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纜技術(shù)規(guī)范書[1]_第1頁
光纜技術(shù)規(guī)范書[1]_第2頁
光纜技術(shù)規(guī)范書[1]_第3頁
光纜技術(shù)規(guī)范書[1]_第4頁
光纜技術(shù)規(guī)范書[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光纜技術(shù)要求1.1 光纖光纜的主要設計指標本工程選用纜內(nèi)光纖符合ITU-T G.652D建議的光纜。本工程光纜主要采用新建桿路、利舊桿路、新建管道、利舊管道、直埋光纜方式敷設。設計使用普通型松套層絞式光纜、室外填充式A護套皺紋鋼帶聚乙烯保護套式光纜。程式為GYTA-24B1、GYTA-48B1、GYTA53-24B1。1.1.1纜內(nèi)光纖1.1.1.1 G.652D光纖(1)模場直徑9.2±0.4m 1310nm(2)包層直徑標稱值:125m偏 差:±1.0m(3)模場同心度偏差: 0.5m(4)包層不圓度:小于0.7%(5)截止波長cc(在20米光纜2米光纖上測試)1270

2、nmc(在2光纖上測試)1260nm(6)光纖衰減系數(shù)在1310波長上的最大衰減系數(shù)為:0.36dB/km。在12851339波長范圍內(nèi),任一波長上光纖的衰減系數(shù)與1310nm波長上的衰減系數(shù)相比,其差值不超過0.03 dB/km。在水(OH吸收峰)處(1383±3nm)衰減最大值為0.36dB/km。在1550nm波長上的最大衰減值為:0.22 dB/km。在14801580nm波長范圍內(nèi)任一波長上光纖的衰減系數(shù)與1550nm波長上的衰減系數(shù)相比的差值:不超過0.05d B/km。1625nm波長上的最大衰減系數(shù):0.24dB/km。光纖衰減曲線應有良好的線性并且無明顯臺階。用OT

3、DR檢測任意一根光纖時,在1310nm和1550nm波長處500光纖的衰減值應不大于(+0.10 dB),是光纖的平均衰減系數(shù)。(7)彎曲衰減特性光纖(在1550nm和16250nm波長上)以37.5mm為彎曲半徑,松繞100圈后衰減增加值均小于0.05dB。(8)色散零色散波長范圍為13001324nm。最大零色散點斜率不大于0.093ps/(nm2·km)。在13001339nm波長范圍內(nèi)色散不大于1.5ps/(nm·km)。在12711360nm波長范圍內(nèi)色散不大于5.3ps/(nm·km)。1550nm波長的色散系數(shù)不大于16ps/(nm·km)

4、。在14801580nm波長范圍內(nèi)色散不大于19ps/(nm·km)。(9)偏振模色散系數(shù)成纜后在1550nm波長范圍,光纖偏振模色散系數(shù):應小于0.15p/Km1/2。(10) 光纖接頭損耗所供光纜中的任意兩根光纖在工廠條件下1310nm波長的熔接損耗應滿足:平均值 0.06 dB最大值(2) 0.12 dB(11) 拉力篩選試驗成纜前的一次涂覆光纖全部經(jīng)過拉力篩選試驗,試驗拉力不小于5N(約0.4Gpa、50kpsi,光纖應變約為0.58%),加力時間不少于1秒。(12) 光纖著色光纖著色采用UV固化,其顏色不遷染、不褪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也如此)。在光纖光纜使用壽命內(nèi),光纖不褪

5、色、涂覆層不粉化。(13) 涂層剝離力光纖涂層剝離力的典型值為:1.7N。(14) 衰減溫度特性-60+85范圍內(nèi), 光纖附加典型衰減值:1310nm 0.03 dB/km,1550nm 0.03 dB/km。(15) 動態(tài)疲勞系數(shù)光纖動態(tài)疲勞系數(shù)nd的典型值為:22。(16) 濕熱性能在85±2溫度和相對濕度不低于85%的條件下,放置30天后,在1310nm、1550nm附加衰減系數(shù)0.05 dB/km。(17) 浸水性能在23±2溫度下,浸泡在水中30天后,在1310nm、1550nm波長與20ºC時相比允許的附加衰減不大于0.05dB/km。(18) 熱老化

