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縣志稿網絡版_第1頁
蕭山縣志稿網絡版_第2頁
蕭山縣志稿網絡版_第3頁
蕭山縣志稿網絡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蕭山縣志稿內容簡介:蕭山為吾浙一大古邑,地濱錢塘,乃貫通浙東西之要衢,交通順暢,商業(yè)繁興,山水秀麗,物產豐盈,人文薈萃,精英輩出。如此大邑,何得無志以記事乎?稽宋元以來,志事勃興,據一種統(tǒng)計:兩宋時期全國各級志書達六百余種,而以江浙為盛,惜散佚者多,傳于今者,不超過三十部,而蕭山是否有志,未見載籍。明初蕭山事務,始見于郡志,唯尚無單行一志。蕭山之獨立成志,肇端于明,“宣德、弘治、正德、嘉靖,凡數修輯。遠者六十余年,近者僅十余年,明代修訂,可謂綦勤”(楊士龍再跋),今所見

2、者有嘉靖林修蕭山縣志六卷(今有膠卷本及抄本)及明萬歷劉修蕭山縣志六卷(現存殘卷)。清繼明后,有康熙鄒修蕭山縣志二十一卷、劉修蕭山縣志二十一卷及乾隆黃修蕭山縣志四十卷。其后垂百八十余年,未見續(xù)修。辛亥鼎革,萬象更新。民國三年,縣知事彭延慶有鑒于民國肇建,百業(yè)待舉,諸多事務已非舊志所能及,遂立意邀鄉(xiāng)老賢士,創(chuàng)意修志。經略多年,粗成規(guī)模,而彭令離任他調,人去政息,成稿束之高閣,漸有散落。迄民國九年,陳氏曾蔭來蕭主政,重加董理,謀付剞劂,亦未蕆事。直至民國二十四年張宗海氏來掌縣事,深知志書之要,立意成書,乃整舊稿,“闕者補之,贅者刪之,訛誤者更正之,錯雜者理董之;凡四閱月而稿定,檢付手民,刷印成書”(

3、張宗海序),即今之民國二十四年本蕭山縣志稿。 目錄檢索目錄蕭山縣志稿(民國二十四年本)整理前言整理凡例蕭山縣志稿(民國二十四年本)卷首卷一疆城、卷二山川、卷三水利、卷四田賦(上)、卷五田賦(中)、卷六田賦(下)、卷七建置(上)卷八建置(下)卷九古跡卷十(上)學校卷十(下)學校卷十一紀事卷十二(上)縣屬各官表卷十二(下)官師卷十三選舉卷十四人物(一)卷十五人物(二)卷十六人物(三)卷十七人物(四)卷十八人物(五)卷十九人物(六)卷二十人物卷二十一人物卷二十二人物卷二十三人物卷二十四人物卷二十五人物卷二十六人物卷二十七人物卷二十八瑣聞卷二十九瑣聞卷三十藝文卷三十一藝文卷三十二藝文卷三十三藝文卷末舊

4、序 序言蕭山為吾浙一大古邑,地濱錢塘,乃貫通浙東西之要衢,交通順暢,商業(yè)繁興,山水秀麗,物產豐盈,人文薈萃,精英輩出。如此大邑,何得無志以記事乎?稽宋元以來,志事勃興,據一種統(tǒng)計:兩宋時期全國各級志書達六百余種,而以江浙為盛,惜散佚者多,傳于今者,不超過三十部,而蕭山是否有志,未見載籍。明初蕭山事務,始見于郡志,唯尚無單行一志。蕭山之獨立成志,肇端于明,“宣德、弘治、正德、嘉靖,凡數修輯。遠者六十余年,近者僅十余年,明代修訂,可謂綦勤”(楊士龍再跋),今所見者有嘉靖林修蕭山縣志六卷(今有膠卷本及抄本)及明萬歷劉修蕭山縣志六卷(現存殘卷)。清繼明后,有康熙鄒修蕭山縣志二十一卷、劉修蕭山縣志二十一

