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_第1頁
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_第2頁
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_第3頁
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讀馮驥才山東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強 電編 255033“民間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边@是馮驥才說的一句話。馮驥才文化搶救的道路如何艱難?我最近讀了他發(fā)表在收獲2009年第1期上的一篇長文年畫的發(fā)現,才知道他的焦慮與奔波的疲憊與欣喜。他這樣寫到:“車子在冷雨中飛馳了一陣子,不得不放緩速度。道路已經很泥濘。吃力地旋轉的車轱轆不時把黃泥甩到車窗上,再被雨水一沖一片狼藉!透過這些抽象的臟兮兮泥畫,車窗外是一片黃泛區(qū)特有的那種低洼又冷寂的深秋風景,并被白花花的雨霧所籠罩。我忽然想起,前兩年在河北武強舊城村發(fā)掘那批古版也是深秋時節(jié),也是又雨又風又濕又冷。記

2、得在那本武強縣秘藏古畫版發(fā)掘記里,我為一張調研人員冒雨行進的照片寫了這樣一句說:民間文化搶救的道路從來如此。”馮驥才,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高產作家。原來是寫長篇小說的,后來他發(fā)現很多民間文化在發(fā)展中逐漸被遺忘,甚至被湮滅了,所以,文化的良心讓他走上了搶救民間文化之路。我原來很喜歡讀他的小說,他的散文,他還是一位畫家,他前期的畫大都是竹子,現在的畫則是風格、內容多樣了。他寫的年畫的發(fā)現很專業(yè),初看時覺得沒什么意思,但他的文字有一種吸引力,一下子把你粘上了,于是,我一口氣讀完了,此文在收獲上占了10頁,我讀了一個多小時吧。最終,我是為他的文化搶救感動了。他在河南滑縣李方屯年畫產地有了重大發(fā)現,他們

3、先后三次前往豫北這片寬廣的中原腹地進行搶救性普查工作。時間分別為2007年1月,2007年7月的延續(xù)調查和2008年2月的補充性調查,前后五十一天。調查內容為村落歷史、地理、氣候、物產、姓氏、各類民俗,以及藝術的歷史源流、傳承譜系、張貼民俗、工藝流程、工具材料、技藝特點、畫訣藝訣、古畫古版、現有種類、銷售區(qū)域與方式,以及相關的民間故事與傳說??谑稣{查錄音六十二小時,錄像五十五小時,拍照七千余楨。調查到現存各類年畫一百二十七種,畫版二百零四種。最后形成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滑縣卷,并舉辦滑縣木版年畫普查成果展,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滑縣木版年畫列入其中

4、。最近,馮驥才又被國務院任命為參事,這一方面是對他民間文化保護的肯定,同時,也意味著新的責任與使命??梢哉f,馮驥才是從一位作家的視角,去思考人類、文明、歷史與現實的,他由一位作家坐在家里寫作,逐漸走向了民間,走向了世界各國文明與文化,真正變成了一位行走在文化地域里的作家。我很喜歡馮驥才的散文,最近買了一本他的行間筆墨,想進一步觸摸他文化的心靈軌跡。他特別關注民俗文化。例如他對過年的認識是這樣的:“我們總以為年是大吃大喝。這種認識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就沒什么了。其實,吃喝只是一種載體,更重要的是年賦予它的意義。比如吃飯時的團圓感、親情、孝心,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希冀與祝愿。那么,年到底是精神

5、的,還是物質的?當然他首先是精神的!”(年夜思) 他對小人書情有獨鐘,他說:“我曾經還是小人書收藏家。鼎盛時期藏書五百余種,全家人都是借閱者。逢到他們借書時,連平時威嚴似虎的父親也和顏悅色起來。除了小人書,誰也無法使父親的面孔變個季節(jié)。我便把零錢、壓歲錢、賣破爛的小錢,全拿去買小人書,努力補充貨源?!保☉浶∪藭倪@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陶醉的馮驥才,看到了癡迷的馮驥才,我在想,這些小人書肯定在馮驥才幼小的心靈里,早早埋下了文學的種子了! 馮驥才寫過一部小說三寸金蓮。他在一篇文章帶血的句號中說:“在我發(fā)表的小說中,大概以三寸金蓮的爭議最激烈。記得小說在收獲問世后,即刻之間,或褒或貶,蜂擁而至。

