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經(jīng)義,其經(jīng)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_第1頁
第三經(jīng)義,其經(jīng)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_第2頁
第三經(jīng)義,其經(jīng)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_第3頁
第三經(jīng)義,其經(jīng)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_第4頁
第三經(jīng)義,其經(jīng)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道次第上士道講記17第三經(jīng)義,其經(jīng)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言分別者,顯其惟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舍。第三梵問經(jīng)的含義,所謂一切的觀察思擇都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應當這樣來理解:經(jīng)文當時正是觀擇有沒有生等的時候,觀察下來不可能成立實有的生等,因此說布施等真實無生。所說的分別,顯示僅僅是分別假立,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舍。是故乃至未成佛前,于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所以,在我們還沒有成佛以前,對于一切菩薩行沒有不學的時候。也就是一直到成佛為止,沒有某個階段是可以不學菩薩行的,所以必須學習六度等行。此復現(xiàn)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

2、愿境,于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凈治業(yè)障,廣發(fā)大愿,是則不久當能修行。若不如是行,執(zhí)自不知及不能行,謂于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圣教因緣,故不應爾。再者,現(xiàn)在就應當至心勵力修行,能夠修的策勵而修,暫時還不能修的應當成為所愿之境,是發(fā)愿的對象。在能修習此等的因緣上應當積極主動,多積集這些方面的福德和智慧資糧,要凈治相對作障礙的業(yè)障,而且在這上面要廣發(fā)大愿。以這個因緣積聚的緣故,不久就能修行了。如果不這樣行,執(zhí)著自己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說這些不必要學的話,那是自害害他了,也是隱滅圣教的因緣,所以不要那樣做。集經(jīng)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yè)。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yè)?!庇?/p>

3、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集經(jīng)論里也說:觀察無為厭棄有為善法,這是魔業(yè)。知道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也是魔業(yè)。又說:如果菩薩遠離方便,不應當勤修甚深法性??梢姺奖闩c法性不能脫離。不可思議秘密經(jīng)云:“善男子,如火從因然,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蜜多遍清凈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于諸善根不滅所緣,于諸煩惱不生所緣,安立波羅蜜多所緣,亦善觀察空性所緣,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觀所緣?!贝酥袆e說無緣有緣,當善分別。不可思議秘密經(jīng)里說:善男子,就像火從燃燒的因而燃燒,沒有燃燒的因當即就會熄滅。同樣,從所緣境心才熾然,沒有所緣境心也會息

4、滅。這些對于方便善巧的菩薩們,般若波羅蜜多是周遍清凈的緣故,也能了知如何息滅所緣,對于善根也不滅所緣,于諸煩惱不生所緣,而又安立波羅蜜多所緣,也善觀察空性所緣,對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也觀所緣。因此他知道什么該放、什么不該放,什么要立起來,什么要排除掉,這是菩薩心里很明白的,在緣起的抉擇上不會錯亂。這里別說無緣和有緣的差別,對什么是有緣,什么是無緣,什么是該息滅掉的,什么是該建立的,應當善加分別。如是煩惱及執(zhí)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當壞二罪,不當滅壞諸善所作。學處系縛與執(zhí)相縛,二事非一;護律緩放與我執(zhí)縛緩放,二亦不同。像這樣,煩惱和執(zhí)相縛應當緩放,學處的繩索應當緊束,也就是時刻不離,不能夠緩

5、放。應當壞掉自性罪和佛制罪,不應當壞掉各種善行。學處系縛和執(zhí)相系縛兩件事情不是一樣的;護律緩放與我執(zhí)縛緩放兩件事也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為既然我執(zhí)縛要緩放,那護律也要緩放,既然執(zhí)相是系縛,那么一切修菩薩行都是系縛,不能這樣理解。以下解釋一切種智要由多種因成就。一切種智由多因成,僅一一因非為完足。獲妙暇身,本當從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若說一石驚飛百鳥,修道一分不修余者,當知是遮二資糧門不善惡友。一切種智是由多因而成就的,只是單一的某個因或者某部分因不算完足。我們獲得很好的暇滿人身,本來應當從各種門徑來取堅實之義。如果說一個石頭驚飛一百只鳥,只修道的一分而不修其余,要知道這是遮止廣大積集?;鄱Y糧門的不

