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分析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分析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分析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分析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前身為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
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簽定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圖存,開辦新學培養(yǎng)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師范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后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范館”。師范館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開學,校址設在景山東馬神廟。1904年,師范館改為優(yōu)級師范科。
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yōu)級師范科改名為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校址遷往廠甸五城學堂。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
1912年5月,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0年北京高師開辦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師和專門學校的畢業(yè)生及大學三年級優(yōu)秀學生,開我國高等學校通過考試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續(xù)辦國文、英語、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師已經成為學科門類較齊全,不僅能培養(yǎng)師范與中等學校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而且能夠培養(yǎng)各科專門學術人員的高等師范學校。
1923年,北京高師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改為師范大學。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師亦于1925年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在國內其他高等師范學校都相繼并入或改為普通大學的時候,北京高師和女高師先后改為師范大學,對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的獨立存在具有深遠影響。
1931年7月,北平師范大學與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合并,定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下設教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fā)生,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北平師范大學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
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改名為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北平師大改為西北聯(lián)大教育學院。同年8月,西北聯(lián)合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并于次年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
1940年,西北師院奉命遷往甘肅省蘭州市。為減少損失和解決新校址房屋不足,從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畢業(yè),新生在蘭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師范學院全部搬遷蘭州。
1946年春,學校師生陸續(xù)遷回北平,部分教師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學院教師,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同年11月遷回北平的學校開學。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改為北京師范大學。
50年代初,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市體育??茖W校、中國大學理學院、燕京大學教育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以及輔仁大學先后并入師范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陳垣任校長。師大的規(guī)模有了較大發(fā)展,教師增至340余人,在校生達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門外新華街舊址稱南校,定阜大街輔仁大學校址稱北校,并在海淀區(qū)北太平莊建新校舍,占地82萬平方米。
1966年后,師大經歷了10年文革動亂的浩劫。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北京師大廣大師生員工忠于職守,堅持科學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績。
1976年10月,黨和人民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師生歡呼教育和科學的又一個春天到來。通過撥亂反正,學校的教學、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漸走上正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校明確提出了要把我校辦成全國第一流、國際上有影響、高水平的師范大學的奮斗目標,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均有很大發(fā)展。
