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李翺人性論探析摘要:李翺人性論在文化思想方面是唐代反釋道運動的產(chǎn)物,有著某種思想淵源,也是儒家人性論思想開展的“果子。李翺繼承并開展了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并充分發(fā)揮釋、道心性論的思想,而提出“性善情惡和“滅情復性的人性論。李翺認為人性本善,只是受了七情的影響而失去善的本性,因此只要滅情就可以恢復人的善性了。在復性過程中,李翺強調(diào)的是向內(nèi)尋求自身的反省。但是李翺的人性論中包含有善之性產(chǎn)生的邪情的矛盾,因此,對這一個矛盾的答復就產(chǎn)生了宋明時期的性二元論。關鍵詞:李翺;人性論;性善情惡;復性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 ki.1672-3198.2021.23.0511
2、李翺人性論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李翺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7年??梢?,李翺生活的中晚唐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個時期的唐朝,由于佛教的盛行,經(jīng)濟偏重于寺院建設使整體社會經(jīng)濟都體重在寺院經(jīng)濟,資金過于膨脹,土地兼并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政治上,藩鎮(zhèn)割據(jù)情況越來越糟糕,其中安史之亂的平叛使得國家財政支出增大,國庫虧空,因此,不管是政治在還是在經(jīng)濟上,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受到威脅。學術上,佛教、道教流派快速開展,其倡導的“一切是苦海的學說,一度迷惑了處在困苦中的黎民百姓。馮友蘭先生說過儒教和佛教、道教有所謂的“入世和“出世的不同,正是處在歷史時代最恰當?shù)臅r期,使得民眾減少物由質缺乏帶來的精神折磨的
3、痛苦,由此,信佛人士越來越多。也許正是在這非常時期的歷史時代,給了儒、佛、道三教思想融合的時機,也正是因為儒釋道三教互相影響,使得處在那個歷史時代的學者們或多或少的影響,儒學學者李翺就是如此。釋道兩教日益盛行,儒學生命力日漸衰微,有被泯滅在歷史潮流中的傾向。這是在如此歷史背景下,李翺的思想應運而生。2李翺人性論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任何一種新理論的提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舉起創(chuàng)新之火,也就是要對先前出現(xiàn)的理論進行批判,超越原有理論并在此根底上進行創(chuàng)新。李翺就是站在韓愈的肩膀上向上創(chuàng)新的人。在復興儒學的觀點上,李翺和其老師韓愈是一致的,但是在人性論方面,卻有差異。李翺為了復興儒學,以儒學為根基,融合佛道
4、兩教的思想,繼承孟子的“性善論,揚棄荀子的“性惡論,修正韓愈的“性三品說,就此提出“性善情惡說,并在佛道心性論的影響下,進一步提出“復性論。2.1“性無不善在李翺之前儒家中提出關于人性論觀點的有: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董仲舒的性三品說等,到了晚唐時期,韓愈傳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說,也認為性三品,那么,對于“性,李翺是如何看的呢?李翺在?復性書?三篇中都有對人性問題做了論述:“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情有善有不善,而性無不善焉。李翺在?論語筆解?中對“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解釋是:“人性本相近于靜,及其動,感外物有
5、正有邪。動而正,那么為上智動而邪,那么為下愚寂然不動,那么情性兩忘矣。換句話說,人最本真的本性與靜幾乎一致,在靜之外有動,一旦對外物有所感受了,人的本性就有了正與邪之分,即性與情是相對的,當性受情的干擾時,人性就是惡的,當性不受情干擾時,人性就是善的。由以上內(nèi)容可見,李翺所講的“性指的是與生俱來的本質,也就是善本身就是善的,沒有惡的,即“性無不善。所以,在李翺看來,“靜、“性、“善是相同的概念,所以在后面的“滅情復性時主要的途徑就是使人處于絕對靜止的狀態(tài)。由此可知,李翺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論思想。但李翺不是簡單的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論,而是對其有所開展。第一,孟子在論述人性本善時候,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的
