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防災研究_第1頁
減災防災研究_第2頁
減災防災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減災防災研究    減災防災研究減災防災是全方位考察一個時期荒政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救災賑災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更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先決條件之一。因此,從倉儲、水利、森林三個主要方面考察民國前期湖南的減災防災問題,將有利于我們對這一時期的荒政進行總體把握。(一)倉儲倉儲是中國歷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減災防災舉措。在米珠薪桂的災荒年月,倉儲具有穩(wěn)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功能。因此,積谷備荒歷來被統(tǒng)治階級視為“救荒之本”、“國之大事”。清初,倉儲制度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形成了種類各異、功能多樣的倉儲格局。然而到民國前期,由于政局混亂,經(jīng)濟凋敝,“全國舊有谷倉

2、大都破敗,倉制式微,繼之而起者,尚無健全之制度”1(P457)。湖南雖為魚米之鄉(xiāng),但近代以來,隨著人口總量不斷增加,土地拓墾漸趨飽和,水旱災害愈益頻繁,洋米進口規(guī)模日大,到民國前期時,湖南足“天下”之盛名早已淡去。不過,由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諸多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民初幾年,湖南倉儲存量在全國范圍內仍略占優(yōu)勢。以省倉為例,“民國初元,尚存谷八九十萬”2。因此,民初湖南盡管災害頻至,其為患卻相對輕微。這種狀況雖是眾多御災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倉儲作為御災合力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隨著社會動蕩的加劇,政府已無暇顧及倉儲。從總體上看,湖南倉儲存量日呈減少之勢?!懊裨院?,儲政

3、漸遭破壞,各地公私積谷,或為軍隊提用,或被土匪劫掠,或因管理不善,或因年久失修,以致傾圯無存者有之,存者亦多名不其實”3(P317)。特別是“自民國六七年以來,合南北軍士數(shù)十萬,坐食兩三年,張敬堯又放出谷米百數(shù)十石,以致全省蓋藏悉空”4。到20年代,這一重要的減災防災機制已近乎癱瘓。不可否認,省政當局對儲谷備荒的必要性是有所認識的,但他們忙于爭權奪利,各種積谷措施僅限形式,而無實績。1921年辛酉大旱,趙恒惕政府的當年預算,軍費達1400萬,政費300萬,而對于救荒填倉,政府卻不列經(jīng)費5(P326)。官方對積谷不甚關心,倉儲衰敗勢在必然。從省城長沙來看,省倉積谷一般為30余萬石,但到1921年

4、辛酉大旱前后,省倉僅存谷3萬余石6。而整個省會所存,也不過10余萬石,僅供1個多月民食7。省倉的管理廢馳更是凸現(xiàn)了這一明顯變化,“省倉顆粒無存,近數(shù)年來,政府照例委任省倉管理處委員,而管者盡是空倉,每月開支不下千余元,所有倉廒,數(shù)年不加修理,大率被毀。現(xiàn)在空倉十余棟,該委員倉丁人等因無款領,將倉廒間成房屋,佃人居住,按月收取佃洋,作為薪工火食之用,政府亦不過問世”2,“自谷石提盡之后,省倉管理處招牌仍然存在,委員仍舊委任,委員薪金公費以及倉丁公役餉項,每月開支約數(shù)百元,由財政司按月發(fā)給通知書,無現(xiàn)可兌,該倉丁公役人等不能生活,遂將倉屋間成房舍出佃,藉以圖謀生活,所有一二三四五號倉廒,由公家撥著

