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xué)史-隋唐時期佛教哲學(xué)_第1頁
中國哲學(xué)史-隋唐時期佛教哲學(xué)_第2頁
中國哲學(xué)史-隋唐時期佛教哲學(xué)_第3頁
中國哲學(xué)史-隋唐時期佛教哲學(xué)_第4頁
中國哲學(xué)史-隋唐時期佛教哲學(xu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隋唐時期佛教哲學(xué)第一節(jié) 隋唐時期佛教發(fā)展的概況 佛教自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后,經(jīng)歷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醞釀和發(fā)展,到隋唐達到了鼎盛的時期。由于唐代獨特的社會人文背景為佛教的發(fā)展提供了“前無古人”的契機,使其很快風(fēng)靡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不再局囿于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并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發(fā)揮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亦達到了它的輝煌程度。 一、主要派別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宗派。隋唐時期也是佛教宗派形成的重要時期。隋朝僧智創(chuàng)立了天臺宗,僧吉藏創(chuàng)立了三論宗,僧信行創(chuàng)立了普法宗。唐朝建立后,先

2、后出現(xiàn)了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密宗等宗派,到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前佛教的重要宗派已大體形,只有禪宗的一些小的支派如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等出現(xiàn)于晚唐和五代時期。 天臺宗最早成為成熟的宗派。此派宗旨主要依據(jù)的經(jīng)典是法華經(jīng),南北朝時期的智顗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華嚴宗以尊奉華嚴經(jīng)為經(jīng)典而得名。在盛唐時期,華嚴宗極為興盛。禪宗則是佛教各宗派中最富生活化、最不受經(jīng)論的束縛、教學(xué)修行亦最灑脫自在的一個宗派。傳說禪宗始祖為菩提達摩,但禪宗宗旨之建立,事實上是成于六祖慧能(一作惠能)之手。慧能以后,到了五代時期,禪宗又分支派,各有宗風(fēng)。到唐武宗時,佛教各派都受到嚴重的打擊,只有禪宗因不

3、注重有形的儀式,所受打擊較小,以后反得一枝獨秀。此外,凈土宗特重念佛,往生凈土,此種法門簡捷易行,對于后人的宗教生活影響甚大。唯識宗為玄奘所傳,宗旨接近印度思想,在當(dāng)時也頗為顯赫。二、興盛原因1.佛經(jīng)的漢譯規(guī)模越來越大,使佛教思想的流布更為普及而迅速,更易為國人吸收消化。2.帝王的提倡。佛教經(jīng)歷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排佛運動而能恢復(fù)舊觀并繼續(xù)發(fā)展,與隋文帝的提倡大有關(guān)係。唐代皇室雖扶持道教,但對佛教亦大加支持,成績較大。 3.僧人與士大夫交接,能夠為其宗教生活引入世俗生活的色彩,帶來一些實際的利益,而且以賦詩撫琴附庸風(fēng)雅也可邀得名聲。士大夫與僧人交往可以獲得一些塵緣外的樂趣,也是對其世俗生活的

4、點綴。他們在相互交往中相得益彰,頗為時髦,成為唐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特色。 第二節(jié) 天臺宗 隋唐間,出現(xiàn)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宗派,第一個宗派即天臺宗。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為智顗,以他長期修禪于天臺山,故名。天臺宗以妙法蓮華經(jīng)即法華經(jīng)為主要教義根據(jù),因此又稱“法華宗”。智顗得法于南岳慧思,慧思受教于北齊慧文,慧文悟南天竺龍樹中觀論宗旨,傳“一心三觀”禪法。追朔淵源,則尊龍樹為初祖。 一、智顗簡介1.生平: 智顗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者。俗姓陳,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荊州華容人。18歲于湘州果愿寺從沙門寺緒出家。23歲時往光州大蘇山從慧思禪師受業(yè)。30歲辭師慧思往金陵,居九宮寺,創(chuàng)弘禪法。38歲時,入天

5、臺山。48歲時,奉詔出金陵,在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和仁王般若經(jīng),太子深從受戒。陳后主貞明元年 (587),于光宅寺講妙法蓮華經(jīng),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jīng)教,奠定了天臺宗教觀的基礎(chǔ)。陳亡,智顗留居廬山。隋文帝開皇十年 (590),帝敕書于智顗。開皇十一年,智顗為晉王楊廣授菩薩戒,由此獲智者大師的稱號。后回故里荊州于當(dāng)陽縣玉泉山造玉泉寺,講法華經(jīng)玄義及摩訶止觀。開皇十五年,從楊廣請再至揚州,撰凈名經(jīng)疏,9月歸天臺山。開皇十七年卒,終年60歲。 2.著述: 智顗著作宏富,大部分系由其弟子灌頂據(jù)講演記錄整理而成,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此三書稱“天臺三大部”。智顗自撰凈名經(jīng)疏、小止觀、覺意三昧、法

