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勝湯-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殊勝湯-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殊勝湯-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殊勝湯-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殊勝湯-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jiǎn)介

PAGE74殊勝湯_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殊勝湯_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71.1. 組成: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71.2.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二引夏三議方。 271.3.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272. 相似度100%:小抱龍丸 272.1. 組成:半夏(醋浸1宿、銀石器中煮醋盡,焙)、甘草(炙,銼)各等分。 272.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72.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272.4. 功效:伏暑頭痛,心胸?zé)?,眩暈惡心,不思飲食?272.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273. 相似度100%:黃龍丸 273.1. 組成:半夏半斤(釅醋1斗浸3日,入銀器中慢火熬醋盡,取出,新汲水洗,曬干),甘草1兩。 273.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73.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273.4. 功效:中暑。 273.5. 來源:《百一》卷七。 274. 相似度100%:半夏丸 274.1. 組成:半夏4兩(以醋1升煮,候醋干為度),甘草1兩。 284.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84.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284.4. 功效:頭風(fēng)吐痰。 284.5. 來源:《普濟(jì)方》卷四十六引《十便良方》。 285. 相似度67%:半夏湯 285.1. 組成: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285.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85.3. 加:桂枝 285.4. 功效:少陰客寒咽痛,伏氣咽痛;伏氣之病,謂非時(shí)有暴寒中人,伏氣于少陰經(jīng),始不覺病,旬日乃發(fā),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者;少陰病,咽中痛,惡寒嘔逆;少陰病,為寒邪所客,痰涎壅塞,其人但咽痛而無燥渴、心煩、咽瘡、不眠諸熱證。 285.5. 來源:《傷寒論》。 286. 相似度67%:半夏干姜湯 286.1. 組成:半夏、甘草、干姜各等分。 286.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86.3. 加:干姜 286.4. 功效:干嘔,吐涎沫。 286.5.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五。 297. 相似度67%:半夏丸 297.1. 組成:半夏(洗)、烏頭(炮)、甘草(炙)各等分。 297.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97.3. 加:烏頭 297.4. 功效:寒下,下利色白,食不消者。 297.5. 來源:方出《外臺(tái)》卷二十五引《肘后方》,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一一。 298. 相似度67%:千金消暑丸 298.1. 組成:半夏(醋炙)4兩,茯苓2兩,甘草2兩。 298.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98.3. 加:茯苓 298.4. 功效:中暑昏悶不醒,并伏暑停食,嘔吐瀉利。 298.5. 來源:《衛(wèi)生鴻寶》卷一。 299. 相似度67%:半夏散 299.1. 組成: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299.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299.3. 加:桂枝 299.4. 功效:少陰病,咽中痛。 299.5. 來源:《傷寒論》。 3010. 相似度67%:干葛湯 3010.1. 組成:干葛3兩,甘草3分,半夏3分。 3010.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010.3. 加:干葛 3010.4. 功效:邪熱蓄于胃中,胃中得熱則氣不清,氣不清則陰陽渾,以致心下微煩,惡聞熱物,得熱即嘔,時(shí)時(shí)喜渴,其脈虛數(shù)或細(xì)而疾。 3010.5. 來源:《雞峰》卷十八。 3011. 相似度67%:省風(fēng)湯 3011.1. 組成:半夏8兩,防風(fēng)4兩,甘草2兩。 3011.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011.3. 加:防風(fēng) 3011.4. 功效:痰厥。 3011.5. 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六七引《衛(wèi)生家寶》。 3012. 相似度67%:瀉心湯 3012.1. 