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_第1頁
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_第2頁
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_第3頁
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_第4頁
第七章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7-1 地形圖的基本知識7-2 圖外注記與地形圖符號7-3 地形圖的測繪練習題 7-1 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地形圖的基本知識一、地形圖比例尺 1、定義:若A、B兩點在地形圖上的長度為 d ,而其實際水平距離為D,則比例尺為 比例尺 = d / D =1Dd1=M2、表達比例尺的形式: (1)數(shù)字比例尺 例如 1:500 (2)直線比例尺 10 0 10 20 30km4、比例尺的系統(tǒng):分為大、中、小三種比例尺(P127) 比例尺分母M越大,比例尺則越小 比例尺越大,描述地貌的變化越詳細,其精度也越高 3、圖上距離d 與實地水平距離D的關(guān)系 由 d/D =1/M 得:D =

2、 dM二、地形圖的分幅 1、分幅 梯形分幅:按經(jīng)緯度分幅,適用于中、小比例尺地形圖; 矩形分幅:按坐標分幅,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形圖;2、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圖幅 (1) 40cm50cm 主要用于1:5000 地形圖 (2) 50cm50cm 其它比例尺的地形圖7-2 圖外注記與地形圖符號圖名、圖號 1520.0 39530.0 1954年北京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 等高距1m2006年4月測圖1:5000測量隊一、圖外注記以km為單位二、地形圖的符號地形圖的符號:包括地物符號和地貌符號 1、地物符號:( P129) (1)比例符號 ( 1 15) (2)半比例符號 (16 24) (3)

3、非比例符號 (25 33) (4)注記:單位及江河名稱、植被及果樹種類等等 2、地貌符號:等高線 (1)定義:由地面上高程相同的點所構(gòu)成的連線稱為等高線,等高線為封閉的曲線。(2)等高距和等高線平距 (P131) 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差稱為等高距;等高距一般取0.5m、1m、2m、5m,等高距越小,描述地貌越詳細,等高距越大,描述地貌越概略 ; 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等高線平距;平距越大,說明坡度越平緩,平距越小,說明坡度越陡峭。2930313233(3)等高線的種類 (P132) 首曲線(基本等高線) 高程為等高距整數(shù)倍等高距整數(shù)倍的等高線,稱為首曲線,用細實

4、線表示,不注記高程; 計曲線(粗曲線) 高程為5倍等高距整數(shù)倍倍等高距整數(shù)倍的等高線,稱為計曲線,用粗實線表示,要注記高程; 3029313233 間曲線(二分之一等高線) 為了描述局部地區(qū)地貌的變化,在相應兩條首曲線之間,按二分之一等高距二分之一等高距加繪一條等高線,該等高線稱為間曲線;間曲線用長虛線表示,不注高程。 助曲線(四分之一等高線) 性質(zhì)與間曲線相同,用短虛線表示(4) 等高線的特性 ( P134) 等高性: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程相同; 封閉性:等高線是一條閉合的曲線; 非相交性:兩條等高線不能相交(分岔); 密陡疏緩性:等高線越密,則坡越陡,越疏,則越緩; 正交性:示坡線(山脊

5、線和山谷線)與等高線正交。(5)幾種典型地貌的等高線 山頭與洼地50山頭50洼地 山脊與山谷鞍部A-A 山脊線剖面雨水流向雨水流向B-B 山谷線剖面5050AABB(6)等高線的勾繪 ( h = 1m) 136.3 134.8 132.5 133.4 133.7 132.4 134.7 132.4當h=1m 時,n = int(HA) - int (HB) 136.3 134.8 132.5 133.4 133.7 132.4 134.7 132.43、等高線的勾繪 ( h = 1m)7-3 地形圖的測繪(簡介) 地形圖的測繪,可按所采用的儀器設備不同可分為遙感測繪、電子測繪和白紙測圖。 遙感

