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3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_第1頁
學案3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_第2頁
學案3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_第3頁
學案3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_第4頁
學案3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單元 生物變異、育種和進化學案33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考綱要求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2.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復習目標1.說明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2.概述生物進化理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A自查拉馬克進化學說拉馬克是第一個提出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的科學家,是生物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拉馬克的進化學說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走上了科學的軌道。試簡述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和意義?述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提出標志是什么?有何局限性?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有何發(fā)展?種群:(二)基因庫:(三)基因頻率的概念?

2、調查方法?課堂深化探究一.自然選擇學說1.主要內容2.嘗試進行“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的模型解讀(1)自然選擇的對象自然選擇的因素: 自然選擇的動力 類型: 。意義: 。原因: 。(4)自然選擇的結果: 。(5)變異不定向與自然選擇定向性。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一)主要內容1. 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概 念定 義外延種 群 基因庫 2. 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可遺傳變異的三個來源: 。由于 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它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3. 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變異是不定向的不利變異被淘汰,有利變異逐漸積累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生物朝一定方向緩慢進化提醒自然選

3、擇的實質:定向改變基因頻率。變異與環(huán)境的關系: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經(jīng)產生,環(huán)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是影響變異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過環(huán)境的選擇將生物個體中產生的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選擇出來,其余變異遭到淘汰。例如噴灑殺蟲劑只是將抗藥性強的個體選擇出來,而不是使害蟲產生抗藥性。4.隔離與物種的形成(1)物種形成的三種典型模式漸變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島上13種地雀的形成。驟變式:主要是通過 的方式形成新物種,一出現(xiàn)可以很快形成 (基因頻率改變)。此種方式多見于植物。人工創(chuàng)造新物種:通過 (如番茄馬鈴薯)、 (如甘藍蘿卜)、 (如八倍體小黑麥)等方式也可以創(chuàng)造新物種。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二)現(xiàn)代生物進化

4、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比較1.共同點 2.不同點(1) (2) (3) (4) (三)【疑難辨析】1.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區(qū)別內容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志 變化后的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 二者聯(lián)系 2.種群和物種的區(qū)別(1)物種是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個物種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形成不同的種群。(2)種群是同一種生物、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形成的一個群體。種群“小”,不同種群間有地理隔離;物種“大”,不同物種間有生殖隔離。(3)判斷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種,如果來歷不明,形態(tài)結構相似,可靠依據(jù) 。若 ,則不是同一物種。(四)共同進化與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1.共同進化:2.生物進化的歷程:思維拓

5、展1.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的關系。(1)區(qū)別生物進化:實質上是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過程,所以生物發(fā)生進化的標志為基因頻率改變,不論變化大小,都屬于進化的范圍;基因頻率未改變,則未進化。物種形成: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至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標志著新的物種形成,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2)聯(lián)系:生物發(fā)生進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種,但新物種的形成一定要經(jīng)過生物進化過程。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實質是阻止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僅有地理隔離不能產生新的物種,生殖隔離才是物種形成的關鍵。3.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是密切聯(lián)系的:基因多樣性是形成物種和生態(tài)系

6、統(tǒng)多樣性的基礎,反過來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又影響基因多樣性。4.變異與環(huán)境的關系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經(jīng)產生,環(huán)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是影響變異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過環(huán)境的選擇將生物個體中產生的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選擇出來,其余變異遭到淘汰。例如噴灑殺蟲劑只是將抗藥性強的個體選擇出來,而不是使害蟲產生抗藥性。(五)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比較及計算1.比較概 念定 義外 延基因頻率 基因型頻率 2.計算(1)常染色體遺傳方式設有N個個體的種群,AA、Aa、aa的個體數(shù)分別是n1、n2、n3,A、a的基因頻率分別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用PAA、PAa、Paa表示,則:PAP

