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病理、分類和學說的進展_第1頁
休克的病理、分類和學說的進展_第2頁
休克的病理、分類和學說的進展_第3頁
休克的病理、分類和學說的進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休克的病理、分類和學說的進展         06-05-18 15:58:00     作者:楊友竹 譯    編輯:studa9ngns關鍵詞: 休克 病理 分類 進展  一、休克的病理狀態(tài) 1.心收縮力降低心輸出量是每搏量與心率的乘積,每搏量則由心臟前負荷、心收縮力和后負荷所決定。在循環(huán)血流量減少性休克時前負荷降低,心輸出量減少,如體克遷延,則冠脈灌注減少,心收縮力因心肌缺血而受到

2、抑制,泵功能失調,心輸出量降低。在過敏性休克時,心肌本身由于抗原抗體反應而成為靶器官,因心收縮力的抑制和低心輸出量致休克全面惡化。在燒傷中由于介質向血中釋放心收縮力也受到抑制。 于敗血癥性休克時,在心輸出量增加的高動力型中也可見到心肌抑制,引起左、右室驅出率減低和心臟擴張。此時即使給與輸液負荷,心輸出量的增加也很有限。Parrillo等的研究顯示,在敗血癥性休克患者的血液中可出現(xiàn)引起心肌抑制的物質,即細胞因子(TNF-、IL-1、IL-6)的相乘作用。 Finkel等提出“STITCH,即S(敗血癥)、T(外傷)、I(缺血)、T(心臟移植排斥反應)、C(心肌炎)、H(充血性心力衰竭)綜合征”的

3、概念,認為其共同特征是全身性炎癥反應、心肌抑制(可逆性)和兒茶酚胺反應性低下。這不僅存在于敗血癥性休克時,還有心收縮力被抑制的病理狀態(tài),這就表明細胞因子為其扳機。  2.循環(huán)血量減少 循環(huán)血量減少可因為出血引起血管內容量減少所致,但細胞外液(間質液)也減少。面對出血,間質液水可向血管骨移動,Ht也逐漸降低。在燒傷時血管通透性亢進,水分向間質液移動,也呈現(xiàn)循環(huán)血量減少傾向。 在循環(huán)血量減少的出血時,可見交感神經緊張和外周血管收縮,以保持血壓的正常。根據(jù)心率增塊、尿量減少,手足皮膚發(fā)冷、蒼白、出汗和意識模糊等臨床癥狀早期輸液,并參考輸液導致的全身癥狀改善的程度調節(jié)輸液量。 輸液

4、可選擇電解質或膠溶液,目前尚難確定兩者孰優(yōu)孰劣。在電解質溶液方面,日本使用乳酸林格氏液和醋酸林格氏液,歐美則正在試用高張鹽水(7.5%)。這些液體可望有增加血漿容量、改善心臟功能和擴張外周血管的效果,作為院前輸液和外傷、燒傷及出血時的輸液而使用。據(jù)說這種高張鹽水的特點是保持T細胞功能,對免疫功能有良好影響。在外傷患者中使用可減少ARDS和敗血癥的發(fā)生。這些特點令人很感興趣。 3.血流分布異常在休克時,如心輸出量減少,是可見腦、心肌血流得以維持,而肌肉、內臟血流減少的不均勻等分配。這對于內環(huán)境穩(wěn)定雖很重要,但為此作出犧牲的臟器則會受到由血流減少和缺血造成的損害。因內臟在休克進血流減少明顯,且腸壁

5、絨毛部對缺血、缺氧敏感,故不能行使屏障作用,以致腸內細菌遂通過腸壁向血內移行,而進展為內毒素血癥(細菌移行)。 門脈血流減少作為休克的病理狀態(tài)有重要意義,而消化管粘膜pH測定對發(fā)現(xiàn)此種內臟缺氧有所幫助,已在臨床中應用。雖肝臟血流為門脈血流和肝動脈血流之和,但肝動脈血流增加代償門脈血流減低的機制是肝動脈緩沖反應(HABR),但在內毒素休克時這一反應則難以發(fā)揮作用,肝血流的維持就成為問題。  4.微小、/關系正常人供氧量為1000ml/分,氧耗量()為250ml/分,但在休克時不能維持正常而成為供氧依賴性水平,是這兩類休克的一個側面;在敗血癥性休克時如未能因心輸出量的增加而達到正常以上的

