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 盧梭命題與西方憲政理論的邏輯困境 優(yōu)秀博士論文作者專項基金:“現(xiàn)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與形成2003006。作者簡介 佟德志1972-,男,*人,政治學博士,*師*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的研究。 摘要“服從自己本人是盧梭政治理論的根底和前提,表現(xiàn)為在國家實現(xiàn)法治的制度籌劃。同時,盧梭命題中所涵的國家與個人、人權與人權、政治權利與個人權利等要素的矛盾也被外化為與法治的沖突。盧梭命題是西方政治現(xiàn)代性展開的根本命題,并且對當代西方政治學理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關鍵詞:盧梭命題、憲政、邏輯困境中圖 D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Rousseau Proposition and
2、 Dilemma of Western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Tong Dezhi(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300073)Abstract: “Obey himself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Rousseau, and embodied in the institutional plan of rule of law in a democratic country.
3、 The contradictory between state and individual, popular sovereign and human rights, political right and personal right consisted in Rousseau proposition caused the conflict between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Rousseau proposition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western country, and
4、influence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greatly.Key Words: Rousseau proposition;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logic dilemma作者簡介:佟德志,1972-,男,人,政治學博士,*師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參編著作多部,譯作多部,并先后在“政治學研究“、“開放時代“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郵政地址及編碼:*市*師大學六里臺校區(qū)政治與行政學院,300073:6O;1HM電子:tongdezhieyou.在國家實現(xiàn)法治是現(xiàn)代西方憲政制的邏輯起點,憲政制在西方國家的建立實現(xiàn)了與法治兩種制
5、度的并存,從而完成了政治現(xiàn)代化的過程。然而,國家與個人、政治權利與個人權利等種種沖突的原則卻注定了憲政制在的邏輯困境。這一困境貫穿了現(xiàn)代西方政治文明形成的始終,并對當代西方政治文明構成了深刻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對盧梭“服從自己本人以及“化圓為方等命題的解析提醒西方憲政理論的邏輯困境。一、“服從自己:在國家與個體之間在盧梭看來,就一個社會的結合來講,它的關鍵難題在于個體之間的結合既要保證個體的獨立,同時又使個體能“致身于力量的總和。盧梭將這一困難表述為以下詞句:“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wèi)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lián)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
6、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3頁。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在古代希臘和現(xiàn)代西方之間分裂的盧梭,它使盧梭成為最為醒目的一個穿著雅典城邦外衣的現(xiàn)代人。一方面,“服從自己本人洋溢著古典的理想,它超越時空,與古代希臘的先哲們“服從你為自己制定的法律 轉引自蘇涅爾謝相茨:“古希臘政治學說“,蔡拓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0頁。的格言實現(xiàn)了溝通;另一方面,此句中先后出現(xiàn)的“個人、“自己、“每個結合者、“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些字眼又透露了盧梭對現(xiàn)代自由的體認。正是這種古代政治自由與現(xiàn)代個人自由的雙重訴求使盧梭進退維谷,自相
