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作文之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論文_第1頁
傳統(tǒng)作文之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論文_第2頁
傳統(tǒng)作文之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論文_第3頁
傳統(tǒng)作文之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論文_第4頁
傳統(tǒng)作文之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論文【篇一:淺析中國餐桌禮儀論文】 淺析中國餐桌禮儀文化 140511133鐘子祺 摘要:餐桌禮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種社交手段,在用餐過程中,人的修養(yǎng)禮儀可由言行舉止體現(xiàn)出來。正確的餐桌禮儀不僅顯得優(yōu)雅大方,更能給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許多中餐禮儀卻常常被人忽視,導致尷尬的場面發(fā)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禮儀在社交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字:餐桌禮儀; 入座; 進餐; 離席; 茶文化; 酒文化; 中西差異; 0.引言 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餐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少在周代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飲食禮儀制度,并對西方餐桌文

2、化產生一定影響。自改革開放至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餐飲作為一項國計民生的大事越來越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餐桌禮儀卻因為其繁瑣性和冗余性遭到人們的普遍忽視?;诖吮尘白髡呱罡鞋F(xiàn)代國人缺乏餐飲禮儀的基礎認識和準確定位。于是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編成此文,旨在希望國人通過文章能夠具備對于中餐禮儀基本認知并了解中西方餐飲禮儀方面的差異,同時愿此文為中國餐飲禮儀文化研究添磚加瓦。 “飲食所以合歡也?!敝袊讼硎芗w聚餐或飲宴的熱鬧氛圍。餐桌,是考驗一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場所,吃,是中國人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一種方式?!霸谥袊?,人們最重要的社交活動既是請客吃飯,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時間最多

3、的就是吃飯,一個長期不能參加應酬的人可能就被社會淘汰了或者成為無用之人”。大家同夾一盤菜,共飲一碗湯的“群享”模式觸發(fā)了歡樂氣氛,舉杯提箸之間協(xié)調人際關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1. 席位安排 “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 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毕日埧腿巳胱舷?,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的座位上。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于右側。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 摘自談飲食禮儀第一章飲食的起源p3第二段第4行

4、摘自成功有禮(2)餐桌禮儀和飲食主張p46第一段第2行 摘自現(xiàn)代中餐禮儀p29第二段第5行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的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腳應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隨意伸出,以免影響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將雙肘放于桌上。 2. 進餐 2.1上菜 中餐上菜的順序為:開胃菜熱菜炒菜大菜湯菜炒飯面點水果。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菜,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上菜時,可將其先行上桌。 有時冷菜之后,可接著上四種熱菜,但熱菜多數(shù)被省略?!爱斂腿寺渥_始就

5、 餐后,餐廳員工即可通知廚房作好出菜準備,待到冷菜剩下1/3左右時,餐廳員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熱菜。當前一道菜快吃完時,餐廳員工就要將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過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現(xiàn)菜肴空缺的情況,讓客人在桌旁干坐,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尷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飲過酒后,沒有菜可供及時下酒,導致易醉”。 2.2 用餐 出席正規(guī)的中餐宴時,在開席前餐廳會為每一位顧客送上一條濕巾,這是用來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條濕巾,可用來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就餐時,按照傳統(tǒng)應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夾菜是須少量,距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夾起的菜肴通

6、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tǒng)的晚餐時,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吃飯、喝湯時不宜發(fā)出聲音。喝湯應用湯勺慢慢喝,不可就著碗喝,若湯過熱,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時用湯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飯,要端起飯碗貼著唇,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里,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端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肴?!?吃飯時不要埋頭苦吃,適當?shù)淖⒁庵車潜匾摹Rm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如果用

7、餐時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則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離客人或長輩較遠的菜送到他們跟前。 “不能隨意為他人夾菜,一般要由長輩為晚輩夾菜,男性不要主動為女性夾菜。若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調羹的菜,應先用公筷將菜肴夾到自己的碟盤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夾菜時,要等到菜轉到自己面前時再動筷,不可搶 摘自餐廳禮儀p35第8行 摘自中國飲食文化概論第三章p156第三段第2行 摘自新編實用禮儀教程p98第二段第3行在鄰座前面。夾菜一次不宜過多,不要剛夾一樣菜放于盤中,緊跟著又夾另一道菜;也不要把夾起的菜放回菜盤中,又伸筷夾另一道菜。夾菜偶爾掉下一些在桌上,切不可將其放回菜盤內。遇鄰座夾菜要避讓,謹防筷子打架。若

