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釋義的再探_第1頁
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釋義的再探_第2頁
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釋義的再探_第3頁
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釋義的再探_第4頁
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釋義的再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釋義的再探討胡長春安徽大學文學院鄭樵曾言: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由于文獻不足,鄭樵作通志1時,于鍾氏、鐘離氏即言之不詳,或有牴牾之處。其云“鐘氏:晉伯宗之后,伯宗,晉之賢者,為郤氏所譖,被殺。子伯州犁奔楚,邑于鐘離,今濠州也。子孫以邑為氏,或言鍾,或言鐘離”;又云“鐘離氏:姬姓,即鐘氏。以伯州犁居鐘離,故曰鐘離氏。亦省言鐘氏。州犁與晉同姓,而世本云與秦同祖,何也?”2對鍾氏或鐘離氏到底是子姓、嬴姓還是姬姓,鄭樵已無法下斷言。筆者重檢文獻中關于鍾氏或鐘離氏先祖的線索,僅發(fā)現以下記載:1國語·晉語五韋昭注:“伯宗,晉大

2、夫孫伯糾之子。32世本八種·王謨輯本:“伯宗氏: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4世本八種·茆泮林輯本:“鐘離:嬴姓,與秦同祖,其后因封為姓?!?3元和姓纂·卷一:“鐘:宋微子之后?;腹鴮O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鐘氏?!?4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晉,孫伯宗為三卿所殺,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鐘離。州犁少子連,家于南陽,以王父字為氏,世居河東。”新唐書·宰相世系五上:“鐘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以為姓?!?梳理上述文獻,我們能得出伯氏、鐘氏與宗氏之間的關系:鐘

3、氏與宗氏出自子姓,皆伯宗之后。宋襄公母弟敖仕晉8,伯起9生伯宗,伯宗為晉三卿所殺,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鐘氏。因而筆者贊同常茂徠10所訂譜系:新唐書言“鐘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伯宗之后也”,又言“宋襄公母弟敖仕晉”,但左傳未記載此細節(jié),新唐書乃正史,想歐公修新唐書時定有所本,決不會想當然耳。2007年,安徽省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一套,有銘文的計5枚。其銘文“余氒(厥)于之孫”11為我們提供了出土文獻的證據。劉信芳先生認為鎛鐘銘文內容涉及童麗公(古鍾離國之先公),並可由此確證舒城鼓座銘文“童鹿”亦應釋為“鍾離”。并聯系鳳陽鍾離古城遺址曾出土漢代“鍾離丞印”封泥,知先秦地

4、名“童麗”、“童鹿”至漢代已寫作“鍾離”12。劉先生的文章非常有價值且極具啟發(fā)意義。1980年9月,安徽舒城九里墩古墓出土一件圓形鼓座,外圍上下二圈各鑄一圈銘文,銹蝕嚴重,多數字跡模糊不清,釋讀困難13。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有,何琳儀師釋出“童鹿”二字14,單育辰先生釋出鼓名“(鳧)”字15。茲錄銘文前五句:隹(唯)正月初吉庚午,余氒(厥)于之玄孫童麗公,擇其吉金,玄鏐鈍呂,自乍(作)(鳧)鼓。16舒城鼓座銘文“余氒(厥)于之玄孫”與卞莊10鎛鐘銘文“余氒(厥)于之孫”詞例相同,劉先生定為一人,甚確。舒城鼓座銘文“余”后一字模糊不清,而卞莊鎛鐘此字銘文極為清晰,作下揭三形:9-29-2(翻轉字形

5、)10-210-2(翻轉字形)11-7-111-7-1(翻轉字形)17此字應隸為“敖”?!鞍剑?0-2)”顯系從“”從“攴”,“敖(9-2)”、“敖(11-7-1)”兩字左上部本應作“卜”,訛變?yōu)椤板笔且蚱渑c右上部從“屮”類化而致,此類現象古文字中習見,無庸贅言。如此,則即鍾離氏始祖“敖”。鐘蔚倫先生認為“敖(遨)”是鐘姓“接系始祖”18,即“宋襄公母弟敖”。后筆者又詳察銘文,發(fā)現“氒”后一字非“于”,而是“士”字誤倒。集成429.1(倒轉字形)如此當讀為“氒(厥)士”。“氒(厥)于”一詞殊為不解,而“氒(厥)士”一詞已見叔夨方鼎19,詩·周頌·敬之有“陟降厥士”和桓“保

