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演示文稿_第1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演示文稿_第2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演示文稿_第3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演示文稿_第4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演示文稿第一頁,共一百零九頁。優(yōu)選中醫(yī)基礎知識陰陽五行第二頁,共一百零九頁。 概 述 第一節(jié) 陰陽學說 第二節(jié) 五行學說第三頁,共一百零九頁。 概 述第四頁,共一百零九頁。一、發(fā)展簡史一、先秦、兩漢時期(形成時期)1.黃帝內經-素問,靈樞 是我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成書于先秦及漢代,它標志著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第五頁,共一百零九頁。黃帝內經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體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內容。書中許多內容的記載均處于當時世界醫(yī)學的領先地位。如:食管與腸的長度之比為1:35,現(xiàn)代解剖證明是1:37,二者非常接近。第六頁,共一百零九頁。 2.難經-扁鵲

2、 難經 難,即問答的意思。全書共81個問答,“八十一難”。該書用問答方式,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則等,尤其在脈診和針灸治療方面內容較黃帝內經更為詳細。 補充黃帝內經的不足,獨取寸口、五腧穴理論、命門三焦理論。第七頁,共一百零九頁。3.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東漢末年) 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前書以外感病為主,后書以內傷雜病為主。 成就: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第八頁,共一百零九頁。4.神農本草經 - 成書于漢代,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載藥365種,根據(jù)養(yǎng)生、治病、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并將藥物分為寒、熱、溫、涼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第九頁,共一百零九頁

3、。二、 兩晉,隋唐時期(全面發(fā)展時期)脈經晉王叔和-脈學專著,24種病脈。東晉葛洪肘后救卒方:腹水護理、止血、狗腦敷治瘋狗咬傷。 3.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 4。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專科護理 “蔥管導尿術”比橡皮管導尿術早1200年。5.唐王濤外治秘藥:傳染病護理 第十頁,共一百零九頁。三、宋,金,元時期(豐富與發(fā)展) 醫(yī)學界百家爭鳴,涌現(xiàn)許多流派,中醫(yī)的理論體系產生突破性進展。1.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宋代陳無擇 “三因學說”2.小兒藥證直訣宋代錢乙開創(chuàng) “臟腑證治”第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3.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劉河間):認為大多數(shù)病證性質屬于火熱,治療善用寒涼藥

4、物,世稱寒涼派。張從正(張子和):認為人患病是因為感受邪氣,邪去則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主,世稱攻邪派(攻下派)。李 杲(李東垣):認為脾胃虛弱或異常是內傷疾病的主要病因,脾胃一傷,百病由生,治療上善補脾胃,世稱補土派。朱丹溪(朱震亨):認為人體陰津常不足,相火常有余,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世稱滋陰派。第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四、明清時期: 在繼承古人同時,提出一些新的創(chuàng)見,尤其是溫病學說的提出。代表作:葉天士:溫熱論,創(chuàng)立衛(wèi)氣營血辨證。 吳鞠通:溫病條辯,創(chuàng)立三焦辨證。第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五、近代和現(xiàn)代(收集整理時期)隨著西醫(yī)的流入,逐步走上中西醫(yī)結合 和多學科

5、研究中醫(yī)的道路。第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第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三、中醫(yī)護理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辨證施護防護結合恒動觀念獨特的護理技術與方法第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 整體觀念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tǒng),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lián)系成有機的整體;并通過氣血津精等生理物質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tǒng)一的機能活動 2.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整體-天人相通、天人相類 四時季節(jié)氣候 晝夜晨昏 地方區(qū)域第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3.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 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整體護理:生理、心理、社會

6、、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護理第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辨證施護證:是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辨:分辨、判別。 辨證: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第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關于證、癥、病的概念證:是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為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jù)。癥:是指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xiàn) 癥狀、體征。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發(fā)病形式,發(fā)展規(guī)律和轉歸的一完整過程。第二十頁,共一百零九頁。 辨證施護從整體觀念出發(f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患者有

7、關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資料,分析整理從而制定相應護理計劃和護理措施的過程。第二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防護結合:預防與護理結合1.未病先防固護正氣:順因自然、調神情志、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鍛煉身體預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預施藥物2.既病防變:早期診治、控制傳變第二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 恒動觀念: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恒而無休止的運動之中1.生理上的恒動觀人體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處于永恒無休止的運動中。2.病理上的恒動觀從病因作用于機體,到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對整個疾病的全過程進行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xiàn)疾病的病理也處于不停的發(fā)展變化之中。3.疾病防治的恒動觀疾病過程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

