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專業(yè)術語_第1頁
道路專業(yè)術語_第2頁
道路專業(yè)術語_第3頁
道路專業(yè)術語_第4頁
道路專業(yè)術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1第一章總則第1.0.1條 為統(tǒng)一公路、城市道路、廠礦道路、林區(qū)道路工程的術語及其釋義,實現(xiàn)專業(yè)術語的標準化,以利于國內外技術交流,促進我國道路工程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制訂本標準。第1.0.2條 本標準適用于道路的設計、施工、科研、養(yǎng)護等方面。第1.0.3條 本標準主要選取道路工程中的常用術語,其他有關專業(yè)的術語,應遵守其他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第二章道路第一節(jié) 一般規(guī)定第2.1.1條 道路 road供各種車輛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設施。按其使用特點分為公路、城市道路、廠礦道路、林區(qū)道路及鄉(xiāng)村道路等

2、。第2.1.2條 公路 highway聯(lián)結城市、鄉(xiāng)村,主要供汽車行駛的具備一定技術條件和設施的道路。第2.1.3條 城市道路 city road;urban road在城市范圍內,供車輛及行人通行的具備一定技術條件和設施的道路。第2.1.4條 廠礦道路 factories and mines road主要供工廠、礦山運輸車輛通行的道路。第2.1.5條 林區(qū)道路 forest road建在林區(qū),主要供各種林業(yè)運輸工具通行的道路。第2.1.6條 鄉(xiāng)村道路 country road建在鄉(xiāng)村、農場,主要供行人及各種農業(yè)運輸工具通行的道路。第2.1.7條 道路工程 road engineering以道路

3、為對象而進行的規(guī)劃、勘測、設計、施工等技術活動的全過程及其所從事的工程實體。第2.1.8條 道路網(wǎng) road metwork在一定區(qū)域內,由各種道路組成的相互聯(lián)絡、交織成網(wǎng)狀分布的道路系統(tǒng)。全部由各級公路組成的稱公路網(wǎng)。在城市范圍內由各種道路組成的稱城市道路網(wǎng)。第2.1.9條 道路(網(wǎng))密度 density of road network在一定區(qū)域內,道路網(wǎng)的總里程與該區(qū)域面積的比值。第2.1.10條 道路技術標準 technical standard of road根據(jù)道路的性質、交通量及其所處地點的自然條件,確定道路應達到的各項技術指標和規(guī)定。第2.1.11條 設計車輛 design ve

4、hicle道路設計所采用的汽車車型,以其外廓尺寸、重量、運轉特性等特征作為道路設計的依據(jù)。第2.1.12條 特種車輛 special vehicle外廓尺寸、重量等方面超過設計車輛限界的及特殊用途的車輛。第2.1.13條 計算行車速度(設計車速) design speed道路幾何設計(包括平曲線半徑、縱坡、視距等)所采用的行車速度。第2.1.14條 道路建筑限界 boundary line of road construction為保證車輛和行人正常通行,規(guī)定在道路的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不允許有任何設施及障礙物侵入的空間范圍。第2.1.15條 凈空 clearance道路上無任何障礙物侵入的空

5、間范圍。其高度稱凈高,其寬度稱凈寬。第2.1.16條 等級道路 classified road技術條件和設施符合道路技術標準的道路。第2.1.17條 輔道 relief road設在道路的一側或兩側,供不允許駛入或準備由出入口駛入該道路的車輛或拖拉機等行駛的道路。第二節(jié) 公路第2.2.1條 高速公路 free way;motorway具有四個或四個以上車道,設有中央分隔帶,全部立體交叉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專供汽車高速行駛的公路。第2.2.2條 等級公路 classified highway技術條件和設施符合國家標準或部標準的公路。第2.2.3條 干線公路 arterial highway在公路網(wǎng)中

6、起骨架作用的公路。第2.2.4條 支線公路 feeder highway在公路網(wǎng)中起連接作用的公路。第2.2.5條 國家干線公路(國道) natilnal trunk highway在國家公路網(wǎng)中,具有全國性的政治、經(jīng)濟、國防意義,并經(jīng)確定為國家干線的公路。第2.2.6條 省干線公路(省道) provincial trunk highway在省公路網(wǎng)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經(jīng)濟、國防意義,并經(jīng)確定為省級干線的公路。第2.2.7條 縣公路(縣道) county road具有全縣性的政治、經(jīng)濟意義,并經(jīng)確定為縣級的公路。第2.2.8條 鄉(xiāng)公路(鄉(xiāng)道) township road (county ro

7、ad)主要為鄉(xiāng)村生產(chǎn)、生活服務并經(jīng)確定為鄉(xiāng)級的公路。第2.2.9條 繞行公路 bypass為使干線上行駛的車輛避開城鎮(zhèn)或交通擁擠路段等而修建的公路。第2.2.10條 公路自然區(qū)劃 clinatic zoning for highway根據(jù)全國各地氣候、水文、地質、地形等條件對公路工程的影響而劃分的地理區(qū)域。第三節(jié) 城市道路第2.3.1條 (城市)快速路 expressway城市道路中設有中央分隔帶,具有四條以上的車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體交叉與控制出入,供車輛以較高的速度行駛的道路。第2.3.2條 (城市)主干路 arterial road在城市道路網(wǎng)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第2.3.3條 (城市)

