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能分離論”的解構與他物權體系的再構成——一種解釋論的視角_第1頁
“權能分離論”的解構與他物權體系的再構成——一種解釋論的視角_第2頁
“權能分離論”的解構與他物權體系的再構成——一種解釋論的視角_第3頁
“權能分離論”的解構與他物權體系的再構成——一種解釋論的視角_第4頁
“權能分離論”的解構與他物權體系的再構成——一種解釋論的視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權能分離論”的解構與他物權體系的再構成一種解釋論的視角 10-06-25 16:00:00 作者:李國強編輯:凌月仙仙關鍵詞: “權能分離論”相對所有權他物權解釋論 內容提要: 雖然“權能分離論”因受時代的局限而具有諸多缺陷,但卻因其內在規(guī)定性而能夠實現(xiàn)制度上的超越。“權能分離論”的內在規(guī)定性表現(xiàn)在就物權客體所包含的某方面的利益而設定權利,即被所謂“權能”掩蓋的利益支配性質。近代以來的物權立法都堅持嚴格的物權法定主義,沒有為新型物權預留生長空間。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不管立法者是否愿意,新的物權都在不斷產生,因此,應以解釋論來擴張他物權體系的適用范圍,以便他物權體系能夠容納非典型物權。 近代

2、物權法體系以絕對所有權為基點構建,以所有權的存在狀態(tài)和行使過程為規(guī)范的核心,其所保護的重點是財產的靜態(tài)歸屬,并依據“權能分離論”構建他物權制度,1在效力上則表現(xiàn)為具有所有權優(yōu)位而利用權弱化的特點。這種制度構造符合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市場經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的要求,并且使人擺脫了封建主義的身份束縛而成為自由的民事主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但是,在經濟發(fā)展至現(xiàn)代的情況下,物權法具體制度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物權的客體和他物權的類型都超出了傳統(tǒng)物權法的原則框架,并且他物權在市場交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2與此相對,整個物權法體系卻仍停留在原地,以特殊規(guī)定來處理傳統(tǒng)物權法體系

3、已經無法解釋的各種權利現(xiàn)象,這顯然無法滿足物權法制度和商品交易日益發(fā)展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傳統(tǒng)的物權理論及立法制約了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在實際經濟運行中越來越凸顯出其致命的缺陷。在認識到傳統(tǒng)物權法中所有權觀念存在的諸多問題之后,遵循所有權觀念的內在變遷邏輯,筆者提出以相對所有權觀念替代傳統(tǒng)的絕對所有權觀念的觀點。相對所有權觀念既然包含對傳統(tǒng)所有權觀念的修正,就必須能夠對整個物權法體系進行解釋,否則就達不到理順邏輯、解決問題的目的。依據相對所有權觀念來解釋物權法體系,就是要打破以“權能分離論”為理論基礎、以所有權和他物權為基本體系結構的內在邏輯、以

4、新視角闡明所有權和他物權的關系, 3從而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的他物權制度功能的提升并使新型物權融入物權法體系之中。 一、“權能分離論”的解構4 (一)“權能分離論”的結構及其檢討 大陸法系國家的傳統(tǒng)物權體系是一個“等級”結構,而有別于英美法系國家物權體系那樣的“平等”結構;對所有權進行完整保護而不是將其分離后各自保護是物權法制度設計的宗旨。5按照受近代絕對所有權觀念支配的大陸法系國家的私法理論的解釋,所有權是對特定物的全面支配的權利。這種全面支配性表現(xiàn)為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都把所有權作為基礎權利加以規(guī)定。與此相反,地上權、地役權、抵押權等所有權以外的物權只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就

5、客體的特定方面進行支配的權利。所有權人對于標的之支配并不限于抽象的存在,而通常表現(xiàn)為若干具體形式,所有權的不同權能表現(xiàn)了所有權的不同作用形式,是構成所有權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權能分離論”以權利與權能的關系作為出發(fā)點:首先,將權利具體分解為各種權能,所有權被分解為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權能,所有權的某一項或幾項權能被分離出去設定成一項他物權,這表明“權能分離論”是把權能與權利的關系理解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作為前提的;其次,權能與權利連環(huán)轉化,所有權權能分離后轉化為他物權,他物權中又有占有、使用、收益或處分的某一項或幾項權能。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權的權能是渾然一體的,而不是可以簡單分開的,所有權

