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張岱年先生論中國哲學的根本特點張岱年先生論中國哲學的根本特點張岱年先生從其青年時代起,便很注意對中國哲學總體的傾向、特點做出總結。他對中國哲學根本特點的總結,大致可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即?中國哲學大綱?著作的時代,但?大綱?的各局部提法有所區(qū)別;后期即1956年以后,而張先生在后期不同階段的提法也很有不同,值得研究。本文前三節(jié)述其前期提法,第四節(jié)述其后期觀點。一、?自序?論根本傾向在?中國哲學大綱?的?自序?中論本書的方法時張先生提出,本書主張的方法的第一項,是審其根本傾向,他說:中國哲學研究應先辨識中國哲學之根本傾向,1關于什么是中國哲學的根本傾向,張先生特別舉出兩點:一是認為中國宇宙論的根
2、本傾向是不作非實在的現(xiàn)象與在現(xiàn)象背后的實在之別,比照張先生關于同真善、合知行的提法,這一點我們可稱為統(tǒng)體用,亦可稱為體用一致。二是認為中國哲學人生論的根本傾向是以天人合一為根本觀點,此點即?序論?所說的一天人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Ll.搜集整理。由于自序的這里是條列其方法,所以在審其根本傾向一節(jié)中只列舉兩點,體用一致、天人合一亦即統(tǒng)體用、一天人,而未全部展開。根本傾向的提法亦見于?大綱?書中。?中國哲學大綱?第一篇第一章為中國本根論之根本傾向,其中說:要之,中國哲學最注重本根與事物之統(tǒng)一不離的關系,事物由本根生出,而本根即在事物之中。以上為中國哲學中本根觀念之大概的辨析,而中國本根論之根本趨向,即由
3、以顯出。中國本根論之最大特點,可以說即在于:一,不以唯一實在言本根,不以實幻說本根與事物之區(qū)別。二,本根是超乎形的必非有形之物,而尋求本根不可向形色中求。三,本根與事物之關系非背后實在與外表假象之關系,而乃是源流根枝之關系。2這就是自序中所說的中國宇宙論的根本傾向。本根論的綜論說:中國本根論的根本趨向或根本假定之一,是認為本根必是超乎形質的,求本根必須求之于無形無質者中,無形無質而又非即是無的。這里雖然用的是根本趨向根本假定,其所指也是和自序所說的中國宇宙論的根本傾向是一致的,只是自序所說更加簡單??梢?大綱?所謂中國哲學的根本傾向、根本趨向、根本假定,是可以互換的。中國的宇宙論在?大綱?中分
4、為兩大局部,一為本根論,一為大化論,上面所說是本根論的根本傾向,而大化論亦有其根本傾向。大化論第一章說: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成認變是宇宙中之一根本領實。西洋及印度的哲學家有認為變動是虛幻者,在中國似乎沒有。3中國思想家都認為變動是實在的,這是中國哲學之一個特點。中國哲人都認為變化是一根本的事實,然而不止如此,更都認為變化是有條理的。變化不是紊亂的,而有其不易之那么。4根本假定應指言說后面的預設,根本觀點那么是言說呈現(xiàn)的要點,從這里來作更進一步的分疏,似可說,認為本表達象都是實在的,這是根本假定;而認為變化是永久的,是根本觀點。二、?序論?論根本態(tài)度前面提到自序中所論的根本傾向,在
5、本書?序論?又稱根本態(tài)度,而張先生所謂根本傾向亦即是特色,是張先生以西洋哲學或印度哲學為參照而提出來的。在中國哲學大綱的?序論?中張先生說: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在根本態(tài)度上未必同,又說中國哲學,在根本態(tài)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學或印度哲學,我們必須理解中國哲學的特色,然前方不至于以西洋或印度的觀點來誤會中國哲學。所以在講中國哲學的理論系統(tǒng)之前,應先對于中國哲學之特色有所討論。中國哲學之特點,重要的有三,次重要的有三:第一,合知行;第二,一天人;第三,同真善。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論;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論證;第六,既非依附科學亦非依附宗教。以上六點,可以說是中國哲學之一般的特色,即中國哲學之一般的根本傾向
