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湯-圣惠卷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石膏湯-圣惠卷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石膏湯-圣惠卷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石膏湯-圣惠卷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石膏湯-圣惠卷十-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80石膏湯_圣惠卷十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石膏湯_圣惠卷十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331.1. 組成: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31.2. 功效:傷寒,已大汗,后下利,其人頻渴不解,其脈洪大。 331.3. 來源:《圣惠》卷十。 33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332. 相似度100%:石膏散 332.1. 組成:石膏1兩,知母半兩,地骨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 33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32.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332.4. 功效:小兒傷寒,大汗后,及已下利,煩渴不解,其脈洪大。 332.5.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333. 相似度80%:參膏湯 333.1. 組成:人參5錢,石膏1兩,知母6錢,甘草3錢5分(一方加寒水石妙)。 33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33.3. 減:地骨皮 333.4. 功效: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飲。 333.5. 來源:《脈因證治》卷下。 344. 相似度80%:白虎加人參湯 344.1. 組成:知母6兩,石膏1斤(碎,綿裹),甘草(炙)2兩,粳米6合,人參3兩。 34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44.3. 加:粳米 344.4. 減:地骨皮 344.5. 功效:傷寒、溫病、暑病氣分熱盛,津氣兩傷,身熱而渴,汗出惡寒,脈虛大無力;火熱迫肺,上消多飲者;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傷寒若吐若下后,7-8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小兒瘡疹赤黑,出不快,毒盛煩躁者;太陽中暍,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口開,前板齒燥者;傷寒汗吐下后,斑發(fā)脈虛;斑已出,如脈洪數(shù),熱甚煩渴者;暑熱脈虛者;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 344.6. 來源:《傷寒論》。 345. 相似度80%:知母湯 345.1. 組成:知母(焙)1兩,人參1兩,石膏(碎)1兩,甘草(炙)半兩。 34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45.3. 減:地骨皮 355.4. 功效:傷寒大汗后,煩渴及熱不解。 355.5.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356. 相似度80%:石膏化癍湯 356.1. 組成:石膏、知母、人參、甘草、葛根。 35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56.3. 加:葛根 356.4. 減:地骨皮 356.5. 功效:熱病發(fā)癍,目赤狂言,咽痛煩悶,癍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身熱不退,脈沉而數(shù)。 356.6. 來源:《傷寒大白》卷四。 357. 相似度80%:知母甘桔湯 357.1. 組成: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 35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57.3. 加:桔梗 357.4. 減:人參 357.5. 功效:肺家受燥,咳嗽氣逆,口渴身熱,面赤唇焦,吐痰難出,二便赤澀,脈多數(shù)大,或見滑數(shù)。 357.6. 來源:《癥因脈治》卷二。 368. 相似度80%:白虎湯 368.1. 組成:石膏4兩,知母1兩半,人參4兩,甘草(炙)2兩。 36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68.3. 減:地骨皮 368.4. 功效:溫熱及中暑煩渴;并治小兒痘皰、麩疹、癍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熱。 368.5. 來源:《普濟方》卷四○三。 369. 相似度80%:知石瀉白散 369.1.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知母、石膏。 36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69.3. 加:桑白皮 369.4. 減:人參 369.5. 功效:外感腋痛,燥火傷肺金之氣,口渴面赤,吐痰干涸,小便短赤,脈躁疾。 369.6. 來源:《癥因脈治》卷一。 3610. 相似度80%:人參石膏湯 3610.1. 組成:人參半兩,石膏1兩2錢,知母7錢,甘草4錢。 361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710.3. 