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支座課程設計_第1頁
左支座課程設計_第2頁
左支座課程設計_第3頁
左支座課程設計_第4頁
左支座課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圖1左支架目錄1零件的工藝分析及生產類型的確定31.1零件的作用31.2零件的工藝分析31.3確定毛坯、畫毛坯32工藝過程42.1定位基準的選擇42.2左支座的工藝路線分析與制定53夾具設計63.1選擇定位方案,確定要限制的自由度63.2夾緊方案 63.3對刀方案 73.4夾具體與定位鍵 83.5 夾具總圖上的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 84課程設計總結95參考文獻 101零件的工藝分析及生產類型的確定1.1零件的作用題目所給的是機床上用的的一個支座.該零件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橫、縱兩個方向上的5mm的槽,使尺寸為80mm的耳孔部有一定的彈性,并利用耳部的21mm的孔穿過M20mm的螺栓一端與25H7(

2、)配合的桿件通過旋緊其上的螺母夾緊,使裝在80H9()mm的心軸定位并夾緊。1.2零件的工藝分析左支座共有兩組加工表面,它們互相之間有一定的位置要求,現(xiàn)分別敘述如下:一、以80H9()內孔為中心的加工表面:這一組加工表面包括:80H9()mm孔的大端面以及大端的內圓倒角,四個13mm的底座通孔和四個20的沉頭螺栓孔,以及兩個10的錐銷孔,螺紋M8-H7的底孔以及尺寸為5()mm的槽,主要加工表面為80H9()mm,其中80H9()mm的大端端面對80H9()mm孔的軸心線有垂直度要求為0.03mm。二、以25H7()mm的孔加工中心的表面:這一組加工表面包括21mm的通孔和38的沉頭螺栓孔以及

3、43的沉頭孔,螺紋M10-7H的底孔以及尺寸為5()mm的橫槽,主要加工表面為25H7()mm。由上述分析可知,對于以上兩組加工表面,可以先加工其中一組,然后再借助于專用夾具加工另一組加工表面,并且保證其位置精度。1.3.確定毛坯、畫毛坯根據(jù)毛坯零件材料確定毛坯為鑄件,又零件生產類型為批量生產,毛坯的鑄造方法選用砂型手工造型,此外消除殘余應力,鑄造后應安排人工時效。參考文獻1表2.3-6,該種鑄件的尺寸公差等級為810級,故去尺寸公差等級取8級。(1)查看毛胚余量;其中零件長度100mm(2)零件內孔為80 H9mm查灰鑄鐵機械加工余量表(3)零件的頂面和底面的加工余量分別為2.5mm2mm。

4、零件內孔機械加工余量為2mm(4)工序余量;查表5-27平面加工余量半精加工余量1.5mm(5)粗加工余量3mm查表 5-68得內孔的半精加工余量0.1mm精加工余量1.5mm。毛培圖圖2毛培圖2工藝過程2.1定位基準的選擇一、粗基準的選擇原則按照有關粗基準的選擇原則,當零件有不加工表面的時候,應該選取這些不加工的表面為粗基準,若零件有若干個不加工表面時,則應以其加工表面相互位置要求較高的表面作為粗基準?,F(xiàn)取R55的外圓柱表面作為定位基準,消除X,Y的轉動和X,Y的移動四個自由度,再用80H9()mm的小端端面可以消除Z周的移動。二、精基準的選擇原則精基準的選擇主要應該考慮基準重合的問題,當設

5、計基準與工序基準不重合的時候,應該進行尺寸換算。80孔和A面既是裝配基準,又是設計基準,用它們做精基準,能使加工遵循“基準重合”的原則,其余各面和孔的加工也能用它定位,這樣使工藝規(guī)程路線遵循了“基準統(tǒng)一”的原則。此外,A面的面積較大,定位比較穩(wěn)定,夾緊方案也比較簡單、可靠,操作方便。由于生產類型為中批生產,故應該采用萬能機床配以專用夾具,并盡量使工序集中來提高生產率,除此之外還應降低生產成本。2.2左支座的工藝路線分析與制定一、工序順序的安排的原則1.對于形狀復雜、尺寸較大的毛坯,先安排劃線工序,為精基準加工提供找正基準。2.按“先基準后其他”的順序,首先加工精基準面。3.在重要表面加工前應對

6、精基準進行修正。4.按“先主后次,先粗后精”的順序。5.對于與主要表面有位置精度要求的次要表面應安排在主要表面加工之后加工。二、工藝路線方案工序一:粗銑80H9()mm孔的大端端面,以R55外圓為粗基準,選用X52K立式升降銑床和通用夾具;工序二:粗鏜80H9()mm內孔,以孔80H9()mm孔的軸心線為基準,選用X620臥式升降銑床和通用夾具;工序三:精銑80H9()mm孔的大端面,以80H9()mm內圓為基準,選用X52K立式升降臺銑床和通用夾具;工序四:精鏜80H9()mm內孔,以及80H9()mm大端處的倒角245,以80H9()mm孔的小端端面為基準。選用T611臥式鏜床和通用夾具;

7、工序五:鉆削4-13mm的通孔,锪沉頭螺栓孔4-20mm。以80H9()mm內圓為基準。選用Z5150立式鉆床和通用夾具;工序六:鉆削21mm的通孔,擴、鉸孔25H7()mm,锪鉸36mm的沉頭螺栓孔。以80H9()mm孔大端端面為基準,選用Z3080臥式鉆床和專用夾具;工序七:锪削沉頭螺栓孔43mm。以孔80H9()mm的大端端面為基準。選用Z5150立式鉆床和專用夾具;工序八:鉆削M8-H7的螺紋底孔,以80H9()mm內圓為基準。選用Z5150立式鉆床和通用夾具;工序九:銑削尺寸為5mm的縱槽。以80H9()mm內圓為基準,選用X62K臥式銑床和通用夾具;工序十:鉆削M10-H7的螺紋底