6、當時,上海一家刊物要我提供有關讀者反映的信件,我便摘選了十四封信寄去,清一色全部是痛斥和責罵我的??墒遣痪眠@家刊物又把這些讀者的信件退還給我,沒有發(fā)表,說是為了保護我的形象。這番好意令我啼笑皆非。只是作家的形象無需保護。作家向來存在于褒貶之間。因為作家總是在新舊事物的交替中發(fā)現與選擇?!?從這些文字中,我們也能讀出馮驥才的坦蕩與真誠,他說,三寸金蓮被評論家列為歷史小說,傳奇小說,瘋刺小說,都是不恰當的。它說他的一位朋友楚莊真正讀懂了小說的真味,寫詩曰:裨海鉤沉君亦難,正經一本說金蓮,古念史事驚回首,纏放放纏纏放纏。于是,馮驥才說:“讀了這詩,我一時差點兒落下淚水。我曾說:知我者楚莊也。”馮驥才

7、總是對文化寄予他深刻的反思,他說:“三寸金蓮,是封建文化這棵千年大樹結下的一種光怪陸離的果實。盡管這果實已經枯萎和零落,但大樹未絕,就一定會頑強地生出新的果實來。歷史的幽靈總是在更換新裝,好重新露面。文革不是這棵大樹繼而生出的一個更猙獰的果實嗎?”這就是馮驥才此小說的真正內涵,是一種警世,更是一種歷史生活的反思。當然,金蓮也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常常是帶血的。馮驥才還曾經到山東濰坊楊家埠考察過年畫。他采訪了73歲的老人楊洛書,了解了現在楊家埠及同順德畫店的情況。他把楊家埠與天津楊柳青畫這樣對比:“楊家埠年畫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特點明顯不同。楊柳青年畫的買主多是城里人,城里人錢多,要求精細,所以楊柳

8、青年畫大都一半印刷一半手繪,畫面富麗堂皇,文氣雅致;楊家埠年畫的需求全是農民,農民錢少,年畫便采用套版,很少手繪?!?在書里,我看到一張年畫插圖是山林猛虎,氣宇軒昂的,據說楊家埠的人“畫虎不掛虎”,因為楊家埠的“楊”家諧音是 “羊”,老虎吃“羊”,所以他們家中從不掛猛虎的畫兒。他們印虎,那都是為了給別人避邪。瞧瞧,楊家埠的人心地多么善良。他在佛光寺記中記錄了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人如何發(fā)現佛光寺這座唐代建筑的情景 : “1936年他們(梁思成,林徽因)先是在敦煌六十一號石窟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上,發(fā)現了這座古樸優(yōu)美的寺廟;轉年他們來五臺山考察時,在五臺縣以北的深山幽谷中竟然發(fā)現佛光寺還幸存世上。于是,

9、這座被忘卻了千年的罕世奇珍一時驚動了世界。” 我也去過五臺山,也到過佛光寺,五臺山真是清涼之地,當時是盛夏,一到五臺山頂頓覺涼爽之至,五臺山寺廟一百二十座,分布各處。佛光寺是木質結構的,靈光寶氣,古松參天,蔚為壯觀。據說,梁思成與林徽因是坐馬車去的,路上顛沛流離可想其艱辛。據文字記載,為了考察林徽因還徒手爬到大殿極高的梁架,考察建筑結構及其建造的年份資料。馮驥才這樣寫林徽因:“她在漆黑的頂棚里,發(fā)現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景象,上千只蝙蝠懸掛在上邊!待她爬下來后,身上奇癢難忍,竟有許多臭蟲。原來這些臭蟲都是蝙蝠的寄生蟲。我還在一張照片上看到纖弱的林徽因登高弄險,站在院中一丈多高的經幢上。她正在丈量經幢