7、AAPAaPaPaaPAa由以上公式可得出下列結論:(2)伴X染色體遺傳方式在一個工廠中,男女職工各100名,女性中,色盲基因(Xb)攜帶者為5人,色盲患者為1人;男性中色盲患者為8人,則Xb的基因頻率為: 特別提醒XY型性別決定生物,基因在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無等位基因,計算時只計X染色體上的基因數(shù)不考慮Y染色體。ZW型性別決定也是這樣。已知人群中,伴X隱性男性患者的比例為p,則可認為這個人群中此基因頻率為p,由此可計算女性中患病的頻率為p2。例色盲:男性中發(fā)病率7%,女性中發(fā)病率為(7%)20.5%。(3)哈代溫伯格定律成立前提計算公式a.當?shù)任换蛑挥袃蓚€時(A、a),設p表示A的基因

8、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基因型AA的頻率為 ,Aa的頻率為 ,aa的頻率為 。b.當告訴基因型aa的頻率為x%時,則a的基因頻率為 ,A的基因頻率為 。AA基因型頻率為 ;Aa基因型頻率為 。對應訓練1.埃及斑蚊是傳播登革熱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區(qū)在密集噴灑殺蟲劑后,此蚊種群數(shù)量減少了99%,但是一年后,該種群又恢復到原來的數(shù)量,此時再度噴灑相同劑量的殺蟲劑后,僅殺死了40%的斑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C)A.殺蟲劑導致斑蚊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基因B.斑蚊體內累積的殺蟲劑增加了自身的抗藥性C.原來的斑蚊種群中少數(shù)個體有抗藥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種群沒有基因突變2.下列關于種群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9、(B)A.一個種群中的個體間是相互影響的B.一個種群中存在著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各種生物個體C.對一個種群有利的環(huán)境,可能對另一個種群是不利的D.種群中的個體在不斷死亡,但基因庫卻能保持和發(fā)展3.(2009·江蘇卷,20)下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

10、一物種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4.(2010·淮安質檢)某小島上原有果蠅20 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蠅分別占15%、55%和30%。若此時從島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且所有果蠅均隨機交配,則F1中V的基因頻率約是()A.43% B.48% C.52% D.57%5.(2011·南京模擬)如果在一個種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如果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每年aa的個體減少20%,AA和Aa的個體分別增加20%,一年后,aa的個體在種群中的比例為()A.23.7% B.20% C.18.

11、2% D.15.6% 6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物種在不斷進化B.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頻率之和為1C.基因型為Aa的個體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種群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數(shù)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大于女性群體限時訓練題組一生物進化1.下列敘述中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原理的是()。A.食蟻獸具有長舌,是因為它長期舔食樹縫中的螞蟻而反復不斷伸長的緣故B.害蟲抗藥性的增強,是因為殺蟲劑使害蟲產生抗藥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斷積累C.狼和鹿通過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進行

12、著相互選擇,結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變快D.現(xiàn)在人們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環(huán)境中,因此人類的進化不再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2.農業(yè)生產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后,害蟲的抗藥性增強,殺蟲效果下降,原因是( )A.殺蟲劑誘發(fā)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生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shù)量增加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D.抗藥性強的害蟲所產生的后代具有很強的抗藥性3.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進行了修改,下列哪項是修改內容(多選)()A.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生物個體B.自然選擇是通過生物存在過度繁殖而導致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C.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實質D.突變和基因重組、

13、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4.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基因突變是基因庫變遷的內因B.隔離的種群之間各自獨立進化C.物種形成意味著生物能夠以新的方式利用環(huán)境條件D.一個物種的形成或滅絕,不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進化5.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A.a表示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B.b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離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huán)境共同進化D.d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生物進化的標志題組二種群中的基因頻率6.能影響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有()?;蛲蛔內旧w變異自然選擇隔離A. B. C. D.7.某社區(qū)全部人口剛