6、性能光纖試樣在85ºC±2ºC溫度條件下放置30天后,在1310nm、1550nm波長與20ºC時相比允許的附加衰減不大于0.05dB/km。1.1.2 單盤光纜指標有關(guān)光纖光纜主要技術(shù)要求及指標應滿足下列技術(shù)規(guī)范要求。工程施工前,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相關(guān)技術(shù)要求對光纜相關(guān)指標、技術(shù)參數(shù)、光纜光纖的長度進行單盤檢測試和驗收。1.1.2.1 纖芯的安排(1) 纜芯采用松套管層絞結(jié)構(gòu)。(2) 普通光纜中心加強構(gòu)件為金屬。金屬加強芯應采用不銹鋼絲,也可采用其它不易腐蝕的、不析氫的、涂有保護層的鋼絲等。(3) 無金屬光纜中心加強構(gòu)件為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1.1

7、.2.2 護層結(jié)構(gòu)護層結(jié)構(gòu)為鋁聚乙烯粘結(jié)護套。1.1.2.3 光纖識別(1)為了便于識別,松套管及管內(nèi)光纖必須采用色譜識別標志,用于識別的色標應鮮明,在安裝或運行中可能遇到的溫度下,不褪色,不遷染到相鄰的其它光纜元件上,并應透明。(2)松套管采用全色譜標志,面向光纜A端看,在順時針方向上松套管序號增大,松套管序號及其對應的顏色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松套管色譜排列表規(guī)格松套管序號、色譜及每管光纖數(shù)1234藍色桔色棕色灰色24B112B112B1本色填充繩本色填充繩48B112B112B112B112B1(3) 松套管內(nèi)光纖采用全色譜標志,具體光纖序號及其對應的色譜見下表,在不影響識別的情況下可用本色。

8、松套管內(nèi)光纖色譜排列表序號123456789101112光纖色譜藍桔綠棕灰白紅黑黃紫粉紅青綠(4) 每盤光纜兩端分別有端別識別標志:面向光纜看,在順時針方向上松套管序號增大時為A端,反之為B端;A端標志為紅色套管,B端標志為綠色套管。1.1.2.4 機械性能光纜在承受表列長期拉力的情況下,光纜延伸不應超過0.2,同時光纜內(nèi)所有光纖衰減均不應有變化;承受表列短期拉力的情況下,光纜延伸率應不大于0.15,張力解除后,所有光纖的衰減均不應有變化。光纜允許張力和允許側(cè)壓力見下表:光纜的機械性能表光纜類型允許拉伸力(最小值)(N)允許壓扁力(最小值)(N)短暫拉伸力長期拉伸力短期壓扁力長期壓扁力管道光纜

9、 1500 600 1000 300架空光纜 1500 600 1000 300直埋光纜 3000 100030001000光纜在承受表列長期壓扁力的情況下,光纜內(nèi)所有光纖的衰減均不應有變化;承受表列短期壓扁力的情況下,壓力解除后,所有光纖衰減均不應有變化。1.1.2.5 光纜允許的曲率半徑受力時(敷設中):不小于光纜外徑的20倍。不受力時(敷設固定后):不小于光纜外徑的10倍。在上述條件下,光纜各項性能均無影響。1.1.2.6 光纜外套的絕緣電阻(外護層內(nèi)鎧裝層與大地間)不小于2000M.KM(500V,DC測試)。1.1.2.7 光纜外套的耐壓強度(外護層內(nèi)鎧裝層或金屬加強芯與大地間)不小

10、于15KV(DC.2分鐘)。以上兩項均在光纜浸水24小時后測試。1.1.2.8 光纜標稱盤長:3000m。1.1.2.9 光纜標識光纜外護層上以1米間隔印出以下內(nèi)容:(1) 縱長米(2) 光纖型號規(guī)格(3) 最終用戶名稱縮寫(4) 制造廠家(5) 制造年份以上標志是永久和清晰的(在光纜壽命期間內(nèi))。尺碼的精確度應優(yōu)于每100m±0.2m。1.1.2.10 光纜溫度特性(1) 工作時:3070(2) 敷設時:3060(3) 運輸、儲存時:50701.1.2.11 火花試驗光纜外護層在擠塑時在線至少經(jīng)受交流有效值8千伏或直流12千伏的火花試驗電壓。1.1.2.12 滴流性能在溫度為70(

11、24H)的環(huán)境條件下,光纜無填充復合物和涂覆復合物等滴出。1.1.2.13 光纜預期使用壽命光纜預期使用壽命不小于25年。1.1.3 光纜線路驗收指標根據(jù)光纜技術(shù)條件,結(jié)合GB 51171-2016 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guī)范并參照以往其它工程實施情況,制定的本工程光纜線路施工及驗收指標見表1.1.3。表1.1.3 光纖施工及驗收指標序號項 目指 標備 注1中繼段光纜1310nm波長最大衰耗0.4dB/Km1、纜內(nèi)光纖衰耗平均值為:0.36dB/Km2、光纜接頭損耗平均值為:0.04dB/Km2中繼段光纜1550nm波長最大衰耗0.26dB/Km1、纜內(nèi)光纖衰耗平均值為:0.22dB/Km2、光纜接