8、孔。以80H9()mm大端端面為基準。選用Z5150立式鉆床和專用夾具;工序十一:銑削尺寸為5mm的橫槽,以80H9()mm大端端面為基準。選用X62K臥式銑床和通用夾具;工序十二:珩磨80H9()mm的內圓,以孔80H9()mm的大端端面為基準;工序十三:攻螺紋M10-H7和M8-H7;工序十四:終檢。3夾具設計3.1. 選擇定位方案,確定要限制的自由度按照加工要求,鉆通孔時應限制六個自由度,即應該實現(xiàn)完全定位。1.設計的夾具為工序-銑豎槽。該夾具適用于XA6132臥式銑床,選擇A面與加工的為定位基準。按照基準重合原則并考慮到目前有A面與孔加工,為避免重復使用粗機組基準,應以A面與孔定位.從

9、對工件的結構形狀分析,若工件以A面朝右放置在支撐板上,定位夾緊都比較可靠,也容易實現(xiàn),待夾緊后就能滿足加工要求。方案一:以孔為主要定位基面,用長銷限制工件四個自由度,用支撐釘相知一個自由度,但由于x轉由長銷限制,定位基準與工序基本相同,有利于保證槽側面與空軸線的垂直度。但是這種定位方式不利于工件的夾緊,因為輔助支撐釘不能起定位作用,當對輔助支撐釘施加夾緊力時,由于端面的面積太小,工件極易歪斜變形,夾緊也不可靠。方案二:在4-20的孔內斜插入一削邊銷限制一個移動自由度,再80H9的孔內插入一圓柱銷,限制2個轉動自由度, 通過旋轉壓板壓住工件,限制3個自由度3.2. 夾緊方案根據(jù)工件夾緊的原則,如

10、圖3所示,用移動式壓板將工件壓在支撐鉆臺上夾具體圖3夾具體3.3.對刀方案將夾具體平穩(wěn)放置在車床上,采用側裝直角對刀塊(圖4).銑刀的距離則由銑刀間的軸套長度確定.因此,只需設置一個對刀塊即能滿足銑槽的加工要求.直角對刀塊圖4直角對刀塊3.4.夾具體與定位鍵為保證夾具在工作臺上安裝穩(wěn)定,應按照夾具體的高寬比不大于1.25的原則,確定其寬度,并在底座下開臺階,方便加工且提高精度,方便固定。夾具在機床工作臺的位置靈活,夾具體底面平整,并不需要定位鍵。3.5. 夾具總圖上的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 夾具圖上的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1)夾具最大輪廓尺寸為270mm.226mm,190mm.2)影響夾具在機床

11、上安裝精度的尺寸和公差為定位鍵與銑床工作臺T形的配合尺寸18h8(T形槽為18H8)3)對刀塊的位置尺寸10.82,24.955對刀塊的位置尺寸h為限位基準到對刀塊表面的距離.計算時應考慮定位基準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小位移量,在本圖中,由于工件定位基準面長度為140mm,槽寬為5mm,槽深控制尺寸66.8js12,所以對刀塊水平反向的位置尺寸為H1=21/2mm對刀塊垂直方向的位置尺寸為H2=(66.8-100.19/2)mm=15mm取工件的相應尺寸公差的1/21/54)影響對刀精度的尺寸和公差Sr:塞尺的厚度尺寸為5h85)加工精度分析銑槽時對槽兩側面對軸線的對稱度和平行度要求較高,應進行

12、精度分析,其他加工要求未注公差或者公差很大,可不進行精度分析.a)、銑槽側面對軸線的對稱度的加工精度 定位誤差D 由于對稱度的工序基準是軸線,定位基準也是此軸線,故B=0,因此對稱度的定位誤差為零.安裝誤差A 定位鍵在T形槽中有兩種位置,因此在兩定位鍵之間A=Xmax=(0.027+0.027)mm=0.054mm若加工尺寸在兩定位鍵之外,則 A=Xmax+2Ltga tga=Xmax/Lo對刀誤差T 對稱度的對刀誤差等于尺塞厚度的公差,既T=0.018mm夾具誤差J 影響對稱度的誤差有:對刀塊的水平位置尺寸的公差,所以j=0.06m.b)、銑槽時對軸線平行度的加工誤差定位誤差D 定位誤差D=

13、0安裝誤差A 工件的軸線相對于工作臺導軌平行時, A=0 工件的軸線相對于工作臺導軌有轉角誤差,使得槽的側面對軸線產生平行度誤差,所以 A=tgaL=(0.054/400*282)mm=0.038mm對刀誤差T 由于平行度不受尺塞厚度的影響,所以T=0夾具誤差J 影響平行度的制造誤差是設計心軸軸線與定位鍵側面B的平行度0.03mm,所以J=0.03mm.4課程設計總結兩周的時間很快過去,忙碌而又充實,這些天里讓我認識到課程設計不僅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種檢驗,而且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提高。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明白了自己的知識掌握的不夠全面,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以前老是覺得自己什么東西都會,什么東

14、西都懂,有點眼高手低,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才明白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應該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知識和綜合素質。通過動手實踐,我鞏固了理論知識,提高了綜合運用能力,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設計中有關工藝方面的問題,掌握了有關的設計方法,為以后的工藝的設計打下了基礎。 同時也了解了工藝設計的一般過程,掌握了夾具的設計方法,能針對具體的被加工對象,設計合適的夾具。在這次課程設計中也使我們的同學有了更進一步的交流,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聽聽不同的看法對我們更好的理解知識,所以在這里非常感謝幫助我的同學和老師。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查閱大量有關資料,與同學交流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