8、同桌有外賓,對他不要反復勸菜,也不要為其夾菜,因為外賓一般沒有這個習慣?!?“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是以談生意為主,或者以聯(lián)絡感情為主,還是單純的吃飯。如果是為了談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務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聯(lián)絡感情,那就要注意氣氛的調節(jié),活躍氣氛;如果是純吃飯,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jié)就行了,把重點放在品嘗菜肴上即可?!?2.3 離席 席間一般不可中途退席。當你要中途離開時,不需要大聲告訴每一個人,只需悄悄地和身邊的人打個招呼后便可離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離退席時,一定要向主人說明、致歉后方可離席,但切勿與其長聊,因其還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應你

9、而對其他人失禮。 正始宴會一般在水果拼盤上桌后即可結束。此時,一般先由主人示意賓客,請其做好離席準備,這是賓客可離席的信號。告辭時應禮貌地向主人道謝,再與其他人告辭。 注意事項: “有些人中途離席時會一一學問自己認識的人是否一起走,這種做法會使原本熱鬧的場面冷卻,甚至于提前散場,這種行為是不被諒解的,因此要避免。” 3. 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茶在中國奪得歷史上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我國歷來有“客來敬茶”的民俗,但凡來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飲品,在中餐中如果沒有茶就稱不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開始前,主人可為已到的賓客奉上茶

10、?!?以茶待客時要注意客人對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詢問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慮到自己儲備的茶的品種,因此在詢問客人意見時,最好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選擇,以免出現(xiàn)尷尬情況。 “上茶時由奉茶之人可看出賓客的尊貴程度,因此主人應把握好尺度。上茶時,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賓,后次賓;先女士,后男士,且長幼有序,切不可隨意妄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過滿,以八分滿為宜,且水溫不宜過燙,以免燙傷客人或自己?!?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主人或服務員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況。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續(xù)杯,但要注意客隨主便。不宜再三為客人斟茶,一再勸人用茶, 摘自成功有禮(2)餐桌禮儀和飲食主張p73第一段第5行 摘自

11、新編實用禮儀教程p89第6行 摘自談飲食禮儀p175第三段第1行 摘自談飲食禮儀p176第4行卻無其他話可講,意味著送客,因此在續(xù)杯時要注意。 11“作為賓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時應禮貌地雙手捧接,并道謝,無論茶符合自己的要求與否。如若不喝茶,則應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過高的要求。喝茶時要認真品味,以示對主人地感謝及尊敬。 4. 餐桌上的酒文化 中國是酒的故鄉(xiāng),酒文化在中國一直占據著特殊的地位,是中華民族飲食文 12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酒論英雄”“無酒不成席”,酒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 也是一種酒神精神“至人”境界的象征。13“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tài),為中

12、國古代的藝術家擺脫束縛,宣泄其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重要途徑,酒為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在中國,酒已經融入到了傳統(tǒng)的禮儀、風俗、文化之中,酒是催化劑,是潤滑劑,酒也是一種社交。在酒桌上,我們往往能看到敬酒、勸酒的現(xiàn)象,這些看似簡單的社交活動,也是一門學問。中國人的酒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際場所,也是一個觀察和考驗人的重要窗口。從喝酒、敬酒、勸酒、拒酒、醉酒等酒桌上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一個人立場以及作風人品。 14“ 敬酒應由主人先敬主賓,而后陪客敬主賓,再來是主賓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敬酒前應了解對方的習慣,做好必要的準備,以免出現(xiàn)尷尬的現(xiàn)象?!?5.就餐時的服裝禮儀 俗語說,15“看場合穿衣服”,穿著打扮一

13、定要看場合,一成不變永遠一套衣服往往是不對的。赴宴選擇服飾的基本原則是時間(t)、地點(p)和場合(o)三大原則,即16“tpo”原則。 時間原則是指穿戴時應考慮早晚、四季、時代的特征,要注意冷暖保溫,并與時代同步。地點原則是指服裝要與所去的地方相符合。場合原則即指服裝要符合場合的氛圍。 6.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 6.1餐桌上氣氛的不同 6.2 座次的不同 “在中國,以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則右為尊,左為次?!?11 121718摘自談飲食禮儀p177第四段第1行 摘自餐桌禮儀與口才p65第二段第4行 13摘自餐桌禮儀與口才p65第三段第2行 14摘自餐桌禮儀

