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本論》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篇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1
第十八章導言
在本章中,馬克思首先研究了社會總資本的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區(qū)別。分析了本篇的研究對象和本卷的第一、二篇以及第一卷研究對象的區(qū)別,進而論證了貨幣資本在社會總資本運動中和在單個資本運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從而明確了本篇研究的主題。
2第一節(jié)研究的對象一、社會總資本運動和單個資本運動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單個資本的運動,首先表現(xiàn)為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資本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它的結果,是生產出商品,它的決定動機就是生產剩余價值。從反復不斷進行的生產過程看,生產過程就是再生產過程。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直接生產過程,也包括流通過程,即包括由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由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的兩個階段。單個資本的再生產運動,就是單個資本反復不斷地經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進行資本循環(huán),就是單個資本的不停的運動。正如每一個資本家只是整個資產階級的一個分子一樣,單個資本也只是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獨立組成部分。社會總資本是由許許多多的單個資本構成的,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互相聯(lián)3系的單個資本的總和,就是社會資本,或社會總資本。因此,單個資本的運動是構成社會總資本運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社會總資本的運動,并不是單個資本運動的簡單相加,它包含著更為廣泛的內容。與單個資本運動相比較,社會總資本運動有其明顯的特點。
首先,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不僅包含生產消費和交換,而且也包括個人消費和交換,還包含剩余價值的流通。在單個資本的再生產中,我們只考察了生產消費,至于個人消費,包括工人的個人消費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只是假定有這種情況存在,沒有作出進一步說明。但從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角度看,商品的出賣,使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這時的購買者,不僅有購買生產要素的資本家,而且還有購買生活消費品的工人,以及購買生活消費品和奢侈品的資本家,因此必須研究工人和資本家究竟從哪里4取得生活消費品和奢侈品,以及資本家如何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用來滿足個人消費,又把另一部分用于積累,即剩余價值流通問題。
其次,社會總資本運動,不僅包括資本流通,而且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資本流通與一般的商品流通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勞動力商品的買賣,對資本家來說,是資本流通;但對工人來說,只是一般的商品流通。因此,研究社會總資本的運動,就要研究單個資本運動中發(fā)生的各種相互聯(lián)系、相互交錯的現(xiàn)象,必須涉及到一般商品流通,從而探索社會總資本運動的條件和規(guī)律。二、本篇的研究對象本篇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那么,本篇研究的5對象,與本書第一卷和第二卷前兩篇研究的對象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書第一卷的研究對象是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在那里,既是把生產過程作為孤立的過程來考察,又是把它作為再生產過程來考察的,分析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至于資本在流通過程所經歷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只是假定為前提條件,沒有進行分析。在那里考察的流通領域中的唯一行為,只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的勞動力商品的買和賣。而本篇主要是研究社會總資本究竟按照什么形式進行再生產,以及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本書第二卷的前兩篇,考察的始終是單個資本的流通,研究單個資本在循環(huán)中的形態(tài)變換,以及單個資本如何實現(xiàn)連續(xù)不斷的6周轉。而第三篇則是以社會總資本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總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在價值形式上如何實現(xiàn),在物質形式上如何補償?shù)膯栴}。正因為對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的考察與第一卷以及本卷第一、二篇的考察有上述區(qū)別,才使它成為本篇特定的研究對象。第二節(jié)貨幣資本的作用
一、貨幣資本的兩方面作用
在考察單個資本的周轉時,貨幣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有如下兩方面的作用:
第一、任何資本首先表現(xiàn)為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資本的運動總是從貨幣開始的。貨幣資本是資本運動的起點和出發(fā)點。“它表現(xiàn)為發(fā)動整個過程的第一推動力”。因此,預付資本量的多少,決7定著企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第二,貨幣資本是保證資本正常周轉的“持續(xù)推動力”。在企業(yè)的資本周轉中,執(zhí)行職能的生產資本的價值,要受到與之同時存在的預付的貨幣資本價值的限制。這就是說,在投入資本進行生產時,必須經常保持一部分貨幣資本,以便補充生產資本要素,不斷地進行預付和更新,才能使生產正常進行。如果沒有這部分貨幣資本,資本循環(huán)就會停止,再生產就會中斷。因而貨幣資本又成為資本正常周轉的持續(xù)動力。二、擴大再生產的規(guī)模,不完全取決于預付的貨幣資本量貨幣資本的第一個作用,在單個資本運動中是決定性的。在社會總資本運動中,其作用也是明顯的,但不能成為決定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的絕對界限。因為在把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資本投入企業(yè)以后,8三、信用制度和聯(lián)合經營,打破了單個資本家所擁有的貨幣資本量的限制。貨幣資本的第二個作用,在單個資本運動中,也是起著決定作用的。而在社會總資本運動中,這種由單個資本所擁有的貨幣量對生產規(guī)模的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關的聯(lián)合經營打破了。由于信用制度的發(fā)展,個別企業(yè)可以通過貸款、賒欠、延期支付等信貸方式,利用別人的貨幣來經營,企業(yè)再生產不受現(xiàn)有貨幣資本數(shù)量不足的限制而繼續(xù)順利進行。由于實行聯(lián)合經營,資本家還可以通過舉辦股份公司,集中較多的貨幣資本來經營大企業(yè),擴大生產規(guī)模。這樣,個別資本家因貨幣資本不足,不能經營大企業(yè)的限制就被打破了。這就是說,從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來看,不能夸大單個資本的貨幣資本量對生產規(guī)模的限制作用,還必須考慮到信用制度、聯(lián)合經營等社會經濟因素對生產規(guī)模的重要作用。9
第二十章簡單再生產
本章共十三節(jié),第一節(jié)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第二至八節(jié),通過對簡單再生產的分析,論述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在兩大部類之間和它們的內部,社會產品如何從價值上實現(xiàn)和從物質上補償?shù)囊?guī)律性;第十一、十二節(jié),研究固定資本如何補償,以及貨幣材料的再生產問題;第九、十、十三節(jié),繼續(xù)批判資產階級學者的再生產理論。這里只選了第二、三、四節(jié)。
10第二節(jié)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