12、頭損耗平均值為:0.04dB/Km3中繼段光纜1550nm波長最大色散18ps/nm·Km纜內(nèi)光纖色散系數(shù)為:18ps/nm·Km4單盤光纜絕緣電阻值(PSP大地直流電壓500V)竣工驗收10M·Km。允許有102M光纜線路對地絕緣指標及測試方法以GB 51171-2016 執(zhí)行1.2 光纜接頭盒主要技術(shù)要求本工程采用的光纜接頭盒應該滿足YD/T 814.12013 光纜接頭盒 第一部分:室外光纜接頭盒以及最新升級版本的相關(guān)要求。1.3 施工測量及路由復測在開工前,施工單位應按照施工圖核對路由走向、敷設位置及接續(xù)點環(huán)境是否安全可靠、便于施工、維護,為光纜配盤、分屯

13、以及敷設提供必要的資料。為了便于工程操作,本工程根據(jù)各中繼段的光纜敷設長度及配盤情況綜合考慮光纜盤長及訂貨數(shù)量。本工程采用盤長為3公里/盤的光纜。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可結(jié)合工程建設情況靈活選用不同盤長的光纜及組合中間截斷所剩余的光纜,靠設備側(cè)的第1、2段光纜的長度盡量大于1公里。1.4 光纜敷設安裝及技術(shù)要求1.4.1 局(站)內(nèi)光纜的敷設安裝要求(1) 局(站)內(nèi)光纜的敷設應符合GB 51171-2016 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guī)范第11.1.2節(jié)的第1第4條的規(guī)定。(2) 凡進出局光纜在進線口、引上管等處所占管孔、子管、空余子管均用防火泥密封處理。局內(nèi)光纜在各樓層的穿墻洞處應用樓層防火材料封堵。光

14、纜在中心機房內(nèi)需用玻纖布(或其他防火材料)包裹。(3) 機房內(nèi)光纜金屬構(gòu)件在ODF架光纜加強芯固定點用16平方毫米的多股銅芯線引接至ODF架接地排,與機架絕緣后再用35平方毫米的多股銅芯線與機房的第一級接地排直接連接。(4) 機房內(nèi)直流電源線、交流電源線、接地線、信號線必須分開布放,應避免在同一線束內(nèi),間距大于100mm。其中直流電源線正極外皮顏色應為紅色,負極外皮顏色應為藍色,接地線為黃綠雙色。本工程使用的電源線、接地線要采用防火、阻燃材質(zhì)。(5) 局內(nèi)光纜的金屬加強芯、屏蔽線(鋁護層)以及金屬鎧裝層應在綜合架處與絕緣處理后的接地端子連接,光纜剝口應用膠帶纏扎。(6) 綜合架的ODF端子板上

15、應清楚注明終端的光纜局向和纖芯號。1.4.2 引上光纜的敷設安裝要求本工程桿路及墻壁引上光纜處均采用50mm鍍鋅鋼管做引上保護,桿路引上鋼管采用4.0鐵線固定、墻壁引上鋼管采用鋼管卡子固定,引上鋼管的上端用防火泥等材料進行封堵。1.4.3 管道光纜的敷設安裝要求(1) 管道光纜占用的管孔位置可優(yōu)先選擇靠近管群兩側(cè)的適當位置。光纜在各相鄰管道段所占用的孔位應該相對一致,如需改變孔位時,其變動范圍不宜過大,并避免由管道群的一側(cè)轉(zhuǎn)移到另一側(cè)。(2) 光纜接頭盒在人(手)孔內(nèi)宜安裝在常年積水水位以上的位置,采用保護托架或其他方法承托。(3) 人(手)孔內(nèi)的光纜應用扎帶固定牢靠,宜采用塑料軟管保護,并有

16、醒目的識別標志或光纜標志牌。(4) 光纜在比較特殊的管道中(公路、鐵路、橋梁以及與其他大孔徑管道等)同溝敷設時,應充分考慮到諸如路面沉降、沖擊、振動、劇烈溫度變化導致結(jié)構(gòu)變形等因素對光纜線路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1.4.4 架空光纜的敷設安裝要求1.4.4.1 電桿及桿路施工的技術(shù)要求(1) 電桿的技術(shù)要求本工程原則上采用梢徑為16厘米的防腐油桿,基本桿高為8米,對于跨越公路、河流等特殊地段可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采用9米,10米等高度,具體處理方式詳見施工圖紙。通信用的木電桿一般均為原木(即將樹材加工成規(guī)定的長度和直徑的材料),一般分為素材木電桿和防腐木電桿(又稱油注桿),本工程桿路離公路大于

