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_林小兵__第1頁
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_林小兵__第2頁
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_林小兵__第3頁
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_林小兵__第4頁
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_林小兵_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第 35卷 第 2期 OIL GAS GEOLOGY 2014年 4月收稿日期 :20131201; 修訂日期 :20140120。第一作者簡介 :林小兵 (1980 , 男 , 博士 、講師 , 沉積學與儲層地質(zhì)學 。 E-mail :linxiaobing07cdutcn 。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1002032 。文章編號 :02539985(2014 02022407doi :1011743/ogg20140208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林小兵 1,劉莉萍 2, 田景春 1, 彭順風 1, 楊辰雨 1, 蘇 林 1(1成都理工大學 油氣藏地質(zhì)

2、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四川 成都 610059;2中國石化 西南油氣分公司 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 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 :利用巖心觀察 、 測井資料 、 物性分析 、 薄片鑒定 、 掃描電鏡等手段 , 對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 (須五段 儲層特征及相對優(yōu) 質(zhì)儲層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索 。 研究認為 , 須五段致密儲層砂巖為賦存于烴源層系中單層厚 2 25m 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 、 河口壩 、 席狀砂及淺湖砂壩砂體 , 為特低孔低滲儲層 , 孔隙度平均為 2. 06%, 滲透率平均為 0. 162 103m 2; 塑性顆粒 、 粘土雜基的高含量 , 碳酸鹽礦物膠結(jié)物的大量發(fā)育

3、, 是須五儲層巖性致密化的主要因素 ; 相對強水動力條件下沉積的中 細粒鈣屑砂巖 、 含碳酸 鹽巖屑砂巖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溶蝕流體交換 , 形成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 ; 易溶礦物長石含量極低 , 應是長石被溶蝕后的結(jié)果 , 并形成 少量的溶蝕孔隙 ; 烴源層系中獨有的生烴增壓縫利于大量有機酸進入膠結(jié)物未充滿的殘余粒間孔 , 再次發(fā)生溶蝕擴大 。 因此 , 與優(yōu) 質(zhì)烴源巖相鄰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壩砂體是鉆探的首選目標 。 關(guān)鍵詞 :烴源層系 ; 致密砂巖 ; 須家河組 ; 川西坳陷 中圖分類號 :TE1211文獻標識碼 :A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4、factor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5th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Lin Xiaobing 1, Liu Liping 2, Tian Jingchun 1, Peng Shunfeng 1, Yang Chenyu 1, Su Lin 1(1State Key Lab of Oil and Gas eservoir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

5、ology , Chengdu , Sichuan 610059, China ;2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Southwest Petroleum Branch Company , SINOPEC , Chengdu ,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and 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5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ce

6、ntral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was researched through core observation , logging interpretation ,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 thin section examina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ployment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equencesThe tight sand

7、stone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5th member source rocks and consist of delta front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 , channel bars , sheet sand and shallow lake sand bars , with single layer thickness ranging from 2to 25mThey belong to super-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 with an avera

8、ge porosity of 2. 06%and permeability of 0. 162 103m 2respectivelyHigh contents of plastic particles , claymatrix and carbonate cements a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that led to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5th member reservoirsThe me-dium-fine grain calcarenaceous sandstones and carbonate lithic sandstone

9、deposited in relatively stronger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s are favora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exchange of fluids , thus are reservoirs with relatively high qualityDissolution of feldspar resulted in the low content of feldspar and the formation of some dissolution poresAnd the u

10、nique cracks caused b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essurization in source rocks were helpful for the organic acid to enter into the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s , enlarging pre-existing dissolution poresTherefore , the delta front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channel bars sandbodies adjacent

11、to the source rock with a certain range of thickness are the most favorable targets for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explorationKey words :source rock ,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 Xujiahe Formation ,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致密砂巖氣作為重要的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類型 , 與 頁巖氣 、 水溶氣 、 煤層氣等共同占據(jù)著油氣資源的重要 位置 。 四川盆地致密砂巖氣資源量較為豐富