6、界次第章、法華三昧行等;難以考訂為自著抑弟子記錄的現(xiàn)存有16種:如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維摩經(jīng)玄疏、仁王經(jīng)疏、 金剛經(jīng)疏、 四念處、觀心論、觀心食法、觀心誦經(jīng)法等。 二、主要思想1. “止觀雙修”: “止觀雙修”是天臺宗一切修習(xí)方法之概括?!爸埂保ㄒ嘧鳌爸辜拧被颉岸U定”)是使所觀察對象“住心于內(nèi)”,不分散注意力?!坝^”(意為“智慧)是在 “止”基礎(chǔ)上,集中觀察和思維預(yù)定對象,得出佛教觀點、智慧或功德?!爸褂^雙修”即是通過“止”或“觀”的具體宗教實踐,從而體認佛理,把握佛法真精神,獲得佛教慧解。佛教特別重視“止觀”法門,它是斷除一切煩惱,遠離顛倒虛妄,成就定慧二法、獲得根本解脫的法門。智顗說:“當(dāng)

7、知此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jié)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借。”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2.“一念三千”: 智顗認為,宇宙千差萬殊,森羅萬象,是一念之偶動出現(xiàn)的三千諸種事物。他在摩訶止觀中闡述了一念三千的思想,認為一法界即有十界,又各有三種世間,故有三十種世間;一界有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就有三千種世間,由此而有三千世界。而此三千世界,紛然雜陳,乃在一念心中,也就是說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動而發(fā)生的。所以止觀輔行記中說:“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所作?!?3.“一心三觀”: 相傳

8、北齊慧文認為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故為假有;虛妄不實,故為真空;空、假不可分離,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于一心中同時觀悟此三者,稱“一心三觀”。智顗發(fā)揮了這一思想,主張空、假、中本來是一體圓融的,“中道”不離“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諦圓融”。由于三諦圓融的道理為三惑(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所覆蓋而不得顯現(xiàn),因此,修此空觀、假觀、中道觀三觀,滅三惑,顯三諦,均具于一心之中,而顯此三諦圓融之理,心賴三觀,故曰“一心三觀”。此亦天臺宗由定生慧的根本宗義,故天臺宗智顗也未始離于禪定。 4.“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即空諦,假諦,中諦三諦融為一體,且以此觀察世界,求得佛法。空諦,亦稱真諦,

9、無諦。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罩B以為,世事無常,一切都如過眼云煙,一切皆空。一切事物都空無自性,一切現(xiàn)象都是即時的,瞬間的,剎那即滅。一切現(xiàn)象都是“真如”的顯現(xiàn)。緣聚則生,緣散而滅。 假諦。一切皆空,空無自性,。但空并非無,我們畢竟看到了很多具體的現(xiàn)象,凡此種種所見所聞的表象都謂之“色”。色決不是事物的本質(zhì),它是瞬間存在的假象,此曰“假諦”,也稱俗諦。中諦,亦稱中道第一諦。中諦既看到了事物的空的一面,又看到它的假象的一面。它不把兩者對立起來。它認為一切皆亦假亦空,即非假非空。一切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故曰中道。 經(jīng)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現(xiàn)象,空是本質(zhì)?!吧词强铡笔钦f一切

10、事物的現(xiàn)象其本質(zhì)就是空,色,乃事物的假象。所以,假與空。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中道則是從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統(tǒng)一中看出一切事物亦假亦空的真諦。這樣,中諦即包括了空諦和假諦,如經(jīng)所云:“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空,假,中三位一體即為三諦圓融了,此乃個性與佛性合一的圓融之境,這是佛家獨特的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的認識方法。其認識主體是心,認識對象也是心,真理標(biāo)準(zhǔn)仍然是心(佛心)這種心心相印的認識結(jié)果是“即心即佛”,即進入大徹大悟,佛我為一的圓融之境。5.“五時八教”: 天臺宗判教理論為“五時八教”。智顗舉“南三北七”(“南三”指南朝3種:三教時、四教時、五教時?!氨逼摺敝副背?種:五教時、半滿二教、四宗、