6、。5張先生早期所說的根本傾向或根本態(tài)度,就其列舉者而言,有的是中國哲學的主要觀點,有的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特征。如一天人是概括天人合一的觀點,同真善是概括哲學的特征。中國哲學的主要觀點和中國哲學的主要特征,二者還是不同的,后者涉及到哲學的形態(tài),張先生早年對此未作明確分別。本來,傾向不一定是特點,特點是與外部比擬而言,傾向是對于內部比擬而言。比擬?大綱?的?自序?和?大綱?的?序論?可見,所謂中國哲學的根本傾向,即是根本傾向,亦稱根本態(tài)度,而張先生認為此根本態(tài)度即表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特色、特點。?序論?提出的三個主要特點,一天人即?自序?所說中國哲學人生論的根本傾向是以天人合一為根本觀點。而合知行與同真
7、善,也都是人生論范圍,即知行合一,又見于大綱?結論?第五。但是?自序?強調的宇宙論的統(tǒng)體用的特點在?序論?這里沒有出現(xiàn)了。顯示出序論的態(tài)度說似不重視宇宙論。其實考慮到這個時期張先生的看法,應該把統(tǒng)體用也作為特點包含其中,也即中國哲學根本特色是主張統(tǒng)體用,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本來體用一致可概括為一體用,但張先生自己已經用了一天人,故我們將之概括為統(tǒng)體用。三、?結論?論根本傾向?大綱?之?序論?對中國哲學重要的特點和次重要的特點,共提出六點,在?大綱?的?結論?中也提出六點根本傾向。?結論?應當是大綱寫作完成后所作的。而自序和序論是大綱寫作之初所作的,因此結論的提法與自序和序論有所不同。在?結
8、論:中國哲學中之活的與死的?中張先生說:中國舊哲學中,至少有以下的諸觀念或根本傾向,可以說是活的,即非過去的。第一,中國哲學中的宇宙論未嘗分別實在與現(xiàn)象為二事,未嘗認為實在實而不現(xiàn),現(xiàn)象現(xiàn)而不實,不以實幻講本根與事物之別。來按:這即是自序中所說的中國宇宙論的根本傾向第二,中國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變易大流,而整個宇宙是一個生生不已無窮無盡的變易歷程,而變易有其條理,生生有其常那么。來按:這即是大化論所說的根本傾向第三,變化之公式是反復,即極那么必反;變化的所以在兩一,即對立統(tǒng)一。第四,中國哲學的最大奉獻在于生活準那么即人生理想論,而人生理想論之最大奉獻是人我和諧之道之宣示。第五,中國哲學最注重學說
9、與行為的一致,講思想與生活打成一片,認為理想的實現(xiàn)不在現(xiàn)實之外,知行一貫。來按:這即是序論所說中國哲學之三個重要特點之一:合知行第六中國哲學中的致知論頗為簡單,而有一篤實可貴的傾向,即直截了當地成認物之外在與物之可知。6中國哲學也有重大偏蔽六點:宇宙論的尚無薄有,人生論的崇天忘人,重內遺外,重理忽生,不重群己關系,輕視自然知識。值得注意的,?結論?中的六點活的根本態(tài)度中,如同?序論?一樣,沒有出現(xiàn)?自序?強調的體用一致;在?結論?這里也沒有出現(xiàn)?序論?重視的一天人,天人合一在這里,無論是六條活的觀念或六點偏蔽中,都沒有出現(xiàn)。?自序?舉出的最突出的兩點統(tǒng)體用和一天人的提法,在?序論?和?結論?中
10、分別被忽略了,顯示張先生對正面肯定這兩點的哲學意義還有猶豫之處。當然,結論第一不把實在與現(xiàn)象分為二事,也可以說跟體用一致是相通的。因此最突出的是,自序和序論中提出的天人合一,在結論中沒有提及。另外,序論中后三點即次重要的三點實際是顯示了張先生對中國哲學弱點的提示,但還是采取了價值中立的表述。結論相對于自序、序論是后作的,便直接指出了中國哲學的偏蔽之處六點,這也是很有意義的,說明張先生對中國哲學的偏蔽有清醒的批判意識。當然,特點應當是相對于確定的參照系統(tǒng)而言,傾向那么是本系統(tǒng)內各局部的共有之要點。如上所說,自序所說的根本傾向、序論所說的根本態(tài)度、結論所說的根本傾向,這些概念是相通的;但如何確定中
