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案_第1頁
《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案_第2頁
《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案_第3頁
《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案_第4頁
《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 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案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要求: (1)進一步了解王安石; (2)背誦、默寫全詩; (3)利用想象和聯(lián)想閱讀詩歌、理解詩意; (4)了解哲理詩的特點。 重、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全詩; 利用想象和聯(lián)想閱讀詩歌、詩意理解 (2)難點:結果兩句蘊含的哲理、哲理詩的特點 課型:講授 教學主要步驟及內(nèi)容: 導入 猜一猜,他是誰?(教師逐次口述以下內(nèi)容) 他官至宰相,且屢屢任相,屢屢罷相; 他是現(xiàn)在的江西臨川人; 他堅持變法,雖然結果以失敗告終,但卻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政改家”。 他還是出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他是

2、“唐宋八大家”之一;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笔俏覀儗W過的他的名句。他字介甫,晚號半山,被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亦稱王文公; 前不久我們才學過他的傷仲永。 【此環(huán)節(jié)由教師依次逐條口述內(nèi)容,或者用課件逐條表示,直到學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課主題,板書課文題目:登飛來峰】 融入文本一:題解 (教師簡介如下內(nèi)容) 浙江紹興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稱寶林山。山上有一座應天塔。傳聞寶林山是從瑯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越王勾踐曾在山上筑游臺以觀天象。塔山始建于晉末,高30余米,分七層,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峰一詩。 融入文本

3、二:朗讀 (一)教師板書全詩。請同學們琢磨琢磨每句詩,想一想該怎么朗讀,試著劃分一下朗讀的節(jié)奏。 (二)溫故 1、格律詩常見的是哪兩大類?一般多為幾言? (古典格律詩分律詩和絕句兩大類; 一般多為五言和七言) 2、詩歌(格律詩)節(jié)奏的劃分 七言: (1)根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細分:二二三二三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五言:二三二一二二二一 【一般處境是綜合“音節(jié)”和“意義”兩個方面,常以“二”起頭,且上、下句節(jié)拍均勻】 (三)學生讀寫 齊讀自由朗讀試背在筆記本上默寫 (切實默寫不下來的同學,可以抄寫) 融入文本三:全詩簡析 (一)句: 導問: 1、按課本解釋折算,“千尋”等于多少“尺”

4、?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手法的運用? 的目的何在? 【“千尋”,夸誕手法,極言塔高?!?2、第句還在寫“塔高”沒有?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寫法? 【“見日升”,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這還是寫塔高?!?(二)句 導問: 1、這兩句和前兩句在內(nèi)容上有何不同? (前兩句落筆于“景”,后兩句著筆于“情”,亦可說“理”) 2、句之間是何關系? (因果關系,相機釋“緣”之義) 3、你從這兩句詩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掌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熟悉達成了確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師可以先舉出世活中蘊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導啟發(fā)學生得出這一結論) 融入文本四:閉目構畫 一、學生閉

5、目,聽老師吟誦全詩,在頭腦中構畫。 二、學生持續(xù)緊閉雙目,聽老師提示,豐富頭腦中的畫面。 提示1、怎樣的飛來山?“千尋塔”給你怎樣的感覺?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2、雞鳴時是怎樣的景象?“日升”的畫面又是怎樣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時的“登山者”身居何處?是怎樣的精神風貌? 此時他在斟酌一個什么問題? 是在心中默念,還是在吟唱? (此步驟的關鍵是學生務必“閉目”,教師的吟誦和提示,最好重復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傳構畫 一、畫外音(說一說) 下面我們請大家來說一說方才頭腦中的畫面。 (同學們可難會察覺,當你睜開眼睛時,方才頭腦中的畫面一下子就消散了。所以,現(xiàn)在我們?nèi)跃烷]

6、著眼,一邊回想頭腦畫面,一邊口述畫面內(nèi)容。學生舉手發(fā)言) 二、畫外文(寫一寫)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寫一寫你頭腦中的畫面。 (完成后,請一、二位同學朗讀) 融入文本六:內(nèi)容拓展 請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在你們小學學過的詩中,曾有一首詩,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頗似此詩。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在學生或教師引導明確之后,老師邊比較簡析邊板書。一個留神點:兩首詩結果兩句的異同) 課外作業(yè) (1)在方格本上用楷書默寫此詩。 (2)修改“言傳構畫”環(huán)節(jié)中自己所寫的稿子。 要求:以本詩為根基,進一步聯(lián)想和想象,充實畫面內(nèi)容; 自己可以酌情擬題。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2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

7、?(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古怪不古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評全詩。重點品評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領略地點,其次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概括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根基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由于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透露出來的? 點撥:哲理是從概括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動

8、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zhì)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理應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參觀風景,表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議論活動,邊議論邊板書 描寫景物彌漫活力 抒發(fā)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

9、懷精細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朝代)優(yōu)良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千尋塔( )(指應天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只緣身在最高層( )(由于)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誕)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

10、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次山中”看峰、熟悉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讀詩題,老師作簡要提

11、示,理解詩題,簡介。(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鄰近。) 二、初讀古詩,自學檢查。 斟酌: 1、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 2、詩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詩句。 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理解“尋”、“聞說”。 理解詩意:“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理解“緣”。 詩人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讀古詩,說說詩人寫這首古詩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上下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一

12、、介紹詩人“蘇軾”,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導入新課。 二、解題: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墻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三、理解詩意。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上下各不同。 詩意: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 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詩意:看不清,認不準廬山真實的雄偉山勢。只由于自己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望見廬山的一片面,不成能一眼看到廬山的全貌。 3、齊讀古詩,指導朗讀,評議。 四、斟酌: 1、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說理? 2、“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還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寫詩的用意。

13、 六、練習背誦。 七、拓展延遲: 1、補充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比較地讀一讀,增加積累。 說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報告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透露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zhì)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14、5、哪個同學可以協(xié)助? 二、檢查預習處境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處境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學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議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要求: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jié)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外觀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閱歷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

15、思想修養(yǎng)方面,莫非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賞識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宏大的詩篇? 二、揣測詩人,品題目 (一)詩人登上飛來峰,推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

16、寫到什么內(nèi)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视佣晗?,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二)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其次句用了“聞說”高明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

17、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前途彌漫信仰。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猛烈抒發(fā)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舉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士氣和決心) 總結:借“登飛來峰”一事,高明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高明的參與聯(lián)想,抒發(fā)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會意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4、追尋古人,悅人

18、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風景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蓖醢彩呛肋~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我們?yōu)橹炔?。夢想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19、結果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終止本課。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打定: 1、飛來峰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好多詩,現(xiàn)在就請你選擇自己熱愛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

20、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4、讀題,解題。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鄰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特別提防修辭,據(jù)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

21、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理解詩意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畏縮。 遮:遮擋,遮住。 緣:由于、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闡明給同伴。 3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望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攔住遠望的眼睛,只由于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查,掌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