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學歷年高頻考點匯總_第1頁
血液病學歷年高頻考點匯總_第2頁
血液病學歷年高頻考點匯總_第3頁
血液病學歷年高頻考點匯總_第4頁
血液病學歷年高頻考點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血液病學歷年高頻考點匯總血液病學第1單元 貧血概論1貧血診斷標準:正常成年男性血紅蛋白應120g/L,成年女性應110g/L。2依據(jù)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貧血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失血性貧血3類。3慢性貧血血紅蛋白低于60g/L為輸血指征之一。4屬于小細胞性貧血的是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慢性感染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5紅細胞生成素分泌不夠會引起貧血,有關的疾病是腎功能不全、垂體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低下、肝病。第2單元 缺鐵性貧血1食物中鐵以三價鐵為主,必須在酸性環(huán)境中或有還原劑如維生素C存在下還原成二價鐵才便于汲取。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腸黏膜是鐵汲取的主要部位。2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必

2、須要量增加而攝入不夠、丟失過多、汲取不良。最常見的病因是慢性失血。3紅細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鐵、蛋白質(zhì)。4血紅素合成障礙所致的貧血是缺鐵性貧血。5缺鐵性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特點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6診斷缺鐵最可靠的依據(jù)是骨髓小??扇捐F消失和血清鐵降低。7血清鐵蛋白是診斷缺鐵最敏感的指標。8缺鐵性貧血的特別臨床表現(xiàn):皮膚干燥、毛發(fā)無澤、反甲、口炎、舌炎、吞咽困難或吞咽時梗阻感及嗜異食癖等。9與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相符的是血清蛋白降低、血清鐵降低、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紅細胞游離原卟啉降低。10缺鐵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應是血清鐵降低、總鐵結(jié)合力升高、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1缺鐵性貧血的補鐵

3、治療中,屬無機鐵的是硫酸亞鐵。12體內(nèi)鐵主要儲存在肝、脾、骨髓中。13血清鐵蛋白是體內(nèi)儲備鐵的指標。14口服鐵劑治療有效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最先上升的是網(wǎng)織紅細胞。15補鐵的治療方法:口服鐵劑后510d網(wǎng)織紅細胞開始上升,712d達高峰,2周后血紅蛋白開始上升,待血紅蛋白正常后,再服藥36個月。16典型病例:女性,32歲。月經(jīng)量多已2年,近3個月來感乏力、頭暈、心悸,查血紅蛋白68g/L,白細胞6010/L,血小板14010/L,骨髓象:粒比紅為1:1,紅細胞增生活躍,中晚幼紅細胞045,體積小,胞質(zhì)偏藍,治療首選口服鐵劑。第3單元 巨幼細胞貧血1細胞形態(tài)學特點。血中紅細胞呈大細胞或正細胞正色素

4、型。MCV增大,MCH正?;蛏?。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呈多分葉現(xiàn)象,可見龐大血小板。2骨髓檢查:發(fā)現(xiàn)粒細胞出現(xiàn)巨幼變,幼核老漿現(xiàn)象,以巨晚幼粒及巨桿狀核細胞有早期診斷意義。3葉酸、維生素B測定是診斷巨幼細胞貧血的重要指標。第4單元 再生障礙性貧血1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機制主要包括造血干細胞受損、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免疫因素異常。2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中的免疫因素:T輔助細胞功能減弱、T抑制細胞功能加強,干擾素水平升高,TNF、IL-2水平變化。3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機制的檢查結(jié)果,正確的是血清IL-2水平增高、血清TNF水平增高、CDT細胞增高、CDT細胞增高。4引起繼發(fā)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常見

5、的病因是藥物及化學物質(zhì)。5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6骨髓檢查特點。急性再障多部位增生極度減低,造血細胞極度減少,非造血細胞如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嗜堿細胞、網(wǎng)狀細胞增多;慢性再障:骨髓灶性造血,增生程度不一,增生灶內(nèi)主要為幼紅細胞,且主要系晚幼紅細胞。7骨髓檢查巨核細胞顯然減少最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8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最常見的感染是上呼吸道感染。9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出現(xiàn)醬油色尿,最特異的診斷性檢查是酸溶血試驗。10慢性再障的治療是以雄激素為主的綜合性治療,首選丙酸睪酮肌內(nèi)注射。11在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藥物中,屬于促進造血的是司坦唑醇。12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可進行骨