6、的“權能分離”也不是簡單的所有權人出讓某種權能?!八袡嗖皇菍腕w的各種權能的總和,而是具有在法令限制內可以任意利用的渾一的內容的權利?;谒袡喽O定地上權或抵押權時,不是構成所有權內容的一個權能的分離,而是把渾一的內容具體化的讓與。當所有權和他物權歸屬于同一個人時,因為混同而導致后者的消滅?!?“權能分離論”符合近代物權法的絕對所有權觀念,與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理念相契合,強調所有權人的理性亦即市場主體的理性?!皺嗄芊蛛x論”直觀地反映出現(xiàn)實生活這樣的情景:所有人將財產交給他人使用而自己失去了使用的機會,財產還給所有人時,所有人恢復了自己使用的權利,所有人不能使用自己財產的那一段時間,正是他人

7、使用權存在的期間。這種情景是對20世紀之前自由資本主義市場交易的描述,但正因為其符合時代特征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在市場交易進一步發(fā)展后,物的利用關系日趨復雜,作為“權能分離”基礎的絕對所有權不復存在時,“權能分離論”的解釋能力自然也就捉襟見肘。 如果把物權客體解析成經濟學上所描述的資源,那么就會發(fā)覺每個人的理性并不一定能最終導致社會理性,在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中,絕對所有權為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yōu)化配置設置了諸多障礙。首先,按照絕對所有權的觀念,只要所有人不損害社會或他人利益,就可以對其物任意行使支配權,而排除來自國家或他人的干涉。為了個人的短期經濟利益,所有人一般不愿意使其實際財產流轉和權能

8、分離,從而就會導致財產長期閑置,甚至明顯的浪費、毀損,使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在流轉中實現(xiàn)增值的可能性受到所有人占有欲和事實支配的制約。其次,欲使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效用,應當由最有能力利用資源的人來充分占有、利用資源,并且客體之上的多重權利應當有利于其加速流動,簡化交易程序。7可是,依照近代私法的物權理論,在所有權人依法設定他物權時,無論他物權人的權能多么廣泛,由于他物權人最終不享有對所有物的處分權,因此他物權人總是受到所有權人意志的制約。這樣,他物權人所擁有的財產價值就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當然也就談不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效益了。并且,從原則上講當客體之上的所有權和他物權歸于同一主體時,他物權消滅,這

9、完全不利于節(jié)約交易成本,也不利于物的有效利用。例如,在抵押的場合,抵押物的轉讓導致所有權和抵押權混同而歸于同一人時,原則上抵押權應該消滅。但是,如果法律規(guī)定抵押權不消滅,可以產生土地所有人排斥后次序擔保權人而由拍賣土地所得的價金中優(yōu)先受償一定數額的金錢的法律后果,那么采取擔保權的形式更為合理。另外,如果抵押權不消滅,還可以使土地所有人不注銷抵押權登記便可以該土地再供作債權的擔保并作為將來獲取不動產的信用基礎,那么這同時也是土地所有人實現(xiàn)其經濟目的的捷徑。為實現(xiàn)所有人的經濟目的,應使所有權中的某一權能可以獨立存在并賦予其區(qū)別于所有權的法律形態(tài),即應采取所有人抵押權的形式。所有人抵押權是近代信用經

10、濟的產物,已為德國等國的民法所承認,這種制度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絕對所有權觀念下的“權能分離論”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的缺點。再如,依照絕對所有權的觀念,地役權中的供役地與需役地須為不同的人所有,因為所有權是對物最廣泛的權利,所有權人可以對自己所有之物進行任意的支配,無須多此一舉的再另設他物權。然而多個國家的民法典都承認所有人地役權。8這是因為從不動產的動態(tài)秩序看,所有人地役權能在確保不動產所有權人的利益的前提下極大地發(fā)揮不動產的經濟效用。而“于自己的土地上不能成立地役權”原則僅僅強調了所有權人對物的所有,而忽視了物為他用的復雜情況。例如,土地所有權人可在出讓建設用地使用權之前一勞永逸地為待出讓

