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見死不救行為定性與分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1.gif)
![論見死不救行為定性與分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2.gif)
![論見死不救行為定性與分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3.gif)
![論見死不救行為定性與分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4.gif)
![論見死不救行為定性與分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963e777e654eb4dfee6e8e3bc5ceea49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TOC o 1-5 h z 摘要1Abstract 2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一、引言 3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二、見死不就的定義 4(一)見死不救的起源 4(二)見死不就的原因 4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三、見死不求的類型 5(一)救助者是否有責任、有義務施救 5(二)救助者與被害人之間的關系 5(三)見死不救的情況是否真正危急 6(四)遭受危險的是人身還是財產(chǎn) 6(五)救助者當時是否在場 6四、見死不救的定性
2、裁決 7(一)故意犯罪 7(二)不作為犯 8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五、見死不救的分析 8(一)刑法通說給出的解釋略顯片面 8(二)刑法通說給出的解釋不夠清晰 9(三)刑法通說給出的解釋不能當時見效 9六、解決對策 9(一)通過主觀方面進行判斷 9(二) 通 過 綜合評價 進行 判 斷10(三)通過實質(zhì)性限定的方法進行判斷 10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七、結論 11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八、參考文獻 12 HYP
3、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九、致謝 13 摘要 : 對“見死不救”行為的處罰一直是我國司法界長期爭論的話題,見死不救雖然在道德范圍內(nèi)被大家唾棄,為人所不齒,但在實際的司法定性判決中卻難以裁量。特別是“見死不救”涉及到我國刑法學當中的不作為犯理論,我國的法制體系并沒有對其給予明確的界定,這就造成了案件裁決的困難。關鍵詞 : 見死不救;不作為;定性Abstract: the punishment of neglecting behavior has been the judicial circle of our country has long
4、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and neglecting although within the scope of moral is everyone spit, is held in contempt, but in practice the judicial qualitative judgment is difficult to discretion. Especially neglecting relates to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the theory of omission crime, the legal s
5、ystem of our country and not to give them a clear defini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judgment in the case of difficult.Key words : Do nothing to save sb. from ruin Omission Qualitative一、引言2011年5月20號下午3點左右,福州市六一北路與湖東路交叉口附近,一 位83歲的離退休干部在人行道上行走,突然俯身栽倒在地上。當時,老人摔倒 時身旁并沒有其他人,老人摔倒后, 附近有五六個行人紛紛駐足圍觀,但沒人上 前攙扶。
6、五分鐘左右,有兩名女子推開人群,蹲到了老依伯身旁。其中一人用手 握著老依胳膊,另一人把手伸進老者的口袋中,試圖尋找藥物,但沒找到。隨后, 兩女子將雙手拉住依伯的胳膊,準備將其攙扶起來,這時,旁人的一句“善意提 醒”又讓她們猶豫起來,最終選擇離開。老人孤獨地躺在馬路上,直到生命的終 結,再也無人上前攙扶。事后,有人描述,當時老人趴在人行道上,雙眼緊閉, 嘴里向外流血,但雙手、雙腿均尚有知覺,還能微微活動。但由于耽誤時間過長, 當醫(yī)護人員直到時,老人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2009年10月28日,荊州市長江荊江段的寶塔灣沙灘,微風,江水無聲, 陽光輕柔灑在寬闊的沙灘上,閃爍一片炫目的光。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廣
