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欣賞_第1頁
中國石窟藝術欣賞_第2頁
中國石窟藝術欣賞_第3頁
中國石窟藝術欣賞_第4頁
中國石窟藝術欣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z.中國石窟藝術中國重要的石窟群:莫高窟、云岡、龍門與麥積山石窟,素有中國四大石窟之稱。其實,像這些規(guī)模宏闊、保存完好、造像精巧、風格獨特的石窟群還有很多,真有掛一漏萬之虞。像*吐魯番的柏孜柯里克石窟有世所罕見的回鶻佛教與摩尼教的遺跡;天龍山石窟如今已找不到一身完整的雕像,但每一尊造像仍然堪稱絕世杰作;在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竟然雕刻有神秘深邃的藏傳佛教神靈;的劍川石窟號稱南天瑰寶要走盡中國的石窟寺根本是不可能的,不過要是有時機經過石窟而不走近觀瞻游覽的話,也未免太可惜了!石窟的獨特價值:石窟藝術是卓越的藝術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感情,表達了鮮明的時代風氣,展示了一段完整的歷史畫卷,成為解讀

2、過去的一把很好的鑰匙。它有別于其他藝術珍品一般設在博物館櫥窗中的字畫、古物等,都已經與原來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失去了聯(lián)系,變成一塊孤伶伶的歷史碎片,與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涵斷裂了;而且它們往往只能代表個別人的品性和愛好,卻很難像連綿橫亙的石窟群一樣,折射出整個時代的精神狀貌。石窟藝術兼得天地精華與人間靈氣,融會中外的文化精粹,飽滿渾厚,但并不沉重晦澀,反而其活潑的視覺形象能悅人眼目,令人抒懷賞心。何謂石窟:石窟是營建在巖石、山崖上的寺院,通常由多個相鄰的洞窟組成,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氣候濕熱,雨季漫長,這些因素都不利于修行;故此在很早期,印度人就選擇了在冬暖夏涼的天然巖洞中起居打坐,在靜謐、

3、單調而艱辛的環(huán)境里排除一切外在干擾,錘煉自己的身心。后來,才有以人工在堅硬的山崖上開鑿洞窟的做法,因為遮風蔽雨的洞窟很適合安置神圣的塔像,并為信徒們集合起來巡禮參拜提供了空間。這種做法最初可不是佛教徒創(chuàng)造的,但佛教將之發(fā)揚光大,并隨著佛教的擴散傳播到中亞、西域、中國地和朝鮮半島。源自印度:最早的印度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印度人的雕刻工藝十分精湛,遺存下來的石窟寺建筑堪稱鬼斧神工。他們可以完全仿照地面木構造寺院的配置形制在山石間進展施工,軒廊廣庭,規(guī)模宏偉,設計復雜,建筑構件精雕細鏤,工程浩大得驚人。常見的石窟寺平面呈倒U字形,中央靠后的位置雕出佛塔,繞塔有一根根高聳的立柱;窟頂?shù)癯隽捍蛱旎?/p>

4、板,四面石壁打磨得非常光滑,并有各種佛像、圖畫故事和裝飾紋樣的浮雕,壁畫則相對較少。石窟正前方開設窟門,窟門上鑿出太陽窗便于采光。隨著佛教的經律教義、修行實踐和組織制度從印度傳入中國,并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石窟寺這種集印度思想、文化和藝術之大成的建筑也必然地相伴東來,這種形式特殊的佛寺遂成為佛教思想和信徒們最初的據點之一。石窟的類型:地面寺院可以分成兩大局部,即提供應世俗信徒禮拜布施的活動空間,以及保存給出家僧尼修行生活的場所。石窟寺開設的地點雖然非常特殊,但功能上與地面寺院也是一樣的。因此,為適應不同的需要,便出現(xiàn)了各種建筑形制和空間布置的洞窟;這也使得各個石窟群富于變化,豐富多彩。各種類型