一、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前提第一,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tài)看,可以分為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個人消費的消費資料。與其相應的社會總生產,也分為兩個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第Ⅰ部類,它的產品是生產資料,是用于生產消費的商品;生產消費資料的第Ⅱ部類,它的產品是消費資料,是用于個人消費的商品。第二,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分為三個部分。兩大部類所生產的全部年產品的價值,都是由c+v+m三部分組成的。其中,c代表生產上消耗掉的生產資料,按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的不變資本部分;v代表可變資本部分;m代表剩余價值部分。11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tài)上分為兩大部類,在價值上分為三個部分,是馬克思關于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前提。此后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一系列分析,都是從這兩個前提出發(fā)的。二、簡單再生產的圖式和交換的三大要點根據(jù)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兩個基本前提,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簡單再生產的公式:
Ⅰ、4000c+1000v+1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在這里,全年總商品的價值為9000,其中,第Ⅰ部類價值6000的商品產品,存在于生產資料形式上,第Ⅱ部類價值3000的商品產品,存在于消費資料形式上。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交換,有三大要點:12第一,第Ⅱ部類工人的工資500v和資本家的剩余價值500m,都是要用于生活資料的消費的,而這些產品的實物形式是消費資料,正好掌握在第Ⅱ部類資本家手中,因此,這部分產品只要通過第Ⅱ部類內部的交換,就可以得到實現(xiàn)。第二,第Ⅰ部類的1000v和1000m,是要用于第Ⅰ部類工人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但這部分產品是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于第Ⅰ部類的資本家手中,第Ⅰ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不能直接購買它來消費。因此,他們必須向第Ⅱ部類購買消費資料。第Ⅱ部類的2000c,在產品的物質形式上是消費資料,但它是代表消耗的生產資料,為了補償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使再生產順利進行,必須用這2000c再取得生產資料的物質形式,這就需要同第Ⅰ部類的產品相交換。這樣,
13Ⅰ1000c+1000m=2000要向Ⅱ購買消費資料,Ⅱ2000c要向Ⅰ購買生產資料。通過兩個部類之間的交換,使這兩部分產品都得到了實現(xiàn)。第三,第Ⅰ部類不變資本4000c是由生產資料構成的,它只能用于生產消費;而第Ⅰ部類也正好需要用它來補償已消耗的不變資本,因而這部分產品只要通過第Ⅰ部類內部交換來實現(xiàn)。根據(jù)上述交換情況,可以用圖式表示如下:14接下來馬克思就分別分析這三大要點的具體交換情況,如何實現(xiàn)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從而探索再生產過程的比例平衡的規(guī)律。第三節(jié)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
Ⅰ(v+m)和Ⅱc的交換
一、Ⅰ(v+m)和Ⅱc交換的必要性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生產要互相平衡,這就要求Ⅰ(v+m)必須和Ⅱc相等。為什么相等呢?因為Ⅰ(v+m)的產品都是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的,但他們所需要的卻是消費資料。Ⅱc的產品是以消費資料的形式存在,但他們所需要的卻是生產資料。只有通過交換,才能使Ⅰ(v+m)由生產資料的實物形式轉化為消費資料的實物形式,使Ⅱc由消費資料的實物15形式轉化為生產資料的實物形式。這種互相交換是通過貨幣流通完成的,貨幣流通在交換中起著媒介作用。二、以貨幣為媒介的兩大部類交換的過程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過程,是通過下述三步來實現(xiàn)的。
第一步:第Ⅰ部類資本家用1000鎊貨幣購買勞動力,這1000鎊就以工資形式流到了工人手中。工人再拿這部分貨幣向第Ⅱ部類資本家購買消費資料,這樣,這1000鎊貨幣流到了第Ⅱ部類資本家手里,第Ⅰ部類的工人取得了相等的消費資料,第Ⅱ部類資本家2000c的一半產品價值得到實現(xiàn)。然后第Ⅱ部類資本家再用這1000鎊貨幣向第Ⅰ部類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這100016鎊貨幣又回到第Ⅰ部類資本家手中。這次流通的結果是:第Ⅰ部類1000v的產品價值得到實現(xiàn),第Ⅱ部類資本家的2000c的一半在物質上得到了補償。第二步:第Ⅱ部類資本家拿出500鎊貨幣向第Ⅰ部類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使第Ⅰ部類500m的產品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然后第Ⅰ部類資本家再用這500鎊貨幣向第Ⅱ部類資本家購買消費資料。這樣,第Ⅰ部類資本家得到所需的消費資料,第Ⅱ部類500c在物質上得到了補償,而500鎊貨幣又回到自己手中。
第三步:第Ⅰ部類資本家也拿出500鎊貨幣向第Ⅱ部類購買消費資料,這就使第Ⅱ部類的500c的產品價值得到實現(xiàn)。然后第Ⅱ部類資本家再用這部分貨幣向第Ⅰ部類購買生產資料。這次流通的結果是:這500鎊貨幣又流回第Ⅰ部類資本家手里,第Ⅰ17部類500m的產品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資本家買到了所需的消費資料,而第Ⅱ部類的500c在物質上得到了實現(xiàn)。通過上述交換,Ⅱc2000由消費資料形式轉化為生產資料形式,Ⅰv1000和Ⅰm1000都取得消費資料的物質形式。這樣,第Ⅱ部類的再生產有了生產資料,第Ⅰ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都得到了生活消費品。三、簡單再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通過以上分析,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在簡單再生產中,第Ⅰ部類的商品資本中的v+m價值額,必須等于不變資本Ⅱc,或者說,Ⅰ(v+m)=Ⅱc。這是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得以順利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第Ⅰ部類與第Ⅱ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18第四節(jié)第Ⅱ部類內部的交換:
必要生活資料和奢侈品
一、第Ⅱ部類內部的兩個分部類及其交換關系在第Ⅱ部類內部,包含著種類繁多的產品部門,每一部類內部,還可以分成“分部類”,在這些不同的分部類之間和不同的產品部門之間,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從第Ⅱ部類內部產品的情況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分部類:
(1)必要消費資料,它們不僅供給工人階級的生活消費,而且供給資本家階級的一部分消費,馬克思稱之為Ⅱa。(2)奢侈消費資料,或稱奢侈品。這部分只供資本家階級消費,馬克思稱之為Ⅱb。
Ⅱa和Ⅱb之間的生產和交換,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以19上簡單再生產圖式中Ⅱ2000c+500v+500m=3000必須進一步分解為:
如果我們假定,Ⅱa的資本家和Ⅱb的資本家,把它們的收入的60%用于購買必要的生活資料,40%用于購買奢侈品,這樣,Ⅱa的400m中,240用于購買必要的生活資料,160用于購買奢侈品。Ⅱb的100m中,60用于購買必要生活資料,40用于購買奢侈品。在這種條件下,這些產品如何實現(xiàn)呢?第一,Ⅱa的400v,在本分部類內部實現(xiàn)。因為它的實物形式是必要生活資料,Ⅱa的工人用400貨幣工資向Ⅱa資本家購買必要生活資料,就可以使這部分產品得以實現(xiàn)。
第二,Ⅱa的400m中,要以240m作為資本家自己的必要生活消20費,因此這240m可以在Ⅱa內部交換中實現(xiàn)。
第三,Ⅱb的產品是以奢侈品的形式存在的,Ⅱb的資本家要以100m中的40%用于購買奢侈品。因此這40m可以在自己的分部類內部實現(xiàn)。
第四,Ⅱb的100v部分,是用于工人消費的,但其實物形式又是奢侈品,因此,它必須與Ⅱa相交換。Ⅱb中的60m,是用于Ⅱb的資本家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的,也不能用于購買奢侈品。因此,Ⅱb就有100v+60m要和Ⅱa交換。而Ⅱa的資本家也正好有160m要購買奢侈品,這樣,Ⅱa160m和Ⅱb(100v+60m)相互交換產品,它們通過兩個分部類之間的交換實現(xiàn)。這樣,通過Ⅱa與Ⅱb之間的交換,v和m部分都得到了實現(xiàn)
第五,再來看看Ⅱa和Ⅱb中的不變資本c部分。Ⅱa的1600c是21以生活必需品的形式存在著,Ⅱb的400c是以奢侈品的形式存在著,它們都要與Ⅰ(v+m)相交換。但是第Ⅰ部類的1000m也要以60%用于購買生活資料,以40%用于購買奢侈品,這樣,Ⅰ資本家就要以600m向Ⅱa購買生活必需品,以400m向Ⅱb購買奢侈品,因此,Ⅱa和Ⅱb的不變資本部分,通過和第Ⅰ部類的交換,也得到了實現(xiàn)。在這里,第Ⅱ部類分為Ⅱa和Ⅱb,并不會改變整個第Ⅱ部類和第Ⅰ部類之間的交換比例關系。上述實現(xiàn)情況,可用下列圖式表示:22由此可見,“必要消費資料的生產和奢侈品的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是以Ⅱ(v+m)在Ⅱa和Ⅱb之間的分割為條件的,從而也是以Ⅱc在(Ⅱa)c和(Ⅱb)c之間的分割為條件的。因此,這種分割從根本上影響著生產的性質和數(shù)量關系,對生產的總形態(tài)來說,是一個本質的決定性的因素?!边@就充分說明了研究第Ⅱ部類內部比例關系的重要意義。
