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棒髓內固定治療手足部管狀骨骨折療效探析_第1頁
可吸收棒髓內固定治療手足部管狀骨骨折療效探析_第2頁
可吸收棒髓內固定治療手足部管狀骨骨折療效探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可吸收棒髓內固定治療手足部管狀骨骨折療效探析    論文關鍵詞 可吸收棒; 手足骨骨折 論文摘要 目的 評價可吸收棒髓內固定治療手足短管狀骨骨折的可行性及療效。方法 應用可吸收棒髓內固定治療68例(101處)手足短管狀骨骨折,并探析療效。結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定期隨訪,骨折均在術后8周臨床愈合,無嚴重并發(fā)癥,關節(jié)活動良好。X線結果顯示多數病例在810個月后痊愈。結論 本法用于短管狀骨骨折治療,固定牢靠,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效果理想,避免了二次手術。 論文 Treatment of Hand and Foot Bone Fractures with Absor

2、bable Rods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vailability and effect of fixation of the fractures of hand and foot short bones with with absorbable rods. Methods68 cases with 101 fractures of short bones were fixed using absorbable rods,and the effect was analyzed. Results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

3、wed up,and all fractures recovered in 8 weeks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 And the joints rang of motion was restored.Acording to the X-ray,majority were healing in 810 months. ConclusionThe operation provides rigid fixation,satisfactory effect. The operation has become popular for its avoidance of

4、 a second operation to remove the internal fixation and shortem fracture healing time. Key wordsAbsorbable rods; Hand and foot bone fractures 手足部管狀骨骨折類型繁多,傳統(tǒng)的內固定方法多用克氏針,因術后需較長時間的外固定而影響手的功能。隨著內固定材料的發(fā)展,可吸收材料作為一種新型內固定物在松質骨骨折和關節(jié)內骨折的應用已有諸多報道,但其在手足短管狀骨骨折的髓內固定報道較少。我院自2004年8月2009年3月應用可吸收棒進行管狀骨的髓內固定64例,效果滿意現

5、予報道,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組患者68例102處骨折,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齡1755歲,平均29.7歲。骨折為新鮮閉合性骨折,均為掌骨、跖骨及近節(jié)指(趾)骨骨折。骨折類型:橫斜形骨折86處,蝶形骨折9處,螺旋形骨折7處。骨折均未累及關節(jié)面。損傷原因:擠壓傷31例,機器碾壓傷15例,砸傷15例,砍傷5例,其他2例。 1.2 一般材料 選用成都迪康(DIKFIX)公司提供的直徑2mm、長2050mm的可吸收棒,長短可隨意截取。 1.3 手術方法 神經阻滯麻醉下,利用氣囊止血帶,暴露骨折部位。橫及短斜形骨折行閉合電透下復位;長斜形骨折或有蝶形骨折塊者切開復位后暴露

6、關節(jié)面,選擇與可吸收棒直徑一致的鉆頭從關節(jié)面鉆入、擴髓,測量長度,將可吸收棒剪至相應長度后,用推入器推入至關節(jié)面下方2mm,從兩端向骨折部位稍加壓力,嵌緊復位。檢查骨折穩(wěn)定情況及有無分離并調整,修補關節(jié)囊,縫合。如有骨塊可用絲線捆扎固定,內固定欠牢固者應輔以石膏外固定24周。 1.4 術后處理 術后1周抗生素預防感染。所有病例內固定情況早期功能鍛煉,視促進愈合。定期復診,拍片,有條件者可進行理療。 2 結果 術后所有病例均得到隨訪,時間524個月,平均7.8個月,術后傷口均I期愈合,無骨不愈合、掌骨短縮等嚴重并發(fā)癥,相鄰關節(jié)活動功能正常,能勝任原來的工作。2例術后局部腫脹,考慮無菌性炎癥,對癥

7、治療消失。 影像學檢查:術后X線片顯示骨折達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骨折均在術后8周臨床愈合,48個月骨性愈合,未見短縮移位和成角畸形,髓腔內未見溶骨征象,掌骨頭周圍的軟組織內也無腫脹影。 3 討論 目前,克氏針固定由于其固定方法靈活、價格低廉、操作簡單,仍是一種無法完全替代的內固定方法。但由于其固定強度有限,且若將針尾留于皮外,易存在針道護理和感染的問題。另外,由于手足部管狀骨的解剖特點,使得其中段骨折用克氏針逆行穿針內固定時很容易將克氏針打到掌指關節(jié)面附近,而影響術后掌指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而可吸收棒治療骨折手術操作簡單,容易掌握,是一種安全可靠、痛苦小的內固定方法,目前已得到骨科醫(yī)生的普遍