6、善惡友。因此這種觀點不能持取,以它會造成不廣積二資的顛倒。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少分義者是一分故。再者,為什么大乘佛果需要多因完成呢?我們可以這樣證成,也就是大小乘也是由修不修無邊福德和智慧資糧來分判的。所謂的少分乘和說小乘兩者是一個意思,不同名稱,少分義就是一分的意思。因此,既然判聲聞緣覺為小乘或少分乘或劣乘,就是由于他修集道的因緣只有一分而不圓滿,可見成就佛果的大乘道是需要圓具道的因緣,這樣可證成佛要圓具道因?,F(xiàn)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于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再由類推來抉擇。現(xiàn)在我們要

7、成辦一個小果,比如要成辦飲食等的事情,尚且需要很多因緣來成辦。比如做一道菜,需要水、火、食材,各種油、鹽等的佐料,加上廚師的烹飪等,要好多因緣才能成辦,缺少一個因緣也做不出來的。對于士夫第一大利益的佛果,反而認為只有一分因就算完足,這是很不合理的。因為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爾的自性,有因才成果,因正果才得,因滿果才滿,這是緣起的法則。從反面來說,如果因不正,果決定不得,如果因不滿,果決定不圓。一切法不是獨立生的,要連因合緣它才出現(xiàn),由此會認識要成就無上的佛果,需要圓滿的因緣。下面再出示佛在經(jīng)中的指示以及菩薩的指示。悲華于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北A經(jīng)里對此密意說到:少分因緣成就少分

8、果報,一切因緣成就一切果報。可見要得圓滿的果需要圓滿的因。如來出現(xiàn)經(jīng)云:“若諸如來出現(xiàn)于世,非一因緣。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何等為十?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蹦酥翉V說。再者,如來出現(xiàn)經(jīng)里也說:諸佛出現(xiàn)在世間不是以一種因緣。什么緣故呢?最勝子,諸佛妙果要以十億無量正因才能成辦。怎么是十呢?十表示圓滿,就是說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才能成辦。乃至對此作了廣說。無垢稱經(jīng)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比缡菑V說。在維摩詰經(jīng)里也同樣說到:諸友伴,如來的色身是從百福而生的,從一切善法而生的,從無量善道而生的。其中說到百、一切、無量等都在表詮需要

9、圓滿的因緣才能得佛果。對此作了廣說。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饼埫推兴_也說:像佛色身的因緣,如同世間般無量,爾時法身的因緣如何可量呢?證明不是單一的一點因緣。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再者,我們要明白顯密的共同與不同之處。像這樣方便和智慧兩個大方便的修學就是攝在六度的項目里來修學的,就像前面所說,這是密咒乘和波羅蜜多乘二者的共同之處。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nèi)心德時,數(shù)數(shù)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故除少數(shù)“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

10、舍,當知諸余惟是共學。再者,在密咒的諸大典籍中解釋宮殿以及其中諸尊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內(nèi)心的德相,在那個時候,數(shù)數(shù)說到了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的道品。從這里就會明白,除了少數(shù)由補特伽羅的差別而以諸欲塵作為正道等,以及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舍之處以外,要知道其它都是二者共同修學之處。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故具慧者當于此發(fā)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如果以上面的解說作為種子善加思惟,在非一分道的全分道上沒有得到定解,那就不會知道這個大乘的總道。所以具慧者要對此發(fā)起堅固的定解,由多種門徑漸次增上大乘種性堪能。以上總的由教理顯示

11、了只學習智慧方便中的一分不能成佛,而是要智慧方便雙運、圓具因緣才能成佛。既發(fā)心已對于諸菩薩勝行修學的道理有三部分:一、發(fā)心后須學學處的因相;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式解釋學習學處的次第。首先要明確,僅僅發(fā)愿心還不夠,如果不修學施等學處則畢竟不能成佛。這一點要依靠種種因相而獲得定解。譬如依圣教所說,菩提是以正行為堅實者才能得到的。所謂的正行就是成佛的方便,也即是學習菩薩的學處。再者,從利他角度而言,依據(jù)修次初篇和釋量論都說到方便生是教導眾生修習六度,方便是菩薩自身修習六度,如果菩薩自身沒有修習六度,以無方便的緣故,不可能出現(xiàn)方便生,因此難以教導有情。諸如此類,要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