5、洞窟的出現(xiàn)與分布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來說,僧房窟和禪窟總是最早出現(xiàn)的,因為這與僧尼自身的生活及修行需要關系最為密切,形制亦相對簡易;至于安設造像的塔廟窟或殿堂窟,則兼顧了世俗公眾禮拜佛像的需求,是窟寺開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xiàn)的,因此年代稍晚,不過往往占據了比擬醒目的位置。1、僧房窟和禪窟:顧名思義,僧房窟是提供僧尼日常生活起居的洞窟。由于要適應不同的地理與氣候條件,各地的僧房窟形式也有不同。舉*地方為例,當?shù)囟練夂虮鋸毓牵虼嗽陂_鑿僧房窟的時候特別注重保暖,室都有壁爐,門道又需拐個彎才通到房間,阻隔寒風入侵。在室加一長條窄窄的土臺就是睡床了。禪窟則是僧尼打坐修行的地方,通??咧杏幸婚g比擬大的主

6、室,在主室四壁再開鑿禪室。禪室可是非常小,長寬高一般不超過兩米,但對于專心致志坐禪的出家人來說,已經足夠。2、支提窟簡單地說,支提就是塔的意思。支提窟在洞窟的中央設有塔,所以又叫塔廟窟。支提窟的規(guī)模一般比擬大,因為它是供信徒盤旋巡禮和觀像之用。為了使建筑構造更結實,通常塔頂上接窟頂,就可以像柱子一樣起到支撐的作用,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中心柱。印度的塔仿照墳墓修建,底面是圓形的;中國的古塔則按照傳統(tǒng)的樓閣式樣建筑,采取方形設計,所以兩國的支提窟也就很不一樣了。僧房窟和禪窟一般都很樸素,支提窟則宏大精致得多,裝飾有雕塑和壁畫,有的在地面上都雕繪有很漂亮的圖案呢!其中,支提正對著入口的那一面所表現(xiàn)的佛像

7、占據了最顯要的位置,必定是整個洞窟中最重要的形象,在這佛像前一般會設香爐、鮮花等供品。3、殿堂窟殿堂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石窟寺形制,它的佛壇上安放有雕塑,佛壇呈長方形或凵字形,高十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與我們平時見到的地面寺院沒有什么區(qū)別。殿堂窟跟支提窟的功能不同。按照印度古禮,信徒在支提窟要繞塔順時針方向旋轉參拜,因此支提窟一定要在塔柱后面留出行道用作禮拜的空間。但殿堂窟的崇拜對像是佛像而非塔,因此可以將佛壇設置在洞窟后部或者緊貼墻壁。比擬起在中心柱上開龕的情況來看,佛壇所能提供的場所就寬裕得多了,因此可以安設多尊一鋪的塑像,使窟更富于空間層次的變化。為什么出現(xiàn)在中國:石窟是僧侶們靜心坐禪苦行

8、的絕佳場所,而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非常重視禪學,因此窟寺就成為僧侶禪修的理想選擇。中國石窟的開鑿約始于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到南北朝時代蔚然成風。隋唐兩代則是石窟營造的又一個頂峰期;五代迄兩宋,、和等地繼起,成為開窟造像的新熱點。西起*喀什與札達,東至沿海的與江浙,都可發(fā)現(xiàn)石窟寺的遺跡。元明清三代則很少新建石窟寺。元明時期較多在前朝興修的石窟中繪制壁畫,由于當時藏傳佛教在河區(qū)廣為弘播,因此這時期以藏傳佛教容為題的石窟繪塑就頗為可觀。1、帝王與石窟的興建古代人相信佛教能夠保佑國泰民安,而石窟經得起風雨兵火的磨難,被視作國基穩(wěn)固的象征。因此,不少帝王都不惜資財,捐助石窟寺的開鑿。那些近在京畿,有幸沐浴

9、皇恩的石窟寺,例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響堂山石窟等等,多是規(guī)模宏大、繪塑精巧的經典之作。北和唐代均曾以為都城,影響所及,當時龍門石窟一直相當興盛。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大像便是由唐高宗贊助興建的,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當時還是皇后,她將自己的脂粉錢兩萬貫也捐了出來,終于雕成這尊氣魄宏大、完美絕倫的造像,世人更認為該造像與武則天相似呢。2、高僧與石窟的建造名剎必然凝聚了高僧的心血,石窟寺也一樣。云岡石窟是個很有名的例子,其中開鑿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磅礡的五個大窟16-20號窟為著名的大德、沙門統(tǒng)統(tǒng)轄天下僧徒的僧官名曇曜住持所興建,通常又被稱為曇曜五窟。北皇帝本來不信佛法,曇曜大力宣揚其功德利益,才促使佛教