5、卷及乾隆黃修蕭山縣志四十卷。其后垂百八十余年,未見續(xù)修。辛亥鼎革,萬象更新。民國三年,縣知事彭延慶有鑒于民國肇建,百業(yè)待舉,諸多事務已非舊志所能及,遂立意邀鄉(xiāng)老賢士,創(chuàng)意修志。經略多年,粗成規(guī)模,而彭令離任他調,人去政息,成稿束之高閣,漸有散落。迄民國九年,陳氏曾蔭來蕭主政,重加董理,謀付剞劂,亦未蕆事。直至民國二十四年張宗海氏來掌縣事,深知志書之要,立意成書,乃整舊稿,“闕者補之,贅者刪之,訛誤者更正之,錯雜者理董之;凡四閱月而稿定,檢付手民,刷印成書”(張宗海序),即今之民國二十四年本蕭山縣志稿。 文摘西河自蘇家潭而南為塘河,一名南門江,南抵白露塘,北抵蘇家潭萬歷志:西河下原注正德志云:南

6、通崇化諸鄉(xiāng)之水,北通運河。又菊花河在縣南一百步,受街衢之水,南注蘇家潭。其東西二山:東日東蜀山,西日西蜀山,即古之潘水也。漢書地理志: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水經注:潘水疑是浦陽江之別名也,自外無水以應之??h志刊誤:漲潘橋在縣南十五里,以潘水所經得名。西山之陽實有名潘泉者,其水東注,經浦陽江入海,今名潘泉井。縣南諸河之通南門江者,有埭上河,在治西南十五里,西至橫筑塘,東至南門江,為縣治至義橋之要道。舊時崇化、來蘇兩鄉(xiāng)開放湘湖,凡童家湫、黃家霪諸穴,其水道必經此河。有西山河,治西十五里,由縣治達石巖要道、石巖斗門,開放湖水,由此達崇化諸鄉(xiāng)。有南山河,治南十四里,由埭上河分支,經東莊周入南門江,通

7、來蘇鄉(xiāng)。舊為來蘇開放湖水之水道,有來蘇河,治南十里,西通南門江,東通錢清江。湘湖出水之道,其東經埭上河、西山、河南山河,入南門江;其北由村口閘、盛家橋、望湖橋入運河;其西南由歷山南穴流出,經前后吳村,至西江塘而止,名西河。由楊歧閘流出,西至漁浦街而止,名北河。南與亭子頭穴之水匯合,至后壇南分為二:西至楊家濱、西江塘而止,東至峽山頭、堰基壩而止,名南河。由鳳林閘流出,經峽山頭分為二:一至義橋市、西江塘而止,一經天昌閘、瀲堰閘,至新壩市、西江塘而止。宋史汪綱傳:蕭山有名運河,西通錢塘今運河不通江,東達臺明,沙漲三十余里,舟行則膠,乃開浚八千余丈,復創(chuàng)閘江口,使泥淤弗得入河水,不得泄于涂。則盡瓷以達

8、城閨,十里創(chuàng)一廬,名日施水,主以道流。于是舟車水陸不問,晝夜寒暑意行,利涉歡欣忘勛。宋史河渠志:蕭山縣西興鎮(zhèn)通江兩閘,近為沙壅塞,舟楫不通。乾道三年,守臣言募人自西興至大江疏沙河二十里,并浚閘里運河十三里,通便綱運,民旅皆利汪綱浚治運河,在寧宗嘉定間。此云乾道中,相去數十余年。復恐湖水不定,復有填淤,且通江六堰史文未詳堰名,今各堰因革隨時,亦難細考。綱運至多,宜差注指揮一人,專以開撩西興沙河系銜。及發(fā)捍江兵士五十名,專充開撩沙浦,不得雜役,仍從本府起立營屋居之。按據史文,似宋之沙河在閘外,運河由之以通江。唯所稱通江兩閘,不知究在何處。舊志沙河注云:沙河在西江塘內沿江一帶,直抵海塘,與運河相為表