8、次干路 secondary trunk road城市道路網(wǎng)中的區(qū)域性干路,與主干路相連接,構成完整的城市干路系統(tǒng)。第2.3.4條 (城市)支路 branch road城市道路網(wǎng)中干路以外聯(lián)系次干路或供區(qū)域內部使用的道路。第2.3.5條 街道 street在城市范圍內,全路或大部分地段兩側建有各式建筑物,設有人行道和各種市政公用設施的道路。第2.3.6條 郊區(qū)道路 suburban road位于城市郊區(qū)的城市道路。第2.3.7條 居住區(qū)道路 residential street以住宅建筑為主體的區(qū)域內的道路。第2.3.8條 工業(yè)區(qū)道路 industial district road以工業(yè)為主體的

9、區(qū)域內的道路。第四節(jié) 廠礦道路第2.4.1條 廠外道路 ractory-out road廠礦圍墻(廠礦區(qū))范圍外的道路,包括對外道路、聯(lián)絡道路等。第2.4.2條 廠內道路 factory-in road廠礦圍墻(廠礦區(qū))范圍內的道路(露天礦山道路除外),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車間引道和人行道。第2.4.3條 (廠內)主干道 arterial road連接廠內主要出入口的道路和運輸繁忙的全廠性道路。第2.4.4條 (廠內)次干道 secondary trunk road連接廠區(qū)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廠內車間、倉庫、碼頭等之間運輸較繁忙的道路。第2.4.5條 (廠內)支道 branch road廠

10、區(qū)內車輛和行人都較少的以及可供消防車輛行駛的道路。第2.4.6條 露天礦山道路 opencast mine road露天礦山范圍內行駛礦山(自卸)汽車的道路或通往附屬廠(車間)和各種輔助設施行駛各類汽車的道路。第2.4.7條 生產(chǎn)干線 prductive arterial road采礦場開采臺階通往卸礦點或廢石場的共用道路。第2.4.8條 生產(chǎn)支線 productive branch road由開采臺階或廢石場與生產(chǎn)干線相連接的道路或由一個開采臺階直接到卸礦點或廢石場的道路。第2.4.9條 聯(lián)絡線 linking-up road與露天礦生產(chǎn)干線、支線相連接,經(jīng)常行駛礦山(自卸)汽車的道路。第五

11、節(jié) 林區(qū)道路第2.5.1條 林區(qū)公路 fores thighway主要供汽車行駛的林業(yè)專用公路。第2.5.2條 運材道路 haul road林業(yè)企業(yè)在木材裝車場或楞場(山場)與貯木場之間按照森林經(jīng)營要求修建的道路。第2.5.3條 集材道路 skid road林業(yè)企業(yè)在木材伐區(qū)至木材裝車場或楞場(山場)之間修建的專供集材作業(yè)使用的道路。第2.5.4條 護林防火道路protection forest fire-proof road以護林防火為主要用途的道路。第2.5.5條 連接道路 linking-up road在林區(qū)內部,溝通相鄰的林業(yè)企業(yè)和企業(yè)內部林場之間交通的道路。第2.5.6條 凍板道路

12、freeze road冬季寒冷地區(qū),靠地面凍結后達到可承受車輛荷載的、只在冰凍期內使用的季節(jié)性道路。第2.5.7條 木排道 corduroy road在泥沼地帶,用木桿及灌木為主要材料鋪筑的道路。第六節(jié) 其他道路第2.6.1條 自行車道 cycle track;cycle path主要供自行車通行的道路,在城市中可自成系統(tǒng)。第2.6.2條 畜力車道 cattle-pass主要供畜力車通行的道路。第2.6.3條 馱道 bridler road主要供畜力馱運使用的道路,一般建在山區(qū)。第三章道路交通第一節(jié) 道路交通結構第3.1.1條 交通組成 traffic composition在交通流中各類運行

13、單元的數(shù)量及其所占百分比。第3.1.2條 混合交通 mixed traffic汽車與非機動車或車輛與行人,在同一道路上混行的交通。第3.1.3條 交通流 traffic flow道路上車流和人流的統(tǒng)稱。第3.1.4條 車流 vehicle stream眾多車輛在車道上連續(xù)行駛所形成的流動狀態(tài)。第3.1.5條 交通密度 traffic density一個車道單位長度內某一瞬時存在的車輛數(shù),以輛每千米表示。第3.1.6條 車頭間距 spachead way在同一車道上行駛的車輛隊列中,兩連續(xù)車輛車頭端部間瞬時的距離。第3.1.7條 車頭時距 time headway在同一車道上行駛的車輛隊列中,兩

14、連續(xù)車輛車頭端部通過某一斷面的時間間隔。第3.1.8條 車(輛)間凈距 vehicular gap在同一車道上行駛的車輛隊列中,兩連續(xù)車輛的前車尾端至后車前端之間的瞬時距離。第3.1.9條 延誤 delay由于駕駛人員無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駛時間的損失。第3.1.10條 點速度 spot speed車輛駛過道路某一新面時的瞬時速度。第3.1.11條 行駛速度 running speed車輛駛過某一區(qū)間,全行程內單位時間正常運行(不包括停車)的距離。第3.1.12條 區(qū)間速度 overall speed車輛駛過某一區(qū)間,全行程內單位時間運行(包括停車時間)的距離。第3.1.13條 運行速度 o