二、在簡單再生產的前提下,必然會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簡單再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一部分年勞動以生產資料的實物形式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產品,Ⅰ(v+m)部分,必須等于另一部分年勞動以消費資料的形式再生產的不變資本Ⅱc。如果Ⅰ(v+m)<Ⅱc,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就不能全部得到補償;如果Ⅰ(v+m)>Ⅱc,第Ⅰ部類的過剩產品就不能利用。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都違反了簡單再生產的基本條件。23
第二,(Ⅱb)v要在(Ⅱa)m的一個等價部分中實現(xiàn),因此,(Ⅱb)v要小于(Ⅱa)m。這個現(xiàn)象,和Ⅰ(v+m)在Ⅱc中實現(xiàn),是完全類似的?!凹热蝗昕偖a品實際進入以流通為媒介的年再生產過程,所以這些比例關系在全年總產品的每一次分配中,都具有質的決定意義?!比⒌冖虿款悆蓚€分部類的劃分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第Ⅱ部類分為兩個分部類的情況下,不僅對社會再生產的實現(xiàn)有影響,而且對工人階級的命運也產生影響。這是因為:(Ⅱb)v要在(Ⅱa)m的一個等價部分中實現(xiàn),從而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年產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大,奢侈品生產所吸收的工人越是多,因而Ⅱb的可變資本就越多;既然這部分v要在Ⅱa的m中實現(xiàn),因而Ⅱb的工人的生存和再生產,“也就越來越是要取決于資本家階級的揮霍,越是要取決于他們的剩余價值的很24大一部分轉化為奢侈品?!比绻l(fā)生經濟危機,就會暫時減少對奢侈品的消費,從而生產奢侈品的工人,就有一部分要被解雇,同時,也會使Ⅱa的必要消費資料的出售減少和停滯。在繁榮時期,資本家對奢侈品的消費增加,生產奢侈品的工人增加。這時,甚至工人階級也會暫時參加各種奢侈品的消費,這些又會反過來引起物價的上漲。這就明顯地表明,奢侈品的生產不僅與奢侈品的消費有著直接關系,而且與生活必需品的生產與消費也有密切關系,這就證明了Ⅱb和Ⅱa之間的互相作用。25
第二十一章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本章研究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主要是研究擴大再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中心還是完成補償和價值補償問題。本章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研究第Ⅰ部類的積累,第二節(jié)研究第Ⅱ部類的積累,第三節(jié)研究社會總產品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第四節(jié)補充說明,積累中的貨幣的來源問題。這里只選了第三節(jié)。26第三節(jié)用公式來說明積累這一節(jié)主要是用公式來說明資本擴大再生產是如何進行的,從而提示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xiàn)條件,這是本章要考察的中心內容。這一節(jié)包括一個引言和三個小節(jié),引言部分主要講兩個問題:
一、用公式比較來說明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馬克思列舉了下面兩個例子來比較說明:27上述(a)(b)兩個公式的年產品價值相等,都是8252,但都有所不同,(a)是擴大再生產的公式,(b)則是簡單再生產的公式。因為在公式(b)中,1750Ⅰ(v+m)剛好和1750Ⅱc相等,沒有余額,通過交換只能補償已消耗掉的生產資料,所以只能是簡單再生產。而在公式(a)中,2000Ⅰ(v+m)和1500Ⅱc相交換時,還有余額500,可供第Ⅰ部類積累。這就表明公式(a)已經包含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因此,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所需要的前提,與年社會產品總額的大小,即年產品的絕對量,是沒有關系的?!皩σ欢康纳唐穪碚f,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所需要的前提是,既定產品的各種要素已經有了不同28的組合,或不同的職能規(guī)定”。在這里的公式(a)中,產品組合2000Ⅰ(v+m)>1500Ⅱc,多出500Ⅰm,這種改變就為兩大部類隨后發(fā)生的擴大再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這里,公式(a)唯一需要研究的是:500Ⅰm,和(376v+376m)Ⅱ,因為其余部分的交換,在考察簡單再生產時已經研究過了。這里假定第Ⅰ部類和第Ⅱ類都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積累。同時,兩大部類用于積累的剩余價值還要分割為追加的不變資本和追加的可變資本。因此,這里既要考察第Ⅰ部類和第Ⅱ部類的內部關系,也要考察兩個部類之間的運動。因為這種考察正是實現(xiàn)擴大再生產的關鍵所在。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通過本節(jié)第一、第二個實例作了論證。29二、第Ⅱ部類積累所需貨幣的來源馬克思在深入分析公式(a)時,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由于假定第Ⅱ部類的剩余價值也有二分之一用于積累,所以在這里應有188轉化為資本,其中的48轉化為可變資本,剩下的140轉化為不變資本,要向第Ⅰ部類購買生產資料。由此就產生一個問題,即第Ⅱ部類為140積累進行單方面的購買所需要的貨幣從何而來?馬克思在這里明確指出:首先,不能從376Ⅱv中來,因為這部分是第Ⅱ部類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工人,工人則用它再向第Ⅱ部類資本家購買消費資料,376貨幣仍然流回Ⅱ資本家中。馬克思又批駁了對來自376Ⅱv的另外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把工資壓低到正常水平以下,從中取得貨幣積累的觀點;另一種是把消費資料高價賣給工人的觀點。其次,也不能從376Ⅱm中來。因為要從流通中取出這部分貨幣以形成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無非是第Ⅱ部類一部分資本家欺騙另一部分資本家,從而奪取他們手中的貨幣,這實際上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那么,第Ⅱ部類資本家積累所需要的貨幣究竟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留到第四節(jié)中去回答。30其次,也不能從376Ⅱm中來。因為要從流通中取出這部分貨幣以形成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無非是第Ⅱ部類一部分資本家欺騙另一部分資本家,從而奪取他們手中的貨幣,這實際上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那么,第Ⅱ部類資本家積累所需要的貨幣究竟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留到第四節(jié)中去回答。1、第一例第一例的中心內容,是通過例證說明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各部類協(xié)調發(fā)展的一般原理。
一、兩大部類為積累目的而改變的組合
假定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的開端公式是:31假定Ⅰm中有二分之一轉化為資本,其中有400轉化為不變資本,有100轉化為可變資本。這樣,第Ⅰ部類原有的產品結構就改變?yōu)椋?/p>
Ⅰ(4000+400)c+(1000+100)v+500m=6000,現(xiàn)在,第Ⅰ部類就有1600Ⅰ(v+m)要與第Ⅱ部類交換。但第Ⅱ部類原來要和第Ⅰ部類交換的Ⅱc=1500,為了實現(xiàn)平衡,第Ⅱ部類追加的不變資本,于是Ⅱc=1500+100=1600。為了推動100追加的不變資本,還必須按照既定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要32求,再追加可變資本50,也就是再拿50的剩余價值用于積累。這樣,第Ⅱ部類的產品結構就改變?yōu)椋?/p>
Ⅱ、(1500+100)c+(750+50)v+(750-150)m=3000兩大部類為積累的目的而改變的產品新組合為:第二年開始生產時,社會總資本已增加為33而積累以前的資本則是:
社會資本總額已經從7250增加到7900,如果用這個已經增加的資本進行生產,那么,到第二年結束時,全部社會年產品將是:34
二、演算五年擴大再生產的進程馬克思在第二年末社會總產品構成的基礎上,繼續(xù)考察擴大再生產的演進過程。假定第Ⅰ部類按同一比例進行積累,則又有550Ⅰm要轉化為資本,其余550Ⅰm用于資本家的消費。這樣,第Ⅰ部類用于同第Ⅱ部類交換的產品就是1650。同樣,第Ⅱ部類也需要以800Ⅱm中拿出50作為追加的不變資本。如果有機構成不變,仍是2:1,那么,第Ⅱ部類還需要再追加25的可變資本。如果兩個部類同時積累,第Ⅰ部類的550m要資本化,保持原有機構成,則有440形成追加的不變資本,110形成追加的可變資本。這110必須從725Ⅱm中取得,因而725Ⅱm只剩下615Ⅱm了,但第Ⅱ部類把110再轉化為追加的不變資本,按原有機構成,還要從615Ⅱm中再取出55作為追加的可變資本,于是可供第Ⅱ部類資本家消費的只剩下560Ⅱm了。35成,還要從615Ⅱm中再取出55作為追加的可變資本,于是可供第Ⅱ部類資本家消費的只剩下560Ⅱm了。在完成上述轉移后,兩大部類的資本價值分別是:
Ⅰ、(4400c+440Δc)+(1100v+110Δv)=6050
Ⅱ、(1600c+50Δc+110Δc)+(800v+25Δv+55Δv)=2640