7、電專業(yè) 30多名大一新生正在此野炊。下午 2時10分左右,一陣呼救聲傳來。只見兩個 少年從距沙灘約3米的江中小沙丘上失足落水。由于沙丘處于河灣處,兩名落水 少年在江流中不斷起伏,漸漸漂向江中。岸邊的大學生們立刻行動起來,參加救 援。由于水流湍急,且學生體力有限,更沒有受過專業(yè)救援訓練,最終兩名落水 兒童被救上岸,但三名大學生卻永遠離開了我們。當兒童和大學生剛剛被江水沖 走的時候,旁邊就有機械漁船,其它學生哭著向他們求救,般上的人卻拒絕施救。 一個小時后,學生再次求漁船救人,船主要價一個人五千,而且必須是現(xiàn)金,學 生因無錢而被拒。半個小時后,學校的老師趕來,老師與漁船協(xié)商打撈,漁船要 價一個人一
8、萬二,必須是現(xiàn)金。在籌集現(xiàn)金的過程中兩個多小時過去了,那些正 值青春的生命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只值下船主的一句話:“救一個活人什么都得不到,最多是一個道謝,人死后打撈一具尸體就是一萬”。上述兩例是近年來我國發(fā)生的典型的“見死不救”的案例,特別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近些年人們過多的關注經(jīng)濟領域的得失, 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助的傳 統(tǒng)美德被拋到一邊,“碰瓷”現(xiàn)象更是加劇了這一局面的惡化,面對他人的生命 遭受威脅時更多的是考慮到救的人負擔, 不是“不能救,”而是“不敢救”。那么, 頻繁出現(xiàn)“見死不救”這種現(xiàn)象,到底是社會道德的淪喪?還是法律空白的缺失呢?對于這種“見死不救”旁觀者,社會道德抑或法律體制又
9、應該采取什么樣的 方法來進行限制和懲戒呢?下面,本文就和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對于“見死不救” 現(xiàn)象的定性和分析二、見死不就的定義(一)見死不救的起源“見死不救” 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元代雜劇奠基人,戲劇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救 風塵第二折當中,“你做的今見死不救,羞見這桃園中釘馬宰牛羊”。這是“見 死不救” 一詞最出的出處。在現(xiàn)實社會中,見死不救是指看到他人有急難而不 去救援。在法律典故中,相信大家都聽過“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同時該典故在西方 社會還衍生出一部法律叫做“好撒瑪利亞人法”,該法律是專門針對于救助處于 危險之中的人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規(guī)范。以德國為例,1998年11月13日,德國頒布了德國刑法典
10、,該法典在第二章第二節(jié)“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節(jié)中明 確規(guī)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fā)生時需要救助,根據(jù)行為人當時的情況 急救有可能,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也就是說,西方法律界在按照見死不救罪進行論處的 時候,要滿足基本的三個條件:首先,必須是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其它自然人遭 受到重大危險即將死亡或者生命財產(chǎn)處于嚴重威脅;其次,作為當事人,已經(jīng)意 識到受害者處于極度危險的情況下,且自身有能力對其進行救助;最后, 這種救 助是可控的,救助不會對當事人產(chǎn)生危險或者危險不大。(二)見死不就的原因見死不救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經(jīng)濟社會
11、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 出現(xiàn)的,誘發(fā)其出現(xiàn)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國當前處在社會轉型期,原有的道德體系與新的社會價值觀念尚在碰 撞,加之一部分群眾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不高,受“明哲保身”以及“多一事不如少 一事”等封建觀念的影響,不愿意施以援手。二是近年來,社會上對一些“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件上反響劇烈,隨著輿 論事件的持續(xù)發(fā)酵,最后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后果。特別是一些人為了蠅頭小利,周弘設立見死不救罪的思考反而將好心救助自己的恩人誣陷為事件實施者,造成救助人利益受損卻無法請求彌補損失等荒唐現(xiàn)象。三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作為群體性動物,人們在心理上都有從眾和依賴的傾向。在事發(fā)現(xiàn)場,大部分人都處于圍觀狀