11、五宗、六宗、二種大乘教、一音教)之長,提出天臺宗“五時八教”?!拔鍟r”指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鞍私獭卑ā盎ㄋ慕獭保ú亍⑼?、別、圓)和“化儀四教”(噸、漸、秘密、不定)?!盎ㄋ慕獭本歪屽冉袒娚谭▋?nèi)容劃分,天臺宗比之為“藥味”;“化儀四教”根據(jù)釋迦傳教之不同形式劃分,天臺宗比之為“藥方”。天臺宗主張“五時八教”,把法華經(jīng)列為佛最高最后之說法。第二節(jié) 唯識宗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diào)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chuàng)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玄奘門下人才濟濟其中直紹其傳且能發(fā)揚光大者首

12、推窺基。窺基著述宏富時有“百部疏主”之稱。他的宗派意識甚強在建立唯識宗的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窺基以后唯識宗的代表人物是慧沼和智周雖盡力使本宗理論有所發(fā)展然其勢力已轉(zhuǎn)向消沉了。 一、玄奘簡介1.生平: 玄奘(602644年),姓陳,法名玄奘。洛陽偃師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學(xué)者、翻譯家、旅行家、與鳩摩羅仁真帝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從小就出家于洛陽凈土寺為和尚,后又在國內(nèi)遍訪名師,他感到所說紛歧,難得定率,便決心到天竺學(xué)習(xí),在那爛陀寺從戎賢受學(xué),后又游學(xué)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學(xué)者展開辯論、名震天竺,經(jīng)歷了17年,貞觀十九年回到了長安?;貒笊畹锰铺诟咦诟缸拥闹С诌B

13、續(xù)進行了近20年的譯經(jīng)事業(yè)譯出大量佛教典籍為唯識宗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2.著述: 譯出經(jīng)、論35部,凡1335卷,1300多萬言。其所依經(jīng)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圣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jīng)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另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二、主要思想1.“萬法唯識”:“八識”: 唯識宗認為能變現(xiàn)“我”“法”的識共有八種其中眼耳鼻舌身五識相當(dāng)于感覺第六意相當(dāng)通常說的意識。第七識也稱“意識”為和第六識區(qū)別一般稱為“末那識

14、”。前七識都是派生的真正成為世界本原的是被稱為“根本識”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 是“藏”的意思共有三義能藏所藏執(zhí)藏?!澳懿亍薄八亍笔钦f第八識能夠“攝藏”各類“種子”。“種子”指變現(xiàn)萬物的特殊功能。第八識為“能藏”“種子”為“所藏”由于第八識是能夠“攝藏諸法一切種子”的“識”因此又稱“種子識”或“一切種識”。具有此種非常特殊的功能的第八識成為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執(zhí)藏”是說第八識被第七識“執(zhí)”以為“我”“藏”此“我執(zhí)”故名。因第八識具有這三種“藏”義故稱“藏識”即“阿賴耶識”。2.“種子”說: 成唯識論說:“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阿賴耶識”這

15、座奇妙的“倉庫”里有各種不同的能夠親生和自己相應(yīng)的果報的功能此種功能謂之種子。種子生發(fā)出人類和宇宙萬有的苗芽經(jīng)過變異而成熟。善惡“種子”即是召感相應(yīng)的果報。唯識宗把“種子”分為“本有”和“新熏”兩類。所謂“本有”是指從本以來就具有即先天而有。所謂“新熏”是指前七識“熏習(xí)”了第八識而引生出的是后天才有的此類種子又名“始起”種子或“始有”種子。成唯識論總結(jié)性地說:“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窺基也說:“三界唯心之言即顯三界唯識”?!拔ㄐ摹薄拔ㄗR”是同義語都表示世界萬物無實性都不能離開“識”而存在。3. “四分”說: 唯識宗為論證“唯識無境”的基本學(xué)說還從認識的發(fā)生和過程等方面加以說明提出了“相分”“

16、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的“四分”說。 “相分”: 指八識“所緣”的“境”即認識對象。八個識的“相分”各不相同眼等前五識的“相分”近似于通常所說的感覺對象但又并非客觀存在而是“如外現(xiàn)”的“內(nèi)色”是“似所緣相”即是“假相”。第六識的“相分”除了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外還有第六“法塵”即一種精神性的幻影。唯識宗還把“相分”區(qū)分為“本質(zhì)相分”和“影像相分”兩類。前六識“所緣”的都是“影像相分”即不能緣慮“內(nèi)色”的“本質(zhì)”也是一種“假相”只能緣慮“影像”。第七識以第八識為其緣慮的對象即以第八識的“見分”為“相分”第八識的“相分”有三種:“種子”“根身”(主體世界)“器世間”(客觀世界)。唯識宗認為