奪回被“四人幫”耽誤的十年時間,瞄準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水平,北京師大先后增加了理論物理、固體物理、電化教學、計算機科學、非平衡態(tài)等專業(yè)和無線電電子學、心理學等系。北京師范大學已由“文革”前的12個系、18個專業(yè)、1個研究所,發(fā)展為19個學院、6個系、52個本科專業(yè)、127個碩士點、70個博士點和14個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學、科研均衡發(fā)展的多學科的師范大學,有16個國家重點學科,14個一級學科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6個博士后流動站。教職工人數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兩院院士14人(雙聘院士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決定實施首都新世紀重點建設工程,北京師范大學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四所院校,寫入黨代會決議。到2004年,在校學生人數由過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長、短期留學生2000余人。初創(chuàng)(1902—1912)
北京師范大學建校已近百年,其前身為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簽定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圖存。許多愛國志士認為,救國之本在于開辦新學、培養(yǎng)人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師范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后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又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主持重建京師大學堂。因考慮“國家需材孔亟”,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范館”。師范館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開學。這一天曾被定為北京師范大學的建校紀念日。當時師范館錄取79人。校址設在景山東馬神廟。1904年師范館改為優(yōu)級師范科。當時招生有兩種方式:自愿投考錄取和由各省保送復試后錄取。學制四年,第一年為普通課,第二年后分科,所習課程有中學的倫理、經學、習字、作文等,還開設西學的算學、博物、物理、化學及外國文等課程。張百熙悉心辦學,延攬國內外名流學者充任大學堂教務、行政各職,如桐城派古文家吳汝綸、陽湖派古文家張鶴齡、著名學者蔣式
分別擔任總教習、副總教習等,還聘用多名外籍教員。
1903年,為抗議沙皇俄國掠奪我北方領土,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學生首先發(fā)起拒俄運動,師范館學生谷鐘秀草擬《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仕學館學生上書管學大臣代請奏拒俄書》,師范館有67人簽名,仕學館也有6人簽名;師范館學生丁作霖創(chuàng)立“抗俄鐵血會”,組織武裝抗俄,成為著名的愛國民主主義者。拒俄運動是我國近代學生運動史的開端,影響深遠。
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yōu)級師范科改名為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校址遷往廠甸五城學堂。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
這一時期的杰出畢業(yè)生有編著十巨冊《聯(lián)綿字典》的符定一,創(chuàng)辦山西省圖書館的柯璜等,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同志也是這一時期的學生。1904年,師范館獎勵第一期優(yōu)秀學生30余人提前二年獲官費留學歐洲和日本,這是北京師范大學首批派遣出國的留學生,留學英國的何育杰后來被譽為“中國最早的物理大師”,留學日本的王桐齡成為著名歷史學家,其他人也多成為學有專長的學者。
奠基(1912—1923)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政府更迭頻繁,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但是,國內有識之士仍不忘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1912年5月,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曾留學日本的著名教育家陳寶泉出任校長。7月改五城中學堂為附屬中學,同時增設附屬小學(即現(xiàn)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次年,本科設英語、理化、博物、史地四個部,這是系科分類的雛形。1915年增設國文部、數理部和教育專攻科、國文專修科、手工圖畫專修科。1916年,設音樂訓練班和職工科(培養(yǎng)實業(yè)學校教員)。翌年學校又增設體育專修科,這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訓練體育人才的機構,經過幾年的努力他不僅為各級學校培養(yǎng)了體育教師,而且培養(yǎng)出一些為國家爭得榮譽的優(yōu)秀運動員。1919年5月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四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前身)上,獲得田徑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第一名的是我校體育專修科第一屆學生朱恩德,為我國在國際體育大賽中爭得金牌。1921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中國籃球隊戰(zhàn)勝日本隊和菲律賓隊獲得冠軍。中國籃球代表隊5名主力隊員中就有4名是北京高師學生,其中2名為體育專修科學生。
學校為培養(yǎng)優(yōu)秀師資,制定了“誠實、勇敢、勤勉、親愛”校訓,在學校門口設立了“整容鏡”,進出校門者均需整理儀容。學生大多來自貧寒家庭,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他們關心國事,勤奮攻讀,品行篤正,以為人師表約束自己,奠定了師大優(yōu)良的學風校風。當時學校除免費提供食宿外,每年還發(fā)兩套校服。高師學生外出必穿校服,他們儀態(tài)溫良謙恭,舉止儒雅沉穩(wěn),在社會上影響極好。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2月,北京高師一些較貧寒的學生在社會主義新思想影響下,以學習互助名義組成進步團體—工學會。1919年5月初,北洋政府代表準備在出賣主權的巴黎和約上簽字的消息傳到國內后,3日晚北京高師工學會成員匡互生星夜與北京大學、北京工專等校聯(lián)絡行徑,4日北京高師的隊伍最先到達天安門廣場,不久北京大學等學校的隊伍也到達天安門廣場,熱血青年憤怒聲討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高師學生周蘧(予同)、匡互生等人寫了遺書,準備犧牲自己以爭國權,他們首先沖進并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在這一歷史壯舉中,高師的學生是先鋒和主力,為“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北京高師成為“五四”運動策源地之一。經過“五四”運動,高師學生的思想面貌發(fā)生很大變化。1919年11月學校廢除學監(jiān)制,成立學生自治會,這是我國最早的學生自治會;出版《工學》雜志,宣傳進步思想;開辦平民學校和工友夜校,為貧窮的工人、市民補習文化。