14、好男女各400人,居委會進行紅綠色盲普查,發(fā)現(xiàn)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12名未生育女性是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18名色覺正常婦女的兒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區(qū)分紅色和綠色。那么,這個群體中紅綠色盲的基因頻率為()A.7.5% B.6%C.約5.6% D.約8.1%8.如圖表示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后某個種群中A和a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多選)()A.Q點表示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A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huán)境B.P點時兩曲線相交,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C.該種群中雜合子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逐漸取代純合子D.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9.在調查某小麥種群時發(fā)現(xiàn)T(抗銹

15、病)對t(易感染)為顯性,在自然情況下該小麥種群可以自由交配,據(jù)統(tǒng)計其基因型頻率TT為20%,Tt為60%,tt為20%,后來該小麥種群突然大面積感染銹病,致使易感染小麥在開花之前全部死亡。計算該小麥在感染銹病之前與感染之后基因T的頻率分別是多少()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題組三應用提升10.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和a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如圖2所示,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多樣性。(2)

16、在種群中出現(xiàn)了基因型為AA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_,該來源為生物進化_。AA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種群基因庫中的_發(fā)生改變。(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_。由此可知,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_。(4)根據(jù)圖1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中的是哪個種群?_,該環(huán)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了_作用。11.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圖1(1)圖1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Y分別是_、_。(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這是生物進化的_。(3)小島上能進行生

17、殖的所有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島上蜥蜴的_。(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xiàn)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lián)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圖2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加劇。小島上食物短缺,聯(lián)趾蜥蜴?zhèn)€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圖2所示的過程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fā)生變化,其本質是因為蜥蜴群體內的_發(fā)生了改變。高考真題體驗1.(2012上海)29.蝸牛的有條紋(A)對無條紋(a)為顯性。在一個地區(qū)的蝸牛種群內,有條紋(AA)個體占55,無條紋個體占15,若蝸牛間進行自由交配得到Fl,則A基因的頻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頻率分

18、別是A.30,2l B.30,42 C.70,2l D.70,422.(2012廣東)6.科學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體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號和第9號染色體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組酵母菌能存活,未見明顯異常,關于該重組酵母菌的敘述,錯誤的是A.還可能發(fā)生變異 B.表現(xiàn)型仍受環(huán)境的影響C.增加了酵母菌的遺傳多樣性 D.改變了酵母菌的進化方向3.(2012江蘇)5. 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生物的種間競爭是一種選擇過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依據(jù)C. 外來物種入侵能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D. 突變的可遺傳性阻礙生物進化 4.(2012安徽)4.假若某植物種群足夠大,可

19、以隨機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基因不產生突變??共』騌對感病基因r為完全顯性?,F(xiàn)種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開花和結實,而感病植株在開花前全部死亡。則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1/9 B、1/16 C、4/81 D、1/85.(2012海南)23.關于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的自發(fā)突變率雖然很低,但對進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改變,也可能不變D.同一群落中的種群相互影響,因此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群落.6.(2011·廣東卷,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數(shù)抗生素

20、的“超級細菌”引人關注,這類細菌含有超強耐藥性基因NDM1,該基因編碼金屬內酰胺酶,此菌耐藥性產生的原因是(多選)()A.定向突變B.抗生素濫用C.金屬內酰胺酶使許多抗菌藥物失活D.通過染色體交換從其他細菌獲得耐藥基因7.(2011·江蘇卷)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C.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xù)性D.種群內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shù)量下降而減小8.(2011·海南卷,20)某地區(qū)共同生活著具有捕食關系的甲、乙兩種動物,兩者的個體數(shù)長期保持穩(wěn)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21、.乙物種的滅絕必然導致甲物種的滅絕,反之亦然B.在長期進化中,甲、乙兩物種必然互為選擇因素C.甲物種基因的突變必然導致乙物種基因的突變,反之亦然D.甲、乙個體數(shù)的長期穩(wěn)定說明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改變9.(2011·廣東卷)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時將病毒傳染給人,可引起病人發(fā)熱、出血甚至休克??茖W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傳播。(1)將S基因轉入蚊子體內,使蚊子的唾液腺細胞大量表達S蛋白,該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熱病毒的復制。為了獲得轉基因蚊子,需要將攜帶S基因的載體導入蚊子的_細胞。如果轉基因成功,在轉基因蚊子體內可檢測出_、_和_。(2)科學家獲得一種

