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南京師范大學古代漢語.通論教案.第一章-文字_第1頁
最新南京師范大學古代漢語.通論教案.第一章-文字_第2頁
最新南京師范大學古代漢語.通論教案.第一章-文字_第3頁
最新南京師范大學古代漢語.通論教案.第一章-文字_第4頁
最新南京師范大學古代漢語.通論教案.第一章-文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京師范大學古代漢語.通論教案.第一章文字學習指導本章共分四節(jié),講授時間需用9教時。本章教學目的、要求:了解“六書”理論,掌握漢字結構知識,能通過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義;弄懂六書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概念,并能進行具體分析。具體要求如下:一、漢字的特點及其產生、發(fā)展簡況,需用1教時。重點講授:1.漢字是表意系統的文字;每個字都是形、音、義的統一體;2.漢字的產生及其結構、形體的發(fā)展。二、“六書”原理,需用5教時。重點講授:1.“六書”的提出及次第;2.許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闡述;3.“六書”分析、舉例;獨體字、合體字;4.“六書”的局限與不足。三、偏旁(形旁、聲旁)、部首(造字部首與檢字部首)及其與字義分析的關系,需用1教時。重點講授偏胖、部首、部件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以及依據字形分析字義的問題。四、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需用2教時。重點講授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qū)別。第一節(jié)漢字的特點及其產生、發(fā)展簡況一、漢字的特點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文字不等于“字”,“字”只是文字系統中單個的書寫符號,是文字系統中的個別成員。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它包括漢字的所有構字部件(主要指由基本筆劃構成的各種偏旁,如形旁、聲旁等)、漢字中所有的字(總數超過5萬)、漢字的書寫規(guī)則(如每個字的書寫筆順,組成文章的字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的書寫順序等),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guī)則。正因為文字是形成了完整體系的書寫符號,所以它才能正確地記錄語言。唐代著名訓詁學家孔穎達在《尚書·序》的正義(“正義”是古代一種注釋的名稱)中說:“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語言(言)是思想(意)的聲音表現形式,而文字(書)是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這句話清楚地說明了文字(書)同語言(言)和思想(意)之間的關系。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俄、阿拉伯、法文)相比,漢字的根本特點,就在于每一個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統一體。每一個漢字都有其固定的書寫形式,這就是“形”;每一個漢字都有其固定的讀音,這就是“音”;每一個漢字都表示一個同它的字形結構緊密相聯的特定的含義,這就是“義”。形、音、義三者密不可分,緊緊結合。例如,“牟”字,現代讀音為móu,在造字之初,其含意為“牛鳴也”。“牟”的字形與“牛鳴”之義緊密相聯:下部的“?!?,表示動作的主體是牛;上部的“厶”則“象其聲氣從口出”?!澳病弊值淖中螌嶋H上就像一頭牛在鳴叫的樣子,其讀音móu也與“牛鳴”之聲相近。再如,“黑”字,現代讀音為hēi,其造字之義為“火所熏之色也”?!昂凇钡淖中闻c“火所熏之色”的意義緊密相聯:在“黑”的篆體字形中,上部是古文“囪”字,中、下部合成一個“炎”字;以“炎上出囪”的形體表示“火所熏之色”,真是確切至極。清人王筠在《說文釋例》中指出:“今人亦呼灶突為煙囪,……是煙所由出,故‘黑’字從之。”又如,“穎”字,其含義為“禾末也”,即禾穗上的芒刺,清代最杰出的文字學家段玉裁在注解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時指出:“近于穗及貫于穗者”都叫“穎”?!胺f”這個字的結構,是“從禾,頃聲”,即由“禾”和“頃”兩個部分組成;“從禾”,表示“穎”的含義與“禾”有關;“頃聲”,表示“穎”古代的讀音與“頃”相同或相近。“穎”字的形、音、義三個方面,就是這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了解漢字的這一特點,對于深刻理解漢字的結構,從而準確地掌握古漢語的詞義,提高文言文的閱讀鑒賞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可等閑視之。二、漢字的產生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字。它從誕生至今,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在漢字誕生之前,根據古籍記載,中華民族的先民是以實物記事和圖畫記事來幫助記憶、輔助交際的。上古的實物記事,主要有結繩、結珠、訊木等。所謂結繩,就是用繩打結,以不同形狀和數量的繩結標記不同的事件。《周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薄独献印?、《莊子》、《尚書·序》、《說文解字·敘》等古書,也有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結繩的具體方法,我們只能從古書中窺知一二。《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zhí)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彼^結珠,指用繩子把貝殼串起來,以不同顏色、不同數量的貝殼表示不同的事情。據說中國的算盤即起源于結珠。所謂訊木,指在一根木棒或竹條上,刻上各種花紋或齒畫,有時還插上一些附加之物,用以記錄事情或傳達命令。古代的令箭、符信等,就具有訊木的性質。據古書記載,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還在使用具有訊木性質的“刻契”——刻上齒畫以記數量的竹木之札。上述種種實物記事的方法,同文字的產生并無直接關系,它們不過是文字產生之前的孕育階段罷了。上古的圖畫記事,是以具體的圖畫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輔助交際的方法。由于記事圖畫形象、明了,表達的內容豐富、復雜,因此,它比用來記事的實物大大地前進了一步。但是,記事圖畫并不記錄語言,并無固定的讀音和相對固定的形體,也不代表一定的詞句,所以它還不是文字。不過,記事圖畫已經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產生的基礎。記事圖畫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表概念逐漸固定,圖形線條逐漸簡化,形體相對定型,成了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同語言里的詞發(fā)生了固定的聯系,并被賦予一定的讀音,成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只有到這個時候,它才同“記事圖畫”產生了質的差別,真正變成了文字。早期的象形字之所以具有濃厚的繪形意味,是因為它們都是由記事圖畫發(fā)展而來的。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流行“倉頡造字”的傳說,在《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中,對此都有記載?!盾髯印そ獗巍罚骸昂脮弑娨樱鴤}頡獨傳者一也?!薄俄n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ㄙ,背ㄙ謂之公。”《呂氏春秋·君守》:“倉頡作書?!钡搅藵h代,倉頡造字的說法十分流行:漢武梁祠有倉頡造字的壁畫;山東沂南漢畫像墓的中室,畫有倉頡造字的內容;在漢人偽托孫子所作的緯書《春秋元命苞》中,更把倉頡造字說成是神授之功:“蒼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綠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甚至連《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也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官以ㄨ,萬品以察。”等等。但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從上面我們對漢字產生情況的敘述中可以看出:漢字是經歷過長期(也許多達幾千年、幾萬年)的孕育,才逐漸由記事圖畫發(fā)展變化而成的;漢字的產生,凝聚了幾十代、幾百代、甚至上千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漢字決不可能是一個人的杰作。