12、態(tài),即使明知情況危急,但心里仍在糾結“那么多人,其它人都不救,我為什么要救?”或者“總會有人救的,我再等等”,最終導致了慘劇的發(fā)生。三、見死不求的類型對過對眾多見死不救的案例進行分析歸納,我們可以看到,引發(fā)見死不救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對具體的見死不救行為進行定性和分析,首先要對導致見死不救的原因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整理,我認為見死不救的類型主要要以下幾個方面:救助者是否有責任、有義務施救;救助者與被害人之間的關系;見死不救的情況是否真正危急;遭受危險的是人身還是財產(chǎn);救助者當時是否在場等等。(一)救助者是否有責任、有義務施救依據(jù)此項標準,可以將見死不救分為有責任、有義務的見死不救和無
13、責任、無義務的見死不救。所謂有責任、有義務的施救者通俗來講即是國家公職人員,比如我們熟悉的119 火警、 110 匪警以及120 醫(yī)院,這些公職人員從法律上來講是對公民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chǎn)負有保護義務的人,或者是負有救助傷病職責的人。在面對人生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遭受到危險時,他們總是第一個沖鋒向前,這是他們的使命,是他們的職責,一旦退縮,就將受到處罰,甚至可能是刑事處罰。而無責任、無義務的見死不救則一般指的是路人,即陌生人之間的救助關系。對于這種救助,我國法律上并沒有強制性要求,大多只是從社會道德方面加以鉗制。(二)救助者與被害人之間的關系此種分類標準大多是英美等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較為流行的一種
14、劃分,國內(nèi)適用的情況較少。依據(jù)此項標準,可以將見死不救分為特殊關系人之間的見死不救和無特殊關系人之間的見死不救。這里所提到的特殊關系,也是一個衍變過程, 最早的特殊關系僅指資本主義制度下雇主與雇員之間之間的關系,后來逐漸衍變?yōu)榧彝コ蓡T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經(jīng)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監(jiān)護人與被監(jiān)護人之間、列車長(船長)與乘客之間等等。上述特殊關系的雙方由于存在一定的業(yè)務關系,因此法律一般都會明文規(guī)定要求一旦當事人出現(xiàn)危險,另一方必須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以防出現(xiàn)逃避現(xiàn)象,如果沒有給予救助或救助不及時,將會面臨民事處罰,嚴重的將追究刑事責任。而沒有特殊關系的人,則法律上不會強 制要求給予救助。(三)見死不
15、救的情況是否真正危急依據(jù)此項標準,可以將見死不救分為危及生命的見死不救和一般情況下的見 死不救。危險生命的見死不救指的是當事人的生命處于高度危險的情況下,不施以援手則會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引言中提到的大學生落入水流湍急的長江中, 如 果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采取施救措施, 則對方將面臨著生命危險;再有就是居民小區(qū) 發(fā)生火災,由于居民小區(qū)的特殊性,家中一般都有兒童和老人,一旦發(fā)生火災, 如果救援人員不能迅速控制火勢,則受困人員很有可能會被大火吞噬。一般情況 下的見死不救則是指當事人雖然面臨著較大危險,但以自身的體力還能維持一段 時間的生理機能,如果能夠在這一段緩沖時間內(nèi)給予求助,則可以轉危為安,如果拖延的
16、時間較長,仍然會導致?lián)p害發(fā)生。如被遺棄在戶外的嬰兒,如果能夠及時得到救助就可以生存下來,如果拖延的時間較長,則會喪失生命。當然,情況 是否真正危急的區(qū)分并不影響被害人需要救助的現(xiàn)實, 但在考慮救助者的心理狀 態(tài)和救助能力時卻是一個重要因素。(四)遭受危險的是人身還是財產(chǎn)依據(jù)此項標準,可以將見死不救分為人身安全的見死不救和財產(chǎn)安全的見死 不救,這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人身價值與財產(chǎn)價值的不可通約性。在法律界,人身價值是第一位的,其法律地位遠遠高于財產(chǎn)價值。換句話來講,在法律條文當中, 人身價值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但財產(chǎn)價值卻是以金錢的數(shù)量來進行計量 的。也就是說,人身價值與財產(chǎn)價值之間是不可通約的,
17、即二者之間不存在數(shù)量交易關系,無論多么巨額的財產(chǎn)價值,都無法抵消人身價值帶來的傷害。人身價 值與財產(chǎn)價值的不可通約也正是法律尊嚴的意義所在,是對人的主體性認識和尊 重的結果。(五)救助者當時是否在場依據(jù)此項標準,可以將見死不救分為救助者在現(xiàn)場的見死不救和救助者不在黎宏見死不救行為定性和分析現(xiàn)場的見死不救。從遇害者的危險成度來看,這一分類方式與情況是否危急的分類方式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作為救助者的義務是不盡相同的。當危險事故發(fā)生或存在潛在的危險事故時,強制性要求在現(xiàn)場的當事人給予一定合理救助,比要求不在場的救助者進行救助更科學、更合理。 因為后者可能會使不確定范圍的人承受救助義務,而在此范圍的人