22、顯性突變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xiàn)1群體 中A基因頻率是_,F(xiàn)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3)將S基因分別插入到A、B基因的緊鄰位置(如下圖),將該純合的轉基因雄蚊釋放到野生群體中,群體中蚊子體內病毒的平均數(shù)目會逐代_,原因是_。10.(2011·重慶卷)2008年,在重慶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體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數(shù)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盲魚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B.種群密度是限制盲魚種群增長的關鍵生態(tài)因素C.洞內水體中溶解氧的增加將提高盲魚種群

23、的K值D.盲魚作為進化研究的材料體現(xiàn)生物多樣性間接使用價值11.(2010·山東高考理綜)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jīng)過隔離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C.基因突變產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學案33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答案與解析基礎自查一、拉馬克進化學說內容: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是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意義:否定了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意義:(1)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走上了科學的

24、軌道??茖W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命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性、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原因。2.提出標志: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局限性: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三、1.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jīng)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2.自然選擇作用的研究已經(jīng)從以個體為單位發(fā)展到以種群為單位。(一)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做種群。(二)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三)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率。它受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的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斷進化。2.調查方法:抽樣調查法。課堂深化探究一.自然選擇學說1.主

25、要內容(1)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自然選擇;(2)變異是不定向的,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3)過度繁殖加劇了生存斗爭,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4)自然選擇是長期緩慢的過程,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2.嘗試進行“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的模型解讀(1)自然選擇的對象直接對象是生物的變異性狀(表現(xiàn)型)。間接對象是相關的基因型。根本對象是與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即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環(huán)境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因而可以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2)自然選擇的因素: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3)自然選擇的動力:生存斗爭。類型:包括種內

26、斗爭、種間斗爭、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斗爭。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原因:過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資源。(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一)主要內容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概 念定 義外延種 群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做種群;種群是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無生殖隔離;同一區(qū)域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種群內所有個體、所有細胞的所有基因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可遺傳變異的三個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合稱突變)。由于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

27、機的、不定向的,因此它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4.隔離與物種的形成(1)物種形成的三種典型模式 異源多倍體的染色體畸變的 生殖隔離(基因頻率改變) 植物體細胞雜交(如番茄馬鈴薯)、多倍體遠緣雜交(如甘藍蘿卜)、多倍體育種(如八倍體小黑麥) (2)新物種形成不一定經(jīng)過地理隔離,但不管哪種方式都需要達到生殖隔離。(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比較1.都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2.(1)達爾文進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克服了這個缺點。(2)達爾文的進化論研究生物個體的

28、進化,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則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3)基因頻率的改變,從分子水平上闡述,而自然選擇學說從性狀水平解釋進化。(4)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強調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三)【疑難辨析】1.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區(qū)別內容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志生殖隔離出現(xiàn)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的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新物種形成,生殖隔離,質變生物進化,基因頻率定向改變,量變二者聯(lián)系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xiàn)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進化不一定產生新物種,新物種產生一定存在進化2.種群和物種的區(qū)別(3) 是否存在生殖隔離。 存在生殖隔離 (四)共同進化與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1.在物種與物種之

29、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2.從原核生物到真核單細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細胞生物;從異養(yǎng)生物到自養(yǎng)生物;從厭氧生物到需氧生物;從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五)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比較及計算1.比較概 念定 義外 延基因頻率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型頻率指群體中具有某一基因型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其計算公式為:×100%基因型頻率改變,基因頻率不一定改變2.計算(1)常染色體遺傳方式在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該等位基因純合子的頻