減:地骨皮 3710.4. 功效: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3710.5. 來源:《潔古家珍》。 3711. 相似度80%:白虎加人參湯 3711.1. 組成: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371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711.3. 加:粳米 3711.4. 減:地骨皮 3711.5. 功效:清熱、益氣、生津。主治傷寒、溫病、暑病氣分熱盛,津氣兩傷,身熱而渴,汗出惡寒,脈虛大無力;火熱迫肺,上消多飲者。 3711.6. 來源:《傷寒論》 3712. 相似度80%:人參湯 3712.1. 組成:人參1兩,知母1分,甘草(炙,銼)半兩,石膏(碎)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371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712.3. 加:黃芩 3812.4. 減:地骨皮 3812.5. 功效:傷寒后,余熱不退。 3812.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3813. 相似度80%:化斑湯 3813.1. 組成: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萎蕤1分,知母1分,甘草1分。 381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813.3. 加:萎蕤 3813.4. 減:地骨皮 3813.5. 功效:斑毒。 3813.6. 來源:《活人書》卷十八。 3814. 相似度80%:石膏瀉白散 3814.1. 組成: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381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814.3. 加:桑白皮 3814.4. 減:人參 3814.5. 功效:燥火傷肺,咳嗽氣喘。 3814.6. 來源:《癥因脈治》卷二。 3915. 相似度80%:化斑湯 3915.1. 組成:人參半兩,石膏半兩,玄參1兩,知母1兩,甘草1兩。 391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915.3. 加:玄參 3915.4. 減:地骨皮 3915.5. 功效:斑毒。痘后發(fā)斑,但紅不腫不痛者。 3915.6.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3916. 相似度80%:化斑湯 3916.1. 組成:石膏(煨令透)1兩,知母1兩,人參3分,甘草5分。 391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3916.3. 減:地骨皮 3916.4. 功效:小兒斑疹。胃熱發(fā)斑,脈虛者。 3916.5. 來源:《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3917. 相似度80%:石膏散 3917.1. 組成:石膏1兩半,知母1兩,人參1兩(去蘆頭),葳蕤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391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017.3. 加:葳蕤 4017.4. 減:地骨皮 4017.5. 功效:熱病已得汗,余熱未退。 4017.6. 來源:《圣惠》卷十七。 4018. 相似度80%:人參散 4018.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401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018.3. 減:地骨皮 4018.4. 功效:傷寒大汗后,煩渴,熱不解,脈大者。 4018.5. 來源:《圣惠》卷十。 4019. 相似度71%:知母散 4019.1. 組成:知母1兩,人參(去蘆頭)1兩,地骨皮1兩,葛根(銼)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石膏3兩,栝樓根2兩。 401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019.3. 加:葛根、栝樓根 4019.4. 功效:時氣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外寒內(nèi)熱,已自下利,由有虛熱未退,煩渴不止。 4119.5. 來源:《圣惠》卷十六。 4120. 相似度67%:石膏知母湯 4120.1. 組成:石膏、知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412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120.3. 加:桔梗、桑白皮 4120.4. 減:人參 4120.5. 功效:傷暑咳嗽,身熱引飲,內(nèi)熱煩躁;或燥火身腫,有咳嗽者。 4120.6. 來源:《癥因脈治》卷二。 4121. 相似度67%:人參白虎桂枝湯 4121.1. 組成:人參2錢,粳米1撮,甘草(炙)6分,知母1錢,石膏錢半,桂枝7分。 412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121.3. 加:粳米、桂枝 4121.4. 減:地骨皮 4121.5. 功效:夏傷于暑成瘧。 4121.6. 來源:《杏苑》卷四。 4122. 相似度67%:竹葉石膏湯 4222.1. 組成:石膏、知母、麥冬、甘草、竹葉、人參。 422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222.3. 加:麥冬、竹葉 4222.4. 減:地骨皮 4222.5. 功效:中熱癥,陽明燥熱,發(fā)熱昏沉,悶亂口噤,煩躁大渴,神識不清,遺尿便赤,外無表癥;麻疹沒后煩渴。 4222.6. 來源:《癥因脈治》卷一。 4223. 