6、髓移植治療的貧血。13急性再障主要藥物治療首選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最正確治療為異基因骨髓治療。第5單元 溶血性貧血1溶血性貧血是由于紅細胞破壞加速、壽命縮短,超過代償能力時發(fā)生的貧血。2溶血性貧血的病因分類:紅細胞內(nèi)部因素、紅細胞外部因素;前者包括紅細胞膜結(jié)構與功能缺陷、紅細胞內(nèi)酶缺陷、血紅蛋白異常。3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依據(jù):包括紅細胞破壞增多的檢查如高膽紅素血癥、糞膽原排出增多、尿膽原排出增多;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檢查,外周可見紅細胞碎片,紅細胞代償性增生的檢查。4診斷溫抗體型溶血性貧血最重要的實驗室檢查是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5典型病例:男,1

7、6歲,貧血伴尿色黃5年,未診治。其弟弟有類似表現(xiàn)。查體:鞏膜輕度黃染,脾肋下2cm。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70g/L,MCV 70fl,MCHC 29%,網(wǎng)織紅細胞009,尿膽紅素-,尿膽原強陽性。對診斷最有幫助的是Coombs試驗。第6單元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1G-6-PD為遺傳性疾病。2病因主要為G-6-PD的缺乏或者活性降低、還原型谷胱甘肽缺乏。3G-6-PD活性測定是主要診斷依據(jù)。第7單元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1病因為紅細胞膜蛋白遺傳缺陷。2診斷依據(jù)有脾大、血中找到球形紅細胞及紅細胞滲透脆性增高。3治療首選脾切除。4典型病例:男性,33歲,表現(xiàn)為貧血和脾大,有貧血家族史,實驗

8、室檢查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最可能的診斷是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第8單元 血紅蛋白病1發(fā)病機制:血紅蛋白的珠蛋白鏈有一種或幾種合成受到部分或完全抑制。2海洋性貧血特點: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輕型臨床無癥狀,或僅輕度貧血,偶有輕度脾大。紅細胞呈小細胞低色素性,可見少量靶形紅細胞。HbA()升高35%,HbF()正常或輕度增加。重型嬰兒期發(fā)病,重度貧血、黃疸、肝脾大,生長發(fā)育遲滯,特別面容。血靶形紅細胞占10%35%,骨髓紅系極度增生,HbF占30%90%,HbA()多低于40%。3海洋性貧血分為標準型海洋性貧血、血紅蛋白H()病、血紅蛋白Bart()胎兒水腫綜合征。后者為海洋性貧血中最嚴重的類型。

9、4血紅蛋白H見于海洋性貧血。5HbF 40%見于重型海洋性貧血。第9單元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分為溫抗體型、冷抗體型。2抗人球蛋白試驗直接試驗可診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3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抗體類型主要為IgG。4糖皮質(zhì)激素為治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主要藥物。5脾切除對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陰性或抗體為IgG型者療效可能較好。6典型病例一:血紅蛋白50g/L,血小板10010/L,Coombs試驗陽性。最可能的診斷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7典型病例二:女性,26歲,面色蒼白、乏力半個月,既往體健,月經(jīng)正常。化驗示血紅蛋白70g/L,網(wǎng)織紅細胞009,白細胞

10、5210L,血小板15010L,臨床擬診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支持診斷的是Coombs試驗陽性。第10單元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1PNH可見CD陰性紅細胞。2PNH發(fā)病中最重要的因子有CD和CD。3PNH臨床表現(xiàn)有血紅蛋白尿、感染、血栓、骨髓再生障礙;病人以貧血、出血為首發(fā)癥狀較多。4紅細胞補體敏感性增高的試驗:酸溶血試驗、糖水溶解試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靈敏。5全血細胞減少時應與原發(fā)性再障相鑒別。前者酸溶血試驗陽性。6PNH輸血治療中主張采納洗滌紅細胞。7典型病例:男,45歲,頭暈、乏力、面色蒼白4年。鞏膜輕度黃柒,脾肋下3cm。血紅蛋白56g/L,紅細胞1810L,白細胞2210/L,血