14、與口才p66第5行 15 摘自酒店餐飲禮儀規(guī)范p83第4行 16 摘自新編實用禮儀教程p93第一段第2行 17 摘自餐廳禮儀p78第三段第1行 18 摘自餐廳禮儀p78第四段第2行6.3餐具的不同 中國人飲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碟子、湯匙、碗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而酒杯則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專用座子上或紙?zhí)變?,公用得筷子和湯匙則最好放在專用座子上。在西方的餐桌上,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盤、玻璃杯等,其餐具的擺放較中餐要復雜,墊盤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酌情擺放。西餐中酒杯的數(shù)量與酒的種類相等,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

15、香檳酒杯、啤酒杯。 6.4 上菜順序的不同 中餐上菜順序為:先冷菜、飲料及酒,后上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及水果。西餐的上菜順序通常是:先上面包黃油,其次是冷菜,而后湯斗海鮮,再是主菜,然后是甜點,最后是咖啡及水果。 6.5 停菜方式不同 “在中國餐桌上,用餐完畢,筷子應整齊地擱置在靠碗右邊的桌上,并應等眾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后方可離去。在西方,用餐結束后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向內與叉子并攏,平行放于餐盤上,盡量將柄放于餐盤內,這樣可避免掉落,也便于服務生收拾。” 6.6 飲食觀念的不同 飲食的第一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為滿足生理需求,但是第二目的呢?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

16、天,食以味為先”,中餐 最求“味”的享受,在食物的制作上尤其講究,制作方式五花八門,以達到味覺的享受,但營養(yǎng)的流逝是巨大的。而西餐的第二目的則是健康與營養(yǎng),其制作方式也就較為單一。 7. 結語 餐桌禮儀可以使餐宴過程有序和諧,避免一些尷尬局面,使人進退得宜,也可以使賓主之間相談甚歡,達到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目的。 對餐桌禮儀的借鑒、應用,一方面可以與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適應,另一方面可以為自己的發(fā)展做好必要準備。近年來受海外市場的影響,餐桌禮儀還被許多人視為投資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禮儀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是時展示修養(yǎng)、才華的好機會,有助于協(xié)調人際關系以及事業(yè)的成功。 以上所述餐桌禮儀都較為正式,

17、在正式的餐宴上需注意。但在一般家宴,或親友聚會中因氣氛比較輕松自在,太過講究客氣反而顯得生疏、刻板,而使親友尷尬。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在這種場合就可以拋卻餐桌禮儀,有些必要的禮儀會更顯得你得體大方,也使親友有被尊重、重視的感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禮儀得體大方,但又不拘泥于此,掌握好尺度。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吃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樣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對于餐飲業(yè)的要求水漲船高。人民渴望享受到高品質高標準的行業(yè)服務,自然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行為與修養(yǎng)與其相匹配,所以可以看到經濟的不斷騰飛促進1919 摘自酒店餐飲禮儀規(guī)范p167第二段第5行【篇二: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文化的發(fā)展和繼承】 中國傳統(tǒng)飲

18、食禮儀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摘要: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但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禮儀文化,很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的飲食禮儀規(guī)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飲食禮儀是飲膳宴筵方面的社會規(guī)范與典章制度,餐飲活動中的文明教養(yǎng)與交際準則,赴宴人和東道主的儀表、風度、神態(tài)、氣質的生動體現(xiàn)。中國飲食禮儀是一種精神,貫穿在整個飲食活動中,已演變?yōu)榘陲嬍澄幕械膫惱?、道?它是中華飲食文化光輝的思想結晶。 關鍵詞:飲食禮儀文化繼承發(fā)展 1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中

19、國被譽為 “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禮儀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以貫通的特點。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飲食禮儀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行為規(guī)范的一部份。 飲食禮儀的涵蓋面很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禮。按階層劃分,有宮廷皇家食禮、官府縉紳食禮、軍營將士食禮、學院士子食禮、市場商賈食禮、行幫工匠食禮、城鎮(zhèn)居民食禮和鄉(xiāng)村農夫食禮;按用途劃分,有祭神祀祖食禮、重教尊師食禮、敬

20、賢養(yǎng)老食禮、生壽婚喪食禮、賀年饋節(jié)食禮、接風餞行食禮、詩文歡會食禮、社交游樂食禮、百業(yè)幫會食禮和民間應酬食禮種種,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與之發(fā)生廣泛的聯(lián)系,無不倚靠它進行社會交際。 食禮誕生后,為了使它更好的發(fā)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對其神學觀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張,通過“制禮作樂”對皇家和諸侯的禮宴作出了若干具體的規(guī)定。接著,孔子又繼續(xù)對食禮加以規(guī)范,補充進仁、義、禮等內涵,將其拓展成人與人的倫理關系,“以禮定分”,消患除災。他們的學生還對先師的理論加以闡述、充實,最后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著作。由于強調“人無