11、國哲學的根本傾向,這三篇的提法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其中的差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說明。四、后期提法:根本特點、根本觀點、根本精神70年代末張先生在?大綱?的?結論?下方作附注:這篇是1936年寫的,36年曾在一個雜志上發(fā)表。這反映了我抗日戰(zhàn)爭以前的思想情況。如今過了四十多年,時代前進了,我的見解也與過去不同了。7那么張先生思想見解有哪些不同了呢?我們先看50年代:1957年,張先生發(fā)表了?中國古典哲學的幾個特點?一文,其中說,中國古典哲學之特點問題是一個比擬復雜而需要研究的問題。中國古典哲學有哪些相對的民族特點呢?根據實際的材料,似乎可以說,中國古典哲學表現(xiàn)了四個根本特點:第一,本體與現(xiàn)象統(tǒng)一的
12、觀點;第二,生活與思想一致的傳統(tǒng);第三,在唯物主義方面,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觀念互相結合的傳統(tǒng);第四,生死自然的觀點與無神論在哲學開展中的深入影響。8本體與現(xiàn)象統(tǒng)一的觀點即大綱?結論?第一,也就是所謂體用一致的特點;生活與思想一致的傳統(tǒng)即大綱?結論?第五點知行一貫,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觀念互相結合的傳統(tǒng),實即與大綱?結論?第三對立統(tǒng)一是一致的;生死自然的觀點與無神論的影響,這是50年代特有的提法,不見于以前和以后。大體上,1956-57年張先生對中國哲學的特點的說明是與?大綱?結論根本一致的,以?大綱?為其根底的。所不同的是張先生改用根本特點來表達其對中國哲學的認識。1983年張先生發(fā)表了?中國古代哲
13、學的根本特點?一文,中說:1956年我曾經寫過一篇?中國古典哲學的幾個特點?,近年以來,我重新考慮這個問題,有一些進一步的體會。如今,個人的管見以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至少表現(xiàn)了四個根本特點:一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德論的統(tǒng)一;二整體與過程的觀點;三現(xiàn)實生活與道德理想統(tǒng)一的觀點;四經學與哲學的結合。9張先生認為斯賓諾莎是本體論和道德論的統(tǒng)一,黑格爾是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中國哲學既講宇宙本體和道德倫理的聯(lián)絡,又認為求知方法與修養(yǎng)方法的一致。于是形本錢體論、認識論與道德論合三為一的情形。這應當與早年講的同真善有一致之處,可以看作是同真善的一種新的表達,這其實是哲學形態(tài)的特色。整體與過程的觀點,應當與
14、?大綱?之?結論?的第二點強調變易歷程有關?,F(xiàn)實生活與道德理想統(tǒng)一的觀點即大綱結論第五點,也是1956年講的第二點。經學與哲學的結合那么是就撰論形式與范疇根源而言的,也是哲學的形態(tài)特色,不能算是一種理論特色了。雖然四點中有三點仍與?大綱?的總結相關,但此四點與1957年講的四點卻只有一條重合,即生活與理想一致,亦即知行一致。本體與現(xiàn)象統(tǒng)一這一點,雖然張先生仍然認為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根本立場,但已經在八十年代以后并不把它作為中國哲學總體的根本特點了,張先生后來也不提這一點了,這和30年代到50年代張先生的認識重點是不同的。在這個問題上,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即本表達象統(tǒng)一,是形式的傾向,沒有表達出本
15、體是什么,現(xiàn)象是什么的內容。不過1983年這篇文章的觀點也未成為張先生晚年的持久觀點。1985年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第三節(jié)中國哲學的根本觀點與根本傾向中寫到中國哲學有一些根本觀點,表現(xiàn)了一些根本傾向。1天人合一與天人交勝。中國哲學家認為肯定天人合一才到達人的自覺,這可謂高一級的自覺。把人與自然界區(qū)別開,是人的初步自覺,認識到人與自然界既有區(qū)別也有統(tǒng)一的關系,才是高度的自覺。2知行合一與知行相資。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要求,即認識與行為、思想與生活必須互相符合、互相一致。10其實我們看這篇文章,在初稿中應當是強調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的,后來因別的考慮才加進了劉禹錫、王船山各一小段。天人合一是?大綱