倉頡可能是古代一位對漢字很有研究,在收集、整理、規(guī)范和傳播漢字方面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因而后人把創(chuàng)字之功附會到他身上。三、漢字結構的發(fā)展情況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漢字結構的發(fā)展,經歷了表形、表意和音義結合三個階段。1.表形階段表形階段的漢字,主要是直觀描擬外物的具體形象的象形字,它們有的是直接從記事圖畫脫胎而來的。象形字數量不多,大約只有幾百個。如“兔”、“龜”、“人”、“?!薄ⅰ把颉?、“刀”、“木”、“手”等。這一階段的漢字還包括能表示一些抽象概念的指事字,如“刃”、“本”、“末”等。2.表意階段有些比較抽象、復雜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難以造字,人們就用兩個或幾個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會意字,漢字進入了表意階段?!坝选?、“步”、“林”、“比”、“看”、“牢”、“囚”、“逐”等字,都是會意字。會意字的數量比象形字多些,歷代積累的會意字總數約近一千個。3.音義結合階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語詞的含義,而不能表示語詞的讀音。因此,每一個字的讀音,必須一個一個地死記。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記錄有音的語詞,因此,這些字在使用上和發(fā)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人們就以已經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為基礎,創(chuàng)造了音義結合的造字方法,漢字進入了音義結合的階段。音義結合階段的漢字,是指由表義的形旁與表音的聲旁組合而形成的形聲字。形旁所表的“義”,并不是形聲字本身的含義,而僅僅是形聲字含義所屬的意義范疇,也即形聲字所屬的“義類”;聲旁所表的“音”,是形聲字初創(chuàng)之時的讀音。如“江”、“河”、“湖”、“泊”、“旗”、“幟”、“蛇”、“燃”等,都是形聲字。由于形聲字不但表義,而且表音,同活的語言聯系密切,因此,形聲字的生命力極強,音義結合的造字方法的能產性也最強。在漢字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形聲字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據有關專家統計,在1226個甲骨文之中,象形字277個,指事字20個,會意字396個,形聲字334個,用于假借的字129個,結構不明的字70個,形聲字約占27%;在1753個西周金文中,象形字224個,指事字57個,會意字333個,形聲字1051個,結構不詳的88個,形聲字占60%;在1303個戰(zhàn)國文字中,象形字118個,指事字24個,會意字148個,形聲字909個,結構不詳的104個,形聲字約占70%;在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共收9353個篆字,其中象形字347個,指事字117個,會意字819個,而形聲字則有8070個,約占86%;宋代鄭樵《通志·六書略》收錄了當時23266個楷書字,其中象形字481個,指事字123個,會意字821個,形聲字卻多達21841個,約占94%。這些統計數字表明,形聲字在漢字中逐漸占絕對優(yōu)勢,一直延續(xù)到現代。四、漢字形體的發(fā)展情況1.從商周古文到秦代小篆商周古文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用金屬刀具刻畫在曬干了的烏龜腹甲和牛羊鹿肩胛骨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殷商王室用來記錄占卜吉兇之事的,因此,又叫“卜辭”或“殷墟卜辭”,也叫“契文”。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發(fā)現。1928年以后,經過多次發(fā)掘,先后出土十余萬片。已發(fā)現的甲骨文單字約4000個,其中已被人們認識的約三分之一。甲骨文是一種相當發(fā)達的文字,它的結構,包含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但甲骨文中多數字的結構部位和書寫筆劃還沒有定型(如“人”字就有六七十種寫法)。最近幾十年,在陜西扶風、岐山一帶的周原等地,也發(fā)現了一些西周時代的甲骨文。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具刻在堅硬的甲骨上的,因而其筆劃多為細而長的“瘦筆”。甲骨文的形體尚未定型,異體字很多。金文,又叫“鐘鼎文”,是殷周兩代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青銅器一般是商周王室或貴族用來祭祀、宴飲的器皿,稱作“彝器”或“禮器”。商代在青銅器上鑄刻的銘文,字數較少,字體與甲骨文相近。周代的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近500字,內容多為記載典祀、宣揚征伐、賞賜功臣訂立盟約、訓誥百官等;其字形筆劃比甲骨文寬、粗,多為“肥筆”,顯得渾厚古樸。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通行于西方(如秦國)的文字,是大篆,又叫“籀文”,據說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時太史籀所作。大篆是相對于小篆而言的。同小篆相比,大篆筆劃圓勻,結構繁復。小篆又叫“秦篆”,本是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在籀文的基礎上發(fā)展、簡化而成的。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推行“書同文”即統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形,廢棄了通行于其他地區(qū)的異體字(如六國古文等)。小篆筆劃圓勻,粗細一致,結構比籀文簡單。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總稱古文字。這一階段漢字的形體特點,主要是圓形和弧線較多,“點橫撇捺”等筆劃不夠分明,圖畫意味較重。2.從小篆到楷書秦代規(guī)定以小篆為標準字形,但由于“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這兒的“隸人”是指官府衙門里面專司繕寫抄錄的胥吏,是一種職位低微的吏役?!稘h書·藝文志》云:“秦時始建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徒隸也。”秦始皇允許他們用“隸字”書寫公文,是高明之舉。郭沫若先生在《古文字辯證的發(fā)展》中說:“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有意識地采用了隸法,這正是秦始皇的杰出處?!毕鄠麟`書的創(chuàng)始者叫程邈。程邈曾為縣獄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陽獄中。他苦思十年,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稱善,用他為御史。但據高亨先生考證,隸書并不始于秦代;隸書實際上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行于東方的古文字體演變而來。這樣看來,程邈并不是隸書的創(chuàng)始者,而是在搜集、推廣隸書的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人。隸書在形體上與小篆的結構、筆勢大不相同,它把小篆圓勻宛轉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折的筆劃,又把小篆一些復雜的筆劃加以簡化,并打破小篆原先的字形結構,使一篆變數形或數篆變一形,使小篆喪失了原先的形象性。由于隸書字形簡單,書寫方便,大大便捷了人們的掌握使用,因此,到了漢代,它就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為全國通行的主流字形。從小篆到隸書,是漢字形體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東漢時期,在隸書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楷書。據說楷書是漢章帝(公元76—88年在位)時王次仲所作,又叫正書、真書??瑫菍﹄`書的簡化,它減省隸書之波磔,形體方正,筆劃平直,易寫易認,至魏晉已廣泛通行,一直沿用到今天?,F代漢字仍以楷書為標準字形。隸書和楷書總稱為今文字。今文字的總特點是:字形方正(所以又叫“方塊字”),筆劃分明,橫平豎直,圖畫意味不易體會。五千多年來,漢字從無到有,從表形到表意到音義結合,從不統一趨向統一,從形體繁復趨向形體簡單,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成為中華文明的最大載體和光輝象征。