11、的土地設定一項地役權負擔,從而以物權的方式確定建筑物的高度、建筑樣式等事項,以確保自身其他不動產的利益。9總之,“權能分離論”是立足于特定時代的一種理論解釋模式,它能很好地解釋特定時代的物權制度,卻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對物權制度體系更新的需求。 (二)具體制度對“權能分離論”的超越 雖然“權能分離論”因受時代的局限而具有諸多缺陷,但卻因其內在規(guī)定性而能夠實現(xiàn)制度上的超越?!皺嗄芊蛛x論”的內在規(guī)定性表現(xiàn)在就物權客體所包含的某方面的利益而設定權利,即被所謂“權能”掩蓋的利益支配性質。 1他物權的優(yōu)位化趨勢 在現(xiàn)代物權理論中所有權優(yōu)位的色彩被大大淡化,他物權的應用范圍則逐步擴大。他物權是財產的一種積極實

12、現(xiàn)方式,是所有權權能分離與組合的結果,它基本適應了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他物權的設定旨在利用他人財產組織生產,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財產的經濟、社會效益,是當今國際社會優(yōu)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社會資源的普遍做法。他物權的優(yōu)位以某些他物權的應用范圍擴大為表現(xiàn)。以德國為例,按照德國民法典第94條第1項的規(guī)定,附著于土地上的物特別是建筑物以及與土地尚未分離的出產物屬于土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從而排除對建筑物所有權進行平面的分割。這意味著,只有那些買得起土地并能建造房屋的人才能居住在“自己的家”中。10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完全擁有土地所有權和房屋所有權的人越來越少,于是立法者通過創(chuàng)設住宅所有權和

13、地上權作為民法典規(guī)定的例外來適應這種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創(chuàng)建不同于民法典規(guī)定的地上權制度的是1919年的德國地上權條例。所謂地上權,是指“以在受負擔土地地面上或地面下,擁有建筑物為內容之可轉讓并可繼承的權利”。11從土地所有人的角度看,地上權為其土地上所負擔的一項限制物權,但這種權利在功能上卻達到了無所有權而充分利用土地以保有住宅所有權的目的,從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獲得迅速的發(fā)展,尤其是對區(qū)分所有建筑物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與此類似,日本在戰(zhàn)后也制定了日本借地借家法以適應這種趨勢。12 2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根據近代私法理論,物權與債權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物權具有絕對性,是對世權,而債權具

14、有相對性,是對人權,兩者界限分明。但是,由于社會的發(fā)展,物權法從以“歸屬”為中心向以“利用”為中心轉變,債權法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出于維護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財產的社會經濟效益的共同需要,現(xiàn)代法確認某些債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即強化債權的效力。最典型的是現(xiàn)代的“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不動產租賃權本是債權,但法律使它具有物權的效力。13同時,代表債權的有價證券也開始成為物權的客體,即債權物權化的現(xiàn)象也已普遍產生,作為商業(yè)貨幣的票據廣泛使用,并且適用“善意取得”等物權制度,使債權能自由地如同物一樣進行交易。德國學者也承認:雖然“物權特征為其對物之直接的、絕對的支配。但在本書以

15、后的許多地方我們會發(fā)現(xiàn),法律會將物權的個別特性賦予給相對權,甚至賦予給某些法律地位;而且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相對權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地位相結合,會賦予該權利之持有人一項特別的準物權地位”。 14但是,德國學者在原則上卻仍堅持物權與債權的絕對區(qū)分,認為在這種狀況下,“雖然一直有將這種已強化的債權性權利與其他法律地位,在理論上提升到物權序列的傾向,但并無效果,因為它們僅僅只是顯露了物權的個別特性。事實亦是如此,它們僅僅只是具有部分的物權特征,再多一點,它們就沒有了”。 15筆者認為,這種外延的不周延至少說明了物權法體系本身已經出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不適應癥。接下來的問題是,具備“部分的”物權特征的不動產租賃權還能

16、說是嚴格的債權與物權二分下的債權嗎?像不動產租賃權這種債權與物權性質不清楚的權利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還將會不斷增多,基于經濟交易的需要其物權的屬性也會不斷增強,債權與物權二分法將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并且在重構物權法體系之前,這些問題將很難徹底解決。實際上,這些內容在“權能分離論”中早已有所體現(xiàn),既然可以對特定的物進行權能分離式的權利設定,那么這種分離就不應該是唯一的,換言之,他種方式的權利設定以及權利效力的變遷也都可能是合理的。 3信托制度的蓬勃發(fā)展與擴張應用 信托是一種基于信任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信托人將信托財產轉移給受托人并委托其管理或處分,受托人享有該項財產的所有權,但有義務將信托利