15、perating speed駕駛人員根據(jù)實際道路條件、交通條件、良好氣候條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駛的最高速度。第3.1.14條 臨界速度 iptimum speed;critical speed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時的空間平均速度。第3.1.15條 時間平均速度 time mean speed在給定的時間內,通過某一斷面所有行駛車輛點速度的平均值。第3.1.16條 空間平均速度 space mean speed在給定的時間內,在某一路段上所有車輛單位時間行駛距離的平均值。第3.1.17條 經(jīng)濟車速 economic speed汽車行駛中消耗燃料最節(jié)省的速度。第3.1.18條 自由車速 free-

16、flow speed不受其它車輛影響的條件下,駕駛人員按自己的能力所及選擇的行駛速度。第3.1.19條 交通量 traffic volume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道路某一斷面的通行單元(車輛或行人)數(shù)。通常專指車輛數(shù)。第3.1.20條 年平均日交通量 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全年的日交通量觀測結果的平均值。第3.1.21條 月平均日交通量 monthly average daily traffic全月的日交通量觀測結果的平均值。第3.1.22條 年第30位最大小時交通量 thirtieth highest annual hourly volume將一年內所有小時交通量

17、,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序號第30位的小時交通量。第3.1.23條 年最大小時交通量 maximum annual hourly volume一年內所有小時交通量中的最大值。第3.1.24條 高峰小時交通量 peak hourly volume一定時間內(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現(xiàn)的最大小時交通量。第3.1.25條 設計小時交通量 design hourly volume根據(jù)交通量預測所選定的作為道路設計依據(jù)的小時交通量。第3.1.26條 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條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斷面的最大車輛數(shù)。第3.1.27條 基本通行能力 ba

18、sic trsffic capacity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條件下,一個車道或一條道路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第3.1.28條 可能通行能力 possible traffic capacity在現(xiàn)實的道路和交通條件下,一個車道或一條道路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第3.1.29條 設計通行能力 design traffic capacity道路交通的運行狀態(tài)保持在某一設計的服務水平時,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第3.1.30條 道路服務水平 level of service主要以道路上的運行速度和交通量與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綜合反映道路的服務質量。第3.1.31條 交叉口通行能力 capacity of imt

19、ersection交叉口各進口道單位時間內可以通過的車輛數(shù)之和。第二節(jié) 道路交通規(guī)劃第3.2.1條 道路交通規(guī)劃 traffic planning在確定規(guī)劃期限、目標的基礎上,根據(jù)交通調查、分析和預測以及社會經(jīng)濟效益估價等,制訂的交通結構與道路網(wǎng)的規(guī)劃。第3.2.2條 交通調查 traffic survey交通量、車速、交通運行特征、起迄點、交叉口、交通事故、交通環(huán)境等調查的統(tǒng)稱。第3.2.3條 交通量調查 traffic volume survey一定時間、一定期間或連續(xù)期間內,對通過道路其一斷面各種類型交通單元數(shù)量的觀測記錄工作。第3.2.4條 交通量觀測站 traffic volume

20、observation設在道路沿線的某些特定地點觀測記錄交通量的工作站。第3.2.5條 起迄點調查 origin-destination study對通行單元(車輛或行人)的出發(fā)地和目的地進行的綜合調查。第3.2.6條 出行 trip車輛、行人從出發(fā)地向目的地的移動。第3.2.7條 境內交通 local traffic起迄點與交通過程均在調查區(qū)域的交通。第3.2.8條 過境交通 through traffic起迄點不在調查區(qū)域內,但通過該區(qū)域的交通。第3.2.9條 出境交通 outbound traffic出發(fā)地在調查區(qū)域內,外出行駛的交通。第3.2.10條 入境交通 inboud traff

21、ic目的地在調查區(qū)域內,進入行駛的交通。第3.2.11條 交通發(fā)生 traffic generation調查區(qū)域內各小區(qū)中出行數(shù)量的總和。第3.2.12條 交通分布 traffic distribution調查區(qū)域內各小區(qū)之間出行的數(shù)量在整個調查區(qū)域內出行總數(shù)量中所占的比例。第3.2.13條 交通方式劃分 model splitxz指將貨物運輸、個人出行按其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劃分出各種交通方式的交通量。第3.2.14條 交通量分配 traffic assignment將起迄點調查所得交通量,合理分配到調查區(qū)域內各條道路(包括規(guī)劃線)上的工作。第3.2.15條 交通量預測 traffic volu

22、me prognosis根據(jù)交通調查資料和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交通吸引、轉移的分析等,推算地區(qū)、路線或路段等未來交通量的工作。第3.2.16條 路網(wǎng)通行能力 capacity of metwork在一定的交通狀態(tài)下,一定時間(日、小時)內,道路網(wǎng)某區(qū)域內所能負擔交通的能力。第3.2.17條 道路網(wǎng)規(guī)劃 road network planning在交通規(guī)劃基礎上,對道路網(wǎng)的干、支道路的路線位置、技術等級、方案比較、投資效益和實現(xiàn)期限的測算等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工作。第3.2.18條 棋盤式道路系統(tǒng) gridiron road systim由兩組互相垂直的平行道路組成方格網(wǎng)狀的道路系統(tǒng)。第3.2.19條 環(huán)形輻射