第二節(jié)漢字的造字理論——六書在上一節(jié)中,我們談到,漢字結構的發(fā)展經歷了表形、表意和音義結合三個階段。討論漢字的結構,不能不涉及有關漢字造字的理論——傳統的“六書”之說。一、“六書”的名稱及功用“六書”一詞,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流傳。最早提到“六書”的古籍,是《周禮·地官·保氏》:“保氏(周代掌管教育的官員)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貴族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边@段話告訴我們:周代的小學共上六門功課,即禮、樂、射、馭、書、數這“六藝”。“六書”是這六門功課中的一門?!傲鶗钡摹皶?,本是“書寫”之義,后來也指寫出來的字?!傲鶗睉斒亲R字課,即向小學生講授已造之字的形體結構及讀音含義,使小學生識得,相當于現代的語文課。但“六書”的內容究竟是什么,《周禮》中沒有具體說明。到了漢代,有三位大學者對“六書”的名稱進行了解說。第一個是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中指出:“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钡诙€是鄭眾,據鄭玄《周禮注》所引,鄭眾認為:“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钡谌齻€是許慎,他在《說文解字·敘》中不僅指出“六書”的名稱,而且分別給它們下了定義。他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卑喙?、鄭眾、許慎三人對“六書”名稱的解說,雖有差異,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清代以后,人們對于“六書”的名稱,一般采用許慎的說法(只有“形聲”一名有時也稱“諧聲”);而對于“六書”的排列次序,則采用班固的說法。這樣,對“六書”的名稱和次序,人們就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說法,即:(1)象形;(2)指事;(3)會意;(4)形聲;(5)轉注;(6)假借。《漢書·藝文志》把“六書”看成是“造字之本”,即造字的根本之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書”的原則,然后再進行造字的。因為漢字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是集體的創(chuàng)造;到殷商的甲骨文階段,漢字已經成為一種高度發(fā)達的文字;而“六書”之說直到春秋時期才出現。“六書”實際上是后人在分析了相當數量的已成之字的基礎上所歸納出來的理論。由于這種理論符合漢字結構的實際情況,因而它一旦被總結出來,就被用來作為學校識字教學的基本內容,并被用來指導再造新字。事實上,在“六書”說提出之后所創(chuàng)造的大量新字,都是自覺地按照“六書”理論、特別是“形聲”之法創(chuàng)造的。因此,把“六書”稱為漢字的造字理論,是恰當的。二、“六書”的定義及其分析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所下的定義,奠定了漢字結構分析的理論基礎,最有權威性。后人幾乎都是圍繞許慎的定義,來闡釋漢字的結構特點和造字方法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造字”角度,結合具體字形,對許慎的“六書”定義作一具體分析。1象形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薄跋笮巍倍?,是動賓關系,“象”是“摹擬”、“描摹”之義,“形”是外界物體的形態(tài)、形象;“象形”指“描摹外物形象”的造字方法。“詰詘”是“曲折”、“屈曲”之義。許慎的意思是:“象形這種造字方法,就是描畫那個外界物體,筆劃線條隨著它的形體而曲折變化,‘日’、‘月’二字就是用這種方法造的字?!毕笮卧熳址ǖ奶攸c,是直觀摹擬人眼能夠看見的、有具體形象的外物。象形法造出來的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獨體,一種是合體。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有獨體之象形,有合體之象形。獨體如‘日’、‘月’、‘水’、‘火’是也。合體者,從某而又象其形,如‘眉’從目而以‘〖FK(W〗〖XCDH12.TIF〗〖FK)〗’象其形,‘箕’從竹而以‘’象其形,‘衰’從衣而以‘〖FK(W〗〖XCDH14.TIF〗〖FK)〗’象其形,‘疇’從田而以‘〖FK(W〗〖XCDH15.TIF〗〖FK)〗’象耕田溝詰屈之形是也。獨體之象形,則成字可讀;附于從某者,不成字不可讀?!毕笮巫种歇汅w占絕對多數,它們是完整、單獨的形體結構,不可以拆開來分析,如“羊”、“牛”、“手”、“山”、“鳥”、“隹”、“魚”、“刀”、“人”、“大”、“子”、“女”、“牙”、“爪”、“井”、“毛”、“文”、“心”、“戶”、“戈”、“斤”、“目”、“又”、“木”、“犬”、“皿”、“矢”、“禾”、“瓜”、“水”、“它”、“田”、“矛”、“臣”、“自”、“肉”、“米”、“臼”、“網”、“衣”、“舟”、“耳”、“蟲”、“角”、“豆”、“貝”、“身”、“豕”、“豸”、“車”、“虎”、“鹿”、“兔”、“象”、“鼠”、“燕”、“龜”,等等。象形字中合體很少,它們是在獨體象形字的基礎上,附加一些象形筆劃,表示物體的某一組成部分;這些附加的象形筆劃,不能單獨成字。例如,“果”的下部是個“木”字,上部似“田”的部分,實際上是畫了一只果子的俯視圖形,表示它是長在“木”上的果實。又如,“巢”的下部是個“木”字,中部是鳥窩的形象,上部像三只站在窩上的鳥形;這個字的意思是:筑在樹上的、鳥所住的窩。再如,“朿”的意思是樹上所長的刺,字形從“木”,中間部分是刺的形狀,等等。象形字的數量雖然只有幾百個,但它們是漢字的構成基礎,是創(chuàng)制成千上萬個會意字、形聲字以及部分指事字的基本要素。2指事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薄爸甘隆倍?,是動賓關系,“指”是“指明”、“指出”之義,“事”表示“具體的含義”;“指事”是“指明具體含義所在”的造字方法?!耙暋笔恰翱础钡囊馑?,“識”表示“認識”、“識得”,“察”表示“仔細審察”、“細致地察看”,“見”表示“看出”、“領會”之義。許慎的意思是:“指事這種造字方法,就是人們一看到所造的字的形體就能識得,經過仔細地辨認審察,就能看出或領悟到它的意義,‘上’、‘下’二字就是用這種方法造的字。”許慎這幾句話,是從人的認識的兩個階段來說的:“視而可識”是感性認識階段,強調對字的外部形體的感知;“察而見意”是理性認識階段,強調對字的意義內涵的領會。指事造字法的特點,是以“象形”的手段,來表示比較抽象的概念。指事造字法在具體運用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標記符號造字,另一種是用純粹的抽象符號造字。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符號的指事字比較容易理解。如“刃”字是在“刀”上加一點,表示刀鋒之所在;“亦”(腋)字是在“大”(即“人”)字的兩側加兩點,表示“腋下”之義;“寸”字是在“又”(本義為“右手”)字下面加一點,表示靠近手腕的“寸口”之義;“叉”字是在“又”字中間加一點,“象指間有物”(段玉裁語),表示“手指與物相錯”之義;“朱”字是在“木”字中加一筆,表示“朱”本指“赤心木”;“立”字是在“大”下加一橫,表示人站在地上;“旦”字是在“日”字下加一橫,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即“早晨”之義;“血”字是在“皿”字上加點,表示古代盟誓時滴入“皿”中的鮮血,等等。用純粹抽象符號表示的指事字,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例如,“上”字的篆文字形,是在一長橫上面加一短橫,表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下”字則是在一長橫下面加一短橫,表示乙物在甲物之下。又如:“一”、“二”、“三”、“四”(甲骨文“四”是在“三”字下面再加一橫)等字,也都是純粹符號性的指事字。前一種指事字,雖然帶有抽象符號,但從整體上來看,它們仍然是象形字。后一種指事字,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人們把外物之形在頭腦中抽象化之后描摹出來的形象,如“上”、“下”二字中的長橫、短橫,泛指任何具體事物。因此,段玉裁指出:“指事亦得稱象形?!标P于“指事”與“象形”的區(qū)別,清代文字學家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講得十分深刻:指事字是“象人意中之形”,而象形字則是“象人目中之形”。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指事之別于象形者,形謂一物,事賅眾物,專博是分,故一舉‘日’、‘月’,一舉‘上’、‘下’。‘上’、‘下’所賅之物多,‘日’、‘月’只一物。學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敝甘逻@種造字法,能產性最低,因而指事字最少。但指事字也是會意字、形聲字的構成要素,是漢字孳乳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之一。