11、小板3210/L。骨髓增生減低,但紅系增生,以中、晚幼紅為主,尿Rous試驗(+),Ham試驗(+),首先合計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第11單元 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1白細胞減少癥,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低于4010/L。2粒細胞缺乏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數(shù)低于0510/L。3病因包括生成減少、破壞過多、分布異常、釋放障礙。4粒細胞缺乏癥的治療包括祛除病因、消毒隔離、積極控制感染及使用促白細胞生成藥物。5引起粒細胞生成障礙的藥物有甲氨蝶呤、苯妥英鈉、阿糖胞苷、多柔比星阿霉素。第12單元 白血病1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2M誘導緩解方案全反式維A酸和或砷劑治療。3白

12、血病L的免疫分型CD(+),CD(+)。4M分型:骨髓原始細胞在非紅系細胞中30%,各階段粒細胞占30%80%,單核細胞20%。ME的染色體異常是inv/del(16)。5MIC分型中的M代表形態(tài)學。6M的染色體是t(15;17)(q22;q21)。基因改變t(15;17)形成融合基因PML/RARa或RARa/PML。7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骨髓象提示:增生極度活躍,細胞形態(tài)單一,胞漿中粗顆粒增多,有偽足。染色體是t(15;17)。8苯、烷化劑等化學物質(zhì)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最常見的類型是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9長期電離輻射可誘發(fā)急性白血病,其可能的機制是骨髓抑制、機體免疫力缺陷、染色體斷裂、染

13、色體雙股DNA有可逆性斷裂、染色體重組。10完全緩解的標準:白血病癥狀、體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L,血小板10010/L,白細胞分類中無白血病細胞;骨髓中原始粒細胞型+型原單+幼單或原淋+幼淋5%,M型原粒+早幼粒5%,無Auer小體,紅細胞及巨核細胞系列正常,無髓外白血病。11臨床上常以貧血、出血、繼發(fā)感染及高熱等為主要表現(xiàn)。感染、顱內(nèi)出血常是急性白血病致死原因。12常見縱隔淋巴結(jié)腫大的急性白血病類型是T淋巴細胞性。13Auer小體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和急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胞質(zhì)內(nèi),但不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4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過氧化酶強陽性。15

14、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非特異酯酶染色陽性,可被氟化鈉抑制。16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糖原染色陽性,呈塊狀或顆粒狀。17白血病的化療原則為早期、聯(lián)合、足量、分階段。18CNSL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其治療主要采用鞘內(nèi)注射甲氨蝶呤。19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ML)M易并發(fā)DIC而出現(xiàn)全身廣泛性出血。20急淋白血病(B-ALL)的白血病細胞淋巴細胞易浸潤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B-ALL的染色體異常是t(8;14)。21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AML-Ms)易并發(fā)齒齦和皮膚浸潤。22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常用化療方案為DA、HA。2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常用化療方案為VP。24治療急性白血病

15、的藥物中,易引起凝血因子減少的是左旋門冬酰胺酶。25典型病例一:男性,22歲。牙齦出血、高熱1周。查體:胸骨壓痛,肝脾不大,下肢皮膚散在瘀點。白細胞9610/L,血紅蛋白110g/L,白小板2410/L。最可能的診斷是急性白血病。26典型病例二:女性,23歲。乏力、皮下瘀斑半個月,外周血白細胞6610/L,并可見大量幼稚細胞。診斷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是POX及蘇丹黑染色陽性。27典型病例三:男,21歲。蒼白、乏力1周。淋巴結(jié)及脾大,白細胞計數(shù)32010/L,骨髓中原始細胞占83%,過氧化物酶染色陰性。最可能的診斷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8典型病例四:患者高熱伴皮膚瘀斑1周。查體:體溫39,胸部和

