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課件33張-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老子》四章 課件33張-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老子》四章 課件33張-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老子》四章 課件33張-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老子》四章 課件33張-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其人《史記》中記載: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孔子離開后對他的弟子這樣評價老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zēng)。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譯文】孔子離去以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wǎng)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shì)伯陽,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史載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晚年見周王室日趨沒落,便騎青牛而去,回故鄉(xiāng)楚國過著隱居生活。老子騎青牛

劉向《列仙傳》記老子出關:“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jīng)》上下二卷?!庇衷疲骸袄献游饔危P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边@便是若無尹祖遇太上,何來今日《道德經(jīng)》的典故。

大約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墒钱斔览献右鲫P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崩献勇牶?,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jù)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jīng)》?!独献印?/p>

《老子》即《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五千言》,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內(nèi)容: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jīng)》37章,下篇《德經(jīng)》44章,共81章。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影響:《道德經(jīng)》內(nèi)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兜赖陆?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思想老子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彼枷牒诵?/p>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法則。老子試圖建立一個適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道)。老子認為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zhuǎn)化,即是陰陽轉(zhuǎn)化。轉(zhuǎn)化的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guī)律(道)。太極陰陽《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并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于無意作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個自然產(chǎn)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道又可稱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安蛔陨?,故能長生”,“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本思想辯證思想對立:老子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統(tǒng)一: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暗溬?,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轉(zhuǎn)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量(質(zhì))變:事物的發(fā)展、事物向反面的轉(zhuǎn)化,并不是一下子實現(xiàn)的,需要經(jīng)歷一個數(shù)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昂媳е?,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學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tài),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春秋前后時期地圖對比

春秋時期,周朝式微,諸侯爭霸,戰(zhàn)亂頻頻,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據(jù)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36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480多起,諸侯的盟會450余次。在這種情況下,老子針對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呼吁統(tǒng)治者要“無為”,不要過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要順應客觀態(tài)勢,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背景簡介考點鏈接1.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子,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我國春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擔任秦朝管理藏書的史官。B.《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jīng)》,共有八十一章傳世,盡管其作者是否為老子尚有爭議,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春秋時期老子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張一切順其自然。D.《老子》一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權(quán)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雙修?!敬鸢浮浚篈項,老子“曾擔任秦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錯誤,應該是周朝,而不是秦朝。A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古代車輪:輪、輻、轂、軸“輪”最外面部分?!拜S”最里面部分,即軸心?!拜灐碧自谲囕S上的部分?!拜棥边B接輪轂的木條?!对娊?jīng)?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

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明確:通過對“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體現(xiàn)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本章是如何論證“有”與“無”的辯證關系的?明確:舉例論證。老子用車輪、器皿、房屋等來進行論證。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備器皿的作用;有了門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沒有“空”和“無”,就不能發(fā)揮“有”的作用,“有”的價值。)研讀文本(第十一章)“有無相生”的觀點研讀文本(第十一章)

站在歷史的角度,在那樣一個矛盾沖突尖銳、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會中,老子獨具慧眼,見人所不見,提醒世人要重視那些通常被人們忽略的一面,這為當時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種看待事物的視角與方法,對社會和人生都具有啟發(fā)意義。

老子在第二章強調(diào):“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彼J為事物都存在著對立面。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坝袩o相生”的觀點研讀文本(第十一章)

任繼愈先生的自選集中《竹影集:任繼愈自選集》說:“《老子》這部書從各個方面提醒人們重視‘無’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認識‘無’,而且用‘無’的原則來指導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薄耙詿o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執(zhí)政者要用不干涉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我執(zhí)政者沒有貪欲,人民就能自己純樸)“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因此圣人施行不干涉的無為治理,推行無言的教化)……

任繼愈先生認為:“不要把‘無’的地位、作用過分夸大。……沒有墻壁、梁柱、磚木的‘有’,也就沒有供起居的空間,只是一片空曠的開闊地,雖有空間(‘無’),卻不能居住。有與無互相依存,相得益彰?!痹鯓永斫狻捌笳卟涣?,跨者不行”?研讀文本(第二十四章)欲速則不達

錯誤根源就在于人內(nèi)心的主觀愿望。

為了站得高看得遠,就踮起腳;為了走得快走得遠就跨大步前行。這些好高騖遠、不自量力的主觀妄動,是想要突破人體的自然狀態(tài),是急于求成、內(nèi)心焦躁的心理反映,是超出自己的能力,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所以結(jié)果必然適得其反。

這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好高騖遠,急躁冒進,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腳踏實地。凡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都不會長久,甚至會受到懲罰。企立和跨行,不是人體直立或行走的最自然狀態(tài),是不符合人體自然規(guī)律、打破行走平衡規(guī)律的行為。怎樣理解“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研讀文本(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愛表現(xiàn)自己的人不能顯明,常常不被人重視。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他的意見反而不會彰顯。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愛自我夸張吹牛的人,反而沒有功勞,不會長久。“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我,所以就會局限于自己狹隘的小范圍和狹隘的主觀意識,從而盲目自大自滿,導致他們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不是長遠之道,必然會導致失敗