23、式道路系統(tǒng) ring and radial road system由某中心向各方面伸延呈輻射狀的道路與若干條環(huán)繞某中心、距中心不等距離的環(huán)形道路組成的道路系統(tǒng)。第3.2.20條 自由式道路系統(tǒng) free style road system濱江(海)或山坡上的城市順應地形而形成的道路系統(tǒng)。第3.2.21條 混合式道路系統(tǒng) combination-type road system不同型式道路網(wǎng)混合構成的道路系統(tǒng)。第3.2.22條 (城市)道路面積率 road area ratio城市道路用地面積與城市總面積之比。以百分率表示。第3.2.23條 (城市)人均道路面積 road area ratio城

24、市中每一居民平均占有的道路面積。第四章道路組成與附屬設施第一節(jié) 橫斷面組成第4.1.1條 路幅 roadway由車行道、分隔帶和路肩等組成的道路橫斷面范圍。第4.1.2條 車行道(行車道) xarriage way道路上供汽車行駛的部分。第4.1.3條 車道 lane在車行道上供單一縱列車輛行駛的部分。第4.1.4條 內側車道 fast lane多車道的車行道上緊靠道路中線的車道。第4.1.5條 中間車道 cemter lane多車道的車行道上位于中部的車道。第4.1.6條 外側車道 nearside lane多車道的車行道上緊靠路邊側的車道。第4.1.7條 附加車道 auxiliary la

25、ne道路上局部路段增辟專供某種需要使用的車道。包括變速車道、爬坡車道等。第4.1.8條 變速車道 speed-change lane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上的加速車道和減速車道的總稱。第4.1.9條 加速車道 acceleration lane供車輛駛入高速車流之前加速用的車道。第4.1.10條 減速車道 deceleration lane供車輛駛離高速車流之后減速用的車道。第4.1.11條 超車車道 overtaking lane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上,專供同向車輛超車用的車道。第4.1.12條 爬坡車道 climbing lane設置在高速公路的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車輛行駛用

26、的車道。第4.1.13條 停車車道 parking lane專供短時間停放車輛的車道,設于緊臨路緣石(或路肩)的車道位置。第4.1.14條 緊急停車帶 emergency parking strip;lay-by在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上,供車輛臨時發(fā)生故障或其他原因緊急停車使用的臨時停車地帶。第4.1.15條 錯車道 passing bay在單車道道路上,可通視的一定距離內,供車輛交錯避讓用的一段加寬車道。第4.1.16條 回車道(回車場) turmaround loop在路線的終端或路側,供車輛回轉方向使用的回車坪或環(huán)形道路。第4.1.17條 專用車道 accommodation lane規(guī)定

27、只允許某種車輛行駛或只限某種用途使用的車道。第4.1.18條 車道寬度 lane-width道路上供一列車輛安全順適行駛所需要的寬度,包括設計車輛的外廓寬度和錯車、超車或并列行駛所必需的余寬等。第4.1.19條 人行道 side walk;foot way道路中用路緣石或護欄及其他類似設施加以分隔的專供行人通行的部分。第4.1.20條 分隔帶 separator;central reserve沿道路縱向設置的分隔車行道用的帶狀設施,位于路中線位置的稱中央分隔帶;位于路中線兩側的稱外側分隔帶。第4.1.21條 路緣帶 marginal strip位于車行道兩側與車道相銜接的用標線或不同的路面顏色

28、劃分的帶狀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車安全。第4.1.22條 路肩 shoulder;verge位于車行道外緣至路基邊緣,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狀部分(包括硬路肩與土路肩),為保持車行道的功能和臨時停車使用,并作為路面的橫向支承。第4.1.23條 硬路肩 hard shoulder與車行道相鄰并鋪以具有一定強度路面結構的路肩部分(包括路緣帶)。第4.1.24條 路緣石 curb設在路面邊緣的界石,簡稱緣石。第4.1.25條 平緣石 flush curb頂面與路面平齊的路緣石。有標定路面范圍、整齊路容、保護路面邊緣的作用。第4.1.26條 立緣石(側石) vertical curb頂面高出路面的路緣石。有標

29、定車行道范圍和縱向引導排險路面水的作用。第4.1.27條 平石 gutter apron鋪砌在路面與立緣石之間的平緣石。第4.1.28條 街溝(偏溝) gutter城市街道路面邊緣處,由立緣石與平石或鋪裝路面形成的側溝。第4.1.29條 路側帶 curb side strip街道外側立緣石的內緣與建筑線之間的范圍。第4.1.30條 綠化帶 green belt在道路用地范圍內,供綠化的條形地帶。第4.1.31條 橫坡 cross slope路幅和路側帶各組成部分的橫向坡度。指路面、分隔帶、人行道、綠化帶等的橫向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第4.1.32條 路拱 crown路面橫斷面的兩端與中間形成一