9、里。又云:沙河與運河毗連。今沿江沿海塘內俱有支河,即其故道,似與史文不合也??h中湖沼除湘湖、白馬湖外,俱詳水利門中,不復述。謝承漢書日:余暨有涉皇山。舊志云:今無考。縣志刊誤謂即越王山,蓋音相近而誤。此亦想當然之事耳。越絕書日:豕山疑在余暨界。舊志云:今其地無考,附錄于此。附錄錢塘江義渡碑記應寶時撰:錢塘義渡,古未之有。同治三年,粵匪初退之后,杭紳胡君光墉,時方主善后事,垂念錢塘江中渡船,以多得錢為利,人眾載重;又不論潮漲風大,黑夜貪渡,往往至傾覆,雖憫之,無法可拯也。于是請于制府中丞湘陰左公,有義渡之設。 蕭山在清代隸屬紹興府。紹興在清代是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qū)之一,其進士數量在清朝名列前茅。當

10、代學者對于紹興的研究很多,但是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山陰、會稽等縣。由于蕭山在1958年以后歸屬杭州市,學者在研究紹興時自然就忽略了這一曾經在清代紹興府占有重要位置的地區(qū)。蕭山與杭州隔錢塘江相望,自古即是吳越之分野,是由杭州往浙中、浙南以及福建的客商必經之處,也是閩浙學子北上進京趕考的驛站。蕭山的水路交通是連接中央政府和浙江學子的重要紐帶。因此,蕭山的地方文人和經濟在清代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民國時蕭山縣知事陳曾蔭在民國蕭山縣志稿原序中云:“蕭山,一唐之緊縣也,與省會隔一衣帶水,聲名文物自昔稱盛?!弊郧宄跏捝骄驮谡绾蛯W術界涌現了不少名人。清朝初期,著名學者毛奇齡(16231713)在多方面均有建樹

11、,阮元更是被尊為清學的首創(chuàng)者;清朝中葉,朱氏兄弟朱筠(17291781)和朱珪(17311807)作為乾隆和嘉慶兩朝的重臣,在政治和學術上都有重要貢獻(朱筠對于包括戴震、洪亮吉(17461809)在內的眾多學者的支持對當時整個學術界起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朱珪作為嘉慶的老師,在反和珅的斗爭中作用巨大)。而當清朝走向衰敗之際,湯金釗(17721856)作為道光時期重臣,擔任過吏部尚書、禮部尚書以及工部尚書等職,并積極支持林則徐禁煙。清朝末年,湯金釗同族湯壽潛(18561917)力主變法革新,寫下危言四卷提出眾多建議,并成為清末民初浙江地方要員。可以說蕭山在整個清朝在政治、學術領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2、,而蕭山地方志作為記載蕭山人物傳記以及其他信息的資料性文獻,自然對研究清朝歷史有著相當大的意義。目前存世的編撰于明代至民國時期的蕭山縣志共有6部。明代的嘉靖志、萬歷志皆由地方官員負責編撰,分類相對簡單。萬歷志包括天文、地理、建置、食貨、人物、列傳和雜志七大類。嘉靖志與之類似。清朝雖然是地方志編撰的鼎盛時期,但是編撰于清代的蕭山縣志卻只有兩部康熙志、乾隆志。其中康熙志分為18門,而乾隆志分類達30余種,但錯誤紛雜,毛奇齡甚至針對康熙志撰寫了縣志刊誤。因此民國3年(1914年),蕭山本地文人在地方官員的組織下,開始編撰新的蕭山縣志稿,并于1935年完成了編撰工作。這一縣志稿被稱為民國志。這一縣志和

13、乾隆志相比,在分類上相對簡略而合理。除了6張地圖以外,共分為13大類:疆域、山川、水利、田賦、建置、古跡、學校、紀事、官師、選舉、人物、瑣聞和藝文。雖然記載了一些清以前的內容,但主要還是清初至清末的史料。在蕭山縣志稿之后,有俞樾弟子來裕恂以一己之力于1948年完成的縣志稿,為蕭山舊修縣志殿后之作,包括蕭山縣志稿14卷,志余1卷,達76萬字。蕭山縣志稿主要編撰者之一楊士龍在蕭山縣志稿跋中明確地指出縣志編撰的體例:“清代修志,能馭以史法,獨辟蹊徑,自創(chuàng)義例者,實惟會稽章實齋先生,卓然名其家。姚君茲編,雖未必規(guī)仿實齋以自立,異然亦有不茍同與流俗者?!?姚瑩俊在民國蕭山縣志稿后序中也尊稱章學誠為“修志