3、會意許慎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薄皶狻倍质莿淤e關系,“會”是“會合”、“匯合”之義,“意”指字的含義;“會意”是“會合兩個或幾個字的含義,以成一字之義”的造字方法?!氨取笔恰安⒎拧?、“緊挨”、“緊靠”的意思;“類”即字類,這兒指兩個或幾個字形;“誼”在后代常寫成“義”(“誼”是古本字,“義”是后代通用的假借字),是“含義”的意思;“以”,用以,用來;“見”,即“顯現”、“顯露”;“指撝”,義同“指揮”,這兒表示“所指向的新意義”。許慎的意思是:“會意這種造字方法,就是把有關聯的兩個或幾個字形放到一起組成新的字形,會合它們的含義以成新字的字義,用來顯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義,‘武’、‘信’二字就是用這種方法造的字。”會意造字法的特點,是強調顯示出新造字所要表達的概念(其中有許多是抽象概念)的意義。會意法所創(chuàng)造的新字,就其結構而言,有同體組合(即“同文會意”)和異體組合(即“異文會意”)兩種情況。(1)同體組合同體組合指用兩個或幾個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組成新字。例如,“友”由兩個“又”(右手)組成,表示雙方友好;“并”由兩個“立”組成,表示兩人并排站著;“從”由兩個“人”組成,表示一個人緊跟在另一個人身后;“棘”由兩個“朿”組成,義為“小棗叢生者”(“棘”樹有刺,故從“朿”);“玨”由兩個“玉”組成,“二玉相合為一玨”;“轟”由三個“車”組成,義為“群車聲也”;“吅”(音xuān)由兩個“口”組成,義為“驚呼也”或“眾人并呼”;“品”由三個“口”組成,義為“眾庶也”即“許多人”;“”(音jí)由四個“口”組成,義為“眾口也”。其他如“林”、“森”、“晶”、“淼”、“磊”、“比”、“眾”等,也都是這類會意字。(2)異體組合異體組合指用兩個或幾個不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組成新字。例如,“看”字由“手”和“目”組成,用“手”搭在額頭為“目”遮陽,是常見的遠看動作;“見”由“人”、“目”組成,義為“看見”;“牧”是“放?!薄ⅰ胺拍痢敝x,甲骨文字形是一個人手持棒條(即“攴”字)趕“?!保弧傲_”是用網捕鳥之義,甲骨文字形由“網”和“隹”(“鳥之短尾總名”)組成;“取”由“又”、“耳”組成,本指割取戰(zhàn)俘左耳;“逐”由“辵”、“豕”組成,表示一個人在追豬;“為”的本義是“役象”,甲骨文字形由“又”(或曰“手”、“爪”)、“象”組成。其他如“囚”、“監(jiān)”(本義是一個人對著盛了水的“皿”照看自己的形象,即“照鏡子”)、“信”(一個人講話要守信用)、“武”(由“止”、“戈”組成,“止”即“趾”,表示腳;一個人扛了戈到前線去,表示有戰(zhàn)事)、“祭”(由“又”、“肉”、“示”組成,義為“持肉享神”)、“牢”(本指養(yǎng)牛的地方)、“莫”(太陽落到草叢里,本指“傍晚”)、“相”(以“目”對“木”,本指“仔細地察看”)、“企”(一個人踮起腳跟)、“男”(在田里力作之人)、“尖”(上面小,下面大)、“耷”(本義“大耳也”)、“班”(用刀分玨)等等,也都是這類會意字。會意字都是合體字,是由獨體的象形字、指事字會合而成的。因此,“會意”的能產性較強,可以表示的范圍較廣。但“會意”偏于主觀,有時其含義很難準確地把握。例如,“美”字由“大”、“羊”組成,有人認為“美”本指外形,一個人(即“大”)頭上戴了“羊”作裝飾,就很“美”;也有人認為“美”本指味感,“大”的“羊”肉多,吃在嘴里感到肥“美”。又如,“好”字由“女”、“子”組成,“女”和“子”之間究竟是修飾關系(“女”的“子”)、主謂關系(“女”生“子”),還是領屬關系(“女”人的“子”,婦女總認為自己的孩子“好”)、并列關系(有“女”有“子”),很難說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以《說文解字》的解釋為準。上述二字,《說文解字》分別釋為:“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薄昂?,美也,從女子?!?“媄,色好也”。)因此,我們把“美”的含義定為“味美”,把“好”的含義定為“女子色美”。4形聲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薄靶温暋倍忠彩莿淤e關系,“形”是“顯現”、“表現”的意思,與班固所說的“象聲”的“象”字義近,“聲”指字的讀音;“形聲”是“顯現出新造字的讀音”的造字方法?!耙浴笔墙樵~,義為“用”;“事”指義類,即客觀世界中的某種意義類別;“為”是“創(chuàng)造”的意思;“名”是“字”的別稱。漢字中的每一個方塊字,既叫“文”,又叫“字”,又叫“名”。段玉裁說:“鄭(玄)注二《禮》、《論語》皆云:‘古曰名,今曰字?!矗好?,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字”由“宀”和“子”構成,本義是“乳也”,即“人及鳥生子”。因此,把記錄漢語音節(jié)的方塊形書寫符號稱作“字”,是從孳乳的角度講的)?!弊云鋾鴮懷灾?,字還可以叫“書”;自其刀刻言之,字還可以叫“契”?!捌笔恰氨扔鳌?、“比況”,“取譬”指“取一個與新造字讀音相同的字作譬”之義;“相成”是“促成其事”。許慎的意思是:“形聲這種造字方法,就是用表示某種事物類別的字作為創(chuàng)造新字的意符,再取一個譬況新字讀音的字作為聲符來促成此事,造出新字,‘江’、‘河’二字就是用這種方法造的字?!毙温曉熳址ǖ奶攸c,是強調顯示出新造字的讀音,用這種方法所造的字,都是音義結合的形聲字。下面,我們從八個方面對形聲字進行分析:(1)形旁和聲旁的作用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合而成的。形旁即意符,它只表示一個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表示大的義類概念,而不表示該形聲字的確切含義。例如,以“水”為形旁的字,都與河流或流淌于河流之中的液體即通常的“水”的意義有關:“江”是長江,“河”是黃河,“淮”是淮河,“洛”是洛河,“洪”是大水,“涓”是小流,“汪”是又深又廣的水,“活”是水流之聲,“波”是“水涌流”,“湍”是水在沙上急速流淌,“洞”是急速的水流,“淺”是水不深,“涅”是水中的黑泥,等等。聲旁即聲符,它表示一個形聲字初造之時的讀音。凡聲旁相同的字,古代的讀音都相同或相近。如“江”、“虹”、“空”、“缸”、“項”、“紅”、“邛”、“肛”、“貢”、“杠”等字,都從“工”得聲,古代音同或音近。(2)形聲、會意兩兼字形聲字的聲旁,主要表音,一般與字義無關。但是,有些形聲字的聲旁也表意義。也就是說,這些字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是形聲、會意兩兼之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時從“會意”角度出發(fā),把這些字稱作“亦聲”字。段玉裁指出:“凡言‘亦聲’者,會意而兼形聲也?!毕旅?,我們舉《說文解字》中的一些例字來證明:“婚,婦家也?!抖Y》:‘娶婦以昏時?!瘚D人陰也,故曰婚。從女昏,昏亦聲。”“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從女因,因亦聲?!?“因”表“依靠”之義)“婢,女之卑者也。從女卑,卑亦聲。”“拘,止也。從手句,句亦聲。”“笱,曲竹捕魚笱也。從竹句,句亦聲?!薄般^,曲鉤也。從金勾,勾亦聲?!庇行┳?,《說文解字》只說明它們是形聲字,但實際上它們的聲旁也表意,是形聲兼會意字。例如:“嫁,女適人也。從女,家聲?!卑矗骸凹摇币脖硪狻!凹蕖奔础芭庇辛藢儆谧约旱摹凹摇??!叭?,取婦也。從女,取聲。”按:“取”也表意?!叭ⅰ奔础叭∨?。(3)省形、省聲的形聲字“省形”,指形聲字的形旁書寫筆劃減省。例如,《說文》:“考,老也。從老省,與聲?!薄翱肌钡男闻允恰袄稀?,但在書寫時,其下部“匕”省略。又如:“耇,老人面凍黎若垢。從老省,句聲?!钡鹊?。有的會意字也可省形,如:“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笔÷?,指形聲字的聲旁書寫筆劃減省。例如,“柷”是古代一種木制的空心樂器,《說文》分析其結構時說:“從木,祝省聲?!薄皷恰钡穆暸允恰白!?,書寫時,其左邊的“示”省略。又如,“騫”是“從馬,寒省聲”,“珊”是“從玉,刪省聲”,等等。(4)數形一聲的形聲字形聲字一般是由一個形旁和一個聲旁組合而成的。但是,也有少數形聲字是由數形一聲構成的。例如:“碧,石之青美者。從玉石,白聲。”又如,“寶”的繁體寫法“寶”,“從宀,從玉,從貝,缶聲”。(5)形旁與聲旁的搭配方式形聲字形旁與聲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六種:①左形右聲:訓江棋娘昭②左聲右形:政期胡鄲頂③上形下聲:室筵茵罪穹④上聲下形:照型輩羣帛⑤內形外聲:辨哀問閩⑥內聲外形:圓衷閣街其中第①種最為常見,是形聲字的基本形式;第②、③、④種也較常見;第⑤、⑥種較少。也有少數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只占一小角,如“穎”字是“從禾,頃聲”,“騰”字是“從馬,朕聲”,“徒”字是“從辵,土聲”,等等。(6)可以用作形旁、聲旁的字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都可以用來作為形旁或聲旁,創(chuàng)造新的形聲字。例如:“衣”是象形字,用它作聲旁可以造出“依、哀”等字,用它作形旁可以造出“被、袪、袆、袍、襤、裴、袒、裁、補”等字?!叭小笔侵甘伦?,用它作聲旁可以造出“仞、忍”等字。“相”是會意字,用它作聲旁可以造出“想、廂、箱”等字?!把浴笔切温曌?