5、防疫醫(yī)院址,六七八九十號倉廒,撥著音樂社址,其余倉廒全數(shù)折毀者有之,折去大半者有之,完全存者惟四十八號至五十九號止,共十一座,尚可儲谷”8。省倉處境如此之艱難,倉丁生活如此之潦倒,生動地反映出了湖南倉儲之衰敗。從各縣來看,情況更是如此。辛酉大旱前后,平江“城內沈軍,日需米石四五十石,柴二萬斤,油鹽零星雜項,不可勝計,全計城內所存公私谷僅五千石,不獨將來無米為炊,目下難關,實已無從飛渡,惟有坐以待斃而已。此猶就城內而言,而若南鄉(xiāng)一帶,湘軍環(huán)扎,已將各地積谷開倉,接濟軍米”9,“沈軍給養(yǎng),前借殷富谷三千石,嗣增加四千五百余萬石,復責令各米店供給數(shù)百石,城內外倉儲業(yè)已罄盡”10。1922年兵災,耒陽

6、“適當沖要,以彈丸黑子之鄉(xiāng),為槍林彈雨之地,人民之顛沛流離,已屬呼號遍野,而數(shù)百年之常平倉谷,供給軍需,顆粒無存,十室九空,元氣盡喪”11(P24)。據(jù)湖南通俗日報等報刊記載,臨湘、通道等地也是倉空如洗,顆粒無存。全省各地倉儲情況與長沙類似,而兵燹所及之區(qū)破壞更為嚴重。也有個別地區(qū)對積谷備荒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重視。1921年,慈利縣議會擬定慈利縣經(jīng)營積谷簡章,南縣也擬定“辦理積谷簡章十條”。但在當時的時局之下,這些積谷備荒的章程往往徒具空文。個別縣份雖略有起色,也多因政局動蕩,兵事頻繁而廢馳。湘西保靖最為典型,1923年,湘西巡防軍統(tǒng)帥部訓令保靖縣籌集社谷,年底,捐谷629.5擔,1924年陳渠珍

7、又在保靖籌集社谷,然而1925、1926兩年,熊克武、楊其昌率部10萬余人,先后進駐縣城兩月,城鄉(xiāng)積谷被食用一空12(P251)。不難發(fā)現(xiàn),20年代,湖南倉儲已遭毀滅性破壞。辛酉旱災導致災民遍地,死亡盈野,其重要原因便是社會普遍缺乏倉儲的有效保護。對此,時人感嘆,“此年以來,或由經(jīng)手侵吞,或籍辦學自治等名目,擅行挪用,或以軍差浩繁,不得已而騰挪暫借,或竟作盜糧,蓋藏即虛,饑饉薦至,本屆春災之恐慌,亦正因此”13。與民初相比,20年代湖南水旱交乘,重災疊至,廣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悲慘的社會現(xiàn)實更加印證了倉儲衰微的歷史事實。(二)水利水利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當然也是減災防災的關鍵之

8、一。這一時期,省政當局對水利行政給予了一定的關注。1912年,洞庭湖區(qū)大水后,湖南都督譚延闿下令設立湖南省土木工程局管理湖田水利,設立督辦濱湖堤工水利總局,辦理潰垸修復和堤工事宜;1915年,應北京水利總局規(guī)定,湖南設立水利分局,并兼管湖區(qū)墾務;1917年,設清理湖田局,專司墾務,對熟田淤洲勘丈發(fā)照,水利分局則專司水利;1921年,改清理湖田局為湖南省水利局;1924年,由湖田清理處管理湖田事宜;1926年,改設省建設廳,兼管水利行政14(P372)。同時,出于海關、航運的需要,該時期中外人士開始對河流進行水文觀測。揚子江水道委員會于1923-1924年分別在湖南永順、永州設立雨量站,按月報送資料,監(jiān)測酉水和湘水。從1925年開始,該會(后稱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在省境布設水尺站3處(蘆林潭、丁字灣、茈湖口),流量站8處(城陵磯、湘陰、濠河、臨資口、益陽、常德、安鄉(xiāng)、澧州),含沙量站2處(城陵磯、湘陰)14(P344)。從1924年開始,長沙關在湘陰對湘江、在沅江和益陽對資水、在津市對澧水、在安鄉(xiāng)對安鄉(xiāng)河進行水位觀測15(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