30、定坡度的拱起形狀。第4.1.33條 路拱曲線 camber curve路拱所采用曲線的線形,有拋物線、直線接拋物線和折線等線形。第二節(jié) 線形與視距第4.2.1條 道路中線 center line of road一般指道路路幅的中心線。規(guī)劃道路斷面的中心線稱規(guī)劃中線,道路兩側紅線間的中心線,稱紅線中線。第4.2.2條 道路軸線 road axis作為線形控制所選擇的與路幅中心線相隔一定距離的平行線。第4.2.3條 道路路線 route of road道路中線的空間位置。第4.2.4條 道路線形 road alignment道路中線的立體形狀。第4.2.5條 平面線形 horizontal ali

31、gnment道路中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狀。第4.2.6條 縱面線形 vertical alignment道路中線在縱剖面上的起伏形狀。第4.2.7條 線形要素 alignment elment構成平面線形及縱面線形的幾何特征。前者為直線、圓曲線及緩和曲線,后者為直線和圓曲線(或拋物線)。第4.2.8條 平曲線 horizontal curve在平面線形中路線轉向處曲線的總稱,包括圓曲線和緩和曲線。第4.2.9條 最小平曲線半徑 minimum radius of horizontal xurve在規(guī)定的計算行車速度、超高橫坡度及路面摩擦系數(shù)等條件下,保證汽車行駛在道路曲線部分時,產(chǎn)生的離心力等

32、橫向力不超過輪胎與路面摩阻力所允許的界限,并使乘車人員感覺良好而計算的半徑。第4.2.10條 汽車最小轉彎半徑 minimum turning radius指汽車方向盤旋轉至最大角度時按旋轉方向外側的前輪循圓曲線行走軌跡的半徑。第4.2.11條 圓曲線 circular curve道路平面走向改變方向或豎向改變坡度時所設置的連接兩相鄰直線段的圓弧形曲線。第4.2.12條 復曲線 compound curve 兩個或兩個以上半徑不同,轉向相同的圓曲線徑相連接或插入緩和曲線相連接而成的平曲線。第4.2.13條 反向曲線 reverse curve兩個轉向相反的相鄰的圓曲線中間連以緩和曲線或徑相連接

33、而成的平曲線。第4.2.14條 同向曲線 adjacent curve in one direction兩個轉向相同的相鄰圓曲線中間連以直線所形成的平面線形。第4.2.15條 斷背曲線 broken-back curve兩個轉向相同的相鄰圓曲線中間連以短直線而成的平曲線。第4.2.16條 回頭曲線 switch-back curve;reverse loop山區(qū)道路在同一坡面上回頭展線時所采用的回轉曲線。第4.2.17條 緩和曲線 transition curve平面線形中,在直線與圓曲線,圓曲線與圓曲線之間設置的曲率連續(xù)變化的曲線。第4.2.18條 豎曲線 vertical curve在道路

34、縱坡的變坡處設置的豎向曲線。第4.2.19條 凸形豎曲線 convex vertical curve設于道路縱坡呈凸形轉折處的曲線。用以保證汽車按計算行車速度行駛時有足夠的行車視距。第4.2.20條 凹形豎曲線 concave vertical curve設于道路縱坡呈凹形轉折處的曲線.用以緩沖行車中因運動量變化而產(chǎn)生的沖擊和保證夜間汽車前燈視線和汽車在立交橋下行駛時的視線.第4.2.21條 平曲線加寬 curve widening為適應汽車在平曲線上行駛時后輪軌跡偏向曲線內側的需要,平曲線內側相應增加的路面、路基寬度。第4.2.22條 加寬緩和段 transition zone of cur

35、ve widening設置平曲線加寬時,從加寬值為零逐漸加寬到全加寬值的過渡段。第4.2.23條 超高 superelevation為抵消車輛在平曲線路段上行駛時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在該路段橫斷面上設置的外側高于內側的單向橫坡。第4.2.24條 超高緩和段 superelevation runoff從直線路段的橫向坡漸變到曲線路段有超高單向坡的過渡段。第4.2.25條 斷面漸變段 transition zone of cross section為適應交通運行、交通組織、排水方式等條件的變化,道路的斷面布置相應地逐步完成轉變過程而設置的路段。第4.2.26條 縱坡 longitudinal grad

36、ient路線縱斷面上同一坡段兩點間的高差與其水平距離之比,以百分率表示。第4.2.27條 最大縱坡 max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根據(jù)道路等級、自然條件、行車要求及臨街建筑等因素所限定的縱坡最大值。第4.2.28條 最小縱坡 min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為縱向排水的需要,對排水不暢的路段所規(guī)定的縱坡最小值。第4.2.29條 變坡點 grade change point路線縱斷面上兩相鄰坡度線的相交點。第4.2.30條 平均縱坡 average gradient含若干坡段的路段兩端點的高差與該路段長度的比值。第4.2.31條 坡長限制 g

37、rade length limitation對較大縱坡坡段所限定的長度。第4.2.32條 縱坡折減 grade compensation對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qū),降低最大縱坡的規(guī)定。第4.2.33條 緩和坡段 transitional gradient在縱坡長度達到坡長限制時,按規(guī)定設置的較小縱坡路段。第4.2.34條 合成坡度 resultant gradient道路路面上的縱向坡度和橫向坡度的矢量和。第4.2.35條 視線 sight line司機在駕駛車輛時目光觸及固定或移動物體的直線。視線距離地面的高度,稱視線高度。第4.2.36條視距 stopping sight distan