組成:黃連、半夏、甘草。 3012.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012.3. 加:黃連 3012.4. 功效:肺熱身腫,心火刑金。 3012.5. 來源:《癥因脈治》卷三。 3113. 相似度67%:附子湯 3113.1.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半夏(生姜汁制,炒)1兩,甘草(炙)1兩。 3113.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113.3. 加:附子 3113.4. 功效:霍亂臍上筑悸,及四肢逆冷。 3113.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3114. 相似度67%:三神散 3114.1. 組成:干葛1兩半,甘草(微炙)3錢,半夏(湯洗7次去滑)1兩。 3114.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114.3. 加:干葛 3114.4. 功效:小兒痰乳停積,煩渴喜飲,嘔吐不定。 3114.5.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3115. 相似度67%:三圣丹 3115.1. 組成:天南星(炮制)1兩,半夏(湯泡7次)2兩,甘草(生用)5錢。 3115.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115.3. 加:天南星 3115.4. 功效:久嗽。 3115.5. 來源:《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 3216. 相似度67%:解毒丸 3216.1. 組成:半夏(醋浸1宿,漉出曬干)1斤,甘草(炙,銼)1斤,赤茯苓(去黑皮)2兩。 3216.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216.3. 加:赤茯苓 3216.4. 功效:傷暑中暍。 3216.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3217. 相似度67%:竹茹湯 3217.1. 組成:干葛3兩,甘草3分(炙),半夏3分(姜汁半盞、漿水1升煮耗半)。 3217.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217.3. 加:干葛 3217.4. 功效:胃熱嘔吐,飲酒過多而嘔;傷寒正汗后,余熱留于陽明、少陽,必令作嘔。 3217.5. 來源:《本事》卷四引《孫兆方》。 3218. 相似度67%:消毒黃龍丸 3218.1. 組成:半夏半斤,茯苓2兩,甘草(生)2兩。 3218.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218.3. 加:茯苓 3318.4. 功效:中暍煩躁,汗出身熱,頭疼,痰逆惡心,口燥多渴,胸膈不利,飲食減,昏困嗜臥;又暑毒熱氣內(nèi)伏,久久不已,變成痎瘧、黃疸,減食,日漸羸瘦。 3318.5. 來源:《雞峰》卷五。 3319. 相似度67%:麥門冬湯 3319.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3兩,甘草(炙,銼)2兩,半夏(湯洗去滑,炒干)3兩。 3319.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319.3. 加:麥門冬 3319.4. 功效:骨蒸,唇干口燥。 3319.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三。 3320. 相似度50%:甘草湯 3320.1. 組成:甘草(炙,銼)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 3320.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320.3. 加:麻黃 3320.4. 減:半夏 3320.5. 功效:乳石發(fā)動(dòng),煩熱脹滿,身體生瘡。 3320.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3321. 相似度50%:甘草湯 3421.1. 組成:甘草(炙)2兩,露蜂房1兩。 3421.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421.3. 加:露蜂房 3421.4. 減:半夏 3421.5. 功效:附骨癰。 3421.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八。 3422. 相似度50%:甘草湯 3422.1. 組成:甘草3兩,橘皮1升。 3422.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422.3. 加:橘皮 3422.4. 減:半夏 3422.5. 功效:傷寒呃不止。 3422.6. 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tái)》卷二引《深師方》。 3423. 相似度50%:甘草湯 3423.1. 組成:甘草(炙,銼)2兩,栝樓根2兩,麥門冬(去心,焙)2分,半夏(湯洗去滑7遍,曬干,麩炒)2兩半。 3423.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423.3. 加:栝樓根、麥門冬 3423.4. 功效:胃熱干渴。 3523.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九。 3524. 相似度50%:甘草湯 3524.1. 組成: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3524.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524.3. 加:桂 3524.4. 減:半夏 3524.5. 功效:妊娠顛撲內(nèi)損,致子死腹中。 352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九。 3525. 相似度50%:甘草丸 3525.1. 組成:甘草2分(炙),瓜蒂1分。 3525.