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0004劑量單位和術語_第1頁
上0004劑量單位和術語_第2頁
上0004劑量單位和術語_第3頁
上0004劑量單位和術語_第4頁
上0004劑量單位和術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腫瘤放射治療學備課筆記(講稿)內容教師班級時間第四章 放射治療的劑量單位和有關術語第一節(jié)放射治療的劑量單位關于放射治療劑量單位在其他課程如輻射劑量學中已詳細講授。 但因其與臨床放射治療學的密切關系, 有必 要進行復述。一、照射量單位照射量是度量輻射場的一種物理量, 反映光子輻射本身的性質, 即在某點空氣中產生電離的能力。 照射量的 定義為: X 線或 射線在單位質量空氣中釋放出的所有次級電子,當它們完全被阻止在空氣中時, 在空氣中產生的同一種符號的離子的總電荷量。照射量的單位以庫侖 /千克( C/kg)表示。 1 C/kg 表示 X線或射線照射 1千克質量空氣后產生的同一種符 號的離子的總電荷

2、量為 1庫侖的照射量。 1庫侖=6. 2510 18個電子所帶的電荷量。1986 年以前,照射量以倫琴( R)為單位,現(xiàn)雖規(guī)定廢棄不用,但為方便起見,有時仍沿襲使用。它與 C/kg 的 關系是:31 C/kg=3.877 103R-41R =2.58 10 C/kg照射量一般用于說明放射源的輸出量, 原則上不能作為臨床劑量使用。 但若知道光子的能量和被照射組織, 可通 過公式換算成臨床慣用的吸收劑量單位。二、吸收劑量吸收劑量是度量射線能量在介質中被吸收的物理量。它不僅反映射線的性質(能量、線質種類) ,也反映了 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的程度。 所謂吸收劑量就是單位質量受照物質所吸收的輻射能量。

3、其大小取決于吸收介質 的性質,不同種類的物質吸收輻射的能力不同,用相同的照射量照射不同的物質,其吸收劑量不同。吸收劑量單位為焦耳 /千克( J/kg ),其專用名稱為戈瑞 (Gy) ,1Gy表示射線傳遞給 1千克介質的輻射能量為1 焦耳。實際工作中,因以往用拉德 (rad) 單位時常用千位數(shù)來說明放射量,為方便起見,現(xiàn)常用 cGy(Gy 的百分 單位 )表示。1986 年前,吸收劑量單位以拉德 (rad) 表示,現(xiàn)已廢棄不用,但在以往文獻中??梢姷?。 1rad 表示致電離輻 射傳遞給每克質量介質的能量為 100 爾格。1Gy=100cGy=100rad三、照射量與吸收劑量的相互轉換若在文獻中沿

4、用照射量單位“ R”的,可根據(jù)射線能量和需求知吸收劑量的組織,按R-cGy轉換公式算出。以下是在照射量定義適用的能量范圍內的X, 射線的轉換公式。Dm0.873 (en/)m X(en/)a式中, Dm為吸收劑量,以 cGy 為單位;( en/ ) m為某種組織( m)中 點的質能吸收系數(shù); (en/)a 為在空氣( a)中 點的質能吸收系數(shù); X 為照射量( R)。以空氣為介質時,則( en/ ) m /(en/)n1。因此 Dm 0.873R。組織作為介質時,則令 fm0.873 (en/) m ,則轉換公式可改寫為:(en/)aDm fm Xfm代表 RcGy 的轉換系數(shù),因臨床上被照射

5、介質是人體組織,主要有軟組織(包括腫瘤)、肌肉、骨和水,這些介質根據(jù)不同能量射線照射時的測定可知其吸收系數(shù), 并按空氣的吸收系數(shù), 得出各種不同的介質在不同能 量照射時的 fm值(表 1-4-1-1),經(jīng)查表,可將組織中某一深度處的R 值轉換為吸收劑量( cGy)。例 1 某一腫瘤,位皮下 3cm,若用 0.1MeV 的 X 線治療,假設 3cm 深度的百分深度量為 70% ,若空氣量每 次給 300R,問:腫瘤吸收劑量等于多少?若3cm 深處為骨組織,則骨吸收劑量為多少?解:查表 1-4-1,得知光子能量為 0.1MeV 時軟組織的 fm0.94,骨組織的 fm值 1.45,3cm 深處的照

