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完整版:游褒禪山記_第1頁
教學設計 完整版:游褒禪山記_第2頁
教學設計 完整版:游褒禪山記_第3頁
教學設計 完整版:游褒禪山記_第4頁
教學設計 完整版:游褒禪山記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和能力1.了解作者。學習結(jié)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課文。2.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的寫法。二、過程和方法誦讀、感悟、理解、背誦。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識作者“深思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鑒意義。【重點、難點】掌握詞類活用。因事說理的游記——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獨特?!窘鉀Q辦法】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只進行點撥、解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重視誦讀,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的寫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并重點教讀第三段,理解作者“盡吾志”的觀點?!緦W生活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熟讀成誦?!菊n時安排】3課時第二課時一、背誦課文還不能熟練背誦的允許朗讀。二、理清思路,把握結(jié)構(gòu),深入理解1.記游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明確]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jié)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jīng)過?!坝嗯c四人擁火以人”。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jīng)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jù)。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jié)束。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jù)。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2.作者怎樣生發(fā)議論的呢?[明確]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zhuǎn)入議論。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jù)和標準,經(jīng)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淪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胺蛞囊越瑒t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后,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gòu)成雙重否定,強調(diào)“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diào)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乏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diào)和申述?!比涣ψ阋灾裂?,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有悔”和“無悔”“無譏”兩種結(jié)果。這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照應“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并且提出“盡吾志”,即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高標準要求,從事物的規(guī)律性歸結(jié)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所議論的道理推進一層。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jié)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烏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后呼應。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這一段與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先由所見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書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訛傳訛?!昂慰蓜俚酪苍铡?,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zhuǎn)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diào)“深思而慎取”。3.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又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明確]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jié)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強調(diào)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shù)?,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思考、討論,暢所欲言。4.第五段寫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明確]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這種格式的好處在于: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xiàn)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5.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呢?全文五段,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