7、齷齪。“與全體相聯(lián)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服從自己本人構成了盧梭命題的核心,不但是盧梭“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而且成為盧梭解決所有國家問題的前提和結論,概括了盧梭全部的政治學說和理想追求。盧梭明確指出,“政治體的本質(zhì)就在服從與自由二者的一致。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21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盧梭傾向于以一種“全體對全體的比率實現(xiàn)主權者與法律的服從者之間的一致。盧梭指出,在一個國家中,“作為主權權威的參與者,就叫做公民,作為國家法律的服從者,就叫做臣民。他還設計了一個公式來實現(xiàn)政府、主權者、臣民與公民的一致,即“政府自乘的乘積或冪與一方面既是主權者而另
8、一方面又是臣民的公民們的乘積或冪,二者相等。這種全體對全體的比率使人民在政治體中肩負起雙重使命:“一方面,人民享有主權,行使主權;同時另一方面又須服從主權,遵守號令。 前引文依次參見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6頁、第77頁、第72頁注2等處。然而,“服從自己本人在成為盧梭政治理想與追求的同時亦成為盧梭一系列烏托邦的起點。他既塑造了一個公共的“大我形象,又認為在這之外,個體享有獨立的自由;他既強調(diào)公民與主權者的區(qū)別,又認為兩者可以互相通用;他既認為社會契約轉讓了全部的自然權利,又強調(diào)個人以“以人的資格應享有的自然權利。 可參考以下幾處:法盧梭:“社會契約論
9、“,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4-26頁,第41頁。并請參見何兆武的譯注。這種種矛盾被最終概括在盧梭對“聚集與“結合、“公意與“眾意所做的種種區(qū)分之中。毋庸諱言,個體性的差異與整體性的偏好之間并不存在完全一致,他們之間存在的緊關系從本質(zhì)上將現(xiàn)代國家分裂為向兩個方向上伸展的訴求。盧梭命題正是要打通這一矛盾,然而,他本人卻在解決這一矛盾的努力中悲劇地走向了烏托邦。盧梭想當然地認為,公意就是人民“自己的意志,包含了個人意志,服從公意就是做到了服從自己本人。盡管盧梭看到了矛盾的雙方,但卻過分地強調(diào)了其中一方,使他的論證沿著公意理論的一元化取向走向了烏托邦的死胡同。在公意形成的問題上,盧
10、梭再次將命題中個人的空間進展擠壓。盧梭假定,“公意的一切特征仍然存在于多數(shù)之中,因此,“每個人投票時都說出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于是從票數(shù)的計算里就可以得出公意的宣告。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40頁。這樣意見是否成為公意取決于票數(shù)的計算,多數(shù)規(guī)則成了公意唯一值得遵守的規(guī)則。盡管盧梭對多數(shù)原則并不十分滿意,但他還是辯護道:“多數(shù)表決的規(guī)則,其本身就是一種約定確實立,并且假定至少有一次全體一致的同意。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2頁。在這里,我們看到,盧梭的公意最后墮落為劣等的“多數(shù)至上主義,甚至使具有“共同兼顧
11、意義的公意墮落為“統(tǒng)計性的概念。 當代美國著名法學家德沃金認為,盧梭的*理論是一種“共同兼顧的*概念而不是“統(tǒng)計性的*概念。美羅納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麗君譯,*:*人民,2001年版,第25頁。僅從公意來看,這點不錯;然而,如果從公意的實現(xiàn)來看,盧梭的*卻只是一種“統(tǒng)計性的*概念?!胺淖约罕救顺蔀楸R梭政治思索的核心:無論是社會契約論,還是公意理論,均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人們看到,這一思索并不是孤立的。在所有西方政治文明的思索者那里,這都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胺淖约罕救耸墙M織國家的根底,同時也是組織國家的悖論,成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要解決的一個核心難題。就“服從自己
12、這一主題,康德與盧梭分享了*種理論上的直覺,前者亦將“服從自己視為自由的真義,而將個人與全體間的這種完美結合視為國家的前提和根底。在康德看來,當法律之下的自由與不可抗拒的權力以最大的限度結合在一起時,這樣的社會就是一個完全正義的公民社會體制。他指出:“一種與人的自然權利相吻合的制度的觀念,即服從法律的人們同時也應該聯(lián)合起來成為立法者,是一切國家形式的根底。 德康德:“重新提出的問題:人類是否在不斷地向善進步?“載德康德:“康德書信百封“,李秋零編譯,*:*人民,1992年版,第291頁。這樣,自由就成為自己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即自由意志的自律。對個體來說,個體組成國家實現(xiàn)的自治需要保證“我的對
13、外的合法的自由,即“不必服從任何外界法律的權限,除了我能予以同意的法律而外。 德康德:“永久和平論“,載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105頁。追求國家與個人、普遍與特殊之間的統(tǒng)一構成了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根本主題。在黑格爾那里,這一主題被轉換為“普遍物與“特殊物、“個人目的與“普遍目的之間的緊,以一種抽象思辯的方式勾畫了國家現(xiàn)實性的根底。他指出:“普遍物同時就是每個人作為特殊物的事業(yè)。重要的是,理性的規(guī)律和特殊自由的規(guī)律必須相互滲透,以及個人的特殊目的必須同普遍目的同一,否則國家就等于空中樓閣。個人的自信構成國家的現(xiàn)實性,個人目的與普遍目的這雙方面的同一則