6、射量為 300R 70%210R。腫瘤吸收劑量 210 0.94197.4cGy骨組織吸收劑量 210 1.45 304.5 cGy例 2 同一腫瘤若用 60Co 線治療,則該部位的腫瘤或骨組織的吸收劑量分別為多少?(為與上題對比,假設 3cm 深處的百分深度量仍為 70% )解:查表得光子能量為 1.0MeV(60Co射線平均能量 1.25 MeV )時,軟組織的 fm值 0.962,骨組織 fm值 0.927。腫瘤吸收劑量為 210 0.962 202.02 cGy骨組織吸收劑量為 2100.927 194.67 cGy從上面 2 個例題中可看出,根據(jù)低能或高能光子,各種組織吸收放射能的差

7、異是很大的。因此,用照射量單 位不能提供組織吸收放射能的真實信息。四、“生物劑量”的概念根據(jù)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第 30 號報告定義, “生物劑量”是指對生物體輻射響應程度的測量?!吧飫┝俊迸c“物理劑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劉泰福教授所指出的“單野下的等劑量曲線,實際生物效應劑量與物理劑 量并不一致。這是由于隨每次劑量的大小,生物效應也發(fā)生變化。從理論上講,開展一個新的治療模式或改變原 有治療方案應與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生物劑量”等效換算,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效益并使病人的利益得到保護(即 應確保新方案的療效不低于常規(guī)方案) 。因此正確理解和運用“生物劑量”的概念及相關數(shù)學換算模型是非常必 要的。五

8、、時間劑量分割數(shù)學模式照射量 C/kg 和吸收劑量 Gy 均屬于物理量范疇,但與治療有關的放射生物學效應不僅與物理量有關,而且與療程時間、分割次數(shù)、每次劑量、照射體積及射線品質等諸因素有關。以往習慣上用“R(或 rad)/次數(shù) /天數(shù)”來表示, 但不解決臨床和科研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治療中因故停頓一段時間后如何調整計劃, 科研上比較兩種 計劃的生物效應均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1967 年, Ellis 等為適應分割放療的效應估算,提出了不同分割方案時,鱗狀上皮癌和相鄰正常結締組織的等效應曲線,為分割放射治療的理論作出了很大貢獻。以后,許多學 者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了這一理論,設計出一系列

9、的公式,統(tǒng)稱為時間劑量分割數(shù)學模式,現(xiàn)分別簡述如 下(吸收劑量單位仍以當時所用的rad)。1名義標準劑量( Nominal Standard Dose, NSD ) DNS1967 年, Ellis 等提出的不同分割方案的等效應曲線,用公式表達時,則0.24 0.11DNSDN0.24T0.11其中, D 為吸收劑量(以 rad 為單位), N 為照射次數(shù), T 為療程總天數(shù)(照射第一天不算) 。DNS 的單位為 ret(瑞特)。DNS一般代表正常組織的耐受量,并不代表殺滅腫瘤的單次量,適用于3100天內的分割治療, N 必須大于4。結締組織的耐受量(相當皮膚鱗癌的致死量)約為 6000rad

10、/30 次/6 周,按 NSD 公式計算,則 DNS1760ret。 在使用 NSD 公式時,一般先確定 DNS 值,據(jù)此設計或調整分割治療方案。Ellis 公式是依據(jù)兩個主要假說:對于腫瘤其時間因子是可以忽略的(即在治療期間細胞增殖很少) ,當治 療總時間增加時出現(xiàn)的等效劑量的增加是由于分次數(shù)的改變。 對于皮膚和粘膜的 N值是一樣的, 這暗示相應的 存活曲線的形狀是一樣的,在腫瘤和正常組織之間在分次方面沒有可區(qū)別的效應。NSD 模式的貢獻是第一次將時間、劑量、分割各不相同的治療方法以 NSD 處理后,可比較療效和放射損傷 率,就兩個不同方案的比較而言,所需要做的就是比較兩方案的 NSD值。