從以上兩年的積累情況可以看到,兩大部類積累的速度是不同的,第Ⅱ部類快于第Ⅰ部類。但這只是針對馬克思所設計的上述特定公式頭兩年的情況而言,后幾年兩大部類的增速又是相同的,因而不是普遍規(guī)律。馬克思所強調的是,兩大部類的積累有其內在的制約關系,破壞了這種制約關系,擴大再生產就不可能正常進行。接下來,馬克思按前述的條件和方法,演算了以后三年的擴大再生產進程。結果表明:在五年擴大再生產期間,兩大部類的總資本已經由開端的5500c+1750v=7250,增加到8784c+2782v=11566,增加了60%。總剩余價值由原來的1750,增加到2782,其中兩大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掉的剩余價值從原來的1100增加到1477,增加了34%。36接下來,馬克思按前述的條件和方法,演算了以后三年的擴大再生產進程。結果表明:在五年擴大再生產期間,兩大部類的總資本已經由開端的5500c+1750v=7250,增加到8784c+2782v=11566,增加了60%??偸S鄡r值由原來的1750,增加到2782,其中兩大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掉的剩余價值從原來的1100增加到1477,增加了34%。2、第二例第二例的中心,是用實例分析在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情況下,積累過程和擴大再生產的條件。
一、第二例開端公式的特點第二例開端公式是:37這一公式與第一例公式不同的特點是:第一、兩大部類之間資本的比例發(fā)生了變化,第一例為5000:2500,而第二例為6000:1715,第Ⅰ部類的資本比例有了明顯提高。第二,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一般平均比例也發(fā)生了變化,第一例的比例第Ⅰ部類是4:1,第Ⅱ部類是2:1;第二例兩大部類都提高到5:1。這種變化表明,資本主義生產已經有了顯著擴大;造成對人口過剩的條件已經有了發(fā)展。
二、兩大部類的積累與交換(1)假定第Ⅰ部類積累率為
1/2,所以,
38的生產資料要與Ⅱc相交換,取得生活資料。但在這里,Ⅱc只有1430,必須從Ⅱm中補進70。(2)第Ⅱ部類從Ⅱm中取出70轉化為追加的不變資本,按照5:1的有機構成,又需要從Ⅱm取出14作為追加的可變資本。(3)第Ⅰ部類用于積累的500中,按原有資本構成5:1分割,其中的417轉化為追加不變資本,83轉化為追加的可變資本。這樣,第Ⅰ部類全部的重新組合為:(4)由于第Ⅰ部類追加的可變資本83Δv要和第Ⅱ部類相交換,就要求第Ⅱ部類再以剩余的Ⅱm(285m-70Δv-140Δv)中拿出83作39為追加的不變資本。于是,第Ⅱ部類全部產品重新組合為:這樣,第二年開始時兩大部類的資本規(guī)模和構成為:從上述兩大部類的積累和交換中,可以看出:第一、Ⅰ(v+m)必須大于Ⅱc,這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因為在Ⅰ(v+m)與Ⅱc交換后,必須有一個余額,以便為兩大部類提供追加的不變資本的物質要素。
第二、不能片面的認為Ⅰ(v+m)>Ⅱc就是擴大再生產的公式。事實上,兩大部類是辯證地聯(lián)系著的,它們的積累和生產擴大,是互為條件、互相依賴的。第Ⅰ部類為第Ⅱ部類提供追加40的生產資料,因而決定第Ⅱ部類的積累規(guī)模;同時,第Ⅰ部類的積累所追加的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要,必須靠第Ⅱ部類提供。
第三、在以資本的增加為基礎的生產中,要實現(xiàn)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和平衡,“Ⅰ(v+m)必須=Ⅱc加上并入資本的那部分剩余產品,加上第Ⅱ部類擴大生產所必需的不變資本的追加部分;而第Ⅱ部類擴大生產的最低限度,就是第Ⅰ部類本身進行的實際積累,即實際擴大生產所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說,是實際擴大再生產的平衡條件。拿上面第二例的公式來說,由于這里Ⅱc比還小70,所以,在Ⅱc和1500Ⅰ(v+m)相交換時,第Ⅱ部類必41須把剩余產品的一部分,即70,由消費資料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形式,這對第Ⅱ部類來說,是直接積累過程,是擴大再生產過程。這一點是和第一例不同的。同時,如果第Ⅰ部類用70m,而第Ⅱ部類卻不反轉過來用這些貨幣購買70Ⅰm,而是把70貨幣作為貨幣資本積累起來。這時,第Ⅰ部類就有70Ⅰm的生產資料賣不出去,從而發(fā)生相對的生產過剩。第Ⅰ部類發(fā)生的相對生產過剩,是第Ⅱ部類未能適時相應擴大再生產的結果。這進一步證明,第Ⅱ部類的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必須與第Ⅰ部類的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相適應。此外,當70Ⅰm并入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中時,第Ⅱ部類的可變資本也要同時增加14(按資本構成5:1)。這種增加是同第Ⅱ部類再生產已經具有進一步資本化為前提的。42
三、三年擴大再生產過程的演算第二例開端公式的資本額是:如上所述,經過資本化的過程后,第一年結果時兩大部類的資本組合是:在這個基礎上,第二年的再生產在年終的資本組合是:
43因此,三年的擴大再生產,使第Ⅰ部類的總資本由6000增加到7629,第Ⅱ部類的總資本由1715增加到2229,社會總資本則由7715增加到9858。
3、積累時Ⅱc的交換這是對本節(jié)的一個總結,歸納說明擴大再生產條件下Ⅰ(v+m)和Ⅱc的交換關系。
一、積累時Ⅰ(v+m)和Ⅱc交換的不同情況44以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Ⅰ(v+m)和Ⅱc交換時,有如下幾種不同情況。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Ⅰ(v+m)必須與Ⅱc相等,必須互相補償,才能實現(xiàn)簡單再生產。在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時,首先要考察的是積累率。在第Ⅰ部類積累率不變時,會有三種情況:第一、因此,Ⅱc小于Ⅰ(v+m),否則第Ⅰ部類就無法積累了。第二、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xiàn)交換的平衡,就得把Ⅱm部分加進Ⅱc,使Ⅱ因此,第Ⅱ部類會有不變資本的直接積累,以及相應的可變資本的增加。45第三、在這種情況下,第Ⅱ部類通過交換并沒有全部補償已消耗的不變資本,所以必須用一部分貨幣向第Ⅰ部類購買,才能補償這種不足。這時也不需要增加可變資本,因為它的不變資本通過購買才維持原有規(guī)模的生產。
Ⅱ(v+m)=Ⅱc,這是簡單再生產的前提,它同資本主義生產是不相容的,因為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的特征。不過,這并不排斥10-11年的產業(yè)周期中某一年的生產總額和前一年相同,甚至還小。在資本積累中,有可能發(fā)生這樣的情況:由于前一年一系列生產期間積累的結果,使得Ⅱc不僅等于甚至大于Ⅰ(v+m)。這就是第Ⅱ部類的生產過剩了,只有通過一次危機來恢復平衡,其結果是資本由第Ⅱ部類向第Ⅰ部類轉移。46二、總結擴大再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馬克思從上述分析中得出這樣一個重要結論: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情況下,Ⅰ(v+m)不能與Ⅱc相等,一方面,Ⅰ(v+m)必須大于Ⅱc;另一方面必須總是小于Ⅱ(c+m)。為什么呢?這是因為Ⅰ(v+m)除了補償Ⅱc之外,還必須為Ⅰ、Ⅱ提供追加的不變資本。而第Ⅱ部類必須為兩大部類提供追加的可變資本,這就要求必須總是小于Ⅱ(c+m)。同時,第Ⅱ部類資本家還要在Ⅱm中取出一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費。
47《資本論》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上)第一篇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48第一章成本價格和利潤本章是圍繞著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這一中心總是而展開分析,其內容包括馬克思關于“三個最初轉化形式”的前兩個轉化形式,即c+v轉化為成本價格;m轉化為利潤。
一、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是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的轉化形式
1.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研究剩余價值為何轉化為利潤,首先從研究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如何轉化為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開始。商品價值有三個組成部分,即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用公式表示,即W=c+v+m。如果從中除去m,就只49剩下c+v,這是作為生產要素而耗費的資本價值部分。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保ㄗⅱ伲┻@里所說的成本價格,是對資本家耗費的資本而言的。我們必須區(qū)分兩種不同的商品生產耗費:一是商品生產本身的實際耗費,即c+v+m,c代表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物化勞動,v+m代表生產商品所耗費的活勞動,它們是實際生產的成本價格;另一是商品生產使資本家耗費的資本,即c+v,它是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梢?,“商品使資本家耗費的東西和商品的生產本身所耗費的東西,無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并且在性質上也是截然有別的。50“對資本家來說,商品的成本價格必然表現(xiàn)為商品本身的實際費用”,因為他生產某一商品,花費了多少生產資料,為購買勞動力而付出多少工資,都成為資本的支出,資本家是把成本價格作為他的資本消耗來看待的。這樣一來,剩余價值作為工人無酬勞動的部分也就從成本價格中消失了,因為這部分對資本家來說是沒有任何支出、任何耗費的。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無非是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的轉化形式而已。如果用k來表示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那么W=c+v+m的公式就轉化為W=k+m,即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成本價格這一范疇含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性質”。