17、只有第八識緣慮的是“本質(zhì)相分”?!耙姺帧保?指八個識的“緣境”作用成唯識論說:“然有漏識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xiàn)?!卑藗€識的“自體”生起時一方面“變似”外境是“相分”另一方面又具有“了別”“緣慮”這些“相分”的功能是“見分”。 “自證分”: 指意識的記憶能力又稱“識體”它是“見分”的見證者?!耙姺帧钡慕Y(jié)果要由“自證分”來證明。如果沒有“自證分”就不能回憶曾經(jīng)“緣慮”過的事。成唯識論說:“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相見二分必有自己能夠證知自己有認識活動的“自體”。如度量事物既有“所量”(相分)作對象又有“能量(見分)作尺度更應(yīng)有“量果”以得知大小長短?!?/p>

18、量果”就是“自證分”就是“自體”。 “證自證分”: 為證見分立“自證分”為證自證分立“證自證分”。成唯識論說如果沒有“證自證分”自證分“緣境”時就沒有“量果”。為了證知“自證分”的“量果”而立“證自證分”。同時又由“自證分”證知“證自證分”即第三四兩分“互證”故不須再立第“五分”。 4. “三自性”: 唯識宗還以“三性”說來概括世界一切現(xiàn)象及其本性。所謂“三性”就是“遍計”“依他”和“圓成”?!氨橛媹?zhí)自性”是指對于緣起虛假的事物周遍計度執(zhí)著為實有猶如認定有龜毛兔角一般。此是以無為有的“妄執(zhí)”。“依它起自性”客觀存在都是依它眾緣而起的假相雖有而非真實。此是承認“假有”否定“實性”?!皥A成實自性”

19、是遠離“遍計所執(zhí)性”的謬誤認識到一切現(xiàn)象都無實有本性由此也就認識和把握了一切現(xiàn)象的真實象。有了這種認識還能成就種種佛教上的功德。此種以“無”為“有”體認一切唯有識性被認為是極高的宗教境界。第三節(jié) 華嚴宗 華嚴宗由于依據(jù)華嚴經(jīng)教義立宗而得名。華嚴三祖釋法藏曾被女皇武則天賜名“賢首大師”,因而華嚴宗又稱作賢首宗。此外又因為“法界緣起”是此宗理論的出發(fā)點,故又稱法界宗。華嚴宗的傳法世系是“華嚴五祖”,即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華嚴宗的實際創(chuàng)建人是法藏,杜順、智儼是華嚴宗的思想先驅(qū),澄觀和宗密主張融合華嚴宗和禪宗,提倡教禪一致,進一步發(fā)展了華嚴宗的學(xué)說。宗密之后,遭遇武宗滅佛,華嚴宗開始衰落,但在唐宋以

20、來都有傳人。 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jīng),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 唐杜順和尚(傳系文殊菩薩轉(zhuǎn)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 著有法界觀,五教止觀,發(fā)揚華嚴法門。 初傳智儼,作華嚴經(jīng)搜玄記十卷,發(fā)明十重玄門,以六相融會之。 次傳至賢首大師,作探玄記、游心法界記、一乘教義分齊章等,總判釋尊一代教化為五時八教,集華嚴宗之大成。 武后時,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jīng)四萬五千偈,世人稱為新經(jīng)。 時清涼大師澄觀作華嚴經(jīng)大疏鈔,博大精微,總括小大行相,無倚無偏,大振華嚴宗風(fēng)。 一、法藏簡介1.生平: 法藏大師,唐朝人,本為康居國人,祖父時遷居長安,十七歲依智儼大師聽華嚴經(jīng),前后數(shù)年就深領(lǐng)妙旨。新譯華

21、嚴經(jīng)告成后,武則天他在長生殿問華嚴經(jīng)六相十玄的義理,以殿隅金獅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領(lǐng)解;又以鏡子和火炬互影交光,使學(xué)者通曉剎海涉入重重?zé)o盡的義旨。在宣講華藏世界品時“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武后賜號“賢首國師”,并為中宗和睿宗授菩薩戒,為華嚴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2.著述: 重要著作有華嚴探玄記、華嚴經(jīng)旨歸、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義海百門、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金師子章、華嚴策林和大乘起信論義記。二、主要思想1.判教理論:五教: 五教系依所詮法義之淺深,將如來一代所說教相分為:(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十宗 : 十宗則系依佛所說之義理區(qū)別為:(一)我法俱