12、 , 屬超深低 特低孔滲致密砂巖氣藏 , 致密砂巖儲層的研究工 作已開展多年 ,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但主要集中在須家河組二段 (T 3x 2 和四段 (T 3x 4 17, 而對主要作為蓋層和烴源層系的須家河組五段 (T 3x 5 砂巖儲層 , 涉及較少 , 研究不多 。 川西地區(qū)中部 90余口須五段過 路井 , 其中 81口鉆井鉆遇氣顯示 , 且 2口井中途測試 獲工業(yè)氣流 , 但仍未將其作為目的層進行研究及勘探 開發(fā) 。 盡管有研究認為四川盆地須五段儲層物性較 差 , 孔隙度主要分布在 2% 5%8, 并且氣水關(guān)系復 雜 9, 然而 2013年新場地區(qū)有 6口鉆井在須五段砂巖 層段

13、獲大于 3 104m 3/d工業(yè)氣流 , 顯示須五段致密 砂巖依然具有良好的勘探開發(fā)潛力 。隨著川西坳陷中段須五段勘探開發(fā)力度加大 , 對 儲層特征的描述 、 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的識別及成因研究就 顯得十分迫切 。 而目前 , 基于須五段儲層的研究幾乎 處于空白階段 , 本文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 , 利用巖心觀察 、 測 井資料 、 物性分析 、 薄片鑒定 、 掃描電鏡等手段對研究 區(qū)須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的影響因 素進行探索 , 以期為新層位的井位部署 、 測試選層等提 供地質(zhì)依據(jù) 。1須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砂體賦存狀態(tài)須五段沉積期 , 四川盆地沉降 沉積中心的主體由 川西坳陷帶遷移到川東北坳陷

14、 10, 川西地區(qū)的物源供 應遠不如須四時期充足 , 以發(fā)育濱 淺湖和沼澤相的雜 色泥巖 、 暗色炭質(zhì)泥巖夾薄煤層 、 粉砂巖的互層組合為 主 , 其中廣泛發(fā)育的大套泥頁巖構(gòu)成了區(qū)域性的烴源巖 和蓋層 , 為侏羅系遠源氣藏的主力烴源巖 1112。 在這樣的沉積格局下 , 川西坳陷中段主要發(fā)育三 角洲前緣 濱淺湖沉積 13的泥頁巖夾砂巖 。 運用井 、 震結(jié)合精細砂體對比技術(shù) 14, 將孝泉 新場地區(qū)須五 段共劃分 3個亞段 , 11個砂層組 (T x 15 T x 115 , 單層砂 組厚度為 40 60m (圖 1a 。致密砂巖儲層為砂層組內(nèi)部測井曲線形態(tài)呈箱 型 、 齒化箱型 、 鐘形的水

15、下分流河道及漏斗形 、 指形的 河口壩 、 席狀砂及淺湖砂壩砂體 。 單層砂體厚 2 25m , 縱向上 主 要 發(fā) 育 于 上 、 下 亞 段 , 中 亞 段 局 部 地 區(qū) 發(fā)育 ; T x 9+10 5 、 T x 4+55砂組單層厚度大于 4m 砂巖累積厚度等值線圖形態(tài)總體上表現(xiàn)為三角洲前緣朵葉體特 征 (圖 1b , c , 水動力較強的主河道呈鳥足狀 、 由北向 南延伸 , 河道寬 2 3km , 橫向展布范圍有限 。2須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2. 1致密砂巖儲層巖性特征根據(jù) 390余塊薄片鑒定資料統(tǒng)計表明 , 須五段主要 發(fā)育的巖石類型包括砂礫巖 、 巖屑砂巖 、 石英砂巖 、 粉