17、300米的時候采用防腐木電桿。其材質(zhì)要求見表1.4.4-1: 表1.4.4-1 防腐木電桿的材質(zhì)要求表 單位(mm)樹種邊材浸注最低深度備注油質(zhì)防腐劑水性防腐劑杉木1515紅木1515落葉松1313(2) 桿路施工的技術(shù)要求a、本工程新立桿路的基本桿距為50米左右為宜。b、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guī)范GB 51171-2016 5.1.2規(guī)定:本工程全部采用8米木質(zhì)電桿,電桿洞深應符合表1.4.4-2規(guī)定,洞深允許偏差不大于50mm。表1.4.4-2 電桿埋深要求表電桿類型桿長m洞深m普通土硬土水田、濕地石質(zhì)木質(zhì)電桿6.0 1.2 1.0 1.3 0.8 6.5 1.3 1.1 1.4 0.8 7.0

18、 1.4 1.2 1.5 0.9 7.5 1.5 1.3 1.6 0.9 8.0 1.5 1.3 1.6 1.0 9.0 1.6 1.4 1.7 1.1 10.0 1.7 1.5 1.8 1.1 11.0 1.7 1.6 1.8 1.2 12.0 1.8 1.6 2.0 1.2 注:1.12m以上的特種電桿的洞深應按設計文件規(guī)定實施;2.本表適用于中、輕負荷區(qū)新建的通信線路。重負荷區(qū)的桿洞洞深應按本表規(guī)定值增加100200mm。1)坡上的洞深應符合圖1.4.4-1要求。2)桿洞深度應以永久性地面為計算起點。圖1.4.4-1 斜坡上的桿洞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guī)范GB 51171-2016 5.1.3

19、規(guī)定:本工程采用7/2.6拉線,其拉線地錨坑深應符合表1.4.4-3的規(guī)定,允許偏差應小于50mm。表1.4.4-3 拉線地錨坑深拉線程式(mm)坑深(m)普通土硬土水田、濕地石質(zhì)7/2.21.31.21.417/2.61.41.31.51.17/1.01.51.41.61.22×7/2.21.61.51.71.32×7/2.61.81.71.91.42×7/1.01.91.821.5上2V型 ×7/1.0下12.122.31.71.4.4.2 吊線以及光纜掛鉤的要求(1) 本期工程吊線采用7/2.2熱鍍鋅鋼絞線。各種熱鍍鋅鋼絞線的規(guī)格和性能指標見表1.

20、4.4-3:表1.4.4-3 熱鍍鋅鋼絞線的規(guī)格及性能表股數(shù)×每股直 徑 (毫米)鋼絞線直徑(毫米)鋼絞線截面積(毫米2)參考重量(Kg/Km)總拉斷力 (千克力)彈性伸長系數(shù)溫度膨脹系數(shù)7×2.26.626.6221.5293050×1012×107×2.67.837.16309.3410050×1012×107×1.0949.48411.9545050×1012×10(2) 本工程吊線負荷按中負荷區(qū)檔距參照50m考慮,具體垂度見表1.4.4-4:表1.4.4-4 中負荷區(qū)架空光纜的吊線垂度表

21、吊線原始垂度(吊線程式:7/2.2 基礎應力=29)加掛光纜最大垂度(厘米) 氣溫檔距10度0度10度20度30度40度407.628.5510.7411.2711.3216.0145.675012.011.4615.3017.6620.7324.7866.186017.4319.5522.1825.5029.7235.0589.027021.9826.8630.4034.3140.2848.92111.928031.735.4640.0345.6152.3460.30140.709040.6545.3951.0957.9165.9475.16169.2210050.9156.7361.637

22、1.7281.0491.40190.3011061.50697786100110226(3) 吊線的安裝在油木桿上采用穿釘及三眼單槽夾板固定,吊線每公里加裝1處柱型隔電絕緣子。(4) 本工程利舊原有桿路部分,加掛光纜時注意保護原有光纜,勿踩踏、彎曲原有光纜,以免造成光纜的纖芯斷裂或彎曲過大而造成通信中斷事故。(5) 光纜采用塑托掛鉤與吊線固定,卡掛間距為50厘米,允許偏差應不大于±3厘米。掛鉤采用25MM及35MM塑托掛鉤。當附掛2條以上光纜時,建議采用35MM塑托掛鉤。(6) 吊線輔助裝置及吊線接頭均采用纏繞法制作。(7) 使用吊板掛放光纜時坐板及坐板架應固定牢固,滑輪活動自如,坐

