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后開題報告_第1頁
博后開題報告_第2頁
博后開題報告_第3頁
博后開題報告_第4頁
博后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博后開題報告篇一:博士后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博士后研究課題開題報告項目名稱:師:博士后姓名:流動站名稱:合作導開題時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博管辦制一、立論依據二、研究方案篇二:博士后論文開題報告武漢大學博士后進站研究項目開題報告漢魏六朝詩歌傳播接受研究博士后姓名吳大順流動站名稱中國語言文學所在單位名稱文學院二級學科名稱中國古代文學進站時間XX年9月合作導師姓名尚永亮教授填表日期XX年4月1項目的研究意義、同類項目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漢魏六朝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該時期1文檔收集于互聯(lián)網,已整理,word版本可編輯.詩歌理論逐漸成熟完備,詩歌題材內容得到極大的拓展,語言、結構等詩歌形式也在頻

2、繁地變化,各種詩體紛紛出現。對該時期詩歌產生的深刻變革,學術界大多從文人擺脫漢代經學傳統(tǒng)的束縛而日漸自覺、以詩言情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同、統(tǒng)治集團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積極倡導、社會風氣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剖析。從詩歌傳播看,漢魏六朝是口頭傳播與文本傳播并行發(fā)展并逐漸由口頭傳播為主向文本傳播為主的過度時期。漢魏六朝詩風的變化與詩歌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是否有內在的聯(lián)系?二者究竟是怎樣的聯(lián)系?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術界作出回答。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是文學生成與發(fā)展的物質載體,歷史對某種精神思想的選擇總是受其傳播媒介等物質性條件的制約,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也必然對其所傳播的內容進行新的選擇。多種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的

3、并存、交替、轉化必然帶來詩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轉移,從而導致詩歌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促使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革。因此,漢魏六朝時期詩歌題材的拓展、詩歌語言、結構形式的頻繁變化、詩歌觀念的成熟等詩歌領域的變革均與漢魏六朝詩歌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變革有內在的聯(lián)系:建安風骨的形成與曹氏父子“宰割辭調”尤其是曹植詩歌“事謝絲管”等傳播媒介的變化有內在聯(lián)系。梁武帝對吳歌西曲的改造以及吳歌西曲在宮廷的盛行引起齊梁宮體詩的興盛。宋、齊“樂府”與“詩”分別著錄和劉勰文心雕龍“詩與歌別”的提出,標志著徒詩觀正式確立。徒詩觀的確立,一方面使詩歌創(chuàng)作題材得到進一步拓展,玄言、山水進入詩歌領域,傳統(tǒng)擬歌辭的詩體規(guī)范開始確立;

4、一方面加強了人們對詩歌語言形式的審美認識,四聲平仄和音韻開始受到關注,宋、齊時期創(chuàng)作題材上玄言詩、山水詩崛起,形式上永明體風靡等這些詩歌史上的大事件皆是宋、齊徒詩觀確立后在詩歌領域產生的作用和結果。而徒詩觀逐漸確立的歷史進程與漢魏六朝詩歌由口頭傳播為主向文本傳播為主的轉化過程是大體同步的,可見徒詩觀的確立是以六朝時期詩歌傳播媒介的變革為基礎的。從研究現狀來看,對古代文學傳播問題進行研究是近年來古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在各體文學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文學的傳播問題。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XX年版)、王兆鵬、尚永亮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XX年版)、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XX年版

5、)、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XX年版)、王兆鵬宋代文學傳播方式研究(1997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戴偉華唐詩傳播研究(1999年江蘇省教育廳項目)等都是從傳播學角度探討古代文學問題而取得的可喜成果。但是對漢魏六朝詩歌傳播問題的研究目前僅有王枚建安文學接受史論(XX年版),以及查屏球紙簡替代與漢魏晉初文學新變(中國社會科學XX年第5期)、張可禮建安文學在當時的傳播(文史哲1984年第5期)、李正春六朝詩歌的傳播與接受(蘇州鐵道學院學報XX年第1期)等少數論文涉及,尚無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從音樂文化角度研究漢魏六朝樂府詩也一直受學術界關注?!拔逅摹币詠沓霈F了許多重要學術成果,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

6、史(1933年完成)是建國前的代表,王運熙樂府詩述論(1996年版)是建國后的代表。近年來有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XX年版)、趙敏俐等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XX年9月版)及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生產與消費的基本方式(江海學刊XX年第3期)、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系(文學評論XX年第5期)等系列論文、劉懷榮曹魏及西晉歌詩藝術考論(東南大學學報XX年第6期)、東晉南朝歌詩藝術考論(東方論壇XX年第4期)、崔煉農漢魏六朝樂府辭樂關系研究(XX年博士論文)、孫尚勇樂府史研究(XX年博士論文)等,這些成果對相關論題的研究都取得了較大進展,有的成果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樂府詩的傳播問題

7、。但是直接對漢魏六朝樂府詩傳播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本課題針對上述的學術研究背景,擬對漢魏六朝時期詩歌傳播媒介、傳播方式與詩歌變革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深入的探討,以彌補學術界的這一缺憾。具體說來,本課題研究意義有如下三個方面:其一,對該時期詩歌變革的深層原因從傳播學角度進行闡釋,探討其變革的物質性基礎,從而對該時期詩歌發(fā)展的各種現象作全域性思考和理論總結。其二,從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詩歌動態(tài)的生存鏈條中,探索中國古代詩歌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對目前學術界堅持的古代詩歌相關理論和成說進行適當修正。其三,在方法論上還可以為(本文來自:小草范文網:博后開題報告)漢魏六朝