12、一定要以正行為堅實,也就是要修學菩薩學處。在修學菩薩學處的時候不能有偏頗,要完整的修習具足智慧和方便的圓滿道體,因為單單修習智慧一分或者方便一分不能成佛。這樣以教理作了論證,就知道對于所行之處應當具足無謬和圓滿的內(nèi)涵,因此必須修習圓滿的道。這樣了解后,就要明白了,正式學習菩薩學處應當如何依次第的進行,而此次第又有總別兩分,總是指共通大乘的學習的道理或者說軌則,別是指特別的金剛乘的學習道理或者軌則。經(jīng)由依次第修習總別兩分大乘的菩薩學處,就能真正把握菩提道的內(nèi)涵,成為以正行而為堅實,這樣在發(fā)了愿心的基礎上進一步由實行而圓證菩提,為此首先要學習共通大乘的菩薩學處。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一、于總

13、大乘學習道理二、特于金剛乘學習道理初中分三:一、凈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這又分成三方面,一、凈修學菩薩學處的欲樂;二、在修習欲樂后受取菩薩律儀;三、受取菩薩律儀后要知道如何學習的道理,這樣就能如理地趣入于共通大乘的正行當中。今初(凈修欲學菩薩學處)在正式受取菩薩戒之前,關(guān)鍵是要修習欲學菩薩學處的欲樂。因為欲是緣起的關(guān)鍵,真實的欲樂生起來以后再受菩薩戒,那將會十分堅固。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凈修相續(xù),次樂受者,乃可授予諸律儀故。別解脫律儀和密咒律儀二者中,如果之前沒有受各各律儀,是不能聽聞學處的。而菩薩律儀不同,

14、其中的各種學處先應當好好地了解來凈修相續(xù),之后樂欲受取者,才可授予諸律儀。因此首先要發(fā)展欲樂,而欲樂又由認識來,因此首先要聽聞菩薩學處。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凈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凈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惫氏攘酥T所學處,為作意境。若于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于后釋。就像菩薩地所說:想受菩薩凈戒律儀,先應當為他宣說菩薩法藏論藏,其中所說的菩薩學處以及犯處的相,如果以智慧觀察自己思擇以后至心愛樂,不是由他勸動,

15、也不是為了勝過他人,要知道發(fā)起了這種清凈欲樂者,就是堅固菩薩,堪受菩薩凈戒律儀。如同受戒法則,他應當受取,也應當傳授給他。所以首先應當了解各種所學之處,作為作意之境。如果對于學處已經(jīng)發(fā)生了至心愛樂的心,修了欲學及學菩薩行的大欲樂后,再受律儀那就極其堅固,這是善巧方便。在這里以及下文有兩處宣說,恐怕文字太繁,將會在后面解釋。(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于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抉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其次,修后受取菩薩律儀,最初應當如何正受的道理,受后無間對于根本罪和惡作罪防護的道理,以及假使有毀犯還出的道理,在戒品釋中已經(jīng)

16、廣為抉擇。沒有受律儀之前,一定要先閱讀有所了解,在心里有個認識,這樣再去受取菩薩戒就很好。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于此如何學習次第受戒后如何學習學處的道理又分三個部分來認識:一、要知道什么是所學之處;二、要知道這里面能夠攝集一切菩薩諸學的道理,知道它是總攝法,一切菩薩諸學全都已經(jīng)攝集了,因此把心專注在這幾個大項目當中;三、要了解這幾大項目如何學習的次第。這樣我們對受后如何學習的道理就能有一個明確、完整的認識。今初(何所學處)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于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于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

17、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余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什么是菩薩的所學之處呢?如果廣為差別或者一條一條分述開來解說,那是沒有邊際的,而隨類作一略攝或者說簡要的歸攝一下,那么在六度里就盡攝了菩薩所應當學習的一切事,所以六度是攝集菩薩道一切扼要的大總綱。四攝也攝在里面,因為四攝中含攝了布施,這個容易了解,愛語是依照六度來教誡所化眾生,利行是將所化眾生安立在所教的義理中,也就是按照所教的六度之義把他安立在上面,使得他趣入六度實修之道,所謂的同事是自己也同所化眾生那樣來行持,以帶動他,使得他能夠上道,