23、板無劈裂、腐朽現(xiàn)象,如吊板上的掛鉤已磨損1/4時,不得再使用。坐吊板時應佩戴安全帽,并將安全帶掛在吊線上,地面應有專人進行滑動牽引或控制保護。不得有兩人以上同時在一檔內(nèi)坐吊板工作,在吊線周圍0.7m以內(nèi)有電力線時,不得使用吊板作業(yè)。1.4.4.3 拉線及拉線輔助裝置要求拉線上把和中把采用纏繞法制作。(1) 當桿路偏轉(zhuǎn)角小于30°時,拉線同吊線一個程式;當偏轉(zhuǎn)角為30°60°之間,拉線程式采用比吊線程式大一級的鋼絞線;當偏轉(zhuǎn)角大于60°應設頂頭拉線,頂頭拉線采用比吊線大一級鋼絞線。(2) 角深大于5米的角桿,吊線坡度變更超過桿距的5小于10,吊線應做仰、俯

24、角輔助裝置。(3) 在無法設拉線的地點,可改用撐桿加固。在采用撐桿時應考慮電桿受力處的抗彎力,角深超過米時,電桿強度應比一般桿增強一級,并應使角深不超過10米。拉線距高比一般為1,最小不小于0.75,最大一般不大于2。撐桿的距高比一般采用0.6,撐桿的梢徑應不小于連接處電桿直徑的4/5。(4) 角深超過7.5米角桿、坡度變更大于5米,必須設吊線輔助幫線,采用U型卡子固定,坡度變更大于10米,設雙方拉線加固。(5) 本工程采用7/2.6拉線,其拉線、地錨、拉盤搭配見表1.4.4-5:表1.4.4-5 拉線、地錨、拉盤搭配表拉線規(guī)格熱鍍鋅拉線鐵柄規(guī)格地錨拉盤規(guī)格7/2.21800×16毫

25、米600×400×150毫米7/2.62100×20毫米600×400×150毫米7/1.02100×20毫米600×400×150毫米(6) 角桿、順拉、三方拉地錨出土長度為2060厘米,人字拉、四方拉地錨出土長度2060厘米。1.4.4.4 架空桿路與其他建筑設施的間距要求(1) 本工程4G規(guī)劃新建站101基站、東太平村基站、五廠四礦基站、高臺子鎮(zhèn)公棚子基站新建桿路與其他設施的水平、垂直、交越時最小水平凈距見表1.4.4-6:表1.4.4-6 桿路與其他設施的最小水平凈距表名 稱最小凈距(米)備 注消火栓1.0

26、指消火栓與電桿間的距離地下管、纜線0.51.0包括通信管道、纜線與電桿間的距離火車鐵軌地面桿高的4/3地面上已有其他桿路其他桿高的4/3人行道邊石0.5市區(qū)樹木0.5纜線到樹干的水平距離郊區(qū)樹木2.0纜線到樹干的水平距離房屋建筑2.0纜線到房屋建筑的水平距離注:在地域狹窄地段,擬建架空光纜與已有架空線路平行敷設時,若間距不能滿足以上要求,可以桿路共享或改用其他方式敷設光纜線路,并應滿足隔距要求。(2) 本工程架空光纜線路架設高度見表1.4.4-7:表1.4.4-7 架空光纜線路架設高度表名稱與線路方向平行時與線路方向交越時架設高度(m)備注架設高度(m)備注市內(nèi)街道4.5 最低纜線到地面5.5

27、 最低纜線到地面市內(nèi)里弄(胡同)4.0 最低纜線到地面5.0 最低纜線到地面鐵路1.0 最低纜線到地面7.5 最低纜線到軌面公路1.0 最低纜線到地面5.5 最低纜線到路面土路1.0 最低纜線到地面5.0 最低纜線到路面房屋建筑物0.6 最低纜線到屋脊1.5 最低纜線到房屋平頂河流1.0 最低纜線到最高水位時的船桅頂市區(qū)樹木1.5 最低纜線到樹枝的垂直距離郊區(qū)樹木1.5 最低纜線到樹枝的垂直距離其他通信導線0.6 一方最低纜線到另一方最高線條1.4.5 直埋光纜的敷設安裝要求1.4.5.1 光纜直埋(1) 本工程直埋光纜土質(zhì)為普通土,直埋光纜的敷設采用人工開挖及抬放方式施工,光纜埋深要求見表1