10、后來成為國教,進而如火燎原般在民間傳播開來。大足是南宋時代所興建的石窟,與一位名叫智鳳的僧人有莫大關系。經他宣傳闡揚,才得以創(chuàng)造出極具地方特色的佛教流派,也形成了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論名望智鳳遠不及曇曜,但他對當?shù)厥叩牡挠绊憛s并不遜色。石窟的獨特價值:石窟藝術是卓越的藝術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感情,表達了鮮明的時代風氣,展示了一段完整的歷史畫卷,成為解讀過去的一把很好的鑰匙。它有別于其他藝術珍品一般設在博物館櫥窗中的字畫、古物等,都已經與原來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失去了聯(lián)系,變成一塊孤伶伶的歷史碎片,與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涵斷裂了;而且它們往往只能代表個別人的品性和愛好,卻很難像連綿橫亙的石窟群一樣,折射

11、出整個時代的精神狀貌。石窟藝術兼得天地精華與人間靈氣,融會中外的文化精粹,飽滿渾厚,但并不沉重晦澀,反而其活潑的視覺形象能悅人眼目,令人抒懷賞心。石窟的社會涵:石窟是藝術的一種形式,但它所涉及的圍又大大超出了與藝術,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歷史現(xiàn)實與社會變遷。這是因為在雕塑或彩繪的畫面中,曲折地反射或直接地透露出當時真實的生活場景,藝術家們在表現(xiàn)所宣揚的佛國天堂或渾噩地獄時,必然將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人情世故的認識糅合到畫面形象之中。與此同時,發(fā)愿鑿窟造像的功德主并不單純追求往生凈土,他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世俗利益與需求。凡此種種,都被石窟真實而完整地保存下來,點點滴滴加載史冊中。社會思想的變化:石窟

12、不但反映了世俗面貌的變化,也刻印了不同時代社會的思想變遷。中國石窟寺肇始的西晉末年十六國、南北朝時代,由于戰(zhàn)禍連年、災殃四起,人們朝不保夕。那時籠罩在世人心頭的是末法思想釋迦牟尼入滅、佛法滅亡,是生于末世的悲哀悵惘;此時石窟寺中也彌漫著慘淡的意味,更多地追憶釋迦前生堅忍犧牲的偉大事跡,安撫苦難中的民眾。相對來說,唐代卻是振奮而繁榮的,金戈鐵馬的雄風、太平盛世的驕傲,人們的思想也為之一變,他們不再沉湎于釋迦涅盤的苦痛,眼前升騰著光明的未來。這時的石窟,再沒有流血犧牲,再沒有慘痛呼號;有的,只是此岸凈土世界的無限美好。佛教世俗化:佛教是一種像教,藉形象以教化世人。因此石窟藝術中塑造的人物,便需要貼

13、近真實世界,才能更深入人心。于是,我們看到了天人穿上了少女的服裝,天王披戴著武士的甲胄,弟子、羅漢也都描繪得酷肖真人。這種世俗化的表達,更可以從佛像的造型中找到。在佛教教義中,觀音菩薩本非女身,但中國民眾覺得女性端妙善良,容易承受與親近,符合菩薩慈悲憐憫的性格,因此石窟中觀音像雖有萬千變化,但卻總是表現(xiàn)為女性之身,嬌嬈而端麗。信徒們夢想著在現(xiàn)世生活中,佛陀和菩薩會顯現(xiàn)在他們面前,使他們獲得保佑與拯救。佛教中國化:佛教東傳中國的過程中,必須照顧到本地固有的傳統(tǒng)思想和習俗,才能為民眾所承受。反映在石窟藝術上,工匠們要依據當?shù)?、當時的審美標準來進展藝術表現(xiàn),信徒們才會喜聞樂見。因此,石窟便記載了佛教