38、ce從車道中心線上規(guī)定的視線高度,能看到該車道中心線上高為10cm的物體頂點時,沿該車道中心線量得的長度。第4.2.37條 停車視距 stopping sight distance汽車行駛時,駕駛人員自看到前方障礙物時起,至達到障礙物前安全停車止,所需的最短行車距離。兩部車輛相向行駛,會車時停車則需二倍停車視距,稱會車視距。第4.2.38條 超車視距 overtaking sight distance在雙車道道路上,后車超越前車時,從開始駛離原車道起,至可見對向來車并能超車后安全駛回原車道所需的最短距離。第4.2.39條 視距三角形 sight triangle平面交叉路口處,由一條道路進入路

39、口行駛方向的最外側的車道中線與相交道路最內側的車道中線的交點為頂點,兩條車道中線各按其規(guī)定車速停車視距的長度為兩邊,所組成的三角形。在視距三角形內不允許有阻礙司機視線的物體和道路設施存在。第4.2.40條 路口視距 sight distance of intersection平面交叉路口處視距三角形的第三邊的長度。第4.2.41條 (平曲線)橫凈距 lateral elear distance of curve道路曲線最內側的車道行車軌跡至由安全視距兩端點的連線所構成的曲線內側空間的界限線(即包絡線)的距離。第4.2.42條 (路口)截角 cut corner for sight line平面

40、交叉路口處,按視距三角形沿路口視距位置拆除妨礙視線的建筑物角部。第4.2.43條 視野 field of vision司機在行車中眼睛固定注視一定目標時,所能見到的空間范圍。第三節(jié) 道路交叉第4.3.1條 道路交叉(路線交叉) road intersection兩條或兩條以上道路的交會。第4.3.2條 交叉角 intersection angle 兩條道路相交時的夾角。用銳角表示。第4.3.3條 (鐵路)道口 railroad grade crossing道路與鐵路平面相交處。第4.3.4條 平面交叉 at grade intersection;grade crossing道路與道路在同一平面

41、內的交叉。簡稱平交。第4.3.5條 多岔交叉 multiple-leg intersection有五條或五條以上岔道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第4.3.6條 環(huán)形交叉 rotary intersection;roundabout道路交會處設有中心島,所有橫穿交通流都被交織運行所代替,形成一個單向行駛的環(huán)行交通系統(tǒng)。其中心島稱環(huán)島。第4.3.7條 微形環(huán)交 mini-roundabout道路交會處設小型中心島以減少用地面積。其交通運行組織以趨近路口的車輛讓環(huán)中車輛優(yōu)先通行方式代替在環(huán)中交織運行的平面交叉。其中心島稱微型環(huán)島。第4.3.8條 十字形交叉 cross roads四岔道路呈“十”字形的平面交

42、叉。第4.3.9條 丁字形交叉(T形交叉) T intersection三岔道路呈“丁”字形的平面交叉。第4.3.10條 錯位交叉 staggered junction兩條反向道路分別垂直于同一道路上,其交點距離很近,可以看作兩個反向丁字形交叉相連接。第4.3.11條 Y形交叉 Y intersection三岔道路是“Y”形的平面交叉。第4.3.12條 立體交叉 grade-separated junction道路與道路或鐵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簡稱立交。第4.3.13條 上跨鐵路立體交叉 overpass grade separation道路從鐵路上跨越的立體交叉。第4.3.14條 下穿鐵路

43、立體交叉 underpass grade separation道路從鐵路下穿過的立體交叉。第4.3.15條 簡單立體交叉 grade separation上下層道路之間互不連通的立體交叉。簡稱簡單立交。第4.3.16條 互通式立體交叉 interchange上下各層道路之間用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連接的立體交叉。其中只有部分匝道互相連通的稱為部分互通式立體交叉。第4.3.17條 苜蓿葉形立體交叉 clover-leaf interchange指四岔道交叉的右轉彎均用外側直連匝道連通,而左轉彎均用環(huán)形匝道連通,呈苜蓿葉形的互通式立體交叉。只設部分環(huán)形匝道的稱部分苜蓿葉形立體交叉。第4.3.18條 定

44、向式立體交叉 directional interchange設有一個以上的供左轉彎車輛使用直連或半直連匝道相連通的互通式立體交叉。第4.3.19條 菱形立體交叉 diamond interchange 設有四條匝道連通相交道路,在次要道路上的連接部分有沖突點的呈菱形的互通式立體交叉。第4.3.20條 喇叭形立體交叉 trumpet interchange以喇叭形匝道連接的三岔道(丁字形或Y形)互通式立體交叉。第4.3.21條 環(huán)形立體交叉 rotary interchange主干線為直通式,次要路線與主干線轉彎車道呈環(huán)形的互通式立體交叉。第4.3.22條 分隔式立體交叉 interchange

45、 woth special bicycle track互通式立交道路中,將非機動車自成運行系統(tǒng),與機動車無平面沖突點互不干擾的立體交叉。第4.3.23條 匝道 ramp互通式立體交叉上下各層道路之間供轉彎車輛行駛的連接道。第4.3.24條 單向匝道 one-wayramp互通式立體交叉中,只允許單向行駛的匝道。第4.3.25條 雙向匝道 two-way ramp互通式立體交叉中,準許雙向行車的匝道。第4.3.26條 環(huán)形匝道 loop ramp苜蓿葉形立體交叉中,供左轉彎車輛使用的呈環(huán)形的匝道。左轉彎的車輛循環(huán)形匝道運行向右約270轉彎進入相交道路,以避免與直行車輛的平面沖突。第4.3.27條