11、NSD 可被認作是一個生物效應劑量, 即是一個與時間和分次數(shù)相關的劑量。但 NSD 僅適用于連續(xù)的分割治療方式,若用分程治療,則不能將各段的 DNS 直接相加,因為 NSD 不是分次數(shù)的線性函數(shù), NSD 是以總耐受量為基礎的,未考慮到分程治療時的時間間 隔中因組織修復而造成的生物效應衰減。2部分耐受量( Partial Telerance, PT ) DPT為解決 D NS分程不能相加的局限性, 1969年Winston等提出了部分耐受量( PT),即 DPT的概念,其優(yōu)點是 解決了因各種原因造成療程間歇后的耐受量相加問題。N1N2DPT DNS+ D NS+ NTNT3時間劑量分割( Ti

12、me Dose Fraction, TDF )1972年, Orton和Ellis 在部分耐受量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用簡便的 TDF概念,用公式表達,則:1.5380.169 3TDF nd1.538X 10其中, n實際治療次數(shù), x總時間( T)/照射總次數(shù)( N), d每次劑量。 若在療程中有治療間隔時(中間停照多天)則可按衰減系數(shù)公式得衰減系數(shù): 衰減系數(shù) ( T1 )0.11T1 R其中, T 1為療程第一段天數(shù), R 為 2 段療程中的間隔天數(shù)。TDF 總(TDF)1( T1 )0.11+(TDF )21 T1 R 2考慮到 TDF 公式計算較為繁復, 特將每周照射 1-5 次分割照射

13、方式制成表格 (見附表 1-4-1-1 附表 1-4-1-5 ), 只要給出每周照射的次數(shù)和每次輻射劑量就可查得總的 TDF 值或分程每段的 TDF 值。同樣,衰減系數(shù)亦有表格 可查(見附表 1-4-1-6 )。根據(jù)連續(xù)分次照射方案,照射腫瘤量(DT)6000cGy/30 次/6 周,按 TDF 公式計算,則 TDF 100,TDF 值 不用單位。TDF 和 NSD 的對應值也有表可查(見附表 1-4-1-7 )。4累積放射效應( Cumnlative Radiation Effect,CRE )1971 年 Kirm 等在 NSD 基礎上提出累積放射效應( CRE)的概念,主要考慮了放射學當

14、量的問題,并考慮 了前次放療造成鄰近組織的損傷, 它描述了正常相鄰組織的亞耐受量, 涉及到分割方法、 在療程中使用不同品質 的放射源、照射面積(或體積)和放射源的半衰期諸因素。其公式為:CREqN 0.24 T 0.11q dN 0.65(用單位 reu 表示)其中, q 為射線的品質系數(shù),以“相對生物效應(RBE )”表示,假定 60Co 射線的 q 1,則 HVL1.0mmAl的 X 線為 1.22, 4MeVX 線為 0.94,快中子為 2.5-3.0。D 為吸收劑量 rad( cGy ), N 為分割次數(shù), T 為總療程時間, ( T ) 0.11, d 為每次劑量( d D )。 N

15、N為面積或體積校正因子, 面積因子 a( A )0.24,體積因子 v( V )0.16,式中 A 表示面積 ( cm2), 100 1000V 表示體積( cm )。當發(fā)生治療間斷或分程治療時,前一段的 CRE 值可用衰減公式求得。衰減系數(shù) r(G)e0.008G,式中 G 為間斷天數(shù), e為自然對數(shù)底 2.718。求得的衰減系數(shù)乘上前一段的 CRE 值( reu),即為第 2段放療前的 CRE 值。在用放射性核素作腔內或組織間連續(xù)照射時, 還要考慮長壽源或短壽源的半衰期因素, 也有公式表達, 在此 不作贅述。以上介紹的 NSD ,PT,TDF,CRE 等統(tǒng)稱為時間劑量分割數(shù)學模式。該模式的