30、率雜合子的頻率。(2)伴X染色體遺傳方式 ×100%5%。(3)哈代溫伯格定律a.種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c.沒有遷入和遷出;d.沒有自然選擇;e.沒有基因突變。a.基因型AA的頻率為p2,Aa的頻率為2pq,aa的頻率為q2。b.A的基因頻率為1。AA基因型頻率為(1)2;Aa基因型頻率為2·(1)。對應訓練1【解析】在一地區(qū)密集噴灑殺蟲劑后,斑蚊種群數(shù)量減少了99%,只有極少數(shù)有抗藥性的個體存活。但是一年后,該種群又恢復到原來的數(shù)量,此時再度噴灑相同劑量的殺蟲劑后,僅殺死了40%的斑蚊。這說明原來的斑蚊種群中少數(shù)個體有抗藥性基因。故C選項符合題意。2【

31、解析】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群體,此群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一個種群對環(huán)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它是對特定環(huán)境的適應,其他種群在這種環(huán)境可能就不適應,故B選項符合題意。3B圖示是物種形成的常見模式: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a通過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又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b、d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離,故A錯誤;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c是由a2演變而來,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故B正確;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由于b和d兩個種群之間有地理隔離,可能形成

32、了生殖隔離,故二者可能屬于不同的物種,故C錯誤;同理,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它們仍是同一物種,故D錯誤。4B20 000只果蠅中,基因型VV有20 000×15%3 000只,Vv有20 000×55%11 000只,vv有20 000×30%6 000只。從島外入侵2 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后,三種基因型的果蠅所占比例發(fā)生變化:VV占5 000/22 0005/22,Vv占11 000/22 0001/2,vv占6 000/22 0003/11。F1中V的基因頻率是5/221/2×1/248

33、%。5C由題知,種群中aa占25%,每年aa的個體減少20%,一年后aa為25%×80%20%,AA和Aa的個體分別增加20%,一年后為75%×120%90%,所以一年后aa的個體在種群中的比例為20%÷(20%90%)18.2%。6B【解析】A選項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B選項基因頻率是每種基因占控制本性狀所有基因的比例,所以各項之和為1;C選項由于適應環(huán)境的性狀會得到保留,控制此性狀基因的頻率會上升,所以無法判斷A還是a的基因頻率更高;D選項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條X染色體,色盲是隱性遺傳病,故男性患色盲的幾率大于女性,但在男性和

34、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頻率是相同的。故B選項符合題意。限時訓練題組一生物進化1解析A項內容反應的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害蟲的抗藥性并不是使用殺蟲劑才出現(xiàn)的,抗藥性的產生是隨機突變的結果;狼和鹿之間相互選擇共同進化,反映出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人類無論生活在何種環(huán)境都要受自然選擇的影響。答案C2【解析】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變異的結果,殺蟲劑對害蟲進行了選擇,從而使對殺蟲劑有抗藥性的害蟲被保留下來并擴大繁殖。故B選項符合題意。3.ACD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共同點是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均以可遺傳變異作為進化材料,并由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不同點:達爾文的進化論沒有闡明

35、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機理,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克服了這一缺點。達爾文的進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達爾文的進化論中,自然選擇來自過度繁殖和生存斗爭;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中,則將選擇歸結于不同基因型有差異的延續(xù),沒有生存斗爭,自然選擇也在進行。方法規(guī)律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的比較(1)共同點:都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2)不同點:達爾文進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克服了這個缺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則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

36、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F(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實質基因頻率的改變,從分子水平上闡述,而自然選擇學說從性狀水平解釋進化?,F(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強調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4.D每種生物在生物圈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都有自己的生態(tài)學功能,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其他的生物?;蛲蛔儠够驇彀l(fā)生變化,是基因庫變化的內因;隔離的種群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受不同環(huán)境的影響,獨立進化;物種形成意味著產生了生殖隔離,即種群的基因庫發(fā)生改變,而這種改變所表現(xiàn)出的性狀能讓生物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5.Ca表示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d表示地理隔離,但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必須經(jīng)過地理隔離;c是新物種的形成,新物種的形成