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525.3. 加:瓜蒂 3525.4. 減:半夏 3525.5. 功效:留飲。 3525.6. 來源:《醫(yī)心方》卷九引《效驗(yàn)方》。 3526. 相似度50%:甘草湯 3526.1. 組成:甘草(炙)1兩,常山1兩。 3526.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626.3. 加:常山 3626.4. 減:半夏 3626.5. 功效:小兒瘧,癖實(shí)壯熱,頭痛欲吐。 362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四。 3627. 相似度50%:甘草飲 3627.1. 組成:淡豆豉7粒,甘草3分。 3627.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627.3. 加:淡豆豉 3627.4. 減:半夏 3627.5. 功效:胎毒,消化痘自稀,或不出。 3627.6. 來源:《仙拈集》卷三。 3628. 相似度50%:甘草飲 3628.1. 組成:甘草(半炙令赤黃,半生)半兩,瓜蔞1枚(去皮,取瓤)。 3628.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628.3. 加:瓜蔞 3628.4. 減:半夏 3628.5. 功效:乳腫痛,慮作癰毒,但乳癰痛甚者。 3628.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八。 3729. 相似度50%:甘草油 3729.1. 組成:甘草1兩,香油10兩。 3729.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729.3. 加:香油 3729.4. 減:半夏 3729.5.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yàn)集》。 3730. 相似度50%:甘豆湯 3730.1. 組成:黑豆1合,甘草1兩(切)。 3730.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730.3. 加:黑豆 3730.4. 減:半夏 3730.5. 功效:小兒初生,下胎黃。 3730.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一引《湯氏寶書》。 3731. 相似度50%:甘豆湯 3731.1. 組成:大豆汁、甘草。 3731.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731.3. 加:大豆汁 3731.4. 減:半夏 3831.5. 功效:中烏頭、巴豆毒。 3831.6. 來源:《千金》卷二十四。 3832. 相似度50%:甘豆湯 3832.1. 組成:黑豆1兩,甘草半兩。 3832.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832.3. 加:黑豆 3832.4. 減:半夏 3832.5. 功效:腳腫。 3832.6. 來源:《洪氏集驗(yàn)方》卷四。 3833. 相似度50%:甘豆湯 3833.1. 組成:黑大豆2合,甘草2錢。 3833.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833.3. 加:黑大豆 3833.4. 減:半夏 3833.5. 功效:諸熱煩渴,大小便澀;及內(nèi)蓄風(fēng)熱入腎,腰痛,大小便不通;血淋,諸淋。 3833.6. 來源:《直指》卷十五。 3834. 相似度50%:甘瓜散 3834.1. 組成:瓜蒂2錢,甘草(炙)2錢。 3934.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934.3. 加:瓜蒂 3934.4. 減:半夏 3934.5. 功效:小兒齁(鼻合)。 3934.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六引《惠眼觀證》。 3935. 相似度50%:甘桔湯 3935.1. 組成:桔梗2兩,甘草1兩。 3935.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935.3. 加:桔梗 3935.4. 減:半夏 3935.5. 功效: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 3935.6.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3936. 相似度50%:甘蔥煎 3936.1. 組成:甘草、大胡蔥。 3936.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3936.3. 加:大胡蔥 3936.4. 減:半夏 3936.5. 功效:諸瘡有膿水者。 4036.6. 來源:《傷科補(bǔ)要》卷三。 4037. 相似度50%:甘草附子湯 4037.1. 組成:甘草(炙)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4037.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037.3. 加:附子 4037.4. 減:半夏 4037.5. 功效:風(fēng)濕,掣痛不得屈伸者。 4037.6.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二。 4038. 相似度50%:防腐湯 4038.1. 組成:豆豉、甘草。 4038.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038.3. 加:豆豉 4038.4. 減:半夏 4038.5. 功效:痔核落后。 4038.6. 來源:《外科十三方考》。 4039. 相似度50%:粉草散 4039.1. 組成:玄明粉1斤,甘草(為末)2兩。 4039.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139.3. 加:玄明粉 4139.4. 減:半夏 4139.5. 功效:膈上氣壅滯,五臟秘塞邪熱。 4139.6. 來源:《濟(jì)陽綱目》卷三十六。 4140. 相似度50%:茯苓桂枝湯 4140.1.