16、提出,在放射治療的歷 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臨床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NSD 公式說明了不同分割照射方式可產生不同的生物效應,在總劑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照射次數(shù)或 延長總療程時間均可降低放射效應, 導致治療的失敗。 故在臨床上不能隨意令病人停照休息, 也不能過分減少每 次照射的劑量。但另一方面,利用上述的數(shù)學模式,可改變治療計劃,調整因某種原因而導致停照間期的生物效 應損失,以達到計劃的生物當量劑量。近期資料表明,對于頭頸部癌,放療全程延長 1 周,局部控制率將下降 5%-25% 。療程延長對局部控制率下 降的影響可根據(jù)下列公式估算:2局部控制率 (%)(649.90.5761T2

17、3.8)? LQ +( 0.2271?D2)式中, T 為療程天數(shù); D 為總劑量; LQ總劑量 1+(每次劑量 /估算常數(shù) 462) 。( 2)CRE模式中的 因子,說明照射范圍可使放射效應發(fā)生很大變化,臨床上可用縮野技術來提高腫瘤區(qū) 的總劑量,而減少亞臨床區(qū)或正常組織劑量。( 3)用相對平行的雙側野或前后野照射時,應盡量進行雙野同天照射(劑量平均分配),因用隔天輪照一野的方法將使腫瘤與外周組織的生物效應不一致, 使外周正常組織的損傷加重, 特別當外周組織為重要臟器 (如脊 髓)時更應注意,如肺癌前后野照射時,應每天照射2 野,或用隔天輪照一野,前野劑量比后野劑量稍高的方法避免脊髓超過生物當

18、量劑量。 若腫瘤較大并偏向一側時, 用每次一野照射法, 也將使腫瘤各點的生物效應不均勻 性太大。( 4)在進行科研和臨床療效、放射并發(fā)癥的評價時,對同一部位的腫瘤或正常組織用不同分割照射方法, 可利用上述數(shù)學模式進行比較。由于臨床情況的變化多端,如腫瘤大小、病理形態(tài)、分化程度、局部情況或腫瘤內突然發(fā)生血栓形成等均可 影響腫瘤對放射的敏感性,因而改變放射生物效應,各種正常組織對放射線的反應和修復機制也不同。NSD ,TDF 和 CRE 數(shù)學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在于:( 1)對早期或晚期反應組織未加區(qū)別,均采用相同的N,T 指數(shù)顯然是不合理的。對于晚期反應組織,決定生物效應的參數(shù)更重要的是每次劑量大

19、小,而不是分割次數(shù)(N)。(2)用 T0.11 的指數(shù)函數(shù)(正常皮膚的再增殖因子) ,對早期的反應組織和腫瘤組織在照射過程中的再增殖 因素估計過低,而對晚期反應組織則估計過高。而且,組織照射后的重激性再增殖是先慢后快,與T0.11 的推算結果正好相反。因此, 雖然時間劑量分割數(shù)學模式在放射治療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目前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后代之以線性二次方程公式(簡稱 / 公式)。五、線性二次方程公式( /)1二次線性平方( LQ )模型LQ 模式將 DNA 的雙鏈斷裂作為輻射引起各種生物效應最基本的損傷, 而 DNA 分子雙鏈斷裂的輻射沉積方 式理論上有兩種可能。一為一個輻射粒子在靠近 DNA

20、 雙鏈部位的能量沉積同時造成了兩條單鏈的斷裂(單次擊 中),其斷裂數(shù) N 將直接與吸收劑量 D 成正比,即 N= .D,為其比例系數(shù),與射線性質及被照射細胞的遺傳 特性本質相關。另一種可能為兩個輻射粒子分別在 DNA 互補鏈相對不遠的兩個位置的能量沉積同時造成了兩條 單鏈的分別斷裂(多次擊中) ,這種方式導致的雙鏈斷裂與吸收劑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 .D2,為其比例系數(shù)。LQ 模式認為給與劑量 D 與導致 DNA 雙鏈斷裂的關系可表達為:2N= D+ D那么雙鏈斷裂數(shù)與細胞受照射后的存活比率 S 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大量實驗數(shù)據(jù)的數(shù)學模擬提示S=e-N ,亦即斷裂數(shù)與存活比率呈指數(shù)性反比關系,因