21、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食禮與其他的禮,就成為古代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了1。 2近現(xiàn)代飲食禮儀 中國飲食禮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底蘊,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各種對外的飲食禮儀也在不斷變化?,F(xiàn)代的聚餐會飲也演變成了一幕幕的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腿巳绻磉_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 2.1入座、用餐的宴會禮儀

22、應邀出席宴請活動,應聽從主人安排。如果是宴會,進入宴會廳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座位,入座時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可隨意亂坐。如鄰座是年長者或婦女,應主動協(xié)助他們先坐下。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將雙臂肘放在桌上。坐時腳應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隨意伸出,影響別人。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3。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開始進餐。取菜時不要盛得過多,盤中食物吃完后如果不夠,可以再取,用餐前應先將餐巾打開鋪在膝上,餐后疊好放在盆子右邊,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疊得方方正正而被誤認為未用過。餐巾可擦嘴不可擦汗4。 2.2點菜的飲食禮儀

23、 在點菜中要顧及到各個程序的菜式,要做到“三優(yōu)四忌”。 三優(yōu)是指優(yōu)先考慮的菜肴有三類: 第一類,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請外賓的時候,這一條更要重視。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餃子、獅子頭、宮爆雞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國人的推崇。第二類,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饃,湖南的毛家紅燒肉,上海的紅燒獅子頭,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請外地客人時,上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鮮更受好評。 第三類,本餐館的特色菜。很多餐館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館的特色菜,能說明主人的細心和對被請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單時,還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要對主賓的

24、飲食禁忌高度重視:宗教的飲食禁忌,一點也不能疏忽大意;出于健康的原因,對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不同地區(qū),人們的飲食偏好往往不同;有些職業(yè),出于某種原因,在餐飲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5。 2.3敬酒時的禮儀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會上,由男主人向來賓提議,提出某個事由而飲酒。在飲酒時,通常要講一些祝愿、祝福類的話甚至主人和主賓還要發(fā)表一篇專門的祝酒詞。祝酒詞內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并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后、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后、甜品上桌前進行。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干杯,需要有

25、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干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對象,嘴里同時說著祝福的話。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先后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xiàn)尷尬或傷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為情6。 總體說來,餐桌及宴會上的現(xiàn)代飲食禮儀可歸結為: 眾歡同樂,切忌私語;瞄準賓主,把握大局;語言得

26、當,詼諧幽默;勸酒適度,切莫強求;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3發(fā)展中的現(xiàn)代飲食禮儀 3.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國的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在不同場合均有一些食禮食儀,有一些屬于尊老愛幼、禮貌謙恭、熱情和睦、講究衛(wèi)生等的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符合現(xiàn)代文明的要求,對此,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當然,也有一些不夠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區(qū)敬酒必須喝干的禮俗,對那些不勝酒力的人確實是勉為其難;一些地區(qū)男女不同席的禮俗,婦女不上正席的習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殘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須革除。3.2內涵豐富,文化蘊意 中華飲食禮儀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看,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

27、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禮儀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禮儀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鬃诱f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huán)境,都體現(xiàn)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xiàn)了飲食禮儀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

28、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美作為飲食禮儀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禮儀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節(jié)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fā)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29、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xiàn)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yōu)美、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禮儀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禮儀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于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于飲食的心態(tài)、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fā)“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huán)環(huán)相生、完美統(tǒng)一,

30、便形成中華飲食禮儀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禮儀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禮儀文化。 3.3與時俱進,多元發(fā)展 現(xiàn)代飲食禮儀文化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首先,建立在現(xiàn)代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基礎上的食品工業(yè)的出現(xiàn),為現(xiàn)代飲食禮儀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與技術前提。其次,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城市化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使人們有必要改變自己的飲食方式以適應新生活的需要。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崛起使人們不再將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神的關系看得比人自身更為重要,當“大寫的人”的觀念出現(xiàn)之后,一種與之相應的新的飲食禮儀文化便呼之