16、?自序、序論中根本傾向的提法之一,但在結論中被放棄了。知行合一是?大綱?結論?根本傾向的第五點。1983年張先生發(fā)表?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后,主張對傳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進展分析,故一般防止籠統(tǒng)地肯定天人合一。但雖然他主張對天人合一加以分析,從?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張先生此時實是用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作為中國哲學的根本傾向,此即?大綱?序論?所說的中國哲學特點的第一、第二條,故可說較符合?大綱?序論的思想而更朝集中開展。1994年張先生寫了?論中國哲學開展的前景?,其中論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說,中國哲學的精湛深邃的觀點可稱為根本精神,最關重要的有四點:1天道生生,認為存在都
17、是變化不已的生生過程。2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萬物是共生共處的關系,應和睦相處。3人格價值,肯定人有內在的價值和人格尊嚴。4以和為貴。同年又寫了?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繼承和改造?,此篇的寫法和構造很類似與1936年寫的?中國哲學中之活的與死的?,其中提出中國哲學最精湛思想有四:1天人合一關于天人關系的深湛觀點;2以人為本人類本位的觀點;3以和為貴關于人際關系的深湛觀點;4兩一反復辯證思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根本偏失也有四點,從而提出:1必須高度肯定自然知識的價值2必須成認分析思維的必要3德治與法治的統(tǒng)一4破除等級意識。11這篇文章,明確肯定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說明從四十年代后期大綱交稿商務印書館,即從?大綱?的?結論?到1983年一直未被肯定的天人合一思想,在1985年以后終于被張先生認作為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回歸到他三十年代大綱初寫的自序、序論的思想了。他也明確說明,根本精神是切就觀點來講的。這些觀點中,在天人合一以外,其他幾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3D打印文具創(chuàng)新趨勢-深度研究
- 硬件資源占用分析-深度研究
- 跨國資本流動趨勢-深度研究
- 紅三葉草抗干旱育種-深度研究
- 異構系統(tǒng)冒煙測試研究-深度研究
- 第一節(jié)導數的概念及其意義(答案詳解)
- 質量控制與全球貿易-深度研究
- 染整廢水處理新技術-深度研究
- 路由器硬件加速技術-深度研究
- 綠色港口技術創(chuàng)新-深度研究
- 綠色施工管理制度(一)
- 2021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中考物理一模試卷(附答案詳解)
- 經濟數學《線性代數》期末試卷一(含答案解析)
- 互聯(lián)網金融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幼兒園中班音樂《章魚和小魚》課件
- 個人民事起訴狀模板
- 勞務人員管理制度(7篇)
- 事故隱患安全培訓事故排查安全隱患
- 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2023-2024學年工作計劃
- 新人教版高中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全套精品課件
- 新公務員法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