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干)1兩,甘草(炙,銼)半兩。 4140.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140.3. 加:赤茯苓、桂 4140.4. 功效:傷寒發(fā)汗后,引飲過多,心下悸動(dòng)。 4140.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4141. 相似度50%:茯苓厚樸湯 4141.1. 組成:白茯苓(去皮)7錢半,半夏(湯煮透,濾,銼,焙干)7錢半,甘草3錢(炙),厚樸5錢(去粗皮,銼碎,每1斤用生姜1斤,切薄片,爛杵拌勻,釀1宿,慢火炒干)。 4141.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141.3. 加:白茯苓、厚樸 4141.4. 功效:傷寒傷風(fēng)夾痰,嘔逆并吐瀉后,喉涎牽響,飲食減少,脾胃氣虛。傷乳食停痰,咳嗽,或吐白沫,氣喘。 4141.5.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4242. 相似度50%:茯苓面 4242.1. 組成:白茯苓5斤(去黑皮,細(xì)銼),甘草5兩(細(xì)銼)。 4242.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242.3. 加:白茯苓 4242.4. 減:半夏 4242.5. 來源:《圣惠》卷九十四。 4243. 相似度50%:附子丸 4243.1.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炙,銼)2兩。 4243.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243.3. 加:附子 4243.4. 減:半夏 4243.5. 功效:寒濕濡瀉,久不愈。 4243.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4244. 相似度50%:高良姜湯 4244.1. 組成:高良姜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黃)1兩。 4244.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244.3. 加:高良姜、桂 4244.4. 功效:傷寒嘔噦,心腹冷疼,痰逆不消;兼治一切冷氣,心腹疼痛。 4344.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4345. 相似度50%:干姜散 4345.1. 組成:干姜(炮裂)1分,半夏(湯洗7遍)1分。 4345.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345.3. 加:干姜 4345.4. 減:甘草 4345.5. 功效:懸癰腫,生息肉。 4345.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三。 4346. 相似度50%:干姜散 4346.1. 組成:干姜、半夏各等分。 4346.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346.3. 加:干姜 4346.4. 減:甘草 4346.5. 功效:懸癰,咽熱,暴腫。 4346.6. 來源:方出《千金》卷六,名見《三因》卷十六。 4347. 相似度50%:甘草散 4347.1. 組成:甘草(炙,銼)1分(為末),油麻半升。 4347.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447.3. 加:油麻 4447.4. 減:半夏 4447.5. 功效:小兒丹毒,防入腹。 444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 4448. 相似度50%:甘蠶豆 4448.1. 組成:甘草3錢,大蠶豆30粒。 4448.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448.3. 加:大蠶豆 4448.4. 減:半夏 4448.5. 功效:陰發(fā)背。 4448.6. 來源:《仙拈集》卷四引《要覽》。 4449. 相似度50%:甘草湯 4449.1. 組成:甘草(生用)2兩,白藥1兩。 4449.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449.3. 加:白藥 4449.4. 減:半夏 4449.5. 功效:中藥毒,心膈煩悶,甚者如錐刺痛。 4449.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四六。 4550. 相似度50%:甘草干姜湯 4550.1. 組成:甘草(炙)、川白姜(炮)各等分。 4550.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550.3. 加:川白姜 4550.4. 減:半夏 4550.5. 功效: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原,無以收約其血。 4550.6. 來源:《直指》卷二十六。 4551. 相似度50%:甘草干姜湯 4551.1. 組成:甘草4兩(炙),干姜2兩。 4551.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551.3. 加:干姜 4551.4. 減:半夏 4551.5. 功效:脾胃陽虛,手足不溫,口不渴,煩躁吐逆;老年虛弱尿頻,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暈短氣,脈沉無力;現(xiàn)用于胃脘痛、吐酸、腸鳴腹泄、胸背徹痛、眩暈、喘咳,經(jīng)期腹痛屬寒證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 4551.6. 來源:《傷寒論》。 4552. 相似度50%:甘草膏 4552.1. 組成:甘草3大兩(生,為末),大麥面9兩。 4652.2. 原方對(duì)照:半夏7枚(湯泡7次),甘草1寸(銼)。 4652.3. 加:大麥面 4652.4. 減:半夏 4652.5. 功效:發(fā)背。 PA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