如前所述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和實際生產的成本價格是不同的,前者根據(jù)的是“資本51的耗費”,后者根據(jù)的則是“勞動的耗費”。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下,資本家是商品生產的主人,因而對資本家來說,商品的成本價格必然要以資本的耗費為依據(jù),而不是以商品生產中工人耗費的全部勞動為依據(jù),從而充分體現(xiàn)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殊性質。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成本價格的獨立存在,“在現(xiàn)實的商品生產中,會經常發(fā)生實際的影響”。因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資本價值(c+v),必須不斷地得到補償,再生產才能繼續(xù)進行。如果賣出商品的收入小于成本價格,就要虧本;如果高于成本價格,資本家就能賺錢,所以成本價格是衡量企業(yè)經營好壞,賺錢或虧本的真正界限,也是企業(yè)能否繼續(xù)進行再生產或積累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標志。同時,成本價格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企業(yè)在競爭中的實力和地位,從而成為52決定企業(yè)競爭勝負的關鍵所在。可見,成本價格對企業(yè)來說有著生死攸關的實際的影響。2.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掩蓋了商品價值的實質成本價格這一范疇的出現(xiàn)造成了一種假象,掩蓋了商品價值的實質。原本“成本價格這一范疇,同商品的價值形成或同資本的增殖過程毫無關系?!钡?,“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成本價格具有一種假象,似乎它是價值生產本身的一個范疇?!睘槭裁磿绱四兀恳驗?,成本價格是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的轉化形式,它代表兩個來源完全不同的商品價值要素。一個是生產資料的再現(xiàn)價值,另一個是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一部分,這兩部分價53值的形成情況和影響是不同的。從不變資本價值的部分來看,它只代表在生產中已消耗的生產資料的舊價值,這個舊價值只是作為再現(xiàn)價值而成為新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舊價值的轉移和補償,不是在這個商品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這樣,它的量的增加或減少,都會直接影響到商品價值的變化。而可變資本價值的情況則不同,它是代表勞動力價值的部分,是補償預付可變資本的。這個預付的可變資本決不會參與新價值的形成。但是,由于資本家用它購買了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它就由活的勞動力所代替。勞動力的使用是勞動,而勞動作為價值形成的要素執(zhí)行職能。這個勞動創(chuàng)造了新價值,即v+m。一部分用來補償所使用的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則形成剩余價值??梢姡杀緝r格中的可變資本價值,只是新價值的54一部分用于補償所使用的勞動力價值。它的量的增加或減少,只是改變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兩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比例,不會使商品價值量發(fā)生變化。所以,成本價格的這兩個部分在質上是不同的,它們的量的變化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但是,當它們轉化為資本主義成本價格后,上述差別就消失了,所看到的只是兩者的共同點,即二者都是商品價值中補償預付資本的部分。這樣,商品價值的實質,舊價值的轉移,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以及價值量變化等因素,都被掩蓋了。從而造成了成本價格是價值生產本身的一個范疇的假象。這一假象導致有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成本價格與價值混為一談的錯誤結果。
3.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掩蓋了資本的實質成本價格掩蓋了資本的實質。如前所述,不變資本和可變資55本在生產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前者只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必要條件,后者則是剩余價值生產的源泉,體現(xiàn)著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關系,是資本的本質。但是,在成本價格范疇的掩蓋下,資本的本質看不見了。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力的價值轉化為工資,可變資本是以工資的形式支出的,所以,它和支出在生產資料形式上的資本一樣,都表現(xiàn)為預付資本,區(qū)別僅僅在于支付在不同的物質要素上。這樣,不僅在商品價值的形成上,舊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之間的區(qū)別看不見了,而且在資本價值增殖過程中,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也消失了,剩余價值的真實來源看不見了。于是,成本價格只是表明:第一,它是商品價值中用來補償己消耗的資本;第二,它們是在生產之前就已經作為生產要素的預付資本存在了。56從成本價格本身的形成來看,能顯示的區(qū)別僅僅表現(xiàn)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上。在資本家看來,他的預付資本只是一部分用來購買機器、廠房和其他生產工具,另一部分用于購買原材料和支付工資。前者作為固定資本是全部投入生產,其價值卻是隨著物質形態(tài)的磨損,要以折舊費的形式逐步地在新產品中再現(xiàn)出來。而后者作為流動資本,原材料價值是一次性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工資則以新創(chuàng)造價值的一部分來補償,二者雖有這一差別,但基本特點相似,所以統(tǒng)統(tǒng)歸入流動資本支出的項目下。從資本周轉的角度看,“無非證明:所消耗的固定資本部分和所消耗的流動資本部分,會按照它們各自價值量的比例,同樣加入商品的成本價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只是來源于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資本?!边@樣,我們只能看到固定資57本和流動資本的差別,看不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別,可變資本在流動資本的項目下,和不變資本的另一部分(原材料)等同起來了?!斑@樣,資本的增殖過程的神秘化也就完成了。”資本的本質也就被掩蓋了。
二、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上面只是考察了商品價值的一個要素,即預付資本c和v如何轉化為成本價格的問題,下面所要考察的是商品價值的另一個要素,即剩余價值m如何轉化為利潤的問題。
1.剩余價值表現(xiàn)為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價值的增加額和所使用的資本價值的增加額
58剩余價值本來只是可變資本帶來的,是可變資本的增加額??勺冑Y本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點,從c+(v+m)這一公式中可以得到證明。但是。c+v轉化為成本價格以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差別消失了,剩余價值就表現(xiàn)為成本價格的超過額。又因為成本價格等于所費資本的價值,所以,剩余價值也就表現(xiàn)為所費資本的增加額。這樣,本來用以表示剩余價值只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公式,即c+(v+m),也就為剩余價值是由所費資本帶來的公式,即(c+v)+m所代替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看不出來了。
剩余價值不僅對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來說是一個價值增加額.而且對所使用的資本來說也是一個價值增加額。由于剩余59價值是在生產過程完成以后出現(xiàn)的,而參加生產過程的不僅有所費資本,也有所用資本(包括不加入成本價格的預付資本)。因而,從資本家的觀點來看,“剩余價值不僅對進人價值增殖過程的預付資本部分來說是一個增加額,而且對不進入價值增殖過程的預付資本部分來說也是一個增加額?!币驗?,在資本家眼里,預付在機器設備、廠房上的資本價值雖然沒有一次性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但它們作為所使用的資本已加人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如果沒有固定資本的加人,生產就不能進行,剩余價值也不能產生。因此,剩余價值必然表現(xiàn)為生產中所使用的全部資本的價值增加額。