從口,辛聲),用它作形旁可造“詩、請、諾、諷、訪、謀”等字,用它作聲旁可造“唁”字?!八隆笔切温曌?從寸,之聲),用它作聲旁可造“侍、待、等、特、峙、時”等字。以象形字“刀”為聲旁可造“召”,以“召”為聲旁可造“昭、迢”,以“昭”為聲旁可造“照”,等等。正因為形聲字的造字材料極其豐富,所以形聲造字法的能產性最強。(7)形聲字與象形、指事、會意字的區(qū)別形聲字與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區(qū)別很明顯。段玉裁指出:“其別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獨體,形聲合體。其別于會意者,會意合體主義,形聲合體主聲。”(《說文·敘》注)(8)從理論上說,形聲造字法是“以事為名,取譬相成”,似乎先有一個表示義類的形旁,然后再加上一個聲旁。但事實上,有少數形聲字可能恰好相反:先有一個表示讀音的聲旁,然后再加表示義類的形旁。例如,“娶妻”的“娶”,起初用“取”表示,后來才以“取”為聲旁,加上形旁“女”。又如“燃”字,本作“然”,后來才以“然”為聲旁,加形旁“火”;“避”字,先用“辟”表示,后來才以“辟”為聲旁,加形旁“辵”,等等。上面,我們分析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方法及其造字情況。古漢語中所有的字,就其結構而言,都不外乎這四種情況。5轉注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睂W者們對許慎所下的這個定義,在理解上分歧最大,從古到今沒有統一過。在這里,我們不作深入探討,只簡單地談談我們的意見。我們認為,“轉注”也是一種造字方法。但這種造字方法只是為了適應詞的讀音分化的需要,為分化出來的新音另造新字。由轉注創(chuàng)造的新字,和老字雖然讀音不同,但表示的含義相同。新字從結構上來說,只能是形聲字。許慎定義中的“類”,指字形類別,“首”指《說文》中的部首,“受”指兩個字字義相同,可以相互容受。用轉注法新造的字,按照其字形分類,在《說文》中與原先的老字屬于同一個部首,新、老二字在讀音上有聯系,含義又相同,可以互相注釋。“考”和“老”就是新字、老字的典型例子。“轉注”的造字過程是這樣的:例如,語言中有一個詞,它的含義是“年老”,讀音是lǎo,人們造了一個“老”字來記錄它。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個詞在某些地方、某些場合下,讀音變成了kǎo。這樣,這個詞就有了兩個讀音。為了準確地記錄后一個讀音,人們就以“老”字為形旁,另加聲旁“丂”,造了一個新字“考”?!翱肌?、“老”二字,在字形結構的分類上,都屬于《說文》的“老”部;在讀音上,有疊韻關系,字音相近;在含義上,可以互相訓釋(《說文》:“老,考也?!薄翱?,老也?!?;因此,它們成了一對轉注字?!稗D注”并不能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字形結構之外產生新的字形結構,因此,轉注造字法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法是不同的。下面,再舉幾對轉注字的例子:①顛、頂《說文》頁部:“顛,頂也。從頁,真聲?!薄绊?,顛也。從頁,丁聲?!鳖?、頂二字讀音相近,是雙聲關系。②妹、媦《說文》女部:“妹,女弟也。從女,未聲?!薄皨y,楚人謂女弟曰媦。從女,胃聲?!泵?、媦二字音近,是疊韻關系。③更、改《說文》攴部:“更,改也。從攴,丙聲。”“改,更也,從攴,己聲。”更、改二字雙聲。④逆、迎《說文》足部:“逆,迎也。從足,塑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薄坝?,逢也。從辵,卬聲?!蹦?、迎雙聲。由于轉注是為一個詞增造新字的方法,因此,它造成了“一詞多字”現象,使文字的數量不斷增加,不斷孳乳。6、假借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薄凹俳琛倍质遣⒘嘘P系,都是“借用”的意思。“托”是“寄托”之義,“事”指“意義”,即某個詞的特定意義。許慎的意思是:“假借這種造字方法,就是語言中存在某一個詞,但本來沒有專門造一個記錄它的字,于是就依照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則,把這個詞的含義寄托在一個已有的音同或音近字身上,借用那個現成的字來記錄這個詞,‘令’、‘長’就是被借用的字?!薄凹俳琛痹熳址ǖ那疤釛l件是“本無其字”,運用方法是“依聲托事”。“假借”是一種借用現成字來記錄別的詞的方法,它并不能使文字家族中增添新的成員。我們之所以稱它為“造字法”,是因為它擴大了被借用之字的使用范圍,使它們增加了記錄語詞的能力,使一個字發(fā)揮了兩個字甚至幾個字的作用。假借其實可以說是一種不造字的造字方法。由于假借擴大了漢字記詞的功能,使我們不必為每個詞專造一個字,因此,它造成了“一字多詞”的現象,使文字數量的孳乳增長得到了節(jié)制。轉注和假借,一個使文字不斷繁衍,一個使文字的衍生受到抑制,方向正好相反。這兩者在漢字造字法中同時存在,反映了漢民族在造字過程中的辯證思想。清代著名學者孫詒讓在《與王子壯論假借書》一文中說:“天下之事無窮。造字之初,茍無假借一例,則逐事而為之字,而字有不可勝造之數。此必窮之術也,故依聲而托以事焉。視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盡: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窮而通其變?!边@段話深刻地說明了假借在漢字造字過程中的作用。假借的原則是“依聲”,即根據音同或音近的關系借用某字。因此,某字的本來意義與它被借用后所獲得的假借意義之間,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某字的假借義與該字的字形結構無關。在古漢語中,六書假借字是很多的,大量虛詞是用假借字表示的。下面,我們舉一些常見的假借字之例:來,是個象形字,本義是周代一種“瑞麥”;被借為“行來”之“來”。烏,是個象形字,本義是“孝鳥也”,即烏鴉;被借為表語氣的“烏呼”字。朋,是個象形字,是“鳳凰”之“鳳”的古文;被借為“朋黨”、“朋友”字。韋,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相背也”(后來寫作“違”);被借為“皮韋”字,表示熟牛皮。而,是個象形字,本義是“須也”,即男人臉上的胡須;被借為虛詞,可作連詞、代詞、語氣詞等。權,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黃華木也”,即一種開黃花的樹;被借為“權衡”字。新,是個形聲字,本義是用斧斤伐木;被借為“新舊”字。難,是個形聲字,本義是一種鳥名;被借為“難易”字。易,是個象形字,本義是“蜥蜴”;被借為“難易”字。容,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盛受”;被借為“容貌”字。馮,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馬行疾速;被借為“依馮(憑)”字和姓氏。然,是個形聲字,本義是“燃燒”;被借為虛詞用,可作代詞、連詞等。之,是個象形字,本義是“出也”;被借為虛詞用,可作代詞、助詞等。其,是個象形字,本義是“簸箕”;被借為虛詞用,可作代詞、語氣詞等。所,是個形聲字,本義是“伐木聲也”;被借為“處所”字,又借為虛詞用。則,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等畫物也”,即“科則”、“準則”;被借為連詞用。是,是個會意字,本義是“正見”;被借為代詞、判斷詞用。若,是個會意字,本義是“擇”;被借為動詞、代詞用,表“如”、“你”之義。夫,是個象形字,本義是“丈夫也”,即成年男子;被借為虛詞用,可作語氣詞、代詞等。何,是個形聲字,本義是“擔”(用肩膀挑);被借為疑問代詞。耳,是個象形字,本義是耳朵;被借為句末語氣詞。邪,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邑名;被借為語氣詞。翁,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鳥的頸毛;被借為“翁姑”字。族,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箭頭(后來寫成“鏃”);被借為“宗族”字。戚,是個形聲字,本義是大斧;被借為“親戚”字。衰,是個象形字,本義是防雨的蓑衣;被借為“衰微”字。等等。上述二十幾例深刻地證明:假借義與本義之間沒有聯系。從這個角度看,許慎以“令”、“長”二字作為“假借”的例子,是不妥當的。許慎所引“令”、“長”二字,是“縣令”、“官長”之類的意思,但這些意義僅是“令”、“長”二字本義的引申,而非假借?!傲睢钡谋玖x是“發(fā)號也”,即發(fā)布號令,由此義引申為發(fā)號令的人,如“縣令”即是?!伴L”的本義是頭發(fā)長,引申為長短的長,又引申為生長、成長,又引申為年齡大、輩份高、有權威的人,如“家長”、“族長”,再引申為“官長”。因此,現代學者在談到“假借”時,幾乎沒有人以“令”、“長”為例。關于“六書”,我們就談這些。第三節(jié)偏旁、部首及其與字義分析的關系我們在分析一個個漢字的形體結構或到字典辭書中查檢難字時,經常提到“偏旁”和“部首”這兩個詞。那么,究竟什么是“偏旁”、什么是“部首”?它們同漢字的字義分析到底有什么關系?在本節(jié)中,我們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一、偏旁及其與字義分析的關系我們知道,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之分。所謂獨體字,是指那些單獨成字的結構形體,它們不可拆開分析。