順道而行,不自己妄為。告誡人們?yōu)槿藨t虛謹慎,自我反省,只有腳踏實地,不自以為是,不好高騖遠,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方可長久。結(jié)合最后一句話,第二十四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有道者不會彰顯自我”

【以經(jīng)解經(jīng)】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人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確實能使人得到保全,回歸大道。第二十二章(節(jié)選)研讀文本(第三十三章)如何理解“知人者與自知者”“勝人者與自勝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nèi),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內(nèi)心,是心靈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體察生命本質(zhì)。內(nèi)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勝人者憑借外在力量戰(zhàn)勝別人,自勝者是有力量自勝者憑借內(nèi)在意志戰(zhàn)勝自我,克制欲望,摒除雜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達到無所不容、物我兩忘的境界,才稱得上強者。老子認為,個人品行修養(yǎng),重在修身。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對內(nèi)的“自知”“自勝”更為重要,更符合大道。研讀文本

老子強調(diào)我們不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反省自己的缺點?!白詣僬邚姟保阂笪覀冇袕姶蟮膬?nèi)心,不斷地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爸阏吒弧保阂种曝澯瑘允乇痉?。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滿足于現(xiàn)狀,也不是滿足于物質(zhì)匱乏,而是對自知、自勝的程度達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滿足,這才算富有?!皬娦姓哂兄尽保阂獔猿植恍福泻阈?、有毅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遠大,越強烈,就越能夠堅持下去勇于挑戰(zhàn),成就自我。研讀文本如何理解“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以“自知”自勝”為立身之本,如果對已經(jīng)達到的境界(自知、自勝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稱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勤勉而行、強勁奮進才稱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長久;

但強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與道同在,才稱得上壽,即不朽。

(參見饒尚寬譯注《老子》,中華書局年2006版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強調(diào)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yǎng)。第一層(開頭到治之于未亂)把握先兆,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第二層(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把握細節(jié)、重視積累第三層(為者敗之到故無失)圣人無為第四層(民之從事到則無敗事)百姓慎終如始第五層(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遵循規(guī)律,順其自然,不妄為)據(jù)饒尚寬譯注的《老子》,第三層和第五層這幾句話屬于“錯簡重出”。第三層的兩句話見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五層這句話與前文無關聯(lián),且主旨散見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都應刪去。刪改后的文字如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第一層,對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機,及早撲滅。第二層,對待大事、要事,則要慎始慎終,始終抓好細節(jié),重視積累。第一層和第二層是并列關系。第三層是對前兩層意思的總結(jié)。作者提醒治事者,要根據(jù)不同性質(zhì)、不同情況認真對待和妥善處理先兆和細節(jié),以避免壞事做大,好事難成。研讀文本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明確:本章闡述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分別是以“毫末”“累土”“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由小變大、積少成多的道理。并告誡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預先謀劃,提前準備,要依靠自然規(guī)律,始終保持慎重,有始有終。只有從小事做起,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才能成就大事業(yè)。同時,引出“無為而治”思想的具體做法。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兩者有什么異同?研讀文本——第六十四章明確:同:都看到了事物由小到大的漸變趨勢(發(fā)展規(guī)律)。異:①老子主張“無為”“無執(zhí)”,是要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jié)局。(慎始: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②荀子意在強調(diào)“圣心備焉”的路徑,提出了積極進取的主張,也就是說大德是由一點一滴的善行累積起來的,要從細節(jié)處累積善的因素,以構(gòu)成“圣心”。

中國的哲學是時間的哲學,主張在時間流中去探討事物的衍生規(guī)律,獲得處理問題的智慧。比如,中醫(yī)講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時醫(yī)治,等顯現(xiàn)出來已經(jīng)晚了一步。主張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主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處理問題,治國理政,要學會“下先手棋”等。《老子》講“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就是這個意思。

當前,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許多不同以往的新特點、新情況,對于各種問題,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無形。即便形勢很好,我們?nèi)砸3智逍杨^腦,能敏銳發(fā)現(xiàn)問題的苗頭。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暯皆诒壤麜r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2014年4月1日)《老子》四章選文,表現(xiàn)了老子的思想主張,涉及修身養(yǎng)性、治國理政。1.辯證分析“有”“無”的關系;2.闡釋了有道之人不彰顯自我告誡我們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進;要腳踏實地,順道而行;3.強調(diào)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提醒我們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重在修身;4.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道理,要依照自然規(guī)律,不妄加干預,從小事做起,居安思危、慎終如始。課堂總結(jié)論道修身修身治國【寫作特色】1.善于運用具體形象表現(xiàn)抽象哲理。以生活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舉例說理,以具體事物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轂”“器”“室”說明世間萬物都存在“有”和“無”的對立統(tǒng)一,“有”“無”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維。善于從常人思維的反面提出問題從而達到正面說理的效果。如“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等,都體現(xiàn)了老子的逆向思維。3.語言凝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