相似度67%:加味人參白虎湯 4223.1. 組成:人參、石膏(生)、知母(生)、粳米、甘草、蒼術(shù)。 422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223.3. 加:粳米、蒼術(shù) 4223.4. 減:地骨皮 4223.5. 功效:中暑,身熱汗出,頭痛大渴,煩躁不寧,甚則氣乏神倦,足冷惡寒。 4223.6. 來源:《金鑒》卷五十三。 4224. 相似度67%:知母石膏湯 4224.1. 組成:知母、石膏、地骨皮、麥冬、天花粉、甘草。 422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324.3. 加:麥冬、天花粉 4324.4. 減:人參 4324.5. 功效:燥熱痿軟,燥火傷氣,口燥唇焦,皮毛干揭,手足痿軟,不能行動,右脈洪數(shù)者。 4324.6. 來源:《癥因脈治》卷三。 4325. 相似度67%:知母散 4325.1. 組成:知母1兩,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粳米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葛根半兩(銼)。 432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325.3. 加:粳米、葛根 4325.4. 減:地骨皮 4325.5. 功效:傷寒7日,脈浮,發(fā)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 4325.6. 來源:《圣惠》卷九。 4326. 相似度67%:柴胡白虎湯 4326.1. 組成:柴胡、人參、黃芩、知母、甘草、石膏。 432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326.3. 加:柴胡、黃芩 4426.4. 減:地骨皮 4426.5. 功效:傷寒半表半里,大熱大渴,自汗不止。 4426.6. 來源:《育嬰家秘》卷三。 4427. 相似度67%:金明散 4427.1. 組成:人參、茯苓、秦艽、知母(炒)、石膏(煅)、甘草(炙)各等分。 442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427.3. 加:茯苓、秦艽 4427.4. 減:地骨皮 4427.5. 來源:《醫(yī)統(tǒng)》卷四十六引《青囊方》。 4428. 相似度67%:化斑湯 4428.1. 組成:知母、石膏、甘草(炙)、粳米、人參、白術(shù)。 442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428.3. 加:粳米、白術(shù) 4428.4. 減:地骨皮 4428.5. 功效:未曾下,胃熱發(fā)斑。傷寒汗吐下后,發(fā)斑脈虛。 4428.6. 來源:方出《傷寒標本》卷下,名見《丹溪心法》卷二。 4529. 相似度67%:人參石膏湯 4529.1. 組成:人參(去蘆)3錢,石膏4錢,知母2錢,甘草1錢,黃芩1錢,杏仁1錢。 452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529.3. 加:黃芩、杏仁 4529.4. 減:地骨皮 4529.5. 功效: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4529.6. 來源:《濟生拔粹》卷八引東垣方。 4530. 相似度67%:化斑湯 4530.1. 組成:人參、知母、石膏、玄參、大青葉、甘草。 453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530.3. 加:玄參、大青葉 4530.4. 減:地骨皮 4530.5. 功效:妊婦傷寒熱極發(fā)斑,狀如錦紋者。 4530.6. 來源:《廣嗣紀要》卷十。 4531. 相似度67%:白虎加人參竹葉湯 4531.1. 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參、竹葉。 463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631.3. 加:粳米、竹葉 4631.4. 減:地骨皮 4631.5. 功效:中暑,平昔陰虛多火者。 4631.6.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 4632. 相似度67%:地骨皮散 4632.1. 組成:地骨皮、柴胡、知母、黃芩、人參、甘草。 463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632.3. 加:柴胡、黃芩 4632.4. 減:石膏 4632.5. 功效:春溫夏熱,陽火熾盛,氣分受邪,發(fā)熱悶亂,煩躁不寧,不得臥,骨節(jié)煩熱。 4632.6. 來源:《癥因脈治》卷三。 4633. 相似度62%:清涼飲 4633.1. 組成:地骨皮3錢,人參3錢,茯苓3錢,黃芩半兩,干葛半兩,石膏半兩,知母3錢,甘草3錢。 463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733.3. 加:茯苓、黃芩、干葛 4733.4. 功效:嬰孩傷寒。 4733.5. 來源:《普濟方》卷三六八。 4734. 相似度60%:黃連石膏湯 4734.1. 組成:黃連、黃芩、知母、石膏、甘草。 473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734.3. 加:黃連、黃芩 4734.4. 減:地骨皮、人參 4734.5. 功效:吐血。 4734.6. 來源:《方癥會要》卷三。 4735. 相似度60%:人參湯 4735.1. 組成:人參半兩,石膏2兩,柴胡1兩,芍藥3分,甘草3分。 473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735.3. 加:柴胡、芍藥 4735.4. 減:知母、地骨皮 4735.5. 功效:傷寒,陽盛陰虛,邪氣在表,陽氣獨有余,身熱冒悶,口燥咽干,脈浮數(shù),或緊或緩,上出魚際,寸脈力大于關(guān)尺,發(fā)病在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者。 4835.6. 來源:《傷寒微旨》卷上。 4836. 相似度60%:人參湯 4836.1. 