14、構成國家的穩(wěn)定性。人們常說,國家的目的在謀公民的幸福。這當然是真確的。如果一切對他們說來不妙,他們的主觀目的得不到滿足,又如果他們看不到國家本身是這種滿足的中介,那末國家就會站不住腳的。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楊、*企泰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265266頁。事實上,盧梭之前的政治哲學即開場關注這一主題。當霍布斯分析時,他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用主權理論來分析時,人權是一個必然結論,其最終要到達的結果就是主權者與服從者的同一。他指出,在政體中,“全體或是他們的大多數(shù)自愿地組合起來,充當主權者,同時每一個個別的人都是服從者。 Thomas Hobbes, The Elem
15、ents of Law: Natural and Politic, ed., J. C. A. Gaskin, O*ford; New York: O*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art II, Chapter 20.洛克亦強調(diào)了這種主權者與服從者的重合。在洛克的社會契約論中,自由人交出了為執(zhí)行他的私人判決而處分違犯自然法的行為的權力,這一權力在國家那里,形成了另一種權力,即“在國家對他有此需要時,使用他的力量去執(zhí)行國家的判決。這樣,在自由人交出權力的同時,在文明社會中形成了立法權和執(zhí)行權,其結果是,無論是根據(jù)長期的法律還是臨時的判斷,只要遇有必要時立法權和執(zhí)行
16、權“都可以使用全體成員的全部力量。其結論是,國家的判斷“就是他自己的判決,是由他自己或者他的代表所作出的判決。 英洛克:“政府論“,下卷,瞿菊農(nóng)、葉啟芳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54頁。作為國家的組織方式,隱含著對集體或社會因素的強調(diào),不可防止地會在*種程度上整合公民的意見。盡管的起點是個人,然而,其結論卻是國家;其根底是多樣性,其涵卻是同一性。不僅如此,它還為從國家開場的政治統(tǒng)治行為提供了更高的合法性。樂觀的主義者相信,全體的權利只是個人的權利的總和,“對社會每一個成員是個別適用的,對社會成員集體同樣適用。 美托馬斯杰斐遜:“杰斐遜選集“,朱曾汶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46
17、1頁。然而,不可能做到集體偏好與個人偏好的完全重合,這就將在集體與個人之間被綁在一個為難的位置上,承當國家與個人之間緊關系的中介。按意大利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家拉吉羅的意見,國家在剝奪了公利并授之于公意之后,如果做到個人毫無所失,則,“公意與所有人的意志就必須完全吻合;即最終的集體利益“必須是個人利益的算術和;但事實是,最終的集體利益只是“這些利益的代數(shù)和,也就是說,個體的多樣性不可防止地被剪裁了。 意圭多德拉吉羅:“歐洲自由主義史“,楊軍譯,*:*人民,2001年版,第351頁。一致性與多樣性的沖突注定了的困境,即使在當代西方的制度中,人民的合唱也不會完全和諧地進展下去,它為人們提供的是一系列困
18、境的選擇。其中包括了“權利對功利、“更加排他性的人民對包容更廣的人民、“個人之間的平等對組織之間的平等、“一致性對多樣性、“集中對分散、“權力和政治資源的集中對分散。 美羅伯特達爾:“多元主義*的困境自治與控制“,尤正明譯,:*,1989年版,第99-108頁。我們看到,達爾提供的當代西方的六種困境實際上圍繞著“一致性對多樣性這一整合目標而展開,它反映了盧梭命題的現(xiàn)代涵。就“服從自己本人“的主題,當代西方法學界亦展開了極為廣泛的討論。當?shù)挛纸鹨浴暗暮蠎椥愿拍顏碚J識時,他的概念主要還是從集體與個體關系的角度出發(fā)來提醒這一主題的現(xiàn)代含義:“應具有一種不同定義所確立的目標,即集體決定是由政治機構作出
19、的,而這些政治機構的構造、組成和實踐是將社會所成員都視為個個體,并予以同等關注和尊敬。 美羅納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麗君譯,*:*人民,2001年版,第21頁。這事實上是從國家的角度以肯定性的判斷給出了盧梭“服從自己本人的另一種解釋。在這里,德沃金強調(diào)的依然是制度的整合功能,即“每一個個體都以同一種被稱之為他們的行為方式來行事,而這種行為方式是由他們單獨的行事方式合并而成一種進步統(tǒng)一的行為方式。 美羅納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麗君譯,*:*人民,2001年版,第24頁。當代政治哲學家哈貝馬斯亦指出,憲政的制度安排實現(xiàn)了法律制定者和法律承受者的重
20、合,從而為和法治的聯(lián)結提供了根底。他指出:“法治國家,就其觀念而言,是一個符合人民要求的制度,并經(jīng)過人民的意見和意志而實現(xiàn)了合法化;在這個制度當中,法律的承受者同時也是法律的制定者。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后民族構造“,曹衛(wèi)東譯,*:*人民,2002版,第77頁。這實際上是在重復盧梭。由此來看,盧梭命題不但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主題,而且透過現(xiàn)代化的漫長歷史進程照顧著西方政治文明的根本方向。二、“化圓為方: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哥德巴赫猜測在設計波蘭政府時,盧梭指出:“如果你愿意,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容易的。然而,正如以前經(jīng)常發(fā)生的那樣,激情所至,法律常常被濫用。因此,制定那些不被濫用的法律是不可能的。即使是
