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設計賞析-PPT課件_第1頁
博物館設計賞析-PPT課件_第2頁
博物館設計賞析-PPT課件_第3頁
博物館設計賞析-PPT課件_第4頁
博物館設計賞析-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州博物館設計賞析風景1001紀松鶴 蘇州博物館是地方歷史藝術性博物館。1960年建立,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東北街。館址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東、西、中3路,中路立體建筑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內部東側有太平天國古典舞臺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筑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 貝老是現代派的建

2、筑設計大師,從來沒有設計過中國古典建筑。 蘇州有多年的歷史,蘇州博物館新館的選址又坐落在歷史保護街區(qū)范圍,緊靠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在這塊被貝老稱為“圣地”的地方設計博物館,貝老認為很難很難。 他說:“既要有傳統的東西,又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傳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傳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創(chuàng)新的東西要運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zhàn)。”由于年事已高,貝老曾經打消為蘇州設計博物館的念頭,但經不住故鄉(xiāng)人的熱情邀請,加上貝家祠堂就在即將建造的博物館的附近,貝老最終還是接受了邀請,在蘇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博物館的每扇窗戶、

3、每項用材,貝老都親自過問。 建筑特色 設計風格館藏文物 建筑特色 場館投資達3.39億元,和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輝映,總建筑面積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地面一層為主,局部二層;新館建筑面積19000平方米,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qū)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也是以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筑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筑珠聯璧合,從而使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與創(chuàng)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建筑特色在整體布局上,新館巧妙地借助水面,與緊

4、鄰的拙政園、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其建筑風格的延伸。新館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qū);東部為次展區(qū)和行政辦公區(qū)。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新館與原有拙政園的建筑環(huán)境既渾然一體,相互借景、相互輝映,符合歷史建筑環(huán)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獨立性,以中軸線及園林、庭園空間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論空間布局和城市機理都恰到好處。 建筑特色新館正門對面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于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qū)。 館建筑與創(chuàng)新的園藝是

5、互相依托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游客透過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一體。 建筑特色設計風格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首先,新館設計注重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調,整個外觀完全具有蘇州特色,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為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貝老把古蘇州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改成灰色的花崗巖。在設計理念上,貝老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環(huán)境

6、,就著館址的兩棵古廣玉蘭,他設計了一個紫藤園,游客冬天在附近的茶座喝茶賞景,夏天可在紫藤園納涼。為保持博物館、拙政園歷史保護街區(qū)的完整性,貝老還建議將館南的東北街改成步行街。 雖然新博物館外觀盡顯白墻灰瓦的蘇州園林特色,但進入館內就會讓人眼前一亮。過去園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代替。由于地塊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館設計規(guī)劃的要求,相當一部分的博物館功能空間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過室內荷花池上方懸臂樓梯達到地下室。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qū)域和博物館的展區(qū),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于傳統的屋面系統,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涂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qū)的太陽光線。 設計特點館藏文物該館陳列面積2200平方米。該館藏品1.5萬多號,以古代書畫、瓷器、工藝、出土文物 和革命文物為主 書畫藏品中有宋至明清名人作品,如明吳門四大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