16、砂 巖和泥巖等 (圖 2a 。 粒度以細粒為主 , 也發(fā)育中 、 粗 粒 , 其次為粉砂及泥 。 碎屑礦物成分以沉積巖巖屑 、 石 英為主 , 偶見長石 。 膠結(jié)物以方解石 、 白云石為主 , 見少 量硅質(zhì) 、 菱鐵礦膠結(jié) 。 其中作為致密儲層的巖石類型主 要為巖屑砂巖 , 包括鈣屑砂巖及含碳酸鹽巖屑砂巖 。 鈣屑砂巖為碳酸鹽巖屑大于 50%的巖屑砂巖 , 碎屑 礦物成分以碳酸鹽巖屑為主 , 石英含量低 , 幾乎不含長 石 (圖 2b 。 含碳酸鹽巖屑砂巖碎屑礦物成分復雜 , 石 英含量最高 , 平均為 57%, 巖屑含量平均為 42%, 其中 以沉積巖巖屑的碳酸鹽巖屑為主 , 少量長石 (圖

17、 2c 。2. 2致密砂巖儲層物性特征須五段砂巖層段 298個物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明 (圖 3 , 砂 巖 孔 隙 度 分 布 在 0. 89% 6. 65%, 平 均 為 2. 06%, 滲透率分布在 (0. 002 12. 528 103m 2, 平均為 0. 162 103m 2, 孔滲相關(guān)性較差 。從孔滲關(guān)系圖上可以看出 , 孔隙度主要集中在兩個 區(qū)間 : 大部分樣品孔隙度為 1% 2%, 滲透率小于 0. 1 103m 2; 另一部分樣品集中分布在 2. 5% 4%, 滲透率為 (0. 01 1 103m 2, 認為這一部分儲 層品質(zhì)相對較好 , 是須五段致密砂巖中的相對優(yōu)質(zhì)儲 層 , 為

18、研究的主要目的層 。2. 3致密砂巖儲集空間特征鑄體薄片 、 掃描電鏡觀察可見 , 須五段主要砂巖儲 層 , 碳酸鹽巖屑 、 石英顆粒之間被方解石 、 白云石膠結(jié) (圖 4a , b 、 粘土礦物充填 (圖 4c , d , 僅在巖屑石英砂 巖中 , 粒間孔充填硅質(zhì)膠結(jié) (圖 4e , 呈壓結(jié) 孔隙式 、 基底式膠結(jié) , 巖性致密 。 但是 , 在巖性普遍致密的背景 下 , 仍可見一定的儲集空間發(fā)育 , 其類型主要包括 :粒 間次生溶孔 (圖 4f h 、 長石粒內(nèi) (鑄模 孔 (圖 4i 、 殘 余粒間孔 (圖 4j 及微裂縫 (圖 4k , l 等 , 微裂縫順顆粒 邊緣發(fā)育 , 溝通孔隙

19、 。 溶蝕孔隙周圍及裂縫內(nèi)多見有 機質(zhì)浸染或充填 。3須五段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 3. 1相對優(yōu)質(zhì)致密砂巖儲層識別通過物性數(shù)據(jù) 、 普通巖石及鑄體薄片觀察 , 在單井 上可以識別出物性較好或微觀孔隙發(fā)育帶 , 即相對優(yōu) 質(zhì)儲層段 。 對現(xiàn)有資料統(tǒng)計表明 (表 1 , 相對優(yōu)質(zhì)儲 層主要發(fā)育于厚度大于 4m 、 測井曲線為 “ 箱形 ” 、 “ 鐘 形 ” 、 “ 漏斗形 ” 的中 細粒鈣屑砂巖及碳酸鹽巖屑砂 巖段的內(nèi)部 , 其中 “ 平直箱形 ” 河道砂體儲層品質(zhì)最 好 。 在典型的 X884井中 , 發(fā)育一套厚度約 8米的總體 上呈箱形特征的河道砂體 , 從測井曲線形態(tài) 、 碎屑礦物 組

20、分含量均可以看出該砂體由多期河道及河口壩砂體 疊加而成 , 砂體內(nèi)部可以識別出 3層厚 1 2m 的相對圖 1孝泉 新場地區(qū)須五段砂體縱 、 橫向分布特征Fig. 1Sandbodies corre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 3x 5in Xiaoquan-Xinchang areaa. 砂體對比 ; b. T x 4+5 5 砂組單層厚度大于 4m 砂巖累積厚度等值線 (m ; c. T x 9+105砂組單層厚度大于 4m 砂巖累積厚度等值線 (m 優(yōu)質(zhì)儲層 , 共厚 5. 4m (圖 5 。3. 2致密砂巖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致密砂巖儲層發(fā)育到目前的狀態(tài)

