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漢代法律制度_第1頁
三漢代法律制度_第2頁
三漢代法律制度_第3頁
三漢代法律制度_第4頁
三漢代法律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v 第三章漢代的法律制度第三章漢代的法律制度v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兩漢法律指導思想的變化兩漢法律指導思想的變化v一、兩漢的社會基本狀況一、兩漢的社會基本狀況(公元前(公元前202220)v西漢初期:前西漢初期:前70年:年:高祖高祖(劉邦)(劉邦)文帝、景帝文帝、景帝v西漢中期:西漢中期:武帝武帝v西漢后期西漢后期 王莽王莽v東漢:東漢:漢光武帝漢光武帝(劉秀)(劉秀)v漢初對秦亡的反思:漢初對秦亡的反思:v政策:用刑寬緩、輕徭薄賦,德刑相為用等;政策:用刑寬緩、輕徭薄賦,德刑相為用等;v行政設置:分封制與郡縣制同存,行政設置:分封制與郡縣制同存, “懲戒亡秦孤立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之敗”v二、漢代法制

2、思想的兩次轉型二、漢代法制思想的兩次轉型v(一)漢初黃老(一)漢初黃老“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治理思想的治理思想v1黃老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與政策上的體現(xiàn)黃老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與政策上的體現(xiàn)v核心內(nèi)容核心內(nèi)容:無為而治、與民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休息v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我無欲而民自樸民自樸 v v具體政策體現(xiàn)具體政策體現(xiàn):輕刑薄賦、德刑并用等輕刑薄賦、德刑并用等v陸賈陸賈v“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nèi)。事逾煩,天下逾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nèi)。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沒,而敵人逾多。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沒

3、,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報暴眾而用刑太極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報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故也。v“鄉(xiāng)使秦以并天下,行仁義,法先王,陛下安得而鄉(xiāng)使秦以并天下,行仁義,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有之?” “”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v“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庭。庭?!眝漢初無為而治的制度漢初無為而治的制度v(1)簡政寬刑)簡政寬刑v漢惠帝(劉盈)漢惠帝(劉盈)v元年元年詔令民有罪,買爵三十級,就可以免

4、死罪詔令民有罪,買爵三十級,就可以免死罪v四年四年頒布頒布“除挾書律除挾書律” vv末年末年擬廢除族誅法、妖言令擬廢除族誅法、妖言令。v高后元年春正月,惠帝死后五個月,下詔說;高后元年春正月,惠帝死后五個月,下詔說;“前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議末決而崩,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議末決而崩,今除之。今除之。vv漢文帝(劉恒)漢文帝(劉恒)v元年十二月:元年十二月:詔令廢除相坐律。詔令廢除相坐律。v二年五月:二年五月:又重申廢除又重申廢除“誹謗、妖言之罪誹謗、妖言之罪” v十六年:十六年:廢除肉刑。廢除肉刑。v漢景帝(劉啟)漢景帝(劉啟)v詔今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以及孕婦,盲

5、人、侏詔今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以及孕婦,盲人、侏儒在囚禁審訊時,可不加刑具儒在囚禁審訊時,可不加刑具v(2)與民休息)與民休息v司馬遷說:惠帝、高后之時,司馬遷說:惠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 v主要表現(xiàn)為:主要表現(xiàn)為:v減輕田租鼓勵增殖勞動人口減輕田租鼓勵增殖勞動人口(女子年十五以上,(女子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不嫁者分五等加倍征收賦稅)三十以下不嫁者分五等加倍征收賦稅)v適當放寬抑商政策適當放寬抑商政策: ::“開關梁,弛山澤之禁開關梁,弛山澤之禁”;“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v減輕力役負擔減輕力役負擔

6、(如修建長安城。所動用的民力,只限于長如修建長安城。所動用的民力,只限于長安六百里內(nèi),每次征發(fā)男女十四萬人,前后只有兩次,每次安六百里內(nèi),每次征發(fā)男女十四萬人,前后只有兩次,每次服役時間一個月服役時間一個月)v對外避免訴諸兵戎對外避免訴諸兵戎v無為而治之例:無為而治之例:vA.蕭規(guī)曹隨蕭規(guī)曹隨v“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壹。其清凈,民以寧壹。” vB.丙吉問牛丙吉問牛v漢書漢書丙吉傳丙吉傳: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