28、.4.5-1。表1.4.5-1 直埋光纜埋深表序號敷設地段及土質(zhì)標準埋深(m)(GB 51158-2015)1普通土、硬土1.22半石質(zhì)(砂礫土、風化石等)1.03全石質(zhì)、流砂0.84水田1.25穿越鐵路(距路基面)、公路(路面基底)1.26穿越溝、渠1.27市區(qū)人行道1.08公路排水溝0.4注:1、全石質(zhì)、半石質(zhì)地段應在溝底和光纜上方各鋪100mm厚的細土或沙土。溝底鋪沙厚度可視為光纜的埋深。2、光纜埋設深度可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土質(zhì)進行確定,埋深應符合上表的規(guī)定,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2) 光纜溝應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證光纜安全。(3) 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1158-2015

29、 6.2.14規(guī)定直埋光纜與其他建筑間的最小凈距。本工程殘聯(lián)學校南、銀河太陽城基站其他設施的水平、垂直、交越時應符合表1.4.5-2。表1.4.5-2 直埋光纜與其他建筑設施間最小凈距表名稱平行時(m)交越時(m)通信管道邊線(不包括人手孔)0.750.25非同溝的直埋通信光、電纜0.50.25埋式電力電纜(35KV以上)0.50.5埋式電力電纜(35KV及以上)2.00.5給水管(管徑小于30cm)0.50.5給水管(管徑30cm50cm)1.00.5給水管(管徑大于50cm)1.50.5高壓油管、天然氣管10.00.5熱力、排水管1.00.5燃氣管(壓力小于300kPa)1.00.5燃氣管

30、(壓力300kPa800kPa)2.00.5排水溝0.80.5房屋建筑紅線或基礎1.0樹木(市內(nèi)、村鎮(zhèn)大樹、果樹、行道樹)0.75樹木(市外大樹)2.0水井、墳墓1.0糞坑、積肥池、沼氣池、氨水池等1.0架空桿路及拉線1.5注:1.直埋光纜采用鋼管保護時,與水管、燃氣管、輸油管交越時的凈距可降低為0.15m。2.對于桿路、拉線、孤立大樹和高聳建筑,還應考慮防雷要求。1.大樹指直徑300mm及以上的樹木。4.穿越埋深與光纜相近的各種地下管線時,光纜宜在管線下方通過。5.隔距達不到上表要求時,應采取保護措施。1.4.5.2 標石(1) 直線路由每隔50m埋設一個,本工程共新增34個1000

31、5;140×140的標石。(2) 標石盡量埋在不易變遷的位置上。直線標石埋在直埋線路的正上方,面向傳輸方向,當線路沿公路敷設且其間距較近時,可面向公路;接頭處的標石埋在直線線路上,面向接頭;轉(zhuǎn)角處的標石埋在線路轉(zhuǎn)角的交點上,面向內(nèi)角;預留標石埋設在預留處的直線線路上,面向預留;地下障礙物標石面向始端。(3) 標石應埋設在不易變遷、不影響交通與耕作的位置。如埋設位置不易選擇,可在附近增設輔助標石,以三角定標方式標記光纜位置。(4) 在下列情況應增設標石:處理后的障礙點,增加的線路設施點(如防雷地線等),直埋光纜跨路的段落,與后設的地下管線、建筑物的交越點。(5) 標石采用鋼筋混凝土制作

32、,標石規(guī)格、質(zhì)量應符合要求,一般地區(qū)采用普通標石,規(guī)格為1000×140×140mm;土質(zhì)松軟或斜坡地段采用長標石,規(guī)格為1500×140×140mm。(6) 普通標石埋深為60cm,地面上方為40cm,長標石埋深為80cm,地面上方為70cm,標石四周土壤應夯實,使標石樹立穩(wěn)固不傾斜。(7) 標石采用白底紅色油漆正楷字,字體要端正,編號以中繼段為編號單位,按傳輸方向A端至B端編排。分別標注出干線、本地網(wǎng)及中繼段名稱。(8) 光纜對地絕緣監(jiān)測標石每個接頭安裝一個。1.5 光纖與光纜的接續(xù)要求(1) 光纖接續(xù)采用熱熔法,每個接頭熔接衰減平均值不應大于0.0