21、 , 首先是不同組 合的礦物組分經(jīng)過不同水動力條件的搬運堆積 , 再通 過埋藏成巖演化 , 包括破壞性及建設(shè)性成巖作用的改 造而最終定型 , 而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應是在建設(shè)性成巖作 用主導下發(fā)育形成 。 因此分析致密砂巖發(fā)育主控因 圖 2川西坳陷中段須五段巖石類型及成分統(tǒng)計Fig. 2Statistics of rock types and composition of T3x5in the central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a. 巖石類型統(tǒng)計 ; b. 鈣屑砂巖中碎屑成分 ; c. 含碳酸鹽巖屑砂巖中碎屑成分圖 3川西坳陷中部須五段孔 滲相關(guān)性Fig. 3e

22、lationship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3x5 in the central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素 , 即是基于砂體沉積背景和沉積特征條件下 , 對有利 于建設(shè)性成巖作用發(fā)生的控制因素的剖析 。1 沉積水動力條件沉積水動力條件決定了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和雜基 含量等特征 。 對于須五段砂巖來說 , 相對低能水動力 條件下 , 塑性顆粒 (泥巖巖屑 、 變質(zhì)巖巖屑 、 粘土雜基 等含量高 , 相對缺乏早期膠結(jié)支撐而呈強壓實狀態(tài) , 其 對壓實 、 壓溶作用的抵抗能力較差 , 最終形成堆積緊密 的致密砂體

23、, 是導致須家河組砂巖致密化的重要因素 (圖 4c , d 。同時 , 須五段亦發(fā)育水動力條件較強的三角洲前 緣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壩砂體 。 (水下 分流河道砂 體測井 曲 線 主 要 呈 “ 箱 形 ” 和 “ 鐘 形 ” 特 征 (圖 1a , 圖 5 , 其中 “ 箱形 ” 曲線砂體沉積時水動力條件表現(xiàn)為 持續(xù)較強 , 物質(zhì)受到的沖刷 、 淘洗充分 , 粘土填隙物較 少 , 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溶蝕流體交換 , 形成相對優(yōu) 質(zhì)儲層 (圖 4g ?!?鐘形 ” 曲線砂體 , 其沉積特征表明河 道砂體沉積時水動力條件為從強變?nèi)醯倪^程 , 較粗粒 砂先沉積 , 向上逐漸變細 , 同時泥質(zhì)含量也

24、逐漸增多 。 相對 “ 箱型 ” 曲線砂體而言 , “ 鐘形 ” 曲線砂體非均質(zhì)性 更強 , 有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發(fā)育 , 但單層厚度不大 ?!?箱形 ” 河道砂體從測井曲線形態(tài)上看還有 “ 平直 箱形 ” 和 “ 齒化箱形 ” 的區(qū)別 , “ 平直箱形 ” 曲線砂體的 物質(zhì)成分更均一 , 儲層品質(zhì)更好 。 XC32井上部測試層 段含有一套單層厚度大于 10m 的 “ 平直箱形 ” 河道砂 (圖 1a , T x 55, 是其獲得較高工業(yè)產(chǎn)能的物質(zhì)保證 。 2 巖石組分差異前已述及 , 具有一定厚度的單層致密砂巖均是由 多期河道疊加而成 , 即使是同一期河道由于水動力條 件的改變也使得巖石組分包括碎