7、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問:“逐牛行幾里矣?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后掾史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jié),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失節(jié),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服,以吉知大體。 vC.直不疑的無為而為直不疑的無為而為v直不

8、疑在文帝時位至御史大夫,封塞侯。直不疑在文帝時位至御史大夫,封塞侯。v“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意不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v(3)崇法守法)崇法守法v黃老帛書黃老帛書說: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生法而弗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夫能自引以繩

9、,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夫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v案例:文帝守法案例:文帝守法v文帝馬隊經(jīng)過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來。驚了文帝馬隊經(jīng)過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來。驚了漢文帝所乘馬。于是派人把這人抓了來,交給法官漢文帝所乘馬。于是派人把這人抓了來,交給法官張釋之處理。那人解釋說,看見馬隊,躲到橋下,張釋之處理。那人解釋說,看見馬隊,躲到橋下,后來以為馬隊走了,就出來。出來看見馬隊還在,后來以為馬隊走了,就出來。出來看見馬隊還在,就跑。張釋之依律,判此人罰款。漢文帝很生氣,就跑。張釋之依律,判此人罰款。漢文帝很生氣,這人驚了我的馬,還算馬溫和,換其它馬,不

10、傷了這人驚了我的馬,還算馬溫和,換其它馬,不傷了我嗎?你怎么只是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我嗎?你怎么只是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都必須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這樣規(guī)定的,與天下人都必須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這樣規(guī)定的,你要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漢文你要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漢文帝思考后說,法官說得對。帝思考后說,法官說得對。 v有人偷了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huán),被抓到了,文帝發(fā)有人偷了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huán),被抓到了,文帝發(fā)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法律所規(guī)定偷盜宗廟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法律所規(guī)定偷盜宗廟服飾器具之罪奏報皇帝,判處死刑?;实鄄淮笈椘骶咧?/p>

11、奏報皇帝,判處死刑?;实鄄淮笈f:說:“這人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竟偷盜先帝廟中的這人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竟偷盜先帝廟中的器物,我交給廷尉審理的目的,想要給他滅族的懲器物,我交給廷尉審理的目的,想要給他滅族的懲處,而你卻一味按照法律條文把懲處意見報告我,處,而你卻一味按照法律條文把懲處意見報告我,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廟的本意啊。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廟的本意啊?!睆堘屩撁边祻堘屩撁边殿^謝罪說:頭謝罪說:“依照法律這樣處罰已經(jīng)足夠了。況且依照法律這樣處罰已經(jīng)足夠了。況且在罪名相同時,也要區(qū)別犯罪程度的輕重不同?,F(xiàn)在罪名相同時,也要區(qū)別犯罪程度的輕重不同?,F(xiàn)在他偷盜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愚在

12、他偷盜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愚蠢的人挖長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罰懲處他呢?蠢的人挖長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罰懲處他呢?”文帝和薄太后談論了此事,同意了廷尉的判決。文帝和薄太后談論了此事,同意了廷尉的判決。v(4)無為而治的結果)無為而治的結果v漢書漢書刑法志刑法志:蕭曹為相,填以無為,從蕭曹為相,填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稀。v(二)武帝始儒家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二)武帝始儒家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v1、漢中期獨尊儒術的原因、漢中期獨尊儒術的原因v黃老思想中的因循思想產(chǎn)生負面后果:諸侯割據(jù)、黃老思想中的因循思想產(chǎn)生負面后

13、果:諸侯割據(jù)、匈奴緊逼、風俗敗壞匈奴緊逼、風俗敗壞v大一統(tǒng)的國家需要大一統(tǒng)有思想指導大一統(tǒng)的國家需要大一統(tǒng)有思想指導vv賈誼(前200年-前168年 )v有有 治安策治安策、過秦論過秦論等等 v賈誼的主要思想:賈誼的主要思想:v()對秦之風俗之批判:()對秦之風俗之批判:v天下之治安關健在于風俗,在于民心之向。賈誼敏銳地看到商鞅變法背后的負面因素,他說:v商君違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入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抱哺其子,與公并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v(2)移風易俗)移風易俗v論定制度興