6、。也就是,如果你看見一個小孩子落入井中,處于性善的你肯定會去救,孟子解釋為人是有善端的,即所謂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是具備仁義禮智這“四端的,可見,孟子的性善只是一種善的可能性,是向善的趨勢,“擴而充之。而李翺的性善論卻是先天賦予的資質,是完整的。因此李翺才認為,“性是人所以成為圣人的依據(jù)。第二,孟子論述性善論的時候,一直在強調(diào)“性,卻沒有道明“人性與“天的關系。而李翺卻直接把“誠作為“人性與“天的紐帶,“是故誠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動,廣闊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無不處于極也。李翺的老師韓愈,他在論述人性論的時候,也認為人是具有善性,但并不是所
7、有人都具備善性,而且人性具有三品,上品和下品是不能改變,可以改變的是中品,只有上品的人性才是真的善。李翺認為,不能把人性絕對的分層,既不利于人性論的研究,也不利于統(tǒng)治階級對民眾思想的管理,因此提出“人之性本皆善的主張來改造了韓愈的性三品說,這就剛好補了漢朝以來儒學在人性論問題上的缺點。由此觀之,李翺以孔子人性論為根底,繼承了孟子性善論思想,修正董、韓的性三品學說,認為人性是人天生的純粹的至善之物。2.2“性善情惡“性與“情是李翺人性論思想中的根本概念,反映出他對人性本質的觀點。李翺的性情說,不是簡單地把性分為幾品,“性的善與惡和“情有關系,從性的本質角度來說,人人都是善的,因為善一出生就擁有的
8、,只是因為的情的迷惑性存在,使得遮蔽了人性的充分發(fā)揮,所以才會表現(xiàn)出有的人是善,有的人是惡。李翺在?復性書?中,一開篇就直接提出了性情關系:“人之所以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七者循環(huán)而交來,故性不能充也。李翺認為,性是至善的,因而是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根底條件,而情具有迷惑性,時常會影響性的發(fā)揮,所以人能夠實現(xiàn)其性就可以成為圣人,而所以不能實現(xiàn)其性者的根本原因在于七情的干擾阻礙。當“性受“情的干擾時候,其不能實現(xiàn)“非性之過。接著,李翺進一步解釋說明性與情的關系。首先,他認為性是天賦予的,普遍地存在于個體生
9、命中;七情的產(chǎn)生是由于先天的“性被蒙蔽所惑。其次,一方面“無性那么情無所生“因性而情;另一方面“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李翺觀察到了性與情的相互統(tǒng)一性的一面,性與情可以相生,情不會無緣無故的產(chǎn)生,而是攀帶著“性相輔相成。而且“性也不能離開“情而存在,只有把如塵埃的“情清掃出去,“性才能如明鏡般透亮,因此才會說“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李翺看到了性與情互相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說“人之性本皆善,另一方面又說“情者,妄也,邪也??梢姡盥O認為性本善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非理性的情感卻是“邪的,所以,性和情是相互對立的,即“性善情惡。在李翺看來,“性情二字對分而界定圣人與凡人的二方向的觀點。圣人與凡人的“性是沒有
10、差異的,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情上。在圣人那里的“性與“情都是至善的。在凡人那里卻被七情蒙蔽,就像渾濁的水一樣,怎么稀釋都不清,亦或是像滅火的煙一般,即使燈光很亮也照不明,這都是由于“情覆蓋了善性,使得“性與“情不一致。所以說,在凡人身上看到的“情是不善的??梢?,凡人與圣人的本質區(qū)別,不在于天賦的“性有無善惡之分,而在于一般人無法用本質的善性克制個人的邪妄之“情。2.3“滅情復性李翺在“性善情惡中說明了善的存在和惡的存在,更進一步解釋了“性與“情的關系。接下來,李翺就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去惡留善、恢復人的本性的問題,就此提出了“滅情復性論。由李翺的“性善情惡學說:人人有都能夠成為圣人的至善潛在本質。但
11、是,由于邪情的“煽風點火致使人的善性不明朗只要去除邪情,就能恢復人性善的本質。這就要求人人都盡其性,復其性。由此可見,“復性的第一要義是:人人具有善良本性,它不會因為七清的攻伐而削減或消失,而是藏匿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去除邪情,善性就會呈現(xiàn)出來,成為現(xiàn)實的人性。雖然七情的存在干擾阻礙了性的充分發(fā)揮,但是七情并不是天生的,是性之外的東西,不知道來源于何處,所以,能夠消滅掉七情??梢?,“復性的第二要義是:人的善良本性可以復歸。每個人只要覺察到情是邪妄的,就可以恢復清明的至善本性成為圣人。經(jīng)過上述討論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性的善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圣人,但是凡人要進行“忘情復性的心性修煉功夫