16、下肢可見瘀斑,淺表淋巴結(jié)不大,鞏膜部黃,胸骨壓痛,右下肺可及少許啰音,心率110/min,律齊,腹軟,肝脾未及。檢查:血紅蛋白75g/L,白細胞2810/L,血小板2010/L,骨穿示增生極度活躍,見大量細胞胞漿內(nèi)有粗大顆粒,易見Auer小體,有的呈財團狀,POX染色陽性和強陽性,最可能的診斷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第13單元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1溶菌酶增高常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2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中Ph染色體,t(9;22)(q34;q11),9號染色體長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到22號染色體長臂的斷裂點集中區(qū)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3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實驗室檢查特點是Ph染色

17、體陽性。4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脾大,可呈巨脾,白細胞顯著增高。5臨床上病程分為3期,慢性期、加速期及急變期,特別是加速期及急變期特點。6支持CML急變期的是骨髓中原粒細胞20%。7類白血病反應常并發(fā)于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脾大不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顯著。8類白血病反應的實驗室檢查特點是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增高。9異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10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首選羥基脲。11典型病例:男性,32歲。全身乏力、低熱伴左上腹腫塊半年。肝肋下2cm,脾肋下6cm?;灒貉t蛋白80g/L,白細胞14010/L,血小板10010/L,骨髓象原始粒細胞00

18、2,Ph染色體陽性,正確的治療為羥基脲口服。第14單元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黨史)是一種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現(xiàn)病態(tài)造血,外周血血細胞減少。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FAB分型及WHO分型標準。3M黨史分型包括RA、RAS、RAEB、RAEB-T及CMML。4M黨史骨髓象主要特征是出現(xiàn)三系、兩系或一系血細胞病態(tài)造血。5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常見病態(tài)造血表現(xiàn)的是紅系核漿發(fā)育不平衡、粒系核分葉過多、粒系細胞顆粒過多、粒系細胞顆粒過少。6骨髓活檢:在骨小梁旁區(qū)或小梁區(qū)出現(xiàn)35個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細胞的集簇(ALIP)。ALIP見于M黨史。7高危M黨史包括RAEB、RAEB-T

19、、復雜染色體出現(xiàn)、-7/7q。8骨髓移植(BMT)為目前唯一對M黨史有肯定療效的方法。9典型病例一:男,63歲,面色逐漸蒼白、乏力伴牙齦出血半年。檢查:血紅蛋白60g/L,白細胞3310/L,血小板3510/L。經(jīng)骨穿細胞學檢查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為進行FAB分型,最重要的檢查是骨髓活檢。10典型病例二:男性,52歲。1年來面色蒼白、乏力,1個月來出現(xiàn)牙齦出血?;炑t蛋白68g/L,白細胞2610/L,血小板3210/L,骨髓檢查增生顯然活躍,原始細胞15%,可見到Auer小體,鐵染色結(jié)果示細胞外鐵+,環(huán)狀鐵粒幼細胞占11%,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黨史),依據(jù)FAB分型最可能的類型

20、是RAEB-T型。第15單元 淋巴瘤1淋巴瘤分為霍奇金病與非霍奇金淋巴瘤。2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常有的染色體異常是t(2;5)。3外套細胞淋巴瘤的標記是t(11;14),細胞表達是CD。4R-S細胞對HD診斷有重要意義。5HD早期即有發(fā)熱,表現(xiàn)為周期熱型,稱為pel-Ebstein熱,此為HD特征性癥狀之一。6霍奇金淋巴瘤化療首選的是MOPP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療首選的是CHOP方案。7屬于低度惡性淋巴瘤的是濾泡性小裂細胞型。8屬于高度惡性淋巴瘤的是小無裂細胞型。9惡性淋巴瘤累及頸、腹股溝淋巴結(jié)、肝及肺,并伴有發(fā)熱、盜汗及體重減輕,臨床分期屬期B組。10典型病例一:女性,42歲。右頸部包塊伴發(fā)

21、熱,體溫38以上2個月入院,活檢診斷為彌漫性大細胞型淋巴瘤,B細胞來源。脾肋下5cm,肝不大,骨髓穿刺涂片內(nèi)有12%淋巴瘤細胞,最可能的臨床分期為B。11典型病例二:男性,55歲。半個多月來雙頸部淋巴結(jié)無痛性進行性腫大,不規(guī)則發(fā)熱,體溫達38以上。查體見雙頸部各一個3cm3cm腫大淋巴結(jié),左腋下和右腹股溝各一個2cm2cm腫大淋巴結(jié),均活動,無壓痛,臨床合計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為明確診斷,最正確檢查方法是行淋巴結(jié)活檢。依據(jù)提供的資料,臨床分期和分組是期B組。該病人首選的化療方案是CHOP方案。第16單元 多發(fā)性骨髓1多發(fā)性骨髓瘤最常見的類型是IgG。2多發(fā)性骨髓瘤容易引起高黏滯綜合征的類型是Ig