14、中國化的歷程。一個明顯的標志是人物形象的改變。印度的佛陀體軀堅實,鼻高而挺直,菩薩與天人往往袒裸上身。而在中國石窟中,他們都脫離了胡貌,更接近中國人的體貌特征,佛陀甚至披上了中國士人穿著的褒衣博帶。同時,石窟寺的構造細節(jié)也愈來愈多地吸收了中國木構建筑的特點,例如人字披以及梁椽、斗拱構造體系等。儒釋道合流:在古代歷史上,儒、道、釋三教曾屢次劇烈爭辯正偽高低。三者漸經改造,均效勞于中央集權的皇權體制,因為目標一致,逐漸彌合了其間教理的歧異。在道教興盛的、等地,便出現(xiàn)了仿照佛教窟寺而創(chuàng)立的道教石窟,道教天尊取代了佛陀的形象;甚至有釋迦與三清像比肩出現(xiàn),禮拜者共崇不悖,饒有趣味。儒家思想對佛教的浸潤沒

15、有這般直接,但更為深遠、在。忠孝愷悌也成為佛經宣揚的主題,唐宋石窟量涌現(xiàn)的報恩經變與報父母恩重經變,正與儒家正統(tǒng)思想契合。宗派紛呈:佛教廣博高深,出于對佛學義理和修行方式的不同理解,便出現(xiàn)了林立的宗派。這其中,偏重坐禪、觀想的宗派,與石窟寺的關系更密切一些。早期強調坐窟觀禪,窟雕飾相關的彌勒菩薩、三世佛與千佛等題材。至凈土思想普及,凈土經變雕繪驟然流行。唐貞觀十六年,莫高窟220窟左右兩壁,分別雕繪有表現(xiàn)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與藥師佛的凈土琉璃世界,畫中滿目曼妙、清凈和歡樂,彌勒天國亦到處可見。另外,諸如法華、華嚴、禪宗乃至密宗與藏傳佛教,也無不借用石窟寺表達各自的思想。石窟的歷史人文價值:游

16、人和藝術愛好者會將石窟視為觀光欣賞的好去處;而人文歷史學者則將石窟奉假設珍寶。隨著金石證史、圖像證史等人文學科方法論確實立與廣泛運用,石窟的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進展探求,其豐富的學術價值一天天地凸現(xiàn)出來。正因為如此,敦煌才會成為各人文學科學者探尋知識的圣殿,而不僅僅是考古學、美術史和佛學所關注的對象?,F(xiàn)在敦煌學已一躍成為跨學科的國際顯學,并吸引各地學者前來研究。歷史大事:從石窟表現(xiàn)的形象與鑿窟造像的過程之中,可以推斷出當時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并用以與文獻材料相勘照印證。例如史書記載由鮮卑族創(chuàng)立的北,到了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政策,改變忽如一夜春風來,在云岡石窟中佛與供養(yǎng)人都改穿漢式衣裝,正好反

17、映了當時的改革情況。又如武則天易唐為周,雖遇到了極大阻力,但在莫高窟321窟的寶雨經變中所描繪的日月光天子為女身,并用象征符號圖解她自創(chuàng)的名字曌在敦煌這樣偏遠的地區(qū)都在為武則天登基造勢,足見當時的政局變動在全國掀起了何等巨大的波瀾。美術史料:石窟造像歷時長,分布廣,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美術史資料。除了浩如煙海的佛教人物繪塑,也涉及山水、花鳥、界畫建筑畫等門類。很多大師巨匠創(chuàng)造的樣式在石窟可追尋到流傳衍變的線索,如衣出水,吳帶當風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中晚唐大畫家周昉首創(chuàng)水月觀音,意境深遠,當時好評如潮,可惜他在長安寺院中的畫跡早已灰飛煙滅;但遠在、等偏遠地區(qū),后世仿照周昉的圖樣仍流傳了幾百年之久。莫

18、高窟藏經洞還藏有五代年款的水月觀音絹畫,應該相當接近周昉的樣式。文獻記錄:古代的寺院兼具教育的功能,至今在泰國和中國傣族地區(qū),仍然奉行由佛寺進展啟蒙教育的傳統(tǒng)。僧侶們要念誦佛經,求索義學,識字是最根本的要求。因此,石窟寺便有條件繕寫和保存文字材料。在氣候枯燥的敦煌和*,不少文書木牘正是開掘自石窟寺而獲得的。莫高窟藏經洞17窟是眾所周知的例子;在克孜爾石窟,在吐魯番的勝金口、吐峪溝和柏孜柯里克石窟,也都有過驚人的發(fā)現(xiàn),從中開掘的文獻除了佛經之外,容還涉及歷史、地理、醫(yī)藥、天文、戲劇,乃至帳目、書信和識字課本,可謂無所不包。文學故事:佛經本身便是文學寶庫,它涵括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印度神話、傳奇、史詩與民