例如,“日”、“月”、“山”、“水”、“火”、“天”、“木”、“人”、“手”、“口”、“刀”、“?!?、“羊”、“末”、“本”、“刃”、“亦”、“旦”等字,都不能拆開分析。如果把它們強行拆散,只到得到一些“點橫豎撇捺”等筆劃,而不能得到形音義三者統一的獨立漢字。這些字都是單獨成字的,所以,它們都是獨體字。一般來說,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獨體字。象形字中雖有少數合體字,但如果把它們拆開來,至少能得到一個不成字、無讀音、只能依附于成字部分的形體。如“巢”字,可以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但除了下部是“木”字外,其上部、中部都不是字(上部像三只鳥形,中部像鳥筑在樹上的窩)。因此,嚴格地說,“巢”字并不能算真正的合體字,而只能算以上、中、下三部分整體象形的獨體字。所謂合體字,是指那些由若干個字結合而成的結構形體,它們可以拆開分析。例如,“初”、“分”、“看”、“休”、“采”、“林”、“淼”、“詁”、“江”、“灼”、“吾”、“仞”、“遂”、“穿”、“曠”、“烘”、“煎”、“地”、“妖”、“裔”、“說”、“宮”等字,都能拆開分析:“初”可拆為“刀”、“衣”,“看”可拆為“手”、“目”,“采”可拆為“爪”、“木”,“詁”可拆為“言”、“古”,等等。拆開之后的每一個分體,都可單獨成字。這些分體,有的是獨體字,有的仍是合體字,仍可繼續(xù)拆開分析,直到全部分體都是獨體字為止。例如,“語”字可拆成“言”、“吾”,“言”又可拆成“NFDB0”、“口”,“吾”又可拆成“五”、“口”。又如,“燃”字可拆成“火”、“然”,“然”又可拆成“火”、“肰”,“肰”又可拆成“月(肉)”、“犬”,等等。這些情況,說明了合體字內部的層次性。所有合體字都是會意字或形聲字。在《說文解字》中,獨體字被稱為“文”,合體字被稱為“字”?!拔摹笔莻€獨體字,本義是花紋。“字”是個合體字,從宀(義為房屋)、從子(嬰兒),其本義是“人及鳥生子”。把獨體字稱作“文”,含有“描摹外物形象”之義。把合體字稱作“字”,含有“孳生繁衍”之義(合體字是在獨體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就像人生子、鳥下蛋一樣)?!墩f文·敘》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由于“文”產生在前,“字”產生在后,所以“文”又常被稱作“初文”。據統計,漢字中的初文大約有五百來個,其余都是“字”。許慎把自己編寫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命名為“說文解字”?!拔摹辈豢晌觯室浴罢f”明之;“字”則可析,故以“解”剖之(“解”的本義是“判也”,字形“從刀,判牛角”)??梢?,許慎對“文”和“字”的界限,是劃得很清楚的。但“文”和“字”二字,古人經常混用,所以段玉裁指出:“析言之,獨體曰文,合體曰字;統言之,則文字可互稱。”弄清了獨體字和合體字的內涵與外延,就容易理解什么是偏旁了?!捌浴笔菑姆治鼍唧w漢字的結構角度所提出來的專門術語?!捌浴笔菍iT針對合體字而言的:合體字左邊的分體叫“偏”,右邊的分體叫“旁”。例如,“偏”字,其左“亻”是“偏”(俗稱“站人旁”),其右“扁”是“旁”;“初”字,其左“衣”是“偏”,其右“刀”是“旁”,等等。但在習慣上,合體字上、下、左、右、內、外的各個組成部分,都統稱為“偏旁”。偏旁可以分成兩類:形旁和聲旁。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會意字只有形旁,沒有聲旁(“亦聲”字除外);形聲字既有形旁,又有聲旁。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偏旁是就一個個具體的合體字的結構而言的,合體字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可以稱偏旁。偏旁中的形旁,同字義分析有直接關系;聲旁,純表音的與字義分析無關,兼表義的與字義分析有關。二、部首及其與字義分析的關系“部首”是在字典中就它所統屬的字而言的。在古代的許多字典中,在形體結構上具有相同的組成部分的若干個字,被歸為一類,稱作一個“部”;每部中排在第一個的字,就是該部所有字在結構上所共有的那個組成部分,這個字就被稱作“部首”或“部首字”??梢姡安渴住本褪撬诘哪且徊克凶值摹邦^”。最早提出“部首”的,是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安渴住笨梢苑譃閮深悾涸熳植渴缀蜋z字部首。1造字部首造字部首專指《說文解字》的部首?!墩f文》一書以小篆為標準字形,收字9353個。《說文》共分540部,它的540個部首是根據篆文的形體構造加以分析歸類而概括出來的,絕大部分都是獨體字,只有少數合體字?!墩f文》540部的分部原則是“據形系聯”,即根據字形結構上的聯系,排列部次。540個部首以“一”字起頭,以“亥”字終了。許慎在《說文·敘》中說:“其建首也,立一為耑(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于亥,知化窮冥?!倍斡癫弥赋觯骸拔灏偎氖看蔚冢舐砸孕蜗噙B次,使人記憶易檢尋”,“部首以形為次,以六書始于象形也?!笨梢?,許慎對部首的建立和排列,是經過鄭重思考并花費了大量心血的。在540個部首中,除了“三”、“久”、“才”、“克”、“錄”、“丐”、“冉”、“能”、“燕”、“率”、“它”、“四”、“五”、“六”、“七”、“甲”、“丙”、“丁”、“庚”、“壬”、“癸”、“寅”、“卯”、“未”、“戌”、“亥”等36個部首沒有被統字(因為這些字在形體結構上無法同其他字歸為一類,只能單獨列部)外,其余504個部首都有所屬之字。這504個部首本身即標示著它們領統之部所有字的本義所屬的意義類別、意義范疇,因為這些部首是從六書造字角度分析合體字的構成情況后歸納出來的,它們實際上都是偏旁中的形旁,或者說意符。例如,“示”是一個部首字,根據南唐文字學家徐鍇研究,“示”就是古“祇”(qí)字。古代“神祇”二字常連用,“神”是天神,“祇”是“地祇”(即地神)。因此,所有從“示”之字,都同神鬼之事有關。示部的字,按其意義可以分為四類:①神的類別。如:神,天神;祇,地神;社,土地神,等等。②祭祀的類別。如:祰,“告祭也”;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礿,“夏祭也”;祓,“除惡祭也”;禱,“告事求福也”,等等。③有關宗廟的詞。如:祖,“始廟也”;祏,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屋;祔,新廟;祪,遠廟,等等。④有關禍福之事。如:禍,“害也,神不福也”;福,“祐也”;祿,“福也”;祟,“神禍也”;祺,“敬也”,等等。又如,目部的字,如“眩、、盼、瞟、睢、相、眷、看、眙、睡、瞇、盲、眇”等,都跟眼睛有關;火部的字,如“煙、燭、灰、炳、燦、然(燃燒)、光、熬、煣”等,都跟火有關,等等。2檢字部首檢字部首是指明清以來的大型字典(明人梅膺祚的《字匯》和清代官訂的《康熙字典》)中通用的214個部首。這些部首是為了查檢漢字、方便使用而創(chuàng)立的。它們所依據的字形,不是含有較濃的圖畫意味、基本上能反映造字意義的小篆,而是基本上喪失了形象性、由“點橫豎撇捺”等筆劃組成的楷書。因此,它們同《說文》的540個部首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檢字部首是對造字部首加以簡化、歸并之后產生的。把214個檢字部首和540個造字部首相比較,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有的部首,是從《說文》直接繼承而來,保持了《說文》部首的原貌。這些部首仍能表示其所統之字的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因此,它們應當是所統之字的形旁。例如:“囗”、“女”、“巾”、“弓”、“戈”、“斤”、“月”、“牙”、“皿”、“示”、“衣”、“穴”、“竹”、“缶”、“網”、“羽”、“老”、“耳”、“肉”、“角”、“豆”、“豕”、“貝”、“車”、“邑”、“金”、“門”、“阜”、“頁”、“食”、“馬”、“骨”、“鬼”、“鳥”、“髟”、“黍”、“黑”、“鼠”、“鼓”、“齒”、“龍”、“龜”等。②有的部首,是將《說文》部首歸并而來,歸并之后基本上不影響字形結構的分析。例如,“玉”部是由《說文》“玉”、“玨”、“琴”等部合并而來,如排除“琴”、“瑟”、“琵”、“琶”等少數字,其余的字幾乎都與“玉”有關。又如,“火”部是由《說文》“火”、“炎”、“焱”等部合并而來,如排除“熊”、“營”等少數字,其余的字幾乎都與“火”有關。其他如“羊”、“毛”、“鹿”、“犬”、“魚”、“日”、“人”、“蟲”、“力”、“口”、“心”、“工”、“木”、“水”、“山”、“見”、“土”、“子”、“禾”、“立”、“田”、“言”、“辛”、“虎”、“隹”、“目”等部,也屬這種情況。因此,這些部首基本上都是其所統之字的形)旁。③有的部首,是將《說文》部首歸并而來,但歸并之后打亂了字形結構的分析。例如,“乙”部,是將《說文》“乙”、“九”、“氣”等部的全部或部分字合并而來,“乙”只是原《說文》“乙”部字如“乾”、“亂”的形旁,而不是其他字的形旁。又如,“匕”(bǐ,本義為“相與比敘也”)部,是將《說文》“匕”(bǐ)、“匕”(huà,本義“變也”)、“北”等部的部分字合并而來,“匕”(bǐ)只是原《說文》“匕”(bǐ)部字如“匙”的形旁,而不是其他字的形旁,等等。因此,“乙”、“匕”(bǐ)等部的字的本義,并不屬于同一個意義范疇。④有的部首,雖有其字,但意義不明。如《康熙字典》把《說文》中“亡”、“亢”、“交”、“亥”、“亦”、“京”、“”等部首字全都放在“亠”部,《字匯》中雖有“亠”字,并注明其讀音為“徒鉤切,音頭”,但“義闕”。