21、此劑量 D 和存活率的指數(shù)關系可表達為:S=e-(.D+.D2) 。當進行 n次照射,分次劑量為 d 時 LQ 公式可表達為:n( d+ d2)S e(簡稱 /公式)式中, S為存活比例, e為自然對數(shù)底, n為照射次數(shù), d 為分次照射的劑量, ,為系數(shù)。 /的比值表示引起細胞殺傷中單擊和雙擊成分相等時的劑量,以 Gy 為單位。 早反應組織和大多數(shù)腫瘤的 / 值大( 10Gy 左右),晚反應組織的 / 值?。s 3Gy)。從細胞存活曲線來看,在早反應組織有較長的直線 區(qū),而晚反應組織則曲線部分較彎曲( “肩部”寬大) ,故早反應組織的分割效應相對少于晚反應組織。根據(jù)體外 培養(yǎng)細胞和動物實驗以

22、及臨床資料分析,對早反應組織和晚反應組織的 /值有一些參考數(shù)據(jù)可利用。Fowler 用 /公式的概念,提出了生物效應劑量( 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 ) DBE 公式,經(jīng)計算可分 別求出對早反應和晚反應組織的等效劑量。DBE N d( 1+ d )/其中, N 為照射次數(shù), d 為分次劑量。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 值多數(shù)是離體細胞或動物實驗中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臨床應用時應慎重;一般 只適合 /值在 28Gy 的劑量范圍內使用,特別要注意在估計重要組織如脊髓等時,當分次量2Gy 時,運用這一方程計算有過量危險;在組織的/值較低時,與劑量關系較大,如 / 值在 24

23、Gy 間,其等效曲線差別極大,在 1020Gy 間則差別很小,晚反應組織的 /值小,應用 / 公式時,等效劑量估量的不正確性危險 亦最大;另外,腫瘤內乏氧、壞死等因素也會使 /值有變異;更重要的是 /模式是基于分次照射期間假設沒有細胞的再增殖,這是它的最主要缺陷。而事實恰恰相反,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腫瘤和早反應組織至少能 產生一次再增殖(一般約在放射第 2 周后開始),腫瘤在放療后期(約 3-4 周起)可出現(xiàn)加速再增殖。故應考慮 因組織修復和再增殖而“浪費”的劑量?,F(xiàn)在代以ERD 概念。六、外推反應劑量( ERD )DER 概念1982 年, Barendsen 最先將時間增殖因素引入 / 模式

24、,隨后很多國家的學者紛紛對外推反應劑量( extrapolated response dose)提出了簡便的數(shù)學模式,并進行了實驗驗證,提出了外推反應劑量(ERD )概念??紤]對組織的有效劑量應包括總劑量,以及因組織修復浪費的劑量,故 ERD 不是實際所照射的劑量。ERD 總劑量相對效應(與修復有關) 增殖因子。以公式表達為:DER Nd(1+ d ) KT (單位 Gy)/式中, d 為分次劑量, N 為總次數(shù), T 為總時間; K (時間系數(shù)) 0.693/( ),為倍增時間。 對于晚反應組織而言,因增殖不起主要作用,可以略去增殖因子。 ERD 公式即為上述的 BED 公式。 低劑量率照射

25、時,另有公式表達。當然, ERD 概念也并不是最完善的,并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措施,如需測定每個病人腫瘤的倍增時間等。 總之,時間劑量分割數(shù)學模式, / 模式或 ERD 概念都是為了更實際地反映放射過程中發(fā)生在腫瘤及 正常組織內的變化, 以數(shù)學模式定量化, 根據(jù)公式獲得的各種數(shù)據(jù)不是實際照射的劑量, 在閱讀文獻時應加以注 意,不能作為吸收劑量進行套用。第二節(jié) 放射治療的有關術語一、照射方式1體外照射用各種放射源在體外進行照射, 最為常用。 又可分為近距離治療和遠距離治療兩種方式。 近距離治療表面劑 量高,對深度組織損傷小,適用于表淺腫瘤。遠距離治療劑量分布均勻,深度量高,適用于深部腫瘤。2體腔內照