46、 (平面)交叉口 intersection;road crossing道路與道路平面相交處。第4.3.28條 交叉口進口 intersection entrance車流進入道路平面交叉處的路口。第4.3.29條 交叉口出口 intersection exit車流離開道路平面交叉處的路口。第4.3.30條 加寬轉角式交叉口 intersection with widende corners用曲線展寬各個轉角構成的平面交叉口。第4.3.31條 拓寬路口式交叉口 flaredintersection在接近交叉口的道路兩側展寬或增辟附加車道的平面交叉口。第4.3.32條 分道轉彎式交叉口 channe

47、lized intersection采用設導流島、劃分車道等措施使轉彎車輛分道行駛的平面交叉口。第4.3.33條 渠化交通 channelization在平面交叉口設置交通標志、標線和交通島等,引導車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第4.3.34條 交織 weaving兩股車流在短距離內連續(xù)進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現(xiàn)象。第4.3.35條 交織路段 weaving section環(huán)形交叉等設施中的能安全、順暢地進行交織的路段。第4.3.36條 合流 converging兩股車流合二為一的交通現(xiàn)象。第4.3.37條 分流 diverging一股車流分為兩股或多股車流的交通現(xiàn)象。第4.3.38條 沖突點 con

48、flict point在交叉口內,兩股車流軌跡線呈交叉形的交會點。第4.3.39條 交織點 weaving point在交叉口內,兩股不同方向車流軌跡線呈Y形的交會點。一股車流分流時,稱分流交織點;兩股車流合流時,稱合流交織點。第4.3.40條 交通島 traffic island為控制車輛行駛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車道之間設置的高出路面的島狀設施。包括導流島、中心島、安全島等。第4.3.41條 導流島 channelization island為把車流導向指定的行進路線而設置的交通島。第4.3.42條 中心島 center-island設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圓形或橢圓形的交通島。第4.3.43

49、條 安全島 refug island設置在往返車行道之間,供行人橫穿道路臨時停留的交通島。第4.3.44條 道口鋪面 paved crossing道口的鋼軌間及兩側一定范圍的塊料等鋪裝。第4.3.45條 道口限界架 boundary frame on crossing為保證道路上的車輛在電氣化鐵路的電力線下安全通過,在距道口兩端一定距離處設置的道路限界門架。第四節(jié) 附屬設施第4.4.1條 交通安全設施 traffic safety device為保障行車和行人的安全,充分發(fā)揮道路的作用,在道路沿線所設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橋、照明設備、護欄、標柱、標志標線等設施的總稱。第4.4.2條 人行橫道

50、cross walk在車行道上用斑馬線等標線或其他方法標示的、規(guī)定行人橫穿車道的步行范圍。第4.4.3條 人行地道 pedestrian underpass專供行人橫穿道路用的地下通道。第4.4.4條 人行天橋 pedestrian overcrossing專供行人跨越道路用的橋梁。第4.4.5條 分隔設施 separate facilities在路面上安設的分隔雙向交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車輛和行人等的簡易構造物。第4.4.6條 護欄 guard rail沿危險路段的路基邊緣設置的警戒車輛駛離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帶設置的防止車輛闖入對向車行道的防護設施,以及為使行人與車輛隔離而設置的保障行人安全

51、的設施。第4.4.7條 護墻 guard wall在道路的急彎、陡坡等危險路段,沿路肩修筑的矮墻。第4.4.8條 標柱 guard post在道路的轉彎、瀕河、高填方路段、橋頭引道等處的邊緣位置設置的矮柱。第4.4.9條 防護柵 safety fence為防止牲畜、行人、非機動車輛等進入高速公路,而在路基以外設置的柵欄。第4.4.10條 防炫屏(遮光柵) anti-dizzling screen為使夜間行車的駕駛人員免受對向來車前燈炫光干擾而設置在中央分隔帶上的遮光設施。第4.4.11條 隔音墻 acoustic為減輕行車噪聲對附近居民的影響而設置在公路側旁的墻式構造物。第4.4.12條 防沙

52、設施 sand protection facilities在易受沙害的路段設置的控制風蝕的發(fā)生和改變沙粒搬運及堆積條件的設施。第4.4.13條 防雪設施 snow protection facilities在易于發(fā)生雪害的路段,設置在道路上風側的柵欄、防雪棚等設施。第4.4.14條 道路限界架 boundary frame on road在遂道、半山洞、立體交叉橋梁、電氣化鐵路道口等外的兩端,按道路建筑限界的規(guī)定設置的門架。第4.4.15條 (廠礦道路)阻車堤 stopring truck heap用松散粒料沿險要路段中線間斷堆置,專供露天礦失控車輛緊急停車用的設施。第4.4.16條 (廠礦道

