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_“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_第1頁
第2課_“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_第2頁
第2課_“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_第3頁
第2課_“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_第4頁
第2課_“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1.漢初”無為”的背景、目的一、從“無為”到“有為”背景: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目的:恢復生產,安定人心 內容:如減輕田租、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作用: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2.與民休息政策的內容與作用背景: 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 土地兼并劇烈 匈奴為患目的: 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形勢3.“有為”的背景與目的1.董仲舒創(chuàng)立新的儒學體系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

2、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為封建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 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3) 提出“三綱五常”的道德標準:“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禮、義、仁、智、信。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加強君權的需要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需要儒學的坎坷發(fā)展(總結) 春秋:應運而生戰(zhàn)國:蔚然大宗 秦朝:沉重打擊西漢初期:逐漸復蘇漢武帝時

3、期:正統(tǒng)思想 思考:漢代儒學為什么能夠成為正統(tǒng)思想?1.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無法解決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問題,漢武帝急需新的學說維護統(tǒng)治;2.新儒學集百家之長,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jié)h武帝用思想的統(tǒng)一來實現(xiàn)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1.儒學成為選官的標準2.儒學壟斷教育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 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3.獨尊儒學的結果漢代講學畫像磚(太學) 太學太學里的教師的是哪些人?學生在太學學習什么內容? 學生在太學畢業(yè)后的去向?這有何意義? 積極消極1、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

4、進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2、有利于以儒學為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為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3、有利于社會道德建設和社會穩(wěn)定3、唯心主義成分多4、神學迷信色彩濃1、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學術發(fā)展2、宣揚的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帶有明顯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如何評價漢代新儒學(獨尊儒術)?探究練習一、董仲舒對儒學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請回答:1、董仲舒的新儒學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主要是因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 B“罷拙百家,獨尊儒術”C“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2、漢武

5、帝的哪些措施,對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統(tǒng)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舉賢良對策 重用文學儒者 舉辦太學,講授儒家經典 設立地方郡國學校,廣泛傳播儒學A B C DAC練一練1、在爭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大一統(tǒng)”二者關系時,下面四人的結論比較正確的是A、政治上的統(tǒng)一確保思想上的統(tǒng)一B、董仲舒的學說適應了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C、漢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D、思想上的統(tǒng)一為政治上的統(tǒng)一服務D2、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關系是A、完全更新 B、因循守舊C、繼承與發(fā)展 D、外在形式的變化C3、漢代儒學對先秦儒學的發(fā)展主要是限制君主的暴政大一統(tǒng)的思想 天人感應說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 BC D

6、B 4從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到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強化思想控制的加強 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A BC DD5.漢代時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漢代的統(tǒng)治思想,是因為它適應了A、發(fā)展經濟的需要B、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C、鞏固統(tǒng)一的需要D、維護民本思想的需要C6.“天人感應”說從本質上講是一種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權思想C、陰陽五行思想 D、君權神授思想D1.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防止舊勢力復辟毀滅文化加強思想控制(2000年津贛卷) A B C D2史載:“漢初蕭(何)曹(參)為相,鎮(zhèn)以無為, 從民之欲而不憂亂?!彼从碀h初的統(tǒng)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張 B.

7、墨家主張 C道家主張 D.法家主張知識拓展題5、儒學到了漢朝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A、人定勝天 B、無為而治C、君權神授 D、仁政思想6、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主要利用了儒學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貴君輕C、性善論 D、大一統(tǒng)7、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xiàn)了 )中央集權的強化 思想控制的加強 大一統(tǒng)的形成 儒學之外其他各個學派的消亡A、 B、 C、 D、8.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防止舊勢力復辟毀滅文化加強思想控制(2000年津贛卷) A B C D9史載:“漢初蕭(何)曹(參)為相,鎮(zhèn)以無為, 從民之欲而不憂亂?!彼从碀h初的統(tǒng)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張 B.墨家主張 C道家主張 D.法家主張知識拓展題10、儒學到了漢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A、人定勝天 B、無為而治C、君權神授 D、仁政思想11、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主要利用了儒學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貴君輕C、性善論 D、大一統(tǒng)12、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xiàn)了 )中央集權的強化 思想控制的加強 大一統(tǒng)的形成 儒學之外其他各個學派的消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