18、甚至不知道自己負有救助義務,顯然有違正當程序原則。 但是, 我們在這里還應該強調(diào)指出,如果潛在的救助者本身的工作職能即是開展救助,如119 火警、 110 匪警以及120 醫(yī)療救助,這些救助者即使當時不在現(xiàn)場,也應該在接到救援信號以后第一時間前往救援,也就是說即使他們不在現(xiàn)場但仍負有救助義務。四、見死不救的定性裁決上文當中,我們分析了見死不救的類型,依據(jù)不同的類型,可以將見死不救分為多種情況。那么,對于不同類型的見死不救,我國的司法機關與審判機關又是如何來定性和裁決的呢?司法機關指的是我國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通俗來講就是法院,我國的司法機關對于“見死不救”這一問題的定性裁決有以下兩種處理方式
19、:(一)故意犯罪我國刑法第十條明確規(guī)定,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據(jù)本條規(guī)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征:首先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必須是知道的,而這種知道既包括對必然發(fā)生危害結果的明知,也包括對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的明知。其次, 行為人的心理必須處于希望或者放任的狀態(tài),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fā)生,還是可能發(fā)生,只要明知其一,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就構成故意犯罪。之前司法機關的判定往往采取這種辦法,但該條文從表現(xiàn)上看是對故意犯罪的規(guī)定,但實際上表達的卻是作為犯罪主觀要件的故意的
20、內(nèi)容。因此, 以這一條文來分析不作為形式的犯罪, 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當事人必須給予施救,但不可避免地會過分重視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認識、目的或者動機, 而忽視對不作為行為本身的分析, 導致主觀歸罪的結果。 后來,司法機關認識到這種判定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后,就逐漸舍棄了這種做法。(二)不作為犯不作為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直接規(guī)定,負有法定義務而拒絕履行,情節(jié)嚴重或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這種定性主要是從行為人具有特別的作為義務的角度出發(fā), 依據(jù)受害人與行為人之間的關系來判定的。這種司法判決認為行為人對于受害人的“見死不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等同與故意殺人,因而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論處。這也是我國當前的司法機
21、關在處理“見死不救”案件過程中較為廣泛采用的理論依據(jù)。五、見死不救的分析前面我們提到了,現(xiàn)行的司法判決主要以不作為犯來定性見死不救的行為,但是當我們認真分析這種司法定性的時候,仍然存在較大模糊之處。在我國的現(xiàn)行的刑法中并沒有對不作為犯的明文規(guī)定,從法律層面上缺乏相關的理論支撐。 因此導致司法機關裁決定性時就需要自己把握。我國的刑法通說給出了三種解釋, 即以下三種情況是明確表示行為人具有救助的義務的。一是其它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二是行為人具有職務或者業(yè)務上的要求; 三是行為人的先行行為使某種合法利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時候。但是 , 現(xiàn)實中 , 應用刑法通說的作為義務論來指導司法實踐的時候, 仍然存在一定
22、的問題。在判定嫌疑人是否是不作為犯的三個條件中,又以行為人是否具有阻止受害人死亡的義務最為關鍵,因此這是整個判決的前提所在,那么對于這個前提,我們又該來如何理解呢?(一)刑法通說給出的解釋略顯片面現(xiàn)實社會中的司法案件,還有其它的引起作為義務的發(fā)生根據(jù)。特別是近年來,部分學者認為行為人的先行的法律行為所產(chǎn)生的作為義務, 如基于簽訂合同行為所產(chǎn)生的法律義務, 基于行為人的自愿承擔行為而產(chǎn)生的義務也包括在內(nèi)。更有學者認為, 在特殊場合下, 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要求履行的特定義務也是作為義務的發(fā)生根據(jù)。這一認識的提出,直接導致不作為犯判決的前提呈現(xiàn)明顯的擴大態(tài)勢。當然,這種擴大也不是隨意的。以車禍現(xiàn)場救