14、禮樂疏論定制度興禮樂疏:“定制度,興禮樂定制度,興禮樂”v“立君臣,等上下立君臣,等上下”,使,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綱紀有序,六親和睦”,v如此如此“諸侯軌道,百姓素樸諸侯軌道,百姓素樸”。v(3)闡揚禮樂文化)闡揚禮樂文化v“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v以六藝教化百姓:禮、樂、射、御、書、數(shù)以六藝教化百姓:禮、樂、射、御、書、數(shù) v董仲舒(前179前104) v2、

15、董仲舒、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v 首先,要在思想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鞏固中央集權。首先,要在思想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鞏固中央集權。v春秋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以持一統(tǒng);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民知所從矣v 其次,以陽為主、陰

16、為輔,德為陽、刑為輔的理其次,以陽為主、陰為輔,德為陽、刑為輔的理論闡述出德主刑輔的思想。論闡述出德主刑輔的思想。v 第三,治國的德、禮都在五經(jīng)六藝之中,尤其在第三,治國的德、禮都在五經(jīng)六藝之中,尤其在春秋春秋一書中。一書中。3法律的儒家化法律的儒家化儒家思想入律:上請制度、恤刑制度、容隱制度儒家思想入律:上請制度、恤刑制度、容隱制度以儒家思想進行司法裁判:引經(jīng)決獄以儒家思想進行司法裁判:引經(jīng)決獄以儒家思想釋律:引經(jīng)注律以儒家思想釋律:引經(jīng)注律(三)漢初與中期制度的對比(三)漢初與中期制度的對比v黃老思想黃老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v v無為無為 有為有為v地方勢力加強地方勢力加強 鞏固中央集權

17、鞏固中央集權v廢除肉刑、減賦稅廢除肉刑、減賦稅 春秋決獄春秋決獄v法律簡約法律簡約 德主刑輔德主刑輔v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兩漢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兩漢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v一、西漢初期的立法活動及成果一、西漢初期的立法活動及成果v1、立國之初廢除秦朝苛法,、立國之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約法三章” v2、漢朝建立后,參照秦律,、漢朝建立后,參照秦律,“作律九章作律九章”。v九章律九章律是在是在法經(jīng)法經(jīng)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戶律律、興律興律、廄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成為三章,合為九章,成為漢律的骨干與核心。漢律的骨干與核心。v3、叔孫通作、叔孫通作傍章律傍章律十八篇十八篇v九章律九章

18、律是在是在法經(jīng)法經(jīng)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戶律律、興律興律、廄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成為三章,合為九章,成為漢律的骨干與核心。漢律的骨干與核心。v法經(jīng)法經(jīng) 九章律九章律v盜盜 盜盜v賊賊 賊賊 v網(wǎng)網(wǎng) 網(wǎng)網(wǎng)v捕捕 捕捕v雜雜 雜雜v具具 具具v 戶戶v 興興v 廄廄法經(jīng)法經(jīng)九章律九章律v二、武帝及西漢中后期的立法活動二、武帝及西漢中后期的立法活動。v張湯制定張湯制定越宮律越宮律二十七篇二十七篇v趙禹作趙禹作朝律朝律六篇六篇v連同連同九章律九章律和和傍章傍章,合計,合計六十篇六十篇,大致奠,大致奠定了漢律的規(guī)模。定了漢律的規(guī)模。v漢武帝后期單行本律條:漢武帝后期單行本律條:v酎金律

19、酎金律、 左官律左官律、 沈命法沈命法、上計上計律律、尚方律尚方律、見知故縱法見知故縱法等。等。v漢律由簡到繁漢律由簡到繁v三、東漢時期的立法活動三、東漢時期的立法活動v基本上仍沿用西漢舊律。主要是注經(jīng)、注律等對律基本上仍沿用西漢舊律。主要是注經(jīng)、注律等對律的解釋。的解釋。v漢末章句煩瑣支離漢代采取通經(jīng)致仕、格守家法漢末章句煩瑣支離漢代采取通經(jīng)致仕、格守家法的制度,經(jīng)師家句之學十分發(fā)達。所謂的制度,經(jīng)師家句之學十分發(fā)達。所謂“經(jīng)有數(shù)家,經(jīng)有數(shù)家,家有數(shù)說家有數(shù)說”,“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盲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盲”;“說五字之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文,至于二三萬言”v“凡斷罪當用者,合凡斷罪當用者,合26