19、間故事。除此之外,石窟藝術也涉及民俗文學,較明顯的是變文。變文是唐代開場盛行的俗講的產物,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佛經故事,以百姓為對象,類似現(xiàn)在的評書。變文經過改編潤色后,情節(jié)更曲折生動,扣人心弦,也更富于世俗色彩。莫高窟根據變文繪制有勞度叉斗圣變,將勞度叉與舍利弗斗法的情節(jié)描寫得驚心動魄又幽默詼諧。從榜題可以把畫家所據的變文復原,成為俗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素材。力量:石窟與的關系密切,很多石窟寺都附有神奇的傳說。據傳,*石窟今天梯山石窟的泥塑圣僧像能夠自行走動;當北涼王沮渠蒙遜毀塔廢寺時,石佛像也悲慟得潸然淚下。另有文獻還記載,剡溪石城山今新昌寶相寺彌勒龕像屢造不成,忽有一天山崩,鏟去浮石即見佛像。

20、其實,真正創(chuàng)造了石窟奇跡的,不是什么神奇?zhèn)髡f,而是為佛教所開化、教誨、凝聚并發(fā)揮出來的慈祥力量,是真誠而堅決的信仰的力量。佛教認為,人通過覺悟即可獲得自由解脫。石窟寺的開鑿既有賴人工,也借助了的力量。石窟之美:石窟之美,難一言以蔽之。它是雄偉的,與山岳并存,與日月爭輝,經歷漫長歲月,無言地作歷史的見證。它是神奇的,鬼斧神工,恍假設天成,在無處立足無處援手的懸崖上,在幽昧難辨五指的深洞中,竟然佇立著細致的雕塑,刻繪了斑斕的壁畫。它是深沉的,凝聚著人們的滴滴心血。它傾聽過無數(shù)香客信徒發(fā)自心底的祈禱,對于天地滄桑,對于人情世故,它都盡收眼底。它是絢爛的,美麗不可方物。你假設能親睹它的風采,你自然會明

21、白,為何它會令每一位中國人倍感驕傲。人工與自然契合:開鑿在山巖中的石窟,善于利用山水自然之勢,順天而成,又能切合實際需要。例如它作為僧侶的起居場所,故必須依建在生存所需的水源旁。因此,大多數(shù)石窟既是人文杰作,又有山水勝景,在飽覽湖光山色的同時發(fā)懷古之幽情,或許還能參透一點義理。在敦煌莫高窟廣漠的戈壁灘上,商旅駝隊緩緩遠去,駝鈴聲中石窟迎送著一個個金色晨昏,從洞窟背倚的山脈延伸出去便是著名奇觀鳴沙山與月牙泉。在克孜爾,明屋達格山下清澈見底的木扎提河水,是沙漠綠洲中的生命之源,山間涓涓流淌的千滴泉,據說是思念親人的女子流的淚河,結合古老的傳奇令中國石窟更引人入勝。綜合藝術之美:石窟綜合了各種藝術門

22、類,藉以挖掘觀眾的想象力,誘發(fā)他們去觀想佛土的明凈,和地獄的慘烈;去追念舍身的偉大,和欲望的煩惱。從而到達引導人們棄惡揚善,皈依佛門的目的。當年,石窟還懸掛著華蓋、經幡,有星星點點的燭火,有裊裊彌漫的香煙;說法或講故事的和尚們敲鐘擊磬,梵唄聲聲,神秘而幽幻?,F(xiàn)在,樂音香火不再,但留下來的壁畫、彩塑、影塑、石雕、建筑、彩畫等造型藝術,其蘊藏的美仍然對訪客的視覺乃至心靈,產生滾滾洪流般的沖擊和震撼。藝術形象之美:石窟寺模擬的是整個世界,洞窟中的藝術形象包含宇宙,總攬群生,千姿百態(tài),變幻無窮。這些形象有悲憫超脫的佛陀、睿智慈和的菩薩、洞察世態(tài)的弟子、英武勇健的天王、暴烈如火的力士;也有掌管日月運行的