6、測繪主要是通過衛(wèi)星或航空攝影并把攝影照片按一定比例尺轉(zhuǎn)換成地形圖的一種測圖方式; 電子測圖主要是通過電子全站儀野外采集數(shù)據(jù),通過電子手簿將數(shù)據(jù)傳送給計算機,最后由專門的繪圖軟件將數(shù)據(jù)繪制成圖的一種測圖方式; 白紙測圖主要是采用光學(電子)經(jīng)緯儀測量,并在現(xiàn)場用圖板按極坐標方式繪制成圖的一種測圖方式。 電子測圖和白紙測圖都是人工野外采集數(shù)據(jù),并按相似形原理將地面的地物和地貌用規(guī)定的符號繪制成地形圖。 野外測量時,主要是測量地物和地貌的特征點數(shù)據(jù)。所謂特征點是指地物邊線的方向或地貌坡度發(fā)生變化的一些點,房角、路岔口、山坡角、山頂、山脊線、山谷線等都是地物地貌的特征點。. . . . . . . .

7、 . .練 習 題關(guān)于地形圖的比例尺,正確的說法是( ) A 1:5000的地形圖是小比例尺的地形圖; B 1:5000的比例尺大于1 :1000的比例尺; C 比例尺1 :5000為直線比例尺; D 比例尺1 :5000為數(shù)字比例尺; 難度系數(shù) BD關(guān)于地形圖的比例尺,正確的說法是( ) A 1:5000的地形圖是小比例尺的地形圖; B 1:5000的比例尺小于1 :1000的比例尺; C 1 :5000的地形圖一般采用梯形分幅; D 1 :1000的地形圖一般采用矩形分幅; E 對于1: 1000的地形圖,圖上1mm對應的實地距離為1m。難度系數(shù) BBDE難度系數(shù) B下列關(guān)于地形圖圖幅的敘

8、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 A 1:500的地形圖一般為40cm50cm; B 一幅1:1000地形圖的實際面積為0.25km2; C 一幅1:2000的地形圖可分為4幅1:5000的地形圖; D 一幅1:5000的地形圖實際面積為1km2。B難度系數(shù) B下列關(guān)于地形圖比例尺精度的敘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 A 測圖比例尺精度就是比例尺上最小的刻度; B 比例尺精度指的是制作比例尺的精度程度; C 根據(jù)比例尺的精度,可以指導測圖的量距精度; D 根據(jù)比例尺的精度,可以確定控制測量的方法。C 按比例尺的精度來確定測圖比例尺時,若比例尺的精度為0.2m時,測圖比例尺應為( ) A 1:500 B 1

9、:1000 C 1:2000 D 1:5000 難度系數(shù) BCm比=0.1 mm M M= m比/ 0.1=200/0.1=2000下列說法中,錯誤的說法是( ) A 地形圖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大; B 地形圖比例尺越大,則描述地貌的變化越詳細; C 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平距越小,其坡度越陡; D 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差越小,描述地貌的變化越詳細; E 等高線是地面高程點連接的曲線。 難度系數(shù) CAE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 首曲線的高程能被5倍等高距所整除; B 間曲線的高程為相鄰兩條計曲線之高程的平均值; C 首曲線的高程應是等高距的整數(shù)倍; D 計曲線的高程能被5倍等高距所整除;

10、E 計曲線的高程應是等高距的整數(shù)倍; 難度系數(shù) BC D E關(guān)于地形圖的符號,正確的說法是( ) A 圍墻符號是半比例符號; B 導線點符號是比例符號; C 消防栓符號是非比例符號; D 房子符號是比例符號; E 河流符號是半比例符號;難度系數(shù) CAC D下列地物在地形圖上是用非比例符號表示( ) A 導線點; B 圍墻; C 公路; D 水龍頭; E 房子;難度系數(shù) CADA B D下列關(guān)于地形圖的說法中,正確的說法是( ) A 示坡線一般畫在集水線或分水線的位置; B 山頭的示坡線是由內(nèi)圈指向外圈; C 相鄰兩條計曲線的高差等于地形圖的等高距; D 等高距越小,描述地貌的變化越詳細; E 等高距大小的取值與比例尺有關(guān),而與地貌的變化無關(guān)。難度系數(shù) A某地形圖的等高距為1m,說明( ) A 圖上相鄰兩條首曲線之間的高差為1m; B 圖上相鄰兩條計曲線之間的高差為1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