37、是生物與環(huán)境共同進化的結果。題組二種群中的基因頻率6. 解析引起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有: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遷移和隔離等。7.B由于紅綠色盲是伴X染色體遺傳病,Y染色體沒有紅綠色盲基因的位點,所以紅綠色盲相關的基因總數(shù)是400×24001 200,Xb10×212×118×122×172(18名色覺正常婦女的兒子患色盲,這18名正常婦女的基因型是XBXb,22個男性是紅綠色盲,其基因型是XbY),所以紅綠色盲的基因頻率(Xb)72/1 2006%。拓展提升伴性遺傳(如色盲)中基因頻率的計算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Y染

38、色體上沒有,因此,色盲基因頻率×100%8.ABD某個基因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說明該基因控制的性狀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性。A和a的基因頻率之和為1,P點時兩曲線相交,表示兩者的頻率相等,所以此時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50%。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雖然A的基因頻率逐漸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強,因此不一定會出現(xiàn)“該種群中雜合子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逐漸取代純合子”的現(xiàn)象。9.B由種群中TT為20%、Tt為60%、tt為20%,計算得T的基因頻率是20%1/2×60%50%。感染銹病之后tt全部死亡,種群中TT為1

39、/4(25%)、Tt為3/4(75%),則T的基因頻率為25%37.5%62.5%。題組三應用提升10.解析(1)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的基因多樣性。(2)出現(xiàn)的新基因一般是基因突變的結果,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基因突變,該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A個體的出現(xiàn)將會使基因庫中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3)圖中箭頭表示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基因交流,從而說明種群1和種群2之間不存在地理(生殖)隔離。(4)兩個種群中,種群1中基因型為AA的黑色個體明顯比種群2中多,說明該種群所處的環(huán)境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這樣的環(huán)境對甲蟲起到了選擇作用。答案

40、(1)基因(2)基因突變提供原材料基因頻率(3)基因交流地理(生殖)隔離(4)種群1選擇本題的得分要訣是:首先要明確等位基因在決定性狀的遺傳方式時存在某些特殊性,題中A基因個數(shù)的多少決定甲蟲體色的深淺程度;其次答題時需要完整地理解題干情境;另外,識圖時要注意各種基因型甲蟲的個體特征,用適者生存的原理思考問題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1.(1)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2)種群基本單位(3)基因庫(4)生存斗爭(種內斗爭)聯(lián)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lián)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合理即可)基因頻率解析(1)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

41、。(2)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種群,它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3)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4)生物進化過程中存在著因過度繁殖而出現(xiàn)的生存斗爭現(xiàn)象,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所以聯(lián)趾蜥蜴適于游泳,更易獲得食物,出現(xiàn)個體比例上升的現(xiàn)象。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高考真題體驗1.【答案】D 【解析】親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哈溫定律算,得到A基因頻率70%,a基因頻率30%,F(xiàn)1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42%,選D。 2.【答案】【解析】用人工合成的染色體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體部分片段,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重組

42、酵母菌仍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等變異,A正確;重組酵母菌的性狀受其遺傳物質的控制和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B正確;重組酵母菌的遺傳信息和自然狀態(tài)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遺傳多樣性,C正確;重組酵母菌只是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變酵母菌的進化方向,生物的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環(huán)境條件)決定。 3.【答案】D【解析】生物競爭也是一種環(huán)境因素,A正確;化石是過去生物的遺體、遺跡和遺物,可通過對比了解生物進化情況,B正確;生物也可引起環(huán)境的變化,C正確;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D錯4.【答案】B【解析】因感病植株rr在開花前死亡,不能產生可育的配子,所以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R的基因頻率為3/4,r的基因頻率為1/4,則隨機交配后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4×1/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