31、欲出了8。 與古代的飲食禮儀文化相比,現(xiàn)代的飲食禮儀文化打碎了以往的形而上枷鎖,恢復了飲食活動的本來目的,因而有其積極的進步意義。如果說中國古代的飲食禮儀文化是二元的,那么現(xiàn)代的飲食禮儀文化則是多元的。這種多元化的追求是以信仰的多元性、趣味的多樣性為前提的。如果說中國古代的飲食禮儀文化是面向宗教和宗法的, 那么現(xiàn)代的飲食禮儀文化則是面向審美和享受的9。 參考文獻: 1 盧紅華. 淺談中國食禮與節(jié)令食俗j. 烹調知識, 2003,(03) . 2 華尚望. 中國傳統(tǒng)食禮例說j. 開心老年, 2007,(01) . 3 周三金. 中國飲食文化精華匯萃中國食經評介j. 食品與生活, 1999,(03

32、) 4參見朱燕:現(xiàn)代禮儀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頁; 5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 1997,(3). 6現(xiàn)代中餐禮儀之“排座次”j. 中國糧食經濟, 2005,(04) . 7楊濱,彭小云. 簡論中國飲食養(yǎng)生文化j. 昆明大學學報, 2004,(01) . 8馮尚坤. 飲食與健康j. 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 2004,(03) . 9魯人. 中國食禮漫筆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03,(06)【篇三: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飲食文化不斷發(fā)展豐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種多樣,還有融合了各少數(shù)民族的

33、飲食文化傳統(tǒng)。他在發(fā)展過程中有幾個歷史階段是飲食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在中國飲食史上占據重要的歷史階段?,F(xiàn)代,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綠色飲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 關鍵字:悠久,豐富多彩,民族,醫(yī)藥,獨特,特色,綠色、烹飪 正文;我們在很久以前就聽說過:“人生在世就是為了吃穿”和“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說的是什么呢?其實它說的就是吃,也就是飲食。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

34、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制作、食物器具、營養(yǎng)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在說飲食文化之前先說說它的發(fā)展吧。在我國歷史上飲食文化出現(xiàn)了這么四個高峰:大約1萬年前左右,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制陶業(yè)的發(fā)展,我們的祖先逐漸掌握了新的謀生手段,告別了單純依賴自然的生活方式,經歷了大約50個世紀,創(chuàng)造出相當燦爛的原始飲食文化。 約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奴隸制王朝一夏朝,經歷商朝和周朝,統(tǒng)稱“三代”,約延續(xù)了16個世

35、紀,成為古代東方鼎盛的奴隸制國家。三代在原始社會豐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開始進行國土開發(fā),在黃土高原、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一片片以犁耕農業(yè)和溝渠工程相結合的井田,那時大抵能畝產一石,成為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一批穩(wěn)產高產田,初步奠定了大農業(yè)的基礎,到了三代后期,養(yǎng)活了約2000萬人口。三代出現(xiàn)了較系統(tǒng)的烹調理論,反映了認識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廣度,以及膳食制造業(yè)的成熟;對飲食衛(wèi)生、保鮮與食療等,都已積累了成套經驗,并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 從戰(zhàn)國到南北朝,約經歷了10個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向上發(fā)展時期。在這段歷史最繁盛的漢代,除了保持黃河流

36、域的墾區(qū)外,較大規(guī)模開墾了長江流域,并開展對周邊國土開發(fā)。到西漢末年,全國開墾田地已達8億多畝養(yǎng)活人口約6000萬。由于開發(fā)周邊田地和對外開放,飲食資源大大豐富起來。由于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進行,使中國旱地農業(yè)區(qū)、稻作農業(yè)區(qū)和游牧區(qū)三類飲食資源和飲食方式得以互補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水平。在這段歷史的后期,涌現(xiàn)了數(shù)十種有關飲食文化的專門著作,雖然這些文獻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從碩果僅存的齊民要術和這段歷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貨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這段歷史包含著那么豐富的社會經濟內容和飲食文化的輝煌成就,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從隋唐到明清,是

37、中國封建社會從旺盛到極盛時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共約13個世紀。這段歷史,是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和對長江、珠江、遼河流域的進一步開發(fā)時期。到了解放前夕,全國開墾田地約達14億畝,養(yǎng)活人口約5億。1000多年來,由于商品經濟、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斷發(fā)展,涌現(xiàn)了許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邊貿城市,促進了地域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孕育出7大類別的菜:粵菜、蘇菜、川菜、魯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療菜(細分不止此數(shù)),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新中國成立,伴隨著大陸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運動,徹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廣大農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全國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雖然受過一些挫折,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