21、最高明的政治家亦無法預測那些可能發(fā)生的濫用,并做出權衡。在政治上,將法律置于人之上的問題恰恰像是幾何學上的化圓為方。正確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按你的設計建立的政府就是一個好政府,而不是腐敗的政府。但是,當你解決了這個問題后,你就會深信不移地發(fā)現(xiàn),你是讓法律來統(tǒng)治,而不是人來統(tǒng)治。 Jean-Jacques Rousseau, Considerations on the Government of Poland,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by Victor Gourevitch, Cambridge
2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79.盧梭的這一難題為保守的自由主義者密切關注。例如,薩托利和哈耶克兩人曾屢次提到盧梭的這段話。參見美薩托利:“*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東方,1998年版,第373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245頁。在盧梭看來,對于任何一個“好政府來說,實現(xiàn)法治均不可或缺。然而,法治之難,就像是幾何學上的“化圓為方。 即求解一個正方形,其面積與一個給定的圓的面積相等?,F(xiàn)代數(shù)學證明,這是不可能的。近代西方很多人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均以失敗告終?;舨妓乖Q解決了這一難題,
23、結果貽笑大方。當盧梭以“服從自己本人為政治制度的根本目標時,他要解決的正是權力產(chǎn)生的性問題,然而,其中卻暗含著權利保障的法治問題。從“服從自己本人出發(fā),盧梭試圖化解人權與人權,國家與個人之間緊關系的種種努力最終以與法治沖突的形式被劇場化地表現(xiàn)出來,它同時也是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根本問題;就此意義上講,盧梭的困境就是現(xiàn)代的困境。盧梭并不是第一個試圖求解“化圓為方的人,但是,他留給人們的身影巨大而模糊。敏銳的洞察力和驚人的想象力無法更進一步?jīng)_破時代的牢籠,對于與法治這樣一個如此沉重的理論負載,盧梭還是難堪其重,盧梭命題所暗含的種種難以消弭的對立因素成為理想主義者永遠的困境。對盧梭命題的不斷反芻成為西方政
24、治學理論的必修課,“化圓為方的難題留給人們長久的思考,它所涵的在國家實現(xiàn)法治的難題成為政治學與法學理論的“哥德巴赫猜測。同樣的問題亦困惑著同時代的另外一位主義思想家:詹姆斯哈林頓James Harrington。這位作者在其代表作“大洋國“一書中指出:“我們知道,一個國之中制定法律的是人。因而主要的問題似乎是:怎么才能使一個國成為法律王國,而不是人的王國? 英哈林頓:“大洋國“,何新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1頁。盧梭在國家實現(xiàn)法治的難題在西方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形成過程中具有普遍的意義。換句話說,在任何一個“人統(tǒng)治人的政府中,這一難題均無法繞開,它同樣困擾著美國的制憲者。美國“憲法之父麥
25、迪遜審慎地指出了美國憲政安排的這一核心難題:“在組織一個人統(tǒng)治人的政府時,最大困難在于必須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統(tǒng)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約束自身。 原中譯文將control譯為“管理,本文根據(jù)上下文將其譯為管理和“約束。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著:“聯(lián)邦黨人文集“,程逢如等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64頁。Ale*ander Hamilton, James Madison, John Jay, The Federalist Paper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9, p.322.這一問題構成了“聯(lián)邦黨人文集“的根本
26、主題。美國法學家米歇爾曼分析指出,“就“聯(lián)邦黨人文集“的設計來講,它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治,即美國人民的政治自由在于他們共同地為他們自己所統(tǒng)治;另一方面是法治,即他們的政治自由來源于法而不是人的統(tǒng)治。 Frank Michelman, Laws Republic,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ume 97, Number 8, July 1988, p.1500.從現(xiàn)代國家的角度來看,麥迪遜的難題就在于政府在管理被統(tǒng)治者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約束,在實現(xiàn)的同時承受法治。麥迪遜難題與盧梭的法治難題有異曲同工之美,但卻給出了盧梭難題的一個答案:一方面,人們要通過的形式實現(xiàn)自我管