8、第二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獨特的護理技術與方法: 起居護理 預防護理 情志護理 飲食護理 中藥護理等 湖南省中醫(yī)藥學會護理專業(yè)委員會編常用中醫(yī)護理操作技術及考核評分標準第二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第一節(jié) 陰陽學說第二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 陰陽的起源 第二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屬性的概括。 水(陰) 火(陽)要點:相關 對立 屬性概念第二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陰陽的劃分: 陽運動的、熱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興奮的、強壯的。陰靜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內的、 晦暗的、抑制的、虛弱的。 第二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陰陽的特性1、普遍性:一切事物2、關

9、聯(lián)性:同一范疇,相關的基礎之上3、陰陽的相對性: (1)可分性:無限可分性 (2)陰陽的相互轉化性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指定事物不同時,陰陽屬性隨之改變 (3)比較范疇不同 如肝與肺按位置或功能劃分不同第二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 對立制約 互根互用 相互轉化 消長平衡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第三十頁,共一百零九頁。1、陰陽的對立制約 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彼此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斗爭。 制約 斗爭 動態(tài)平衡二個含義:(1)陰陽屬性都是對應的矛盾的。 如上下、動靜(2)在屬性對立的基礎上相互制約。如寒熱 第三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2、陰陽的互根互用(1)陰陽互根陰陽相互依存,任

10、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下 (2)陰陽互用相互依存基礎上相互滋生。如氣血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肮玛幉簧?,獨陽不長”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第三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陰陽對立制約 對立屬性相反(絕對的) 制約相互克制(相對的)陰陽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絕對的) 互用相互促進(相對的) 第三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3、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是在不斷的消長運動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 消減少、消耗 長增多、增長 消長制約動態(tài)平衡 (1)陰陽的相互消長陰陽對立制約關系的彼此消長陽消陰長、陰消陽長(冬至春至夏)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彼此消長陰陽俱消、俱長(氣血) 第三十四頁,共一百零

11、九頁。 (2)陰陽消長平衡:平衡陰陽消長的運動變化處于一定范圍、限度、時間內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總體相對穩(wěn)定。 上限 下限 正常 異常 第三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4、陰陽的相互轉化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 陰證 陽證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一定條件:重、極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第三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陽 陰 部位: 上 下 表 里(臟腑) 背 胸 氣血津液: 氣 血、津液 臟腑: 六腑 五臟 心陽 心陰 經絡: 行于四肢外側的經脈陽 行于四肢內側的經脈陰三、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第三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陽)功

12、能 物質(陰)第三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1、陰陽偏盛:屬于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變化。 陽盛則熱,陽勝則陰病 實熱證 急性肺炎 正常陽偏盛陰偏盛第三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陰盛則寒,陰勝則陽病實寒證 痛經 正常陽偏盛陰偏盛第四十頁,共一百零九頁。2、陰陽偏衰:屬于陰或陽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變化。陰/陽一方不能制約對方,使對方相對亢盛虛熱證 肺結核 甲亢虛寒證 夜尿頻 正常 陰偏衰 (虛熱)陽偏衰(虛寒)第四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3.陰陽互損,陰陽兩虛:屬于陰或陽的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時導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變化。陰虛 陽虛 陰陽兩虛陽虛 陰虛 正常陰陽

13、兩虛第四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4、陰陽轉化 陰證 陽證 第四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四)指導疾病診斷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陽陰色澤 鮮明 晦暗 聲息 高亢宏亮低微無力 癥狀熱、燥、動 寒、潤、靜 脈象 數(shù)、浮、大、洪、滑 遲、沉、小、細、 澀病變部位 表、外、上 里、內、下 其它第四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導養(yǎng)生防病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2、確定治療原則 (1)陰陽偏盛損其有余 實則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2)陰陽偏衰補其不足 虛者補之 : 滋陰 溫陽 陰陽兩虛陰陽雙補第四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陰中求陽陽中

14、求陰張景岳:“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钡谒氖?,共一百零九頁。2、歸納藥物性能 陽 陰 四氣 溫熱 寒涼 五味 辛甘淡 酸苦咸 升降浮沉升浮沉降第四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 第二節(jié) 五行學說第四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一、五行及五行學說的概念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質性的概念, 衍化為歸納宇宙萬物并闡釋其相互關系的五種基本屬性。第四十九頁