2.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60把剩余價值不僅看成是所費資本的價值的增加額,而且看成是所用本的增加額,剩余價值就實現(xiàn)著向利潤的轉化。在資本家看來,作為成本價格的增加額的剩余價值是哪里來的呢?他們不承認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他們認為,這是用資本進行生產才產生的,是資本本身帶來的,“因為它在生產過程完成以后才存在,而在生產過程開始以前不存在?!边@樣,不僅不把剩余價值看作是可變資本的產物,也不把剩余價值看作是所費資本的產物,而是把剩余價值看成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當剩余價值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余價值就實現(xiàn)著向利潤的轉化?!笆S鄡r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61化形式?!比绻詐代表利潤,那么,商品價值=c+v+m就變成商品價值=k+p,即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利潤。
3.利潤是剩余價值的神秘化形式從本質上說,利潤就是剩余價值,但也有區(qū)別,剩余價值是利潤的內容,利潤是剩余價值的形式,二者之間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而且是一個神秘化的形式。因為在利潤的形態(tài)上,剩余價值是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這個真相被掩蓋起來了,相反,利潤卻表現(xiàn)為總資本本身生產出來的,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利潤的神秘面紗掩蓋了資本實質的真相。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表現(xiàn)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這并不62是人們的主觀錯覺,而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范疇,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這是因為,第一,由于成本價格的出現(xiàn),掩蓋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qū)別,剩余價值不再表現(xiàn)為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xiàn)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第二,由于勞動力的價值表現(xiàn)為工資,似乎工人的勞動時間都按價值全部支付了。因而,剩余價值也就不表現(xiàn)為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反而表現(xiàn)為是由資本產生出來的了。
4.利潤和剩余價值在數(shù)量上也可能不一致利潤和剩余價值在數(shù)量上也可能不一致,這就像商品價格和價值可能不一致一樣,這種不一致存在于利潤形式本身。因為利潤表現(xiàn)為成本價格的增加額,而成本價格小于商品價值,這63就給資本家提供了市場競爭的余地。如果商品的市場價格等于價值,利潤就會被實現(xiàn),這個利潤就等于“商品價值中包含的全部剩余價值”;如果商品的市場價格低于價值而與成本價格相等,利潤就不會實現(xiàn)了;如果商品的市場價格低于價值但高于成本價搞,則資本家可以實現(xiàn)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而獲得一部分利潤,但此時,利潤就和剩余價值不一致了?!霸谏唐返膬r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顯然會有無數(shù)的出售價格。商品價值中由剩余價值構成的要素越大,這些中間價格的實際活動余地也就越大”。這恰是市場競爭中經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種中間價格,即商品價值和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構成了競爭的客觀基礎,也是后面將要研究的平均利潤率規(guī)律和生產價格規(guī)律的基礎。64三、批判兩種錯誤的價值理論和利潤理論圍繞著價值和成本價格、剩余價值和利潤關系的理解,馬克思著重批判了托倫斯和蒲魯東庸俗的價值理論和利潤理論。
1.對托倫斯的批判美國庸俗經濟學家托倫斯認為,商品的價值不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生產費用構成的,價值等于生產費用。生產費用指的就是成本價格。既然商品價值等于成本價格,那么利潤是如何產生的呢?他認為,利潤不包括在價值之內,而是價值的超過額,利潤不是在生產中產生的,而只是在流通中由消費者支付的。65托倫斯的上述錯誤理論,產生于從資本主義經濟的表面現(xiàn)象看問題。從表面現(xiàn)象看,成本價格作為商品售價的最低界限,是保證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本能夠得到補償,是保持再生產能夠繼續(xù)進行所必需的。如果市場價格低于成本價格,資本家就要虧本,甚至破產,再生產就無法繼續(xù)進行。因而,“資本家就樂于把成本價格看作商品的真正的內在價值”。不僅如此,成本價格還是資本家為了生產而支付的購買價格,即在生產商品以前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格。如果把這個購買價格作為商品的“內在價值”,那么,利潤就成為這個“內在價值”以上的超過額,是“從商品的出售本身產生的”。托倫斯的錯誤理論,就產生于上述現(xiàn)象。但這只是一種假象,一種錯覺。66對于這種錯誤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早已批判過。在這里,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如果利潤不是價值的一部分,不是從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那么,“怎樣會從生產中得出一個比加入生產中的價值更大的價值,或者說,怎樣會從無中生出有來”。托倫斯把利潤說成是從流通中產生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時,拉姆賽就反駁說,如果利潤不是在商品交換以前就已經存在,它也就不可能從商品交換中產生,因為商品交換是等價交換,交換前后的價值量應該是相等的。
2、對蒲魯東的批判小資產階級思想家蒲魯東認為,商品成本構成商品的現(xiàn)實價值,利潤或剩余價值是商品價格高于價值出售而產生的,因而67只要商品的出售價格等于成本價格,利潤也就消失了。這是把價值和成本價格混為一談的糊涂觀點。馬克思指出:“認為只要一切商品都按各自的成本價格出售,結果實際上就會和一切商品都高于各自的成本價格但按各自的價值出售一樣,這是完全錯誤的?!币驗椋词箘趧恿Φ膬r值相等,工作日的長度相等,剝削程度相等,在不同的商品價值中所包含的剩余價值量,也會因有機構成高低不同而不相等,如果只按成本價格出售,那么,包含較多的剩余價值量的商品價值就要和包含較少的剩余價值量的商品價值相交換,顯然,這就不是“一切商品都高于各自的成本價格但按各自的價值出售”了。托倫斯等人的錯誤理論表明:錯誤的價值理論必然產和錯誤的利潤理論。68注:
①本書各章凡是引自《資本論》同一章節(jié)的引文,均不注明出處。69《資本論》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上)第二篇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70第十章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超額利潤在這一章中,馬克思根據(jù)邏輯與歷史的發(fā)展,辯證地研究了個別價值、社會價值、市場價格以及競爭、供求關系和價值規(guī)律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發(fā)展了他的勞動價值理論?!顿Y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研究勞動價值論,但那里的分析是抽象的,特別是把競爭和供求關系暫時抽象掉,以便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而在本章中,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理論的分析則具體化了,更接近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xiàn)實。因此,本章可以說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繼續(xù)和完成。71
一、商品按生產價格交換,是資本主義發(fā)展達到更高水平的結果
1、競爭使利潤平均化,商品按生產價格交換馬克思首先對上一章的研究成果進行概括,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具有資本的平均構成或中等構成的生產部門,商品的生產價格同價值是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利潤同剩余價值,是完全一致或接近一致的。
第二,競爭使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使每個部門的生產價格,都按照中等構成部門的生產價格來形成,即按照成本價格加上和中等構成部門利潤率相等的平均利潤。
第三,從質的方面看,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潤是72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從量的方面看,一切生產部門的利潤總和,必然等于剩余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總和,必然等于它的價值的總和。
第四,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趨勢是:不管某個生產部門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有多大,都要按照每個生產部門所使用的資本量來分配平均利潤。從而,商品就要從按價值進行交換,轉變?yōu)榘瓷a價格進行交換了。上述問題在第九章已經研究過了,本章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真正困難的問題在于:利潤到平均利潤率的轉化是如何進行的,也就是說,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其具體的發(fā)展過程是怎樣的?