8、重視。 可吸收棒由聚-DL-乳酸構成,降解終產物為水和二氧化碳??箯潖姸却笥?30Mpa,剪切強度為200Mpa,彈性模量8150Mpa,抗壓強度是松質骨的1020倍,其在人體內降解符合人體生理過程,其機械強度雖然在體內減弱較快,平均612周,但關于手足多數骨折愈合時間已完全足夠1。熊革等2通過實驗研究認為可吸收棒對骨折的固定強度可滿足臨床需要。據Biofix公司提供的技術數據,2.0mm和3.2mm可吸收棒的強度失效時間為46個月,而完全吸收則需24年,這一降解時間應足以滿足掌骨骨折愈合的要求。同時,可吸收材料的固定強度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減低,不僅沒有應力遮擋問題,而且還可以在骨折愈合過程中,

9、逐漸將應力轉移至骨折部位,有利于其愈合和塑形。但單純髓內固定也可能存在抗旋轉能力不強等問題。 3.1 可吸收棒的優(yōu)缺點3 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無排斥反應,且可隨意截取打磨,不影響關節(jié)活動和功能恢復。避免了金屬異物對軟組織的刺激。相關于可吸收釘不攻絲,損傷小,特別是對兒童骨折,因需盡量避免對骨骺的刺激,可吸收棒較螺釘更有優(yōu)勢。以金屬螺釘固定,螺釘頭明顯突出,刺激軟組織,造成局部滑囊形成、疼痛。若咬除螺釘頭,則給以后螺釘取出造成困難。且指(跖)骨本身直徑較細,易發(fā)生皮質斷裂,而可吸收棒直徑較細,鉆孔測深后直接打入,避免了擰入過程中螺釘斷裂及釘帽埋入的問題。在體內24h后有自身膨脹現象,因此骨折復位

10、時即使有輕微松弛,吸收棒膨脹后會自動穩(wěn)定骨折處。不需要再次手術取出,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 但其X線成像分辨率較差是其缺點,且可能有副作用,如局部急性炎癥反應、無菌性竇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術后感染等4。據報道,有部分病人在應用可吸收材料固定后,出現傷口周圍無菌性積液。本組出現2例,對癥治療痊愈。 3.2 短骨狀骨折的特點及治療要求1,5 短管狀骨骨折的特點:多伴有周圍組織的損傷,如肌腱、神經的損傷。多根骨同時骨折。由于周圍肌力的牽拉,骨折多有移位。周圍軟組織薄,且與骨質問隙較小。由于上述諸多特點,其治療要求為:骨折應爭取解剖復位,堅強固定。手術應減少周圍組織創(chuàng)傷,保持良好的軟組織床,這

11、些都直接影響骨折愈合。內固定材料占據骨與周圍軟組織的間隙越小越好。避免長期的摩擦造成慢性損傷。骨折固定應確切有效,短管狀骨兩端鄰近關節(jié)避免長時間固定,術后需早期功能鍛煉。 3.3 內固定注意事項6 目前主要用于橫斷形及短斜形骨干骨折,可以取得優(yōu)良的效果,一般以閉合性骨折為主。如骨折在關節(jié)面內且骨塊較小(嚴重粉碎骨折)則不適合,感染者禁用。對長斜形和較大骨塊骨折病例需用可吸收縫線局部環(huán)扎增強固定。髓腔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利用較粗的可吸收棒。構成足弓的骨骨折,不可早期下地負重行走,在68周以后為宜。 綜上所述,只要把握好手術適應證,可吸收棒內固定效果理想,操作簡單且由于可吸收棒不需埋植于皮下或露出皮外,減少了患者的恐懼心理,使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成為可能。而且術后不需取出,減輕了患者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胡曉亮,丁菊紅,秦惠敏,等. 生物可吸收材料在短管狀骨骨折髓內固定的臨床應用J.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08,5(5):17-19. 2 熊革,栗鵬程,諸寅,等. 可吸收材料固定掌骨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04,24(8):486-487. 3 秦惠敏,張愛敏,胡牧,等. 可吸收棒髓內固定在短管狀骨骨折中的應用J. 臨床骨科雜志,2009,12(3):329-331. 4 朱勇,賈子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