20、727條,條,7732200余言。余言?!眝律學形成。律學形成。v四、主要法律形式主要法律形式v律,是漢朝經(jīng)常適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說律,是漢朝經(jīng)常適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說的的“法典法典”。v 令,是皇帝所發(fā)布的詔令,這是漢朝主要的法律形令,是皇帝所發(fā)布的詔令,這是漢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式之一。v科,關于犯罪與刑罰的單行禁令???,關于犯罪與刑罰的單行禁令。v比,是以典型案例作為判決的依據(jù)。又叫比,是以典型案例作為判決的依據(jù)。又叫“決事決事比比”, 是秦朝是秦朝“廷行事廷行事” 的演變與發(fā)展而來。的演變與發(fā)展而來。v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 漢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罰改革漢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罰改革v一

21、、漢代對秦刑法的繼承與發(fā)展一、漢代對秦刑法的繼承與發(fā)展v刑名:刑名:v死刑(比秦多殊死)死刑(比秦多殊死)v肉刑肉刑v徒刑(多女徒顧山)徒刑(多女徒顧山)v罰金刑罰金刑v徙刑徙刑 罪名:略罪名:略v殊死v腹非罪腹非罪 v史記史記平準書平準書和和漢書漢書食貨志食貨志記載:記載:武帝下令造白鹿皮幣。令下,大司農(nóng)顏異未武帝下令造白鹿皮幣。令下,大司農(nóng)顏異未表贊同。有訪客與顏異談及改幣令下后頗感表贊同。有訪客與顏異談及改幣令下后頗感不便,顏異不敢正面回答,不便,顏異不敢正面回答,“異不應,微反異不應,微反唇唇”,只是嘴唇輕輕動了一下。張湯探知,只是嘴唇輕輕動了一下。張湯探知,乃乃“奏當奏當(顏顏)異九

22、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論死。自是之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非,論死。自是之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v韓非子韓非子說疑說疑:“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言,其次禁其事?!眝孔子家語孔子家語始誅始誅載:孔子也說過:載:孔子也說過:“天下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日心逆而險;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日心逆而險;二日行僻而堅二日行僻而堅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于君子之誅。于君子之誅。 v二、文帝、景帝的刑罰改革文帝、景帝的刑罰改革v西漢初年,基本采用秦朝的刑罰制度,繼續(xù)使用黥、

23、西漢初年,基本采用秦朝的刑罰制度,繼續(xù)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對死刑也仍保留了殘酷的執(zhí)劓、斬左右趾等肉刑;對死刑也仍保留了殘酷的執(zhí)行方法,如夷三族、具五刑、梟首、腰斬、棄市等。行方法,如夷三族、具五刑、梟首、腰斬、棄市等。 v惠帝時曾作小范圍改革惠帝時曾作小范圍改革v漢文帝十三年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公元前167167年),年),進行的刑罰改革進行的刑罰改革v(1)廢除肉刑)廢除肉刑v主要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黥、劓、斬左趾、主要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黥、劓、斬左趾、斬右趾等肉刑。斬右趾等肉刑。v案例案例: 緹縈救父緹縈救父 v v主要內(nèi)容:主要內(nèi)容:v凡當完(髡)者,完為城旦舂;凡當

24、完(髡)者,完為城旦舂;v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v當劓者,笞三百;當劓者,笞三百;v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v當斬右趾者,棄市。當斬右趾者,棄市。v就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以代替黥、劓和斬就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以代替黥、劓和斬左右趾三種肉刑。左右趾三種肉刑。v(2)改革勞役:)改革勞役:“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年而免”。 即凡勞役徒刑只要不逃亡,均可按照罪即凡勞役徒刑只要不逃亡,均可按照罪刑輕重,在其服滿規(guī)定年限后獲得釋放刑輕重,在其服滿規(guī)定年限后獲得釋放.將無期徒將無期徒行改為有期徒行行改為有期徒行v(3)廢除收孥相坐律