73
2、商品按照生產價格交換,是由商品按照價值交換發(fā)展而來的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具體過程,也就是商品按價值交換發(fā)展為按生產價格交換的具體過程,這既是一個邏輯的發(fā)展過程,也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馬克思就是從邏輯與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相結合來分析這個問題的。從歷史上看,“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于它們的價值進行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fā)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因為商品按它們的價值交換,只需要具備三個具體條件就可以了:第一,商品交換已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是普遍的經常的現(xiàn)象;第二,交換雙方的供給74量和需求量大體符合;第三,不存在自然的或人為的壟斷。這些條件,在簡單商品生產的情況下就已經具備,它不僅適用于原始社會末期,而且適用于后來的奴隸制、農奴制和手工業(yè)行會組織。而商品按照生產價格進行交換,則需要具備更多的條件。馬克思指出:“全部困難是由這樣一個事實產生的;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庇捎谶@些商品是由資本生產出來的,而資本家生產商品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都想用一定量的資本取得較多的利潤,因而在資本家之間必然展開競爭,發(fā)生資本轉移,直到形成平均利潤率,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為止。但這種競爭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必須具備資本和勞動力能夠自由地大量地轉移等一系列條件,這些75條件必須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到更高的水平才出現(xiàn)。商品按照價值交換,在歷史上已存在了六、七千年,只是在近代大工業(yè)出現(xiàn)之后,平均利潤率和生產價格才成為占統(tǒng)治的形式,這時,商品也就從按價值交換過渡到按生產價格交換。
3、個別價值和市場價值研究商品按價值交換如何發(fā)展為按生產價格交換,還必須弄清個別價值、市場價格以及生產價格之間的關系。個別價值,即是由個別勞動者生產商品時的個別勞動時間形成的。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的。商品按照價值來出售的這個假定,是指價格圍繞著它的價值而上下波動,這里所說的價值,系指社會價值,不是個別價值。這也就是說76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時,商品價格是圍繞著社會價值,以社會價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的。社會價值也就是市場價值。因此,在研究商品如何按價值交換時,首先要把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即市場價值)區(qū)別開來。由于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可能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一致,如果商品的價格等于社會價值,即商品按社會價值相交換,有些商品的個別價值就會低于社會價值,有些商品的個別價值又會高于社會價值,但在交換時,個別價值必須平均化為社會價值,以社會價值為依據(jù)。這就是個別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系?!笆袌鰞r值,一方面,應看作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應看作是在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shù)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币簿褪钦f77不能把商品的市場價值,看成是簡單的數(shù)學平均。一般情況下,一個部門的大量商品是在中等生產條件下生產的,因而商品的市場價值也由中等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個別價值高于或低于社會價值的部分,大致可以抵消而趨于均衡。但是在“特殊的組合下”,優(yōu)等條件生產的產品或劣等條件生產的產品占大量,這時市場價值就不是由中等生產條件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而由占大量的那個生產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jié),此時,優(yōu)等或劣等的生產條件就成了正常的生產條件。總之,市場價值是由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的大量的商品的個別價值決定的,但在特殊的情況下,也可以由優(yōu)等或劣等生產條件下生產的占大量的商品的個別價值所決定。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商品按社會價值交換,就會實現(xiàn)一78個超額剩余價值或超額利潤,它是個別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生產力高于一般社會生產力的結果。而個別價值高于市場價值的商品,就有一部分剩余價值不能實現(xiàn),甚至一部分成本價格都得不到補償。
4、市場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市場價格就是用貨幣來表現(xiàn)的商品的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是市場價格波動的中心。如果市場上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相一致,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會符合市場價值。如果供不應求,商品的賣者就會抬高市價。市場價格就會高于市場價值;如果供過于求,商品賣不出去,市場價格就會低于市場價值。這就表明,由于供求變動,會使市場價格圍繞市場價值而上下波動。79如果市場需求非常強烈,供給遠遠趕不上需求,以致在最劣等條件下生產的產品,也能大量生產并銷售出去,此時,“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決定市場價值”。反之,如果供給大大超過需求,只有較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才能銷售出去,此時,“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調節(jié)市場價值”。這就是說,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動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進一步發(fā)展可能引起市場價值的變動。在這里,市場價值的變動雖然是由供求關系所引起,但歸根到底,還是由這個部門的平均生產條件或較優(yōu)、較劣等生產條件所生產的大量產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斑@里關于市場價值所說的,也適用于生產價格,只要把市場價值換成生產價格就行了”。這就是說,與上述原理相同,生產價格的平均利潤水平較高、較低或中等,是由社會資本中有80機構成是中等構成占大量、還是高位構成占大量、或低位構成占大量而決定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市場價格就不是圍繞市場價值,而是圍繞生產價格這個中心而上下波動。這一轉化并不違背價值規(guī)律。這是因為:第一,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是由價值量的變動決定的。第二,平均利潤是由剩余價值的再轉化而來的,剩余價值的總量和平均利潤的總量是相等的。既然商品的總價值調節(jié)總剩余價值,而總剩余價值又調節(jié)平均利潤從而一般利潤率的水平,那么,價值規(guī)律就調節(jié)生產價格。二、部門內部的競爭與社會價值的形成
1、商品的個別價值平均化為社會價值
81個別價值平均化為市場價值,市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具體過程,是通過競爭來實現(xiàn)的。但這是兩種不同的競爭。馬克思在這里分析了資本主義競爭的兩種形式,以及它們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起著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一種是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它使商品的個別價值平均化為市場價值;另一種是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它使利潤率平均化,使市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首先研究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競爭怎樣引起個別價值平均化為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是在生產中創(chuàng)造的,但它又是在流通中實現(xiàn)的。個別價值要平均化為市場價值,條件之一是同種商品的生產者之間有競爭,有一個共同出售商品的市場。馬克思研究市場價82值形成的問題時,總是和它形成的條件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分析的。但是必須注意,市場價值形成的條件和創(chuàng)造市場價值的源泉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在商品市場上,如果供給與需求相一致,市場價格就會和市場價值相一致;如果供求不一致,市場價格就會高于或低于市場價值,圍繞市場價值而上下波動。從一方面看,這是供求調節(jié)市場價格,或者確切地說,調節(jié)著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必須注意,這里所說的只是供求對市場價格的作用,不是對市場價值的作用,市場價值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平均生產條件生產的占大量的商品的個別價值決定的。從另一方面看,市場價值又調節(jié)著供求關系。如果生產某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這個商品的市場價值就降低了,市83場價格也會相應降低,社會需求量就會擴大;相反,如果某種商品的市場價值提高了,市場價格也會相應地提高,社會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可見,市場價值的變化會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有時甚至會使原來供不應求的商品變?yōu)楣┻^于求或者使原來供過于求的商品變成供不應求,這就是市場價值調節(jié)著供求關系。馬克思對市場價值和供求關系的相互作用做了這樣的概括:“市場價值調節(jié)著供求關系,或者說,調節(jié)著一個中心,供求的變動使市場價格圍繞著這個中心發(fā)生波動”。這里所說的中心,指的是新的市場價值,是價格圍繞其波動的新的中心。因為市場價值的變動會改變供求關系,并以市場價格變動為中介,經過相應的變化過程,把原來的市場價值調節(jié)為一個新的市場價84值,使市場價格圍繞這個新的中心而上下波動。從個別的商品來說,個別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一致。這是因為,從商品的買和賣的行為上看,對賣者一方,商品代表使用價值;對買者一方,貨幣代表交換價值。從商品賣者來說,一方面他的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對買者有用,買者才會用貨幣來購買它;另一方面,必須把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把個別勞動時間實現(xiàn)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使勞動的消耗得到補償,這就是必須使個別價值實現(xiàn)為社會價值,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才會為社會所承認。如果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生產者就會吃虧,處于不利地位;如果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就會取得超額利潤,這又會引起其他生產者追逐超額利潤的競爭,使新社會價值又和個85別價值一致起來。因此,從個別的商品來說,個別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一致。