17、益交付給受益人。在社會生活中,有相當多的財產所有人并不具備運用其財產并使之產生收益的能力、精力、興趣、時間或其他條件。這樣,他可以通過設立信托,將其財產作為信托財產而轉移給受托人占有,并以訂立契約的方式要求該受托人按照特定的方式來運用該項財產和向其(或指定的受益人)交付由此所生收益,從而既使自己能獲得收益,又無須親自運用該項財產就能使財產所有人的投資能夠卓有成效地進行,并促進社會財產的動態(tài)利用,使其免于閑置或浪費。信托作為源自英美法系國家的制度,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背景下,用“權能分離論”來解釋存在相當的難度。秦偉、楊占偉認為信托是一種反向性的權能分離,“信托人將自己的財產所有權及其權能進行分

18、離,由受托人在信托行為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所有權,以收益為主的一些物權則由信托人或信托人指定的受益人享有。當信托期限屆滿或因其他原因終止信托,則所有權回復圓滿狀態(tài)”。 16這兩位學者認為,通過這種理論來分析信托制度,“能夠消除兩大法系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上之差異,實現(xiàn)信托這一英美法系開創(chuàng)之制度與大陸法系基本理念的融合”。 17但是,他們同時也認為,信托中受益人的權利并非物權:“如受托人依信托關系獲得報酬的權利,受托人因管理經營信托財產支出費用而享有的請求補償權等則為債權??梢?受托人與受益人之間具有多種性質的權利義務關系”。18所謂“反向性分離”,是指所有權人僅保留部分權能,將所有權移轉他人的一種

19、權能分離。在這里,所有權人只具有名義上的地位,所有權人能實際支配的只是物權客體上的一定利益。這種理論試圖繼續(xù)堅持“權能分離論”,并且還是堅持債權與物權的二分。但是,通過他們有些混亂的邏輯可以看出,這種情況下的“權能分離論”達到了其理論解釋功能所能達到的終點,同時也對其理論本身給出了否定性的答案,即“權能分離論”是不合理的,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完全的所有權。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權能分離論”不合理,但具體的物權制度卻因為適應了社會需要而表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他物權在物權體系中的重新定位所有權與他物權的平等 物權法的發(fā)展會日益趨向客體的價值化和權利的多重化,物權概念的功能會實現(xiàn)從理論

20、構建的積極功能到理論解釋的消極功能的轉變,所有權的相對化和他物權的發(fā)展證實了這一趨勢。在這一趨勢下,要做的就是重新對所有權與他物權進行定位,打破“權能分離論”的束縛,但可行的方法不是單純地改變現(xiàn)行立法規(guī)定和概念用語,而是要通過對概念內涵的重新解釋和對內在邏輯的重構去實現(xiàn)這一目的。在這方面,英美法系國家的權利分析理論非常值得借鑒?!皩ω敭a權運行機制進行具體分析的理論將得以發(fā)展,權利分析方法將成為財產權理論的核心內容,一系列更低層次的范疇也開始成為權利理論分析的工具,財產權體系將由此展開?!?9這有助于重新確立他物權在物權法中的地位,進而實現(xiàn)他物權與所有權對物權客體不同價值分割支配的功能定位。 (

21、一)打破嚴格區(qū)分的“理性偏好” 在勇于打破“權能分離論”束縛的觀點中,孟勤國先生的觀點頗值得注意。孟勤國先生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事情并不是只有所有權才能干的,其他的物權其實也有所有權一樣的能力,在許多情況下,同樣可以干得很好,問題只在于我們能不能客觀地評價和發(fā)揮其他物權的作用,有沒有必要無端地壓抑其他物權并為此對各種生活事實作牽強的解釋。既然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具體實現(xiàn)并不一定要以所有權為前提,那么,所有權就沒有理由凌駕于其他物權之上,非要將其他物權規(guī)制于其所能允許和控制的范圍之內不可,物權的平等和獨立,說到底不是一種理論假說,而是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生活條件的客觀反映,我們只是在發(fā)現(xiàn)和描述客觀事物

22、的應然性和必要性。因此,物權平等和獨立的原則,是最基本的物權價值取向,是重構中國物權制度的基本理念”。20 孟勤國先生的觀點很具有反傳統(tǒng)的色彩,其觀點的提出基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現(xiàn)狀,應該說他對“權能分離論”的批判頗值得贊同。但不幸的是,在結論上孟勤國先生又重回了自己所反對的道路,其隨后觀點很有些“理性偏好”的特點,即在反對近代私法的絕對所有權觀念的同時,卻依然用具有絕對性界限的概念來構建物權體系。他認為物權法有兩個中心,一個是歸屬,一個是利用,根據這兩個中心可以把物權法嚴格區(qū)分成兩個部分,即“所有”與“占有”。21這種區(qū)分可以暫時解釋我國物權法制中的一些問題,如國家所有權與土地使用