12、,就能去偽存真,恢復善良的本性,成為圣人。那么,要通過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到達“復性呢?“滅情。李翺說:“妄情滅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虛,所以謂之能復其性也。具體方法或者步驟如下。第一步:“弗慮、弗思,情那么不生;情既不生,乃為正思。任何的思慮都是由心動開始的,是對外物做出回應的第一步。人回應外物是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而心動,心動就會生思慮,思慮就會生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所以要斷開一切思慮,進入“無慮無思的境地,也就是“齋戒其心的虛靜狀態(tài),情感就不會產(chǎn)生。但是,“靜是“動的反面,動靜是相生的,所以不可能永遠保持靜態(tài),隨著某種條件的改變,必定會往相反的一面走動,產(chǎn)生“動?!案]弗思只是讓其
13、到達與動的相對靜態(tài)而已,不會徹底的,這就說明了現(xiàn)在這一階段的動靜是一對相生相斥的矛盾,可靜可動,而且,人不可能不與外物接觸,那么人就不可能不對外物做出反應??梢?,這時候還是有“思慮的,這就不能復性了,因此需要第二步來助力。第二步:“知本無有思,動靜皆離。李翺說“動靜皆離,也就是說處在動對面的靜,不是絕對的靜,需要超越動對待靜之上的絕對的靜,這種絕對靜止的狀態(tài),李翺稱之為“寂然不動,這種不動就是即使接觸外物,但對于外物的誘惑不受任何影響了,也就是對待外物是可見可聞而心如止水,這樣,就由“弗慮弗思的動靜皆在的相對靜止狀態(tài)到了“寂然不動的絕對靜止狀態(tài),這種至靜境界,李翺稱為“至誠?!爸緹o有思,動靜
14、皆離。寂然不動者,是至誠也。因此,到了這個階段就會“性情兩忘,由此,才會知其外物所在而不動心,“明辨焉而不應于物,“是知之至也。到了這一步,就能除掉邪情了,進而恢復了人天生的善性,產(chǎn)生“至誠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就是李翺說的“妄情滅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虛。經(jīng)過“弗慮弗思與“動靜皆離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功夫,進而到達虛寂的絕對靜止狀態(tài),然后復性成為圣人,這就是恢復本性的善“廣闊清明。從另外一方面看“復性修養(yǎng)功夫,是一種向內(nèi)尋求的修養(yǎng)功夫,在儒家學說看來,這是一種成德修養(yǎng)功夫,使人成為有品德的人。從第一、第二步的修養(yǎng)路徑來看,走的向內(nèi)修養(yǎng)的道路,但不禁想問,是否完全靠自身修養(yǎng)就可以了呢,儒家所提倡禮樂教化是否
15、需要?李翺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提出“圣人制禮作樂來教化天下,這也是“自明誠的路徑。李翺認為,圣人知道人與生俱來的善性,因此制禮作樂,“視聽言行,循禮而動,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儒家的圣人制作禮樂的目的就是使人們克制欲望甚至消滅欲望,一步一步的恢復本真的善??偟膩碚f,從邏輯上看,李翺的“復性論不僅僅是“性善情惡說的必然結果,同時還證明了“性善情惡說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李翺人性論思想的主題。3總結綜上所述,筆者在李翺所處的歷史背景與人性論思想的所產(chǎn)生的社會狀態(tài)的條件下,分析了李翺在人性論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繼承與開展,然后再討論了李翺對人性論的具體內(nèi)容,他提出的思想內(nèi)容是:“人之性本皆善善惡觀、“性善情惡的性情學說以及“滅情復性的復性論。李翺堅決反佛、道兩教,推崇儒學,并以復興儒學為根本目標,但是在人性論思想研究中,也融合了佛、道兩教的心性論思想,此學說的提出是對前人的創(chuàng)新,也是給后人導向性的指南針作用,即給宋代人性二元論一心二門式舉起了鮮明的旗幟,更是為了后來的傳統(tǒng)儒學的開展提出新的道路。參考文獻【1】馮友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3710-2025科學數(shù)據(jù)安全審計要求
- 養(yǎng)殖庫房出售合同范本
- 單位鍋爐人員合同范本
- 個體工商合同范本
- 專業(yè)白蟻防治服務合同范本
- 養(yǎng)老機構銷售合同范本
- 醫(yī)療設備議標合同范本
- 化工鋼材采購合同范例
- 介紹費協(xié)議合同范本
- 勞務派遣合同勞動合同范本
- 《會展經(jīng)濟與策劃》課件
- 工廠廠區(qū)道路拆除實施方案
- 新課標背景下的跨學科學習內(nèi)涵、設置邏輯與實踐原則
- 公寓管家培訓課件
- 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設計
- 《民間工藝美術》課件
- 車站值班員(中級)職業(yè)鑒定題庫(含答案)
- 2025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 分娩前的準備
-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作文教學計劃
- 中學生勞動安全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