23、諸天、控制萬物榮枯的神王、供奉鼓樂歌吹的飛天;更有世間的帝王臣子、后妃將相、商主駝隊、農夫織婦,以及情愛悲歡、廝殺爭戰(zhàn);還有鳥翔青山、鹿飲碧池、瓊樓玉宇、草廬茅舍等等。各種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之規(guī)則,又有層出不窮的變化,讓人目不暇給。1、佛像千姿:石窟中的各種佛像形相,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背景和審美觀。早期石窟中的佛像猶有印度、犍陀羅藝術的余響,例如:如來肢體堅實,肉髻高大,頭發(fā)作波浪狀,面豐肩寬,鼻挺眼長,袈裟厚重,身后有火焰形背光。北后期則受到南朝藝術的影響,世尊的形容、衣裝、神情都仿照清談名士來塑造,面容清瘦,身軀修長,微露笑意,被稱為秀骨清相;其袈裟寬博,結衣帶,衣裾長垂座下,層迭繁復。北朝晚

24、期又趨豐厚,至唐不變。特點是佛陀螺發(fā),面圓頤豐,頸項有三道弦紋,筋骨強健,肌肉飽滿,精氣完足,多穿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簡潔。2、菩薩:一般菩薩常作為侍從出現(xiàn)在佛身旁,而觀音、文殊等名高位尊的菩薩有時則單獨出現(xiàn)。最初菩薩的形象是按照古印度王子的形象來設計的,因此佩飾琳瑯:頭戴寶冠,系以代表王權的寶繒,頸肩飾項圈、掛瓔珞,戴臂釧和腕釧,袒上身,肩繞帔帛,斜披絡腋,下穿羊腸大裙。由于中國人不太習慣赤膊露體的形象,因此漸漸加上了華美的衣物,菩薩天衣飄揚,腳踏蓮臺,瀟灑之極;甚至將菩薩由男性形象轉變?yōu)榕愿鼜V為人熟悉的正是這端麗典雅的女菩薩形象。所以,要是你在洞窟中發(fā)現(xiàn)菩薩唇上有兩撇小胡子,或者有十一

25、面、四臂什么的,可別驚詫喔!3、伎樂飛天:石窟壁畫中,在佛陀為說法而召集的莊嚴法會上,虛空中飛舞著天人,她們相互逐戲,身姿曼妙,衣袂飄舉,或散播天花,或彈琴奏樂,禮贊世尊的廣闊法力功德,為法會增添了盛大隆重的氣氛。她們被稱為飛天,在佛教神系中只是很小的角色,但在石窟藝術中卻是讓人眼前一亮的神來之筆。飛天形象的創(chuàng)造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仙子形象的描繪,她們踏云遨游太空,不翼而能飛,長袖則善舞,線條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動感強烈,暢快之極,使整體構圖更豐富活潑。4、凈土天堂:佛經中說,如來所居的佛土是充盈著清凈與歡樂的世界;往生凈土就成為信徒們最大的追求。故此畫師雕工想方設法,在石窟中營造出這樣的

26、理想天國,以迎合信徒們的期愿。這樣營造出來的凈土,一般以端坐蓮臺的佛像為主體,四周有菩薩簇擁;上有花樹幡蓋,伎樂天人,流云飛花,天鼓和鳴;遠處映襯壯觀的天宮樓閣,雕梁畫棟,上下錯落;下有七寶池,水禽戲蓮其間,穿插亭臺水榭;在金銀琉璃地上則對稱的繪有一班歌舞伎樂。整個場景氣魄宏大,空間開闊,升平祥和,感懾人心。自隋唐之后,這種凈土圖更成為經變畫的主體,并在畫的四周安排其他故事情節(jié)。5、裝飾紋飾:石窟中保存了豐富多采的裝飾紋樣,令今日的工藝美術設計師也嘖嘖稱奇。它最直接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好尚。北朝青睞盤曲連綿的卷草紋;唐代則偏愛寓意桔祥富貴的團花。有時同一種紋樣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仍舉卷草紋為例