因此,“亠”決不可能是“亡”、“亢”、“交”、“亥”、“亦”等字的形旁?!百铩敝皇巧鲜鲋T字楷書形體的前兩筆罷了。最近幾十年,由于簡化字的廣泛推行,以及大型字典的編纂,在新編字典中,部首的分合變化和字的歸屬,又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1996年7月修訂第3版),共有189個部首,其中“幾”部收有“凡”、“鳳”、“凰”、“鳧”、“夙”、“禿”、“憑”等字,而這些字在《說文》中分屬“二”、“鳥”、“夕”、“禿”、“幾”部。又如,1993年11月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分為200部(將《康熙字典》214個部刪去8個部,合并6個部),又調整了不少單字的歸部(如將原屬“水、火、禾”部的“潁、颎、穎”一類字統歸“頁”部,將原屬“肉”部的“胖、腎”等字改歸“月”部,將原屬“耳、口、心”部的“聞、問、悶”一類字,統歸“門”部,等等)。所有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方便讀者檢索。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檢字部首雖然在查檢漢字時,比造字部首簡單方便,但是,如果要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并進而掌握其字義,則必須以造字部首為依據。三、漢字常用造字部首簡介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談到,漢字的造字部首通常也就是合體字的形旁,同一部首的字,屬于同樣的意義范疇。因此,了解常用造字部首的含義及其所表示的意義范疇,對分析常用字的字義,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介紹20個常用的造字部首:“口”的本義是“人所以言食也”??诓康淖种饕兴念悾孩俑翱凇庇嘘P的器官。如:噭(jiào,馬口)、噣(zhòu,鳥嘴)、喙(huì,獸嘴)、吻(“口邊也”)、喉。②跟“口”有關的行為。如:吞、咽、哆(“張口也”)、咀(含而味之)、含、吮、喘、呼、吸、吹、喟(“大息也”)、哼、噤(“口閉也”)、呷、吐、啖、吁(“驚也”)、叫、呻、吟,等等。③象聲詞。如:呱(ɡū,“小兒啼聲”)、啾(jiū,“小兒聲也”)、喤(小兒大聲)、咳(“小兒笑也”)、啞(笑聲),等等。④跟言語有關的事。如:命、問、唯(應答)、咄(欲相語而先驚之之詞)、唉(應也)、吃(口吃)、哽(“語為舌所介也”)、嗑(“多言也”),等等。言部的字,主要有三類:①與語言有關的動詞。如:語、談、謂、請、謁、許、諾、諷、誦、讀、訓、誨、譬、諄、謀(“慮難曰謀”)、訪(“泛謀曰訪”)、論、議、訂、詳(“審議也”)、訊、誥、詁、誅(斥責)、識(記住)、誣、譎(權詐也),等等。②與語言有關的形容詞。如:諒(“信也”)、謹、信、誠、詐。③與語言有關的名詞。如:詩、誓(自表不食言之辭)、話(善言也),等等。心部的字,主要有兩類:①關于人的德性和品質。如:性、慎、忠、惇、慷、慨、愿(“謹也”)、慧、恭、恕(“仁也”)、慈、忱、懼、恐、怕、愚、悍、怠、慢(怠慢、傲慢)、懦,等等。②關于人物的心理活動。如:情、意、志、快(“喜也”)、念(“常思也”)、怡、懷、想、怙、恃、悟、慰、愐、恤(“憂也”)、怪、悔、悲、惕、愁、慚,等等?!绊摗?xié)的本義是人的頭,所有從“頁”的字,幾乎都與人的頭或臉有關。如:顏(面上兩眉之間的部位)、頌(“貌也”)、顛(頭頂)、題(“額也”)、領(脖子)、項(脖子的后部)、碩(“頭大也”)、頒(“大頭也”)、頎(“頭佳貌”)、顆(“小頭也”)、顧(回頭看)、頓(“下首也”,即磕頭)、頗(頭偏)、顉(“低頭也”)、顥(白首貌)、顫(“頭不定也”)、煩(“熱頭疼也”),等等。肉部的字,主要有兩類:①指身體的有關部分,為名詞。如:脰(“項也”)、肓、腎、肺、脾、肝、膽、胃、腸、膏(脂肪)、膺(胸也)、背、脅、膀、肋、肩、臂、肘、腹、股、胯、肯(附在骨節(jié)間的肉)、脛、胡(牛脖上下垂的肉)、脩(干肉),等等。②指有關身體的某些性狀,為形容詞。如:腴(yú,“腹下肥也”)、肖(“骨肉相似也”)、肥、臞(“少肉也”)、?(獸肥)。手部的字,絕大部分表示與手有關的動作,如:抑(壓低)、拉(“摧也”)、承(用雙手捧或接)、排(“擠也”)、扶(手相助也)、操(把持也,即拿著)、據(倚杖而持之)、把(“握也”)、按(“下也”,即以手抑之使下)、控(“引也”)、措(“置也”)、招(“手呼也”)、掉(“搖也”)、揚(“飛舉也”,用手舉起)、振(“舉救之也”)、扮(“握也”)、援(攀引)、探(“遠取之也”)、扣(“牽馬也”),等等?!坝帧钡谋玖x是右手,又部的常用字:右(“助也”,手口相助)、厷(即“肱”,“臂上也”)、曼(引也,長也)、尹(“治也”)、及(“逮也”)、秉(手持禾束)、反、叔(“拾也”)、取、友、度(法度),等等?!瓣贰?pū)的本義是“小擊也”。攴部的字多與敲打、治理及行為義有關。例如:敏(“疾也”)、整(“齊也”)、效(仿效)、故(“使為之也”)、政、數(“計也”)、敞(“平治高土可以遠望也”)、斂(“收也”)、救(“止也”)、赦(“置也”)、攸(“行水也”)、敗(“毀也”)、寇(“暴也”)、放(放逐)、牧(“養(yǎng)牛人也”)、收(“捕也”),等等?!靶小?hánɡ)的本義是四通的路。行部的字一般與路有關,如:術(“邑中道也”)、街(“四通道也”)、衢(四通的路)。10疒疒(chuánɡ)部的字,一般與疾病有關。例如:疾(一般性的病)、病(重傷或重病)、痕(傷痕、瘡疤)、疲(勞累)、疫(“民皆疾也”)、痼(“久病也”)、瘥(病好)、瘉(病好),等等。11歹“歹”(niè)的本義是殘骨。歹部的字,一般與“死”有關。例如:殊(死;斷絕)、殤(未成年而死)、殛(殊殺)、殆(危險)、殃、殘(毀敗)、殄(盡也,絕也)、殲、死,等等。12土土部的字,都跟土有關,下列字值得注意:坤(八卦名,表示“地”)、坪(“地平也”)、均(土地平坦)、埴(黏土)、基(墻基)、垣(墻)、堵(一面墻)、堪(地之突出者)、堂(“殿也”)、在(“存也”)、封(壘土為界)、型(制作陶器的模子)、塞(邊塞)、壞(墻毀)、場(“祭神道也,一曰:山田不耕者?!?、塊(土塊),等等。13邑“邑”的本義是城鎮(zhèn),作偏旁時,在字的右邊,俗稱“右耳朵”。邑部的字,一般與城鎮(zhèn)或國名、邑名、行政區(qū)域名有關。例如,鄭、鄧、邦、郡、都、郊、鄙(五百家;邊邑)、鄰(“五家為鄰”)、郢(楚國都城)、郎(魯國邑名)、郵(傳遞文書的驛舍),等等。14廠“廠”(hàn)的本義是山崖。廠部的字一般與山崖或石頭有關,例如,厥(“發(fā)石也”,即把石頭射出去)、厲(磨刀石)、仄(山崖傾斜)、厚(山陵厚),等等。15阜“阜”(fǔ)的本義是高的土山。阜作偏旁,在字的左邊,俗稱“左耳朵”。阜部的字,主要有以下幾種意義:①與高山義有關。例如:陵(“大阜也”)、陸(高而上平的土山)、阿(ē,大陵)、隅(山角)、陰(山之北)、陽(山之南)。②與高義有關。例如:陟(“登也”)、陷(自高處入于下)、降(從高處下來)、墜(從高處掉下)、隕(從高處落下)、際(兩墻相鄰之縫),等等。③與障礙義有關。例如:險(險峻不平坦的地勢)、阻(險也)、限(阻也),等等。④與登高的階梯義有關。例如:階(臺階)、除(殿階)、陛(殿階),等等。16廣“廣”(yǎn)的本義是“因廠為屋也”,即依傍山崖蓋屋。廣部的字,一般與房屋之義有關。例如:府(文書所藏之處)、庠(商代學校之名)、廬、庭、庖(廚房)、庫(“兵車藏也”)、序(“東西墻也”)、廛(老百姓家里的住宅)、廉(堂邊)、龐(高屋)、庶(“屋下眾也”,即屋下的老百姓)、廢(房屋傾倒)、廟(祭祀先祖的宗廟),等等。17尸尸部的字,可分為兩類:①“尸”表示“人”的意思(“尸”的金文、篆文象人形)。如:居(“蹲也”,今作“踞”)、屑(屑屑,勞碌不安)、展(“轉也”,轉身)、屆(“行不便也”)、尻(k?。?,“臀也”)、尼(“從后近之”)、尾、屠(“刳也”,宰殺),等等。②“尸”表示“宮室房屋”,是“屋”的省形寫法。如:屋、屏(照壁,蕭墻)、層(“重屋也”,即樓房),等等。18巾“巾”的本義是“佩巾也”。巾部的字一般與布有關。例如:帥(“佩巾也”)、幣(“帛也”)、幅(“布帛廣也”)、帶(“紳也”,腰帶)、幘(頭發(fā)上有巾)、常(旗幟)、帳、帷、幕、帚、席、布,等等。“”(yǎn)的本義是旗幟招展之貌。部的字一般與旗幟有關。例如:旗、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飾的旗)、旃(“旗有眾鈴”)、旃(“旗曲柄也”)、施(旗幟飄動的形狀)、旄(竿頂用旄牛尾為飾的旗)、旅(軍隊編制,有五百人,聽旗指揮,所以從),等等。方20貝“貝”的本義是貝殼。古人曾以貝為貨幣,所以貝部的字多與財物有關。例如:賄(“財也”)、貨(“財也”)、資(“貨也”)、賑(“富也”)、賁(“飾也”)、賀(“以禮物相奉慶也”)、貢(“獻功也”)、貸(以財施人)、賂(贈送錢財)、賞(“賜有功也”)、賴(“贏也”)、贅(“以物質錢”)、質(作抵押的物品)、貿(“易財也”)、責(“求也”)、貴(“物不賤也”)、賤(價少)、賦(斂財)、貪(貪圖財物)、費(耗費財物)、賈(買賣財物)、購(懸賞征求),等等。第四節(jié)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是古漢語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幾個概念。在本節(jié)中,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一、假借字“假借”是個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書”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獻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用六書假借法“造”的字,叫“六書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1六書假借字我們知道,“六書”是專講造字理論的。