25、屑礦物含量 、 膠結(jié)物 類型及含量等出現(xiàn)較大差異 。 對致密砂巖儲層品質(zhì)的 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 一方面膠結(jié)物發(fā)育使儲層變 得致密 , 另一方面不穩(wěn)定礦物發(fā)育有利于溶蝕孔隙發(fā) 育而形成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 。與須二段 、 須四段發(fā)育綠泥石 (須二段發(fā)育于早 期 、 須四 段 為 晚 期 、 硅 質(zhì) 礦 物 、 碳 酸 鹽 礦 物 膠 結(jié) 不 同 , 須五段主要發(fā)育碳酸鹽礦物膠結(jié)作用 (圖 4a , 充 填了大量的孔隙空間 。 硅質(zhì)膠結(jié)主要在巖屑石英砂 圖 4川西坳陷中部須五段儲層微觀及儲集空間特征Fig. 4Microscopic and reservoir space characteristi

26、cs of T3x5in the central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a. 方解石 、 白云石膠結(jié) , CG561, 3539m , 染色片 ; b. 方解石晶體充填粒間孔隙 , XYHF 1, 3048. 76m ; c. 粘土礦物充填 , 長石顆粒偶見 , X884, 3101. 4m ; d. 含碳酸鹽巖屑砂巖 , 具次生加大的再旋回石英 , 粘土雜基填隙 , X884, 3108; e. 巖屑石英砂巖 , 見硅質(zhì)次生加大膠結(jié) , CG561, 3267m ; f. 灰色巖屑石 英砂巖 , 粒間次生溶蝕孔隙 , 新頁 HF 1, 3065. 94m

27、; g. 粒間溶孔 , 有機質(zhì)浸染 , X884, 3104. 38m , 藍色鑄體片 ; h. 粘土礦物與方解石晶間次生溶孔 , XYHF 1, 3048. 76m ; i. 長石鑄模孔 , X884, 3103. 2m , 藍色鑄體片 ; j. 殘余粒間孔 , X884, 3107m , 藍色鑄體片 ;k. 裂縫被有機質(zhì)充填 , X884, 3097. 78m ; l. 裂縫溝通鑄模孔 , X884, 3095. 84m , 藍色鑄體片巖中發(fā)育 (圖 4e , 在鈣屑砂巖段或者含碳酸鹽巖屑砂 巖段 , 可見具硅質(zhì)膠結(jié)的再旋回石英 , 而不是沉積后發(fā) 育的次生加大 (圖 4d 。須五段巖石組

28、分中長石含量極低 (1% , 因此 相對缺乏與須二段 、 須四段長石溶孔類似的儲集空間 類型 。 盡管目前統(tǒng)計須二段 、 須四段長石含量也不高 , 分別為 8% 10%和 1% 3%, 但陰極發(fā)光分析表明 大多數(shù)的碎屑長石是在埋藏成巖過程中溶解消失的 , 并最終形成了長石粒內(nèi)溶孔 、 鑄??椎?15。 因此 , 目 前觀察到的須五的低長石特征 , 應該也是長石被溶蝕 后的結(jié)果 , 并且形成了少量的溶蝕孔隙 , 孔徑在 0. 08 0. 3mm 之間 (圖 4i 。3 生烴增壓作用烴類侵位在儲層成巖演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 16。 鏡下薄片可以觀察到孔隙發(fā)育帶多見有機質(zhì) 浸染 (圖 4g ,

29、微裂縫中多被有機質(zhì)充填 (圖 4i 。 須五 段泥頁巖作為優(yōu)質(zhì)烴源巖 , 其生烴強度大 , 烴類成熟大 量排烴時必將產(chǎn)生巨大的壓力 , 使得烴源巖周圍的砂 巖順著顆粒邊緣產(chǎn)生微裂縫 , 大量有機酸進入膠結(jié)物 未充滿的殘余粒間孔 , 再次發(fā)生溶蝕擴大 。并且生烴增壓縫將孤立的溶蝕孔隙連通 (圖 4l , 雖然多數(shù)被有機質(zhì)充填 , 但在儲層改造過程中易于被 第2 期 林小兵, 等 川西坳陷中部須家河組五段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 表1 川西坳陷須五段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特征 主要碎屑礦物及膠結(jié)物含量 / % 測井特征 孔洞含量 / % G / API 方解石 白云石 形態(tài) 3 3 2 少量 少量 6 2