22、A。3骨痛為早期主要癥狀,主要病變在扁骨,以多部位的骨質(zhì)破壞、M蛋白增高、腎功能損害為主。4骨髓檢查發(fā)現(xiàn)漿細胞15%,常有形態(tài)異常。5治療首選MP方案。6帕米膦酸鈉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下頜骨壞死。第17單元 惡性組織細胞病1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全血細胞減少、肝脾大、惡病質(zhì)。2骨髓檢查見到數(shù)量不等的異型組織細胞和或多核巨組織細胞是診斷的主要依據(jù)。3組織病理檢查:骨髓、肝、脾、淋巴結(jié)及其他受累組織活檢,病理片中可見各種異常組織細胞浸潤。第18單元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1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主要診斷指標:紅細胞容量,男性36ml/kg,女性32ml/kg;動脈血氧飽和度92%;脾大。2化學治療首選羥基脲。3繼發(fā)

23、性紅細胞增多癥常見的鑒別:有引起紅細胞增多的原因,如慢性缺氧狀態(tài)、腎病變、各種腫瘤等,血清EPO水平增高。第19單元 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1多次檢查外周血小板數(shù)超過100010L稱為血小板增多。2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血栓、出血。3血小板單采術是緊急的對癥治療方法。第20單元 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癥1臨床表現(xiàn)巨脾,幼粒幼紅細胞性貧血,出現(xiàn)淚滴型紅細胞。2骨髓常干抽,活檢證實骨髓纖維組織增生,在脾、肝、淋巴結(jié)等部位有髓樣化生。3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可治療本病。第21單元 脾功能亢進1原發(fā)性脾功能亢進的常見病因為Banti綜合征,繼發(fā)性脾功能亢進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如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等;免疫性疾病,如F

24、elty綜合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門脈高壓,如各種肝硬化、Budd-Chia綜合征、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等;血液病,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骨髓纖維化癥、淋巴瘤及鐮形細胞貧血等。2切脾后可致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發(fā)生血栓并發(fā)癥的危險;幼年病人切脾后易致血源性感染,切脾應慎重。3脾功能重度亢進患者血象呈三系顯然減少。4切脾治療的指征。第22單元 出血性疾病概述1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小板減少及功能障礙、血管止血功能障礙以及凝血功能障礙。2凝血酶時間(TT)延長見于纖維蛋白原降低。3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見于血友病。4血小板及血管性疾病與凝血性疾病鑒別見表11。第2

25、3單元 過敏性紫癜1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tài)反應性出血性疾病。2過敏性紫癜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皮膚紫癜。3分型。單純型紫癜型、腹型henoch型、關節(jié)型schonlein型、腎型、混合型。4過敏性紫癜關節(jié)型的表現(xiàn)是貧血和出血程度不一致。5典型病例:12歲男孩,因腹痛來院就診,查體:雙下肢出現(xiàn)對稱性成片狀小出血點,尿常規(guī)發(fā)現(xiàn)血尿+,該患者最可能的診斷是過敏性紫癜腎炎。第24單元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免疫性疾病,特點為血小板壽命縮短。2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表現(xiàn)是貧血和出血程度一致。3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較少出現(xiàn)肌肉血腫。4其臨床表現(xiàn)以血小板減少、骨髓的巨核細胞

26、增多伴成熟障礙為主。5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貧血最適宜的檢查是血清鐵蛋白測定。6治療上首選激素。7典型病例一:女性,24歲。15d來全身皮膚出現(xiàn)出血點伴牙齦出血?;灒貉“?510/L,臨床診斷為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支持ITP診斷的是脾臟不大。支持ITP診斷的實驗室檢查是骨髓巨核細胞增多,幼稚、顆粒型增多。8典型病例二:女性,28歲。12d來全身皮膚出現(xiàn)出血點伴牙齦出血?;灒貉“?510/L,臨床診斷為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該患者的首選治療是糖皮質(zhì)激素。第25單元 血友病1血友病A、B是X連鎖隱性遺傳。2遺傳性因子缺乏癥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3血友