6、水平,則也不能維持正常。這是由于重要臟器血流分布減少并出現(xiàn)血流量超過正常的臟器之故。在微循環(huán)中也可因分流增加而不能維持有效臟器血流。其機制還有血管與組織之間因水貯留而屏障作用增大,以致氧的移行不能進行,進行因線粒體功能減低使氧耗受到抑制。 5.缺血、再灌注損傷 組織陷入缺血就是休克,此后就開始再灌注。不僅在出血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在心肌缺血和腸動脈閉塞等休克以外,也可見到這種損害。此時起不良作用的是活性氧類物質(ROS),因血管內皮缺血,ATP轉化為次黃嘌呤,而在再灌注時則產生和H2O2,這些物質對組織有損傷作用。正常時流向的      06-

7、05-18 15:58:00     作者:楊友竹 譯    編輯:studa9ngns電子流在1%以下,缺血和再灌注時則顯著增加。減少缺氧(氧債)和縮短低灌注時間是此類損傷對策的第一步。 6.細胞因子網絡 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SIRS)中起主要作用者是ROS以外的因素。在細菌感染和外傷引起的炎癥反應中,局部可出現(xiàn)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分泌TNF、IL-1等細胞因子和C3、C5等補體。細胞因子擔負機體信息傳遞任務,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接受此信息而被激活,遂聚集于炎癥部位并與血管內皮發(fā)生反應。 血管內皮及炎癥

8、反應的場所,對后述的腎上腺髓質素(adrenomodullin)和內皮素等肽類的產生也有重要作用。白細胞開始在血管內皮上滾動,血管壁和白細胞兩方面都通過細胞因子而表達粘附因子,在兩種粘附因子的相互作用下細胞附著于血管內皮,然后通過血管壁間隙向外游走。通過白細胞所含的酶和產生的ROS激起機體防御作用,對組織也有損傷作用。 細胞因子介血流分布到全身,引起全身炎癥反應,形成SIRS,并出現(xiàn)高細胞因子血癥。此時白細胞一旦被啟動(priming)后再受到休克等侵襲,就會更大量釋放細胞因子,加重休克的進展(二次打擊學說)。 NO由iNOS在細胞因子刺激下亦大量產生,與ROS、細胞因子同時發(fā)揮作用,促進休克

9、進展,并形成休克與缺血共同進展的類型。 二、最近的休克學說 1.休克與NO 在機體內NO生理活性物質,內皮源性血管擴張因子(EDRF)即為此物。NO通過L-精氨酸NO途徑產生,目前已知在休克的病理生理中有NO通過種種機制參與作用。在休克中NO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與循環(huán)調節(jié)和機體防御有關。前者如血管擴張和對血管平滑肌增生、白細胞粘附、血小板凝集等的抑制作用;后者如對巨噬細胞、心肌和神經細胞的影響等,有時對機體有利,有時則不利。 與NO合成有關的NO合成酶有3種,每一同功酶由不同的基因編碼。eNOS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bNOS存在于神經細胞,iNOS存在于巨噬細胞,分別通過L-精氨酸

10、NO途徑產生。NO激活可溶性鳥苷酸環(huán)化酶而產生cGMP(血管平滑肌),這就是血管擴張的機制。 eNOS、bNOS作為所在細胞的組成成分而存在并發(fā)揮生理功能調節(jié)作用,稱為結構型NOS。休克時eNOS起血管擴張、抑制血小板凝集和防止白細胞粘附作用。iNOS(誘導型)在生理狀態(tài)下不存在,而是在內毒素、TNF、IL-1等細胞因子的刺激下表達(巨噬細胞);但iNOS在心肌細胞、血管平滑肌等部位也有表達,對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引起不良影響。 eNOS因血流速度(切變應力)增加、乙酰膽堿及肝激肽的作用而增加,在以增加NO作為治療手段的肺動脈高壓癥中,從NO吸入和通過硝普鈉、硝酸甘油等擴張血管開始,給與L-精氨

11、酸產生的NOS、NO基因轉移、給與NO增量物質等目前也都在考慮之中。  TNF則可抑制eNOS表達,使eNOS減低,血流減少,使休克加重。 通過iNOS而產生的NO因Ca2+非依賴性,可在細胞因子刺激下大量產生。在這種NO產生中的一個有趣發(fā)現(xiàn)是iNOS基因表達被抑制。大量NO引起巨噬細胞和心肌功能減低。由于血管異常擴張,妨礙了血流向重要臟器集中。在心肌中NO向線粒擴散,減少ATP產生,而抑制心肌收縮力。在出血性休克中也發(fā)現(xiàn),腸管和肝臟是休克時產生NO的部位。因此,抑制由iNOS產生NO的對策也在研討之中,其手段有選擇性iNOS抑制劑,NO清除劑和抑制iNOS基因表達等。抑制iNOS,