18、進而穩(wěn)固地住在道心里面不退轉(zhuǎn)。諸如此類,就明白四攝的內(nèi)涵實際也就是六度,只不過從攝持眾生這一分而設立四攝。再者,?;鄱Y糧和戒定慧三學等也是能攝集菩薩一切正道的總攝法,但是不如六度所引出的解了那么充分、完備。以六度作為能攝,具足了方方面面的善巧性,有它歸納的完備性,有它次第的完整性等等。因此在以六度總攝菩薩學處之事上是最第一了。這里是以六度來攝集一切菩薩學處,引導學人進入。第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分二:一、正義數(shù)量決定二、兼說次第決定今初(正義數(shù)量決定)在六度中能攝集菩薩一切學處的道理分兩部分來認定,有正義和兼說。正義即真實義說到六度數(shù)量決定,兼說即旁帶的說到了六度的次第決定。這兩部分都認識清

19、楚了,我們就會確認六度是菩薩學處的綱領(lǐng)而沒有懷疑。首先在正義數(shù)量決定上要獲得認識,這又分兩部分引導:一、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jīng)論里對于佛所說的六度總綱的密意所作的開解;二、獅子賢論師對于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里的觀點所作的論述。一、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jīng)論里對于佛所說的六度總綱的密意所作的開解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fā)定智,即此數(shù)量決定道理。若于此理獲勝定解,則執(zhí)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shù)枚ń?。佛世尊所宣說的六度總綱,由最勝紹繼尊補處彌勒菩薩相應佛的密意作了開解,在大乘莊嚴經(jīng)論里解釋了建立六度的重要的因相,使得學人發(fā)起了決定了解的智慧,也就是這里將要說到的

20、數(shù)量決定的道理。如果對于這些道理能得到殊勝的定解,一定會執(zhí)六度修持為殊勝教授,所以應當在這上面得到定解。其中分六。這里分成六個部分來趣入。一、六度觀待增上生數(shù)量決定;二、六度觀待引發(fā)二利數(shù)量決定;三、六度觀待引發(fā)圓滿一切利他數(shù)量決定;四、六度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shù)量決定;五、六度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shù)量決定;六、六度觀待三學數(shù)量決定。一、六度觀待增上生數(shù)量決定觀待增上生,數(shù)決定者。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zhuǎn)經(jīng)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xiàn)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yè)悉能成辦四種圓滿。又此盛事亦多變?yōu)闊乐?,故須不隨煩惱力轉(zhuǎn)

21、。此猶非足,尚須對于諸取舍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jié)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yè)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觀待增上生的成就所需修習的項目決定為六度。這是說要圓滿無上菩提的廣大修行,必須轉(zhuǎn)經(jīng)無量生世。而這個進道如果沒有圓具德相的身所依,像現(xiàn)在的身體只有少許德相,縱然勤加精進也實在難有增上進步,所以需要具足身所依上的一切圓滿功德。所謂的圓滿功德是必須具足所受用的財富、能受用的身體、同受用的眷屬以及凡所作業(yè)都能成辦,這樣四種圓滿也就是財圓滿、身圓滿、伴圓滿、業(yè)圓滿。再者,當遇到這些盛事的時候,多數(shù)會成為煩惱之緣,所以

22、需要當時有一種定的德相,能夠不隨煩惱的力而轉(zhuǎn)。而這還不足夠,還需要對諸多的取舍之處能善加分別,能無顛倒地修進和遮止,也就是對于不合理處應當在消極方面止息,對于合理的方面應當積極地進取。必須能這樣的以智慧無誤衡量而做無倒的進止,這樣才能在道上上進不退。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像竹蕉結(jié)子就會枯掉,騾子懷孕就會死掉一樣,遇到的這些盛事反而成了違害之因,成為過患之因。所謂的一世修福、二世得福、三世墮落,就是因為人在這樣的盛事中沒有智慧的力量所導致的。但是如果有智慧,知道這是往昔妙業(yè)的果報,就會更加勤力地修習使得它輾轉(zhuǎn)增長。如果沒有智慧,享受完了先前的福報,又不增長新的,那么緊接著生起的就是后苦了。因此在來世增上生和圓具德相的身上一定要有這六種德相,也就是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