22、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xiàn)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前六宗即小乘教,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第十即華嚴之教旨。 2.四法界: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蓋法界即總括宇宙萬有之一心,此一心即法界,故稱一心法界;而此一心法界攝上述四法界 。 杜順和尚依華嚴經(jīng)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zé)o盡。 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事法,有界限故。 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 三、理事無礙法界:界有性分二義。 蓋理因事顯,事依理成,理事交融,相

23、得益彰。 四、事事無礙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須彌,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皆隨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礙。 3.三觀: 一、真空絕相觀,觀理法界。 萬有事相,一一皆空無自性。 萬有既空,而空亦不存。 必須泯絕念慮,無所住著。 二、理事無礙觀,觀事理無礙法界,真空之理,具不變隨緣二義。 以不變故,一理湛寂;以隨緣故,萬象森羅。 不變而隨緣,理不礙事;隨緣而不變,事不礙理。 即理即事,非理非事,如水與波。 三、事事無礙觀,觀事事無礙法界,一一事物,雖有大小精粗之分,而各各皆據(jù)全理而成。 故一一事物,莫不具真理之全體。 且事事隨真理而普遍,真理亦普遍于一一事物中而無所分別。 彼此互遍,互不妨礙,成為一

24、大緣起。4.六相: 謂一真法界之體,而有六種名義之相。名雖有六,不離一體,交徹融通,一多無礙。 一、總相:一即是多為總。 謂一真法界之體,能具多種差別,如人身,能具眼等諸根為一體,故云總相。 二、別相:多即非一為別,謂理體雖一而有種種差別,為人身雖一,而眼等諸根,各各不同,故云別相。 三、同相:義不相違名同。 謂義雖有種種差別,而同一法界緣起。 如眼等諸根,雖各有不同,而其一身不相違背,故稱同相。 四、異相:多義相望為異。 謂種種差別之義同一體,而各適其宜,不相混濫。 如眼等諸根,其用不雜亂,故云異相。 五、成相:一多緣起和合為成。 謂種種緣起之義,共成法界總相之體。 如眼等諸根共成一身之由,

25、故云成相。 六、壞相:諸法各住本位為壞。 謂諸法各各自住本位,則總相不成。 如一屋,楹、柱、瓦、磚等,各自獨立,即一屋不成,故稱壞相。 六相中,總、同、成三相,是無差別門;別、異、壞三相。 是差別門,萬物皆有此差別,無差別二義六相,事事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圓融,是謂事事無礙。 5.十玄門:一、同時具足相應(yīng)門:如一室千燈,為九門之首。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為事事無礙之始。三、一多相容不同門:由于廣狹無礙,故一法遍多法,一多之體并存,但力用交徹故。四、諸法相即自在門: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故。 五、秘密隱顯俱成門:由彼此互攝,故互有隱顯。 六、微細

26、相容安立門:由此攝彼,一切齊攝,無有先后,亦無相妨故。 七、因陀羅網(wǎng)境界門:因陀羅者,帝釋天之珠網(wǎng),珠珠互相輝映。 此喻法法互攝,重重?zé)o盡。 八、托事顯法生解門:即知因陀羅網(wǎng)喻,便解一即一切之理。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世,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三世,三三互具成九世,九世不出我人當(dāng)前之一念,故曰十世。 三世似有先后,故曰隔法,而事物實先后相成,故曰異成。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由一一事法,皆互遍互融,故隨舉一法,即便為主,余則為伴。 主伴依持,而無障礙,故曰圓明具德。 華嚴經(jīng)云:華嚴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此之十門,隨取一門。 即具十門。 十十互具則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萬。 無盡重重

27、,重重?zé)o盡,法界緣起,法爾如是。 第四節(jié) 禪宗 禪宗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學(xué)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禪學(xué)成為相當(dāng)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于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dǎo)弟子慧可,慧可傳法于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弘忍得法后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xué)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fēng),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fēng),對后來禪宗發(fā)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

28、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焙肴陶J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焙肴陶J可,并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勰艿梅ê竽蠚w,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后應(yīng)請在韶關(guān)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jīng),是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荊州當(dāng)陽山玉泉寺弘禪,20余年中門人云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后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tǒng),慧能宗風(fēng)獨尊于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shù)代即衰亡。 一、慧能簡介1.生平: 慧能是唐代僧人。中國佛教禪宗六祖。一作惠能。俗姓盧,范陽(今北京大興)人。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父亡隨母移居南海,艱辛貧困,以賣柴為生。24歲時,得人資助,北上參學(xué)。唐龍朔元年(661)在黃梅謁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