獨”結(jié)合,表示“不但(如此)”。f子,表示否定的一面?;騿斡茫瑯嫵瑟氃~句。動詞后面的賓語。(1)“相”,a者。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2)“見”a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b南北朝時期又演變?yōu)楦痹~,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fā)動作行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作“自己”或“我”。、謙敬副詞。ab“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示“請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示“請允許我是表敬副詞。一、介詞跡。它能帶賓語,但不能單獨進入句子結(jié)構,更不能充當謂語。大約有“于(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個。、介詞的語法特點:(1)介詞帶賓語,有時賓語前置。(參見第九節(jié))(2古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賓語不能)(3)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一般作狀語,但“于”字介賓結(jié)構表時間處所意義的還可做補語?!耙浴弊纸Y(jié)構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狀語,又可作補語。、于(於、乎):用法有四種:(1或“在??中”“在??方面”等。(2結(jié)構,作補語或狀語,可譯為“向、跟、給、對、對于”等。(3(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組成介賓結(jié)構作動詞的補語,譯作“被”。此外:(1以下幾種:(1)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可譯為“用”“拿”。(2)引進動作行為連帶的人,這是一種行為方式。我們以“率領”來翻譯它。如“宮之奇以其族行”(宮之奇率領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這也許是動詞的殘存用法,但是已經(jīng)虛化,與介詞“以”難以分開。(3)引進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jù)、標準等,“以”字結(jié)構通常作狀語,可譯為“憑著、依靠、按照”等。(4)引進動作行為所處置或涉及的對象??勺g為“把”,或不譯。(5)引進情況出現(xiàn)和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理由。可譯為“把”。(6)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或范圍,相當于“于”,可譯為“在”。此外,(1)“有以”、“無以”是動詞“有、無”和介詞“以”組成的凝固結(jié)構,相當于“有東西(或辦法)用來??”、“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的意思。這種結(jié)構只能作狀語。(2)“以故”是“由于這個原因”、“根據(jù)這種情況”、“用這個東西”的意思。(3)“是以”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jié)構,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開頭表示結(jié)果。、“因”:本義是茵席(坐墊),名詞。引申為依靠、憑借的意思,動語。有兩種用法:(1著?”、“通過?”之類的意思。(2)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為?”“由于?”之類的意思。6、“為”:原是動詞,讀wei,常用基本義是做。虛化為介詞。讀wei.它的用法有五種:(1)引進動作的服務對象,可譯為“替”、“給”等。這種用法至今仍保留。(2)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3)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4)引進動作行為的涉及的對象,可譯為“跟”“對”“向”。(5)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在被動句中作狀語,或構成“為+名詞(或代詞)+所+動詞”的句式,讀wei.7介詞。主要用法有三種:(1)引進動作的服務對象,可譯為“為”“替”“給”。(2)引進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可譯為“跟”“同”。(3對象,可譯為“跟”、“跟??相比”。二、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系或邏輯關系的虛詞。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以并且而則況矧但第抑雖然至即使如若茍?zhí)攘罱逶O故”等。、“與”:(1結(jié)構,表示并列關系,可譯作“和”。(2關系,可譯為“或者”“還是”。如“殺人以梃與刀,有以異乎?”(3連接分句和分句,構成并列復句,表示選擇。通常與其他虛詞配合,構成若”等格式,可譯為“與其??寧可(不如)”。、“與”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需要加以區(qū)別:(1構成名詞或動詞性詞組,“與”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分。(2副詞修飾,連詞不能。當句法成分。、“且”的具體用法:(1動詞和動詞,譯作“一邊??一邊??”。(2)用在一句開頭,連接分句與分(3的進層推論,這種推論又多用反問來表達?!扒摇笨勺g作“尚且”。(4“還是”。用法有五:(1“又”。(2)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xù)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可譯為“來”,也可不譯。(3)連接前后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后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jié)果,可譯為“來”“以便”“以致”等。(4)連接前后兩個動詞性的成分,表示前項動作行為是后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式,但在句法結(jié)構上仍是平等的聯(lián)合關系,而不是偏正關系??勺g為“來”,或不譯。(5)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行的時間、條件、狀態(tài)。這種“以”字用法與“而”相近。根據(jù)上下文的表達方式可譯可不譯。、“而”:(1明事理或描寫情況的性質(zhì)。(2)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狀況在時間上是先后緊相承接或事理上有進層、原因、條件和方式等關系,“而”字有時可隨文譯為“又”“而且”“因而”“就”。(3)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成了接的關系??勺g為“卻”“可是”。(4)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出現(xiàn)謂語的情況。從意義關系來看,屬于逆接,可譯為“如果”或“卻”。(5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系,在語義上屬順接,“而”字一般不譯出。、“則”:(1理上是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系??勺g為“那么就”。(2)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動詞作謂語的分句。兩種動作行為或兩件事雖無必然的條件關系,但兩者的出現(xiàn)在時間上是緊密相承的?!皠t”可譯為“就”。(3)用在兩個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qū)Ρ认嚓P的情況下,結(jié)果是不同的。(4)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后兩項的相關出現(xiàn),含有折意味。這里又可分為三小類:a表前后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b表后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來已經(jīng)”。c表讓步關系,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善則善矣,未可以戰(zhàn)也?!?好倒是好??)(5)表假設關系。、“則”和“而”的區(qū)別:(1詞。(2)“則”重在表示連接項的先后相承,連接項之間有頓挫的意味:“而”卻重在過遞,連接項之間是連貫的。(3)“而”a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的,不能相反。、“雖”是表示讓步關系的連詞分為(1)事實讓步,譯為“雖然”。(2)假設讓步。譯為“即使”“縱然”。10、“雖然”:在古代,這是兩個詞,“雖”,連詞:“然”,代詞。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個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折,意思是“雖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漸虛化為連詞了。11、“然”:原是指示代詞,意思是“這樣”,虛化為連詞,表示折,意思相當于“但是、可是”。12、“然而”是指示代詞“然”和折連詞“而”的連用?!叭弧弊挚偨Y(jié)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折,意思是“這樣卻”“雖然如此,可是”。13、“然則”是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的連用?!叭弧笨偨Y(jié)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14、“之”原是動詞,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詞,常用來表示復指;逐步虛化為連詞,(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jié)構,相當于“的”。這是它的主要用法。(2)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謂結(jié)構變?yōu)槎ㄖ嘘P系的)(3)類的“之”一般不譯。第十四節(jié)語氣詞一、語氣詞的:1﹑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2)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二、句尾語氣詞:1、“也”:表靜態(tài),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氣,是動態(tài)的。相當于“了”。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