30、 7 6 2 4 2 4 少量 偶見 5 5 1 少量 少量 1 2 少量 2 偶見 少量 偶見 1 2 1 2 少量 偶見 少量 44 58 37 58 37 47 35 55 32 40 35 43 41 51 23 68 33 44 35 43 42 47 弱齒化箱形 鐘形 平直箱形 齒化箱形 平直箱形 平直箱形 平直箱形 漏斗形 鐘形、 漏斗 形疊置 箱形、 漏斗 形疊置 平直箱形 229 Table 1 井號 Statistics of relatively favorab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3x5 in the central of W

31、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巖石名稱 細粒含碳酸鹽 巖屑砂巖 中粒鈣屑砂巖 中粒巖屑石英砂巖 中粒巖屑砂巖 中粒含碳酸鹽巖屑砂巖 細粒含碳酸鹽 巖屑砂巖 中 細粒含碳酸 鹽巖屑砂巖 細粒含碳酸鹽巖 屑砂巖 中 細粒鈣屑砂巖 中 細粒含碳酸 鹽巖屑砂巖 巖屑 沉積巖 變質(zhì)巖 71 64 87 5 10 79 16 40 52 71 59 10 10 8 9 8 13 8 4 12 23 錄井解釋 含氣層 裂縫性氣層 裂縫性氣層 裂縫性氣層 裂縫性氣層 含氣層 井深 / m 3 249 3 254 石英 16 28 9 78 60 20 65 45 38 20 33 長石

32、少量 少量 2 1 偶見 偶見 少量 CL562 3 342. 4 3 349 3 535 3 537. 5 3 264 3 270 CG561 3 272. 5 3 277 3 537. 5 3 543 2 835 2 839 CX93 3 060. 5 3 065. 8 3 100. 6 3 102. 4 X884 3 103. 5 3 105 3 105. 9 3 108 裂縫性 氣層 圖5 Fig. 5 X884 井須五段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段綜合柱狀圖 Composite histogram of relatively favorable reservoir of T3x5 in X884

33、well 壓開, 有助于改善儲層的滲透能力。 在孝泉 新場地區(qū)平面上呈三角洲前緣朵葉體特征 , 水動力較強的主河道呈鳥足狀、 由北向南延伸, 河道寬 2 3 km, 橫向展布范圍有限。 2 ) 作為致密儲層的巖石類型主要為巖屑砂巖, 包 括鈣屑砂巖及含碳酸鹽巖屑砂巖。為特低孔低滲儲層, 3 2 孔隙度平均為 2. 06% , 滲透率平均為 0. 162 × 10 m , 孔滲相關(guān)性較差。塑性顆粒( 泥巖巖屑、 變質(zhì)巖巖屑) 、 4 結(jié)論 1 ) 川西坳陷須家河組五段烴源層系中發(fā)育單層 厚 2 25 m 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壩砂體, 縱向上主要發(fā)育于上、 下亞段, 中亞段局

34、部地區(qū)發(fā)育; 230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第 35 卷 碳酸鹽礦物膠結(jié)物的大量發(fā)育, 是 粘土雜基的高含量, 須五儲層巖性致密主要因素。在巖性普遍致密的背景 下, 仍可見一定的粒間次生溶孔、 長石粒內(nèi)( 鑄模) 孔、 殘 余粒間孔及微裂縫等發(fā)育。 3 ) 相對強水動力條件沉積的中 細粒鈣屑砂巖、 含碳酸鹽巖屑砂巖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及溶蝕流體交 換, 形成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 易溶礦物長石含量極低, 應是 長石被溶蝕后的結(jié)果, 并形成少量的溶蝕孔隙; 烴源層 系中獨有的生烴增壓縫利于大量有機酸進入膠結(jié)物未 充滿的殘余粒間孔, 再次發(fā)生溶蝕擴大。 4 ) 從儲集性能的角度考慮, 與生氣強度大的優(yōu)質(zhì) 烴源相