14、專家”,而絕口不提戴震以及其他方志大家。由此可見,民國志編撰者對于方志的理解大體上與章學誠的方志思想相似。章學誠將縣志本身視為歷史的一種,表明在他看來家譜是縣志中人物傳記的主要材料來源之一。這樣就初步奠定了蕭山縣志稿中關于人物記載資料來源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體現了歷史研究的嚴謹態(tài)度,可為后世研究蕭山人物特別是清代人物提供極佳的參考。朱士嘉在清代地方志的史料價值一文中也指出章學誠非常重視當地文獻和地方檔案的價值,并且強調方志編纂者自己對于人物價值的判斷。民國志的編者在遵循章學誠方志編纂原則的基礎上編寫了人物傳記,因側重于目的,自然與正史有所不同。民國志編成之時,當時的蕭山縣長張宗海和知事陳曾蔭都非

15、??隙h志對于本地發(fā)展可能產生的的積極作用。蕭山縣志稿對于朱、陸兩家遷徙的過程記錄詳略的對比值得引起重視。蕭山縣志稿中不但詳細記錄了朱、陸祖上從蕭山遷往京師的過程,而且敘述了他們的遠祖從外地到蕭山的時間和過程,甚至還記錄了他們在蕭山境內村與村之間的搬遷細節(jié)。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民國志人物傳記的素材來源于地方材料和家譜。更為重要的是,民國志對于朱、陸的祖父或父輩如何從蕭山到京師過程的描述向我們揭示了清朝非常普遍的一個歷史現象。民國志的這一特點可以成為研究清代從地方到中央的行政關系的重要材料。從地方政府來說,詳細記錄本地人如何進入中央政治勢力圈子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京師大臣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對清朝政治

16、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在清朝,蕭山屬于紹興,而紹興的進士數量和幕僚數量在全國都處于前列。詹姆斯科爾(James H Cole)認為清朝時紹興文人之所以熱衷于成為幕僚的原因有二:一是有許多紹興人進京趕考,但是中進士的比例畢竟有限,而那些落第者又不愿意兩手空空回鄉(xiāng),加上京城有不少同鄉(xiāng)擔任官員,因此這些落第者會選擇在同鄉(xiāng)手下擔任幕僚,給自己將來的政治生涯打基礎;二是當時浙江省舉人的考試競爭激烈程度在全國首屈一指,所以很多紹興文人通過捐款等手段在順天寄籍,從而以順天人的身份獲得舉人資格,進而參加進士考試。許大齡在明清史論集 中指出,早在康熙時期,通過捐糧或捐款而寄籍成為京城人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這也是清

17、朝財政的重要來源。他們獲得順天府的戶籍后,并不能馬上參加考試,所以不少人會暫時做幕僚以積累政治經驗。朱筠之祖父朱登俊和陸敘釗的例子與科爾所分析的情況相仿。事實上,清朝時江南地區(qū)的不少地方和紹興一樣面臨舉人難考的問題,但是紹興擁有特別悠久且強大的幕僚體系,這在政治中心順天尤其明顯。根據科爾的統(tǒng)計:“在北京所在的順天府,紹興來的二級官員(幕僚)比例遠遠超出全國的平均水平。例如,從清朝建立開始到1883年,在順天府的府級和縣級的監(jiān)獄負責人中,高達24%的來自于紹興?!?因此,在研究幕僚或者寄籍問題方面,民國志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材料。蕭山縣志稿還詳細講述了那些成為進士的傳主們如何從普通書生成為進士的過程,例如,民國志的朱珪傳講到朱珪最初師從朱軾,然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舉,次年中進士。甚至還講述了朱軾與朱珪祖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