23、權之間的關系,但卻不能適應迅速發(fā)展的經濟交易的現(xiàn)實,甚至對當下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解釋也缺乏足夠說服力,如信托制度和保留所有權的買賣等。為了回避其理論的局限性,孟勤國先生把擔保物權排除在物權法之外,認為擔保權不具有物權屬性。對此,雖然按照他的理論可以解釋得通,但在現(xiàn)實中卻改變不了擔保物權具有物權性的事實。因為在德國等國的物權法制度中,某些擔保權不僅具有擔保債權的屬性,而且其本身也可以獨立地流通,擔保權早已超越了必須附隨于債權的時代,并且其所具有的排他的支配交換價值的屬性也是其物權性的表現(xiàn)。 由于我國理論界受大陸法系國家近代私法思想觀念的影響較深,因此,孟勤國先生的理論主張體現(xiàn)出一種對形式理性的追求。

24、應該看到,近代大陸法系國家的私法理論對于財產權利的分類仍有較強的影響力,因為這些分類也是建立于對客觀物質生產關系理解的基礎上的,并且也使人能夠很容易地理解現(xiàn)實生活中的財產關系,大陸法系國家法律中的抽象概念也能較好地解釋既有的財產法律關系。因此,傳統(tǒng)物權概念系統(tǒng)的存在并不是重構財產權理論系統(tǒng)的主要障礙,而找到如何運用概念進行分析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物權法體系的重塑與其說是個概念形式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方法選擇問題,我們應當在正視具體物權微觀結構的基礎上,充分考察權利運行的整體機制,從而對具體物權的功能作深入的理解。 (二)借鑒英美法中的“權利束”理論構造方法 英美財產法是一個不斷演進的權利體

25、系,從最初的強調對物的排他性歸屬到趨向于分解所有權?,F(xiàn)代英美法系國家的財產法理論越來越趨向承認,應該“把過去實實在在統(tǒng)一的所有權概念分解為多少有些朦朧的一束權力。因此一件物權可以由一個以上的人所擁有,在這種情況下,就必然涉及聯(lián)合所有者的每一方同這一物品有關的特定權利。其次,包括有權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支配物品的完整所有權概念,意味著可以出售對某種使用的控制權的一些特定方面,從這一物品中得到利益。最后,使用權、獲利權也同樣可以按現(xiàn)行的尺度進行分割,因此,你可以把由你支配的財產權明天賣給一個人,后天又賣給另一個人”。22格雷在論證財產與物之間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的過程中也提到了“權利束”理論,這種理論實際上

26、是美國法學家霍菲爾德的首創(chuàng),而霍菲爾德的理論是在批判布萊克斯通的財產定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23布萊克斯通將財產定義為對物的絕對的支配,在這個定義中財產的物質屬性和對物的絕對支配是必不可少的內容。24布萊克斯通一方面將財產等同于物,如有形的遺產(土地)是物,并且把無形的遺產(權利)加以具體化,使它們被看做物;另一方面,他有時又不把財產等同于物,而是把它等同于支配物的權利。25霍菲爾德的理論對分析權利的性質,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分析因為權利的分解和重組而形成的一些新類型權利的性質非常有用。對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來說,霍菲爾德的理論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例如,對于大陸法系國家法律中的物權概念,如果將

27、其界定為對物的支配力,那么顯然與布萊克斯通給財產下的定義一樣顯得過于空泛;如果將其具體列舉為占有、使用、收益、處分這四項權能,那么又顯得過于僵化。因此,霍菲爾德的理論將有助于我們在復雜的經濟關系中作出更精細的分析。 梅夏英先生認為:“財產權絕不是抽象的、空泛的概念,它總是表現(xiàn)為由各種具體范疇組成的結構。亦即財產權是一復數名詞,為一權利束的組合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所有權就是一種權利束。如甲擁有一塊土地的所有權,他即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當然還包括排除他人干涉等其他權利)。如果甲將土地出租給乙,那么甲此時享有的權利束為收益權、處分權(主要指法律上的處分)、收取租金權、收回土地權等。乙則享有占有權、使用權,并負返還義務。顯然,這些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