35、鄰的具有一定厚度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 及河口壩砂體更有利于相對優(yōu)質(zhì)儲層發(fā)育 , 即是川西 坳陷中段須五段鉆探的首選目標 。 參 考 文 獻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2012 , 33 ( 5 ) : 因及其與優(yōu)質(zhì)儲層關(guān)系J 751 757 8 Sun Quanli, SunHansen, JiaBao, et al Genesis of chlorit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tight sandstones,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J

36、 Oil Gas Geology, 2012 , 33 ( 5 ) : 751 757 9 劉莉萍, 林小兵, 李麗平 四川盆地孝泉 豐谷構(gòu)造帶須家河組 天然氣工業(yè), 2013 , 33 氣藏氣水分布控制因素及勘探潛力J ( 6 ) : 16 22 Liu Liping, Lin Xiaobing, Li Liping Factors controlling gas water contact an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XujiaheFm gas reservoirs in the XiaoquanFenggu structural zone,

37、Sichuan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3 , 33 ( 6 ) : 16 22 10 鄭榮才, 戴朝成, 朱如凱等 四川類前陸盆地須家河組層序巖 J 地質(zhì)論評, 2012 , 55 ( 4 ) : 484 495 相古地理特征 Zheng ongcai, Dai Caocheng, Zhu ukai, etal Sequence based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J Geolog

38、ical eview 2012 , 55 ( 4 ) : 484 495 11 王君澤, 劉四兵, 陳婷等 川西坳陷孝 新 合地區(qū)須家河組烴 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1 , 21 ( 5 ) : 源巖地化特征對比及評價 67 69 Wang Junze, Liu Sibing, Chen Ting, et al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chemistry on Xujiahe Formation Hydrocarbon Source ocks in XiaoXinHe egion of Western

39、Sichuan Depression JSichua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2011 , 21 ( 5 ) : 67 69 12 馬立元, 周總瑛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天然氣資源潛 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9 , 20 ( 5 ) : 730 737 力分析 Ma Liyuan, Zhou Zongying Analysis of Natural Gas esource Potentiality for Upper Tertiary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Part of West Si

40、chuan Depression 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09, 20( 5) : 730 737 13 付冠, 張良華, 袁志華等 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沉積環(huán)境分析 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0, 12( 6) : 17 21 Fu Guan, Zhang Lianghua, Yuan Zhihua, et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search for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Series in 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Ch

41、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 12 ( 6 ) : 17 21 14 林小兵, 田景春, 劉莉萍等 等時格架及地震反演雙重約束的精細砂 J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 2011, 40( 3) : 417 423 體對比研究 Lin Xiaobing, Tian Jingchun, Liu Liping, etal esearch on fine sandbody correlation method under the double constraints of isochr

42、onous framework and seismic invers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2011 , 40 ( 3 ) : 417 423 15 黃思靜, 佟宏鵬, 黃可可等 陰極發(fā)光分析在恢復砂巖碎屑長石 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疊系須 含量中的應用 J 地球科學進展, 2008 , 23 ( 10 ) : 1013 1019 家河組的研究 Huang Sijing, TongHongpeng, HuangKeke, etal Application of CathodoluminescenceA

43、nalyse to the ecovery of Feldspar Content in SandstoneA Case Study of Upper Paleozoic of Ordos Basin and Xujiahe Formation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 Sichuan Basin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8 , 23 ( 10 ) : 1013 1019 16 Wilkinson M, Haszeldine S, Ellam M, et al Hydrocar bon filling history f

44、rom diagenesisevidence: BrentGroup, UK North Se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4 , 21 : 443 455 1 董貞環(huán) 四川盆地西部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成巖作用與孔隙演化 1994 , 14 ( 2 ) : 33 41 模式J 巖相古地理, Dong Zhenhuan Model for diagenesis and porosity evolution of the dense sandstones form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asinJ Journal Article 1994 , 14 ( 2 ) : 33 41 2 張哨楠 四川盆地西部須家河組砂巖儲層成巖作用及致密時間 2009 , 29 ( 4 ) : 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