33、8dB(OTDR雙向測試,取平均值)。(2) 光纜接續(xù)前應核對光纜程式、端別及纖序。(3) 光纜接續(xù)必須認真執(zhí)行操作工藝的要求;光纜各連接部位及工具、材料應保持清潔,確保接續(xù)質(zhì)量和密封效果。(4) 光纖接續(xù)時應采用專用清潔劑去除填充物,禁止用汽油清潔;應根據(jù)接頭套管的工藝尺寸要求開剝光纜外護層,不得損傷光纖。(5) 光纜接續(xù)應連續(xù)作業(yè),以確保接續(xù)質(zhì)量,當日確實無法完成的光纜全都不對接頭應采取措施,不得讓光纜受潮。(6) 每個接頭處,光纜均應留有一定的余量,以備日后維修或第二次接續(xù)使用。(7) 光纜成端纜與尾纖的接續(xù)采用熱熔法,尾纖與設備的連接采用活接頭方式,活接頭要求插入衰耗小于0.5dB,回

34、波反射衰耗大于40dB。(8) 光纜的加強芯與接頭盒的連接應牢靠,以確保有可靠的連接強度。為避免強電影響,加強芯不做電氣連通。(9) 光纜接頭盒在人(手)孔內(nèi)宜安裝在常年積水水位以上的位置,采用保護托架或其他方法承托。(10) 單盤測試及用戶段測試要求單窗口(1310nm)測試。1.6 光纜的預留處理本設計考慮光纜在下列情況應作預留,預留光纜應盤扎成直徑為0.6米的圈掛固定在相對安全地方。(1) 接頭預留光纜盤扎接頭處兩側(cè)人(手)孔內(nèi)或者兩側(cè)電桿上,并綁固在靠近人(手)孔托架上或加固在井壁、電桿等適當位置;(2) 對于有進線室的局所,光纜進出局所時在進線室進行預留;對于無進線室的局所,光纜預留

35、在局前第二個人井內(nèi);(3) 管道光纜在人(手)孔內(nèi)彎曲貼邊,同時采用縱剖軟管保護;(4) 吊掛式架空光纜應在每13根桿上做一處伸縮預留,伸縮預留在電桿兩側(cè)的扎帶間下垂200mm;每隔500米做預留盤。1.7 光纜線路防護1.7.1 防強電的防護有金屬構(gòu)件的無金屬線對光纜線路受強電線路危險影響允許標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強電線路故障狀態(tài)時,光纜金屬構(gòu)件上的感應縱向電動勢或地電位升應不大于光纜絕緣外護層介質(zhì)強度的60%。(2) 強電線路正常運行狀態(tài)時,光纜金屬構(gòu)件上的感應縱向電動勢應不大于60V。(3) 在選擇光纜路由時,應與現(xiàn)在強電線路保持一定的隔距,當與之接近時,在光纜金屬構(gòu)件上產(chǎn)生的危險

36、影響不應超過容許值。(4) 光纜線路與強電線路交越時,宜垂直通過;在困難情況下,其交越角度應不小于45°,并需電力保護,保護長度以電力線在桿路上投影寬度的兩側(cè)各延長1.5m左右,保護管應根據(jù)其耐壓強度進行選擇;靠近高壓電力設施的拉線應加裝絕緣子,絕緣子應設在距地面2m以上的位置;穿越10Kv以上的高壓輸電線路的地段,應將吊線電氣斷開。(5) 光纜因盡量避免穿越變電站、發(fā)電站等區(qū)域,若無法避免,光纜宜采用直埋的方式通過。(6) 架空線路與電力線路和設備交越時,交越檔兩側(cè)的架空光(電)纜桿上吊線應做接地,桿上地線在離地高2.0m處斷開50mm的放電間隙,兩側(cè)電桿上的拉線應在離地高2.0m

37、處加裝絕緣子,作電氣斷開。本工程4G規(guī)劃新建站101基站、長崗子村基站、高臺子鎮(zhèn)公棚子、五廠四礦基站、東太平村基站、采油七廠造紙廠基站光纜與電力線路有交越,其交越最小凈距見表1.7.1 。表1.7.1 架空線路與電力線路和設備交越凈距表名稱最小垂直凈距(m)備注有防雷措施的電力線路無防雷措施的電力線路10千伏以下電力線2.04.0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35至110千伏電力線1.05.0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大于110至154千伏電力線4.06.0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大于154至220千伏以下電力線4.06.0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供電線接戶線0.6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霓虹燈及其鐵架1.6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電車