53、路)擋車堆 anti-creep heap用松散粒料間斷堆置在險要路段一側或兩側,起擋車作用的設施。第4.4.17條 (廠礦道路)防滑堆 antiskid heap在廢石場或貯礦場邊坡頂部用廢石(土)或礦石堆積而成的石(土)堆,防止卸車作業(yè)車輛滑溜的設施。第4.4.18條 道路照明設施 lighting facilies of road為保證能見度低時交通正常運行,正確地識別路況及各種交通標志,設置于道路上的燈光照明設施。第4.4.19條 交通廣場 traffic square具有交通樞紐功能的廣場。第4.4.20條 停車場 parking lot供停放車輛使用的場地。第4.4.21條 反坡安

54、全線 adverse grade for safety設置在露天礦山道路下坡路段,供失控下溜車輛逐漸沖向上坡而減速、停車的岔線。第4.4.22條 公交(車輛)??空?bus bay ;parking station公共交通車輛運行的道路上,按營運站位置設置的車輛??吭O施,有島式、港彎式等。第4.4.23條 綜合管道(綜合管廊) composite pipe line能容納幾種公用設施管線的溝道。第4.4.24條 渡口 ferry道路越過河流以船渡方式銜接兩岸交通的地點。包括碼頭、引道及管理設施。第4.4.25條 道路綠化 road planting在道路兩旁及分隔帶內栽植樹木、花草以及護路林等

55、。第4.4.26條 街道綠化 street planting在街道的兩旁及分隔帶內種植樹木和綠籬、布置花壇、林蔭步道、街心花園以及建筑物前的綠化等。第4.4.27條 行道樹 street trees沿道路兩旁栽植的成行的樹木。第4.4.28條 綠籬 hedge;living fence密植于路邊及各種用地邊界處的樹叢帶。第4.4.29條 功能栽植 function planting在道路用地范圍內或路旁為某種需要而進行的綠化栽植,包括防炫、視線誘導、防風、緩沖、隔音、禁入、遮蔽等栽植。第4.4.30條 護路林 shelter belt在道路旁、城市毗連處,為防止飛沙、積雪以及橫向風流等對道路或

56、行駛車輛造成有害影響而種植的林帶。第4.4.31條 里程碑 kilometer stone標志公路及城市郊區(qū)道路里程的碑石。每一公里設一塊,用以計算里程和標志地點位置。第4.4.32條 百米樁 hectometer stake在里程碑之間,每隔一百米設立的小樁。第五章道路勘測與設計第一節(jié) 勘測選線與設計第5.1.1條 踏勘 reconnaissance對道路建設的方案進行野外勘察和技術經(jīng)濟調查并估算投資等的作業(yè)。第5.1.2條 (道路工程)方案圖 road project為反映道路工程建設的地點、規(guī)模、布局、占地及拆遷范圍等情況而繪制的圖及文字說明。第5.1.3條 (道路)平面示意圖 plan

57、e sketch為概括地反映工程全貌而繪制的圖。包括道路的走向、線形、主要構造物等。第5.1.4條 線形設計 alignment design路線立體形狀及其相關諸因素的綜合設計。第5.1.5條 公路景觀設計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公路的線形、構造物型式與沿線自然景觀相協(xié)調的美學設計。第5.1.6條 (城市道路)平面設計 alignment design;plane design城市道路線形、交叉口、排水設施及各種道路附屬設施等平面位置的設計。第5.1.7條 (城市道路)豎向設計 design of elevation城市道路路線、交叉口、廣場、停車場等各部位的高程設

58、計。第5.1.8條 選線 route selection根據(jù)路線基本走向和技術標準,結合地形、地質條件和施工條件等因素,通過全面比較,選擇路線的全過程。第5.1.9條 路線控制點 control point任務書中指定通過的地點,以及為便于分段布線,在選線過程中選定的對路線走向起控制作用的地點。第5.1.10條 定線 location of line根據(jù)既定的技術標準和路線方案,結合有關條件,從平面、縱斷面、橫斷面綜合考慮,具體定出道路中線的工作。第5.1.11條 紙上定線 paper location在地形圖上定出道路中線的工作。第5.1.12條 比較線 alternative line選線

59、或定線時選出的作為比較方案的路線。第5.1.13條 展線 route deveopment為使山嶺區(qū)路線縱坡能符合技術標準,采取順應地形延伸路線長度的布線方法。第5.1.14條 初測 preliminary survey根據(jù)任務書確定的修建原則和路線基本走向方案,通過對各比較線方案的勘測、調查工作,以確定采用的路線;并為編制初步設計文件提供所需的資料。第5.1.15條 定測 location survey根據(jù)批準的設計文件,在現(xiàn)場進行具體方案的勘測落實,并通過詳細測量、調查及內業(yè)工作,為編制施工圖設計提供所需的資料。第5.1.16條 地貌 topographic feature地表高低起伏的自

60、然形態(tài)。第5.1.17條 地物 culture地面上各種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無形物(如省、縣界等)的總稱。第5.1.18條 地形 topographyf地物和地貌的總稱。第5.1.19條 臺地 terrace沿河谷兩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帶狀分布的階梯狀地貌。第5.1.20條 埡口 pass;saddle back山脊上呈馬鞍狀的明顯下凹處。第5.1.21條 平原區(qū) plain terrain地形寬廣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很小的地區(qū)。第5.1.22條 微丘區(qū) rolling terrain丘崗較低,地面自然坡度平緩,相對高差不大的地區(qū)。第5.1.23條 重丘區(qū) hilly te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