27、理;而要想“將法律置于人之上,就必須約束程序形成的權力。沒有法治的容易導致“暴政之治;沒有的法治容易走向“惡法之治。對于現(xiàn)代政治文明來講,與法治缺一不可。然而,作為現(xiàn)代西方政治文明二元化構造柱石的與法治卻并不因此而有更多的和諧。人們看到,在以人權為標志的革命高歌猛進的同時,法治卻背上了越來越沉重的負累。正像哈耶克、奧斯特羅姆等人看到的那樣,在“法治理想獲致勝利的同時,人權的理想亦贏得了勝利,而這一事實很快便使前者退至幕后。 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246頁。奧斯特羅姆等人亦表達了這樣的遺憾,他指出,“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使美國
28、革命黯然失色的事實,是我們時代的悲劇之一。參見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復合*制的政治理論“,毛壽龍譯,*:*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序言,第13頁。由于沒有正確處理與法治之間的緊關系,從而使與法治的此消彼長在事實上演繹了一場零和博弈 指參加博弈的各方利益完全對立的博弈。的悲劇。事實上,主義者很早就看到,當人民成為主權者,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時,法治就成了一個最大的難題。盧梭清醒地看到,人們總是不愿忍受法律加在他們身上的束縛,這使得即使是良好的法律亦常常無用武之地。盧梭甚至認為,“要為人類制訂法律,簡直是需要神明。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3頁。他指出:“
29、有千百個從不能忍受良好法律的民族都曾在世上煊赫過;而且縱然那些能夠忍受良好法律的民族,也只是在他們?nèi)繗q月里的一個極為短暫的時期做到了這一點。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9頁。從實現(xiàn)法治的難易程度上看,英國史學家阿克頓甚至認為,制與君主制均是由不受法律約束的人的意志進展統(tǒng)治,因而都不受法律的管轄,是專制的。不僅如此,制甚至不如君主制那樣容易承受法律的統(tǒng)治。他指出:“制往往自然地實現(xiàn)其原則人權,并祛除對行使人權的一切限制條件;而君主制往往屈從于這些條件。一方面是力量屈從于權利,另一方面力量壓倒了法律。君王的對抗逐步被那些反對并謀求分享其權力的人所擊?。欢?/p>
30、中,權力已經(jīng)在那些謀求推翻或廢除法律的人手中。廢除法律的過程因而是無抵抗而迅速的。 英阿克頓:“自由史論“,胡傳勝等譯,*:譯林,2001年版,第226頁。事實上,阿克頓的結論并不難以理解。當法律的遵守者本身成為法律的制定者,即實現(xiàn)了制時,人們傾向于蔑視法律。為了使“由于傲慢而不可能被法律糾正的人能夠遵守法律而有所節(jié)制,馬基雅維利甚至想到用君主政體作為過渡,以便使人民能夠更好地遵守法律。他指出:“在腐敗的城市維系或創(chuàng)造新體制有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在那兒維系或創(chuàng)造一個體制,那把它轉向國王政體比轉向平民政體更必要,俾使由于傲慢而不可能被法律糾正的人可望因主君的權力而有節(jié)制。 意馬基雅維利:“李維羅馬史疏議“,呂健忠譯,臺北:左岸文化,2003年版,第55頁。馬基雅維利確實用心良苦,亦反映了政治理論家面對與法治之間緊關系的無奈。就與法治的關系來看,阿克頓的觀念在西方憲政傳統(tǒng)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英國法學家詹寧斯W. I. Jannings亦不認為與法治之間存在著必然的伴生關系。他認為,有無法治,或是有法治無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他發(fā)現(xiàn),法治甚至“可以建基于所有主義者都不歡送的原則, 英詹寧斯:“法與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京汽車托運合同范本
- 2025年泰州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怎么考
- 修復車交易合同范本
- 醫(yī)院弱電集成合同范本
- 制衣廠勞動合同范本
- 主廚合同范本
- 與中介定金合同范本
- 棉花勞務合同范本
- 冠名使用合同范本
- 勞動合同范本完整
- 客源國概況-韓國課件
- 道路建筑材料電子教案(全)
- 《一頁紙項目管理》中文模板
- 《淡水養(yǎng)殖基礎知識》
- 英語演講-機器人發(fā)展
-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試題及答案
- 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共52題)
- 1、1~36號元素電子排布式、排布圖
- advantrol-pro v2.70學習版系統(tǒng)組態(tài)使用手冊
- 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沙盤模擬企業(yè)經(jīng)營賽項規(guī)程
- 國網(wǎng)新聞宣傳與企業(yè)文化管理專責題庫匯總-下(判斷、簡答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