25、、誹謗罪等)廢除收孥相坐律、誹謗罪等。v漢景帝繼位后再次修改法律漢景帝繼位后再次修改法律v其一,減少笞數(shù)其一,減少笞數(shù)v斬左趾者,笞五百減為三百,二百斬左趾者,笞五百減為三百,二百v劓者,笞三百減為二百,一百劓者,笞三百減為二百,一百v其二,制定棰令,具體規(guī)定了笞棰的規(guī)格及其二,制定棰令,具體規(guī)定了笞棰的規(guī)格及施刑部位,并規(guī)定施刑中途行刑者不得更換施刑部位,并規(guī)定施刑中途行刑者不得更換 。v至此,減輕刑罰的目的基本實現(xiàn)。至此,減輕刑罰的目的基本實現(xiàn)。v意義:意義:v西漢文帝、景帝的刑罰改革雖然沒有完全徹底地廢西漢文帝、景帝的刑罰改革雖然沒有完全徹底地廢除肉刑,殘酷的肉刑斬右趾又恢復施行,對宮刑

26、也除肉刑,殘酷的肉刑斬右趾又恢復施行,對宮刑也沒有采取改革措施;但是通過此次刑罰改革,沒有采取改革措施;但是通過此次刑罰改革,v肉刑已經(jīng)不再是刑罰體系中的主要刑種,而徒刑和肉刑已經(jīng)不再是刑罰體系中的主要刑種,而徒刑和笞刑成為主要刑種,使得奴隸制五刑制度發(fā)生了重笞刑成為主要刑種,使得奴隸制五刑制度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為隋唐以后中國封建五刑的最終確立奠定大改變,為隋唐以后中國封建五刑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基礎。了基礎。v三、刑法原則三、刑法原則v尊老憐幼原則尊老憐幼原則v親屬相隱原則親屬相隱原則v有罪上請原則有罪上請原則v論語論語:v葉公語孔子曰: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吾黨有直躬者,其

27、父攘羊,而子證之。證之。”v孔子曰: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隱,直在其中矣。”v董仲舒:董仲舒:v甲無子,道旁棄兒乙,養(yǎng)以為子及乙長,甲無子,道旁棄兒乙,養(yǎng)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v仲舒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仲舒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與易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詔不當坐v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 行政、民事、經(jīng)濟制度行政、民事、經(jīng)濟制度v漢代官員的選任漢代官員的選任:察舉、征辟(辟召與征召)察舉、

28、征辟(辟召與征召)v察舉:察舉源出先秦的察舉:察舉源出先秦的“貢士貢士”、秦代的、秦代的“薦吏薦吏”,故又名貢舉、薦舉,是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的制度。故又名貢舉、薦舉,是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的制度。 v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叫征召。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叫征召。v辟召:大臣聘任士人為官叫辟召。辟召:大臣聘任士人為官叫辟召。 v女了出嫁年齡、不孝之罪女了出嫁年齡、不孝之罪v均輸法和平準法均輸法和平準法v第五節(jié)第五節(jié) 司法制度司法制度v1、司法機關、司法機關v中央:廷尉中央:廷尉v地方:行政兼理司法地方:行政兼理司法v2、審判制度、審判制度v(1)起訴:告劾(自訴與公訴),直訴(詣闕上)起訴:告劾(自訴與

29、公訴),直訴(詣闕上書)書)v 起訴的限制:禁止越訴,嚴禁卑幼控告尊長。起訴的限制:禁止越訴,嚴禁卑幼控告尊長。v(2)逮捕)逮捕 v(3)鞫獄審判,讀鞫乞鞫)鞫獄審判,讀鞫乞鞫v(4)覆案)覆案v、春秋決獄、春秋決獄v案例一:案例一:v甲夫乙將船,會海盛風,船沒,溺流而亡,不得甲夫乙將船,會海盛風,船沒,溺流而亡,不得葬四月,甲母病即嫁甲欲當何論?葬四月,甲母病即嫁甲欲當何論?v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市v仲舒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于齊,仲舒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于齊,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姿

30、之行,聽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姿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為尊者所嫁,無淫衍之心,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為尊者所嫁,無淫衍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于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非私為人妻也。明于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v案例二v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擊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擊丙,誤傷乙甲當何論?丙,誤傷乙甲當何論?v或曰:毆父也,當梟首或曰:毆父也,當梟首v仲舒議曰:臣愚以為,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仲舒議曰:臣愚以為,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春秋有怵悵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春秋之義,許止父病,進藥于其