2、一個部門總商品量的市場價值上述對個別商品所做的結論,應用在一個部門的總商品量上也是完全適用的。如果我們把一部門的商品總量當作一個商品,把商品價格總額當作一個總價格,那么,商品的個別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一致的觀點,就被進一步規(guī)定為:“這個商品總量包含著為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并且這個總量的價值等于它的市場價值”。具體地說,確定一個部門總商品量的市場價值,有下列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商品的很大數(shù)量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社會條86件下生產出來的,該商品的“市場價值就會由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決定”。此時,商品總量中有一小部分,其生產條件低于中等條件,而另一個較小的部分高于中等條件。如果這兩端互相平衡,兩端的商品的平均價值等于屬于中間的大量商品的價值,那么,該商品的個別價值總和同該商品的市場價值的總和相等。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占相當大的量,市場價值就由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大量商品來調節(jié)。
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占相當大的量,市場價值就由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大量商品來調節(jié)。在第一種情況下,由中等生產條件調節(jié)的市場價值,對較87好生產條件和較壞生產條件的商品來說,表現(xiàn)為強加于它們的平均價值。而在第二種情況下,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對市場價值起決定作用,那么,在較好和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都會低于市場價值。在第三種情況下,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對市場價值起決定作用,商品的市場價值就會低于在中等條件和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但市場價值不可能長久地由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決定。以上是抽象地說明市場價值如何確定的,是在假定供求完全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分析的。
3、供求和市場價值的關系商品的市場價格要和市場價值相一致,必須是供給的量和需求的量完全一致。如果需求量大于供給量或供給量大于需求量,88市場價格就會背離市場價值,圍繞著市場價值這個中心而上下波動。供求關系的不一致,即供給量與需要量不平衡,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供求關系的變動與市場價值的關系是怎樣的呢?簡單地說,供求關系的變動,不會直接引起市場價值的變化,但它能通過市場價格的變動,反作用于市場價值。馬克思概括地指出:“如果這個量小于或大于對它的需求,市場價格就會偏離市場價值。第一種偏離就是:如果這個量過小,市場價值就總是由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jié),如果這個量過大,市場價值就總是由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jié),因而市場價值是由兩端中的一端來規(guī)定的”。為什么這樣呢?我們假定,在原來以中等平均生產條件的產品占大量,以它們的89個別價值確定社會價值的情況下,由于最好生產條件的企業(yè)增加,它們生產的商品量大大增加,同時也由于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市場上的商品量供過于求,這就造成市場價格降低到市場價值以下。這種市場價格的下降不是由于一般的供求關系的變動,而是由于最好生產條件的企業(yè)增加以及它的商品量增加而引起的供求變動。這就會造成一些最壞生產條件的企業(yè)破產,甚至連一部分中等生產條件的企業(yè)也會倒閉,這時,由于最好生產條件企業(yè)的產品占大量,因而它們的個別價值就確定為社會價值,這就是價值量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價值降低了,由原來以中等條件產品的個別價值確定為市場價值,改變?yōu)橐?或接近以)最好條件產品的個別價值確定為市場價值。反之,如果由于市場上的商品量供不應求,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也不能滿足需要,市場價格高于市場價值,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90品也有利可圖,這就促使最壞生產條件的企業(yè)迅速增加,它們生產的商品量也大大增加,這時,由原來以中等條件產品的個別價值確定為市場價值,改變?yōu)橐宰顗臈l件產品的個別價值(或接近這一個個別價值)確定為市場價值。上述情況,從表面看來,好像是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動引起的,其實,這只是供求關系的變動,引起市場價格的波動,從而引起資本轉移,使勞動生產力提高或降低的結果。市場價值的變動,不過是占大量的商品由哪種生產條件、在怎樣的勞動生產力水平下生產出來的結果,是由勞動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由工人的勞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在表面現(xiàn)象上,卻為供求關系所掩蓋了??梢?,供求關系本身不能直接影響市場價值,而是通過市場價格來影響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有勞動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個更高水平,或降低到一個更低的水平,才會使市場價值本身發(fā)生變動。91供求之間的不平衡,從而市場價格偏離市場價值,可以由雙重原因產生:或者是需求不變,由于再生產規(guī)模的變化,供給發(fā)生了變化,從而產生相對生產過剩或相對生產不足的現(xiàn)象;或者是供給量不變,但需求量卻發(fā)生了變化,結果和前一種情況一樣,不過方向相反。這就是說,供求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供給量的變化引起的,也可能是由需求量的變化引起的,當然也可能是由于供給量和需求量同時變化引起的,這種變化,或者是方向相反,或者是方向相同,但程度不同,也都會使供求關系產生新的不平衡。供給和需求是兩個數(shù)量上、時間上、空間上區(qū)分開來的概念。首先考察供給。所謂供給就是處在市場上的產品,或者能提供給市場的產品。它首先表現(xiàn)為一定的商品量,以一定的使用價92值形態(tài)來計量,如多少斤,多少件、多少個等。從價值方面看,這些商品量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它們通過商品交換,表現(xiàn)著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市場上商品的數(shù)量和它們的市場價值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商品價格不等。但商品數(shù)量和市場價值之間也還是有聯(lián)系的,即在一定的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生產一定量的某種商品,都需要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一定勞動時間只和所生產的使用價值量中所包含的價值有聯(lián)系,而和使用價值本身沒有聯(lián)系。馬克思提出了在考慮供求關系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補充定義,一方面,生產一個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投入該商品生產的社會勞動時間的總量對于產品數(shù)量的平均值,也就是在正常生產條件,平均勞動強度和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下生產這一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即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另一方面超93過社會需要的商品量,其價值是不能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為商品價值的只能是代表著社會按比例應該投到該商品生產上的勞動時間,即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不管實際投入該部門的勞動總量是多少,商品價值只能按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實現(xiàn)。所謂需求,是指生產者的生產消費和消費者的生活消費所需要購買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總和。需求從量的規(guī)定性來說,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變動性。需求表面上具有固定性是一種假象。這是因為:第一,如果生活資料的價格便宜了,消費者就會購買它或更多地購買它;反之,如果價格較高,消費者可以不去購買它或少去購買它。第二,如果工人的貨幣工資增加了,工人就會去購買它或更多地購買它;反之,如果工資降94低,工人就不再去或少去購買它。這就是說,對商品的需求量,除了實際需要的商品量以外,還會因“商品的貨幣價格發(fā)生變化時所需要的商品量”(指商品價格的變化),或因“買者的貨幣條件或生活條件發(fā)生變化時所需要的商品量”(指工資水平的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痛經課件流程教學課件
- 手機原理課件教學課件
- 護士課件英語教學課件
- 公司機密保密協(xié)議
- 2024年市場營銷與協(xié)作合同
- 2024年城市供水管道鋪設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并網服務合同
- 2024年婚姻外遇協(xié)議書
- 2024年《夏令營老師與營員心理輔導協(xié)議》心理輔導內容與保密原則
- 2024年企業(yè)間產品生產與銷售合同
- 2024新版七年級英語單詞表
- 2024年廣東省高職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國眼部護理行業(yè)運營現(xiàn)狀與未來需求趨勢分析報告
- 圓圈正義讀書分享課件
- 四平事業(yè)單位筆試真題及答案2024
- 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蘇教版《連加、連減》教學設計
- 北師大版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小學數(shù)學口算、簡算、計算、應用題及能力提升訓練檢測題(含答案)
- 跨文化商務交際課程教學大綱
- 學前兒童英語教育與活動指導(學前教育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
- 化工產品銷售管理制度
- 螺旋藻生物學特征課件講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