15、,共一百零九頁。(二)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規(guī)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 說明世界萬物的復雜性 多樣性 統(tǒng)一性第五十頁,共一百零九頁。二、形成(一)直觀的觀察階段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對生活、生產資料經過長期認真的觀察,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所以有 “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尚書大傳周傳)的認識。 第五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二)認識深化階段1、相互關系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天生五

16、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2、原始元素概念 國語鄭語: “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關系 如孫武的五行毋常勝、鄒衍的五行常勝論 素問寶命全形論:“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第五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三)概念抽象、學說建立階段 五行作為哲學概念,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第五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察和

17、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抽象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劃分各種事物五行屬性的基本依據(jù)。 尚書周書洪范: “五行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比?、五行的特性第五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木曰曲直曲 彎曲; 直伸直;能屈能伸。 生長、升發(fā)、舒暢、條達第五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 火曰炎上炎 熱、光 明、向 上、升 騰。第五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 萬物土中生, 萬物土中滅。“土載四行” 生化、承載、 受納稼穡土爰稼穡第五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 水曰潤下 滋潤、下行、 寒涼、閉藏 金曰從革肅殺、清潔收斂、沉降第五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fā)、舒暢、條達 火曰炎上:炎

18、熱、升騰、光明、向上 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肅殺、清潔、收斂、沉降 水曰潤下: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第五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 古人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jù),采用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五行歸類,從而構建了五行系統(tǒng)。 取象比類法:“取象”:即是從事物的外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征象;“比類”:即將某種事物所特有的征象與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 如東方為日出之方位與木的升發(fā)特性相類,故東方屬木。同理,則西方屬金。四、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第六十頁,共一百零九頁。五方與五行南北東西第六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 推演絡繹法:根據(jù)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屬性,

19、推演歸納其他相關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 例如:已知肝屬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絡繹膽、筋、爪、目皆屬于木。 中醫(y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進行了五行屬性的歸納,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或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聯(lián)系人體內外環(huán)境的五行結構系統(tǒng),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表1-3)。第六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第六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五、五行之間的關系 五行的關系特殊狀態(tài)下的關系一般狀態(tài)下的關系五行制化五行相生五行母子相及五行相侮五行相乘五行相克第六十四

20、頁,共一百零九頁。(一)一般狀態(tài)下的關系 1、五行相生 (1)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2)次序:木火土金水木木火金水生生第六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3)關系: “生我”者為母 母子關系 “我生”者為子第六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4)舉例: 生木火“生我”“母”(我)“子”(我)“我生”第六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 (我 ) 木火生生“生我”“子”“母”“我生”第六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 2、五行相克 (1)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間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2)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水木火金克克第六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 (3)關

21、系: “克我”者為“所不勝”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 “我克”者為“所勝” 第七十頁,共一百零九頁。(4)舉例: 克木“所不勝”“克我”(我)“我克”(我)“所勝”第七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 木克克“所不勝”“我克”“克我”“所勝”水 (我)第七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 3、五行制化 (1)概念:是指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以維持事物間的動態(tài)平衡,推動事物間有序的發(fā)展與變化。木火克生第七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2)類型: 生中有克(以相生為主) 克中有生(以相克為主) 木火克生生生中有克金水火克生克克中有生第七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五行生克制化圖例 (子) 火 (我生) (克我) (我克) 金

22、 土 (所不勝) (所勝) (生我) 水 (母)木(我)第七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制約或克制。又稱為“倍克”。 (2)次序:同相克即木土水火金木 (3)與相克的關系:二者次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說明正常(生理)情況,相乘用于說明異常(病理)變化。 水木火金(二)特殊狀態(tài)下的關系乘乘第七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 所不勝一方太過 (4)形成條件: 所勝一方太弱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第七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5)舉例:木木木乘木乘克10g10g20g10g5g10g20g5g乘第七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水木火金克侮2、五行相侮(1)概念:是指五行

23、中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為“反克”。(2)次序:反相克,即木金火水土木。侮第七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 所不勝一方太弱 (3)形成條件: 所勝一方太過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第八十頁,共一百零九頁。(4)舉例:木木木侮木侮克10g10g10g5g10g20g5g20g侮第八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五 行 乘 侮 關 系 圖金木木強氣有余金克木 木克土其不及 制 己 所 勝侮 所 不 勝(所不勝)(所 勝)(木旺侮金) (木強乘土) (木弱金乘)己所不勝,侮而乘之(木弱土侮)己所勝,輕而侮之第八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 3、五行的母子相及(1)概念: 母病及子:母行異常累及其子行, 導致