31、父而卒君子原心,赦之義,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毆父也,不當坐而不誅甲非律所毆父也,不當坐v春秋決獄的基本原則:春秋決獄的基本原則:v親屬相容隱、尊卑長幼之序、原心定罪等親屬相容隱、尊卑長幼之序、原心定罪等v原心定罪:原心定罪:v意善而違于法者免,意惡而合于法者誅意善而違于法者免,意惡而合于法者誅4、秋冬行刑與司法時令原則、秋冬行刑與司法時令原則賞以春夏,刑以秋冬賞以春夏,刑以秋冬v董仲舒董仲舒陰陽義陰陽義:“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以三時成是故天之以三時成生,以一時喪死。死之者,謂百物枯

32、落也。喪之者,生,以一時喪死。死之者,謂百物枯落也。喪之者,謂陰氣悲哀也。謂陰氣悲哀也。漢書漢書夏侯勝傳夏侯勝傳載,載, 漢漢宣帝時,夏侯勝獲罪入獄,被判死刑,丞相長史宣帝時,夏侯勝獲罪入獄,被判死刑,丞相長史黃霸因包庇夏也被捕入獄,等待處死。夏是當時的黃霸因包庇夏也被捕入獄,等待處死。夏是當時的著名學者,黃便想跟他學習經(jīng)書,夏便說:我們都著名學者,黃便想跟他學習經(jīng)書,夏便說:我們都沒有幾天可活了,還學什么呢?黃卻答曰:沒有幾天可活了,還學什么呢?黃卻答曰:“朝聞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夕死可矣!”夏為之感動,便教其學習經(jīng)書。夏為之感動,便教其學習經(jīng)書。這樣一來過了冬季,不能行刑,后遇大赦而免死

33、出這樣一來過了冬季,不能行刑,后遇大赦而免死出獄獄。v漢書漢書王莽傳王莽傳記載,王莽行暴政,記載,王莽行暴政,“春夏斬人都春夏斬人都市,百姓震懼,道路以目市,百姓震懼,道路以目”。東漢光武帝曾評說:。東漢光武帝曾評說:“王莽悖暴,盛夏而斬人,此滅亡之時也。王莽悖暴,盛夏而斬人,此滅亡之時也?!眝漢書漢書王溫舒?zhèn)魍鯗厥鎮(zhèn)鱲王溫舒任河內(nèi)太守時,捕郡中王溫舒任河內(nèi)太守時,捕郡中“豪猾豪猾”,連坐千余,連坐千余家;二三日內(nèi),大舉屠殺,家;二三日內(nèi),大舉屠殺,“至流血十余里至流血十余里”。漢。漢朝慣例,春天不殺人,王溫舒頓足說:朝慣例,春天不殺人,王溫舒頓足說:“嗟乎,令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冬

34、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v思考:司法時令原則是自然法嗎?思考:司法時令原則是自然法嗎?v西方自然法簡介西方自然法簡介v古西臘羅馬自然法神學自然法理性自然古西臘羅馬自然法神學自然法理性自然v自然法與人法之關系:自然法是人法之準則,自然自然法與人法之關系:自然法是人法之準則,自然法高于人法。法高于人法。v自然法的內(nèi)容:正義。自由、平等、博愛、公正、自然法的內(nèi)容:正義。自由、平等、博愛、公正、和平、互助、感恩、寬恕、守信、謙虛、尊重他人、和平、互助、感恩、寬恕、守信、謙虛、尊重他人、與人為善、承擔義務、賠償損失、懲罰犯罪、保存與人為善、承擔義務、賠償損失、懲罰犯罪、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幸福

35、、同情他人的不幸、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情他人的不幸、不侵犯他人的財產(chǎn)、愿過社會的生活不侵犯他人的財產(chǎn)、愿過社會的生活v、錄囚制度、錄囚制度v中國封建時代一種由君主或上級長官向囚犯訊察決中國封建時代一種由君主或上級長官向囚犯訊察決獄情況獄情況, ,平反冤獄,糾正錯案平反冤獄,糾正錯案, ,或督辦久系未決案的或督辦久系未決案的制度。制度。v中央或地方上級長官定期錄囚始于西漢。中央或地方上級長官定期錄囚始于西漢。v后漢書后漢書百官志百官志載,漢武帝規(guī)定載,漢武帝規(guī)定, ,州刺吏州刺吏“常以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郡太守于每年秋冬;郡太守于每年秋冬季節(jié),派遣干