12、選擇性增加eNOS以保持重要臟器血流的靶基因療法也在考慮之中。 2.休克與超氧亞硝酸 在NO產生同時還見到有活性氧產生量增加,可能也是損害機體的重要機制。在休克時NO與氧自由基因時產生,并由兩者生成ONOO-(超氧亞硝酸基),后者有強氧化作用。作用是引起細胞核的DNA單錠破壞,并以此為扳機激活聚ADP-核糖合成酶(PARS)。此酶可推進無效代謝,使細胞內ATP、NAD枯竭,將細胞推向死亡。      06-05-18 15:58:00     作者:楊友竹 譯    

13、;編輯:studa9ngns在由iNOS誘導產生NO更早的時候就由eNOS產生NO,并開始生成ONOO-。在出血性休克早期、eNO增加而iNOS尚無變化之時,就導致PARS產生,這在休克的病理中應當引起注意。 3.腎上腺髓質素(adrenomodullin,AM)的意義 為北村等自人嗜鉻細胞瘤中發(fā)現(xiàn)的新的降壓肽,是依發(fā)現(xiàn)部位將其命名為腎上腺髓質素。曾認為AM是由腎上腺產生分泌到血液中而形成,但已發(fā)現(xiàn)在肺、腎、心臟、消化管、血管等廣泛部位都有可與腎上腺相匹敵的AM基因表達。 血液中的AM,可能其分泌源并非腎上腺髓質,而是多種組織生成和分泌。特別是血管內皮和平滑肌,前者的AM基因表達為腎

14、上腺的20倍,后者為腎上腺的4倍,AM的分泌量與內皮素相當。因血管內皮細胞和平滑細胞存在AM受體,故認為AM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發(fā)揮擴張血管作用。 在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可見到AM的擴張作用。在平滑肌中通過AM受體增加cAMP的產生,在內皮細胞同樣使cAMP受體增多,還能增高Ca2+濃度,激活eNOS使NO產生增多。NO激活平滑肌的鳥苷酸環(huán)化酶,通過cGMP增高引起血管擴張。在AM的血管擴張中部分也由于NO所致,所以AM在休克中的意義引人注目。 在對AM前體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AM生成的同時還生成在體內具有降壓作用的肽前腎上腺髓質素N-終端20肽(PAMP)。該肽可抑制交感神經末梢分泌去甲腎上腺素

15、而引起降壓。血管內皮和平滑肌細胞的AM基因表達增加可由LPS、TNF、IL-1等內毒素休克時的介質而誘導。 AM在健康成人血液中以數(shù)fmol/ml的濃度存在,在高血壓、心衰、休克患者可見其增高。在敗血癥性休克中AM濃度顯著增高,心輸出量與AM濃度呈正相關,而與外周血管阻力呈負相關。 本研究室的小野等對各部位血管、心臟、消化管和中樞神經的AM基因表達進行了廣泛研究。確認AM基因并不局限于血管系統(tǒng),在其他臟器中也見增多,認為AM可能不僅有血管調節(jié)功能,而且對機體有多方面病理生理功能。如同NO一樣,AM的產生和AM基因的表達可由TNF和IL-1引起,但NO本身與AM的相互作用關系尚有待闡明。已發(fā)現(xiàn)A

16、M有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和游走作用,對內皮細胞有抗細胞凋亡作用等等,認為對血管系統(tǒng)有保護作用。 4.熱休克應答 對機體給與侵襲時可見細胞水平的應答,這是機體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的適應反應。在施以熱侵襲之后,若再度暴露于高熱時就會產生耐受性,由此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此種熱休克應答是細胞對熱刺激在體內誘導熱休克蛋白(HSP)的現(xiàn)象。這種對機體的侵襲不僅限于熱,缺血、再灌注、氧化應激、感染、重金屬(在動物實驗模型中為砷)也可誘導。 對此種HSP以HSP70家族為中心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作用是在細胞內重新引起mRNA轉錄,增加其產生量,再通過轉譯而合成蛋白質。這種新生蛋白質通過折疊形成高級結構而發(fā)揮生理功能,而HSP對這種折疊有幫助,因而被稱為“分子服務員”,為機能蛋白的構筑所必需。 HSP可分為結構型和誘導型,結構型在平時就產生并發(fā)揮其功能,而在應激(如熱)作用下發(fā)生蛋白變性的進行再生和處理者則為誘導型。作為HSP的一種的血氧合酶(hemooxygenase),有HO-1(誘導型)和HO-2(結構型)之分。 熱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被激活發(fā)生熱休克應答,而轉錄因子NF-B則出現(xiàn)抑制。細胞因子等通過轉錄因子NF-B的亢進發(fā)揮生理活性,細胞質的NF-B則向核內移動,激活mRNA。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