26、射體腔內照射也屬于近距離放療, 與體外照射的區(qū)別是, 將體腔管或放射源置于體腔內進行照射。 也可將放射 性核素( 32P, 198Au 等)注入胸、腹腔內進行照射。3組織間照射 將含有放射源的管道或針插入腫瘤組織內照射,現(xiàn)多用后裝治療機進行治療,也屬于近距離放療的一種。4內照射口服或靜脈注射放射性核素進行治療。二、外照射治療中射線質的劃分1千伏級 X 線治療( 1)接觸治療: 30-60kV ;( 2)淺層治療: 60-140 kV ;7( 3)中層治療: 140-180 kV ;( 4)深層治療: 180- 400 kV 。2超高壓治療(兆伏射線)( 1)醫(yī)用直線加速器:高能 X 線、高能電

27、子束( 2)遠距離放射性核素: 60Co(1.25MV ),137 Cs( 0.66MV )3高 LET 射線 有快中子、質子、負 介子、重離子治療等。三、放射治療中的物理條件1電壓在 X 線治療時,加于 X 線管二級間的高峰電壓( kV ),電壓越高,連續(xù) X 線波長越向短波方向移動,其穿 透力越大,可得到較高的深度量。2電流以 mA 表示,電流增強,則單位時間內的 X 線量增加,影響到劑量率,與穿透力無關。3過濾板 因電壓不能無限提高,為了改善 X 線的質,可用一定厚度及原子療數(shù)的物質將不需要的低能 X 線(軟線) 濾掉。一般在高原子序數(shù)的過濾板下另加一薄層鋁,以便把上面過濾板的特征 X

28、線濾掉,可減輕皮膚反應。4半值層( HVL ) 表示射線質的一種方法。是使一定條件下已知的放射強度減弱一半所需吸收體物質的厚度(可用塑料、水、Al、Cu,Pb 等)。測 HVL 時應注意所使用的物理條件如濾過、距離、照射野大小等均要與實際照射時一致,同 時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15cm 以上),以避免次級射線造成的誤差。5距離 放射源(或靶面) 到皮膚的距離,稱源皮距或靶皮距( SSD 或 FSD)。照射率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加大 SSD, 可提高深度量,減少旁向散射,并可擴大照射面積。無限加大SSD,劑量率明顯下降,在時間上不經(jīng)濟。因近年來放療技術的應用趨向是采用同中心治療,因此,距離的概念應

29、相應改為放射源到旋轉中心的距離(SAD )。6照射面積面積越大,散射線越多,皮膚量增加,但深度量也可得到提高。用千伏級 X 線時,面積對深度量影響要比 超高壓射線為顯著。7劑量率 即單位時間內的放射量。一定距離上的 X 線照射量與電流成正比,與過濾板的厚度及其原子序數(shù)成反比。劑量率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8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強度)減少一半時所需要的時間稱為該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half life time ).四、臨床常用術語1照射野表示射線束經(jīng)準直器后垂直通過模體的范圍, 它用模體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積。 臨床劑量學中規(guī) 定體內 50同等劑量曲線的延長線交于模體表面的區(qū)域定義為照

30、射野的大小。2射野中心軸 表示射線束的中心線。臨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 穿過照射野中心的連線作為射野中心軸。3 參考點 規(guī)定模體表面下射野中心軸上某一點為劑量計算或測量參考的點,表面到參考點的深度稱為d0。 400KV 以下 X 線,參考點取在模體表面( d0 0),對高能 X 或 射線參考點取在模體表面下射野中心軸上最大劑量點位 置( d0 dm),該位置隨能量確定。4源皮距( SSD) 表示射線源到模體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離。5源瘤距( STD ) 表示射線源沿射野中心軸到腫瘤內所考慮的距離。6源軸距( SAD ) 表示射線源到機架旋轉軸或機器等中心的距離。7空氣量( DA ) 從靶(源)發(fā)出的