1920年北京高師開辦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師和專門學校的畢業(yè)生及大學三年級優(yōu)秀學生。第一期招收北京、成都、武昌、奉天等高師及北京大學、金陵大學、北洋大學等校畢業(yè)生、肄業(yè)生共32人,所學課程涉及哲學、心理、教育、生物、社會學等學科,共計24門之多。教師以本校為主,也請了國內外著名學者蔡元培、胡適、費特、杜威夫婦等人。1922年4月,教育研究科第一期畢業(yè)生16人,被授予“教育學士”學位(當時本科生不授學位)。教育部、各大學都派人出席研究科畢業(yè)典禮,會議隆重熱烈。此舉開我國高等學校通過考試招收研究生之先河,也是我國首次給學生授予學位,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1921年,北京高師增設理化、博物、數理三部的研究科;同年招收女生與男生同班上課,成為較早招收女生的大學;1923年,又續(xù)辦國文、英語、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師已經成為學科門類較齊全,不僅能培養(yǎng)師范與中等學校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而且能夠培養(yǎng)各科專門學術人員的高等師范學校。
北京高師成立后,聘請了許多著名學者任教。李大釗在學校開設“史學思想史”等課程,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進步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師大也是魯迅先生任教時間最長的學校之一,他開設的“中國小說史略”等課程深受學生們的歡迎。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在校任教,比較著名的有王烈、丁文江、王祖訓、王桐齡、陶履恭、鄧萃英、陳映璜、毛邦偉、錢玄同、馬裕藻、馬敘倫、白月恒、沈步洲、何炳松、蔡鐘瀛、張貽惠、翁文灝、馬寅初、黎錦熙、林礪儒、高步瀛、張貽侗、張耀翔等,其中許多人是從日本和歐美回國的留學生。
北京高師這一時期畢業(yè)生中有很多人后來成為著名的革命者、社會活動家和學者,如革命烈士魏野疇、杜斌丞及教育家、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楊明軒,歷史學家、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外交家、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楚圖南,教育家、前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長楊秀峰等一大批獻身革命事業(yè)又兼學者型的優(yōu)秀人物,著名歷史學家周予同,生物學家張作人、孔憲武,魚類學家陳兼善,苧麻纖維專家酆云鶴,教育學家高覺敷、黃敬恩,數學家楊武之,體育教育家袁敦禮、王榮春(耀東)等也是這一時期的畢業(yè)生。
成長(1923—1937)
國民黨的派系斗爭滲透到各個領域,也殃及到教育界。高師因此倍受壓制,縮減必須的辦學經費、借口整頓強令停止招生……但是,北京高師全校師生沒有被權勢所嚇倒,為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進行了頑強的抗爭。
北京高師的教學質量好,畢業(yè)生在各級學校工作認真,受到社會普遍好評。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北京高師于1923年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改為師范大學。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師亦于1925年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在國內其他高等師范學校都相繼并入或改為普通大學的時候,北京高師和女高師先后改為師范大學,對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的獨立存在具有深遠影響。由梁啟超、張伯苓、李石曾等組成學校董事會,著名教育家、曾多次出任教育總長和次長的范源廉就任校長。從此中國有了師范大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改為大學后,暫設預科2年,本科4年,畢業(yè)生授予學士學位。系科設置更臻完備,本科分設教育系、國文系、英語系、史地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并設體育和手工圖畫2個專修科。1928年,史地系分為歷史系和地理系,1930年體育專修科改為體育系。
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不但致力于鉆研學問,而且時刻關心祖國的命運。1926年3月18日,北平學生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炮襲大沽口炮臺和日、英、美、法等八國的“最后通牒”,舉行聲勢浩大的游行,北京師大與女師大兩校積極參與,成為這一運動的主力軍。段琪瑞執(zhí)政府開槍鎮(zhèn)壓學生,北京師大學生范士融和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群遇害。魯迅先生為此撰寫了題為《紀念劉和珍君》的著名文章。1927年4月,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北京師大學生、中共地下黨員吳平地、謝伯俞和曾在女師大學習的張挹蘭。
1931年7月,北平師范大學與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合并,定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下設教育學院(教育系、體育系、實用藝術系)、文學院(國文系、外文系、歷史系)、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地理系)及研究院(從事史學、文學、文字學、地學、哲學、教育學等學科研究工作)。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徐炳昶任校長。同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全校師生積極投入抗日和反對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斗爭。