27、病是一組因遺傳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礙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F缺乏、血友病BF缺乏。4血友病特征包括陽性家族史、幼年發(fā)病、自發(fā)或輕度外傷后出血不只、血腫形成及關節(jié)出血。5通過凝血活酶生成試驗(TGT)及改正試驗、凝血因子活性的測定可確定3種血友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6典型病例一:男性,18歲。摔倒后左膝關節(jié)逐漸腫大,關節(jié)腔抽出血性積液,最重要的檢查是APTT。7典型病例二:男,16歲。自幼有出血傾向。出血時間延長,凝血時間正常,血小板15010L,血小板黏附率降低,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時間正常。父親也有類似病史,合計的診斷是血管性血友病。8典型病例三:男性,13歲。自幼反復鼻出血,因

28、跌傷后髖部出現(xiàn)腫塊來診。查BT正常,APTT 80s對照45s,PT 14s對照13s。APTT改正試驗如下:患者血漿+正常血清正常;患者血漿+硫酸鋇吸附的正常血清異常。本病最可能的診斷為血友病B。第26單元 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1DIC分為高凝期、凝血因子消耗期、繼發(fā)性纖溶期。2其病因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尤其是革蘭陰性細菌感染。3支持DIC診斷的實驗室檢查是血小板10010/L、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5g/L、PT延長3s以上、APTT延長5s以上。4DIC有高凝狀態(tài)、小血管中廣泛血栓形成、有消耗性低凝狀態(tài)、有低纖維蛋白原血癥。5最特別的臨床表現(xiàn)是出血,顱內(nèi)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6治療包括消除誘

29、因、治療原發(fā)病,應用肝素、抗血小板藥,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及抗纖溶治療,其中肝素主要用于高凝期。7典型病例一:女,52歲。高熱、寒戰(zhàn)6d,意識模糊1d。既往體健。查體:體溫39,脈搏122/min,血壓80/50mmHg,皮膚散在出血點和瘀斑,雙肺未見異常,心率122/min,律齊,腹軟,肝肋下1cm,脾肋下及邊。檢查:血紅蛋白100g/L,白細胞25410/L,血小板4510/L血培養(yǎng)示大腸埃希菌生長,PT 18s 90正常對照13sINR 21,血纖維蛋白原定量18g/L。診斷為大腸埃希菌敗血癥。可能合并DICO以下能反應DIC纖溶狀況的檢查是血纖維蛋白原測定。本病確診DIC,必須馬上進行

30、抗感染、抗休克、肝素抗凝、抗纖溶治療。8典型病例二:急性型DIC高凝期患者的治療原則,除消除病因、治療原發(fā)病外,應首先合計及早應用肝素。第27單元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五聯(lián)癥包括: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神經(jīng)精神癥狀、腎損害、發(fā)熱,前三聯(lián)稱三聯(lián)征。2主要表現(xiàn):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次要表現(xiàn):發(fā)熱,神經(jīng)精神癥狀,腎損害。3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是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沖擊療法和血漿置換。第28單元 輸血和輸血反應1輸血反應包括溶血反應急性溶血反應、遲發(fā)性溶血反應、非溶血性發(fā)熱輸血反應、變態(tài)反應以及輸血相關性疾病。2過敏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是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和關節(jié)痛、哮喘、呼吸困難、腹痛、腹瀉。3通過輸血可傳播的疾病有:艾滋病(AI黨史)、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庚肝、梅毒、瘧疾、巨細胞病毒感染、成人T細胞白血病和弓形蟲病等。4傳播病毒危險性最大的血液成分是白細胞。5急性溶血反應指幾分鐘至幾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溶血,多為血管內(nèi)溶血,是最嚴重的輸血反應。6最容易引起細菌污染反應的血液制品是濃縮血小板。7儲存期內(nèi)的全血最主要的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