27、,十六國至北中期,這種紋飾表現(xiàn)出如鐵絲般柔韌有力;北晚期則轉為秀美、柔和;而北齊時期的藝術特征則是豐盈,充滿力感。隋代前后出現(xiàn)的聯(lián)珠紋本是薩珊波斯今伊朗織物的代表性圖案,也隨著絲路商旅的往來出現(xiàn)在石窟繪塑之上。民俗文化之美:石窟古跡縮短了時空的距離,讓我們對古人不再感到隔膜和陌生。除了高深的佛教義理,石窟藝術也充分展示了往昔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細致到人們如何穿衣戴冠、簪花插櫛裝飾發(fā)髻的小梳子、騎馬坐轎、坐臥揖拜、耕種收獲、求醫(yī)問病,無不一一可辨。我們可以看到南北朝的文人對坐辯談,大唐的戰(zhàn)士金戈鐵馬。這些都是深奧簡約的古代文獻所無法告訴讀者的,透過石窟藝術認識到的歷史,不再是書本上蒼白的字句條

28、文,而是如同一個有血有肉、有著體溫的真人般,伸手可及。1、歌舞樂器:古時西域、中亞和波斯均以樂舞著稱,在當時的文化交流中,音樂歌舞是非常重要的容。反映在石窟壁畫和浮雕上,??煽吹竭@些西域歌舞的精彩展現(xiàn)。龜茲人性好歌舞,蜚聲西域,十六國時代龜茲樂舞已經輸入中原。唐代宮廷的十部樂中,有三部均屬龜茲樂或其變體??俗螤?8窟就表現(xiàn)了一系列身處天宮樓閣的伎樂天人,更曾被命名為伎樂窟。其中天人彈奏的箜篌、五弦琵琶、阮咸、排簫、橫笛、篳篥、答臘鼓、銅鈸等樂器,分別淵源于印度、西亞和中原,篳篥則為龜茲所創(chuàng)。2、服飾裝扮:古時西域、中亞和波斯均以樂舞著稱,在當時的文化交流中,音樂歌舞是非常重要的容。反映在石窟壁

29、畫和浮雕上,??煽吹竭@些西域歌舞的精彩展現(xiàn)。龜茲人性好歌舞,蜚聲西域,十六國時代龜茲樂舞已經輸入中原。唐代宮廷的十部樂中,有三部均屬龜茲樂或其變體??俗螤?8窟就表現(xiàn)了一系列身處天宮樓閣的伎樂天人,更曾被命名為伎樂窟。其中天人彈奏的箜篌、五弦琵琶、阮咸、排簫、橫笛、篳篥、答臘鼓、銅鈸等樂器,分別淵源于印度、西亞和中原,篳篥則為龜茲所創(chuàng)。3、中西風情:從石窟藝術所表達出來的中西風情,是其有異于其他藝術的地方。絲路駝鈴、南海商船、中外交通的繁忙景象,都是石窟藝術中時有表現(xiàn)的題材。還有,凈土世界中伎樂表演的是中亞石國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的柘枝舞、康國今撒馬爾罕的胡旋舞;菩薩手持的是產自波斯、純潔透明

30、的琉璃碗;維摩經變中維摩帳下聚集了各國王子;為文殊、普賢菩薩牽象馭獅的侍從分別來自南海昆侖今非洲與東羅馬帝國,前者黑膚鬈發(fā),后者深目高鼻,處處可見異域風情。另外,隋唐時代的長安是國際化的都會,城中到處可以看到胡人胡姬與外國使節(jié),從石窟藝術中也可一見當時的熱鬧境況和萬種風情。拯救石窟:今天,中國石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同時它也面臨極大的危機?,F(xiàn)代社會的工業(yè)化進程,導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標,形成了對洞窟巖體危害極大的酸雨;而森林植被的嚴重破壞,也造成風沙肆虐,直接威脅洞窟的生存;另一方面,空氣質量的變化,成為霉菌病毒吞噬壁畫、酥化起甲顏料在壁面脫落的溫床這些威脅歸根究柢是由人類造成的。更令人痛心的是,局部觀光游人不檢點,在石窟雕像上任意涂鴉,在壁畫上隨手刻劃的現(xiàn)象比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