31、射線使某一距離點的空氣產生一定電離量的輻射量。8皮膚量( DS) 在離放射源某一距離皮膚上測得的劑量,等于空氣量加散射量。千伏級 X 線的最高量在皮膚表面,一般為 空氣量再加 10%15% 的量。若對側有另一照射野時,應加上對側的出射量。9劑量建成區(qū)和劑量建成效應高能放射線進入人體后, 在一定的初始深度范圍內, 其深度劑量逐漸增大的效應叫做劑量建成效應; 由此效 應形成的最大劑量處的深度常被作為劑量參考點;從照射野表面到最大劑量處的深度區(qū)域稱為劑量建成區(qū)域 (dose build up region )。建成區(qū)的深度隨射線能量的增大而增加。有三種物理原因致成上述劑量建成區(qū):當高 能 X() 線

32、射入到人體或體模時,從體表或皮下組織產生高能次級電子;這些高能次級電子要穿過一定的組織 深度耗盡能量后才停止;由于、兩個原因,造成在最大電子射程范圍內,由高能次級電子產生的吸收劑量 隨組織深度增加而增加,并約在電子最大射程附近達到最大。但是由于高能X() 線的強度隨組織深度增加而按指數(shù)和反平方定律減少,造成產生的高能次級電子數(shù)隨深度增加而減少,其總效果在一定深度(建成區(qū)深度)以 內,總吸收劑量隨深度而增加。10最大參考劑量( D m)高能射線由于建成效應的關系,其最高劑量在皮下某一深度(60CO 線在皮下約 0.5cm 處),以此為計算百分深度量的參考點。11深度量在組織某一深度的放射量, 實

33、際上應為深度的吸收劑量, 是原射線的吸收量加上組織散射量, 根據(jù)不同照射 條件,用體模測出。12百分深度量( PDD )指體內照射野中心軸上某一深度的吸收劑量(Dd)與照射野中心軸上參考校準點吸收劑量(Dd0)的百分比值。 百分深度量( PDD)= (Dd / Ddo)100%在臨床實際應用中 ,一般將參考點取在射野中心軸上的最大劑量點處(Dm),則此時百分深度量 (PDD )= (Dd/ Dm) 100%百分深度量是在一定照射條件下(能量、距離、面積) ,在體?;蛩V薪?jīng)實測測得,為使用方便起見,制 成各種照射條件下使用的百分深度量表供選擇使用(見書后附表) 。影響百分深度量的因素有射線能量

34、、照射面 積、源皮距( SSD)和被照射組織 /腫瘤的深度,在查表時這四個因素均應注意。13等劑量曲線 射線束在一定組織深部中心軸處的劑量最高, 遠離中心軸則逐漸減弱, 把不同深度但相同劑量的各點連成一 線稱等劑量曲線,這對布野極為重要,射線能量越高,等劑量曲線越趨平坦,對治療有利。14半影是指照射野邊緣劑量隨離開中心軸距離的增加而發(fā)生急劇變化的區(qū)域, 一般用垂直于中心軸的射野平面與中 心軸交點劑量的 20 80距離表示。半影主要有幾何半影、穿射半影和散射半影組成。15腫瘤量( DT ) 在腫瘤深度的放射量(吸收劑量) ,即各照射方向的原射線和散射線到達此點的劑量之和。16容積量指某一體積的吸

35、收劑量, 此吸收劑量的多少與射線的質及所照射的體積有關。 容積量包含了照射靶區(qū)和射線 經(jīng)過區(qū)域內正常組織的劑量,這在考慮放射損傷和放射防護時有用。17楔形野放射線穿過楔形板照射到人體上的照射野稱為楔形野( wedge field );楔形野內 50的等劑量線的切線與射 野中心軸垂線間的夾角稱為楔形角; 楔形板本身的幾何角度稱為楔形板角; 射線束中心軸上一定深度處有、 無楔 形板的吸收劑量之比稱為楔形因子。 楔形野的百分深度劑量等于相同照射野內無楔形板的百分深度劑量與其相應 的楔形因子的乘積。18靶區(qū)(靶體積)亦稱目標區(qū)域, 根據(jù)設計好的時間劑量治療方案達到計劃要求的吸收劑量之組織體積, 即是治