1933年8月,重新修訂北平師范大學《組織大綱》和《學則》,規(guī)定學校的任務是:“以造就中等學校與師范學校師資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員及研究教育學術與適用于教育之專門學術為輔。”學生實行主副科制,即學生除選一主要科(系)外,必須另選一科(系)為副科。采取學分制兼學年制,學生在4年中須修滿146學分方得畢業(yè)。學校在造就中等學校師資的同時,注意開展學術研究,培養(yǎng)學術專門人才。
1935年12月,北平學界爆發(fā)了偉大的“一二·九”運動,北平師大學生是主力和中堅。北平師大國文系畢業(yè)生周小舟是這次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是由師大學生首先提出并在師大舉行成立大會,第一屆隊長也是師大學生。
學校的擴大,需要更多有真才實學的教師。各屆校長擯棄門派之見,兼容并包,延攬了歐美、日本的留學碩士、博士及國內的著名學者任各科教員。他們中有著名學者梁啟超,物理學家吳有訓,植物學家李順卿,生物學家郭毓彬,國學家吳承仕、黃侃,歷史學家陳垣,化學家劉拓,數學家趙進義,教育家林礪儒、常道直、瞿菊農,翻譯家英千里等。
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有后來成為聞名中外的水聲學家汪德昭、空氣動力學家陸士嘉、生物細胞學家汪
仁、數學家閔嗣鶴、植物學家俞德浚、教育家吳富恒等;同期,師大也涌現(xiàn)出大批革命者、社會活動家,如前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江西省委書記邵式平、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林一山、著名記者浦熙修等;還有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犧牲的黃道、辛煥文、徐名鴻等烈士。
動蕩(1937—1949)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fā)生,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北平師范大學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部分學生在師大教授、中共地下黨員楊秀峰率領下奔赴抗日前線。1938年春,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并改名為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北平師大為西北聯(lián)大教育學院。同年8月,根據當時國民政府頒布的《戰(zhàn)時教育實施方案》規(guī)定,西北聯(lián)合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并于次年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原北平師大校長李蒸任師范學院院長,院本部設在陜西城固文廟,又在校場壩辟地30余畝,師生們共同努力克服資金不足,建起校舍200余間,以供教學、生活之用。學院增設了公民訓育系和博物系加之原有的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教育、體育、家政系,共10個系,還設有勞作專修科,又設立了師范研究所(后改稱教育研究所)。
學校重視教學實踐,學生在校學習4年,在校外充任實習教員一年??荚嚭细?、教學實習一年期滿并經證實教學成功者,授予學士學位。又設第二部,招收本校及其他大學性質相同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志愿從教者及現(xiàn)任中學教員,予以教育專業(yè)訓練,具有研究生性質。漢中地處巴山漢水之間,秦漢三國時代的古跡名勝不少。師生們還作過一些考古工作。1939年,師生在黎錦熙等教授帶領下發(fā)掘了張騫墓,將發(fā)掘的經過及墓內情況立碑予以記載,碑的陽面鐫刻的碑文《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碑記》由吳世昌撰作,黎錦熙書寫。碑陰刻有《漢書.張騫傳》,由許壽裳書寫。
1940年,西北師院奉命遷往甘肅省蘭州市,在黃河岸邊的荒灘上再次平地起家。為減少損失和解決新校址房屋不足,從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畢業(yè),新生在蘭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師范學院全部搬遷蘭州,成為除陜西以外的大西北地區(qū)第一所國立高等學校。
根據當時教育部規(guī)定,西北師范學院負責河南、陜西、甘肅、寧夏、綏遠、青海6省區(qū)的師資培養(yǎng)。其中西北內陸幾省經濟、文化特別落后,民智亟待開啟。在西北的8年中,本科畢業(yè)生達1300余人,絕大部分畢業(yè)生留在西北地區(qū)任教,但仍不能滿足西北地區(qū)對師資的需求。為進一步解決西北地區(qū)中小學教員短缺的問題,西北師院增設了國文、史地、理化、國語、體育5個專修科,還辦有勞作訓練班,優(yōu)良小學教師訓練班和先修班,為西北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合格的中小學各科教師;在培養(yǎng)教師的同時,師范研究所對中等學校一些科目的教材教法做了研究;教育系創(chuàng)辦的《小學教育研究通訊處》,對西北各省小學教師提出的教學問題進行了指導性解答。北平師范大學為西北地區(qū)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做出了卓越貢獻。
為改變臺灣在日本統(tǒng)治時期以日語為官話,民間以漳、泉、廈及客家話為通用語言的狀況,在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的倡議下,師院專為推行國語開設了國語專修科,黎先生親任專修科主任。1946年初,國語專修科學生與國文系、教育系部分師生赴臺開展推行國語運動,為在臺灣普及國語及增進臺灣與大陸的聯(lián)系,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消除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殖民統(tǒng)治的文化影響,北京師范大學的這一舉措,功不可沒。
1946年春,學校師生陸續(xù)遷回北平,部分教師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學院教師,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同年11月遷回北平的學校開學。當時學校設有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博物、教育、體育、音樂、家政12個系和勞作專修科。
學校遷往西北的8年多時間里,原師大的大部分教師不懼辦學條件簡陋和生活艱苦,多次隨校遷移,也有其他學校的教師慕名輾轉而來,當時學校里的教師多為名流學者,如國文系的黎錦熙、楊晦、許壽裳、何士驥;教育系的李建勛、方永蒸、金澍榮、馬師儒,歷史系的陸懋德、楊人