38、滑接線1.25最高纜線到電力線條注:1、供電線為被覆線時,光(電)纜也可在供電線上方交越。2、光(電)纜必須在上方交越時,跨越檔兩側(cè)電桿及吊線安裝應做加強保護裝置。3、通信線應架設在電力線路的下方位置,應架設在電車滑接線和接觸網(wǎng)的上方位置。1.7.2 防雷的防護(1) 架空吊線接地與電桿避雷線應在不同電桿進行分設,地氣線與吊線不連通;10m以上的電桿、與10Kv以上的電力線交越的兩側(cè)電桿、曾遭受過雷擊的電桿應設置避雷地氣。(2) 裝有拉線的電桿可以利用拉線入地,其避雷線用4.0鐵線制作,避雷線裝設在拉線上把下,距桿梢10厘米處用1.0鐵線線扎4圈固定;無拉線的電桿用4.0的鐵線將避雷線繞扎在電

39、桿外部,然后利用地氣棒直接入地。(3) 每20檔左右電桿、山頂電桿、10m以上電桿以及終結(jié)桿終端桿均要求做直埋式或延伸式防雷地線。(4) 重復遭受雷擊地段的桿檔應架設架空地線,架空地線每個50100m接地一次。 (5) 本工程架空線路防雷接地做好后應對接地電阻進行測試,接地電阻值應達到下表中要求,如達不到應采用更換地氣棒、加注鹽水等方法降低接地電阻的值使其達到表1.7.2的要求:表1.7.2 架空吊線接地電阻表土壤電阻率(*m)土質(zhì)接地電阻()100以下黑土地、泥炭黃土地、砂質(zhì)粘土地20101300夾砂土地30301500砂土地35501以上石地45光纜線路除遭受直接雷擊外,還會遭受落地雷電產(chǎn)

40、生的電弧及地電位差造成的損傷。當光纜附近的地電位超過光纜外層的介質(zhì)擊穿強度時,就會擊穿外護層而形成針孔損傷,從而降低光纜壽命。光纜線路的防雷措施根據(jù)沿線雷暴日分布情況和土壤電阻率大小等情況確定。根據(jù)光纜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沿線的相關(guān)客觀條件,本設計提出以下防雷措施:(1) 光纜金屬構(gòu)件在接頭處電氣斷開,不做接地。(2) 光纜的金屬構(gòu)件,除沿線局站外不做接地。(3) 在直埋敷設地段,按以下原則考慮防雷措施:直埋光纜段在雷暴日大于20的地區(qū),按土壤電阻率確定敷設防雷線地段。布放防雷線的原則為:10<100.m的地段,可不設防雷線;10 為100 .m500.m 的地段,設一條防雷線;10>50

41、0.m 的地段,設兩條防雷線;防雷線的連續(xù)布放長度一般應不小于2km。本工程新增直埋式接地23處;本地區(qū)全年雷暴日31.9天,10<100.m,不設置排流線。1.7.3 接地的防護(1) 光纜沿線不接地,僅在各局、機房內(nèi)接地。(2) 光纜的金屬構(gòu)件,在接頭處不作電氣連通,各金屬構(gòu)件間也不作電氣連通。(3) 在各局站內(nèi),光纜金屬構(gòu)件在ODF架光纜加強芯固定點用16平方毫米的多股銅芯線引接至ODF架接地排,并與機架絕緣后使用截面積16mm2的多股銅線,引到本機房內(nèi)第一級接地匯流排(或匯集線)上。(4) 吊線接地做好后應對接地電阻進行測試,接地電阻值應達到表1.7.2的要求。(5) 鋼絞線吊線

42、可視為光纜的防電、防雷的良導體,本期工程吊線接地全部采用直埋式地線,要求吊線每隔1000米、12米以上電桿以及終結(jié)桿、終端桿處吊線均要求做直埋式地線,接地電阻值要求小于20。1.7.4 光纜的防蝕、防潮對本次工程使用的光纜,其外護套為PE塑料,具有良好的防腐蝕性能。光纜纜芯設有防潮層并填充油膏,故本設計不另外考慮其他的防蝕、防潮措施。為避免光纜塑料外護套在施工過程中局部受損傷,以至形成透潮進水的隱患,施工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光纜塑料外套的完好性。1.7.5 光纜的防鼠鼠類的危害主要多發(fā)生于管道光纜,光纜敷設完成后管孔兩端均要進行封堵。1.7.6 抗震加固1.7.6.1 抗震分類及設防標準1)總則抗震設防區(qū)的所有通信建筑工程應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新建、改建、擴建的通信建筑工程,其抗震設防類別不應低于本標準的規(guī)定。2)抗震設防類別(1) 通信建筑工程應分為以下三個抗震設防類別: (a) 特殊設防類,指使用上有特殊設施,涉及國家公共安全的重大通信建筑工程和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可能發(fā)生嚴重次生災害等特別重大災害后果,需要進行特殊設防的通信建筑。簡稱甲類。(b) 重點設防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