10、的高度。于是,面對著佛光寺,我很感動。正是梁林二學者不懼艱辛的學術探求和考證無疑的考古發(fā)現,才使得這座千年寶剎從歷史的遺忘中被解救出來。否則在近六七十年多災多難的歷史變遷中,誰能擔保它會避免不幸!”從這些文字中,我們觸摸到了梁思成與林徽因鐘情文化的依依脈搏,也觸摸到了他們對先祖文明的熾熱情懷。試想,如果沒有執(zhí)著的追求,能在荒無人煙的敦煌考察壁畫?如果沒有赤心瀝膽的態(tài)度,能在兵荒馬亂之時,來到五臺山?我也曾到過敦煌,敦煌的壁畫太多太精細了,如果沒有鉆研的態(tài)度,也就是走馬觀花而已。從蘭州到敦煌坐火車就要十幾個小時,試想那個時侯的交通條件,只能是在駱駝背上行進啊。由此我們更加佩服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執(zhí)

11、著,同時也更加佩服類似梁林之風格的馮驥才,他也是如此,在貧瘠古道,在泥濘鄉(xiāng)村,在畫著“拆”字的城市胡同,在被即將湮滅的古建筑、古文化、古村落等物質與非物質的遺產面前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同樣也是我輩之責任。馮驥才還著作了一部敦煌痛史,他在為了文明的尊嚴關于敦煌文物的歸還一文中,曾這樣介紹敦煌文化的發(fā)現與被搶掠:“1900年,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上萬件文物,絕大部分是中古時代的文書。同一地點出土如此浩博和珍罕的古代文書,舉世獨有。英國斯坦因于1907年3月16日,法國人伯希和于1908年2月25日前后抵達敦煌莫高窟。他們以少許銀錢買通文物看守人王圓箓,啟封取走大批珍罕絕世的敦煌文物,運回各自國家。”我

12、曾于2008年10月參觀了舉世矚目的藏經洞。當看到一張照片是伯希和在藏經洞中挑選文物,我心撕痛。一個民族的舉世珍寶,先祖文化,被無情地搶掠、肆虐地侵犯,誰看了也痛心疾首。于是馮驥才記錄了我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搶救運動:“1909年,伯希和將已經運出中國的敦煌遺書,選取若干帶回北京,展示給我國學者羅振玉、蔣斧、董康、王仁俊等人。當學者們獲知這些絕世珍寶已落入外國人之手,即刻展開一場義動當世、光耀千古的文化大搶救行動。學者們一邊上書學部,敦促政府清點藏經洞的劫后殘余,火速運抵京都;一邊將這情況公諸國人,于是更多學者加入進來,對敦煌遺書展開迅疾而廣泛的收集、???、刊布與研究。它顯示了我國知識界實力雄厚、

13、人才濟濟和學術上的敏感。隨后,學者向達、王重民、劉復、于道泉、王慶菽等,奔赴巴黎與倫敦去查尋和抄錄那些遺失的寶藏。學者姜亮夫幾乎傾盡家財,自費赴歐去搶救散失在海外的文化遺產。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流落他鄉(xiāng)的敦煌遺書抄錄回來。很多人一干就是多少年!” 霜天號角,低谷悲鳴。當我看到2000年馮驥才著述的敦煌痛史封面用書法寫的墨跡淋漓的“痛”字,當我看到浩浩正氣的著名學者的薪火傳遞的責任與赤心,于是對文化的含義,文明的傳遞,理解越加深刻了。馮驥才在他的繪畫是文學的夢中,記錄了他繪畫與文學的情緣。有些讀者不理解作家的繪畫生涯。作者說:“不久前,我為既是作家又是畫家的雨果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神奇的左手。里面有句話,正是我想對我的讀者說的:你看到過雨果、歌德、薩克雷等人的繪畫嗎?只有認真地讀他們的書又讀他們的畫,你才能更整體和深刻地了解他們的心靈。我所說的了解,不是指他們的才能,而是他們的心靈?!?當我們看到他2004年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馮驥才公益畫展”,我們觸摸到了他的心靈;當我們看到他在天一閣觀畫、在臺北故宮駐足、在青州藏佛窖考察,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