、羅根澤;物理系的張貽惠、蔡鐘瀛、文元模,化學系的劉拓、張貽侗、袁翰青,數學系的趙進義、傅種孫、張德馨,地理系的黃國璋、鄒豹君,生物系的郭毓彬、孔憲武、汪
仁,外語系的焦菊隱,體育系的袁敦禮、王耀東、董守義、徐英超等人。國文系主任錢玄同教授因身體原因留在北平,他拒不接受偽聘,保持氣節(jié)貧病而逝。國文系教授、中共地下黨員吳承仕奉命留在平津,堅持為黨工作,終因勞累、貧病去世,在延安為吳承仕舉行的追悼會上,毛主席以“老成凋謝”敬挽,周恩來同志所送挽聯(lián)為:“孤懸敵區(qū),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后學楷模?!?/p>
這一時期的學生當中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革命者、社會活動家,如:杜潤生、丁秀、浦安修、申健等。革命烈士有:張仁槐、郭慶云、王韶、蕭明華等。著名學者有中科院院士、植物分類學家王文采,海洋微生物學家吳寶玲,教育家霍懋征,古典文學家顧學頡也是這個時期的畢業(yè)生。
壯大(1949-1976)
1949年2月17日,北平師大師生在慶祝解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的無比喜悅之中,迎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葉劍英同志派到北京師大的軍管會代表。從此,北平師范大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9月北平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改為北京師范大學。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高等師范教育的發(fā)展非常關懷和重視。進北平不久,毛澤東主席就親臨師大探望老師黎錦熙及同學友人湯
真等教授,聽取他們對建國、辦學的意見。不久,毛主席又為師大題寫校名,為數學雜志題寫刊名。毛主席親自召見師大校長,指示各行政機關應為辦好師大提供方便,使師大在全國師范院校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領袖的關懷下,北京師大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此時,師大的教師陣容和領導力量是很強的,教育部任命曾在師大長期任教,時為教育部普教司司長的林礪儒為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為國文系主任,著名歷史學家侯外廬任歷史系主任,著名戲劇學家洪深任戲劇系主任,著名音樂家賀綠汀任音樂系主任,著名社會活動家李德全任保育系主任;著名學者焦菊隱、傅種孫、祁開智、魯寶重、郭毓彬、黃國璋、徐英超分別任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系主任。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文藝理論家黃藥眠、現(xiàn)代文學家李何林、歷史學家白壽彝、詩人作家穆木天、文學翻譯家彭慧、地理學家周廷儒、心理學家朱智賢等也先后到師大任教。教育部頒布《北京師范大學暫行規(guī)程》,規(guī)定師大的任務,是培養(yǎng)中等學校師資和培養(yǎng)和訓練教育行政干部與社會教育干部。
50年代初,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市體育專科學校、中國大學理學院、燕京大學教育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輔仁大學先后并入師范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陳垣任校長。新建政治教育系,戲劇專業(yè)調到人民藝術劇院,體育衛(wèi)生系調出,成立了北京體育學院(現(xiàn)北京體育大學),音樂專業(yè)和圖畫專業(yè)調出,成立了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后又分為中國音樂學院和首都師大藝術系),有力地支持了國家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師大的規(guī)模有了較大發(fā)展,教師增至340余人,在校生達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門外新華街舊址稱南校,定阜大街輔仁大學校址稱北校,并在海淀區(qū)北太平莊建新校舍,占地82萬平方米。師大除培養(yǎng)合格的中等學校的師資外,還擔負為高等師范學校培養(yǎng)師資的任務,為此,在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的同時,還舉辦了培養(yǎng)高師師資的研究班。1955年招收函授班。
為貫徹黨中央關于改革舊教育和向蘇聯(lián)學習的指示,學校陸續(xù)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條列,制定和修改教學大綱,使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課題申報參考:近十年公費師范畢業(yè)生教師職業(yè)認同演變、離職預警模型構建及干預策略實證研究
- 2025版帶物業(yè)增值服務物業(yè)房產買賣合同書3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研發(fā)及生產廠房買賣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廚具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輸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贖樓金融產品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軌婚姻解除后的子女撫養(yǎng)權及財產分割協(xié)議4篇
- 2025年度宗教活動場地租賃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鋼屋面防水隔熱一體化工程承包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磚知識產權保護采購合同3篇
- 2025年人力資源經理員工關系與勞動爭議處理協(xié)議3篇
- GB/T 45120-2024道路車輛48 V供電電壓電氣要求及試驗
- 春節(jié)文化常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12123交管學法減分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寒假實踐特色作業(yè)設計模板
- 24年追覓在線測評28題及答案
- 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動能和勢能》教學課件
- 高考滿分作文常見結構
- 心肌梗死診療指南
- 食堂項目組織架構圖
- 原油脫硫技術
- GB/T 2518-2019連續(xù)熱鍍鋅和鋅合金鍍層鋼板及鋼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