36、療目標所在, 包括腫瘤本身及鄰近潛在的受侵犯組織以及可能擴散的范圍, 靶區(qū)還應包括因解剖部位及內臟運動的臨床不確定 性而需要考慮照射的邊緣區(qū)域( margin)。根據(jù)臨床和技術的不同特點和需要, ICRU50 號和 62 號報告將之區(qū)分 為腫瘤區(qū)( GTV )、臨床靶區(qū)( CTV )、計劃靶區(qū)( PTV )、治療區(qū)( TV )、照射區(qū)( IV )、危險器官( OR)和計 劃危險器官( PRV)。 腫瘤區(qū) (gross tumor volume,GTV) :指腫瘤的臨床灶 ,為一般診斷手段(包括臨床檢查、 CT/MRI/PET )能 夠診斷出的、可見的、具有一定形狀和大小的惡性病變的范圍,包括原

37、發(fā)灶、轉移淋巴結和其他轉移灶。當腫瘤已行根治術后,則認為沒有腫瘤區(qū)。確定腫瘤區(qū)的意義在于:對于根治性放療,要給予腫瘤區(qū)以足夠的劑量,使腫瘤得以控制,便于觀察腫瘤隨 劑量的變化及其它因素的影響。 臨床靶區(qū)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按一定的時間劑量模式給予一定劑量的腫瘤臨床灶( GTV )、亞 臨床灶以及腫瘤可能侵犯的范圍。根據(jù)這個定義,同一腫瘤區(qū)可能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臨床靶區(qū)的情況。腫瘤區(qū)和臨床靶區(qū)的特點:是根據(jù)臨床檢查和結合靜態(tài)影像(如:CT、MRI 、PET)確定的;不考慮器官的運動和治療過程的誤差;與所采用的內、外照射方式無關。 計劃靶區(qū) (plan

38、ning target volume ,PTV) :計劃靶區(qū)包括: 臨床靶區(qū)( CTV )、照射中患者器官的移動 (ITV );10 由于擺位、 治療中患者體位的重復性誤差; 靶位置和靶體積變化等因素引起的擴大照射的組織范圍; 為確 保 CTV 得到規(guī)定治療劑量的照射范圍;計劃靶區(qū)決定照射野的大小。 治療區(qū)( therapy volume , TV ):是由放療醫(yī)師根據(jù)治療的目的(根治或姑息)選定的等劑量面所包羅的 區(qū)域。 TV 一般選用最小靶劑量面所包羅的范圍,它有時與 PTV 十分接近,有時大于 PTV ,當 TV 小于 PTV 時, 腫瘤控制的幾率就會下降, 此時需要重新評估治療計劃甚至

39、調整治療的目的。 TV 與 PTV 的相對關系是治療方案 優(yōu)選的一個因素。 照射區(qū)( irradiation volume , IV ):是放療醫(yī)師根據(jù)時間劑量分次處方定義的認為與正常組織放射耐 受性相關的劑量范圍(如 50等劑量面所包繞的范圍) 。 危險器官( organs at risk , OR)和計劃危險器官( planning organ at risk volume, PRV ):是指鄰近靶區(qū)的 某些正常組織,如食管癌放療時的脊髓,它們的放射敏感度特別地影響治療計劃和/或處方劑量,超過一定劑量的照射將可能產生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 由于要對這一類的器官加以保護, 治療劑量不得不降低,

40、或者治療范圍要 減小, 甚至治療目的要從根治變?yōu)楣孟ⅰ?危險器官也存在治療過程中的位置的移動和形狀的變化以及各種擺位誤 差,所以同樣需要在危險器官周圍加以合適的余量,加以合適余量的危險器官稱為計劃危險器官。19 劑量熱點( hot spots) 指靶區(qū)以外正常組織的受量超過靶區(qū)的區(qū)域。臨床上應盡量避免面積超過2cm2 的熱點區(qū)。20 組織空氣比( TAR )在固定野照射時, 由于入射野面積和源皮距是固定不變的, 照射野范圍內的任何深度的劑量均可通過某種能 量射線的百分深度量表查得。 但當用放射源以腫瘤為中心旋轉治療時, 由于人體體表曲面的不規(guī)則和腫瘤不在體 內中心部,其源皮距、入射野面積( A )和皮膚量(或最大參考點劑量)均在不斷改變,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