8、時期文學研究提供一條新的研究路徑。2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課題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漢魏六朝時期詩歌傳播媒介、傳播方式的變革與詩歌風格演變的關系,重點研究樂府歌辭詩樂共生與詩樂分離的歷史環(huán)節(jié)、詩樂共生向詩樂分離演進中所導致的詩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轉移,以及這種分化、轉移是怎樣影響詩歌觀念、創(chuàng)作題材、詩歌形式、審美風尚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有:(1)唐前詩歌傳播方式及其歷史變遷:梳理唐前吟詠、歌唱、諷誦等幾種詩歌主要口頭傳播方式及其變化的歷史,考證中國古代傳抄、結集、題壁等幾種主要詩歌文本傳播方式的早期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歷史,為討論以下問題作史實準備。(2)建安樂府詩傳播與建安風骨:主要討論曹操、

9、曹丕、曹植樂府詩傳播方式的變化及其所引起的詩歌變革,重點討論曹植樂府詩“事謝絲管”的音樂文化背景及其樂府詩“新變”在中國詩歌徒詩化進程中的重大意義。(3)詩歌傳播與東晉詩歌風貌:東晉時期文人詩歌結集已經漸成風氣,文本傳播開始出現,這為玄言詩、山水詩流行提供了物質條件。玄言詩、山水詩的興起則改變了中國詩歌題材內容的基本結構,在詩歌史上有重要的意義。本章擬重點討論詩歌文本傳播與玄言詩、山水詩興起和盛行之間的關系。(4)南朝吳歌西曲傳播與宮體詩:齊梁時期,吳歌西曲是靠帝王大力提倡、帝王及王室成員積極創(chuàng)作才得以從民間進入宮廷,并取代相和三調,成為齊梁宮廷主要娛樂音樂的。而宮體詩在題材、內容、風格上都借

10、鑒了當時流行的吳歌西曲歌辭。擬討論三個問題:第一,吳歌西曲的傳播方式對齊梁宮廷音樂文化的作用;第二,宮體詩題材、內容、形式特征與吳歌西曲的淵源;第三,宮體詩傳播方式和傳播范圍在詩歌史上的意義。(5)漢魏樂府、古詩的混同現象與詩歌傳播:漢魏六朝時期,樂府與古詩混用現象突出,對同一首詩有稱樂府的有稱古詩的,這是詩樂共生與詩樂分離的音樂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擬討論三個問題:第一,漢魏詩樂共生與詩樂分離的詩歌傳播方式;第二,漢魏古詩的雙重身份及其多種文化功能;第三,“古詩十九首”的傳播方式與性質。(6)詩歌傳播與中國歌詩觀、徒詩觀的形成和演進:中國詩歌史上歌詩觀與徒詩觀的漸趨明晰和確立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

11、程,而這一歷史過程與詩歌由口頭傳播為主向文本傳播為主的歷史進程基本同步。因此本章重點討論徒詩觀的形成與詩歌傳播的關系以及徒詩觀形成的詩歌史意義。(7)詩歌傳播與永明體:永明體的產生對中國詩歌形式發(fā)展意義重大,唐代的律詩就是在永明體基礎上的改進和發(fā)展形成的,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典型代表。對永明體產生的基礎,學術界有人認為是南朝從佛經翻譯中得到啟示;有人認為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誦讀實踐中形成的;近年有人認為是為了更好地歌唱而產生的。本章重點從傳播方式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分析永明體形成的歷史基礎及其詩歌史意義。(8)詩歌傳播與魏晉南北朝的擬樂府:重點討論擬樂府傳播方式及其傳播方式變化所引起的擬樂府歌辭文化功能的

12、分化、轉移,以及擬歌辭文本傳播的詩歌史意義。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第一,作為詩歌傳播等物質中介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對詩歌觀念、題材、形式、審美風尚等精神領域產生影響的。第二,從詩歌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三個相互關聯(lián)和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歷史地、動態(tài)地考察詩歌史上出現的重大變革,以及作為中介的傳播與詩歌創(chuàng)作、讀者接受的互動關系。3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31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本課題雖名為“漢魏六朝詩歌傳播接受研究”,擬側重于詩歌的音樂傳播方式研究以及音樂傳播、文本傳播相互交叉滲透對詩歌產生的復雜影響?;狙芯糠椒ǎ菏菍⑽膶W研究與音樂研究結合起來,將理論研究與文獻研究、實證研究結合起來。即將漢魏

13、六朝時期詩歌置于音樂文化與音樂活動等大背景中分析詩歌傳播與音樂的共生、分離關系,探索詩歌傳播方式的變革與詩歌風格演變的內在聯(lián)系。首先梳理漢魏六朝時期文學傳播的相關文獻,詳細考辨該時期詩歌傳播的幾種主要方式;然后結合該時期詩歌演變的具體情況,分析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對該時期詩歌傳播與詩風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進行理論總結。2可行性分析21學理分析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是文學生成與發(fā)展的物質載體,歷史對某種精神思想的選擇總是受其傳播媒介等物質性條件的制約,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也必然對其所傳播的內容進行新的選擇。因此,可以說傳播是文學生成、變化、發(fā)展的外在的動力機制。多種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轉化必

14、然帶來詩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轉移,從而導致詩歌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促使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革。將傳播學方法引入古代文學研究,會為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能更深入地解釋和揭示文學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文學內容和形式變化的外部制約條件,從而獲得對文學生成、變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認識。22研究條件本課題負責人曾經主持過課題研究,創(chuàng)新意識強,并有承擔各種研究課題的經驗。此前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課題有: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獲江蘇省XX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立項資助,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獲江蘇省XX年優(yōu)秀博士論文;主持湖南省教育廳優(yōu)秀青年項目唐宋文人唱和與唱和詩研究,成果歐梅唱和與歐梅詩派研究于XX年4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魏晉南北朝詩歌傳播研究,正在進行中。23研究進展本課題是在課題負責人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