24、母子兩行皆異常。 子病及母:子行異常影響其母行, 終致子母兩行皆異常。 母病及子同相生序(2)次序: 子病及母反相生序 第八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 (3)規(guī)律: 母病及子: 母虛子虛“母子兩虛” 子亢母盛“子令母實” 子病及母 子弱母虛“子累母虛” 子亢損母“子盜母氣” 第八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 (二)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四)指導疾病的治療與護理六、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第八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1、運用五行特性,解釋五臟的生理功能或特性。2、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解釋五臟與六腑、形體、官竅之間的聯(lián)系。3、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解釋五

25、臟與五季、五氣、五化等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4、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解釋五臟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第八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1、運用五行特性,解釋五臟的生理功能或特性木性曲直,暢順條達,有升發(fā)的特征,故用以類比肝臟喜條達而惡抑郁,疏泄氣機的特性和功能;火性溫熱,以類比心陽對人體的溫煦作用;土性敦厚,生化萬物,故以此類比脾胃消化飲食,運送精微,營養(yǎng)全身的功能;金性清肅,收斂、清潔,以此類比肺及大腸、皮毛對人體具有的清除廢料,保持人體潔凈的功能;水性潤下,有閉藏特性,故用以類比腎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第八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2、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解釋五

26、臟與六腑、形體、官竅之間的聯(lián)系 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與六腑(實為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相配合,聯(lián)系五臟支配的五體(筋、脈、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榮于體表的特定組織,即五華(爪、面、唇、毛、發(fā))等,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結構系統(tǒng)。 第八十八頁,共一百零九頁。3、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解釋五臟與五季、五氣、五化等之間的聯(lián)系 把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分別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橫向聯(lián)系 ,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第八十九頁,共一百零九頁。 (1)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濟心,肝之疏泄以助

27、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養(yǎng)脾土,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 土生金:脾氣運化,化氣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 水生木:腎藏精以滋養(yǎng)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4、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解釋五臟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第九十頁,共一百零九頁。 水克火:腎水上濟于心陰,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陽熱,可以抑制肺氣清肅太過; 金克木:肺氣清肅,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 木克土: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 土克水: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2)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間的制約關系:第九十一頁,共一百零九頁。 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因有他臟的資助而不致

28、于虛損,又因有他臟的制約而不致于過亢。 本臟之氣太盛,則受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 如肺(金)氣不足,脾(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脾(土)可克之。 這種制化關系把五臟緊緊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 (3)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第九十二頁,共一百零九頁。 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guī)律來闡釋。 如肝有?。?病傳至心,為母病及子, 病傳至腎,為子病及母; 病傳至脾,為相乘, 病傳至肺,為相侮 。心脾肺腎子病及母母病及子侮乘(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第九十三頁,共一百零九頁。用五行學說闡釋病機相生關系的傳變相克關系的傳變母

29、病及子 水不涵木:腎陰虛 肝陰虛肝腎陰虛子病犯母 脾氣虛 心血虛心脾兩虛相 乘 木郁乘土:肝氣郁結 脾失健運肝氣乘脾相 侮 木火刑金:肝氣郁結 日久化火肝火犯肺第九十四頁,共一百零九頁。 1四診與五行合參,確定五臟病變部位。 2四診與五行合參,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 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克規(guī)律來推斷疾病的預后。 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色脈相符,為平; 若反見浮脈,則屬克色之脈,為逆; 若得沉脈,則屬生色之脈,為順。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第九十五頁,共一百零九頁。 1、控制疾病的傳變 2、確定治則治法 3、指導臟腑用藥 4、指導針灸選穴 5、指導精神療法(四)指導疾病的治療第九十六頁,共一百零九頁。 五臟中某一臟有病,可能傳及其他四臟。故臨床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治療之外,還要依據(jù)其傳變規(guī)律,治療其他臟腑,以防止其傳變。如肝氣太過,或郁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將及脾胃,此時應在疏肝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其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則肝病不得傳于脾。 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于臟氣的有盛有衰?!笆t傳,虛則受”,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guī)律。 1、控制疾病的傳變第九十七頁,共一百零九頁。(1)依據(jù)五行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