6、有厥士”,“厥士”雖一直無確詁,但從鐘離公先祖與唐叔虞同樣是“厥士”的身份,我們還是能大致推斷出鐘離公先祖身份之顯赫。所以銅鼓主人自豪地稱:“我是敖厥士的玄孫”。以示其出自帝王之家。卞莊一號墓鎛鐘銘文為鍾氏或鐘離氏氏姓資料提供了原始的出土文獻證據,極為珍貴,其重要性有如下幾點:1可證新唐書“宋襄公母弟敖仕晉”確有所據,益信正史之權威;2可補元和姓纂之缺。元和姓纂言“桓公曾孫伯宗,仕晉”;于“伯宗”父、祖并無交代,據此,綜合傳世文獻,能理清鍾氏(鐘離氏)譜系;3可證“鍾氏(鐘離氏)出自子姓”。再釋“鷔鷔雝雝”從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銘文“敖”字,筆者馬上聯想到莒平鐘形容鐘聲的“鷔鷔雝雝”的“鷔

7、”,其字作下揭三形:集成174集成172集成176與安徽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銘文極其相似。9-210-211-7-1由于兩組字都屬于春秋時期文字,這為我們重新討論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契機。筆者又重新細察莒平鐘銘文,發(fā)現此組字也當分析為從“”(頭發(fā)兩根、三根和五根其所指應無別,梁其鐘“鷔”字所從偏旁也是多根頭發(fā))從“攴”。如此,則“鷔(集成174)”與“敖(9-2)”兩字字形上雖有所訛變(春秋時期文字訛變嚴重,卞莊鎛鐘“敖”字三姓即是最好的證明),但在構字原理上是一致的,筆者認為此兩組字形當系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筆者在釋“鷔鷔雝雝”20一文中,曾將所見到的形容鐘聲“鷔鷔雝雝”的金文字形分類作了

8、比較,現迻錄如下:A1.虢季鐘(M2001:49)三門峽虢國墓西周中晚期2.戎生鐘文物1999年9期西周厲王B3.鐘集成260西周厲王4逨鐘文博1987年2期西周宣王C5.梁其鐘集成188、192西周晚期6.秦公鐘集成263、266春秋秦公鎛集成267-269春秋7.秦公鎛集成270春秋8.秦公大墓石磬春秋D9.叔弓鐘、鎛集成277、285春秋10.莒平鐘集成172、174、176春秋筆者曾將該字“分為四式,即從鳥的A式,從隹的B式,從金的C式和從戈的D式。從時間序列來看,目前見到最早的字形形符從鳥,后改換為從隹。正如裘先生所言,大概經常跟鎗鍯等從金的字在一起使用來形容鐘聲,故改換為金旁。前述

9、形符的改換是可以理解的,但D式形符從戈卻讓人疑惑難解,雖然春秋時代文字劇烈訛變,但作為擬聲字的鷔字,其形符似乎跟戈旁沒有什么關系?!?1卞莊鐘銘文“敖”字的出土,讓我們看清D式形符實際上是從攴而非從戈。將卞莊鐘銘文“敖”字的三個字形置入筆者釋“鷔鷔雝雝”一文的“第一構形系統(tǒng)”中,則其“敖(10-2)”字形遠承伯簋“敖”形,又下啟古璽“敖”形;其“敖(9-2)”、“敖(11-7-1)”兩形與莒平鐘銘文均有所訛變,因此,卞莊鐘銘文“敖”字三型,是“敖”字發(fā)展演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字形。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用來形容鐘聲雄渾、肅穆、高亢而悠長的詞釋為“鷔鷔雝雝”在字形上和文獻中都是有根據的。(本文寫作蒙劉

10、信芳先生惠贈安徽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銘文初探一文未刊稿,郝士宏師兄提供修改意見,謹表謝忱?。?008年5月10日二稿于安徽大學龍河注釋:1通志,(宋)鄭樵,中華書局,1995年11月2清人茆泮林在其所輯世本·氏姓篇(世本八種,(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按語中言:“竊疑鐘離、終犁,舊姓相通,故皆云嬴姓?;驖h后別為二氏,故氏族略又有“鐘離姬姓”之說歟?”3國語,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45世本八種,(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6元和姓纂,(唐)林寶撰,中華書局,1994年5月7新唐

11、書,(宋)歐陽修宋祁撰,中華書局,1975年2月8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宗氏中采新唐書“宋襄公母弟敖仕晉”說;清人雷學淇在其所輯世本·氏姓篇按語中,不信新唐書“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晉,孫伯宗生州犁”之說;清人陳厚耀和馬驌撰春秋世族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8冊)和繹史時,均不采新唐書說。9清人常茂徠在增訂春秋世族源流圖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冊)中言“伯起即伯糾,起字必有轉寫之訛”。10增訂春秋世族源流圖考,(清)常茂徠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冊,11121617劉信芳安徽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銘文初探,載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3期.13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學報1982年2期。參殷滌非:九里墩的青銅鼓座,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第3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4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出土文獻研究第3輯,第6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