36、練、廉正的官吏到所屬各縣,季節(jié),派遣干練、廉正的官吏到所屬各縣,“案訊案訊諸囚諸囚, ,平其罪法平其罪法”, ,并以此作為考核郡縣行政長官政并以此作為考核郡縣行政長官政績的內(nèi)容之一績的內(nèi)容之一 。v君主親自錄囚,始于東漢。君主親自錄囚,始于東漢。晉書晉書刑法志刑法志載:載:“光武中興,留心庶獄,常臨朝聽訟,躬決疑事光武中興,留心庶獄,常臨朝聽訟,躬決疑事”。 v 第六節(jié)第六節(jié) 監(jiān)察制度監(jiān)察制度v第一個專門監(jiān)察機關第一個專門監(jiān)察機關 :御史臺:御史臺官員:御史中丞官員:御史中丞v京師:司隸校尉掌管監(jiān)察職權。京師:司隸校尉掌管監(jiān)察職權。v御史中丞與尚書令、司隸校衛(wèi)并稱御史中丞與尚書令、司隸校衛(wèi)并稱

37、“三獨坐三獨坐”,地,地位很高。位很高。 v地方:分十三部州作為監(jiān)察區(qū),各部派刺史一人為地方:分十三部州作為監(jiān)察區(qū),各部派刺史一人為固定的監(jiān)察官。刺史在御史中丞的領導下,依照固定的監(jiān)察官。刺史在御史中丞的領導下,依照“六條問事六條問事”行使監(jiān)察權。行使監(jiān)察權。v“六條問事六條問事”: :監(jiān)察官員監(jiān)督時的依據(jù)準則監(jiān)察官員監(jiān)督時的依據(jù)準則 v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v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v三條,二千石不恤疑案

38、,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三條,二千石不恤疑案,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薄,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則淫賞,煩擾刻薄,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石裂,妖祥訛言。四條,v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v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jiān)。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jiān)。v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今損正今”。 v復習:v一一. .單項選擇單項選擇v1. 1. 漢高祖劉邦七年下詔:漢高祖劉邦七年下詔:“郎中有罪耐以上,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請之。”之后不

39、久,一位公侯因故意傷害他之后不久,一位公侯因故意傷害他人而獲罪,但他可以根據(jù)漢高祖的這一詔書人而獲罪,但他可以根據(jù)漢高祖的這一詔書規(guī)定享受何優(yōu)待(規(guī)定享受何優(yōu)待( )vA A、上請、上請 B B、恤刑、恤刑 vC C、漢律儒家化、漢律儒家化 D D、首匿、首匿v2.2.漢代,如果一個婦女犯罪可以出錢雇人代漢代,如果一個婦女犯罪可以出錢雇人代自己從事勞役,這種方法叫自己從事勞役,這種方法叫vA.A.舂舂 B. B. 白粲白粲 C C 顧山顧山 D D 隸妾隸妾v3.3.漢代,張三因與人口角將對方死,張三父漢代,張三因與人口角將對方死,張三父親不僅將兇器藏了起來,還給張三路費讓他親不僅將兇器藏了起

40、來,還給張三路費讓他逃跑。張三的父親該當何罪?()逃跑。張三的父親該當何罪?()vA A 死罪死罪 B B 無罪無罪 C C 城旦城旦 D D 笞刑笞刑v4 4漢代曾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情:齊太倉令獲罪漢代曾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情:齊太倉令獲罪當處墨刑,其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為官當處墨刑,其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為官奴,替父贖罪。這一事件導致了下列哪一項奴,替父贖罪。這一事件導致了下列哪一項法律制度改革(法律制度改革( )vA A漢高祖規(guī)定漢高祖規(guī)定“上請上請”制度制度vB B漢文帝廢除肉刑漢文帝廢除肉刑vC C漢文帝確立漢文帝確立“官當官當”制度制度vD D漢景帝規(guī)定漢景帝規(guī)定“八議八議”制度制度v5.5.( )是漢代的法律形式)是漢代的法律形式vA A決事比決事比B B廷行事廷行事vC C法律答問法律答問 D D格格v6 6古代行刑強調時令,要求不違天時,從而古代行刑強調時令,要求不違天時,從而形成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