23、治傷員為例,如果不將其限定為法定義務的話,一旦傷者因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則所有從瀕臨死亡的傷者旁邊經(jīng)過但沒有施以救助的人都可能構成故意殺人罪的結果。這顯然是和現(xiàn)代社會是權利社會, 行為人不能因為沒有實施道義上所要求的行為而構成犯罪的理念不符。因此 , 如果以上述形式的作為義務論來概括作為義務的發(fā)生根據(jù),我們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二)刑法通說給出的解釋不夠清晰以刑法通說的第一種解釋為例,法律規(guī)定是作為義務的來源之一,憲法是法律規(guī)定之一, 那么 , 可以說 , 憲法規(guī)定也是不作為犯的義務根據(jù)。 如我國憲法第53 條規(guī)定公民具有“遵守社會公德”的義務。如果按照這一條規(guī)定 , 則公民的“遵守社
24、會公德”的義務就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 , 行為人違反道德義務的行為, 就是違反作為義務的行為。這種結論顯然是和前述不作為犯的義務必須是法定義務的前提相矛盾。(三)刑法通說給出的解釋不能當時見效按照我國刑法學的通常見解, 具有作為義務的人能夠履行該義務而不履行,以致造成某種結果的, 就成為不真正不作為犯, 按照刑法中的作為犯的規(guī)定處理。但是 , 從我國現(xiàn)行刑法的規(guī)定來看, 這種理解是有問題的。行為人即便沒有履行上述法定義務, 也并不馬上就構成作為犯罪。如婚姻法第15 條規(guī)定 :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 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但是 , 父母不盡撫養(yǎng)子女義務而將嬰兒拋棄的, 也并不馬上就構成
25、故意殺人罪; 同樣 , 反過來 , 在子女對父母不盡贍養(yǎng)義務, 對父母不給飯吃,不給衣穿, 父母有病也不給醫(yī)治, 即便因此而造成父母死亡的, 也并不馬上就構成故意殺人罪, 而是構成虐待或者遺棄罪。由此可見, 我國刑法通說所主張形式的作為義務論不僅在作為義務的發(fā)生根據(jù)上存在不明確之處, 而且在適用上也難以對司法實踐提供實際的指導。六、解決對策對于作為義務論存在的上述問題,國內(nèi)外學者也都在認真研究,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提出成立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提議就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行為人除了必須具有作為義務、能夠履行該義務而不履行的條件外, 還必須是該不履行義務的不作為和作為行為之間具有等價值性或者同等的可罰
26、性。這樣既保證了定罪的準確性 , 并且符合罪刑相適應的原則。那么 , 如何判斷不作為和作為之間具有同等的可罰性呢?(一)通過主觀方面進行判斷這種判定方法最早盛行于日本法學界,通過判定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情況來判定不作為和作為是否等價。以縱火罪為例,在判定成立不作為縱火罪的同時, 不僅需要有相當于縱火罪的故意的認識, 還要求對方具有利用發(fā)生火災來為自己 的利益創(chuàng)造條件的目的。在這方面,有三個有名的判例。案情分別是:(1)行為人 甲因為家庭矛盾而將妻子殺害,在其處理尸體的過程中,看到了正在燃燒的樹枝, 隨即想到將尸體放到樹枝旁邊,可以毀滅現(xiàn)場、掩蓋罪跡,于是就放手不管,引起 了熊熊大火。(2)行為人乙
27、在家中做飯時,發(fā)現(xiàn)大燃氣有泄露現(xiàn)象,在準備熄滅 爐火的的時候突然又想到一旦家中發(fā)生火災,可以獲得一筆數(shù)目不菲的保險金,于是就轉身離去。(3)在公司加班的職員小睡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爐子里的火已經(jīng)燒著 了桌子上的文件,由于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小心,于是就轉身離去。在這三個判 例中,法院都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利用已經(jīng)發(fā)生的火災的意思而認定上述行為構 成不作為的放火罪。但是,現(xiàn)在一般認為,在決定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即作為義務 的時候,強調(diào)“利用已經(jīng)發(fā)生的火災”之類的主觀事實具有一定的問題。因為 , 盡管客觀上沒有作為義務,但是卻強調(diào)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很惡劣的話,就有不當 擴大處罰范圍之嫌。(二)通過綜合評價進行