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能產性的造字方法,它們能從無到有創(chuàng)造新的字形,因此歷來被稱作“造字之本”;轉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創(chuàng)造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稱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說:“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ト藦推?,不易斯言矣?!贝髡鸷投斡癫玫倪@種觀點,簡稱叫“四體二用”,又叫“體用說”,在學界有很大影響。實際上,假借是一種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質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就是說,語言中已有某一個詞,但在文字中沒有記錄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個與它讀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字來兼記它,而不再為它另造專字。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來記錄語言中含義為“簸箕”的名詞。語言中又有一些虛詞,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語氣、反問語氣,它們的讀音與“其”相同;照理,應當分別為它們專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為它們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來記錄它們。于是“其”除了本義“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幾種虛詞假借義。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薄捌洹北怼澳牵莻€”之義?!墩撜Z·衛(wèi)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薄捌洹北怼八摹敝x?!盾髯印駥W》:“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薄捌洹北怼叭绻绷x。《左傳·僖公三十年》:“吾其還也?!薄捌洹北砦裾Z氣,可譯作“還是”?!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耙恢^甚,其可再乎?”“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豈”,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書假借字。因此,從漢字的絕對數字來看,六書假借并沒有增加新字,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來記錄新詞,確實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從整個文字體系發(fā)展變化的角度來看,由于它能以一個字表示若干個詞,免卻了為每一個詞造一個專字的勞頓,節(jié)制了文字無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確實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六書假借字在古漢語書面語言中用得十分廣泛。如果一個詞的詞義同用來記錄它的專字的字形結構所反映的本義沒有任何內在聯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這一詞義的專字看作六書假借字。虛詞“之”、“所”、“而”、“則”、“然”、“若”、“夫”、“莫”、“或”、“為”、“也”、“邪”、“焉”等,都是六書假借字。2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漢語書面語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產生的。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漢語書面語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純屬用字之法,它的本質是“本無其意,依聲托字”(清代著名學者朱駿聲語)。也就是說,語言中的某一個詞,已有專字記錄它,但古人在寫文章時,卻不用這個專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不同的字來記錄這個詞。那個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例如,“眉”是記錄“眉毛”的專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狀,面無須麋”一句中,卻借用了與“眉”古音相近的“麋”(本義是一種鹿)來表示“眉毛”之義,“麋”即通假字。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這是通假字與六書假借字的區(qū)別。由于六書假借字和通假字都是以音同或音近為原則而借用的字,所以,人們往往把兩者合稱為“假借字”。近代學者劉師培曾以“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來區(qū)別六書假借和古音通假,他說:“制字之假借一字兩用,用字之假借是兩字一用。一字兩用之假借由于字少,兩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寬。”他的話頗有道理。通假字,如果從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實際上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寫別字”。但通假字與別字之間也有差別,即通假字具有社會約定俗成性和歷史沿用性,而別字則具有任意性。別字往往出于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他們由于識字不多,對許多字的含義、用法不能細辨,于是,在寫字時,就隨便亂寫,只要音同或音近,不管字的含義如何。例如,“豆腐”一詞,就有“頭付”、“頭夫”、“斗府”等多種別字寫法,張三李四錯得不同,北京上海寫法各異。通假字則不同。寫通假字的人,一般都是古代文化知識很高的人。通假字往往是相對固定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中,都這樣寫。例如,“早晨”的“早”字,在古書中經常寫成“跳蚤”的“蚤”字:《詩經·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國語·越語下》:“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論衡·問孔》:“顏淵蚤死。”在古書中,“蚤世”即“早死”(《國語·周語中》:“叔孫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若皆蚤世猶可,若登年以載其毒,必亡。”),“蚤知”即“先知”、“早知”(《戰(zhàn)國策·燕策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蚤食”即“早食”(《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至于曾泉,是謂蚤食;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蚤莫”即“早晚”(“莫”,后來寫成“暮”?!秲x禮·曲禮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蚤達”即“早年顯達”(《宋書·王僧綽傳》:“為侍中,時年二十九。始興王濬嘗問其年,僧綽自謙蚤達,逡巡良久乃答。其謙虛自退若此?!?,等等??梢姡僮质窍嘌爻闪暤膶懛?,不是隨便亂寫的。“澡”、“找”雖然也與“早”同音,但古書中似乎沒有以“澡”、“找”代“早”之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通假字不像“別字”那樣可以任意寫。當然,在通假字的形成過程中,也不能排除古人作文時偶寫別字、偶然筆誤,或為了快速簡捷而有意用筆劃較少、容易書寫的字來代替本字的情況。在先秦古籍中,用通假字的地方較多。據有人統計,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老子》乙種本,共5800余字,其中有320個通假字。《荀子·天論》一文,不到兩千字,通假字有二十幾個。但唐宋以后,文人作品中除了仿古沿用的通假字外,新生的通假字罕見。下面,再舉一些古書中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