組成:人參1兩,地骨皮半兩,青蒿2錢,山梔子(去皮)半兩,甘草(炙)1兩。 483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836.3. 加:青蒿、山梔子 4836.4. 減:石膏、知母 4836.5. 功效:熱勞,肌熱煩躁,面紅頰赤。 4836.6. 來源:《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4837. 相似度60%:人參湯 4837.1. 組成: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炒)1兩,石膏(碎)1兩,甘草(炙)半兩。 483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837.3. 加:麥門冬、五味子 4837.4. 減:知母、地骨皮 4837.5. 功效:傷寒下后;發(fā)熱煩渴。 493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4938. 相似度60%:黃耆湯 4938.1. 組成:黃耆1兩,人參2錢半,地骨皮5錢,桑白皮2錢,甘草2錢半。 493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938.3. 加:黃耆、桑白皮 4938.4. 減:石膏、知母 4938.5. 功效:小兒熱入經(jīng)為客熱,咳嗽喘逆,身熱,鼻干燥,呷呀有聲者。 4938.6. 來源:《潔古家珍》。 4939. 相似度60%:地骨皮散 4939.1. 組成:地骨皮1兩,柴胡1兩(去苗),人參2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493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4939.3. 加:柴胡、羚羊角屑 4939.4. 減:石膏、知母 4939.5. 功效:髓黃,體赤黃,四肢不舉,肌肉戰(zhàn)掉,鼻中出血,兩腳疼悶,一手專安額上,身不壯熱,愛臥冷處。 4939.6. 來源:《圣惠》卷五十五。 4940. 相似度60%:地骨皮散 5040.1. 組成:地骨皮2兩,石膏(細研,水飛過)2兩,川大黃(銼碎,炒)2兩,井泉石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504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040.3. 加:川大黃、井泉石 5040.4. 減:知母、人參 5040.5. 功效:眼睛疼痛,睡臥不得。 5040.6. 來源:《圣惠》卷三十二。 5041. 相似度60%:麥門冬湯 5041.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石膏2兩,地骨皮2兩,桅子仁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504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041.3. 加:麥門冬、桅子仁 5041.4. 減:知母、人參 5041.5. 功效:心臟實熱,煩躁喘急,欲吐不出,頭目昏眩。 5041.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5042. 相似度60%:化斑湯 5042.1. 組成:石膏4錢,知母1錢5分,元參1錢5分,甘草1錢,糯米1合。 504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142.3. 加:元參、糯米 5142.4. 減:地骨皮、人參 5142.5. 功效:麻疹火盛,正出色紅者;或麻疹正出之時,偶遇大風大寒,或內(nèi)傷生冷,令麻疹隱隱于皮膚之間,時有時無,欲出不出,如物影之搖動者。 5142.6. 來源:《痘科類編》卷三。 5143. 相似度60%:升麻散 5143.1. 組成:川升麻3分,知母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石膏1兩半,葛根1兩(銼)。 514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143.3. 加:川升麻、葛根 5143.4. 減:地骨皮、人參 5143.5. 功效:時氣下后,煩渴不止。 5143.6. 來源:《圣惠》卷十六。 5144. 相似度60%:石膏二母湯 5144.1. 組成:石膏3錢,川貝2錢,知母2錢,甘草1錢。 514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144.3. 加:川貝 5244.4. 減:地骨皮、人參 5244.5. 功效:胃中有火,午前咳嗽者。 5244.6. 來源:《溫熱經(jīng)解》。 5245. 相似度60%:地骨皮散 5245.1. 組成:地骨皮2兩,栝樓根1兩,石膏1兩,黃連1兩(去須),甘草1兩(炙微赤,銼)。 524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245.3. 加:栝樓根、黃連 5245.4. 減:知母、人參 5245.5. 功效:消中,煩熱口干,眠臥不安。 5245.6. 來源:《圣惠》卷五十三。 5246. 相似度60%:麥門冬散 5246.1. 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五味子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524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246.3. 加:麥門冬、五味子 5246.4. 減:知母、地骨皮 5246.5. 功效:時氣壯熱煩渴。 5346.6. 來源:《圣惠》卷十六。 5347. 相似度60%:防風葛根石膏湯 5347.1. 組成:防風、干葛、知母、石膏、甘草。 534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 5347.3. 加:防風、干葛 5347.4. 減:地骨皮、人參 5347.5. 功效:陽明風濕身重。 PAGERE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