28、判斷這種觀點認為,不作為的等價性是一個綜合評價的要素,須以各種犯罪所包 含的危害性質(zhì)和違法特征為判斷基礎,而就特定情況下的不作為與通常實現(xiàn)該種 犯罪的作為相比較,以判斷該不作為是否與作為的價值相當。這種觀點的主要問題在于,作為綜合判斷的材料的內(nèi)容不清楚。具體來說,就是作為全體評價的基 礎的事項中是否包括不作為人的作為義務,上述觀點沒有說明。(三)通過實質(zhì)性限定的方法進行判斷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種觀點:(1) ”先行行為說這種觀點認為,只有在行為 人不阻止自己事先所引起的侵害法益的因果關系的發(fā)展趨勢的時候,該不作為才可以看做作為。(2) “事實承擔說這種觀點重視處于危險狀態(tài)下的法益和不作為 人之
29、間的密切關系,認為在不作為的行為人和某種受保護的法益之間存在具體的 依賴關系的時候,行為人的不作為才可以看做作為。(3) “綜合限定說”這種觀點 認為只有在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時候,才可以說不作為與作為具有等價性:一是 行為人處于能夠控制已經(jīng)發(fā)生的危險的地位(如實施了承擔危險的行為的場合);王麗娟應否設置見死不救罪二是結果發(fā)生危險的重大原因( 如先行行為的內(nèi)容); 三是容易防止該結果的發(fā)生四是不存在其他可以防止結果發(fā)生的人; 五是被害人之間存在根據(jù)法令或合同所確定的關系。由于上述理由, 筆者支持我國司法實務部門將一定條件下的“見死不救”行為認定為故意殺人行為。但是 , 需要指出的是, 必須將以下
30、兩種情況和上述不作為的情況區(qū)別開來:一是利用他人處于亢奮狀態(tài), 激起他人自殺情緒, 造成他人自殺身亡的情況。以日常家庭矛盾為例,夫妻雙方由瑣事爭吵,一怒之下,妻子提出跳樓,丈夫隨即打開窗戶,并以惡毒語言刺激妻子最終導致妻子墜樓而亡。這種情況明顯就不能以不作為罪來論處了,而是應該以作為犯罪進行定性。因為, 丈夫在妻子處于亢奮狀態(tài)下, 明知自己的上述刺激行為可能造成妻子自殺的結果, 但他對此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 終于造成了妻子自殺的嚴重后果。丈夫誘發(fā)和幫助妻子自殺的行為,實質(zhì)上是非法剝奪他人生命, 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二是在他人生命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時候, 阻止他人救助, 從而導致他人身亡。還以家庭矛盾為例,夫妻雙方因瑣事爭執(zhí),妻子一氣之下吞服農(nóng)藥,在藥性發(fā)作期間,丈夫以各種借口阻止他人施救,最終導致妻子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本案中 , 丈夫和被害人之間有特殊的人身關系, 具有搶救的義務, 但是 , 他不僅不履行自己的義務, 反而阻止他人搶救被害人, 從而使被害人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這種行為已經(jīng)超出了放任他人死亡的不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國防軍事訓練合作合同范本
- 玉溪2025年云南玉溪市第二幼兒園龍湖園區(qū)招聘編制外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沙澧河建設運行保障中心人才引進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湖南2025年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招聘58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河南2025年河南省醫(yī)學科學院電生理研究所招聘2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池州2024年安徽池州學院招聘事業(yè)編制黨政管理崗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杭州浙江杭州市臨平區(qū)沾橋中學招聘2024學年第二學期臨時聘用教師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塑料鏈條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金融查詢機外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合同工期延期補充協(xié)議書
- 新《卷煙營銷》理論知識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4年廣西電力行業(yè)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電氣值班員(光伏發(fā)電運維)理論試題庫(含答案)
- 燃氣管網(wǎng)改造項目資金申請報告-超長期特別國債投資專項
- 肉類食品配送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DL∕ T 969-2005 變電站運行導則
- 應急小組成立通知
- 關于如何做好清單招標控制價的幾點建議
- 地鐵前期工程交通疏解施工方案
- NB-T32019-2013太陽能游泳池加熱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 小學升初中六年級數(shù)學考試試卷含答案(達標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